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简介休·麦克伦南(1907一);加拿大小说家。生于新斯科省市雷顿角岛。父亲是苏格兰医生;母亲爱好音乐美术。他在哈利法克斯长大;从达尔豪西大学毕业后;靠罗德兹奖学金赴英国牛律大学进修;并且游历欧洲;后来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古典文学博士学位。在普林斯顿读书期间;他也开始尝试写小说;然而为生计所迫;他只得在1935年去蒙特利尔下加拿大学院教授拉丁文和历史。1936年与美国女作家多萝西·邓肯结婚。邓肯鼓励他创作;最初他写了两部描写国外生活的小说;均不成功。于是妻子引导他以自己熟悉的加拿大风情为题材。他根据1917年在哈利法克斯的童年经历;撰写了《晴雨表在长升》(1941年)。后来他又创作了《两地孤栖》、(1945年)、《悬崖》(1948年)和散文集《穿越田野》(1949年)这三木书都获得加拿大文学最高奖——总督奖。他的另一部散文集《30和3》(1954);使他又一次荣获总督奖。1959年;在多萝西·邓肯的逝世的激励之下;他创作了充满激情的《长夜漫漫》;并且因此第五次得到总督奖。一般认为;这是他的最优秀的作品。他的主要作品还有《斯芬克斯重返人间》(1967)和《时代的不同声音》(1980年)等。从1951年起;他一直在麦吉尔大学任教;1979年退休后;与第二个妻子弗兰西斯·沃尔克住在魁北克省北哈特利。
麦克伦南的小说以描写加拿大的现实生活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堪称加拿大民族文学的代表作家。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还十分关注希腊和罗马文明的衰落;并希望把新旧两个世界——传统文化和北夫的实利主义调和起来。他的小说基本上是写实的;但有时也出现夸张离奇的渲染;虽富于哲理有时却流于说教。他喜欢用连续不断的形象化描述结构来烘托人物和主题。
内容概要朝鲜战争的第一个冬天;二月初的一天傍晚;乔治·斯图尔特离开大学教堂准备回家。乔治是电台的政治评论员;并且在大学里兼课。他有一个温馨的家;他一直把妻子凯萨琳视为生活的基石。虽然不感到十全十美。但是活得很安逸;无优无虑。可是;一个电话却搅乱他和他的家庭的平静生活。打电话的人叫杰罗姆·玛特尔。是凯萨琳的前犬。在30年代未;他为了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战争;毅然离别病弱的妻子和女儿;前往西班牙前线。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又到法国参加反法西斯斗争;被纳粹夫进了集中营。据当时的报道和一位法国飞行员的证实;乔治他们一直以为杰罗姆已经惨死在法西斯的屠刀下。杰罗姆死而复后的消息使凯萨琳极为震动;而杰罗姆的生女莎莉却对此感到气愤;因为她难以忘却当年父亲的离去给她的生活造成的创伤。乔治更是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他回忆起少年时代。那时他才17岁;与凯萨琳是邻居;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他渐渐地爱上了凯萨琳;凯萨琳也爱他。最初;两人爱情如同早春的嫩芽一样建康成长;然而不久就出现阴云。凯萨琳活泼可爱;却患有先天性的风湿性心脏病;被医生诊断为不能生育;不适宜结婚。这令她十分苦恼;她是个充满生活理想的姑娘;但是也十分清楚地意识自己的病体。另一方面;乔治虽然心地善良;感情执著;却生性怯儒;自幼缺乏自信。他深深地爱着凯萨琳;却无力抵制姑母的
干预。他姑母竭力反对他同凯萨琳发展爱情关系;她不让他和凯萨琳一同上麦吉尔大学;而是安排他回弗罗比歇中学再读一年。结果;凯萨琳上大学后他们便分手了。
后来乔冶历尽艰辛;终于读完了大学。毕业舌他到滑铁卢中学教了5年书。照他的话说;是5年的苦役。因为学校里一团混乱;滑铁卢这地方又枯燥无味。乔洽只能利用周末去蒙特利尔寻找刺激。他结识了一位名叫卡罗琳·霍尔的女人;并与她同居;虽然他们彼此并不真正相受。他从卡罗琳口里第一次听到杰罗姆·玛特尔这个名字;并且得知杰罗姆和凯萨琳结了婚。但是他伯见凯萨琳;因为他觉得结了婚的凯萨琳是他望尘莫及的成熟姑娘。其实;他仍然爱着凯萨琳。终于;一次看戏的时候他又见到了凯萨琳;顿时;他内心里又荡起一股激情。凯萨琳见到他也是喜不自禁。从此以后;乔治便进入了杰罗姆和凯萨琳的圈子里。他经常出入他们的家中;凯萨琳告诉他是怎样因看病而认识杰罗姆的。杰罗姆是蒙特利尔一位杰出的外科医生;他同凯萨琳认识没几天便闪电般地爱上了她。他认为凯萨琳能够生育;因此让她打消顾虑。很快他们便正式结婚;不久女儿莎莉也诞生了。杰罗姆性格刚烈;敢做敢为;这使生性羞怯的乔治颇为敬佩;不知不觉地;他逐渐把杰罗姆视为自己的保护人;甚至几乎把他当做父亲的替身。而对乔治和凯萨琳之间的奇特关系;杰罗姆似乎并不在意;他仿佛是超然一切之上的;他不属于任何特殊的团体;只属于总体的人类。他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正义感;是那种把职业道德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物。凯萨琳以全部身心爱着杰罗姆;这一点乔治也意识到了;但是由于他对凯萨琳的爱情仍然有增无减;他无力自拔;不能违心地同另一个女人结婚。
杰罗姆出主在新布伦瑞克省内地的一个伐木营地;一个不知谁是自己的父亲、没有姓氏的可令孩子。他母亲是工地上的厨工;几乎是那里唯一的女人。她同许多伐木工人同居过;有些男人十分粗暴;给杰罗姆的幼小心灵里留下阴郁的印记。一年冬天;他母亲与一位同居的工程师发生争执;结果工程师一怒之下把他母亲杀了。杰罗姆乘上小木舟;冒着生命危险沿河漂出林区;在一个铁路小站被一对善良的老教士夫妇收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召上了前线;战争毁灭了他的宗教信仰;战后归来;他变成了不可知论者。后来靠勤工俭学获得学位;取得医生资格。西班牙爆发内战;白求思组织医疗队赴西班牙帮助同佛朗哥作战的游击队。这对杰罗姆触动很大;他同情西班牙人民的革命斗争;非常渴望能去那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时世界局势越来越不稳定;战争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杰罗姆的这种情绪使凯萨琳深感不安;她不仅担心杰罗姆会离家远去;而且害怕他爱上另一个女人。可是杰罗姆已经被远方的斗争吸引住了。一次集会上;他与法西斯分子发生冲突;新闻界有意渲染这一事件;为此医院的首席医生解雇了同杰罗姆一起参加集会的一名护士。于是杰罗姆愤而辞职;去西班牙参加战斗。1941年初;传来杰罗姆被纳粹析磨至死的消息;凯萨琳受惊而病倒了;病愈后不久;她便同乔洽结婚了。杰罗姆的归来;在凯萨琳心中又引起一次剧烈的震荡;她心力衰竭;感到已经无力承受眼前的突变了。她的整个一生都是属于杰罗姆和乔洽的;可是由于固有的疾病;她经受不了这种打击。见到此情此景;杰罗姆只得默默地远走他乡。乔洽和凯萨琳恢复了宁静的生活;最后;凯萨琳终于安详地走完了人生旅程。
作品鉴赏《长夜漫漫》被公认为麦克伦南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主要刻
画了三个形象鲜明、性格各异的人物;乔洽·斯图尔特、凯萨琳·卡里和杰罗姆·玛特尔。作者通过这三个人物的经历和彼此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揭示了三、四十年代加拿大人的生活观念和命运。乔治和凯萨琳都出生于古老的移民家庭;虽然住在被称为国际城市的蒙特利尔郊区;但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对于都市的气氛感到格格不入。他们似乎更迷恋纯朴、幽静的田园生活;这种生活酿就了他们的诗一般的初恋;也塑造了他们的懦弱胆怯、耽于安逸、缺乏自信的性格。他们虽有理想;却总是摆脱不了旧的道德意识的阴影;虽然接受了不少外来的新观念;却抑制不住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的眷念。这在当时的加拿大颇有代表性。从三、四十年代的世界局势看;加拿大仿佛是一块世外桃源;远离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冲击;大部分加拿大人对世界上的动荡不安只是冷眼旁观;漠不关心。但是;也有少数敏感、活跃、敢于接受新思想的人其行为与此截然相反;杰罗姆·玛侍尔就是一个典型。他是个倔强自信、敢做敢为的人;不论对于事业还是爱情;他都表现出一种果断、坚决的作风。他并没有那种病态的乡土观念;而是关心国外的事变;甚至包括与国内生活毫无关系的西班牙内战。他富于正义感、充满献身的热情;为了支持异国他乡人民的革命斗争;他甚至不借抛弃优越的生活和温馨的家庭。毫无疑问;杰罗姆代表一种新的观念;这种观念震撼了加拿大古老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不过;作者似乎并没有以赞扬的笔调歌颂杰罗姆这种人;相反;他对乔治和凯萨琳倾庄了更多的同情。也许他认为杰罗姆的行为带有大多的政治色彩;或者说他本人也象乔洽一样;对往昔的恬适、优雅有着扯不断的情丝。从小说的描写来看;作者似乎想把古老的牧歌和新时代的交响曲调和起来;正如他在最后写道:〃我心中充满音乐;全身以平都成了音乐和光明的融合体。她激发的爱情没有令彼此成为陌路人;不会消亡;也不会收敛;而会化作神秘的精神;四面八方地向空间扩散。〃当然;作者也看到生活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已不再会是一池宁静湖水。杰罗姆的归来就表明了这一点;它使杰克和玛特尔表面平静的生活顿时掀起波澜;这不仅是感情的冲击;而且是心灵的震荡。最后;杰罗姆虽然定了;凯萨琳的生命也终于结束了;这似乎意味着一种生活的结束。也就是说;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世界还是变了。乔治最后说:〃我周围的世界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一团;我却比以往更爱它;〃似乎他也向往新生活;可是仍然觉得有点把握不住;这里显示出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
这部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但是在回顾中间又几次把镜头拉回来;这样便产生了一种对比的效果;使读者既能把握故事的脉络;又渴望知道下文。此外;这种方式也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因为;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很难在这样篇幅里展示如此广阔的历史场景。而作者正是以熟娴的技巧;描绘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也是该书的一个优点;这个〃我〃既是叙述者;又是书中的一个角色;不仅可以省去许多笔墨;而且使读者感到更亲切、更可信。这部小说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它的抒情味;作者仿佛在利用一切机会抒发对自然、对田园生活、和对纯洁真挚的爱情的赞美;这显示出作者对于加拿大的大自然、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热爱。
(沈华进)
美国文学
诺曼·梅勒裸者与死者(1945)
作者简介诺曼·梅勒(1923—);美国犹太裔作家;生于新泽西州朗布兰奇;童年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度过。194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军队服役两年;战后从事写作。梅勒是个在政治上十分活跃的小说家;对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同样感兴趣。他的作品往往直接反映美国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艺术俱乐部文学金质奖章等多项奖。发表于1945年的长篇小说《裸者与死者》是梅勒的成名作;因深刻地揭示了美国军队中官兵之间的对立关系;被公认为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佳小说之一。《巴巴里海滨》(1951)则象征性地描写了美国左派政治力量和右派政治势力的冲突。《鹿苑》(1955)以同样的手法描绘了好莱坞电影界的苦闷和窒息。10年后;发表的长篇小说《一场美国梦》(1965)逼真地描写了美国社会中肆无忌惮的暴力、凶杀和强奸事件;从而揭示了美国的混乱和美国梦的破灭。《我们为什么在越南》(1967)都是一部宣扬存在主义的作品。《古代的傍晚》(1983)是梅勒的一部近作;主要以古代埃及为背景。自1959年以来;梅勒在创作上发生了重大转折;连续发表了多部〃新新闻报导〃作品;或称为〃非虚构小说;主要有长篇论文《白种黑人》(1959);散文集《总统文件》(1963)传记《玛丽琳》(1973)。《夜间的大军》(196s)等详尽地记叙了新左派向五角大楼进军的过程。而作为〃生活实录小说刃的《刽子手之歌》(1979);因深入地探讨了一名死囚犯罪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被誉为非虚构小说的代表作。梅勒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不少作品剖析了美国社会中的病态现象;在文体上也敢于作大胆的探索。但作品中不免有一些不健康的成份;如过分渲染了变态心理和变态情欲等。
内容概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艘满载美国士兵的军舰趁着夜色向南太平洋的安那波佩岛进发。凌晨四时;军舰向岛上的日本守军发动炮轰;随后;师长卡明斯少将率特种分遣队在半岛尖端登陆。最初几天;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重大抵抗。岛。止驻扎的日本兵不下5;000人。他们建造了一条牢固的防线;准备长期固守。所以卡明斯将军也不敢贸然向前推进。他从手下6;000人中抽调了三分之二的兵力;运送辎重;修筑道路;作好战前准备。一个月后;部队推进到距日军防线不到1000码的地方。卡明斯估计两周以后道路可以修筑完毕;再用一周即可突破日军防线。可就在这时;部下却象野兽一样进入冬眠状态;他的指挥不灵了。卡明斯感到心烦意乱。于是他加强了纪律要求;并首先拿自己的副官赫思少尉开刀。卡明斯时不时地斥责赫恩;说他对勤务兵管教不严;还不断分派给他一些无聊的工作。毕业于哈佛大学的赫恩很有独立自主性;明白自己不过是主人膝下的一条摇尾乞怜的狗;不能忍受这种侮辱。一天;他完成任务回到卡明斯帐篷汇报;见帐篷内空无一人;便故意将一支未抽完的烟卷仍到光洁如镜的地板上;用脚踩碎;以发泄心中的愤懑。卡明斯回来后;见地板上乱扔着火柴棍和碎烟头;并看到了赫思留在书桌上的纸条;知道这是赫恩干的;不禁勃然大忽:对这种犯上行为;必须趁早收拾!他打电话找来赫思;问赫思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赫恩直截了当他说:〃战争不是好事情;某个人想推行他的制度;结果造成千百万
生灵涂炭。〃而卡明斯的理论则认为;战争是〃权力道德〃的表现;所有的人都转向极权;不识时务者都将被粉碎淘汰。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将军把一支烟扔到赫恩脚下;命令他拣起来;否则就要把他送交军事法庭;囚禁五年。赫思在卡明斯的胁迫下;只得屈辱地弯腰将烟台捡起。对于将军这种强使部下服从的作法;赫思少尉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反感;于是他坚决要求调离;卡明斯把赫思派到达勒逊少校的部下;让他继续在那儿出乖露丑;因为将军知道;赫恩代表了一种使他的理论无法成立的反叛力量。卡明斯制定了一个作战方案;派一连兵力乘小艇绕到南岸陆登;穿过安那卡隘口;打进敌后;以接应北岸的登陆行动。他命令赫恩指挥一个侦察排先去侦察;一下穿过隘口通往敌后的路线;赫思和克劳夫特上士带领侦察排乘小艇绕到南岸登陆后;在密密的丛林里艰难地开路前进;刚到达了安那卡隘口;就遭到日军伏击;威尔逊腹部中弹;其他人只得暂时撤回安全地带。克劳夫特上士却不肯善罢干休;他虽然没有卡明斯将军的思想和理论;但支配欲之强烈则不亚于将军。赫恩也一夜没有人睡;因为如果完不成探路任务没法回去向卡明斯交差;赫思决定先派马丁内斯趁黑夜上前面摸摸情况;马丁内斯发现;密林里仍埋伏着许多日军;但克劳夫特不让马丁内斯把真实情况告诉赫思;克劳夫特是个权迷心窍的家伙;对赫思调来侦察排怀有强烈的妒意。想诱使赫恩上当;谎告他前边非常安全;没有任何日军。赫思听说后;决定继续前进;结果进入密林不到半小时即遭到日军伏击;头一排子弹就把走在前面的赫思打死了。克劳夫特立刻成了侦察队的头;他命令;改变路线;攀越安那卡山峰;山路崎岖;山峰高耸人云;克劳夫特凶恨无情地驱赶着士兵;大家累得幽灵般地挪动着脚步。在距离顶峰不到一千呎时;遇到了一条四米宽的深涧;士兵们所处的位置极糟;只能横着跳;到对山后又必须马上站稳;任何一点差错就意味着粉身碎骨;侦察队队员们一个接一个地跃到对岸;只有犹太兵罗恩极度疲劳;双腿发软;没能跳过去;惨叫着摔下了悬崖;到了第二天早晨;原本就十分低落的士气消失殆尽;克劳夫特睡觉时;大家商量决定;拒绝继续前进。瓦尔森当着克罗夫特的面宣布;说他不走了。克劳夫特威胁要以违抗军令枪决他。瓦尔森告诉他;除非枪决每个人;因为大家都不定了;但遗憾的是;其他士兵都被克劳夫特镇服;没人敢站到瓦尔森一边。在克劳夫特的枪口下;瓦尔森最后只得屈服;侦察队又向上攀登了几小时;就连克劳夫特自己也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他透过浓密的树叶看到了阳光;知道山顶就在眼前。就在这时;他昏昏沉沉地撞着一个形状如足球的大蜂窝;被激怒的黄蜂成群结队地向士兵们袭来;士兵们被蛰得哇哇直叫;跌跌滚滚地逃下山去;克劳夫特自己也对付不了这些可怕的黄蜂;只得跟在大家的后面往回撤。他最终放弃了登山计划;一队人踏着丛林中的老路;默默无言地返回营地。第二天;由前来接应的登陆艇送回部队;回来后不久;克劳夫特就了解到;他们的侦察任务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卡明斯少将煞费苦心地制订好周密的作战方案;并亲自离开海岛去争取海军支援;可是;没等他回来;安那波佩战役已不战而胜。原来日军早已弹尽粮绝;他们的军需仓库早在五星期前就中弹烧毁;整个防线支离破碎;有的阵地已经撤空;可卡明斯对此一无所知;他过去接到的军事情报没有一份是真实的。虽然;战事已经结束;海军却照样派来军舰;照样进行炮击和登陆。随后;电台广播了攻克全岛的胜利捷报;并把胜利归功子卡明斯将军的正确指挥和海军的有力支援。这一结论还将写进美国历史。
作品鉴赏在众多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的小说中;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是出类拔革的一部。小说的深度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记叙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而是以战争为背景来反映更为深广的社会和历史主题。
与其它战争小说不同;《裸者与死者》并没有笔酣墨畅地描绘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战场;其激烈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内部——在卡明斯将军和克劳夫特代表的一方与赫思(有时也包括瓦尔森)代表的另一方的两个阵营间进行。卡明斯将军是个带有浓郁的法西斯色彩的军人;他鼓吹权力至上;自命未来的世界必定是一个极权世界。他相信自己的理论;更迷信手中的权力;常用自己的职务和权威强行压垮下级军人的精神和意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卡明斯将军可谓政治、军事统治力量的代表;他的仅力可以渗透到人的存在的任何一个方面;这种权力也因此构成了对人类的威胁;至于克劳夫特也同样具有主宰他人的强烈欲望。他虽不懂卡明斯将军的思想;却是其理论不折不扣的忠实的执行者。他是暴力和兽性的化身;不仅憎恨敌人;同时也憎恨自已人;并让这种仇恨蔓延滋生;以至导致自相残杀的恶果。作为他们的对立面存在的赫思少尉则代表了自由理想主义;他来自哈佛大学;对整个战争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从人道主义出发;同情士兵的处境;甚至敢于(不自量力地)同权力象征进行抗衡;而代表虚无主义的士兵瓦尔森实际上也等于站在他这一边。战争的特殊环境把双方的较量推向顶点。随着战役的不断展开;卡明斯唯权力论的铁腕统治更加强硬;代表这种权力的下士克劳夫特更加凶残无情;企图维护人类尊严和信仰的赫思等更加无力抵抗。尽管较量似平一边倒;但最后并没有得出胜负结局;因为双方都以失败而告终:赫恩可以说是死在自己人设置的圈套中;从此和他代表的信仰一起在小说中销声匿迹;瓦尔森不得不在克劳夫特的淫威下屈服;自认为作战骁勇的克劳夫特连一座山峰也不能征服;反而在一群黄蜂面前出尽丑态、抱头鼠窜;至于所谓杰出的战役指挥者卡明斯将军本质上则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最后的胜利与他周密的计划毫无关系;而是他不在场时;由一系列他权力控制之外的偶然事件造成的。我们注意到;小说貌似悲状的战争场面中;没有一个真正的英雄;没有可歌可泣的业绩;甚至也没有真正的敌方。日本军队的存在只是为了增添气氛;从来也没有成为作家描写的重点。小说的结尾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战争早已结束;匆匆赶来的海军却照样对没有敌人的海岛进行炮击和登陆。《裸者与死者》属于美国文学创作主流的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小说;但也具有浓烈的自然主义色彩。诺曼·梅勒以军队生活中的恐怖相压力;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对美国人的威胁和压迫;以军队的森严等级象征战后的美国社会等级;以战争的荒唐代表整个社会存在的不合理性;在卡明斯和赫思的对立上;作者以高超的手法对战争的历史和哲学含义;甚至对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存在及意义进行发掘。最后赫恩被摧垮;权力打倒理智;兽性战胜人性。这一结局代表了作者对未来的悲观看法;梅勒似乎以此来告诫美国公众;要警惕法西斯主义在这个国家的复苏和蔓延;除非人们有足够的力量扼止它;否则必将带来严重恶果。这种有刺激性的主题冲破了以往战争小说的创作思想;或许这正是《裸者与死者》格外受到公众欢迎的一个原因。小说的创作手法也是十分成功的。语言是士兵们熟悉的粗犷的〃战壕语言〃;毫无做作之感。艺术上作者采用多斯·派索斯〃时间机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