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让自己畅销起来-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3年新厂房落成,公司实际生产了60万线,已经远远超过了1995年生产指标。以每线100美元计算,公司1993营业额达到1。6亿美元。通过向bisc提供主要部件,西门子公司在华销售额也大大增加。

    投资〃三部曲〃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创立合资企业的重要模式。西门子公司在中国投资经过三个阶段,或者称作〃投资三部曲〃。首先,西门子公司在当地推销其某种产品,有人称其为市场试验,即了解当地市场对公司产品需求程度,或对公司产品有什么要求,了解当地市场的容量;第二;向当地转让技术,选择某些厂家生产公司受欢迎的产品;第三,如果这一伙伴令人满意,在转让技术、许可证生产的基础上进入合资生产,即建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大陆,西门子公司经过这样的〃投资三部曲〃建立起一系列合资企业,并且还要积极筹建新的合资企业。注重以产定销的日立公司

    日立制作所创建于1910年,公司总部设地日本东京。1991年销售额为560。53亿美元,利润额为16。29亿美元,雇员309757人。在世界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中排名第十二位。

    日立对华投资早在60年代就已经开始,可以说日立公司是对华投资最早,并且已经开始大规模系统化的跨国公司。

    从60年代起,日立就开始向中国提供产品、技术和设备。在同中国开展经济贸易合作时,日立公司坚持的一个主要原则是,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程度,从中国的需要出发,提供日立的商品、技术和资金,即〃根据中国政策,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从7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前半期,中国开始搞现代化,并且改善同西方各国的关系。中国开始从国外进口设备,开始是单个机械装置,后来则进口基础产业用的大量设备。

    日立公司根据中国这一政策,向中国出售各种工业机械,如压缩机建筑机械等。也向中国出口了一些成套工业设备。例如为唐山陡河电站提供火力发电设备,为武汉轧钢厂提供1。6米大型串联冷轧机。

    70年代后半期,中国结束了十年动『乱』,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改革开放,设置经济特区。中国需要家电产品的制造设备,也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

    根据中国的一这新需要,日立公司领先取得巴统批准,为中国气象部门和地质勘探部门提供了大型计算机,为中国港口提供港湾的装卸设备。由于中国消费者对家电的需求上升,日立公司给中国咸阳彩管厂提供了14英寸彩『色』显像管的生产设备,向上海电视一厂提供了彩电生产线。

    80年代上半期,中国沿海14个城市开放。伴随开放的扩大,更多的地区和部门要引进家电生产线,中外合资企业开始兴办。

    日立公司认为,这个时期中国不仅需要国外进口成套设备等硬件,也开始需要从国外引进企业管理等软件。因此,日立公司不仅扩大了提供技术合同的规模,而且开始了与中方合作生产和合资生产。1982年2月,与中国福建电子进出口公司和福建投资企业公司设立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这是日立公司在华第一家合资企业,也是日本大跨国人公司在华第一家合资企业。

    80年代后半期,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中国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标志着中国将进一步同国际经济接轨。

    在这一时期,日立公司进一步推进与中国的全作事业,包括合作生产和全资生产。例如,日立同中国西安、保定和沈阳三家工厂全作,转让50万伏高压输变电技术。1989年5月,日立与深圳赛格集团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共同出资,建立了深圳赛格日立彩『色』显示器件有限公司,生产彩『色』显像管。

    进入90年代,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作为这项政策的标志,中国『政府』决定开放上海浦东,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发展。1992年,中国『政府』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这一时期中国的政策相适应,日立公司将在华经营重点从技术全作转变到投资,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

    从1992年以来,日立公司在华投资企业急剧增加。至今,日立公司在华一共投资建立了12家企业,其中10家是1992年以来建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一轮投资,日立公司4个业务部门中已有3个部门在华建立了合资企业。例如,信息系统和电子设备部门在华有北京日立华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生产和销售计算机软件。家用电器部门有了电视机和显像管企业,也有了空调器和空调压缩机企业。动力和产业系统部门有了若干合资企业,分别从事火力发展电用控制系统和制造和销售,水务发电机械工程的开发与制造。

    〃根据中国的政策,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是日立在华开展经营活动的一项原则。在选择投资项目或全作伙伴时,按照这个原则,日立积极参与中国有关部门和地区的重点项目。

    如前所述,日立参与了中国咸阳显像管项目建设,与深圳赛格集团等合资生产彩『色』显像管,参与深圳特区彩『色』显像管项目。还有上海家用空调器总厂技术改进项目和空调压缩机厂的合创建项目等。

    这类项目的符合中国产业政策,往往对部门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日立参与这样的项目,对我国有关部门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与此同时,对日立公司也有一系列好处。这些重点项目由于符合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在资金、原材料、人员以及企业用地方面得到保障。因引,参与此类项目,进行投资,往往有较高的成功率,有利于与中国方面进行长期的战略全作。

    目前,日立公司在华12家企业总投资约2亿美元,日立方面投资近9000万美元。日立公司成为在华投资最早并且已开始大规模系统化投资的日本大工业公司。

    1。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应力争资金投向东道国支持发展的领域。日全公司注重对华投资集中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的重点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从而在资金、原材料、人员以及企业用地方面得到保障,有利于提高项目成功率。

    2。跨国公司应注重合作的选择。因为合资和合营往往涉及到技术转移和资金实力的筹措,日立的合作伙伴选择上坚持选择中国某一行业中的领先者,保证了合作实施的低成本。日本大和精工株式全社的营销战略

    抢先占领市场,包括本土及海外,然后实行战略进攻。请看日本大和精工株式会社的这一经营战略。

    大家熟知的日本大和精工株式会社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渔具制造商,在国际市场上占有20%的份额;在国内的占有率达31%,这与曾经独占鳌头,现在正绞尽脑汁致力振兴的奥林匹克渔具公司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和公司的概况列于表1。公司现在国内职工约1100人,自1974年以来在人员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额增加了2倍。公司是在1966年由现任总经理直接指挥打入国际市场的,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和法国等地设有销售网点。有美国、韩国和台湾地区设有生产厂,构成了面向世界的战略布局。公司在国外大约有2200名职工,在海外的销售额占总销售的44%正在逐步成为从高尔夫球和品到滑雪及网球用具的综合体育用品制造商。

    表1大和精工公司概况

    创立1958股本29。54亿日元国内海外合计(销售额)

    亿日元360(预计)160480人员1062名约2200名约3300名

    仅仅20年时间,大和精工的产品就超过了曾经独占鳌头的奥林匹克渔具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渔具制造商。究其原因,从总全上看和有两大战略。其一,早期建立海外销售和生产体系,完成打入世界市场的战略布局。其二,持续不断地增加新产品。

    在海外设当地法人。大和在创立初期,全部开发产品无商标销售往美国,1996年在当地设立法人,从此以自己公司商标直接出口。那时该公司销售额只有9亿日元,职工仅300人。因此他们在海外的这一做法与当时处于中小企业地位的大和精工是不相称的。然而这个决策被证明是十分正确的。

    打入海外的推进者是现任总经理松井义侑先生。大和公司以5000万日元在美国设立当地法伯时候,他才29岁。他去住友银行游说,成功地借到股本,又在当地招募了一批业余推销售员,让他们推销产品,自己也到处奔波,驱车一直到加利福尼亚的偏僻乡村。就这样,使销售额每年增长50%。然而,这个新生的当地法人也曾脖捉襟见肘的艰难时日。1968年,洛极矶的地方报纸报道:〃继索尼、本田之后,出现了第三个日本企业……制造渔具的大和。〃

    海外企业全由外国人担任经营者经历了16个春秋后,今天的大和,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丹麦等6个国家拥有销售公司,而且在美国、英国、韩国和台湾地区设有生产厂家,这样,走向世界的布局就算基本完成了。

    董事长杉本说:地球的4/5是水,有水的坟就可能的人。人为了寻求与自然的接触就要钓鱼。钓鱼爱好者在世界上的分布比例,假设日本为100,那么美国是200,其他国家是400。

    该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特『色』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全是外国人。除了生产『性』公司的技术人员是日本人外,其他职员和工人全部是当地人。

    现在,大和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是20%,在加拿大是50%,澳大利亚的是40%,英国的25%,都处在独占鳌头的地位。据称这种抢先占领世界的做法是有重要意义的。在而,为什么要把抢先占领世界市场,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呢?这是因为杉本董事长深知在企业的力量。他知道,要是大企业也真的动起来,那么象大和这样根底不深的企业,肯定没有什么好结果。因此,他认为必须采取及早占领市场的战略。

    大和产品的开发,造就了钓鱼者生活的变化。线轴从内部线管型向型转变,始于1966年。1965年,大和进入了玻璃钢钓鱼竿阶段。当奥林匹克渔具公司争先开发了碳素纤维钓具,大和又奋起直追。

    1978年7月11日大和开始实施〃d711计划〃,开发高纯度的碳竿。此后经过8年,鹤立行业之首。钓鱼竿的进步是要讲求轻、细、结实不仅如此,大和还在品种上下了功夫,从钓鱼竿到一切品种都逐一开发,从而确立了今天的地位。

    1967年,还属于中小企业的大和每年录用一批技术人员,现在有1000名职工,其中400多人是技术员。全日本的渔具工程师有一半在大和公司。

    从线轴的特殊齿轮到带电磁制动器的双轴承绕轴及不用模铸件而用碳纤维材料的线轴外壳等等,不断开发新产品是大和成长的根本动力。从10年前开始,大和不再仿造国内先进产品,转入一自主开发技术的除段,几经努力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成就。在渔具上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侠的大和,下一个目标是要成为体育用品的综合公司。

    1。赶上和超过具有压到优势地位的先行厂商,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公司,其战略之一是及早建立国外生产销售体制。

    2。第二条战略是形成上述改革动力的新产品连续开发。大和集中了全日本渔具技师的一半;技术人员占全体职工的40%;同原材料制造商的技术进步实现同步〃销售和开发一体化的体制保证了新产品的不断开发。

    3。大和精工获得成功的一把钥匙是抢先打入世界市场,建立生产和销售基地。在其综强有力的企业想到打入这个富有魔力的市场之前,完成上述工作,在制造业中,一般的发展过程是先占领国内,然后才打向海外。但由于行业特『性』不同,可能不同不方法。谁先谁后在经营战略上经营经常是很重要的问题。技术创新,营销的重要手段

    智者,当借力而行。富士通公司正是依靠与德合资之力从低谷走向顶峰,当然这只是其战略的一部分。

    富士通公司创建于1935年,公司总部设在日本东京。1991年销售额为212。25亿美元,利润额为5。8亿美元,雇员14。5万多人。在世界500家最在的工业公司中排名第五十一侠。

    日本富士通公司是以生产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产品为主的公司,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综合信息及通信设备类公司。

    据美国《幸福》杂志1990年排名,日本富士通公司名列世界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第六十三位,1991年升至51位。该公司1991年总销售额比1990年增长18。1%;利润额比1990年增长3。8;固定资产达265亿8千零2万美元。

    日本富士通公司目前在日本已拥有15家工厂,近130家分公司。在世界各国拥有近16家工厂,20余家海外办事处,海外雇员达3。4万人之多。此外还有42家子公司,7家合营公司。

    富士通最初是从富士公司分立出来的。富士电机公司是日本歪河电工同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合资企业。由于古河电工的英文名第一个字母是〃f〃(该公司现名古河电器工业以司,furukawaelectric),西门子公司(siemens)在日文中每个字母发音为〃j〃,将二者结合便成为fuji,即〃富士〃。因此,这家合资企业名应为富士电机公司。

    后来,富士电机公司中的通讯设备部门分离独立出来,专门从事通讯设备的制造和销售。这家新企业名字为富士通信制造,以后更名为富士通株式会社。富士通从富士电机这有日德合资企业中分立出来以后,继续从西门子公司引进技术,生产电话机和电话交换设备。

    富士通公司把自己发展壮大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从1935年到1949年为创业期。

    这一时期,富士通信制造公司引进了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技术,制造和销售电话机和电话交换设备。在学习、吸收和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公司在1940年首次试制成功t型自动电话机。

    50年代是公司的大发展期。

    战后的5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恢复,通讯市场随之飞速发展。富士通信制造公司的业务增长极快。1953年公司开始制造无线通讯设备,是这一大发展时期的开始。1954年,公司在日本最先研制成功〃facom…100〃型继电器工自动计算机。从此开始了日本最大的计算机制造销售厂商的历史。

    60年代是信息化发展期。

    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富士通制造公司不失时机地开发制造大型电子计算机。1961年2月,公司研制成功〃facom22〃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确立了在日本电子计算机和业的地位。1962年,公司设立了富士通研究所,大力加强了富士通的研究和开发能力。1968年,公司研制成功世界第一台使用集成电路制成的电子计算机。就是在这个时期,公司正式更名为富士株式会社。

    70年代被称作国际化时期。

    在这一时期,富士通公司开始跨国经营,海外公司纷纷建立。也就在这个时期,富士通研制成功了世界最早使用大规模电路的大型电子计算机。

    80年代以来被称作新时代。

    这一时期,富士通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领域完成了许行多世界领先的技术突破。

    富士通集团公司实行董事会制,董事会领导下批营委员会下设50个事业部,管理着国内及海外企业的经营生产。

    富士通作为日本计算机世界的主导公司,努力为社会提供了将计算机等各种信息设备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系统,牢固了确立了综合系统创新者的地位。富士通的综合『性』先进技术活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富士通公司从它诞生的第一天开始,从未间断过它云对高技术的渴望与追求。富士通的技术之梦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创造了最新的技术。为此,他们始终不渝地地基础科学乃至应用科学的广泛领域进行研究开发。根据该公司1992年公布的资料表时,其研究开发支出5年间呈持续增长,1988年为1901。3亿日元,1989年为2469。06亿日元,1990年为2991。07亿日元,1991年为3298。23亿日元,192年为3918。85亿日元。富士通公司除了在资金方面保证研究开发以外,还尊重研究的员的个『性』,为他们提供了能够自主发挥能力的组织及优越的研究环境。这一切使富士通公司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经过整整60年的奋斗,富士通公司从一家只生产通讯设备的企业发展为全球『性』的信息处理和通讯系统综合『性』大跨国公司。其产品主要分为三个系列,即信息处理、通讯设备及电子元器件。

    信息处理方面的产品主要有巨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通用服务器、开放服务器、工作站/个人计算机,包括打印机、驱动机和扫描器等在内的计算机外围设备,以及包括传真机和调制解调器在内的终端设备。1993年,这部分产品占全公司销售额的68。2%。富士通公司计算机产品销售额达到218。7亿美元,在ibm公司之后居民办十大计算机公司的第二位。

    通信方面的产品主要有电话交换系统、数字传输设备、无线电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海底通信系统、应用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等。这部分产品销售额达占全公司的15。6%。

    1992年,富士通集团销售额达297亿美元,居世界工业公司排名第四十二位。

    1993年,富士通集团销售额达304。8亿美元,居世界工业公司排名第三十六位。

    1994年,富士通集团销售额增加到328亿美元,居世界最大工业公司排名第三十二位。

    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大跨国公司中,富士通的名次连接三年上升,从42位提高到32位,表明了这家公司强劲的增长势头。

    1。技术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纵观富士通60年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动力。富士通是一个积极推动研究与开发、注重技术创新业。〃高度的可靠『性』和超群众的创造『性』〃是公司的口号。富士通公司在日本办内外设立了许我个研究所,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究与开发。其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占公司销售额的10%以上。

    2。对于一个技术起点较低的企业而言,合资有利于在较高的技术平台上发展。可以说,富士通公司的诞生得益于日德合资企业。富士通初期的发展,得益于德国西门子技术。据富士通公司人员讲,直到今天,西门子公司仍然占有富士通公司的股份,还是该公司最大的外国股东(占富士通1%左右的股份)。显然,富士通的历史是日本企业与外国大跨国公司合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迅速成长壮大为跨国公司的历史。独具魅力的三菱汽车

    同是汽车制造大国,保以一方得以顺利进入另方市场?看看日本三菱汽车是如何开进美国市场的吧。

    三菱汽车公司创建于1905年,公司总部设在日本东京。1991年销售额为201。09亿幸而元,利润额为1。82亿美元,雇员4万多人。在世界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是排名第五十三位。

    从1932年三菱重工业汽车部开始生产第一辆大型客车算起,到目前为止,该公司生产的大型客车已达20多万辆,是日本目前最大的大型客车制造企业。

    自1963年3月开始,三菱公司就生产小型卡车,1991年8月,canter小型卡车在日本的销售量突破100万辆大关。1991年10月,三菱公司的aero star低板大型客车开始配备防火系统。1992年3月,所有的大型客车都配备防抱死刹车系统,这套系统已作为该公司汽车必备的标准设备。

    自从三菱汽车公司成立以后,三菱公司就以参与世界汽车制造工业的竞争精神和与其它国家汽车合作的政策,开始了其跨国经营活动。目前三菱汽车公司的产品正销往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所有国际必市场中,以美国市场的重要『性』最高,三菱公司为此付出的努力也最多。

    1970年,三菱的营销者们发现了一条低成本、低风险进入美国市场的途径。当时克莱斯勒公司正设法在它的产品线中增加小型轿车,所以同意购买三菱所生产轿车数量的35%,以换取在美国用克莱勒的商标独家经销三菱汽车的权力。正如三菱发方人托海 塔居基所解释的那样,〃该协议在1970年还很具有吸引力,但是从那以后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这使得我们在美国扩大市场花费的代价太大……原先我们是想利用克莱斯勒的分销网络,但是突然之间,美国消费者喜欢上日本汽车了,市场的变化使我们不再需要有销售渠道帮助了。〃

    在1971年到1981年间,只有100万辆三菱小轿车的小型卡车在美国被卖掉,它们使用的商标名称是道奇、柯特、切林奇、普里茅斯、沙波罗等,美国购买者根本不知道这是日本的三菱汽车。除此经外三菱公司的营销人员,对克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