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蒙混过关,秦桧编造了一套谎言,说他是如何如何地杀掉了“金人监己者,奔舟而来”。把自己装成一副英雄汉的架势。
但是丁襈的部将对秦桧的回来颇有怀疑,认为宋金两军正在对战,秦桧怎么可能带着全家人并且还带着这么多的财宝平安无事地从金国回来呢?
所以,秦桧定然是被金国女真人暗中派遣回来当奸细的。
对于金国的奸细,“宜速诛之,以绝后患”。
但是水寨中的参议王安道、机宜冯由义都不同意这样做。他们极力保护秦桧,认为秦桧是宋钦宗时的中丞,如果杀掉了他,将来南宋朝廷追究起来,对丁撰军实为不利。
这样,秦桧才免了做刀下之鬼,被送回到南宋朝廷的行在。
秦桧回到南宋朝廷之后。继续捏造自己如何从金国逃回南宋的谎言。
但对秦桧的谎言,当时南宋朝廷的许多官员都表示怀疑。南宋大臣们提出了种种的疑问,其中包括:第一,当初,何樐、孙傅、司马朴和秦桧一起被金人押到北方并遭到拘禁,何樐、孙傅、司马朴三人都不能够回来,为什么秦桧能够单独回来?
第二,从燕山府到楚州将近三千里的路程,在这样漫长的地带,怎么会没有金人防禁呢?秦桧又怎么能够逾河越海而又不被金人觉察呢?
第三。秦桧自称是随军至楚州后乘金人不备而逃走回来的,那么最多也只能是他一个人逃脱,但是他却能够带着妻子王氏以及许多随从一起逃回。
第四,秦桧说在涟水军时宋将要杀他,是为要贪图他的“囊橐”之财。既然他有“囊橐”之财,既然他带着那么多金银财宝,又怎么会是逃回来的呢?
对于这一连串的疑问,秦桧自始自终都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
南宋朝臣们在议论纷纷之后,大家一致的推断是:莫非秦桧在金国“尝倡和议,而挞懒纵之使归”乎?
这些疑问和推断,都说明了不管秦桧是如何巧妙地伪装,终究也瞒不住人们雪亮的眼睛。
而这些疑问只有秦桧的密友时任南宋宰相范宗尹和李回为秦桧辩解,范宗尹还不遗余力地举荐说秦桧忠于赵宋王朝。但疑团却并没有消除。
秦桧是金国的无间道,这一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实际上,在秦桧回到南宋朝廷之后,依然可以看到他和女真人的那种暧昧和不同寻常的关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八十一、八十二、二二零中有如下记载:绍兴四年十月,宋高宗赵构一面下令让宋军将士抵抗金国、伪齐联军,同时又派遣魏良臣、王绘等大臣前往金军统帅完颜昌处求和。
临行前宋高宗嘱咐他们:“卑辞厚礼,朕且不惮,如岁币、岁贡之类,不须较”,宋高宗还要他们向金人解释,南宋派岳飞收复襄阳诸郡,没有其他的用意,只是因为伪齐“李成侵犯不已”。
在赶往金军大营的路上,魏良臣、王绘等人在大仪镇遇到韩世忠所部。
韩世忠命令部下装出要收拾行李南撤的样子,同时把宋高宗命令他撤到长江以南的手诏拿出来,让魏良臣等人看看。魏良臣等人走后,韩世忠马上命令部下在大仪镇摆好五阵,设下埋伏二十多处。
南宋使臣魏良臣、王绘等人过了大仪镇,首先见到作为金军先锋的金将聂儿孛堇。聂儿孛堇质问他们:皇帝何在?韩世忠何在?宋朝有多少兵马?还别有用心地问到“秦中丞何在”?
王绘回答说:皇帝现在在临安,韩世忠正在从大仪镇南撤,秦桧现“带职奉祠”。聂儿孛堇立即责问说:听说秦桧当了宰相,又被罢职。秦桧是个好人。你们为什么要罢免他?
王绘又告诉他说:秦桧没错是当过宰相,但过了一年,他自己“坚欲求去”,并非有其他原因。
秦桧被罢官的消息虽然让金人不高兴,但是韩世忠正在从大仪镇南撤的消息却让金将聂儿孛堇喜出望外。
聂儿孛堇马上率领金军的先头部队赶往大仪镇。另外一个金将挞孛也率军前往。挞懒派团练使宵揭录、少监李聿兴来接头。
会见时,魏良爪等又按照高宗卑躬屈膝乞和的旨意,不敢自称南宋,而只是说江南,言下之意无非是表明南宋愿意奉金国为上国,白己仅是要求作为属国而苟存。因此。他们首先声言此来的目的是,“江南欲守现存上地”,每年愿意向金朝贡纳“银、绢二十五万匹两”。
然而,和前次聂贝勒一样,宵揭录也特别问起“秦中丞安否”?并特意认为秦桧“此人原在北军中,煞是好人”魏良臣等人对他的回答如前。
南宋派他们出使。表示高宗皇帝对金国愿意屈膝称臣,但是女真人此时并不愿意立即与之和谈。
所以过了一个多月,完颜昌就打发了魏良臣、王绘回南宋,临行时又再三地加以责难,指责南宋缺乏讲和的诚意,说道:“一面讲和,又一面令人来掩不备”,“终为将臣所误”。
最后。完颜昌还特意交代他们说:“本朝事体,秦桧皆知,若未信,且当问之”
魏良臣、王绘这次出使金国,先后见到过三个金将,他们三人都异口同声地问起秦桧,并别有用心地赞扬秦桧。
聂贝勒质何南宋朝廷之所以罢秦桧相,是不是因为他从金军回去而对他有所怀疑;宵揭录有意褒扬秦桧是个大好人,完颜昌更是要挟南宋必须信任熟知金朝情况的秦桧。
所有这些,当然不是偶然的事。他们“数问桧。且称其贤,乃知桧之策出于虏意也”。
这就表明了金国女真人对秦桧的下落极为关心,一再打听,同时也表明了他们对宋高宗罢免秦桧为相的不满。
因秦桧被罢相,对于金人推行“以和议佐攻战。以儹逆诱叛党”的策略,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所以,他们一见到南宋的使者,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发泄他们的不满,并特意褒扬秦桧。很明显,这是向南宋朝廷施加压力,要宋高宗重新任用秦桧为相,否则,宋金和谈就休想成功。
根据在绍兴十一年所达成的宋金和议,南宋收三大将兵权,金国明确要求南宋不得罢免秦桧的相位。
有了金国主子撑腰,秦桧当上了高宗皇帝无法罢免的终身宰相,秦桧自此专权十八年,权势如日中天。
秦桧“挟强虏以要君”,也就是凭借外国人的强大来要挟皇帝。
用今天的话说,大致可以类比为“挟洋人以自重”。
在宋史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件跟秦桧有关的事情,发人深省:绍兴十三年,金熙宗喜得贵子,大赦天下,允许宋朝使者回归,洪皓与张邵、朱弁等都在被赦之列。
不久,被金国扣留十几年的宋使洪皓被回到南宋,见到秦桧后,洪皓不冷不热地对秦桧说:“室捻让我代他向你问好!”
秦桧听后脸色立变,马上意识到洪皓明白他的底细,所以秦桧对洪皓既痛恨又畏惧,秦桧很快就指示党羽将洪皓弹劾出朝廷。
洪皓口中的这个室捻到底是什么人物,让秦桧如此忌讳?
原来,这个室捻曾经是金国最有权势的统帅粘罕的亲信,当初秦桧在金国时投靠粘罕,室捻与秦桧因此熟识。
《宋史》卷四七三《秦桧传》记载:“洪皓归自金国,名节独著,以致金酋室捻语,直翰苑不一月逐去。室捻者,阁,粘罕之左右也。初,粘罕行军至淮上,桧尝为之草檄,为室捻所见,故因皓归寄声。桧意士大夫莫有知者,闻皓语,深以为憾,遂令李文会论之。”
PS:谢谢靓女007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一十七章:张浚的整军和北伐

在绍兴五年的那场大辩论中,南宋朝廷的主战派们大获全胜,不但在舆论上占据了绝对的上风,还获得的高宗皇帝的全力支持。
而作为主战派新一代的领袖,右仆射张浚大人设计了一个比西北的富平决战还要恢弘庞大的作战计划。
为了保证这个计划的实施,他先把南宋的军队进行了一次大整编。
张浚把全国的军队分为“三衙军”和“五大部”。
三衙军即是禁卫军,也就是高宗皇帝的御林军私兵,由殿前司、马军司和步军司组成。
这股力量很薄弱,除了杨沂中统领的殿前司是由原来的神武中军改编而成,兵力较强外,其余两部形同虚设。
五大部,它的前身是“神武军”,五大将领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吴玠、岳飞所部的总称,这次改名叫“行营护军”。
具体的安排是:把张俊的部队改称为“中护军”,驻守建康;韩世忠的部队改称为“前护军”,驻守在承、楚二州;刘光世的部队改称“左护军”,驻守在太平州。
这三位将领共同担任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水流域的防务。
吴玠的部队之前并不在神武军的系统里面,这时被归入,称为“右护军”,负责扼守川、陕、甘等大片区域。
王彦的八字军称为“前护副军”,驻守在荆南;而岳家军则改称为“后护军”,驻守鄂州。这两支部队担任着长江中、上游防务。
以上的安排看上去只是换了些名字,无关紧要。
可是换一个角度看,就能感觉到张浚的霸道,新官上任是需要打招呼点名的。他的办法是给你们换一个名称。
这其中的含义是:以后一切都得听我的!
换名字啦、打招呼啦、挪位子啦、重新排队啦,等等,诸如此类都是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场行为,或者可以称之为文化,甚至到了天朝也屡见不鲜。
绍兴六年的初春。右仆射张浚大人的北伐计划出笼了。
他亲自前往镇江府的都督府,召集驻守东南的各大将领前来听令。
在都督行府的军事会议中,张浚做出了下述的决定:第一、韩世忠军由承州、楚州出兵,进攻京东东路的淮阳军(治下邳,今江苏邳州市西南)。
第二、岳飞军由鄂州进屯襄阳府,挺进中原。
第三、张俊军由建康府进驻泗州州治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县)。
第四、刘光世军由太平州(治当涂。今安徽当涂县)进驻庐州。
第五、杨沂中的殿前司军充当张俊军的后援。
至于驻守在川、陕一带的吴玠所统领的西北军,根本就不在张浚的军事计划之内,只能按兵不动。
在这个计划中,韩世忠和岳飞两军采取攻势,而张俊和刘光世两军采取守势。刘光世的任务只是招降敌人,张俊的部分军队还须留在建康府训练。
很明显。这样的一个作战部署,是对张俊和刘光世这两位老油条拥兵玩敌、怯争避战的一种妥协。
只不过,对于张俊和刘光世这两位军中的大佬,连皇帝都不一定能指挥得动,更何况是区区一个张浚?
因此,张浚把刘光世和张俊这两支集团军留在后面,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镇江府的军事会议胜利闭幕了。会后张浚分别找韩世忠和岳飞谈话。
张浚充分地肯定了岳飞在前一阶段的工作成绩,鼓励岳飞要再接再厉,争取早日收复中原。
临分别的时候,张浚还特意拍了拍岳飞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此君之素志也,勉之!”
在当时,张浚对于韩世忠和岳飞二人确实寄予了厚望。
《朱文公文集》卷九五上记载道:浚“于诸将中每称世忠之忠勇,飞之沉鸷,可以倚办大事。”

绍兴六年的二月间,韩世忠的大军拔寨而起。整军渡过长江,把首战的目标对准了伪齐的淮阳。
对于韩世忠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发兵,在史料中并没有找到答案。
但是可以确定,这个发兵的时间是非常有问题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岳飞和岳云父子两人还在临安府朝见高宗皇帝。
与其任由韩世忠孤军深入,为什么不稍作等候,连同岳家军一起,齐头并进?
实际上,韩世忠这次出兵,不但在时机上选择不好,还遇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他出兵的整个计划都被金国和伪齐预先知道的。
不得不赞一下,金国和伪齐在情报这一方面的工作非常到家:在韩世忠攻击淮阳城之前,这城里已经集结了庞大的军队,只等着江东猛虎来自投罗网。
凭什么怀疑韩家军的军事情报被泄露?
因为在古代,行军打仗是一项非常庞大而且纷繁复杂的工程。不单单是军队的调动,还涉及到各种粮食辎重的配给和补充,各种器械的打造和运输等等。
可以说,没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根本没法组织起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而韩家军尚未抵达淮阳,伪齐和金国的联军已经做好准备,枕戈待旦。
这种情况,不是泄密是什么?

对于这次重大军情泄露的原因和过程,与韩家军为什么要定在二月出兵一样,在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真是莫名其妙。
但是,假如把这件事情和秦桧联想起来,就能发现一丝端倪。
虽然秦桧已经被罢相,但是他还居住在江浙一代,距离临安府并不远;更重要的一点,秦桧虽然与吕颐浩反目。但却与当下的两个宰相………赵鼎和张浚还有着相当频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秦桧有可能通过张浚的渠道获知韩世忠的军情,甚至是通过张浚对韩世忠的出兵计划施加某些影响。
这当然只是单方面的猜测,但却能合理地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
对于这次北伐首战的结果,《宋史?韩世忠传》中记载得很清晰:“至其城下。为贼所围,奋戈一跃,溃围而出,不遗一镞。”
是的,金国和伪齐的联军成功地把韩世忠的部队包围住了,而且士兵的数量远比韩家军要多得多。
只不过。数量不代表质量,在神勇的韩世忠面前,金齐联军就仿佛是纸糊的一般,轻易就被韩家军突围而出,连一支箭头都没有被联军捡获。
最为搞笑的是,在韩家军突围的过程中。前护军骁将呼延通一把掐住了一个金将的脖子拎过马来,出来后才知道这人叫牙合孛堇。
金国的孛堇相当于宋朝的太尉,是非常高级的一个武官。
韩世忠冲出埋伏圈之后,发觉敌军的人数虽多,但战斗力地下,实在是不堪一击,于是韩世忠又再下令全军返身杀了回去。把淮阳城外围的敌兵赶跑,按照原来的计划继续围攻淮阳。
唉,想不到所向无敌的金兵,如今已经沦落到被韩世忠鄙视的境地。
痛快!

淮阳是伪齐在东边最要紧的防守大闸,此关一破,伪齐将无险可守。
对于韩世忠表现出来的强势,刘豫慌了,连忙派自己的侄儿刘猊和完颜兀术合兵一处,赶去淮阳救援。
就这样,韩世忠在江北成孤军之势。被金、伪齐联军合围攻击。
虽然韩世忠并不害怕,虽然韩家军依旧在战场上所向无敌。但是,战争并不仅仅是双方武力的比拼,还包括了许多的内容,比如粮草。
韩家军的粮草在运输的途中被金兵接连劫掠了几次。
无奈之下。韩世忠便分别向北伐的总指挥张浚,以及驻扎地点离他最近的张俊提出了援助的请求。
韩世忠的要求很简单,他想借调张俊麾下的统制赵密及其所部,帮助韩家军押送粮草和其他物资。
这个赵密又是谁人,值得韩世忠如此的青睐?
翻开《宋史》一看,这个赵密也是颇有来头之人:他是徽宗皇帝政和四年武科举出身,虽然不是金榜题名,但也曾经过朝廷的殿试,武功高强。
建炎元年,赵密随从张浚在任城讨敌遇伏兵,他处变不惊,率领战士奔突,亲手射毙敌多人,军队得以脱险。
建炎三年二月,当金兵攻陷扬州的时候,数万宋朝的官兵中,只有两员偏将在组织抵抗,一个叫安义,另外一个就是赵密。
安义守住了瓜州渡口,掩护了大批的官员过江;而赵密在运河的边上,指挥掩护了数万军民渡江逃生。
建炎四年,金兵突入浙东,形势危急。又是他殊死力战,在明州大败金军,因功晋武功大夫,升统制。
本来在这种情况下,张俊责无旁贷,应该向韩世忠伸出援助之手。
可韩世忠的求援信到了之后,张大将军一口就拒绝了。
张俊的想法是:“你老韩出的好主意。我军中能打的本来就没有几个,赵密走了,谁来帮我支撑场面?再说了,你前来借调赵密,分明是刘备借荆州,一去不回头。你顺手牵羊把我派去的军队收编了,到时我找谁要去?”
唉,真是狗改不了吃屎。
到了这种情况,张俊还只是看着自己的小本本,根本不理大局。
PS:谢谢zhuxyhh01大大的打赏和绝代毒寇大大的评价票支持。

第三百一十八章:第二次北伐(上)

对于张俊死不改悔和积极不合作的态度,不但韩世忠无可奈何,连一向牛气冲冲的都督大人张浚也都没辙了。
最后,还是左丞相赵鼎想出了个偷梁换柱的办法。
赵鼎的做法是,先将赵密强行调往临安府殿前司,到皇帝麾下听使唤;然后把原先的殿前司杨沂中的军对去支援韩世忠。
这个办法本来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
杨沂中可不比杨密,他武功高强,而且是高宗皇帝最信得过的御林军总管,虽然官衔比韩世忠低,心里却是不服韩世忠。
这就是所谓的“天子身边人,逢官高一级”。
结果是,杨沂中军在六月前后进屯泗州,却又不归韩世忠统辖,没给韩世忠提供哪怕一丁点的帮助。
于是乎,韩世忠再谋进击的计划便搁浅了。
韩世忠非常生气,对于朝廷的安排失望之余,唯有带兵杀回江南。
为了向朝廷显示自己在战场上的无敌,老韩除了带领全军回归外,还特意把一万多名淮阳的百姓安全带回到驻地。
韩世忠的这个举动很有意思:老百姓们拖男带女,行动缓慢,与军队同行乃是兵家的大忌,除非实力比敌军高出一筹,敌军不敢靠近骚扰。
这个举动,说白了就是给总指挥张浚打脸。
连最基本的粮草后援都没有安排好,还谈什么北伐大业!

在绍兴六年的七月间,也就是韩世忠收兵回朝的三个月之后,岳飞也开始了他的北伐。
岳飞之所以耽搁到七月才出征也有些客观原因。
第一是高宗皇帝想他了,便把他宣召到临安府中见面聊天。真的只是聊天。并没说什么重要的事。
虽然两人并没有聊什么实际性的内容,但是这些沟通是一种必要的政治手法,能够让上下级之间迅速产生亲切感,从而让工作更顺畅有效率。
在此时朝廷的心目中,岳飞的战斗力又强。又廉洁奉公不扰民,还特别听话,简直就是三好学生中的典范。
对于这样的好孩子,皇帝肯定是千方百计都要拉拢的。
王彦是第二个耽误岳飞出征的原因。
当时王彦所统八字军驻守荆南府,其正式军号为前护副军,王彦任都统制。
这位八字军创始人的年纪很大了。而且多年四处征战,健康迅速恶化,还患上了非常严重的疾病。
左相赵鼎和右相张浚商议,万一王彦病故,其军便无人统率,不如将此军移屯襄阳府。由王彦出任知府兼京西南路安抚使,受岳飞“节制”。等岳飞移军襄阳府,作为其宣抚司驻地后,就将八字军并入岳家军。
他的军队就近交给岳飞,辖区刚好就在旁边,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赵鼎和张浚的这番安排,给王彦军队番号。让他个人拥有实际管辖的区域,其用意是让他能够光荣地退休。
可是王彦并不领情,还拒绝接受这样的安排。
岳飞是他曾经的部下,并且是很不听话很违逆很刺头的那种。这些年里岳飞声威大震,每一次大功铸就,都仿佛是对他的讥讽。
因此,对于朝廷这样的安排,让他无法忍受。
王彦终究是不同凡俗,在压抑和病痛之中,他突然振作。居然病好了起来。
朝廷为息事宁人,只好下令将八字军调驻临安府。
就这样,王彦辞去了襄阳知府一职,率领本部一万人马,由荆南府离岸登船。顺江东下,转去张浚的都督行府参议军事。
传说之中,王彦途中经过鄂州,岳飞约他在江边一叙。在浩荡的江水之畔,两人执手交谈了好一阵子。
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说了什么,只是一阵江风吹来,王彦立即登船解缆而去。那船乘风鼓棹,远飏千里,很快就远了。
岳飞一直目送着,不断叹息。王彦风骨硬朗,愈老弥甚,不愧一代英才。
不过回到现实中,岳飞却发现防务有了点小麻烦。
八字军跟着王彦到临安府去了,成了张浚的都督府嫡系。岳家军的实力不仅没有因此而增强,反而要因为接管原八字军的荆南府防区而分散兵力。
又得进行一番人事调动,又要临战减兵。
当然,还有一件事情耽误了岳飞的出征………岳飞的母亲去世了。
在古代,由于医药等多个因素的限制,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岳飞的母亲姚氏年逾七十,在宋朝也算是高寿了。
只不过岳飞侍母至孝,平时尽管军务繁冗,只要不出兵,总是晨昏侍候,亲自调药换衣,无微不至。
为照顾姚氏的休息和调养,岳飞连走路和咳嗽都不敢出声。
两年前,岳飞在克复襄汉六郡后,就因姚氏病重,“别无兼侍,以奉汤药”,上奏恳请暂解军务,建议由王贵和张宪两人代统岳家军。
这次老母身故,其悲恸之状更可想见。三天之中,岳飞连水浆也不喝一口,哭得双目红肿,旧病复发。
最后,岳飞把母亲埋葬在风景优美的庐山;而高宗皇帝为此特赐银一千两,绢一千匹,以示安慰。
岳飞平日自奉俭薄,但此次却例外地大事铺张,“仪卫甚盛,观者填塞,山间如市”。他认为既然在老母生前不能尽孝,死后的厚葬,乃是最后一次尽孝的机会。
丧葬完毕,岳飞就在著名的古刹东林寺中,为母守孝。
按中国古代的礼法,儿子必须“丁忧”三年,如有特殊情况,方可居官守丧。称为“起复”。
而岳飞也向朝廷提出了“丁忧”三年的申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