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于望族 (完结)-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是费尽心思了。
文慧是否明白母亲的这番苦心?文怡觉得,她有这样一位好母亲,又有兄弟扶持,父亲对她也未到绝情绝义的地步,只要能抛开浮躁,冷静下来,日后未必没有好前程。她这样的处境,比前世的自己不知要强多少倍,只盼着她别再任性,时时拿出家为尼的话来引母亲伤心了。
晚饭过后,文慧回房做她的“晚课”,蒋氏本有意诱她与自己多说一会儿话,但她却道:“晚上我陪母亲一起睡,到时候有多少话说不得?您若闲着,不如洗个澡吧,风尘仆仆的,洗个澡身上也舒服些。我每日的早课晚课从未误过,若是为不要紧的小事便误了一回,岂不是让佛祖误以为我不是诚心向佛的?”
蒋氏眼圈微微一红,无奈地由得她去了,自己却在原位上呆坐半晌,方才哽咽着对文怡道:“先前还在外头时,我想着,只要她一生平安,便是一辈子烧香拜佛,我也认了。可是回了老家,日子一长,却免不了要生出几分妄想来。我儿容貌既好,才学也佳,生在世家大户,素有美名,不过是因为别人的陷害,再加上因为少不经事犯了点小错,便落得如今这个地步,若就此葬送一生,岂不可惜?”
文怡不知该如何安慰她,只得道:“大伯母是一片慈母之心,不希望看到六姐姐日后受苦,六姐姐心里明白的,只是一时还未想通而已。而且先前的事闹得有些大,她觉得找不到好人家,与其被胡乱许人,倒不如敲经念佛的日子清净。我觉得她对大伯母还是非常亲近的,您好好劝她,过上一年半载的,再给她寻户妥当的人家,她自会明白您的苦心。”
蒋氏的脸色仍旧带着忧苦:“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是她眼下竟象是铁了心似的,虽嘴上没说什么,但日日都象出家人一般敲经念佛,实在是看得我心惊胆战。只盼着早早为她寻个人家嫁出去,也省得她整日胡思乱想了。你也知道,家里老太太可能开春就要回来了,有她在,我在家里也未必能做得了主,就怕她老人家又犯了糊涂,拿个孝字压下来,随意将你姐姐许人,那时我又该怎么办呢?”
文怡抿了抿嘴,淡淡地道:“婚嫁之事,从来都是父母之命的,大伯祖母虽然是祖母,但六姐姐双亲在堂,她总不好越过儿子媳妇替孙女儿定下亲事。若她看重的人家实在不堪,请了族长出面说和,也就是了。四伯父为人方正,自不会允许族中女儿被嫁给品行有亏之人,有损顾家名望。”
蒋氏转愁为喜:“这话说得对!我几乎忘了,还有老四两口子呢!”倒不是她真的忘了,而是她还未适应过来,此时顾氏一族的族长已经不是长房的人了,于老夫人自然也就算不上全族地位最高的长辈,论身份,她只是顾氏一族其中一房的老太太,论诰命,六房的卢老夫人与她可算齐平。加上她的次子顾二老爷因为不体面的罪行丢了进士功名,在族中丢了大脸,她的声望早已不如从前了。
文怡看着蒋氏脸上的喜意,不由得多提醒一句:“若是大伯祖母执意要做主为六姐姐定亲,甚至送信进京去请大伯父做主,恐怕大伯母还要再想法子说服大伯父。不过我想,大伯父如今应该比先前明白许多了吧?”
蒋氏一怔,过了好一会儿,才长长地叹了口气:“自然是明白许多了,他本来在礼部侍郎位子上做得安安稳稳的,便是柳姑老爷出了事,也没丢了官职,却因为老太太纵容二叔胡闹,害得他在朝中丢了脸面,好几次被上峰当众喝斥家风不正、趋炎附势……他如今兢兢战战的,真真是一个字都不敢多说,一步路都不敢多走。至于慧儿的亲事,他那时也是胡涂了,不知被二叔灌了什么迷汤,才会松了口。贤哥儿在信里说,老爷如今后悔莫及,余姨娘拿慧儿做例子,教十一丫头仁孝礼义时,还被他大骂一顿,撵出屋去。我想……慧儿将来要再议亲,他应该不会再犯糊涂了。”
文怡对此不置可否,只是命冬葵:“茶冷了,去换热的来。”冬葵领命而去。
蒋氏没留意,继续在那里自言自语:“慧儿的亲事实在是难办。如今我也不求她能嫁入高门大户了,只盼着能寻个和气知礼的良人,不至于孤寂终生便好。族人与亲戚们也曾给我说过几户人家,我叫人仔细打听过了,虽有些不足之处,但当中也有性情好、品性佳的人选,年纪略大些也不要紧,只是慧儿执意不肯,我又不好逼她,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才会改主意,就怕她念那佛经念得久了,移了性情,那就不好了。”
冬葵送了新茶上来,文怡替蒋氏倒了一杯,又给自己倒了,低头默默吃茶。
蒋氏又在叹气:“可惜了,老太太上京前还算明白的,那时候她看中了罗家老二,我嫌弃是个商家子弟,身上又无功名,不肯答应。但现在回头想想,若真是罗家,倒也不坏,那似乎是个性情豁达又风趣的好孩子,又孝顺,又知礼,看他说话行事,也颇为不俗,皇商人家的嫡子,身份也不算低微了。若不是瑶丫头她爹给她订下这门亲事,我还真愿意厚着脸皮跟罗家二太太说一说。以他家的门第,也不敢嫌弃我们慧儿。”
文怡直起腰来,正色道:“大伯母,您别怪我说话太不客气。罗家二公子已经跟蒋家姐姐定了亲事,如今再说这个话,又有什么意思?何况郑王起兵叛乱,青州锦南沦陷,蒋家舅老爷现任锦南知州,还不知安危如何呢,您不顾念手足之情,羡慕他家的女婿做什么?”
蒋氏的脸一下涨红了,吱吱唔唔了半日,才道:“我不过就是这么一说罢了,并没有特别的意思。至于瑶丫头父女俩的安危……郑王不是没有杀青州锦南两地的官员么?我那兄弟素来滑头,只要郑王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杀人的,他自然不会自己找死。我还不知道他得性子么?就是知道他不会有事,才不担心的……”
文怡抿了抿嘴,没说话。蒋氏对文慧自然是慈母,只是对其他亲人,就未必真心关怀了。别人的家事,她也没兴趣多管,便找了个借口,告退回房去了,只留下蒋氏一脸讪讪的不知该不该笑脸送人。
文怡回房闷坐,忽然顿悟了。世人都是偏心的,遇事自然会偏着自己的家人与亲友,而家人与亲友之中,也有亲疏之分。别说大伯母蒋氏亲近儿女,却疏远冷待庶弟一家,便是她自己,也会更亲近祖母卢老夫人多于其他族人与舅舅一家,出嫁之后,则是与丈夫柳东行最为亲近,至于柳东行的家人亲友,不管是关系不睦的柳复一家、东平王妃,还是关系亲近的苏太太夫妇,都要靠后许多。她不能忍受柳东行穿着又湿又冷的衣裳出门,却能对东平王妃有可能因罪被废冷眼旁观,更能想办法算计柳复夫妻,不就是这个道理么?
虽然佛陀说,众生平等,但众生何尝有过平等?她虽是信佛之人,心存善念,但也无法达济天下,能做的,不过是抱着一颗善心,量力而行罢了。如今她只是众生的一员,难免要偏心些,最重要的,不过是护着自己所关心爱护的人而已。
这么想着,她又记起先前跟柳东行说过的话了。为了丈夫日后着想,她还得多用点心思才行。别的事上她无能为力,但康王府那群人,她倒不是完全没有法子对付的。
大概是老天庇佑,没两日,柳东行与胡金全便探听到了康王府众人私下聚会商议的是什么事。
原来这些曾经凭借康王府权势在康城呼风唤雨的管事、掌柜们,虽然损失了大笔钱财,生意经营遇到了困难,还先后被知府衙门与通政司的人审了又审,但心里的不甘却越来越盛。他们的不敢不是针对朝廷,而是针对郑王。他们虽是仆从的身份,但也都是富家翁,康王世子上京以后,留在康城的那些秘密产业便是他们在掌管,无论是官府还是同行,谁不敬他们三分?而他们当家作主的日子过久了,自然不甘心再被人糟践。郑王府所为分明就没把他们当成是盟友,事情八字都没一撇,就卸磨杀驴,谁还敢指望郑王夺得江山后,真的会给他们回报?
康王府的人冒着杀头的危险助郑王造反,却一点好处没得,就失了几百万的财产,死的人与被烧的货物就不算了,更要紧的是,官府已经留意到他们了,没有武力保护,他们岂不是死路一条?造反的罪名可是要诛九族的!这都是被郑王所害,就算死,他们也要报复郑王一把!叫他知道,马王爷头上有几只眼!
康王府旧人的报复行动,很快就开始了。
第三百八十四章 康王府在行动
康王府一众旧仆报复的招数其实很简单。
康城是天下第二大港,仅次于归海,虽然地处偏西,但它的西面与南面有一大片产粮区,周围又有许多富庶的城市,与此同时,西边的山区里有两个大盐井和几处铁矿,丘陵地带则盛产各种药材,每年不知有多少船只满载粮食、布料、药材、铁器与食盐等货物,路经康城,送往东江中下游的城镇,其中一部分还会在归海积存,转运往北方。
康城曾经是康王府的藩地,经济命脉几乎都掌握在王府中人的手里,虽然现在很多王府的产业都已经转入地下,但影响力犹存。康城知府就是因为这一点,才对他们一再纵容的。可以说,这些人的底气,不仅仅在于钱财,还包括了人脉与进货销货的渠道。被申屠刚领着的一帮郑王府打手掳走了数百万两银钱,固然是能让他们伤筋动骨,但做生意,更多的是依靠诚信与名声。再有钱的商家,若不讲诚信,顾客也未必会买账;而一时资金周转不灵的店铺,却有可能凭借着老板或掌柜的个人信用,赊账取货,并顺利将货物销售出去,让店铺起死回生。
对于康王府的旧仆来说,他们眼下所面临的境况就是:钱被抢走了,又被官府盯上,即便能将生意重新做起来,若将来被朝廷定了造反的罪名,便连性命都保不住,那还花这么多心思干什么?与其顶着巨大亏空,劳心劳力,倒不如先把店给关了,多想想自己今后何去何从还好。
等他们想不出为自己脱罪的办法,终于决心要报复的时候,各方面的条件都是现成的。在东江与太平江上营运的船行他们都熟,甚至有一部分船行的价钱是他们做主定的;做粮食生意的商家也都跟他们交情不浅——若是交情浅,那商家也没法在康城做生意了;做铁器的商家,当初更是靠他们才把生意撑起来的,还有盐商们也是,要知道盐铁这两样东西一向是朝廷官营的,不许民间私自贩卖,也就只有藩王这样身份的贵人,才敢伸手分一杯羹了。若没有康王撑腰,那些商家也没胆子发这个财。
于是,就在郑王的军队被挡在锦江以南、战况僵持的时候,原本源源不断被运往东江中下游的装有粮食、食盐、铁器、布料等货物的船只,还未到达归海城所设定的封锁线,便现在康城被截住了。青州与锦南两地的粮食与食盐供应很快就开始收紧。郑王为了积攒粮草,早就在这两地搜刮过,民间的盐粮存量本来就有所不足,眼下更是雪上加霜。不过因为郑王起兵前积攒了不少物资,他手下的军队暂时还未受到影响。
但这种情况也只是暂时的,倘若战事持续僵持,而政王的军队又长时间无法占领更多的城池,无论是粮草、食盐、衣料还是铁器,都迟早有用尽的时候。
康王府的人就等着他物资用尽的那一日,因此更加卖力地拦下运送粮食铁器的船只,并且运用他们在康城商界的名望,半逼着那些货物的主人将东西卖给他们。于是他们名下的货仓越堆越满,但他们却一粒米、一粒盐都不肯往外头卖,宁可让康城下游的百姓陪着他们一起遭殃,也不愿意便宜了郑王。甚至连康城本地的粮店,也被他们逼着不做外地生意,以防被青州锦南的人钻了空子。
这时候已经是整月中旬了。本应欢乐喜庆的新年,不知不觉地笼罩上了一片阴影。
虽然百姓家中都还有粮有盐,生活未受影响,但传闻却已经在城中发散开来。人人都担心自家过完年后便要断粮,也有人忧虑开春时无足够的粮种下种,会误了农时,一时间人心惶惶,连花灯会也都比往年冷清了许多。
柳东行与胡金全等人早就留意到了康王府等人所为,只是刚开始时,想着给郑王添点麻烦也好,并未多想,到后来发现已经给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带来麻烦时,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了。即使他们命人控制那些管事与掌柜们,底下的人也会依靠这些管事与掌柜们事先吩咐的步骤,继续扣住来自上游的船只。而且,就算他们有心阻止康王府旧人的做法,也不能真的主动将粮食等物送往青州、锦南两地——那里已经是郑王的地盘了,这么做无异于资敌。
柳东行与胡金全为此烦恼不已,而康城知府则完全惊慌失措了,一味主张要将康王府旧人扣下的粮食食盐铁等物分发给本地百姓,只要能保住康城一带的百姓就好,至于青州与锦南的人如何,那不是他该管的。柳胡二人哪里能顺了他的心?康城本地的百姓还未到缺粮的地步,粮店也在继续做生意,那所谓年后会缺粮的谣言,不过是误会而已。他们要担心的是整个东江中下游地区的人,除了归海可以依靠南边的物资支撑,其余地区都受了青州的连累。
如果让郑王继续得到东江上游的粮食铁器补充,增添他的实力,柳东行与胡金全等一众通政司司员在朝廷里固然是讨不了好,但如果让大批无辜的百姓断粮受饿,他们即便是立下了天大的功劳,也要吃挂落的!
柳东行一连几日都在为这件事烦心。他已经安排好驻军所的人守卫康城周边地区,也派了人去搜寻申屠刚逃走的路线,而郑王那边的战事又陷入僵持,他便闲了下来,每日除了四处巡逻,便是跟通政司的人碰头商议。对于康王府那些人的做法,他又是生气又是郁闷,还有几分后悔。早是如此,当初他应该拦住他们才是,坐视不管的后果,就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文怡对他的烦恼早有耳闻,也一直在留意关于这件事的消息,细细想了几日,得了一个主意,这一日见他又再坐在跨院的小书房里皱眉苦思,便捧着亲手做的一盅人参鸡汤过来,放在桌上,给他舀了一碗,放到他面前。
柳东行抬头朝妻子露出一个安抚的微笑,便开始吃起鸡汤来,还边吃边夸:“娘子的手艺越发好了,这几日天天变着法儿地给我进补,若是我被补成个大胖子,马也上不去,枪也挥不动了,一定要叫人笑话死呢。”
文怡低头轻笑,再抬起头,看着他将一碗鸡汤吃得干干净净,却又不知不觉地皱着眉头发起呆来,心下一疼,便忍不住伸手去抚平他的眉间:“别烦了,我有个主意,说给你听听,看能不能成。”
柳东行惊醒过来,不好意思地笑道:“真对不住,这几天事情多,我竟一时走神了,是什么主意?”
文怡便凑近道:“康王府那些人,即便在你们面前乖乖顺顺、伏首听令,想来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无他,不过是怕死罢了。他们知道自己犯下的是谋反大罪,按例是必死无疑的,甚至还有可能被诛九族,即便被背信弃义的同伙害了,吃了大亏,也无法改变他们曾经是逆贼同党的事实。他们此刻只想着自己这回事九死一生了,对将他们害到如此境地的郑王,那是恨之入骨,拼着自己吃更多的亏,也要将他拉下马来。但如果他们知道自己不一定会死呢?”
柳东行苦笑:“我们何尝没想过这个法子?只是康城离京师有千里之遥,而早前无论是圣上还是太子殿下,给我们下令时都曾说过对康王府一众贼心不死的仆从绝不能姑息。宗室皇亲还可以念及骨肉血脉之情,网开一面,留他性命,对一群背主的家奴,有什么好宽容的?康王府这些人,先是为主人之利而忘朝廷,接着又为了私利而背主,朝秦暮楚,圣上断不能容!”
文怡道:“我的意思并不是就这样饶了他们,不过眼下的局势不妙,若继续放任他们胡闹,康城以东会有多少百姓遭殃?他们本地出产的粮食都叫郑王搜刮去了,没了外地的盐粮,能撑到什么时候?朝廷虽然已经下旨让郑太尉领兵平叛,但是朝廷的大军三日前才过了淮江,还要等多久才能赶到锦安?更不知道朝廷的大军几时才能打败郑王的叛军了。难道叛乱一日未平息,太平江与东江上游的粮食就无法送到中下游去?只怕到时候就算战事早早结束,粮食也及时送到那些地方,民心也会有所动摇的。”
柳东行直起身来,眼中有几分明了:“娘子的意思是……让康王府的人戴罪立功?叫他们想办法将收到的粮食送到那些地方周济百姓,却不叫郑王的军队沾一点光?这能行么?”
文怡笑了笑:“康城的大商家,可不仅仅是在康城一地呼风唤雨而已。这里的商人除了将上游的货物运往中下游,也会将中下游的货物运到上游去。所谓的商人,不就是让各地互通有无的人么?康王府的人既能控制上游的商家,想必在中下游也有人脉,只需将粮食运往郑王势力薄弱的地方,只要能掌控住当地的粮店,还是有可能在缓解百姓粮荒的同时,避开郑王大军搜刮的。而且,这个法子还有另一个好处。”
她压低了声音,微微一笑:“相公,我从前知道罗大哥是通政司中人的时候就曾想过,罗家的生意遍布天下,许多行业都有涉足,他们家这样的人要去做探子,真是易如反掌。那些开遍了大街小巷的粮店、盐店、布庄、小酒馆……”
她话未说完,柳东行便猛地紧紧抓住了她的手,眼中满是惊喜:“好娘子,你提醒了我!”说罢又忍不住捶起自己的脑门:“我怎的这般糊涂,连老本行都忘了!”
文怡笑道:“相公不是忘了,只不过那些都是外人,不知底细,你从未想过要将他们变成朝廷的探子而已。但现在的康王府已经是穷途末路,若是知道有活命的机会,那群人未必不愿意戴罪立功。而对朝廷来说,这一群刁奴死不足惜,但若还有点用处,能为朝廷出力,便是饶他们一命又能如何?他们再得意,也只是一群王府旧奴,日后他们若再惹出祸事来,朝廷有的是办法收拾他们!”
柳东行大笑几声:“依我说,圣上多半是不肯饶了他们的,如果他们真的立了功,顶多就是让他们死得痛快些,再仁慈一点,饶过他们的妻儿也就罢了。但若是太子殿下拿主意,却极有可能会答应饶过他们的性命。对太子殿下来说,康王府根本不足为虑!若我们能给太子殿下递个话,这事儿八成就成了!”
这么想着,柳东行就坐不住了,立刻起身要出门:“我去找老胡商量商量。”文怡忙道:“若是有需要,我可以帮忙。”柳东行疑惑地回头看她:“你?你要怎么帮?”
“你可记得那边院子里有个媳妇子与云妮颇为交好的?她是康王府世仆,素来人缘不错,就算离了王府后街,也时时回去探望故旧亲朋,能说上两句话。相公,这事儿与其让你们出面,不如私下去劝说。你方才有言,说康城与京师相隔甚远,也不知道能不能瞒着圣上让太子答应出面许诺。万一有个不好,连累了你和通政司中人,就不好了。因此,最好是让康王府的人自己改主意,向你们提出请求。”
柳东行犹豫了一下,便点头了:“你叫那媳妇子去说话,不管成不成,都别叫他们知道是你的主意,而我这就跟老胡商量去。同样的,不管成不成,在京里未有明确旨意之前,我们都不能把这件事摆到明面上来。”
他还有一句话没说:若是康王府的人真的愿意戴罪立功,那不管宫里点没点头,他与胡金全都可以先拿好话拖着他们,等到他们真的扭转了战局,再为他们请功不迟。当然,若是朝廷不愿意饶了这些背主的恶奴,那也是他们作孽在先。只要能救下千万百姓,康王府的人便是逃不掉谋逆的罪名,那也是给自己积了阴德不是?
第三百八十五章 顾文怡在行动
文怡原以为自己贡献了一条好计,心里正高兴自己终于能给柳东行分一分忧了,不想柳东行与胡金全商量了一晚上的结果,却叫她有些失望。
胡金全认为,通政司在青州锦南等地本就有分司,只是目前形势不明,暂时失去了联系,但相信同伴们都不是无用之人,尤其锦南分司,领头的还是通政司世家罗家的儿子,只要罗家的店铺不受影响,消息迟早会送出来的。相比之下,康王府一众旧人们固然有自己的人脉,但并不可靠,叫他们打听些郑王的消息还成,但绝不能托付大任,更不可以利用他们联络锦南与青州分司的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