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看看你,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将,靠的是多年的积累和深厚的财政支援,你就不能向他们学习学习?
对于高宗皇帝的诏书,岳飞的回答是:“臣庸德薄才,诚不敢妄论古人。伏蒙陛下亲洒宸翰,铺述二三子,屯田足食之事,俯以赐臣。臣敢不策驽砺钝,仰副圣意万一?夫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农夫职尔。用屯田以足兵食,诚不为难。臣不揆,愿迟之岁月,敢以奉诏。要使忠信以进德,不为君子之弃,则臣将勉其所不逮焉。若夫鞭挞四夷,尊强中国,扶宗社于再安,辅明天子以享万世无疆之休,臣窃有区区之志,不知得伸欤否也!”
通过屯田使军粮充足,何难之有?不过现在我更愿意勉为其难地做些通过忠诚守信来增进道德的事。至于鞭挞四夷,增强国力,匡复社稷,辅佐天子,使百姓享有万世无疆的安乐等,我这些志向,真不知道是否能得以伸张啊?
另外,岳飞还提醒高宗皇帝道:“观亮素志,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以兴汉室,天不假以年,遽有渭南之恨。祜辅晋武,慨然有并吞之心,后平吴身不及见,二子有意于功名,而志弗克伸,惜哉!”
诸葛亮虽然是在屯军种田,但其平生志向,傲视天下,一心想中兴汉室,可惜天不假以年,才有渭南之恨;羊祜辅助晋武帝,有统一天下之志之心,后来吴国被平,他却未亲见,他的两个儿子有意继承父志,但终久未能完成,可惜啊!

这一轮岳飞和高宗皇帝的书信往来,一来一回有将近十几份之多。
如果是从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大业出发,怎么看都是岳飞有理;但实际上,从当时的那种社会文化和君臣伦理来说,岳飞的耿直不屈和直言不讳,就变成了对皇帝和朝廷的嚣张跋扈了。
山河残缺,朝廷受辱,遗民泪尽。身为十万雄兵的统帅,又怎能眼巴巴地弃中原而不顾?
在明知不可能得到皇帝支持的情况下,岳飞又一次向高宗提出辞职的请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
在现代社会的公司里,雇员向老板提出辞职抗争,是表示对于公司和老板的严重不满,是雇员所能够采取的最厉害的手段。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古代。
不得不说,岳飞对皇帝提出辞职申请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一而再再而三,几次三番的辞职要求,对于疑心甚重的皇帝,如何如何也不是一件好事。
一有所不满就要撂挑子,你把皇帝放置在什么地方?
高宗皇帝给岳飞的回复也是非常有意思:“顾安危注意,朕岂武备之可忘;惟终始一心。汝亦戎功之是念。益敦此义,勿复有云。所请宜不允”
你的责任就是保国卫土。其他的事情,你不要理,也不要问。
高宗皇帝的说话已经够清楚、够明白的了吧。
岳飞被迫升了官,接下来他又给朝廷发了一道奏章:“太尉、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臣岳飞上状奏:臣伏观正月十二日降到赦书,交割河南州县,内西京河南府系臣所管地分。自刘豫盗据以来,祖宗陵寝久失严奉,臣不胜臣子区区之情。欲乞晾带官兵,躬诣洒扫。谨録奏闻,伏候敕旨。”
假如说之前岳飞抗命不从的奏章是非常明显的逾礼,这封要求去给皇家祖陵扫墓的奏请就显得温情十足了,毕竟祖宗陵寝就位于岳飞的辖区之内。
可是,岳飞的要求,被高宗皇帝轻飘飘地否决了。
高宗皇帝的回复是:“已降指挥。差同判大宗正事士、兵部侍郎张焘前去袛谒陵寝。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札与岳飞照会;侯逐官起发,申取朝廷指挥,量带亲兵,同共前去袛谒。”
祖宗陵寝所在的位置与金兵所在的地方非常的接近,假如真让岳飞去了,鬼才知道会不会搞出乱子来。所以高宗才派出了兵部侍郎张焘前行。
很明显。在高宗皇帝的眼里,岳飞已经成了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对于南宋和金国所签订的第一份和议,也就是所谓的天眷协议,在南宋朝廷和金国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声。
南宋朝野的发对声音,在高宗皇帝和宰相秦桧的一意孤行之下的打压之下。有逐渐消落的趋势;但是,在金国的反对声音。因为一个人的突然转向,很快就变成了金国的主流意见,结果是,金国单方面把签订不久的协议给活活撕毁了。
金国这个一言定鼎的人就是完颜兀术。
受限于相对较少的人口基数,经过累年的不停征战,金国老一辈的名将大多葬身沙场。特别在完颜粘罕一系在宫廷政变中失败被杀,金国如今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只剩下完颜兀术等寥寥数人了。
正因为如此,完颜兀术的意见对于金国朝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这份天眷协议,完颜兀术在开始的阶段是大力支持的,原因在于,他被南宋的军队打怕了。
在黄天荡中差点被韩世忠困死,在西北两次被吴玠阻击追杀,在淮西屡屡败在岳家军的手中,等等。
假如要问金国有哪一位将军败给宋军的次数最多,完颜兀术当之无愧!
因此,在《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七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三中都有记载这么一件事,完颜兀术和他的心腹悍将韩常在夜间对饮,非常坦诚地承认:“今之南军,其勇锐乃昔之我军;今之我军,其怯懦乃昔之南军。”
所以,当完颜宗盘和完颜昌对他说:“我以地与宋,宋必德我”的时候,完颜兀术就马上对和议投了赞成票。
但问题是,完颜兀术对于这种议和的态度并不是百分百支持。
正如岳飞所说的,所有的协议都是基于武力对等的基础之上。
因为伪齐刘豫的存在,金国有两年多的时间没有直接跟宋军交手了。时间既可以让人淡忘过去的败绩,也会让人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南宋朝廷在议和过程中的软弱和一再忍让,给了完颜兀术一个想象的空间:莫非宋军的战斗力也在不断下降?
以上这些情况,再加上金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完颜兀术突然改变了他对天眷协和的态度。
PS:谢谢zhuxyhh01大大、大寒尖大大、vela2003大大和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四十三章:和议的撕毁

事实上,当完颜亶被诸位叔叔伯伯推举为都勃极烈,也就是金国皇帝的时候,他的年纪才仅仅只有十六岁,还属于懵懂少年一个。
完颜亶虽然成了金熙宗,但是他既没有父亲的庇荫,在朝中也没有任何根基,于是乎,所有的金国大佬们都把他当做是新时代的阿斗刘禅。
区区一个小孩子,难道还能够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
可是,后来历史发展的进程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这个整天文绉绉,笑嘻嘻的小皇帝,居然能够利用了各位大佬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把这些大佬们先后弄死拍散,最后成功地控制住朝政。
为什么一个小年轻有这么大的能耐,孤身一人在虎狼窝里面觅食,还掀起了哪么大的风浪。莫非他是穿越者不成?
答案当然是否定。
那么他的计谋和策划从何而来,莫非是天生的牛叉人物?
打开金史一看,这个完颜亶幼年丧父后被伯父宗干收为养子。宗干崇尚汉文化,延请著名儒生张用直教授读书。
少年完颜亶聪颖慧达,贯综经史,喜文辞,尽交文墨之士,又受学于昭文馆直学士汉人韩昉。及长,怀有大志,云云。
哦,原来完颜亶身后有一个汉人儒生韩昉在帮他出谋划策。
真相明白了,讲到这些个厚黑阴谋之术,宫闱内斗之法,女真人当然不会是汉人的对手。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面。
结果是。天会十三年五月,完颜宗辅死于完颜粘罕的暗杀之中;天会十五年。完颜粘罕一系官员全部被关押,大部分死于狱中,完颜粘罕自杀;而这次,金熙宗完颜亶的屠刀开始对准了完颜宗盘和完颜昌这一个派系了。
金国的首都黄龙府突然爆发了一起大案,郎君吴十等人突然叛逆作反。
不用说,这分明就是一桩冤假错案。
在金国,郎君是皇族宗室人员的专有称呼。为什么说吴十的案件是一宗冤假错案?其中的道理很简单。
涉案的吴十等人全部都是太师完颜宗盘的心腹,而完颜宗盘如今正是在朝中主政。大权在握。假如吴十要造反,岂不是要反自己?
已经没办法搞清楚完颜兀术是否一早就跟金熙宗早有预谋。反正就是在这个极端敏感的时候,完颜兀术成了压垮完颜宗盘的最后一根稻草。
完颜兀术秘密去约见金熙宗,向小皇帝报告说:“我已经收集到了大量可靠的证据,完颜昌和完颜宗盘一伙秘密勾结南宋,出卖大金国的利益……”
事情很明显了,原来金熙宗一开始只想搞完颜宗盘。但完颜兀术却坚持非要把完颜昌拉下马不可。
无论如何,金熙宗和完颜兀术一拍即合,马上开始行动。
结果是,金国堂堂太师完颜宗盘立即被捕入狱,三天之后,也不经过审判。马上处死,甚至都不等秋后才行刑。
对于宗盘的盟友完颜昌,因为他是个有大功之人,金熙宗免其一死,还把他打发到南宋降臣杜充的手下去干活。
这种羞辱令完颜昌勃然大怒。说道:“我开国元臣也,何罪而与降奴为伍?”
这事并没有就此完结。
因为还有人在继续告发完颜昌与人共同谋逆和投靠南宋、出卖金国的利益。这就导致了金熙宗下诏书要把完颜昌缉拿归案………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完颜昌万般无奈,只好逃离京城,往南宋的方向奔去。
这个完颜昌估计是想要弃暗投明,投奔南宋而来了,毕竟那边还有他的一个亲密战友………独相秦桧。
完颜昌的想法是好,却没料到完颜兀术早就等着他这一手了。
结果是完颜昌在祁州被完颜兀术追上擒拿,就地处死。
就这样,金熙宗完颜亶和金国右元帅完颜兀术一起联手,把太师完颜宗盘和左元帅完颜昌的整个派系给彻底打垮了。
先勿论完颜亶和完颜兀术最初的行动目的是什么,根据他们两人的对外宣传,打垮宗盘和完颜昌这个反革命集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叛逆和出卖金国的利益。
根据这个逻辑,完颜亶和完颜兀术就不得不继续走下一步,来捂住金国人民的悠悠众口。
这个下一步就是:撕毁与南宋签订的天眷协议,马上出兵攻打宋朝,把送还给南宋的土地抢回来。
其实这一步,完颜兀术并不想走,因为他对与南宋的军队交手实在没有把握。如今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无论完颜兀术有多少个不愿意,他都必须要迎着各种的压力,顶着头皮硬上。
假如不去打南宋,又如何去跟金国人民解释完颜昌和完颜宗盘的罪行?
假如不去打南宋,他完颜兀术又如何能在金熙宗跟前立威。
无论你乐意与否,有一点必须要承认,当时金国的统治阶层,确实比南宋的统治阶层更加愿意听取民间的意见。
所以,完颜兀术唯有厉兵秣马,做好战前的准备。
身为南宋朝廷的首席议和特使,王伦本人的社交能力当然是一流的,再加上他身后有着南宋朝廷的财政支持,在金国挥金如土,自然能够结交到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各路人等。
完颜兀术的种种举动,竟然被他帐中的一名军校偷偷告诉了王伦。
王伦得到了这个消息,大吃一惊,急遣派人星夜赶回临安府。通知朝廷迅速做好战争的准备。
“乞令张俊守东京,韩世忠守南京。岳飞守西京,吴玠守长安,张浚建督府,尽护诸将。”
这已经是南宋朝廷当时能出的所有底牌了。
只有把这些军队从长江南岸迅速推进到河南诸路,占领地界要害,才能保住花了大价钱才得到的这些土地。要不然,它们就像是没上锁、没关上门的保险库,随时会招来强盗的抢掠。
让王伦大为失望的是。朝廷对他的示警毫不理会,甚至还催促王伦在金国要继续催促金人履行协议,尽快把皇太后给接回来。
无奈,王伦唯有连同蓝公佐等人去见金熙宗完颜亶。
刚刚见到完颜亶的面,南宋的特使们便被问道:“你们此次前来,知道完颜昌等人因为谋反而被杀的事吗?”
王伦答道:“我们不知道。”
金熙宗听完,勃然大怒。喝道:“你们心里只知道有个完颜昌,那里还知道有我们大金朝廷。”
就这几句话的功夫,使得王伦被金熙宗扣留,单单放了蓝公佐回去,并且要蓝公佐转告高宗皇帝,要想使得这次和议定下来。必须修订如下条款:第一、南宋不但要取消帝号,连年号都要改,不能用自己的年号,必须要用大金国的年号。
第二、南宋每年要向金国多缴纳岁贡黄金三千两。
第三、南宋要讲金国投附过去的人全部遣送回来。
等等
收到来自北方的确实信息,南宋官场再一次震动了。
扣留使者是对一个国家的巨大挑衅。无论是在当年北宋开国时对南唐,还是靖康之变前金国对北宋。这种事基本都没发生过。”
朝廷的官员们强烈抗议,要求高宗皇帝立即对金国开战。
开战?
真是天大的玩笑,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好不容易才得到当前这种空前大好的和平形势,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存在呢?
不要说开战,连备战都不应该!
在高宗皇帝和宰相秦桧的联手打压之下,临安府的朝廷安静了下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宗皇帝好不容易才把朝中的抗议声音压下去,他又遇到了另外一个麻烦…事………他家的祖坟。
宋朝老赵家的祖坟在河南,从赵匡胤开国时到北宋结束,已经埋了八位皇帝。被女真人赶到江南十几年了,高宗皇帝无论如何要派人去探望一下。
在探望之前,每个人心里都已经做出了最坏的打算。
以完颜氏一族对付老赵家族人的手段和态度来看,诸位已经死去的老祖宗们估计很难保得住什么安宁和尊严了。
果不其然,派去的人到了之后,触目所及,一片荒凉。
北宋的八座皇陵在被女真人和刘豫的轮番照顾之后,几乎所有的宫墙、屋墙都倒了,地上地下的建筑被破坏殆尽,其中又以宋哲宗赵煦的永泰陵遭际最惨,他本人的尸骨暴露在天光之下……
唯一的好消息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这座陵墓依旧完好无缺。
据说女真人和刘豫很多次想对永昌陵下手,可每当带齐家伙想去挖,却偏偏找不到皇陵的位置,它究竟座落在哪儿?
这事怪了,平地找不着,那么登山向下望总会找到定位了吧。
是的,站在附近的山上往下看,永昌陵目标明显,可下山之后照样变路痴,说啥都找不着,真邪乎!
这或许是个美好的传说,附带着对开国之祖赵匡胤的无比敬意,对半途篡位的赵光义以及他的后人的种种报怨。
毕竟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把堂堂一个世界的中央之国,高傲的汉民族搞到了如此悲惨和落魄的境地,任由外族人欺侮。
所以,他们的遭遇,也符合中国人一贯笃信的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理论。
PS:谢谢zhuxyhh01的打赏。

第三百四十四章:战事重燃

实际上,对北宋皇陵的抢掠和破坏,女真人并不是最过分的,做的最离谱、最过分的是身为汉人的伪齐皇帝刘豫。
刘豫为了把北宋皇陵中的财宝搜刮净尽,竟然派出了政府的正规军团去挖掘,还专门给了他们一个名称………“淘沙队”。
在中国悠长的历史中,上位者以各种的理由去挖掘先人坟墓的行为并不鲜见:比如伍子胥掘得楚平王陵,“鞭尸三百”,人称最毒的盗墓者;比如挖掘秦始皇陵的项羽,人称最牛的盗墓者;还有汉广川王刘去,“国内冢藏,一皆发掘”,是最变态的盗墓者;等等。
在这数不胜数的盗墓者群体当中,最为专业的、影响最大的当然就要数东汉末年的曹操,以及南宋初期的刘豫。
曹操当年为了筹集军费,在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专门研究、执行盗墓的命令。
与曹操不同,刘豫直接成立了一个“盗墓局”,其中设立各种等级的“淘沙官”,并划定相应的盗墓业务范围,创造了中国皇帝版盗墓吉尼斯纪录。
在这个规模的盗墓冲击下,北宋皇陵的后果不言而喻。
正因为如此,当主持扫墓仪式的兵部侍郎张焘从河南回来以后,深感难堪,不知道该如何去向高宗皇帝述职。
这种解释工作的难度太大了!
不说不说还得说。在张焘极尽所能,用了一大堆模凌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来报告后。高宗皇帝忍不住径直问道:“皇陵到底怎样了?”
这个时候,张焘人急智生。突然冒出了一句:“万世不可忘此贼!”
一万世都不能够忘记,不能够解决的仇恨,这意味着什么,皇帝你就不要逼我当众说出来了吧?这也太难听了。
根据历史的记载,高宗皇帝当时两眼发黑,头晕目眩,一下子失去了表达能力,只好先行回宫休息。
当然。这并不是高宗皇帝身体不好,也不是说他和老祖宗的情感有多深厚。问题在于,祖宗陵墓的被毁,竟然把他一直以来所高举的招牌给打碎了。
根据上一任宰相赵鼎的建议,高宗皇帝为议和高举着孝字号招牌:为什么要卑躬曲膝、忍辱负重?还不是为了朕的老母亲,你们的皇太后!
可是,这个说法如今不攻自破了。
一切为了高宗皇帝的老娘。这个难以质疑的籍口突然间变得搞笑起来。他的老娘难道比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高宗皇帝没法回答,宰相秦桧也没法很好的答案,高宗皇帝唯一能做的,就是借口身体不适,逃回后宫躲避众大臣的质问。
所以,高宗皇帝的那些两眼发黑。头晕目眩的表现,大概只是当众表演一下自己心情的沉重、和趁机回后宫快活快活,同时躲避大臣们的质问而已。
至于金熙宗所提出的几个新的条件,虽然是金国的明显刁难,虽然高宗皇帝大多不能接受。但是这一切,在宰相秦桧的口中。竟然全部都变成了金国的善意,表示他们依然喜欢和平,并不愿意轻易开启战争。
秦桧这么说也并非完全没有根据。最起码,金国之前确实把包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归德府等大片地方交还给南宋朝廷,而直到现在,这些地方还是在南宋派出的文官的管理之下。
按照秦桧的说法,只要金国没有派兵来收回这些城池,就意味着和议并没有失效,金宋两国还在和平的轨道上前行。
秦桧这话说了等于没说,一旦金兵强行收回这些城池,那就不是有没有和平的问题,而是战斗进行中的问题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南宋朝廷突然来了一个叫张汇的客人。
这个张汇的身份是前朝钦宗皇帝的中书省官员,金兵南侵后,一直隐居北方。这次他夜渡黄河赶到临安,就是来给高宗皇帝带来两个消息。
第一、金国已经在加急备战,随时入侵南宋。
第二、经过多年的征战和几次的内讧,金国军队的战斗力已经是急剧下降,远远不如往昔的勇悍,“王师先渡河,胜负之机,在于渡河之先后尔。”
按照张汇的说法,只要南宋的官兵能够抢先渡过黄河,甚至还可以趁机收复河北,进占燕云等州府。
一时间朝野振奋,尤其是军方,岳飞、韩世忠等鹰派人物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们纷纷上书要求立即向北方挺进。
其中以韩世忠的态度最强烈,他再次重申,要把他的大军派到最前线去。
对于这样的一种局面,高宗皇帝和秦桧只好再一次高举起冷静的大旗。
这都哪儿跟哪儿啊,什么事都没弄清楚呢,你们瞎闹什么?首先是消息来源,比如这个张汇,他可靠吗?
为了平息朝中越演越烈的反对声,高宗皇帝和秦桧开始出狠手了。
首先,给予韩世忠口头警告处分,把韩的上书定性为“世忠武人,不识大体。”责令他端正态度,认真反思,以免下次再犯。
如今形势紧张,对军方还是要以安抚为重。但是,对于文官们的处理,高宗皇帝和秦桧就表现出一种快刀砍乱麻的气势。
澧州军事推官韩紃上书论“和议非计”,结果被朝廷除名,送岭南编管。
临安府司户参军毛叔度奏称金国扣押王伦,有败盟之嫌,恐“出吾之不意,犯江淮之边”,结果也被即时革职查办。
刑部侍郎陈橐请求拆毁架在同州境内的黄河大桥,防止金军卷土重来。结果被当场赶出了朝廷。
御史中丞廖刚建议“请起旧相有人望者,处之近藩重镇”。要求尽快加强防御,结果也被驱逐出御史台。
新的参政知事李光对皇帝建议“和不可恃,备不可撤”,马上就被免去了在朝中的一切职务,削职为民。
更让人心痛的是,金国宿州知府赵荣、寿州知府王威相继统率全城军民南归,而高宗和秦桧竟然要把他们遣送回金国。气得在场的韩世忠开口大骂:“赵荣、王威不忘本朝前来归顺,他们在金国的父母妻子。已悉数惨遭屠杀,你们还忍心赶他们回去,还有何恢复中原之望耶?”
等等等等
为了那一份名存实亡的和议,高宗皇帝和秦桧已经近乎丧心病狂,听不进任何不同的意见,哪怕是一些比较温和客观的意见。
高宗皇帝把金人给的那份天眷协议当成是护身符,牢牢捏在手里。一旦遇到什么惊吓,就像是鸵鸟一般,把头埋到沙子里面,然后当作没有危险了。
就在高宗皇帝和秦桧还在死死地、没有下限地坚守着他们的鸵鸟政策之际,金国的完颜兀术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工作,于是就把备战工作的进展状况如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