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求求您老人家,把目光放远一点儿,偃甲回师,放我一条生路吧。
天下没有谁专门破坏自己财产的。只要您的大军一回,中原的数万里山河就可以免遭涂炭,中原的数百万生灵就可以生存,您的财产也保全了。
小邦的存亡,全在您老人家一句话。我们要接受大金的恩赐,比登天还难;您老人家的垂恩,却只是举手投足之间。
您老人家品德高尚慈悲为怀,伏唯留神,释免我小赵。
小赵顿首再拜!
此致
敬礼
康王赵构上
这样的一封乞哀书,难怪会在宋史本纪上全然不见。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道是天撒的谎言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五十三章:撤退
扬州杭州两地在年初所发生的种种风波和事故,直到初夏的时分,才慢慢传到了东京汴梁城。
开封府留守司的杜充大人往四下一看,这才发现:自己所驻守的这块地区,俨然成了一座大宋朝留在长江以北的岛屿,孤零零的一座,好不凄凉。
换而言之,开封府成了建炎政府在长江中游北岸地区的一座桥头堡,将要面对着金兵的全面冲击。
高宗皇帝为了让杜充能够安心地留守在开封府,即便是在逃亡的路上,还不忘记给杜充升职加薪,让杜充以东京留守之职,兼任宣抚处置副使,节制淮南京东京西路。
这种安排,相当于把开封府以南,直到长江边上的一大片超级广阔的土地,都全部托付给了杜充。
这一片土地的重要性幅员的辽阔性,在某种程度上比川陕加在一起都大,也就是说,张浚刚刚创造的最大节制权力指数很快被杜充所打破了。
接到新的任命,杜充坐在开封城里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战前演讲,他说,“方今艰难,帅臣不得坐运帷幄,当以冒矢石为事。”
也就是说,他将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当战事一旦发生,他会亲临第一线,于矢石交攻之间,与金军白刃相见!
这是多么的铁血豪勇和责任感!
所以,当这段话传过长江,到达杭州城,整个建炎集团为之欢呼。
只不过。当杜充说完这番豪情万丈的说后之后。过不了了几天。就玩了一招“金蝉脱壳”,命副留守郭仲荀留了下来,自己率东京留守司的主力,轰轰烈烈地向南方大踏步撤退。
因为黄河决堤的缘故,开封府附近的经济遭到很严重的打击。但是,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结果………开封府募兵变得容易了。
当兵有饭吃,有粮饷领取,怎么也比挨饿要强。
结果是。杜充手下由不到几千人猛增到三万人,这些可都是杜充的本钱。
作为如今杜充的绝对嫡系,岳飞也在南撤之列。
岳飞当然不同意撤兵,当他接到命令的时候,马上找到杜充,大声地说道:“中原之地尺寸不可弃,何况社稷宗庙都在京师,陵寝在河南,关系重大,并非其他地方可以比拟。你杜大人手握重兵。尚且不能尽心守护,又怎么能寄希望于他人呢?今天你一拔腿。这个地方就易主了。以后如果想要重新收复,就要牺牲数十万士兵的性命。请您慎重考虑此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杜充也初步了解到岳飞的性格,所以对岳飞的无礼并不在意,只是轻轻地拍了怕岳飞的肩膀,解释道:“我已经接到了皇上的圣旨,要尽快前去护驾。”
杜充此话一出,岳飞也无从反驳,唯有悻悻然加入到南下撤退的队伍中。
实际上,杜充不但没有接到皇帝要求出兵救驾的圣旨,手中甚至连枢密院的出兵调令都没有,严格意义上讲,这次撤兵是不单是违反军令,更是违反了皇帝要求杜充留守开封的圣意。
但是,面对金兵的威胁,杜充还是选择了逃跑。
因为杜充相信,在这种乱世的环境里,凭借他手中的三万大军,高宗小皇帝不但不会怪责他,甚至还会嘉奖于他。
说到征战打仗,杜充远不如岳飞;但说到为官之道,对朝廷形势的分析,杜充则比岳飞不知要强多少倍。
开封府的大军终于还是要走了,离开这座大宋朝的立国之都。
大军撤出汴京,岳飞和三军将士纷纷驻足,迎着落日的最后一丝阳光,向这将近两百年的帝都投下了深深的一瞥,每个人的眼里都噙满了泪水。
故土难离,今日一走,也许再也回不来了。
在那么艰难与困苦中,在那么悲凉和绝望中,都能够挺过来,为什么还要撤?
流了这么多的汗,流了这么多的血,丢了这么多将士的性命,到头来,却还是要把城池拱手想让于敌人。
岳飞心中的那种怨恨和忿忿不平,实在难以用文字来表达。以至于多年以后,已经功成名就建节封侯的岳飞,填写了他人生的第一首的《满江红》,来回忆和缅怀当时撤离汴京时的情景: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
杜充大人的撤退非常果断而且彻底,不但越过了淮河,还横渡了长江,直接出现在高宗小皇帝如今的所在地………建康府(现江苏南京)。
至于开封府汴梁城,杜充就委托给他的副手………副留守郭仲荀。可是很快他就在建康府见到了郭仲荀。
原来郭仲荀照葫芦画瓢,把开封府交给了留守司判官程昌寓。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两个老大都如此,做小弟的程昌寓有怎么可能单独留下。程昌寓很快就把责任又转加给了权东京留守上官悟……
到了最后,开封府留守司的高官们,全都在建康汇合,一同参见小皇帝。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中有以下记载:留守杜充既还朝,副留守郭仲荀以敌逼京畿,粮储告竭,遂率馀兵赴行在……乙丑,直龙图阁权东京留守判官程昌亦引馀兵归行在,遂以直徽猷阁京畿转运副使上官悟权京城留守。
而这个时候的汴梁城,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者的天堂。传说中的“疾病与饥荒一色,强盗与小偷齐飞”,变成了汴梁城内的真实写照。
这座人类有史以来最辉煌最富庶最文明的旷世巨城,已经满是断垣残壁,变成人间的地狱了。
到了最后,还留在汴梁城里的基本上都是些病得走不动路的平民百姓了。
至于曾经的百万人口,也只剩下了几万人,其中的壮年男子,只有几千人。如果有谁走进去,除了遍地的饿孚死尸之外,什么也不会看到。
建炎四年二月,开封府汴梁城,在没有任何的抵抗之下,被金兵顺利接受。并且由金国承担起战后恢复的工作。
百多年后,开封再次沦陷,只不过这次金国的皇室成员沦为受害者,而加害方则是来自大漠的黄金家族。
而开封府汴梁城的百姓,又遭受多一次灾难。
ps:谢谢错花心大大三牛aa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五十四章:不降反升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开封府汴梁城的三万大军终于抵达了建康府(现在的南京),这个宋朝江南东路的首府。
果然不出杜充大人的意料之外,对于开封府大军的擅自撤退,高宗小皇帝不但没有任何的怪责,甚至还在自己的行宫内亲自接待了杜充,加以安抚。
当然,小皇帝也知道单单是安抚还是不够,必须要加点料才行。
经过一番思考,高宗皇帝决定把杜充升任为右仆射,并同平章事兼御营使。
按照唐宋两朝的官职,都是以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综理政务。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
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和门下两省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
简单说来,杜充新任的这个职位就是副宰相,兼管中书省和门下省两这两个机要部门,以及是整个御林军的大总管。
可以说,在已经确定了吕颐浩作为执政宰相的情况下,这已经是高宗小皇帝能够拿得出手的最高的位置了。
但问题是,即便是这样的一个位置,杜充依然不满足,不领皇帝的情。
杜充派人向皇帝禀告说:“我中风了,不能够上班,等身体好些再说吧。”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中记载道:己丑,同知枢密院事杜充守右仆射,并同平章事兼御营使。充既升秩。自言中风。在告。
杜充这种行为。简直就是目中无人,欺君犯上。
这个以察言观色阿谀奉承而著称的武官,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胆大妄为?
原来杜充已经完全知道了高宗小皇帝目前的情况和手中掌握的底牌。
杜充刚刚回来的时候,在江宁镇遇到西去的张浚。两人相互交流情报,杜充这时才知道,经过多次的事变,小皇帝的手中居然没兵了。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中记载道:留守杜充既还朝…充先行至江宁镇,与浚遇。屏人语久之。
从张浚的嘴里得知,朝中武力最强的韩世忠,他的部属在淮河地区全部被黄河大水所冲散了,甚至连去追击苗刘叛乱的士兵都是借来的。
朝中最顺从皇帝的张俊,手中满打满算也就只有八千兵马,其中有两千士兵已经被韩世忠所借用,一借不回头。
除此之外,朝中还握有重兵的要算是刘光世了。但刘光世是出了名的听宣不听调,小皇帝很难指挥得动;而且刘光世手中的兵马也不超过两万。
也即是说,杜充带回来的这三万大军。已经超过了小皇帝手中的兵马数量。
正所谓奇货可居,如今不跟小皇帝讨价还价。更待何时?
对于现在建炎集团的处境,杜充看得清楚,小皇帝也是心知肚明。
经过了一连串的事变和磨练,高宗小皇帝的心智也变得越来越成熟,所以对杜充的无礼之举并不介意,反倒好言相告,并给了杜充一个承诺:“久司留钥天下属望,将授兵柄,越次用之。”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中记载道:上知其不满,且以允久司留钥,天下属望,将授以兵柄,故越次用之。制下四月,充即起视事。
钥,是指钥匙,在这里代表军权;留,是保留;司,是掌握,控制的意思。
高宗皇帝的承诺是,将要对杜充进行越级使用,把天下的兵权全都交给他,让天下的所有兵马都归杜充节制。
很明显,面对的金兵的大军压境,面对着金兵的滔滔凶焰,高宗皇帝把杜充看做是唯一的一条救命稻草了。
凭心而论,高宗皇帝这样的安排还是有一定的数据支持的。
在高宗皇帝身边的这些武将,无论是勇武过人的韩世忠忠心耿耿的张俊又或者是老油条的刘光世,对上如狼似虎的金兵,都还没有取得过胜绩。
在满朝的文武大臣中,对金人唯一有胜绩的一支队伍,就是如今杜充辖下的那支开封府留守大军,也就是当年宗泽带出来的那支铁血大军。
无论是靖康二年宗泽对上完颜兀术的十三连胜,又或是建炎二年在汴梁城外让完颜粘罕老鼠拉龟,无从下手,都是宋军极其难得的战绩。
所以,高宗皇帝对杜充一味忍让,委曲求全,也是可以理解的。
杜充得偿所愿,中风的症状不治而愈,四天之后高高兴兴地上班。
上班的第一天,杜充就以军方第一领导人的身份,向韩世忠和刘光世两人发出召集令,让他们带齐本部人马,一同镇守建康府。
杜充有多少斤两,韩世忠和刘光世当然清楚,所以他们两人既不去建康报到,也不交出手中的队伍,硬挺着。
韩刘两人都在刚刚过去的苗刘政变中出过大力,小皇帝也不好责怪他们,交涉了几次,也就不了了之。
最终,韩世忠被调到镇江,改任为浙西制置使;而刘光世则被派往太平州(现安徽当涂),改任为江东宣抚使。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中有这样的记载:辛卯,命尚书右仆射杜充兼江淮宣抚使,领行营之众十馀万守建康……御前左国都统制韩世忠御营副使刘光世……仍受充节制……时刘光世韩世忠各持重兵,畏杜充严峻,论说纷纭。光世又上书言受杜充节制有不可者六,帝怒,趣令过江,且诏毋令光世入殿门。光世皇恐受命,帝喜,赐以银合汤药。
高宗小皇帝没有想到,正是他的这次忍让,才保存下韩世忠和刘光世这两支军队,建炎小朝廷的血本才没有被杜充胡乱挥霍,一次性输光。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这次谚语很快就在杜充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久,高宗小皇帝在张俊的护卫下又从建康逃回了杭州,并把杭州改名为临安府,龟缩在里面,不在露头了。
志得意满的杜充带齐本部兵马,在建康府当起了敌前总司令来了。
ps:谢谢靓女007大大框孔大大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五十五章:有其君必有其臣
高宗皇帝的那封情真意切哀祈曲尽的《致金国元帅乞哀书》,足足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送到金国大元帅完颜粘罕的手中。
完颜粘罕上次全力进攻扬州城,但被小皇帝逃脱;无奈之下,只好班师回朝,暂时退到黄河流域屯田去了。
说实在话,南方的那种潮湿闷热的天气,纵横交错的河道,以及那些形如沼泽的水田,都使到来自北方的金兵非常的不适应,甚至感到是种痛苦的煎熬。
可以说,没有高宗皇帝的那封《乞哀书》,完颜粘罕不一定会再下江南。
但是,有了高宗小皇帝的《乞哀书》,特别是其中那些自爆其短的陈述,反而极大地勾引起金人的贪欲。
原来宋朝的部队都已经打光了,连一支成形的部队都没有,要攻取江南竟然是这么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情。
既然那么容易,自己亲自动手来抢,岂非更加痛快?
结果是,在建炎三年的秋冬交替之际,金兵重整旗鼓,再次集结大军,对建炎小朝廷发动了新一轮的冬季进攻。
这一次高宗皇帝真的是自讨苦吃,求仁得仁了。
从历史上看,北方攻打南方有两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先占领长江中上游所在的川陕地区,然后乘坐大船,从上游顺势扬帆直下。当年三国时期的曹操打吴国时用的就是这条路径。
第二条路径:依靠优势兵力。横渡淮河与长江。直接挥军南下。这是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和南唐走的路径。
现在金国欺负建炎小朝廷无人。所以兵分两路,沿着这两条古代的路径出发,矛头直接指向高宗小皇帝。
这次负责东面进攻路线的就是我们的四太子完颜兀术。
与以往几次入寇不同,完颜兀术这一次并不着急进攻,而是先在长江的北岸收服了多股盗贼……比如王善李成张用等等;再由众多汉人组成了“签军”,组成联合部队,发兵南下。
面对着金国主力骑兵的逼迫,这些盗贼也是身不由己。只能低下自己的头颅,委身于外族人。
当初被宗泽所感召的百万绿林大军之中,有三十万被没角牛杨进带走,退守鸣皋山;其余七十万大军,也因为杜充的缘故,跟随大枪王善离开汴京。
王善所带走的兵马,有一部分散失掉,另外一部分由王善张用和李成分别统领,想不到如今尽归金兵的营帐之中。
群盗的集体投金,进一步拉大了金宋两朝的军事力量对比;一时间。金兵的气焰滔天,大有把南宋朝一口吞下的气势。
这些本来可以为我所用的力量。竟然成了敌军的炮灰,白白浪费了老帅宗泽的一番心血,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中记载道:先是王善自淮宁分军由宿亳而南,无驻兵之地,遂犯庐州,闻金人至,乃移屯于巢县,既又以其众降。
要成功扼守长江必须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守江必须守淮:单单死守长江是非常被动的,必须是先护淮河,把淮河与长江联动把守,相互呼应,方能确保安全。
第二:要守护江淮,一定要沿江沿河布下水军,等敌人过江河的时候,半渡而击,就能够事半功倍,稳如泰山。
所以,早在两年前,李纲初登相位的时候,就提出高宗皇帝提出,要在淮河与长江上分别安置水军,确保朝廷后院的安全可惜的是,这个安排在李纲被贬后就不了了之。
如今在建康主事治兵的是建炎小朝廷的军事第一人:杜充杜大人。
那杜充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防守江淮。
《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道:“(充)以残杀为政,斩人无虚日”
简单说来,杜充的防守策略就是在家里玩杀人游戏,对于长江和淮河的防守,才懒得管它呢,就任天由命吧!
果真是“有其君必有其臣”,杜充现在的行径,和年初高宗小皇帝在杭州是的做法几乎是一模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高宗皇帝在行宫中玩的是在众多妃嫔身上播种;而杜充大人玩的是在自己的府上杀人,而且从不间断。
天呐,这君臣两人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杜充的所作所为,终于有人忍不住要发作了,这个人就是岳飞。
岳飞径直闯进杜充的府邸,一脚踢开寝室的房门,对杜充大声斥喝道:“敌人已经逼近淮南,窥视长江,大战一触即发,你每天只管躲在家里,闭门不出,算是什么回事?你必须赶快出去,抓紧备战,否则金陵失手,你和朝廷都会变得岌岌可危了。我的武功再高,也是于事无补的。”
《鄂王行实编年》中有以下的记载:
冬十一月,金人大举兵,与李成共寇乌江县。充闭门不出,诸将屡请,不答。先臣叩寝阁,谏之曰:“勍虏大敌,近在淮南,睥睨长江,包藏不浅。卧薪之势,莫甚于此时,而相公乃终日宴居,不省兵事。万一敌人窥吾之怠,而举兵乘之,相公既不躬共事,能保诸将之用命乎?诸将既不用命,金陵失守,相公能复高枕于此乎?虽飞以孤军效命,亦无补于国家矣!”
算起来,这已经是岳飞第二次当面指责杜充了。
以下犯上,咆哮长官。
要是换了其他人,早就被拖出去按军法处理了。但是这话出自岳飞之口,俨然有一种不可置疑的威严;再加上岳飞已经是他唯一可以依仗的大将,不好发作,唯有敷衍一番,答复道:“明天,明天我就带兵去长江边布防,行了吧?”
《鄂王行实编年》中记载道:充漫应曰:“来日当至江浒。”
这句“来日当至江浒”明显是用来搪塞岳飞的托词。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实际上,等岳飞从滁州截击李成的部队回来,杜充的大军还留在建康府的驻地里,尚未出发。
为了避免岳飞老是在身边唠叨,杜充竟然临时把岳飞调派到滁州去剿匪。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杜充大人这次的无心之举,竟然给了岳飞一个机会,让岳飞能够独立成军,成立了建炎小朝廷军力最强军纪最严明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支集团军………岳家军。
ps:谢谢zhuxyhh01大大横断江山大大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五十六章:马家渡之役(上)
接了杜充的剿匪军令,岳飞并没有多要人,只是带上本部的两千五百名精锐骑兵,就直接向着滁州(安徽滁州市)出发。
长江边上的形势不稳,岳飞急于返回建康府大营,进军神速。
流寇就是流寇,在两千五百名精锐骑兵的冲击下,李成的军队很快就溃败了。
岳飞一马当先,率领部队从宣化镇渡江,长驱直入,紧追不舍,接连在真州**县盘县和长芦等地方,将李成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
不但驱散了李成的大批步兵,还把李成手下唯一的一支拥有五百匹马的骑兵部队给全部歼灭了。
最后,岳飞的骑兵部队不但顺利地收服了滁州,还缴获了李成抢掠回来的大批物资和粮食。
幸亏有了这批物资,岳飞的部队才得以在马家渡战役失败后,浴火重生。
这是岳飞和李成的第一次正式交手。接着还有第二次第三次,岳飞的这个名字,很快就成为了金兵和伪军们的噩耗。
岳飞的部队并没有在滁州过多停留,稍作休整,便立刻赶回建康府。
金兵距离长江是如此之近,战局随时发生变化。
对于杜充的那支大军,别人可能不清楚,岳飞可是知根知底;少了岳飞手中那两千五百精锐骑兵,杜充大军的实力起码下降了一大截。
最重要的是,没有自己在旁边监督。杜充会变得更加的懒惰。不派兵到战略要地布防。不去查探敌情。甚至连晨练都不出操……
岳飞的担心终于还是变成了现实。
还在回程的半途中,岳飞接到了杜充的军令:金兵突袭,要尽快感到马家渡,增援本部主力大军,云云。
军情紧急,岳飞唯有率领部属一路狂奔,直往马家渡而去。
完颜兀术在清理整顿完长江以北的抵抗力量,巩固了后方的安稳之后。终于把魔爪伸向了长江的南岸地区。
从探子得到的情报知道,在建康地段把守的正是自己的老冤家………开封府留守禁军,所以完颜兀术打醒十二分的精神,慢慢推进。
然而,金兵在江淮两地遇到的防守,大大出乎完颜兀术的意料之外。
河面相对狭窄,但水流较急的淮河,竟然无人防守。
而在完颜兀术最为担心的长江天堑之中,金兵遇到的兵力居然只有区区的一条船,外加十八名水兵。
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想象能力。宋军对待金兵的主力竟然是如此的冷淡,招待的规格是这般的低下。
对于这样低规格的待遇。完颜兀术当然不会去投诉。
完颜兀术要做的只是一件事情,趁宋兵防守薄弱,尽快强行渡江。
虽然水军邵青和他那十八名的水兵向金兵展现出了螳臂挡车的勇气和舍身成仁的精神,让金兵有些小感动,但金国主力骑兵胜利横渡长江已经变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