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农家日常-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这里不紧不慢,杜家其他人却没闲着。
  姚书棋和汪福来一早就跑到贡院门口等着了。尽管杜锦宁说不用去等,不管名次如何,举人她总是能拿到一个的,只在家里等着衙役们来报喜就行了。
  可姚书棋和汪福来在家里哪里坐得住?反正杜家人口简单,内宅又有朱大娘帮管着,外面的生意又由庄越抓总,姚书棋基本上都是围着杜锦宁打转,听她调遣。汪福来更是只管赶车。今天杜锦宁打算呆在家里哪儿都不去,两人不就闲下来了吗?自然要去贡院门口蹲着,好第一时间知道自家少爷是不是得了解元。
  陈氏今天尤其忙碌,昨儿个回到家她就让家里针线上的女人给陈立准备衣裳,又让杜方蕙给她挑了首饰,打昨儿个晚上起,到今天早上,她都在突击培训陈立的言谈举止。
  “说话的时候别老低着头,你长得挺不错的,又不是见不得人,干嘛一说话就把头埋到胸口上?抬起头来说话。”
  只一个晚上一个早上,是不可能把一个人十几年的习惯改掉的。只要陈立不畏畏缩缩太过份,陈氏就满意了。
  满意之后,又将陈立打扮了一番,她就领着陈立出门了。
  去哪儿?自然去葫芦巷一个跟她要好的太太家做客。
  李太太见陈氏带着个陌生姑娘过来,又不是丫鬟打扮,便有些好奇,问道:“这位姑娘是……”
  “这是我侄女立姐儿。”陈氏笑着,对陈立介绍道,“这是李太太。”
  陈立为了脱离自己那对极品爹娘,可谓是拼尽了一辈子的勇气。这会子姑母带着她出来见客,她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不过想起姑母出门前的叮嘱,她还是努力唤了一声“李太太”,虽说声音小得跟蚊子哼哼一般,但终是唤了人,没给陈氏太过丢脸。
  陈氏便笑道:“她刚从乡下来,没见过什么世面,让你见笑了。”
  李太太平时跟陈氏交情不错,平素没事了也时常走动,说话也没那么多顾忌。
  她一面吩咐丫鬟给陈立拿见面礼,一面问陈氏道:“你什么时候回乡下了?你家宁哥儿不是在参加乡试吗?”
  陈氏笑笑没说话,只端起茶盏喝茶。
  李太太会意,转头对自家的大丫鬟道:“陈姑娘第一次来,你陪她在院子里走走。”
  陈立听了,拧紧了手帕,不知所措地望着陈氏。
  陈氏对她温声道:“李太太跟我跟姐妹似的,她家就是我家,你放自在些,别害怕。有什么事只管跟这位紫萱姐姐说。”
  陈立只是点了点头,跟着紫萱出去了。
  陈氏这才对李太太道:“我哪儿回了乡下?是我娘家兄嫂昨儿个从乡下来,把她送来的。”
  她回漓水县是悄悄地来去,大家都不知道。原先她去齐家住那两日,就跟李太太说是因为那晚放火被吓着了,连夜去了三女儿家里住。她们这些内宅妇人有时候几天都不露面,她是在家还是去了哪里,根本没人知道。
  李太太越发不解了。没得兄嫂来了,陈氏把兄嫂扔在家里不管,自己领着侄女来窜门的。
  她隐晦地打听道:“既然你嫂嫂来了,怎么不把她也带过来?也好让我也见见。”
  陈氏摇摇头,苦笑一下:“他们今儿一早就回去了。”
  她看了李太太一眼,长叹一声道:“唉,你不知道。当年我生我家宁哥儿的时候,我娘还在世。因着我相公早逝,她老人家怕她去了我兄嫂不给我撑腰,便硬是给我家宁哥儿和立姐儿……”
  说到这里,她指了指门外:“就是我这个侄女儿。给他们两个孩子订了娃娃亲。可后来我娘去世,我在杜家处境困难,我兄嫂就不乐意了,我每回提这件事,他们就拿各种理由来搪塞我,到后面还说当年的事做不得数。”
  说到这里,她摇头叹息着,满脸的苦涩之意。
  因怕杜辰生和杜云翼等人来闹,坏了几个孩子的名声,陈氏早在跟李太太她们搭上交情之际,就在杜锦宁的授意下,有意无意地把杜家的那点子事说出来了。李太太是知道陈氏前些年在杜家过的什么苦日子的。
  这会子见陈氏这样,李太太连忙安慰地拍拍她的手,劝慰道:“现如今你苦尽甘来了。你家宁哥儿头两场考试都是前三名,解元都不在话下,举人更是十拿九稳,你明儿个就是举人的娘亲了。以前的事就别想了。”
  “可不是。”陈氏挤出一个笑容,可这笑容还没到眼底,便又散了去,表情又愁苦起来,“可我兄嫂就是见不得我好。这不,想是知道我家宁哥儿很快就能做举人了,昨日匆匆忙忙地把立姐儿送来,说是让我们婆媳培养培养感情。”
  李太太愕然:“他们这是……”
  “可不是?眼看着我家宁哥儿有出息了,马上就是举人老爷了,就赶紧来认这门亲了。还生怕我不认,把立姐儿往我家里一扔,夫妻俩就走了。还嚷嚷说,我要是不认这门亲,他们就去主考官那里闹去,说我家宁哥儿德行有亏,背信弃义,嫌贫爱富。”
  李太太同情地看着陈氏,眉头慢慢蹙了起来。
  “你说我……怎么就遇着这样一对兄嫂呢?”陈氏拿手帕捂住了脸。
  “那你这是打算承认这门亲事了?”李太太不赞成地道,“依我看,就不该理会他们。哪有这样的!有好处就来沾,没好处就跑得老远。你当年在婆家那么受欺负,他们都不说帮你说两句话,给你们孤儿寡母的撑腰。这样的人你理他做甚?娶了他家女儿,往后他们就得跟那苍蝇似的,赶都赶不走,不知要从你手里拿走多少好处呢。”
  李太太说这番话也是有私心的。眼看着杜锦宁就是少年举人,进士可期,再不是原先的小秀才了。这么好的一个成亲对象,李太太都想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他,可不能被陈家这个忽然冒出来的娃娃亲给占了去。


第547章 反应
  “不承认有什么办法?他们说要去主考官面前闹呢。我这也是没法子。”陈氏挤出一个难看的笑容,“所以我这回来,也是想知会你一声,我家宁哥儿已订亲了。毕竟你原先那么关心我家宁哥儿,一直说要给他说门亲事。”
  “……”
  李太太心里憋屈得都不知道拿什么脸来面对陈氏。
  她那么关心杜锦宁,还不是想让他做自己的女婿或是侄女婿吗?这会儿他都订亲了,自己还关心他干嘛呀?
  在李太太那里又坐了一会儿,陈氏就告辞出来,又去了周太太家,接着又去了孔老太太家。
  不一会儿,跟李太太交情较好的吴太太过来,把这事跟李太太说了,撇撇嘴道:“她这是要显摆她侄女么?”
  李太太倒是理解陈氏的行为,笑道:“这些太太都是曾要为她家宁哥儿说亲的。她这跟大家解释呢。她这做法我倒是挺欣赏的,至少没蒙蔽大家,也把姿态放得比较低,没因自家儿子成了举人就觉得自己了不起。”
  “举人很了不起吗?”
  李太太知道这个吴太太向来不大看得起人的,尤其看不起泥腿子出身的杜家人。
  她笑了笑,道:“举人没什么了不起,但十四岁的举人却是了不起,十四岁能拿到解元的举人更了不起。”
  吴太太被她噎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不过李太太出身比她高,丈夫也比她丈夫有出息,她不敢给李太太脸色看,但这不妨碍她看不起杜锦宁道:“十四岁的解元?就他?不可能!不是我瞧不起他,这解元可不是谁都能拿到的。”
  李太太知道她家没人参加乡试,并不知道杜锦宁头两场的排名,也不跟她争,神色淡淡道:“即便不是解元,能进前十也很了不起。”
  吴太太又是一噎。
  去年,她二十一岁的大儿子参加乡试,倒是争气考中了举人,不过排名相当靠后,还差两位就做了那鼎鼎大名的“孙山”。
  她不服气地想讽刺两句,就听外面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
  李太太一听这声音就是一喜:“差役来报喜了。”转头吩咐婆子,“出去打听一下,看看宁哥儿得了第几名。”
  不一会儿,婆子便满脸喜色地进来了,对李太太禀道:“太太,杜少爷得了头名解元。”
  “真的?”李太太惊喜地站了起来,“那我倒要去跟杜太太道贺一声。”又问吴太太,“吴太太要不要去?”
  吴太太的脸色顿时不好看。
  刚刚才说完不可能,马上就来打她的脸了。
  她冷哼一声道:“我就不去凑这个热闹了。又不是我儿子得了解元,有什么可高兴的。”说着也没心情再应酬李太太,只对她微微点了一下头,“我先回去了。”便出了门。
  出了门后,她才暗自嘀咕了一句:“装得跟什么似的。我就不信她听了对门得了解元,真个欢喜。”
  婆子依着李太太的吩咐送吴太太出门,因来就跟自家太太道:“她这是什么态度!”
  “不过是嫉妒罢了。”李太太倒不以为意,吩咐婆子去备礼物。
  婆子问道:“太太要亲自去道贺么?”
  “要的。”李太太道,“杜家在府城没什么亲人,我们上门庆贺,方显得热闹喜庆。”
  “还是我家太太心善,最体恤人。”婆子拍马屁。
  李太太笑了笑,没有说话。
  像李太太这样,带着礼物来杜家庆贺、加深交情的不在少数。
  此时,对门杜家,杜老太爷阴沉着一张脸,坐在厅堂上骂奴仆:“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要你何用?再做不好就提脚卖了出去。偷奸耍滑的狗东西。”
  被骂的青年奴仆只觉莫名其妙。
  这厅堂的花木一向不归他管,他只是负责打扫厅堂的卫生而已,顺便照着花匠的吩咐给花卉浇些水。现在花卉长得好好的,老太爷却劈头盖脸地就骂了他一顿,说他把花养死了。
  他抬头想要解释,却被旁边的一个老仆踢了一脚,用眼神暗示他别出声。
  好不容易老太爷骂完,罚他晚上不许吃饭,青年奴仆跟着老仆一起退出去,这才委曲地道:“你刚才怎么不让我说话?这明明不是我的错。”
  老仆一瞪眼:“说你傻你还真傻。老太爷那是因为你做错事骂人吗?那是他心情不好。”
  “他为啥心情不好?”青年奴仆愣愣地问道。
  照他看来,这位杜老太爷吃得好、住得好,有一大群奴仆伺候,儿子、孙子们不管真不真心,对他都很孝顺,完全不敢有丝毫忤逆。过这样的日子还心情不好,那他们这些整日被非打即骂的奴仆岂不吊死算了。
  “没看到哲彦少爷第一场就被刷了下来,对门杜家的少爷却得了头名吗?”老仆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好在青年奴仆还不算笨,终于知道杜老太爷为何心情不好了。
  无他,犯了红眼病了呗。
  自家的杜哲彦少爷,好好地在府学里念书,结果却因巴结祁家惹了祸被府学赶了出来,只好跑到县里去上学。去年好不容易考上了秀才,今年能参加乡试了,却在第一场考试的时候就名落孙山了。
  而当年百般看不起、连个匾额都不许人家挂的对门杜家的少爷,却中了举,得了解元。
  饶是这样倒也罢了,各人有各人的命。天底下名落孙山的读书人多了去了,自家人既不努力也不聪明,还没运气,落榜也是寻常。
  可当年为了对付对门杜家,自家可是吃了大亏。茶馆就不说了,早就倒闭了;从祖上传下来的酒楼却在对门入股的玉馔斋的冲击下,生意一日差过一日,现在只能苦苦支撑。更不用说当年还赔了一大笔的钱财给对门。
  有这些恩怨在,对门过得越好,老太爷的怨气自然越重了。
  “骂我做甚?”青年奴仆不服气,“大爷的南姨娘是对面杜家的丫鬟,她那哥哥还是杜少爷的小厮哩。老太爷要生气,骂他们才解气嘛,骂我有什么用?”
  老仆听了,眼睛猛地一亮,对青年奴仆道:“行了,就你废话多,赶紧去做事吧。晚上去领我那份饭,就说我说的。”
  说着,不等青年奴仆说什么,他转身又进了院子,直奔厅堂而去。


第548章 
  杜老太爷今天气不顺,不光是因为听说了杜锦宁拿了解元,而他寄予厚望的孙子杜哲彦却连第一场都没过,而是因为葫芦巷的人听说杜锦宁得了解元,齐慕远得了第二名,都纷纷备礼上门去道贺。
  他家倒是想去呢,但因为跟杜锦宁素有恩怨,且恩怨还不小,他担心杜锦宁丝毫脸面都不给,直接当着众宾客的面把送礼的奴仆赶出来,那他们杜家的面子就丢大发了。
  本来那些人已经忘记当年的事了,这么一闹,没准又想了起来。而他们巷尾杜家与杜锦宁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孰重孰轻那些人分得很清楚。他们必然会因为想跟杜锦宁交好而更加远离他们巷尾杜家。
  如此的话,他家去贺喜不光没好处,坏处还不少。
  可所有人都去了,唯有他家不去,大家又会觉得他家气量太小,还惦记着当年的恩怨。
  总而言之,他现在是左右为难。
  此时见老仆去而复返,他没好气道:“不去办事,又回来做什么?滚。”
  “老太爷,老奴有个主意,不知当讲不当讲。”老仆腆着脸笑道。
  杜老太爷横了他一眼:“想讲就讲,不想讲就滚,少来我面前卖关子。”
  老仆知道他气不顺,说话就没有好听的,且奴才在主子面前只有受气的份。
  他笑道:“咱们大少爷房里的南姨娘,不是跟对面杜家有交情吗?你让她带着礼物去杜家贺喜,杜家看在往日的情份上,总不好当着众多宾客的面把她赶出来吧?那样别人肯定说她不念旧情。”
  杜老太爷眉头一皱:“叫个姨娘去贺喜,不是打对门杜家的脸吗?咱们家跟他家再也结不起仇怨了。”
  这老仆能一直在杜老太爷身边伺候,那自然是有一把刷子的。做奴仆的要是把话说得太满太完美,主子岂不是没有发挥聪明睿智的余地的吗?
  他就是故意这么说的。
  这会被骂,他心下反而高兴起来,拍杜老太爷的马屁道:“所以怎么说老太爷是主子,老奴永远只能做下人呢?老奴考虑问题就是欠缺。要不,叫二少奶奶带着南姨娘一块儿去?反正杜家现如今就是杜太太当家,她们女眷去正合适。”
  “这个主意好。”杜老太爷频频点头。
  最主要的是,就算丢了脸,那也只是丢女眷的脸,老爷们的脸还在的。如此就有了回转的余地。
  他当下吩咐杜哲彦的妻子黄氏收拾了一份厚礼,带江南去杜家送贺喜。
  没想到江南死都不去。
  自成亲以来,其实江南半点委曲都没受。杜哲新爱她的美貌,差点把她宠到天上去,要什么给什么。
  杜哲新又没有续娶。杜家大太太,即杜哲新的娘管大老爷名下的妾氏和正经儿媳妇都管不过来,儿子的小妾只要不闹出事,她就更懒得管了。
  所以江南自打嫁进杜家,日子比在杜锦宁家还好过。
  巷尾杜家虽说酒楼生意大不如前,杜二老爷的官职还被撸了,但一家子都是讲究吃穿的,只要家里不倒,就不肯在吃穿用度上委曲自己。杜哲新跟他爹还管家酒楼的生意,在账目上做点手脚钱就有了,亏的也是公中的账。
  相比起来,杜锦宁家,陈氏和杜家姐妹都是从苦日子里过过来的,节俭就成了一种习惯,吃穿上并不讲究,虽说不至于粗茶淡饭,但跟一直以来都过着好日子的巷尾杜家完全不同,只要有荤有素就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杜锦宁家是不存在的。
  主子都如此,下人也就差不多。吃饱穿暖那是肯定的,但要吃多好,穿得多讲究,那是不能的。
  江南在杜家,却是吃得好,穿的也不赖,杜哲新最大的兴趣就是打扮她,市面上有什么新鲜布料花样,只要在他的承受范围内,他都能帮江南弄来。
  可以说,除了一个少奶奶的身份,江南什么都不缺,日子过得比陈氏和杜方蕙还要舒坦。
  可她就是意难平。
  杜哲新不是权贵,更不是如同华南首富那样的人物,不过是因着祖上的余荫有两个小钱而已,这样的人,给他做正妻她都觉得委曲了,更不用说做小妾。
  所以她心里是怨着杜锦宁一家的。
  杜锦宁家跟这个杜家两次相对,这个巷尾杜家都被压着打,毫无反抗之力。只要那时她被掳进杜家时,陈氏和杜锦宁肯为她跟这个杜家争取,她即便不能脱离这里,也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少奶奶。
  可他们却一声不吭,任由她沦为了这家的小妾。
  所以这时黄氏唤了人来,说让她跟着一起去杜锦宁家道贺,她直接就拒绝了。
  她才不去求那家人。
  黄氏听得来人的禀报,眉头一扬,嗤笑一声:“这么个蠢人,白长了一副好相貌。像她这样,也就在咱们家才有好日子过。要是真如了她的愿,嫁去了权贵人家做姨娘,估计被啃得连骨头都不剩。”
  “那怎么办?咱们是直接禀报老太爷,还是去跟大少爷说?”婆子问道。
  “你去知会老太爷一声,免得硬劝着她去了,跟对门杜家冰释前嫌,回来功劳倒成了她的了。”
  婆子会意,去了上房,把南姨娘拒绝去杜家的事跟杜老太爷说了。
  杜老太爷气的不行,找了杜哲新来骂道:“这样的婆娘养着做什么?她要不去,你给我把她撵出门去,咱们家不养闲人。”
  杜哲新赶紧回了自已院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好说歹说江南才应了,起来好好打扮了一番,去了黄氏那边跟黄氏汇合。
  黄氏一看她这打扮,脸就沉了下去,转头去对婆子道:“你去跟大少爷说一声,就说他家的姨娘真是好气派,打扮得把王爷的妃子都比下去了,我这个隔堂的杜家少奶奶被她比下去倒也没什么,只这一条巷子的太太和少奶奶们都要被压下一头去,叫大家都没脸,得了罪了人,可别把这罪名安在我头上。”
  说着她也不跟江南说话,一转身回了自己院子,把江南晾在了那里。


第549章 见面
  这话说得江南脸红一阵白一阵的,回到自己屋里把头上插的金簪子珠花什么的扯下来往床上一扔,趴到床上就哭了起来。
  伺候她的丫鬟婆子劝了半天,她这才又重新穿戴,比照着黄氏的打扮拿捏着分寸,又往脸上涂了些粉把发红的眼眶遮住了,这才去了大房院子,请丫鬟去唤黄氏。
  这事有杜老太爷盯着,黄氏也不敢做得太过,见江南的穿着打扮还算妥当,便领着她去了杜家。
  其他人家,都是听到衙役上门报喜时,就亲自或是派了下人去杜家贺喜了。而且这巷子的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不像村里的那些妇人闲汉,还要坐在家里唠家常,套套近乎。在他们眼里,杜锦宁只是前程远大,值得投个资,目前还没有让人巴结的地方,所以大家都是过来说上两句好听的话,放下礼物就告辞了,最多喝上一盏茶;派了下人来的就更不必说了。
  所以黄氏领着江南来的时候,杜家已没什么人了,只有陈氏和杜方蕙,以及跟鲁小北一起回娘家等喜讯的杜方苓在家。
  听得门房来报,陈氏的眉头皱了皱,先吩咐下人:“去问问少爷,巷尾杜家派了他家少奶奶和江南过来,我们要不要见。”
  不一会儿下人回禀:“少爷说,上门是客。既然他家来人了,如果不见,容易让人说闲话,所以不妨一见。”
  陈氏便吩咐婆子去通传。
  吩咐完毕,转头她就叮嘱杜方苓:“江南现在是别家的人了,过门就是客,你可别说话夹枪带棒的。到时候叫对门杜家说咱们欺负他家姨娘,咱们反被人嚼舌根子。”
  杜方苓自己是个要强的,再加上杜锦宁这些年灌输的思想,一直主张女人要凭本事吃饭,过好日子要靠自己双手挣,而不是像江南那样仗着自己长得貌美,就自甘下贱去给人做妾。当然,人各有志,江南愿意给人做妾她也不会说什么,但江南做的那些事顾前不顾后,差点让杜家惹上大祸,这让杜方苓一百二十个不待见她。
  不过陈氏吩咐了,杜方苓也不是不知轻重的,当下答应道:“行行行,我不刺她。”
  说话间,江南低垂着头跟在黄氏身后进了门。
  想着杜锦宁的话,陈氏也没慢待,笑着请她们坐了,接了黄氏递过来的贺礼,唤人上茶上点心,态度跟其他贺喜的人一样。
  其间,江南就一直低着头坐在那里,不说也不笑;陈氏和杜方苓几人也当她不存在,并不主动跟她说话。
  黄氏见了,心里倒是高兴。要是江南跟陈氏她们交情好,常来常往,看在杜锦宁的面上,杜老太爷没准就会偏向杜哲新他们。现在江南把现有的人脉往外推,反倒便宜了她。
  她顿时打叠起精神,跟陈氏好好套了一番近乎,并且在恰当的时候起身告辞。
  送走黄氏,杜方苓道:“这黄氏倒是个聪明人,跟她一比,江南还真是没头脑。”
  “行了,别提她了。这人就这样了,以后也不会跟咱们有太多来往。”陈氏道。
  江南的心思她也能猜出几分,一来心里有怨,二来应该也没脸见她们。毕竟江南当时想去攀高枝,结果高枝没攀到,反而嫁了个连杜锦宁都不如的人。她心气又高,自然是不愿意到她们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