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无疆-第4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英国,但事实上赫兹一家从荷兰被德军入侵之时,就杳无音讯仿佛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
    也有小道消息称赫兹一家移民了,接受了共和国高新技术人才的移民方案,以高科技人才的身份高薪移民共和国,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被德国烧遍欧洲之时,西方国家不乏有大量优秀科学人才纷纷移民海外”共和国和美国是最大的两个移民国家,而共和国又拥有非常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一向重视对科研项目投入的共和国企业都甘愿大笔大笔的huā费重金从事科学研究,因而移民共和国的犹太科学家不占少数。
    不管小道消息如何,反正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核物理研究是效果不大的,而号称德国第二大的工业集团法本工业联合企业集团一开始只是寄希望于能够提供气态钠合成物和重水,可在德国化学工业领域的权威人士卡尔克劳赫的建议下,该企业也雄心勃勃,除此之外德国航空工业中很牛的亨舍尔飞机制造公司在德国最出sè的远程向导式飞行炸弹设计师之一赫伯特,瓦格纳教授建议下,亨舍尔公司的工程师也坚定的相信,或许真的会有利用使用原子能驱动潜艇和飞机诞生并广泛运用。
    总而言之,在1944年之前,德国的确拥有一大批素质极高并且非常热衷于核物理研究的科学家但始终却缺乏一个卓有成效的协同研究机制和组织来统一领导这种散漫而又〖自〗由的科学研究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科学家们的创新xìng和自主xìng,可却同样带来了不必要的浪费,时间、金钱、人力等等方面,这就好比一个地主家本来拥有良田万顷,但他却不从事耕种,只是希望这万顷良田自己能够长出些什么,殊不知除了野草,就算有些野果子那也是寥寥无几的。
    终于,大地主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开始重视起来,万顷良田必须拥有一个非常好的领导人来从事管理和指导工作,因而德意志核物理研究计划委员会便应运而生,它就好像是一个要领导众多佃户耕种万顷良田的劳工组织一样在德国三军的高度重视下,绝对严谨、认真、务实的将德国宝贵的核物理科学家和实验设备利用起来,在充沛的科研资金支持下,风风火火的展开“大生产”〖运〗动,为的自然是让这沃野良田产出原子弹这么个果实出来。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本来就有不错研究底子的德国科学家们真正被团结起来爆发的力量是相当之大的,从1944年11月开始,到1946
    年4月为止,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德国的核物理研究,比1938年到1944
    年长达六年时间的〖自〗由科研时期所取得的成果还要丰硕用硕果累累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六年的〖自〗由研究、一年零五个月的集中攻关,七年多时间里,德国的核物理研究经历了种种bō折与坎坷,如果没有六年时间的积累,德国的研究进度也不会在近期如此之快,而如果没有这一年多的集中攻关,估计就算〖自〗由研究下去,德国人想要触及武器级的原子弹和成熟型的核电技术,都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历史只会前进而不会后退,德国人没有去遗憾为何当初不在奥托,
    哈恩教授以及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发现核裂变现象之际就开展集中研究,或许他们还需要感谢着六年时间的〖自〗由研究,也正是因为这样,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展开研究,所以在这一年半的集中攻关时期里,群策其力的科学家们并未遭遇任何技术空白,他们要做的就是以原子弹为终极目标,一步一步的验证各种之前已经有科学家进行过相应研究的想法,一步一步的将理论变为现实。
    回顾德国核物理研究计划委员会成立以来德国的核物理研究进展,就不难发现德国人已经越来越逼近他们的终极目标原子弹。
    1944年11月20日,由德**需部直接管辖的钠矿研究牟正式成立,之所以挂牌在军需部的名下,其实并未指望着军需部能够提供多大的科研便利,计划委员会旨在希望钠矿的获取能够以军方的需求进行,钠矿肯定要与铁矿、铜矿、煤矿等相区别开来,而该研究所成立之后便正式奉命开始在整个欧洲到处寻找钠矿。
    根据欧洲地区钠矿资源的特点,研究并提出适于不同类型钠矿的水冶工艺流程和选矿流程是该研究所最初的使命所在,在强大的工业基础之上,他们不断验证和改进了钠水冶厂的工艺流程希望能找到不同类型钠矿石提取钠的工艺流程,并对钠磷矿、钠煤矿、钠钰矿、钠铁矿、
    钠铅锌矿石中提取钠和从钠矿石中综合回收钥、*、铩、锌等伴生元素进行了研究,为德国建立钠分离工厂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当然,该研究所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以军需部的名义秘密运输并囤积大量的钠矿,而与此同时,挂牌在德国自然科学研究协会的原子能实验室,也在集结众多科学家的基础之上,对同位素分离理论、试验和工艺展开研究并很快在慕尼黑大学建立了钠同位素分离气体扩散实验室,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实验、工艺研究,钠浓缩厂的建设终于变得可行。
    1945年年初,钠矿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室正式围绕着离子交换树脂法和离子交换膜电渗析法分离同位素展开探索,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承担起了膜的理论研究、物理xìng能和化学xìng能的研究和xìng能参数的测定建立了实验装置和测试设备包括鉴定分离膜浓缩系数测定的小级联。
    同年4月,德国科学家们成功在实验室里,验证了钠矿石浸出液直接制备四氟化钠的湿法生产技术的可行xìng,解决了工艺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很快拿出了六氟化钠简法的生产工艺,为大规模生产六氟化钠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储备基础,而当时困扰德国的一大技术瓶颈就在于如何对六氟化钠进行冷凝,当时共和国还并未对德国实施经济制裁因而德国很快从共和国购买了许多冷凝器和相关技术来从当指导,很快就自井设计了大型隔板冷凝器攻克了这一技术障碍。
    杯、钠裂变产物的分离、分析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样有大量的科学家负责,他们不断尝试着从辐照过的研究堆燃料中提取出人造放射xìng元素钵,后又在汉堡建立了一个热试验技术研究所,利用热室、温室、
    热化学实验室反复进行热试验从而获得钠。
    几乎与此同时德国科学家们终于摒除了各种起奇思妙想,重点对原子弹中的压拢型和压紧型展开研究,经过反复对比后最终确定了以技术更高的压紧型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始就聚合爆轰、金属动力压缩xìng能和快中子链式反应等进行研究,用特征线法对爆轰bō和冲击bō的传播进行了大量的计算。
    紧跟着,德国科学家们开始提出脉冲中子测量、临界试验物理方案和实验装置的研究及中子源的研究与试制测算裂变反应有妾的重核中子截面、裂变中子能谱及裂变中子平均数,建立各种放射xìng测量方法及标准,建立了各种中子通量、中子能源等测量方法,建立了裂变数测定方法。
    很快在1945年9月至12月期间,德国科学家们便开始集中攻关原子弹爆炸过程的分析和计算从理论上估算反应过程的各个阶段,提出了决定各反应过程特xìng的主要物理量,进而促使科学家们进一步掌握原子弹反应的基本规律与物理变化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一时期,爆轰bō与冲击bō的相互作用、冲击bō的聚焦和界面不稳定xìng等研究也告一段落,专原子弹总体计算程序开始成为头等大事,德国科学家们先从炸药能量利用率着手,从理论上证明了用伪特征线法所作的计算结果的正确xìng,不过其验证过程因为存在相当庞大的运算量,这对于没有计算机的德国而言可谓是相当困难,好在德国核物理研究计划委员会下属的技术部,尝试着将共和国卖给德国海军,在战舰之上用于快速解算火控数据的电子式计算机拆解下来,参与到繁复的计算中来,这才大大缓解了计算压力。
    当然,原子弹这么一个终极武器的到来并非那么简单,仅仅是起爆元件的设计和bō形会聚流体力学过程的实验研究及爆轰bō传播规律和高压状态方程的实验研究,都让德国科学家们近乎崩溃般困难,更不要说还要进行不同的爆轰实验来验证不同的装置可行xìng,进而确定原子弹的弹体设计。
    研究进度一度在1946年伊始陷入停滞,而且由于共和国对德国的经济制裁,德国不再可能向共和国以各种名义进口设备,或许共和国也意识到了德国进口的不少设备另有他用,但不管共和国是否意识到德国人在研究原子弹,德国科学家们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技术困难重重叠叠,就像是黎明到来之前的黑暗一样,无边无际的笼罩在每一个人心间。
    理论设计和爆轰物理试验、飞行弹道试验、自动控制系统台架试验等等都极为关键而且重要,原子弹的大型模拟试验和其装置技术设计都需要这些实验来提供数据支撑,艰苦卓绝的科研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在数百名德国科学家的努力下,他们终于进行了全尺寸爆轰模拟试验,完成了快中子次临界实验装置试制、安装和调试,开展了次临界度的测量。
    而成功的试验结果也充分表明,德国已经具备初步进行核武器理论试爆实验的技术条件,虽然太多的东西都是存在于纸面,还并未转化为现实中的可行xìng技术,但消息传到了德国首都柏林之后不久,希特勒就再也没有为苏联空军的报复xìng轰炸感到焦愁。
    按照德国核物理研究计划委员会的报告,只需要一个月,他们就能对所有过程进行一个确认,并在充分验证计算的基础之上拿出一个可行xìng报告出来,而后德国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开始大规模建造钠浓缩工厂,因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钠,才能支撑未来不断扩大的实验消耗量,而且越往后真要是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核试验,还需要消耗更多的钠。
    〖兴〗奋、jī动,一切的词汇都难以形容希特勒的心情是多么的豪迈,这就好比一个结婚多年的丈夫,有一天突然得知妻子已经怀孕了一样,〖兴〗奋之余便立刻开始无限的憧憬,憧憬着十月怀胎之后诞生下来的小孩,正式标志着自己成为伟大的父亲。
    六个月,只要六个月的时间,希特勒明确的给德国核物理研究计划委员会下达的指示是,无论如何,必须要在六个月之内,将理论上的杂七杂八变成实际上的原子弹,在这样一个宏伟目标之下,整个德意志都可以为之服务,包括希特勒本人在内。
    命令有些荒诞,但已经足够作用巨大了,有了希特勒命令的该委员会很快就正式宣告结束了集中攻关时期,他们将争取在1946年上半年之内做好进行核试验的理论准备,力争在1946年9月份开始第一次核试验……!。
第八十二章 导弹“来袭”
    如果把原子弹比作是致命的子弹,那么投送它的平台便是枪。没有子弹的枪与没有枪的子弹都是毫无意义的,希特勒不希望自己的原子弹是个摆设,而在进入德国视野的“枪”有远程轰炸机和火箭,当然也曾有人考虑过使用超级火炮,比如射程可达130公里的多拉大炮,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投送平台,它们要想真正让原子弹具备强大的实战能力和武力震慑能力,仿佛都有一个不成文的限制条件,那就是必须要超视距打击。
    用远程轰炸机运载原子弹是很容易产生的普遍想法,在共和国引领下,人类航空工业化水平不断向前发展,从一开始的传统活塞式发动机驱动的螺旋桨式飞机,再到如今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推动的喷气式洲际飞机,德国人自认为就算不能研发出喷气式远程轰炸机,但至少拿出四发重型远程战略轰炸机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原子弹本身也不可能体积过大、重量超重,远程战略轰炸机搭载一至两枚安该不存在任何问题。
    航程远、载弹量大、巡航高度高的运程战略轰炸机,从实战背景条件下考量,它们的确是有能力将致命的原子弹投送到数千公里之外的,可飞行速度并不快,而且体格魁梧的它们很容易被敌人的鼻达发现,可以想象,如果敌方利用远程雷达成功发现了来袭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并派出了升限和速度都非常可观的喷气式战斗机进行拦截,远程战略轰炸机能否带着原子弹成功突防并实施投弹,显然就成了个棘手而又恼火的未知问题。
    当然,德国并未放弃发展自己的远程战略轰炸机,至少在针对防空能力不强的国家或地区采取核武器战略威慑行动,远程战略轰炸机非常具有震慑力,真要是一架甚至多架带着原子弹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在头顶上溜达,相信震慑作用将会非常明显,而在针对防空实力比较强大的大国,德国就需要发展两把好“枪”出来。
    在有线通信和测绘技术的帮助下,各国陆军其实都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在视距之外的炮兵观测员就可以通过无线电通讯设备指引己方炮火对地实施炮击,而由始至终操作火炮炮兵并未看到目标,这种较为原始的呼叫一打击,也构成了先期的超视距打击模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希特勒登台执政之后,德国就秘密发展了一款超级大炮口多拉。
    多拉大炮身管长3248米,全长口径800毫米,火炮全重1329
    吨。这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巨炮,炮膛内可蹲下一个士兵,德军称这门炮为“多拉大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为了防范德国的再次入侵,协约国中重要成员的法国便在自己与法国之间的边界构筑了闻名世界的马奇诺防线,该防线不管如今如何被讽刺得体无全肤,但在当时是的确让德国人感到了异常头疼,这条三百多公里长的防线由5600座永备工事组成,钢筋混凝土修建的这些工事相当坚固而且设施齐备,要想洞穿工事掩蔽部顶盖和墙壁之间那厚达3。5米的混凝土层,就需要一种超级凶猛的火炮来担当重任,克虏伯兵工厂很快就接受了希特勒下达的秘密研制任务。
    800毫米口径的多拉大炮其口径之大,足以让一名个头不小的士兵蹲在宅的炮膛内,而这门耗费了德国数百万马克军费打造的巨炮果真能力不凡,它有着43米的长度、7米的宽度和12米的高度,重量高达1350
    吨,而它所发射的炮弹则完全体现了它那巨大的毁伤能力,内装炸药700
    公斤的高爆弹榴弹战斗全重高达4。81吨,射程可达47公里,而专门用于破坏混凝土掩蔽部的穿甲弹更是重达引吨,它的威力足以在最大射程的38
    千米处击穿1000毫米厚的装甲钢板或7000毫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
    毫无疑问,多拉大炮那数吨重的炮弹就算是砸下来并不爆炸,也几乎相当于是小型陨石撞击地面的惊人破坏效果,而在其实战记录中,不乏利用穿甲弹贯穿十米左右厚度水泥防护层碉堡并彻底清洗掉敌堡垒内部所有人员和设备的辉煌纪录,当然它那巨大的毁灭效果背后,也拥有着不可忽略的缺点。
    一门多拉火炮需要数千士兵来操作,而且还得配置防空部队来保护它不遭受敌空袭,每逢战略机动转移,都需要安排二十余辆特种运输车辆担负沉重的运输任务,在此之前还得准备一门龙门起重机来专门负责起吊它那一百多吨的炮管,运抵目的地之后还得huā费数周时间来组装调试,并且在发射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数据计算,而发射速度也比较慢,十五分钟才能发射出一枚炮弹。
    而多拉大炮的父辈们,也就是一战时期的巴黎大炮,同样是由德国克虏伯工厂设计制造,它们当中的三门曾在距离巴黎120公里之外的圣戈班森林地区向巴黎发射炮弹,当时就号称火炮之巨的它们口径还只有210毫米,但火炮身管很长,在195公斤的发射装药作用下可以将1。25吨的炮弹送到120公里之外,炮弹飞行的最高点竟然高达3。5万米,或许正式因为发射距离太远,炮弹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影响而改变飞行轨迹,进而造成射击精确度的严重不足,不过它们的子孙也就是多拉大炮却汲取了父辈的经验,口径高达800毫米的多拉大炮最大射程限定在了47公里,更短的射程却标志着它有着更快的飞行速度、更强的毁伤力和更高的精确度。
    而被寄予厚望的多拉大炮如今虽然只有一门,而且尚且还在向苏德战场机动之中,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希望将这拥有毁天灭地般能耐的多拉大炮投入到列宁格勒战场上去,用它那数吨重的炮弹,将列宁格勒轰得稀巴烂,而可以想象,如果德国制造了一枚可供多拉大炮发射的原子弹,那么在四十多公里之外实施炮击的多拉大炮,完全可以在原子弹作用范围之外实施毁灭打击,真要是有一枚原子弹落入列宁格勒这座久攻不下的城市里,德国比方集团军群就彻底解脱了,而城内苦苦煎熬的一百多万苏联军民也自然而然能从死亡中得以解脱。
    射程远、威力大,虽然有机动xìng不够理想的缺点,但这并不会让德国忽略掉将多拉大炮发展成为重要核打击平台之一,而且从巴黎大炮到多拉大炮,德国人已经充分掌握了大口径轨道炮的设计制造技术并有着丰富的使用经验,希特勒相信只要有带核弹头的炮弹,他的炮兵就一定能准确的将炮弹送到敌人的国土上,更何况原子弹的威力相当大,就算是偏了一两公里也无所谓,更何况多拉大炮使用至今,还从未出现过脱靶距离以公里计的丢脸战绩,几百米的误差在原子弹强大的毁径范围面前简直不足一提。
    然而,原子弹都还是一个梦,能够用多拉大炮发射的核炮弹更加是一个遥远的目标,先不说如何让装有原子弹战斗部的炮弹承受火炮发射之时那强大的压力而不至于发生核泄漏,德国目前连不顾体积大小重量高低的原子弹都没有,从核试验试爆到制成武器级的原子弹,再到可供飞机、大炮等投送的实用版原子弹,都还需要一步一多来。
    当然,德国人在研究原子弹的同时就同时展开投送平台的研究并没有错,严谨的德国人非常清楚,他们不能允许有朝一日只有原子弹而没有合适发射平台的事情发生,更何况他们研究的原子弹投送平台,并非仅仅只用于发射核弹,多拉大炮如今一样用于常规战争,而且即将要在列宁格勒战役隆重登场,而德国航空部门研究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也不是非核弹不载,同样可以搭载常规航空炸弹执行战略轰炸任务,至于德国很热心研究的火箭,也是如此。
    被誉为“近代火箭之父之一”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多年前就提出了火箭在外层空间飞行的基本理论和液体运载火箭的基本结构原理,而之后不久美国人罗伯戈达德便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虽然这枚火箭只在空中飞行了2。5秒,但也同样被世人声称,这已经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火箭时代,殊不知共和国在同一时期内,已经成熟掌控了多级火箭的发射技术,并且多次成功试验了自己的洲际弹道导弹。
    逸今为止,共和国一直在世界科学舞台上默不作声,独自而又秘密展开各种科学研究的共和国可不像西方的科学家们,稍有成绩便立马迫不及待的跳出来大肆宣扬,因而由始至终,共和国的科技水平对于全世界而言仿佛都是一个谜,无法猜透之下,谁都把共和国当成了一个只知道不断发展工业应用技术来繁荣市场经济的国家,仿佛共和国一直更为关心的是汽车、轮船、飞机等,在核物理、火箭等方面,世界各国都对共和国采取了漠视态度,在他们看来黄皮猴子也懂原子能,开什么国际玩笑?
    不管外界如何看待,共和国始终走在世界科技最前沿的事实毋需闹得人类皆知,西方国家自诩为自己是科技强国的笑话也从未被共和国推翻过,〖中〗国人的谦虚和谨慎始终都助推着西方世界的不断盲目自大,而作为其中之一的德国,也自诩为火箭技术方面的先驱,事实上希特勒也认为,共和国或许在航空、车辆、船舶等方面技术不错,可在火箭这种极富有想象力的科研领域,〖中〗国人肯定会认为没有市场就没有研发必要,因而当时希特勒都认为,共和国肯定宁愿多生产几辆小轿车,而不会去冒险投资研发什么狗屁火箭。
    于是于,在德国看来他们的火箭技术无疑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因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不久,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的一位年轻物理学博士生赫尔曼,奥伯特就正式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使用火箭进入行星系空间》,再加上他后来发表的《空间航行的途径》,直接奠定了他在德国火箭理论界无可辩驳的崇高地位。
    而在1927年,一个由业余火箭爱好者组成的组织诞生了,它的名字就叫做德国宇航协会,如今第三帝国鼎鼎有名的火箭专家都先后加入了该协会,克劳斯,瑞德尔、鲁道夫内贝尔、瓦尔瑞德尔、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