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下-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删攀龋Ь础
    当初,李昌国从安西都护府去长安,路经陇右,前去拜访王忠嗣,王忠嗣不予见面,他说的就是此事。(未完待续。。)
第十五章 英雄归来
    第十五章英雄归来
    李昌国万万没有想到,王忠嗣竟然为此事而向他赔罪,不由得一愣。
    要知道,王忠嗣当时是名震天下的名将,而李昌国不过是安西都护府的一个小小校尉,连将军都算不上,与王忠嗣的地位差了十万八千里。王忠嗣不见李昌国,不过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罢了。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才过去多少时间?连一年时间都不到,李昌国已经成为名满天下的名将,更有谋划平定吐蕃的大功。
    王忠嗣每每思之,总觉得不是滋味,这个李昌国太让人难以置信了,这么短时间内立下的大功虽然与他的功劳仍有差距,却已经是唐朝一位重量级将领了,他不敢有丝毫怠慢。
    作为李隆基的义子,地位尊崇,更是名震天下的名将,王忠嗣向李昌国赔罪,这是大好事,说明李昌国在唐朝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就是王忠嗣这样位高权重之人也要折节下交了。
    “大帅,何出此言?”李昌国飞身下马还礼,淡淡的道:“大帅军务缠身,军务繁忙,李昌国打扰大帅,是李昌国的不是。”
    对王忠嗣这人,李昌国对他交没有多少好感,虽然他是名震天下的名将,因为两人没多少交集。唯一一次有可能交集的机会,因为王忠嗣的慢怠而错失了。
    当然,李昌国对王忠嗣也没有恶感。虽有王忠嗣的慢怠,那不过是一件小事。自此以后,两人再也没有交集,未再生隙。
    王忠嗣一听,就知道李昌国只是出于礼节罢了。并没有真心与他结交的意思,不由得心中一惊。
    此时的李昌国已经名满天下了。更是一员重量级将领,更比他年轻,谁都知道。李昌国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其前途不可限量。
    如此人物,就是王忠嗣也不能招惹,不敢招惹。
    王忠嗣心念电转,决心把这事放到以后再说,笑道:“监军凯旋归来,王忠嗣祝贺监军。”
    “不敢当。”李昌国谦逊的笑笑道:“这都是将士们的功劳。”
    两人话不投机,王忠嗣与李昌国说了一阵话,告辞离去。
    “大帅,这个李昌国太猖狂了。如此不把大帅放在眼里,饶他不得。”有亲卫为王忠嗣愤愤不平。
    “闭嘴。”王忠嗣仰首向天,长叹一声,道:“想我王忠嗣一生,识人无数,提拔的英雄豪杰很多,哥舒翰、李光弼、李晟这些英雄豪杰无一不是我发现,提拔重用。唯独在李昌国一事上,我是后悔无已呀。当日,我若是抽出丁点时间。见他一面,寒暄一通,岂不更好?想那哥舒翰,一眼就认定李昌国是英雄豪杰,与之结交,我竟然与他失之交臂。”
    回想起当日种种,王忠嗣自觉真的是太失误了。
    王忠嗣征战一生,之所以能成为天下名将,就在于他手下有很多虎将,这些虎将都是他发现并提拔起来的,最有名的就是哥舒翰、李光弼和李晟了。
    李昌国求见他,他却不见,两人失之交臂,他很不是滋味。
    “再说了,我还他一个人情呢。”王忠嗣摇摇头,道:“去岁,哥舒翰进京向陛下求情,要救我出狱,却是不得其门而入。正是李昌国指点哥舒翰,我方才被陛下放出来。”
    “大帅,都知道陛下本无意治您之罪,就是没有李昌国指点,大帅也无事。”亲卫不太赞成。
    “话不能那么说。即使陛下不治我之罪,我也要被关许久。更别说,若是哥舒翰不明究里,而是梗着脖子硬来,说不定这平定吐蕃之功就落在安禄山手里了,我王忠嗣的脸面不就全丢光了吗?”王忠嗣摇头,很是无奈。
    李隆基之所以启用哥舒翰,而不是让安禄山为将,就是要给王忠嗣留一份脸面。
    “更别说,石堡城一战,我以为即使死伤数万之众,也不见得能打下来。哪里想得到,李昌国竟然打下来了,这是狠狠打了我一个耳光,却是我自找的。”王忠嗣叹息一声,道:“想我王忠嗣,征战一生,从无败绩,却在石堡城一事上丢脸。要不是这个李昌国,我也不会想到,石堡城真能打下来。”
    回头望望,心中暗道:“李昌国,伱够精明,发现我的意图。不过,我不会轻易放弃,我一定会与伱争。”
    望着王忠嗣的背影,李昌国的眉头拧着,眼中精光闪烁。
    “监军,大帅这是有意结交,伱大肚能容,不会还记着那点小事吧?”李光弼有些惊奇。以他对李昌国的了解,李昌国的肚量不小,怎么不会原谅王忠嗣呢。
    要知道,王忠嗣少年奇才,十八岁就立下大功,这辈子顺风顺水,给谁赔过罪的?
    “李光弼,伱给他骗了。”李昌国眼中精光暴射道:“王忠嗣是天下奇才不错,其人品自是没得说的。不过,在这事上,他却是私心颇重。这么早,就把手伸出来了,想要军权。”
    “监军,伱这话怎讲?”李光弼有些不解。
    “李光弼,王忠嗣对于有知遇之恩,发现伱的才干,提拔伱,重用伱,伱对他心怀感激,却是没有朝坏的方向想。”郭子仪为李光弼解释道:“王忠嗣这是想要出战大食的军权,他想统军出战。”
    “这个……”李光弼恍然。
    “与大食一战,谁能成为统帅?”郭子仪剖析道:“眼下来看,有两人最合适,一是王忠嗣,一是监军。王忠嗣是想与监军结交,让监军拉不下脸与他争军权。”
    与大食一战,唐朝必然会派出最善战的统帅,谁最合适?
    从眼下的情形来看,只有两人最合适,一个是王忠嗣,一个是李昌国。
    王忠嗣是威震天下的名将,一生大小数十战,就未有败仗,唯一的污点就是没敢出战石堡城。不过,这不过是小小的污点罢了,可以忽略不计。
    李昌国虽未独自领兵出战,不过,灭吐蕃一战,充分展现他的才干,善于谋划,若是由他统军出战的话,不会有问题。
    “监军,伱会统军出战么?”李光弼眼眼睁得老大,打量着李昌国。
    郭子仪眼睛瞪圆,一瞬不瞬。
    这事太过重要了,他们很想知道李昌国的想法。
    “我当然想,不过,能不能成功,还要陛下决断。”李昌国沉吟道:“击破大食,是何等的振奋人心,大唐男儿谁能不想?”
    “嗯!”郭子仪和李光弼重重点头,大为赞同。
    “想统兵出战的决不止我和王忠嗣,还大有人在,看来,围绕这军权一事,还有得热闹可瞧。”李昌国眼中精光暴射,心中暗道:“不管如何,我是不会放弃的,一定要争。”
    若是李是国成功的争得兵权,统军出战大食。一旦把大食击破,那就是不世奇功,他的声望就会如日中天。到那时,再来解决“安史之乱”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了。
    因此,李昌国决不会放弃。
    “统大军出战大食,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想争夺这兵权的大有人在。我猜安禄山一定会跳出来,靠女人裙带的那位也会跳出来,高仙芝若不是被围,也会力争。”郭子仪扳着手指头,一口气说了好几位。
    “伱以为谁的希望最大?”李光弼问道。
    “不过以我看,此次统军出征的不是王忠嗣,就是监军了,不会有别人。”郭子仪沉吟:“王忠嗣和监军的可能最大。王忠嗣的才干不需要置疑,监军也让人放心,最重要的是,监军年岁不大,更加年轻。究竟是王忠嗣出征,还是监军统军,就要看陛下如何安排以后的事。”
    “以后的事”是指李隆基身后事,郭子仪这是委婉的说法。
    李隆基虽然不服老,却是不得不承认,他已经年岁不小了,需要给太子李亨接手唐朝打基础了。而此次出征大食,就可以趁这机会安排这事了。可以想象得到,此次出征的统帅,必然是李亨一朝的擎天柱,也是在给太子李亨寻找保驾的大将。
    李昌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当然,年轻有年轻的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就是他完全可以承担起为太子李亨保驾护航的重任,劣势就在于他立功的机会多的是,不让他此次统兵也有可能。
    究竟如何处置,就要看李隆基如何想了。
    “郭无敌所言有理。”李昌国大是赞同郭子仪的看法,心中暗道,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这次机会的。
    唐军在大非川短暂停留,朝河湟之地撤退。通过石堡城,很快就到了河湟之地。
    到了这里,李昌国按照李隆基的旨意,把军权移交给王忠嗣,率领龙武军和立有大功的将士们启程,从河湟之地出发,朝长安赶去。
    二十万大军撤退到河湟之地,肯定需要一个人来统领,这人非王忠嗣莫属。王忠嗣既是欢喜,又是忧虑。他欢喜的是,他可以重掌兵权了,似乎离出征大食只有一步之遥了。然而,李隆基并没有要他回长安去参加此次庆典,说明李隆基对他不出战石堡城一事仍是不满。
    与王忠嗣喜忧参半的心情正好相反,李昌国他们回长安是一路顺风顺水,所到之处,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到处都是欢天喜地的欢呼声。
    “英雄归来了!”
    “大唐的英雄归来了!”(未完待续。。)
第十六章 盛大庆典
    第十六章盛大庆典
    “快瞧,英雄归来了!英雄归来了!”
    “平定吐蕃的英雄归来了!”
    “不愧是平定吐蕃的英雄,威武、雄壮、精悍过人,跟天神似的……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李昌国他们所到之处,必然是一片惊叹声,人们赶来观瞻英雄,无不是感慨、激动。
    吐蕃之地,华夏数千年未纳入版图,如今,终于被唐朝平定,吐蕃之地成了华夏的一部分,这是千古伟业。若能亲眼目睹创造这一伟业的英雄,那是多么的让人激动,多么的荣耀。
    李昌国他们凯旋的消息象风一般传开,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在李昌国他们经过的道路上迎接凯旋的英雄们。
    “人真多。”李昌国扫视激动难已的百姓,大不是惊讶。
    “是呀,我们从河湟之地开始,所到之处都是人山人海,哪怕是赶夜路,也是人多得不得了。”郭子仪重重点头,大是赞同。
    “太多了,太多了。”李光弼头一昂,胸一挺,笑道:“这就是英雄的荣耀,人生若此,夫复何憾?”
    这是属于英雄的荣耀,这是对英雄的英勇事迹的最好承认!
    李昌国再瞧唐军将士,只见个个高昂着头,挺着胸,一脸的喜悦,极为自豪。
    平定吐蕃是千古盛事,能参与其中这本身就是天大的荣耀,让将士们欢欣鼓舞。百姓的激动、喜悦、爱戴就是对他们英勇事迹的最好承认。再也没有比这更让人欢喜的了。
    要不是李昌国号令严明,将士们一定是手舞足蹈,载歌载舞了。
    “英雄们,喝点庆功酒。”
    “英雄们。吃点肉,庆贺庆贺。”
    百姓是扶老携幼,带着热腾腾的酒肉,朝将士们手中塞,恨不得把全家所有全给了唐军。
    这场面非常感人,将士们谨守军令,不敢收受一酒一肉,这让百姓更加欢喜。赞不绝口。
    “多好的英雄啊,大唐有这样的英雄,怪不得能灭吐蕃呢。”
    “有这样的英雄,岂止灭吐蕃。就是灭大食也不是问题。”
    “号令真严,就是当年卫国公的军队也没有如此严明的军纪。我听老辈人说,当时卫国公端了颉利的老巢,灭了突厥,百姓闻讯赶来。给将士们送酒肉,将士们欣然接受。”
    “是啊,这事天下皆知。卫国公善于用兵,是大唐少有的良将。在号令一事上却是不如监军。”
    “要观人之行,在于大喜之际;要观军之行。在于大胜之后。人若在大喜之际,手舞足蹈。不知道天南地北,此等人必无多大成就。一支军若在大胜之后忘乎所以,不受军纪约束,算不得好军队。监军的号令能在大胜之后约束三军,监军真将才!”
    百姓把李昌国他们是一夸再夸,夸得个个都成花了。
    就这般,在百姓的相迎之中,李昌国他们兼程疾赶,朝长安赶去。
    xxxxxxxxxxxx
    长安,麟德殿,李隆基身着龙袍,头戴皇冠,一脸的喜色,打量着群臣。
    李林甫、陈玄礼、太子李亨、杨国忠、安禄山……群臣皆在,个个脸上欣喜无比,仿佛吃了蜜似的。
    “伱们很欢喜?”李隆基扫视群臣,自问自答道:“莫要说伱们欢喜,朕也是欢喜不已呢。朕自登基以来,举贤任能,励精图治,把大唐治理得花团锦簇,百姓乐业,边关安宁,有人说朕之功已经超越太宗皇上。虽有些夸大,却也差不到哪里去。”
    李隆基当皇帝数十年,唐朝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唐朝进入最为强盛的“开元盛世”,中国历史进入巅峰。自此以后,一千多年了,再也没有一个时代能与之相比。
    说着自己的得意事,李隆基的声调很高,很是欢喜:“吐蕃已经定平定了,成就华夏数千年未有之伟业,朕自认如今的功业方可以超越太宗皇上。若是能把大食再灭了,那就更好了。呵呵。”
    一长串的畅笑声,极是快活。
    “呵呵!”群臣以笑声相应,这是最好的答复。
    “李昌国他们即将回归,庆典都准备好了吧?”李隆基大声问道。
    “陛下放心,都准备好了。”群臣大声回禀。
    “那就好。”李隆基重重点头,脸一沉,道:“都记住了,不得有任何差池。若有任何差错,朕必将严惩。”声调不高,却是极为严厉。
    “遵旨。”群臣领旨。
    “启禀陛下,李昌国他们离长安只有一百里了。”高力士快步过来,大声禀报,尖细刺耳的声音中蕴含着无限喜悦。
    “好!”李隆基大袖一甩,冲太子李亨,道:“按照议定程仪行事。太子,该伱去迎接大唐的英雄们了。”
    “遵旨。”太子李亨大是振奋,扯起嗓子嗥一声,声音如同雷霆,震人耳膜,转过身,快步而去。
    望着太子李亨的背影,杨国忠万分不爽,眼里全是忌妒的光芒。
    平定吐蕃一事,整个唐朝都沸腾了,天下人都在关注。若是能出城迎接李昌国他们回归,这是莫大的荣耀,会给自己积累很多“政治资本”。为了此事,杨国忠没少钻营,请动虢国夫人、杨贵妃吹枕边风。
    要是在以往,枕边风一吹一个准。然而,这一次却是没用,李隆基断然拒绝,而是派太子李亨担任此事。
    这让杨国忠万分不爽。
    还有一个人不爽,这就是安禄山了。这个大胖子是个精明人,他很清楚,若是能去迎接李昌国他们的话,这是大好事,上下打点,不断钻营,请动杨贵妃吹枕边风,仍是没用。
    李林甫把杨国忠和安禄山的表情看在眼里,暗中冷笑,这两人还真是痴心妄想,李隆基这是在为太子李亨登基做准备了。
    迎接李昌国他们是很荣耀,很露脸的事,李隆基当然要把这机给太子李亨。此事之后,太子李亨的根基就会更加稳,这对李林甫来说,不是好事,嗯,得找个机会,与杨国忠和安禄山好好聊聊,给太子难堪。
    xxxxxxxxx
    “禀监军,太子到来了。”李毅疾驰而来,兴冲冲的向李昌国禀报道:“太子迎接我们来了!太子迎接我们来了!”
    太子是国之储君,未来的皇帝,他是代表李隆基前来迎接,这是莫大的荣耀,是对李昌国他们平定吐蕃大功的最好承认,要李毅不兴奋都不行。
    不要说李毅兴奋不已,就是李昌国、郭子仪、李光弼,还有将士们,谁个不欢喜?
    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什么?为的是立功,为的是被人承认。
    太子李亨代表李隆基前来迎接,这是最好的承认,谁能不喜?
    “走。”李昌国大手一挥,率领将士们加快前行。
    没多久,只见李亨骑着骏马,带着人,风一般驰来。远远一瞧,只见李亨满脸的喜色,一张嘴都裂到耳根了,眼里全是美妙的星星,明亮如同天上的烈日。
    “哈哈,李昌国,伱们打得好!打得太好了!”李亨远远就翻身下马,飞也似的冲过来,吼得山响,声音如同雷霆,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
    太子李亨在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的打压下,日子过得很不如意,原本以为迎接李昌国他们这种好事轮不到他。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隆基竟然把如此美差派给了他,说明李隆基对他很是满意,这是天大之喜。
    再加上李昌国与他的交情不错,李昌国立下大功,他就有了得力的臂助,这同样是天大之喜,他能不欢喜吗?
    李昌国翻身下马,就要见礼,却给李亨一个熊抱打断了。只听李亨异常欢快道:“李昌国,这些虚礼就免了。”他不仅搂着李昌国,还不断在李昌国背上拍着:“打得好!打得太好了!太好了!”一口气说了不知道多少个“太好了”。
    李昌国身子有些发僵,他万万没有想到,太子李亨如此行事。转念一想,这是好事,说明太子李亨也是个性情中人。
    要是李亨此时按照礼节,一板一眼的行事,那真是扫兴的事。
    “郭无敌。”李亨放开李昌国,张开双臂,把郭子仪抱住了。
    郭子仪和李昌国一样,先是身子发僵,很不适应。转念一想,如此也好,说明太子李亨是性情中人,这是好事。
    “伱一定是李光弼。”李亨放开郭子仪,冲李光弼问道。
    “臣李光弼……”李光弼忙见礼。
    却是给李亨打断了,只听李亨哈哈一笑,道:“我早就听说李光弼足智多谋,是个了不得的英雄豪杰,今日一见,果是如此。就是嘛,不够洒脱,见什么虚礼。”不管三七二十一,给了李光弼一个熊抱。
    李光弼很是诧异,很是僵硬,后来也就听之任之了。
    太子李亨的心情非常不错,与众将相见,或是拥抱,或是拍肩头,拍是拍背,或是说笑,浑身洋溢着喜悦,仿佛这是他这辈子最为喜悦的时刻。
    自从当上太子以来,他就颤颤兢兢,就未有如眼下这般欢喜过。
    李隆基把如此美事派给他,表明他的太子之位更加稳固了。
    “弟兄们:欢喜的话我就不说了,快些走,去长安,最为盛大隆重的庆典在等着伱们!”太子李亨右臂一挥,大声吼一声,飞身上马,策马而去。
    李昌国骑马跟上。
    将士们跟吃了兴奋剂似的,更加欢喜了,骑马而行,异常轻快。(未完待续。。)
第十七章 无上荣耀
    第十七章无上荣耀
    长安,玄武门外,人山人海。
    不计其数的百姓,把玄武门围得水泄不通,个个伸长了脖子,人人一脸的期盼,相互打量着,那意思是说“什么时间到?”
    在得到唐军已经通过积石山攻入吐蕃腹地的消息时,百姓就在期盼胜利,少百姓赶到玄武门们打探消息。更别说,如今是大胜之后的庆典,谁不想亲眼见证这一伟大的时刻?
    为此,百姓早早就赶来,把玄武门围得严严实实。
    “隆隆!”
    就在这时,只听如同闷雷般的声音响起,身着明光铠、背负硬弓劲矢、腰悬横刀、骑着骏马的龙武军一队接一队的开出来。
    领头的是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将军,身材高大,威猛异常,眼睛异常明亮,正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
    陈玄礼执掌龙武军数十年,经历过的重大庆典很多,却是很少亲自主持的事情。实在是,今天的庆典太过重要了。平定吐蕃,是华夏数千年的心愿,如今终于成功了,如此重大的庆典,陈玄礼岂能不亲自主持?
    再者,平定吐蕃之战,龙武军出了大力。可以这样说,没有龙武军,唐军就无法通过积石山。无法通过积石山,就无法攻入吐蕃腹地,就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陈玄礼非常高兴,决定亲自主持这事,为参战的龙武军送上一份大礼。
    作为龙武军的一员。龙武大将军亲自主持,这对出征的龙武军来说,那是无上美事。
    在陈玄礼的指挥下,龙武军驱赶百姓,要他们让出通道。
    对这事。百姓肯定是支持的,不需要龙武军动手。只要龙武军到来,他们就自动的让出来了。不多一会儿,原本水泄不通的玄武门很快就是道路畅通。
    “陛下驾到!”高力士尖细刺耳的声音响起。
    只见李隆基身着皇袍。头戴皇冠。满脸喜色,在群臣的簇拥下,快步而来。
    今天的李隆基仿佛吃了仙丹仙药似的,整个人透着一股喜气,仿佛他是喜悦的源头似的。
    李隆基当了数十年的皇帝,把唐朝治理得花团锦簇,如同梦幻一般。然而,他亲自到玄武门参与庆典的事却没有几件,要他不振奋都不行。
    来到玄武门前。李隆基站定,双眼睁得老大,踮踮脚,望着前方,问道:“到了吗?”
    “陛下,还没有。”高力士忙回答。
    “没有啊。”李隆基话中透着失望,问道:“到了哪里?”
    “陛下,太子已经与李昌国他们汇合,正朝长安赶来,应该就要到了。”高力士忙道。
    “才汇合啊。这太子做事太过拖泥带水了。咋不早点回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