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威武不能娶-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砚亦是一言难尽,戴嬷嬷说过些什么,他是清楚的,同样,他也明白,以顾云锦这种一言不合砸整个书房的性子,是不会原谅老太太做过的那些事情的。
  “云锦……”徐砚叹了一口气,他必须让她们回去,“舅舅跟你保证,不会让老太太去兰苑打搅你们,你信舅舅一回。”
  顾云锦直直看徐砚,依旧笑盈盈的,却不再开口了。
  杨氏重重掐了一把掌心,拍了拍徐砚的肩膀,道:“老爷,到底是我们理亏在先,我们先回去,让她们再想想吧。”
  说完,杨氏又看向徐氏几人,道:“想通了,随时搬回来。”
  徐砚和杨氏依依不舍地出了顾家小院,上马车之前都不住叹气。
  顾云锦和吴氏交换了一个眼神,隐约觉得不对劲。
  杨氏是这么好说话的一个人?她风风火火地来了,能灰头土脸地就回去了?
  果不其然,事情被顾云锦料中了。
  杨氏过来,本就做了两手准备。
  顾云锦答应了最好,不答应,她也让京中百姓看到了侍郎府的态度和顾云锦的斤斤计较。


第121章 搬了
  杨氏和徐砚前脚离开北三胡同,后脚,京中的茶楼酒馆里就说起了这一桩事儿。
  有收了银子的,喝了两口酒,吹着络腮胡高谈阔论:“徐侍郎和夫人亲自去接了,还把人赶出去,不肯搬回去,顾姑娘这心性呦!”
  有人唱白脸,自然也有人唱红脸。
  圆脸的大娘道:“别这么说人家姑娘,杨家那哥儿纠缠人家多久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呀,避开些哪里有错了?搬回侍郎府,那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多不好不是?”
  络腮胡道:“最要紧的难道不是顾太太的身体?养病最要紧,顾姑娘分不清轻重缓急的吗?还是说,后娘就是后娘,总归不是亲生的,没连着心呐!”
  三言两语的,顾云锦拒绝回侍郎府,就又成了新罪证一般。
  昨日就已经有人拿这事儿说了,只因小王爷和程晋之骂了那齐生瑞一番,这种言论才没掀起风浪来,此刻,添了新料,又有人引导,话里话外的,那些意思就出来了。
  听风抱着胳膊站在素香楼的大堂里,面无表情听那些食客的争论。
  小公爷昨夜又忙了一整宿,天快亮的时候才在府衙里将就了一夜,没睡一两个时辰,又忙起来了。
  虽说年纪轻,身体好,但也不能这么折腾。
  睡不好也就罢了,吃起来还不香,中午是随便用的,根本没填饱。
  听风便来素香楼,点几样蒋慕渊喜欢的点心,再送去府衙。
  绿豆百合糕正好卖完了,新的一笼还在火上,就这么等候的短短工夫里,听风就听了这些言论。
  他不由撇了撇嘴,亏的是有先见之明,已经给顾姑娘安排好了,要不然,这些锥心的言论传开去,多叫人伤心呀。
  也不知道贾大娘说服顾姑娘没有?
  早些搬了,也早些堵上这群人的嘴!
  听风犹自想着,突然就见一汉子小跑着进来,与小二说了几句。
  那汉子是走街串巷的小贩,时不时给各家酒楼卖些消息,小二兴冲冲给了钱,立刻就去找了茶博士。
  茶博士敲了敲扇子,抬声道:“各位、各位!北三胡同里最新的信儿,顾家已经在收拾行李了,说是下午就要搬出去。”
  大堂里霎时间静下来,而后又热闹起来。
  “搬出去了?搬的哪儿呀?搬回侍郎府吗?”
  “刚说顾姑娘不关心继母身体的,出来说句话呀?这是连着心还是没连着心呀?”
  圆脸的婆子放下筷子,道:“搬回侍郎府,那以后还打不打杨公子?别这打打闹闹吵吵嚷嚷的,最后又亲近上了吧?这事儿要真成了,倒是件趣事儿了。”
  来卖消息的小贩只瞧见顾家的箱笼抬出来,并不知道她们搬去哪里。
  众人急切地在素香楼里等了一刻钟,才晓得顾家叫了车马行,与邻居贾妇人一道,搬去城西住下。
  这准信一来,不由都面面相窥。
  贾妇人因前回泼了戴嬷嬷一盆洗菜水,而在素香楼的客人们中间有些名声,这位妇人与顾家交好,且从来不给侍郎府面子。
  如今胡同里这状况,贾妇人搬走并不稀奇,可顾家要与她一道搬一道住,这就耐人寻味了。
  茶博士嘿嘿笑了笑。
  昨日贵客小王爷都站在顾姑娘这边,他靠着素香楼谋生,当然也是偏心顾姑娘的。
  扇子刷的打开,茶博士道:“宁可搬去住邻居家的宅子,也不肯回侍郎府,不说顾姑娘与顾太太这继女继母的关系,只说顾太太与侍郎府的老太太,那继母女之间可真是一言难尽喽!”
  意有所指的话,让众位客人们都心照不宣地笑了起来。
  闵老太太折腾徐氏二十多年,这些传言早就人尽皆知了,摊上这么一位继母,谁愿意回去看脸色?
  别是病没养好,反而受一肚子气!
  戴嬷嬷登门去骂过一回,但凡有骨气的,都不会低头的。
  况且,又不是没处住去。
  娘家人不亲,这不是还有邻居亲吗?
  听风提着食盒走出素香楼时,心情愉快许多。
  昨日得了小公爷应允后,听风安排了人手重新仔仔细细打扫了珍珠巷的宅子,又备了不少东西,想来顾姑娘搬进去之后会满意的。
  城西离乌太医府上也近些,回头老太医去看诊就方便多了。
  小公爷近来忙碌,作为亲随,听风自认要替自家爷把这些事儿都顾得周全完备。
  不能出差池,绝对不能。
  府衙里,寒雷给蒋慕渊上了一杯浓茶。
  再是精力充沛,接连几日的辛劳还是让蒋慕渊有些疲惫的,他按了按眉心,一面看图纸,一面听工部的官员说重建的安排。
  灾后的安置与重建,原本不是难事,可摊到他们这儿,却成了头痛不已的事情。
  说到底,还是因为银子。
  户部的官员也被叫了来,战战兢兢回话:“实在是不够拨的了,去年,川地、江南的收成就不好,今年估计也不会有什么起色。
  可眼瞅着北狄又蠢蠢欲动,年内打不打仗都说不好,我们总不能从兵部扣银子吧?
  还有两湖呢,再过一两个月,还要防着大汛,万一出现决口,底下到处嗷嗷叫着要银子。
  小公爷……”
  蒋慕渊敛眉,现状就是如此,他就是把国库整个翻过来,银子也就只有那么点儿。
  绍府尹趁人不备,暗悄悄走到蒋慕渊身边,附耳与他道:“小公爷,您又何必趟这浑水,别人躲都来不及,吃力不讨好。”
  两人熟悉,绍府尹才有这一句提醒。
  “我心里有数。”蒋慕渊微微颔首,沉思一番,与户部官员道,“你留着重建的银子,就够打北狄、防大汛了吗?不够的还是不够。先拿出来重建,反正养心宫一时半会儿建不下去,那边的银子都挪过来。”
  一众官员哭丧着脸,他们哪里敢挪养心宫的银子。
  蒋慕渊一眼看见听风在外头探头探脑的,干脆扔下了一句“圣上那儿我扛着”,站起身往外走。
  听风把点心一一取出来。
  蒋慕渊兴致不高,但还是拿了块绿豆糕。
  “爷,”听风压着声儿道,“顾姑娘刚刚已经搬过去了。”
  蒋慕渊一怔:“搬了?”
  见听风点头,蒋慕渊忍不住笑了,他原以为顾云锦要纠结一天呢,没想到这般爽快,说搬就搬。
  还是爽快些好,跟议事厅里那群似的,磨磨蹭蹭推推诿诿的,看着就累得慌。
  他咬了一口百合绿豆糕,清香四溢,舒心极了。


第122章 就是本人
  搬家是费劲儿的活。
  从北三胡同搬去珍珠巷,可不像顾云锦从侍郎府搬回来那样,提着一个小包袱就算完了。
  顾家小院里,杂七杂八的东西不少,一两趟车搬不完。
  徐氏和顾云锦、吴氏商议:“毕竟是借住,东西够用便好,全搬过去了,占人家地方。”
  顾云锦也是这么想的,眼下若都搬了,回头修缮好了,又要一车车拉回来。
  可旁的东西不要紧,石氏老太太的那些陪嫁,她实在放心不下。
  虽说胡同里邻居们都淳朴,偶尔夜里不锁门也安全,但搬出去就不一样了,几个月无人看家,万一少了些什么,多糟心呀。
  贾妇人是个能拍板的,她知道顾云锦挂心什么,笑着道:“我那儿杂七杂八也有不少东西,我要请两个护院的,反正我们两家相邻,让他们也帮着看顾些。”
  顾云锦抿着唇笑了,没有拒绝,坦然应下了。
  毕竟都搬过去住了,还在这些细碎小事情上生分,那就没意思了。
  顾家搬出去,斜对面的黄家人还挺舍不得的。
  黄阿婆拉着顾云锦的手,道:“会帮你们看着家的,别担心,让你们太太好好养身体要紧。”
  阿婆是个直爽人,肚子里的话憋不住,见顾云锦扶着徐氏上车了,她去寻了贾妇人。
  “本来一起住着,那不识相的来找事儿,还有我们能帮腔,可你们去了珍珠巷,万一邻居们不帮忙,你只管使人回来喊,我带着人去助阵。”黄阿婆是真担心顾云锦会吃亏。
  贾妇人哈哈大笑,道:“阿婆放心,顾姑娘这么好的,谁舍得她受委屈?你舍不得,我琢磨着那边的左右邻居也要舍不得的。”
  这话黄阿婆爱听,连连点头,等贾妇人应承了“一旦事情不妥立刻回来叫人”,这才欢欢喜喜送她们出了胡同。
  珍珠巷亦是闹中取静之处。
  傍晚时,前后三辆马车进来,搬下几个大箱笼,邻居们就晓得有新住客搬来了。
  再一打听,知道了新住客的身份,不由都好奇极了。
  贾妇人是个周全的,让钱妈和沈嬷嬷一道,带着些许礼物分给了邻居们,算是认门了。
  顾云锦在宅子里转了转。
  前后两进,贾妇人住第一进,徐氏住了第二进,吴氏还是住东厢,顾云锦则住进了东跨院。
  这宅子比北三胡同宽敞,收拾得也精致,屋后还带一个花园,小是小了些,但也有那么个意思。
  吴氏跟着转了一圈,心里泛起了嘀咕,等安顿好了徐氏,就到东跨院来寻顾云锦。
  “我有一处想不明白,”吴氏低声道,“贾大娘进京养病,放着珍珠巷不住,为何就去了北三胡同?我怎么看都觉得这儿比咱们那儿好多了。再说,乌太医住城西,更是方便。”
  顾云锦想答,一时又不知道怎么答。
  吴氏看出了她的犹豫,不禁慎重许多,斟酌着用词,道:“你是不知情,还是不适合告诉我?”
  顾云锦捏着指尖,再三思量,终是说了一半:“我是之前请贾大娘帮忙时,隐约知道了一些。
  她是替人做事的,大抵是为了方便,才住在北三胡同的。
  几次帮我们,也是一片善意,毕竟人家也不图我们什么。”
  吴氏是个机灵的,见顾云锦点到为止,心里也就有数了,她问道:“紫河车不收我们银子,也是人家的意思?”
  顾云锦颔首:“我没问过,估计是。”
  这么一说,吴氏越发谨慎起来,上下打量顾云锦,一副想问又不好问的样子。
  只是她性子直,近些日子跟顾云锦处得也亲近,心一横,道:“你认得对方是吧?我们是没什么值得别人图的,就是你……”
  吴氏打开天窗说亮话,一面说,一面观察顾云锦的反应。
  顾云锦脸上没露半点红,反倒是愣住了,一副浑然没想到这一出的样子。
  吴氏暗暗想,莫不是她想错了?
  顾云锦半晌才回过神来,哭笑不得道:“嫂嫂想哪儿去了。
  我是认得他,他帮了我几回,做事也周全细心,但不是那样的呀。
  人家矜贵着呢,论身份就攀不上了。
  再说,我认得他的时候,贾大娘就已经搬到咱们隔壁了。”
  吴氏是过来人,见多了小姑娘情怀,顾云锦如此坦荡,倒显得她这个做嫂嫂的一惊一乍了。
  她暗悄悄叹气,能不一惊一乍吗?
  自家小姑子长得这般好看,一个疯子似的杨昔豫日日堵门,一个耐心的夏易目不转睛地看。
  不过,既然顾云锦认得对方时,贾妇人就已经搬进北三胡同了,那她就稍稍可以松口气了。
  “人好就是了,不好才不帮呢,”吴氏笑了起来,拍拍顾云锦的手,起身往外走,“还矜贵呢!人家小公爷到咱们胡同来,也就咬馒头吃酱瓜的,半点架子都没有,他能比小公爷还矜贵?”
  顾云锦眨巴眨巴眼睛,说不出话来了。
  他不比小公爷矜贵,他就是小公爷本人……
  夜色重了,珍珠巷里热腾腾吃了一顿饭,欢欢喜喜的,而侍郎府里,杨氏食不知味地勉强用了半碗。
  从北三胡同无功而返时,安排好的人手就在东街上传消息了。
  顾云锦不肯回来,杨氏就逼她回来。
  满京城流言转上三圈,顾云锦总要低头的。
  可杨氏没想到,顾云锦不仅搬了,还搬去了其他地方。
  守在北三胡同外的人传信回来时,杨氏愕然得说不出话来。
  到底是从哪儿冒出来一个搅混水的邻居?就这么把一院子的人都给带走了?
  徐砚也放下了筷子,沉声道:“那姓贾的妇人是什么来历?”
  杨氏道:“进京养病的外商妇人,有几个钱的样子,没什么厉害的。”
  话一出口,杨氏自己就琢磨过味道来了,扭头问邵嬷嬷道:“前回帮云锦寻簪子的,是不是就是这个妇人?”
  邵嬷嬷眼睛一亮:“太太一提,奴婢就想起来了,当时表姑娘是提过一句那邻居姓贾,应该就是这一位。”
  杨氏的心沉了下去。
  她不蠢,能从德隆典当行里把当票借出来的,能是普通商妇吗?
  普通商妇,根本不会来趟侍郎府和顾家小院之间的浑水!


第123章 弃车保帅
  前回顾云锦寻被典当的陪嫁的事儿,杨氏处置干净了,就没细细与徐砚说过。
  都是后院里女人间的心思,安顿妥了就好,没必要让爷们操心。
  只是这会儿,杨氏不得不重新翻出来,给徐砚介绍这一位贾家大娘。
  徐砚听完,亦认同杨氏的意见,贾妇人的身份不会只是外商妇,定有其他来路。
  他道:“我明日去打听打听。”
  不打听也就算了,一打听就越发不对了。
  府衙那儿,进来忙得脚不沾地,徐砚被处置,参与不到政务之中,但也借着关心朝事的由头,来露了个脸。
  听风一进府衙就瞧见他了,转身与一位师爷打听:“徐侍郎怎么来了?刘尚书不是让他在家歇着吗?”
  师爷嘿嘿笑了笑:“关心北三胡同来的。”
  话,师爷只说一半,他这个身份,不好随意说徐侍郎长短,但心里都是门清。
  这关心是真情还是假意,不用他开口,茶博士们都说得头头是道的。
  听风眯了眯眼睛,压低了声音,道:“徐侍郎具体打听什么,回头告诉我。”
  “呦,小公爷忙得又在府衙将就了一夜,你还有空琢磨流言呐?”师爷笑着打趣。
  听风眼珠子一转:“小公爷忙,小王爷那儿,可是恨不得就住在素香楼了,来龙去脉,他关心着呢。”
  师爷再也忍不住,捧腹笑个不停。
  小王爷对阵齐书生的经过,那是精彩极了,谁没听说呀。
  那位贵人不操心朝事,爱听市井逸闻,这也是朝廷上都知道的事情。
  师爷连声道:“放心放心,我一定问明白,不让你少了去小王爷跟前讨赏的机会。”
  “得了赏,我请你吃茶。”
  听风许诺,那师爷也是个上道的,徐砚前脚走出府衙,后脚他就把消息都告诉了听风。
  “顾家那院子的状况,徐侍郎问得不多,反倒是打听那贾家,还塞了银子给底下人,让人翻了贾家北三胡同和珍珠巷宅子的契书。”
  “被贾家大娘截胡了,恼了吧?”听风哼笑了声,他就知道会有这一出,所以给顾姑娘安排的是不会出差池的珍珠巷。
  师爷听出了听风那嘲弄的意思,搓着手也笑了。
  徐砚在契书上没有发现不妥当,却在打听火情前后的状况时,注意到了夏易与顾家人的熟悉。
  据卖消息的小贩们说,夏易数次出入顾家,手上都提着药包。
  “夏御医的儿子,亲自去送的药,”徐砚沉声与杨氏道,“你晓得给大姐看病的是哪位吗?”
  杨氏的眉心突突直跳。
  徐砚摩挲着茶盏:“有人看到过,说是一位老大夫,呵,能让夏家公子跑腿的老大夫,就只有告老的乌太医了。”
  答案出来了,杨氏一口气憋在嗓子眼里,不上不下难受极了。
  顾云锦说过,徐氏现在的大夫是邻居介绍的,可杨氏压根没想到,邻居介绍来的能是一位太医。
  她平复了会儿,道:“能请动乌太医,还能让乌太医顺带着给大姑姐看诊,看来那商妇门路很深呐……”
  深到杨氏说不清侍郎府能不能与她硬着来。
  毕竟,徐砚或是杨家出马,除非能求得恩典,否则也请不动太医的。
  “是她与乌太医有私交,还是另有门路,眼下不好说,”徐砚道,“但她护着云锦,你那点儿折腾的手段就暂时歇了吧。珍珠巷是她的宅子,不是大姐的,你让昔豫去敲门,让她打出来还能再告一个私闯、扰民。”
  杨氏的脸色一沉,这条路是走不通了,就算杨昔豫提着礼物好言好语登门,一样没有用。
  徐氏宁可借住邻居家,也不回娘家,京里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
  她看着徐砚,犹豫再三,终是试探着道:“老爷,与大姑姐不睦的是老太太,不是老太爷,不是您,也不是二叔呀。”
  徐砚混迹官场多年,岂会听不懂杨氏话里的意思,他垂下眸子道:“容我想想。”
  其实,也由不得徐砚想太久了。
  养心宫出事,工部总要有人受罚,照蒋慕渊的意思,按罪论处,该怎么罚就怎么罚。
  偏圣上那儿咽不下气,养心宫停工,何时能再建都没个准,他送给贵妃的礼物就此搁置了,他怎能顺心?
  几个小官员,不伤筋动骨的,难消圣上心头之火,定要寻几个顶头的出来。
  徐砚从友人那儿得了消息,担心不已。
  他一个长时间被停职的右侍郎,被刘尚书和左侍郎推出去顶罪息事,那是最有可能的了。
  圣上摆明了要开刀,把他罚去外放地方都算客气的了,一个不好,直接罢官出气,也不是没有前科的。
  衙门里走动不便,好歹要先把名声翻过来。
  杨氏的马车进了珍珠巷,车上提下来各种药材,让邵嬷嬷敲了院门。
  钱妈开了门,贾妇人笑道:“刚搬过来,没有收拾好,就不请您进去坐了。”
  杨氏笑得一点也不勉强,把东西呈上来,道:“劳你替我们照顾了,我看这儿也挺好的,养病就图个清静。
  之前是我没考虑周全,府里那状况,是不合适让大姑姐休养,我硬请她回去住,反而是耽搁她。
  我们老太太那性子,哎……
  做媳妇的不好说,我今天就是来送东西的,不说那些了。
  这些药材你们留下,若是还少什么,只管让人来府里跟我说,我给送来。”
  顾云锦循声从院子里出来,似笑非笑看着杨氏。
  这一通话放下来,她算是明白侍郎府里的打算了。
  弃车保帅。
  所有的错处都推到闵老太太身上,是老太太为难继女,为难表亲,所有的不好都是老太太扛着。
  徐砚也好、杨氏也好,都是作为晚辈,之前不得不顾念老太太。
  只是不知道,闵老太太晓得之后,作为弃子,会有什么反应了。
  顾云锦道:“这里不缺药材,我们住得也挺好,这些东西,舅娘还是带回去了,老太太回过神来时,指不定就气病了,要用上了呢。”
  杨氏又劝了几次,见顾云锦实在不肯收,也就作罢了。
  侍郎府的马车离开,珍珠巷的邻居们竖着耳朵听了个全,彼此张望着,从前北三胡同的热闹,往后是要改成他们这儿了吧。
  戏还真不少呢。


第124章 多思量
  沉闷了许久的京城终于下了一场雨。
  似是要把之前一段时日的干燥一扫而空,中午时,厚厚的乌云遮挡了朗日,没有半点征兆,突然就落雨了。
  雷鸣阵阵,豆大的雨点砸下来,沿着屋檐化作雨帘。
  沈嬷嬷带着两个小丫鬟急急忙忙把天井里晒着的衣裳收起来,笑着走进屋里:“下雨好,一下子就畅快了。”
  “可不是,”顾云锦坐在窗边,看屋后的芭蕉,“太太刚刚还在说,后头这花园小归小,仔细收拾收拾还是极好看的,之前雨水少,日头又大,花草都不好养活了。”
  徐氏闻言,刚弯着眼要笑,胸口一阵闷气,掩着帕子重重咳嗽起来。
  翠竹忙着给徐氏顺气。
  顾云锦端了茶给她,眼底闪过一丝愁色。
  好在,傍晚雨势渐止时,乌太医来了。
  老太医近来也极其忙碌,慈心宫里离不了他,倒不是皇太后身体有多不好,而是郁气闷在心里散不去,多少金贵药材也比不了让她顺气。
  皇太后常年都是乌太医看诊,关系融洽,大小事情都喜欢与乌太医说道。
  能说出来,总比闷着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