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逃宫弃嫡(清穿)-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的十八弟胤校∥J保返i作为长兄没有什么具体的悲痛的表情。此外,还有有关胤礽私生活上的腐化堕落,例如说他这位太子“令外间妇人出入”,“□无度、难以齿”,不过,胤礽到底和谁在“□无度”,到底哪一些“外间妇人”进入宫廷,却没有明确的资料给予显示。【话说,当初就是这句话,或多或少给了某唐YY的空间。】
    康熙溺爱子孙在清朝历史上都是有名的,况且爱新觉罗子孙自以为他们是“皇潢贵胄”,对于大臣、属下乃至仆从经常进行殴打,习以为常,包括那位被胤礽殴打过的平郡王讷尔苏本人就曾在康熙二十五年打死无辜的属下以至于被参奏。就以清朝的几位还算开明的皇帝而言,他们子孙中出现的暴虐现象也是屡见不鲜。雍正素以执法森严著称,而他的儿子和亲王弘昼居然因为一点小事竟在庙堂之上殴打顾命大臣、公爵讷亲,讷亲是雍正、乾隆两朝的宠臣,又是开国元勋额亦都的嫡派子孙,说起来也是了不得的人物,可在雍正的儿子弘昼眼里不过是一个高级奴才而已。就康熙自己的诸子来说,他们当中经常肆虐的也大有人在,比如皇八子胤禩素来被称做“贤者”,可就这位“贤者”居然因为个人恩怨竟然把朝廷的御史痛打一顿,王府的长史官因为犯颜直谏几乎被胤禩给打死,而皇长子胤禔的暴虐就连他的母亲惠妃都看不过眼。难怪朝鲜人就说过:“诸子之暴虐,远甚于太子。”《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十册,第423-424页。这说明作为旁观者的藩属国朝鲜在观察康熙诸子的动态时已经注意到他们的种种为非作歹,而且得出了“远甚于太子”的结论,由胤禩、胤禔等人的乖戾可以看出朝鲜人的这个论定并不过分。胤礽暴虐的脾气以及由此殴打大臣、仆从乃至谩骂老师的根源不在胤礽身上,而是在康熙身上。换言之,是康熙的某些“言传身教”让他的这些个儿子包括胤在礽内无视法度、妄自尊大的。【好吧!某唐得承认,看了这个之后,多少对整个数字军团都有点改观。】
    即以胤礽的老师徐元梦的悲惨遭遇为例。徐元梦是满洲正白旗人,这个人很正直,明珠掌权的时候,徐元梦并不因为明珠在皇帝那里推荐过自己就献媚于他。清康熙二十六年秋,康熙到瀛台教练皇子们学习射箭、徐元梦因为挽不了强弓就被康熙“蜚语诘责”,徐元梦辩解了两句,康熙火冒三丈,“上震怒,命扑责,被重伤,命藉其家。”徐元梦是旗人,而且还隶属于“上三旗”,习武被看做是旗人的本分,他不能挽强弓可能被康熙看做是忘本,可到底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且徐元梦也没有违反法度,单纯地给自己辩解两句居然赢来了康熙绝大的报复,又是挨打受重伤,又是抄没家产,古往今来有数的几位暴君对待“帝师”好像也不过如此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还都是发生在皇子的面前,作为皇子们的老师,徐元梦遭受如此侮辱,哪里还有一点“师道尊严”呢?而且,徐元梦的父亲做官很廉洁,又老迈多病,在徐元梦被责罚这件事上,徐的父母完全是无辜受到牵连的。康熙不但毒打徐元梦,而且还不准备放过徐元梦的父母,这种独夫民贼的做法不知道是不是也算是“圣主”的“伟绩丰功”呢?
    但是,徐元梦的噩梦并没有结束。清康熙四十六年二月初,康熙在给他的儿子们的批示中再度专门提及对徐元梦的责罚。原来,康熙曾把三个皇子叫到跟前考问他们的学习,发现他们的进步不大,他就此认为是徐元梦作为老师不够尽心,于是就让年长的几位皇子代替他处罚徐元梦,康熙对处理徐元梦的指示如下:“拟将徐元梦革职,当着全体阿哥之面,由乾清门侍卫杖笞三十板。”
    几天以后,几位年长的皇子回复康熙报告责罚徐元梦的情况时说:“在臣等共同看视下,由乾清门侍卫轮换而行,将徐元梦着实杖笞三十板。”《满文朱批奏折》胤祉等奏,康熙四十六年二月初五日,《满文朱批奏折》胤祉等奏,康熙四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前面在瀛台,康熙已经公开当着皇子的面打了这位老师一顿,而且还牵扯到老师的父母。这次又因为所谓的皇子的学习问题再次大打出手。且不论皇子学习不好是否应该由徐元梦负有全部责任,单就康熙的这种粗暴、□的处理方式就不是他自己一贯标榜的“宽大”思想所及。从皇三子胤祉等人的汇报看,他们几个皇子不仅完全按照康熙的意志办理,而且还颇为卖力,“由乾清门侍卫轮换而行,将徐元梦着实杖笞三十板。”大抵是乾清门的侍卫打人打得累了,还要轮番上阵,一个“着实”已经将打徐元梦的惨烈说得一清二楚。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即便是“贵为”帝王也要对老师加以尊敬。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著名的大脚皇后)就对朱元璋说过:“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明确表达了对于老师,即便是帝王家也要予以尊重。清朝处处摆出一副比明朝高明的样子,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本人亲自到曲阜拜谒孔子,还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历朝历代的“尊孔”虽然主题是利用儒家思想麻痹劳动人民进行意识形态的全面控制,可也不排除有着一定的“尊师”的意义在里面。可是,康熙叩头给孔子在前,责打皇子的老师于后,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实在为人所不齿。然而,令人备感滑稽的是,就在胤礽二次被废时,康熙指责胤礽的罪状中居然有这么一条:“在朕前背立,以手指伊(指徐元梦),詈及父母,推入河内,复引出殴打。”《康熙起居注》第三册,第2483页。可见,胤礽对于乃师真是老实不客气,一面大骂老师的父母,想来一定难听得很,一面又把老师推入河中,捞出来以后还接着打。【对这段很无语,不知道还能不能查到资料……】
    如果单纯看待胤礽的这段丑陋的行径,人们应该确信这是一个“不仁”的储君,可我们联系到以前康熙对徐元梦的种种丑态,也就应该知道胤礽的此类做法乃是见怪不怪,像康熙指责胤礽对于乃弟皇十八子胤校牟⊥茨还匦模导噬峡滴醵运约旱那椎艿芄淄醭D牟」示拖缘糜行┎淮笤谝猓绻龃死纯猎鹭返i,那么,康熙又当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呢?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胤礽的“不仁”、暴戾的精神与动力的来源在哪里呢?就在他的父亲、号称“圣主”的康熙身上,《清史稿》吹捧康熙“名曰守成、实同开创”,如果就殴打老师这点来说,康熙的确是“实同开创”。而且,开创得别开生面。【话说,某唐当初就是看了这段之后对康老爷子的印象分直线下降。不过,也可能帝王者都是如此……】
    至于说道胤礽“荒淫无度”,本身缺乏足够的证据不说,就作为父亲兼政治导师的康熙来说,也不是一个什么好榜样。康熙虽然表面上强调“清心寡欲”,可他一直没有放弃采选美女充实后宫,而且这种事到了他的晚年仍旧乐此不疲。因为康熙的这个“爱好”,他的诸多皇子们也起而效法,像为人素有“贤名”的皇八子胤禩就曾经要曹寅(曹雪芹的祖父)给他提供数名苏州的女子。【居然是八八而不是九九?汗!】
    综上所述,胤礽的“不孝”、“不仁”确有其事,可也不无夸大之嫌,胤礽“不仁”的总根子也不在胤礽身上,而是因为康熙自身榜样力量不够或者疏于教导所致,再者,胤礽身上的这些个毛病其他皇子同样具备,如果以此作为废除胤礽的根据,那么其他皇子在同样的根据下也一样没有即立的资格。
    由此可见,胤礽太子地位的丢失并不是完全因为所谓的“不孝”、“不仁”,更不是什么“听信匪人”,其根本症结在于胤礽的权势、声望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康熙的大权独揽,同时作为法定继承人的胤礽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应对各种复杂的形势、缺乏足够的耐心和韧性。

    有关康熙忌惮皇太子胤礽的权势、声望的例子虽然没有在直接指斥胤礽的谕旨中大面积地流露,但有些旁证可以作为间接的证据说明此事。就在胤礽第一次被废不久,皇八子胤禩有企图谋取皇太子的意图进而被康熙察觉,康熙指责胤禩说:“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泽处,俱归功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如果撇去康熙话里话外的指责语气,我们不难看出“人皆称之”才是康熙最为担心的地方,而把“人皆称之”的胤禩看做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则可以从侧面看出胤礽当年的声望。康熙作为有着执政几十年经验的大独裁者对于这样的“大权旁落”的现象或者蛛丝马迹显然不能予以长期的容忍,关于“嗜权、抓权、恋权”这一点,康熙并不讳言,他说过:“大权所在,何得分毫假人”、“天下大权唯一人操之,不可旁落”,即便是到了他的晚年即清康熙五十六年的“自我总结”中也继续予以流露,他说:“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也就是说在康熙看来生死都已经不在他的视野之内,而唯独大权的掌握则必须明确,只要他在位一日,就要掌权一日,政治生命远要比**生命更为“贵重”。康熙说这些话的时候距离他去世已经只有5年了,也就是说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牵挂的仍旧是权力的归属问题。就这点而言,康熙与历史上执政超过30年的几个独裁者并无二致,例如汉武帝刘彻、吴大帝孙权、元世祖忽必烈等。
    不过,康熙较之他的前辈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清太祖等人还有所不同,他虽然两废太子、圈禁皇长子,虽然对皇八子胤禩累累打击,可毕竟还给了他们一定的出路,胤礽、胤禔、名为圈禁,实则比较宽松,胤禟后来就说过:“这叫做什么圈法?比我们只隔得一层门罢了,圈得大阿哥松。”【话说,九九这句话可是给了某唐N多想象空间滴。】
    为了削弱皇太子对帝位的威胁,康熙早在第一次废太子的10年前就着手做了一些准备。清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大封诸子,册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雍正)、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为多罗贝勒。这次封爵虽然是按照年龄顺序册封,可还是体现了康熙对上述诸子的喜爱程度,在受封的几个儿子中,长子胤禔、三子胤祉、八子胤禩当时很为得宠,法国传教士白晋如此描绘皇长子胤禔,他说:“皇上特别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确实很可爱。”胤禔在册封郡王之前已经开始参与政务、军事等一系列活动了,例如他曾经和伯父裕亲王福全统领大军征讨噶尔丹,还曾经和索额图等人去同俄罗斯谈判。康熙对于这位长子曾经寄予了不小的希望,但是,胤禔不能体察乃父的苦心,却到处摆出皇长子的架子,就在他随同伯父福全征讨噶尔丹时,就因为他不能很好地协调他与伯父之间的副手之于统帅的关系以至于造成将帅不和、军心混乱。康熙虽然对胤禔的做法表示了很大的不满,但仍旧袒护他,康熙故作严厉地呵斥胤禔说:“裕亲王系汝伯父,议政王大臣取供时,汝若与裕亲王稍有异同,朕必置汝于法,断不姑容。”身为康熙的兄长,宽厚的福全知道康熙这番“大义灭亲”的议论后,很快就把全部责任一人承担了起来,从而达到了康熙保存皇长子颜面的目的。【可怜的裕亲王。】
    皇八子胤禩显然比乃兄更有心计,他在康熙朝始终获得“贤者”的美名,以“颇有识量”著称,康熙在第一次废太子前后,对胤禩比较看重。皇三子胤祉则是以“学者”的面孔出现,清康熙五十二年,胤祉奉命修辑有关律吕、算法一类的图书,书成后康熙赐名《律历渊源》,此后胤祉还编辑完成了《古今图书集成》,封建统治者历来以“文治武功”整合天下,如今康熙看到自己的儿子在“文治”方面所取得的不俗的成就自然喜出望外。后来胤祉的门人孟光祖到外面招摇被揭发、处决时,康熙还专门给有关人打招呼袒护胤祉说:“每日与三阿哥(胤祉)一处修书,若有此事,即当以身命保之。”孟光祖不过是一个仆从,居然能够打着皇三子的旗号向督抚大员吆三喝四,这足以说明胤祉当时在老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太子既废,皇长子胤禔加紧了幕后活动。这倒不是胤禔的利令智昏,而是此前康熙曾经给过他这样的错觉。胤禔在诸皇子中受到军事、政治方面的锻炼最多,又是太子以下最早册封郡王者,他多次护驾随行、负责安全保卫。而且他原来还有一个不错的奥援,那就是他的堂外叔公大学士明珠(胤禔的生母惠妃是明珠的堂侄女)。明珠是康熙朝的权臣之一,他因为极力赞同康熙撤销“三藩”的地位受到康熙的倚重,他党结余国柱等人帮助胤禔与太子相对抗,虽然在康熙二十七年,明珠遭到贬黜,可仍旧没有失去康熙的信任,一直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很有实权。然而,康熙对胤禔的品行早有了解,他知道胤禔“脾气暴戾”、“秉性躁急愚顽”,尽管他对胤禔没有做过什么具体的处罚,可也不准备提名胤禔出任新的接班人。胤禔眼见自己没有了希望,便转而支持他的八弟胤禩。胤禩年幼时曾经是由胤禔的生母惠妃抚养的,因此,胤禩和胤禔的兄弟感情不同一般,而且当时胤禩的呼声很高,胤禔满以为推举胤禩自己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讨好康熙以及胤禩的机会,哪知道此公出手过于生硬,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遭致灾祸。他向康熙建议说:“胤礽所行卑污,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康熙一听大为震惊,他虽对太子的所作所为备感失望,可也从来没有想到要杀掉自己的儿子,如今胤禔公开表示可以亲手除掉自己的弟弟,而且这种骨肉相残的罪名最后还要扣到他康熙的头上,何况,胤禔要除掉太子的理由居然是来自于一位相面的江湖术士的结论,这就更让康熙大发雷霆,他宣布立即将皇长子胤禔索拿监禁,清康熙四十七年十月,皇三子胤祉揭发胤禔大搞诅咒皇太子的秘密活动,又从胤禔的住地挖出很多用于诅咒的工具,历朝历代在宫廷内部搞这类活动都被看做是特别大的罪恶,汉朝汉武帝时因为“巫蛊之祸”直接导致了皇帝与太子的反目为仇,这是后来王朝都引以为戒的事情。如今,康熙看到皇长子居然效法“巫蛊”,自然不会留情,他决定废黜胤禔,从此胤禔就被彻底赶下政治舞台,直到清雍正十二年病死,再无任何起色。

    康熙原本对胤禩还是比较看重和信任的,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康熙解除太子奶公凌普的总管内务府的职务,代之以胤禩。这一动作可能让胤禩及其集团认为是康熙的某种暗示,再加上胤禩惯于收买人心,所以,他在处理凌普等人的违法事件上反而加以包容,这就让康熙大为不满。特别是胤禔利用江湖术士张明德诅咒太子的事情给揭发出来以后,胤禩也被牵连在内,这就令康熙感到册立胤禩是不妥当的。而最让康熙感觉不妥当的还是胤禩的声望以及威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他的决策。
    康熙说:“允禩(胤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胤禩前面被张明德事件牵扯出来算是“有罪”,可康熙说胤禩的母亲卫氏“微贱”不符合出任接班人的条件,这简直有些滑稽。康熙后来又多次提到胤禩的生母“微贱”的话题,我们知道胤禩的生母藉隶辛者库,确实微贱,但如此微贱的女性何以能够进入康熙的“法眼”?又何以孕育胤禩?再者说,胤禩的生母卫氏微贱不是清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老皇帝才知道的,而是在他认识卫氏前后就已经知道了,既然知道卫氏“微贱”,又怎么“临幸”于她?康熙说胤禩的生母出身“微贱”的理由和当年的明神宗何其相似!这种在封建时代都被传为笑谈的“血统论”简直就是强词夺理。女真贵族素来最重女真血统,最重嫡出,从金朝到清代无不如此,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金世宗完颜雍为了这一血统观念,不惜埋下皇族内部斗争的隐患也要坚持册立具有女真血统的嫡出儿子、孙子为储君,努尔哈赤一样也有类似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康熙本人的血统中明显带有汉人的一半(康熙的生母佟佳氏是汉族出身),这在满洲贵族继承习惯看来简直就是先天的“不合格”,以这样的“先天不足”,他又有什么资格指责自己的伴侣出身微贱进而以此否决堵塞皇八子胤禩出任接班人呢?我们也都知道,明神宗(万历)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昏君,他能说出“彼都人子”这句话丝毫不奇怪,可被清朝历代统治者称颂为“圣主”的康熙皇帝在他的晚年却同样重复着明神宗的“奇谈怪论”,这难道不是一个绝大的讽刺吗?也就是说在极端皇权的阴影的覆盖下,“圣主”也必然走向昏聩。
  康熙不愿意胤禩出任接班人的总根子在于他忌惮胤禩的庞大党羽,也就是说如果他批准胤禩成为新太子,那么胤禩的感觉必然是这个太子的位置来自于他个人的努力、营求,来自于党羽集团的吹捧、扶掖,而非来自于皇帝的“钦命”,这在一直强调大权不可旁落的康熙看来是根本无法容忍的。而且,胤禩一旦成为太子,他比较胤礽更有资格、更有可能威胁到他的皇帝权威。老皇帝在清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搞出的这场“推举太子”的把戏实则是一个“引蛇出洞”的政治暗算。康熙在九月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胤禩的势力的膨胀,但还吃不准胤禩集团到底能量有多大,胤禩的“哼哈二将”胤禟、胤礻我都不在康熙的视野之内,康熙对胤禟的评价很低,对胤礻我虽然喜欢,可也认为“十阿哥是一忠厚老实之人,并无能力”,也就是说胤禟、胤礻我的抬举胤禩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包括康熙因为索拿胤禩遭到皇十四子胤禵的阻拦,康熙当时也还认为这是出于一种“江湖义气”,他责备胤禟、胤禵说:“你们的意思说你们有义气,都是好汉子,我看来都是梁山泊的义气。”虽然康熙一度愤怒到要拔刀杀掉胤禵,可并没有上升到政治高度来认识胤禩集团的实力。为了搞清楚胤禩集团的底牌,康熙需要一次成功的“火力侦察”,这也就是安排上演“推举太子”一幕活剧的本源所在。我们再看一些发生在“推举太子”期间的咄咄怪事:十一月十四日推举太子,十五日,康熙就自说自话地讲他做梦梦见了孝庄太后和原皇后即胤礽的生母赫舍里氏,孝庄太后、皇后都很不高兴,康熙自我解释这个不高兴的原因是因为太子胤礽被废的缘故。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这个梦实在离奇,早不梦、晚不梦,偏偏就在“推举太子”风波乍起的当天晚上,说起来这个梦不过是一个带有政治符号的宣言,康熙借助这个梦表达的意思是准备重新把胤礽抬出来。就在清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初九,大臣劳之辨上书要求重立废太子还遭到康熙的处罚,何以过了6天,就在大臣面前大谈特谈这个完全有利于废太子的梦境呢?清康熙五十三年,康熙自己说破了谜底:“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胤禩),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册封太子是封建王朝的头等大事,何况重立一个废太子为太子,可是,康熙把这样的大事只不过看做是阻遏皇八子胤禩出任接班人的一种手段,可想而知,十一月十四日的“推举太子”活动的目的更不过是一次政治试探、引蛇出洞。在成功地达到了目的之后的康熙首先感到的是震惊,他没有想到胤禩集团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替胤禩抬轿子的主要人物如佟国维、马齐、鄂伦岱、阿灵阿、揆叙都是朝廷的重臣、外戚,又都是来自于两黄旗,他们把胤禩看做“奇人”,看做是“现世佛”,这在康熙看来已经超越了推举太子的范畴,简直形同“逼宫”,这里说“逼宫”的概念并不是虚夸,康熙自己就这么看的,他在清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间如此评价胤禩及其集团:“朕恐日后必有形同狗彘之阿哥,仰赖其(胤禩)恩,为之兴兵搆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者。”而且,“若果如此,朕惟有含笑而殁已耳。”《清圣祖实录》卷261,五十三年十一月甲子、乙丑条。康熙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可他的这番话之于他对胤禩的猜忌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已经把胤禩看做是皇权的头号威胁。因为《清圣祖实录》修成于雍正朝,内中删改很多,不实之词跃然纸上,胤禩作为雍正的第一政敌,在《清圣祖实录》中给予泼脏水的“待遇”是非常明显的,康熙如果真的将胤禩看做是“逼宫”的敌对者,那就不可能让胤禩再“逍遥法外”了。不过,尽管康熙没有极端地处理胤禩本人,可对胤禩集团的打击力度却非同一般,从这点上说《清圣祖实录》记载的康熙在五十三年十一月的这次讲话中的原始观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