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此生应不负-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玻璃,直接对准了秦非正的方向——
  “砰!”“砰!”“砰!”
  她接连开了三枪。
  因为手是颤抖着的,她没法保证自己的准头,只能对着秦非正的脑子多开几枪。直到看见秦非正确确实实是中弹了,甚至比她还要迅速地倒下了,她这才放任自己脑子里的那根弦崩开了。
  “啪”地一声,锦颐手上一松,握在手里的枪终于不受控制的掉落在了地上。
  她浑身大汗淋漓。从中了第一弹开始,一直到现在,满打满算也绝不超过一分钟,她却觉得自己好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
  在这一分钟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场所有的人都应该是目击者。
  第一次响起两声枪响时,他们或者没有注意。但等到了第二次,那两声枪响离他们如此之近,区别只不过是一个还在市政厅门外的柱子边上,一个已经摸着了门,只差一步就要踏进市政厅的建筑里。
  当两方正面对上的时候,他们的目光几乎是瞬间就被抓牢了。
  只是,他们谁也没能在变故发生的其中反应过来罢了。
  “司令——!”
  “锦颐——!”
  在锦颐身体完全失去了控制,往地下仰躺下去的时候,此刻不论是原本就站在锦颐身边的王凡,还是被铁血军和产军士兵牵扯着、要从马启鸿的尸体边拉开的谢锦言,脑袋里瞬间空荡起来,只能目眦欲裂地惊声叫嚷着。
  而也是两人的这一生称呼,瞬间就把怔愣着的将士们给叫醒了。
  短短的五分钟里,死了三个领导人。接下来不超过三分钟里,马上还要再死第四个。
  好好的一场和谈,怎么最终会变成这样的结果呢?
  谁也想不到答案,只是围绕在市政厅外的、不同阵营的将士们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锦颐——!锦颐你别担心!医院!我们马上就去医院!”
  原本就像是黏在了马启鸿的尸体旁,任士兵们怎么拉都拉不走的谢锦言,瞬间就爬着跑着地扑到了锦颐的身边。
  他和王凡两个人谁都没有注意到现场气氛的紧张,眼睛里闪着泪花,想带锦颐去医院,却又怕这延吉的医院里到处都是鬼子的人,去了也得不到救治。
  王凡看着被揽在了谢锦言身上的锦颐,手里死死地攥紧了拳头,愤恨、苦痛的情绪不断在心里涌动着。他想呐喊、想发泄,却又不得不顾及着此时血和汗混在一起的、极度虚弱的锦颐,隐忍着连半点粗气也不敢喘出声。
  “快、快走。赶紧撤、撤出延吉!”
  锦颐的眼睛仍旧清醒,只在眼底的最底层才浮着一层浓浓的痛苦。
  她艰难地用干涩的喉咙发声,手上没有太大的力气,只能靠在谢锦言的怀里,用手虚握住谢锦言的手腕来表达自己心里的迫切。
  被子弹射穿了心脏,最多只能保持五分钟的脑清醒,随后就会失去所有生命体征。锦颐自己心里知道,她的生命,现在只有三分钟了。
  她必须要赶在自己的生命结束的最后三分钟里,竭尽所能地做好最后的安排。
  “——快、快点!”
  她被谢锦言打横抱起,一路上还在不断出声催促着。
  终于,锦颐被谢锦言抱着进到了一辆铁血军的军车后箱里,而王凡也疾速安排着铁血军的五万将士撤退,很快也跨步跟了进来。
  车开了,意味着第一批将士们已经开始撤退了。
  锦颐心里松了松,甚至都觉得胸腔和胸腔下方的两个枪口都不怎么痛了。
  闭了闭眼睛,锦颐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力不从心了。
  “记、记得回上、上海家——”
  她从没觉得时间这么紧迫过,让她恨不得每一秒都无限延长。
  但就像是吊着最后一口气似的,她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没有说完。这口气用完了,她的话也跟着戛然而止了。
  意识逐渐模糊,锦颐知道,王凡和谢锦言分明就在自己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却又只觉得他们的呼唤声、呐喊声,离自己是那么的遥远。
  锦颐不知道死亡以后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或许,会像自己穿越到这个世界一样,她会回到自己原本的世界。也或许,她的意识、她的灵魂会就此消散,从此湮灭在这个世界。
  但只有一点,她是肯定的——
  在死亡来临的最后一秒,她是怀着无比的悔恨离开人世的。
  没有任何一个执政党派,能够忍受国家里有不受自己控制的军队存在。她猜想过自己或者会死亡,也或者会离开。但打从一开始,她就决定了在抗战结束以后,把手里的军队交由产党收编的。
  她并不贪恋权势。她说过,她是为了华夏长存而创办的铁血军。那么,为了给铁血军的将士们留条后路,她自然也可以亲手将铁血军交付出去。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她忽然明白了林世源在主动归降与国民政府的时候,怀着的是怎样的心情。
  只是,她想好了往后的种种,却在还没来得及实现的时候,就被迫迎来了生命的终结。
  事实上,秦非正和福泽的异常,是一开始就有的。
  之所以福泽会那么主动的要求赔偿,也许仅仅是因为他们日本同样在私底下和秦非正达成了另外的协议。
  比如国民政府会将日本的“赔偿”一应退还,比如国民政府在夺得华夏完整政权以后,予以日本实际上的援助和帮扶?
  秦非正需要借鬼子的手来除掉她和马启鸿,然后像失了林世源的东北军一样,逐渐收服产党和铁血军。而日本则是需要借助华夏的力量慢慢恢复自身实力,重新在世界立足。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互惠互利的事。
  锦颐唯一悔恨的,是她是在事到临头了,看见秦非正不慌不忙的预备离开时,才迟迟地发现了这一真相。
  所以,在射杀了福泽以后,她几乎毫不犹豫地,又向秦非正开了枪。
  马启鸿死了、秦非正死了、她也死了。
  能做主的都死了,但华夏却绝不会大乱。
  韩越和张腾飞曾经问过她有关抗战结束以后的打算,他们是知道她亲产的。在生命的最后一秒,如果谢锦言真的听明白了她的话,那么,不管他只是谢锦言,抑或是历史上的谢得深,他都应该华夏最后的领导人。
  她记得,他在被自己发现加入了产党地下党的时候,曾对自己说过,华夏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就像她一样,他同样也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拯救什么、去为华夏创造什么。
  于是——
  一个能够不顾自己安危、不顾所有后果,闯入合乐里的人;
  一个能够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抛弃了身为铁血军司令家属的安稳身份,毅然决然的加入了产党的人;
  一个仁慈的、博爱的、果敢有血性的领导人,
  这是她为华夏,做下的最后的安排。
作者有话要说:  有关于马是谁,作者君很久之前就说了,尽量看成是架空,不要把马带入到谁的身上。你们看作者君没把马描述得多出彩,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相对平庸的人物,大概就应该可以看得出来。
历史上的毛其实很难评判,只能说是身为普通百姓和领导人时的立场变了。
就好像始皇帝的焚书、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实际上都是为了统一百姓的思想、巩固统治一样。毛也一样。
总之,这比较复杂,大家只要知道马≠毛就行了。
另外,文文进行到这里,正文算是完结了。后面还会有大概两三篇番外来描述一下后续~
最后关于女主也被写死了的问题,反正女主又不能称霸天下,作者君觉得这其实是最令人满意、也最符合常理的结果了~
谢谢白皮箱347扔了1个地雷 
谢谢银子与钱扔了1个地雷
发现前天少谢了小天使,这里补补~
爱你们,明天见~

  ☆、番外(一)

  一九四零年的十一月。
  在将马启鸿安葬在了他自己的家乡以后,谢锦言这才带着身上血液已经凝结成了暗红的锦颐回到了上海。
  铁血军的谢司令去世了; 和产党的马启鸿、国民政府的秦非正一起。
  三人的死讯; 在他回到上海以前; 就早早席卷了整个华夏。
  只是; 普通的老百姓们,他们连关心着自己的吃喝、关心着自己眼前的生活与苟且都尚且感觉自顾不暇,他们谁又会在乎今天死了哪个大领导、明天死了哪个大领导呢?
  报纸上报道的那些新闻,最多也就只是他们茶饭过后用来闲谈的资本了。
  然而,这次不一样。
  他们可以不在乎国民政府死了谁,也可以不在乎产党死了谁,哪怕死的那两人; 分别是产党和民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们却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 那个犹如带领着一队虎狼之师; 势如破竹地将他们从鬼子的奴役下解救出来的谢司令,竟也跟着死了。
  “怎、怎么会死呢?谢司令那么厉害的人,怎么就会死了呢?”
  在锦颐的尸体被谢锦言运送回了上海,张腾飞以铁血军的名义正是向全华夏发出讣告以后; 原本还能假装出一副穷凶极恶的样子、痛恨着传出“谢司令死亡”的恶毒传言的百姓们; 在听到、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多是忍不住当场就痛声哭了出来。
  他们其中,有很多人都没见过锦颐本人,多是通过报纸和别人的口口相传中,了解着他们的谢司令又干了一件多了不起的事。
  可是,他们还等着谢司令打回东北; 等着谢司令实现“华夏将在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期冀呢,怎么这一次偏偏就和以往不一样,他们没有等来喜讯,反倒等来了铁血军的一纸讣告呢?
  整整三天,整个华夏,包括确认合约有效、已经回归华夏的东北,所有人、不论是那一个阶层的人们,都自主停下了所有的工作。
  就连自家领导人被锦颐亲手射杀了的民军、民党所有成员,也因为铁血军这个强大的威胁而不敢动作。甚至于,在锦颐的葬礼上,除了自主前来为谢司令送行的各行各界的人们,那些想拉拢铁血军、凭借铁血军上位的民党各大实权成员,也都“不计前嫌”地前往参加。
  一个人的葬礼,或许是不应该用“盛大”两个字来形容的。
  但锦颐被入葬的那一天,整个上海确实是都挤满了来自于祖国各地的人们。本就人口众多,并不空荡的上海,现下更是每个角落都人满为患了。
  “谢司令——!谢司令——!”
  没有经过协商,当人们看见那装着锦颐身躯的棺椁经过的时候,都忍不住泪流夹面地低声痛呼着。
  他们想留住他们的谢司令。
  但今天,他们却是来为这位替他们遮挡了乱世中无数子弹炮火、替他们缔造了一个没有战火的华夏的伟人最后一程的。
  “锦颐……我的锦颐!”
  跟在棺椁一旁前行着的、已经从香港回到上海的齐玉茹,听着人群里声声不歇的呼唤,情绪禁忍不住地又一次瞬间崩塌了。
  她的两鬓之间,比之离开上海的时候又多了许多白发。她似乎已经全然崩溃了,放肆地哭着嚷着,伸着两只手去在虚空中不断地比划着。
  情深时,她甚至歇斯底里地叫嚷着,“鬼子想打哪儿就打哪儿!你们把我的女儿!把我的锦颐换回来!”
  半点也没了以往端庄温婉的模样。
  同齐玉茹一起回到上海的谢峰德和袁幼卿站在她的身边,一个脊背伛偻,眼眶四周一片红肿,两鬓同样苍白、神色颓颓,一个早就承受不住,捂着嘴也跟着痛苦出声来。
  谁也没有去指责齐玉茹的话有多思想不正确——
  此时此刻,她是一位母亲,而在那棺椁里,被她亲自送行的,是她用尽了半生去疼宠的女儿。
  这一天,天很冷,湿气也很重。
  谢锦言神情恍恍惚惚的,只觉得耳边所有的声音、所有的人都离自己很远。
  他知道自己的母亲哭了,他应该去安慰她的,可此时此刻,他却只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他还记得,他按照锦颐的意思,回到了他们一家在上海的家里时,是个什么样的场景。
  佣人阿姨早早就被辞退了,家里的沙发、桌椅、窗户上都落了厚厚的一层灰,唯有所有物件摆放的位置,是和他们离开的时候一样。只一眼,便叫他回想起自己和锦颐在这房子里笑闹的时候。
  瞧,那餐桌还摆放在那儿。
  那时候,自己就是和锦颐坐在那儿,小心翼翼地在爸爸的面前耍着小心机,原因却只是为了让她去听自己的一堂课。
  他强硬地逼迫自己挪开了视线,不想让自己沉陷在过去的回忆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后,这才稍稍安心地向着楼上锦颐的房间行去。
  站在门前,他轻轻地推开门。
  在门推开的刹那,看见正对着房门的书桌上,摆着厚厚的一摞笔记,谢锦言忽然就觉得,也许,锦颐临终前留下的那句话的答案,就在那些笔记里。
  或者是最终要靠近答案了,他的心里有些慌乱,脚步有些沉重。
  他坐在那个锦颐曾经无数次坐过的椅子上,做够了十足的心理准备,这才颤抖着手,将手伸向了那些笔记中最上面的一本——
  “战争要来了!战争要来了!我必须得做些什么!”
  “殷红的血液充斥在我的双眼里,我被无数的尸体包裹着。我杀人了,但我的心里却无比畅快!我是一名战士!我是华夏的战士!”
  “在这样的军队里,我真的是在华夏而战吗?我真的还能为华夏而战吗???”
  ……
  第一本笔记里,几乎记述了锦颐从报考国民军校,到做出创建铁血军这样一个举世哗然的决定时,所有的心理过程。
  这是锦颐的从军笔记。
  看完了笔记中的第一本,他在心里这样断定道。
  可是,锦颐为什么要让我来看她的笔记呢?
  怀着这样一个疑问,他把那些笔记一本一本的看了下去——
  在那些笔记的记述里,锦颐一开始还会纠结、还会隐忍、还会举棋不定。但随着她笔下的字迹越来越锐利,她的想法似乎也越来越坚定了——
  那已经是铁血军在对日抗战中几度凯旋的时候了。在坚定的想要祖国领土完整的同时,她甚至开始了对未来的展望。
  她说:“快了,那个繁荣昌盛的、没有战争的华夏就要来了……”
  她说:“希望东北回归的那一天,天气也是这样的阳光明媚。”
  她说:“等新华夏真正成立的时候,每一个五星红旗升起的早晨,我都要放声的高歌!”
  ……
  在她的设想里,每一个华夏的国民都应该要为生长在红旗下而感到自豪,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多的等级观念,大家是平等的,科学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不会再有哪个国家再敢轻易小瞧华夏,因为在那时候的国际社会,华夏已然是一个国力强盛、有着绝对话语权的世界大国。
  锦颐为什么要让自己来看她的日记,来看她的这些设想呢?
  谢锦言的心里隐隐约约的有了一个猜测——
  就像她一样,自己一心想的也是拯救华夏,根本就没再想过别的。她怎么就能确定,自己能够成为哪个能建设出她心里设想着的那个华夏的领导人呢?
  谢锦言心里苦笑,既为锦颐临在死前的最后一秒,还把所有的思绪精力奉献给了华夏,又为自己肩上忽然被生硬套上那一副重担。
  “锦颐她……有没有跟你说过‘五星红旗’意味着什么?”
  浑浑噩噩间,忽然想起了锦颐的从军笔记里,那个屡次被提及的、似乎更像是一种具有神圣象征意味的名词,谢锦言落后了几步,等到护送在棺椁后方的张腾飞和韩越走到了自己的身边以后,忍不住开口问道。
  张腾飞和韩越神色平静地低垂着头,向前走着,对谢锦言的出现并不感到意外。
  现在,整个铁血军的人,大抵是没有多少人再对谢锦言的身份存有任何疑惑了。
  他既是产党的谢得深,也是他们司令的兄长谢锦言。
  “我记得我曾听到司令提到过一次……”
  沉默良久,最终,还是张腾飞开了口。
  虽然说韩越才是和锦颐认识得最早的、且有着同窗情谊的好友,但作为一直同锦颐共同作战的下属,张腾飞似乎才是同锦颐相处时间最久的。
  他眯着眼,想了许久,好半晌才继续说道:“其实我也只是偶然间听到司令提起的。那时候是在上海,我们很艰难的赢了,军队里死了好多兄弟。在犒赏军里将士们的时候,司令也没忍住小喝了几杯。喝着喝着,整个人就看起来十分落寞了。”
  “她仰躺在竹制的摇椅上,叹了一口气,嘴里不知道叽咕了些什么,我在她背后凑近了耳朵,集中注意力听了好一会儿,这才听她说了一句,‘战士们的血液把旗帜浸染成了红色,每一个为国牺牲的勇士都该是国家不能遗忘的璀璨夜星。原来,五星红旗是这样来的。’说完,她就再没开口了。其实至今,我也没弄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或者,在她的设想里,五星红旗,是未来华夏的国旗?
  谢锦言想起锦颐笔记里“生长在红旗之下的人们”的一句,忽然就像是想明白了什么。
  他想,也许,早在变故发生以前,锦颐就已经想好了关于未来的一切。她原本可以亲手去缔造出那样的未来的,只是时间没有再留给她任何的机会。
  而有关于她生命最终时刻的那一声叮嘱,或者也正是她对华夏最后的牵挂。
  她想让自己去替她缔造那样一个未来,去替她看看彼时的华夏应当是怎样的空绝鼎盛。
作者有话要说:  emmm,其实就是给出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的反应,同时也是给出谢锦言的后续,代表他发现了锦颐的意思,也意味着事情向着锦颐想的那样发展了~
另外,明天大概再写一个现代的番外,就算是彻底完结啦~
谢谢五月渔郎扔了1个地雷 
谢谢银子与钱扔了1个手榴弹

  ☆、番外(二)

  2010年11月2日。
  ××论坛。
  “【爆】理性讨论,谢司令离开的第七十年; 那个年代里唯一还活着的百岁老将军——韩将军; 今年会不会继续去谢司令的墓碑前纪念谢司令?”
  打开手机; 点进某论坛里; 首先飘在论坛首页的,就是一个有关于她自己的爆贴。
  “明天又到了谢司令的忌日。
  举国皆知,谢司令是引导我们大华夏在动乱时候走向和平昌盛的伟大奠基者。在过去的七十年里,谢主席夫妇、张腾飞将军等人在生前,哪怕是病倒已经动弹不得了,每年的11月3日,也都会让他们的子女带他们到上海为谢司令扫墓。
  现在那些参加过抗战的先辈里; 只有韩将军这个百岁老人还活着; LZ听别人说; 韩将军现在的行动也已经很方便了,也不知道明天韩将军还能不能到上海来~”
  一楼:我觉得会。
  二楼:我觉得会。
  三楼:我觉得会。
  ……
  一百五十二楼:爆料一个消息,昨天我从外地飞回广东的时候,正好看到韩将军坐在轮椅上; 被人推进了候机室。现在; 怕是人早就待在上海了。明天肯定回去为谢司令扫墓的。
  ……
  三百四十一楼:同意一百五十二楼。
  其实我觉得楼主肯定还是不怎么能体会到谢司令和老一辈的伟人们的感情,不怎么能感受到谢司令对我们老一辈人的影响才会问出这个问题。
  我们家就是上海的,家里往上三代全都是上海的。我听我爷爷说,谢司令下葬的那一天,几乎整个华夏能来到上海的都来上海为司令送行了。这个还是又留下些视频资料记载的,大家都可以找到。但如果说一次来为司令送行那还简单; 那如果是无数次呢?
  我爷爷说,打司令下葬以后,几乎每年司令的忌日,都会有无数来自华夏各地的各界人士来为司令扫墓,整个上海,每次一到那几天,都会变得有些压抑,因为基本上人人都无心工作了。后来还是那些真正被司令拯救过的老一辈都跟着一个个的去世以后,来到上海为司令扫墓的人才渐渐少了起来。
  ……
  三百四十二楼:同意楼上。
  可能是我们自己没经历过,所以没有那么多感触吧。但大家可以回家问问自己家里老一辈的人,他们对司令的感情绝对是完全崇拜的。对于我们来说,因为谢得深主席是我们新华夏成立后的第一位主席,我们对他可能比较了解点。但真正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谢司令的地位绝对是远远高于谢得深主席的。
  要不然,秦非正为什么宁愿和打了华夏的鬼子合作,也非得把谢司令给除掉再说?
  ……
  七百八十五楼:+身份证号。
  其实看谢得深主席、主席的夫人袁幼卿夫人和张腾飞将军就能看出他们的感情吧?他们三个不是在去世的时候都要求自己的家人把自己墓碑建在谢司令的墓碑旁吗?我觉得,韩越老将军说不准也会这么做……
  ……
  这是昨天的帖子。
  帖子下面还有长长一串、很多的评论,锦颐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拉了几下,就再没有其他的心情看下去了。
  事实上,她想过自己也许会回到现代,会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然后再重复着过去闲适的、无所事事的富家儿女的人生。
  然而,她并没有想过,自己时代的历史,竟然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