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代农家日常-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听这个地名,他就知道这并不是衙门里任何一个人的地址,更不是余怀谷的住址——余怀谷不过是个小吏,家中不富裕,子女又多,他在衙门里获得的薪水仅够养活一家人,住的也是一处不大的老宅。
眼见得余怀谷上了骡车,小厮立刻转身往回跑,正遇上钟典史的马车出来。
他连忙跳上车,指着前面的骡车对车夫道“跟着那辆车。”
钟典史皱眉问道“那车里坐的是谁?”总不会是杜锦宁吧。
“是工部的余典吏。杜大人是他的主管上司,刚小人听他报了个地名,在西青湖畔,那里应该就是杜大人的住处了。”小厮道。
钟典史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他原先给了杜锦宁许多难堪,一会儿见了面,肯定不愉快,没准杜锦宁会把这份难堪加倍还给他。要是余典吏这些下属在场,那他的面子往哪儿搁?
可余怀谷都去了,他要是不去,要是杜锦宁误会他没有城意,直接撸了他的官职去怎么办?他连曹鸿寿都能干掉,拿掉自己那顶不入流的乌纱帽,那还不轻而易举的事?
面子重要,还是官职重要?
这么一想,钟典史咬牙道“去,跟上那辆车。”
杜锦宁的宅子并不在城里最繁华的地段,所以两辆车一前一后倒是走了好一阵,这才进了一条宽敞的大街,最后在一处宅子前停了下来。
这里虽不热闹,却因临湖,风景好,面积还宽敞,那些喜欢清幽环境的读书人就喜欢到这里来建宅子,久而久之,倒形成了一条街,街上住的人不是有些文化、附庸风雅的有钱人,就是文人墨客。
不过有钱而有家世的人不会住在这里,而是住在城里的繁华区域,那里属于老街,离州衙比较近。
这也是钟典史的小厮一听这个地址,就猜到这是杜锦宁住处的原因。
新来乍到,没什么钱,却又想住宽敞整齐的地方,这里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只要钱给得足,哪处宅子都能买到,别人另选一个地方再建一处就是。不像城里繁华地区,有些人死守着过穷日子,也不肯卖祖上传下来的老宅子。
钟典史的马车自然没有跟着余怀谷的骡车停在一处,在余怀谷的骡车停下时,他隔得有二三十米远就停了下来。
钟典史正思索着是不是等余怀谷从杜家离开后现进去时,就听自家的小厮“咦”了一声。
“怎么了?”他问道。
“那里应该不是杜大人家门口。”小厮道,“余典吏下了车后往前走了几步,就停住了,躲到了一棵树后朝前张望。”
钟典史闻言,也从车窗伸头看了一下,果然看到余怀谷贼头贼脑地躲在一棵树后。顺着余怀谷看的方向看去,钟典史就吃了一惊。
原来,那些一个两个指着理由溜号的同僚们,都站在了一处高大的门庭前面,其中一个正跟里面的人说着什么。
“他们怎么都来了?”钟典史道。
小厮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曹鸿寿和汪玉贵倒了,要是杜大人心胸狭窄一点,衙门的这批官吏估计得换一通血。虽说有些胥吏在本地根深蒂固,盘根错杂,不那么容易倒,但谁知道杜大人身后站的是谁呢?跟这样的人掰手腕,太不明智。
能够低个头认个错,缓和缓和关系,惠而不费,谁不做才是傻子呢。
不过这些话,他一个做小厮的,不好明说,否则倒显得自己比老爷还聪明似的。
小厮转过头来,小心地问钟典史“老爷,咱们要不要下去?”
钟典史也很矛盾。不过最后还是一咬牙“下去吧。”
小厮让车夫将马车驶到了杜家门前,这才跟钟典史一前一后下了车。
钟典史走到杜家门前,站到人群后面,就听杜家的门房道“我家少爷真不在。他是管农事的,现在马上就春耕,他出城巡视农田和水利去了。”
“老伯您就告诉我们,杜大人往哪个方向去了吧。我们去寻他一寻,即便寻不到也不怪你。”一个穿着衙役服饰的中年人道。
钟典史认出了这个中年人,正是那个曾照着曹鸿寿的吩咐,为难过杜锦宁的守门的衙役。
曹鸿寿倒台,杜锦宁早预料这些人会借风驶舵,她早上出门前就吩咐过朱老头如何应对这些人。
因此不管这些人怎么逼问,朱老头都摇头道“少爷只说去城外,至于去哪里,我不知道啊。”
一见问不出杜锦宁的去向,门口这些人都有些沮丧。
不能及时跟杜大人示好,要是杜大人觉得自己没有诚意怎么办?
看着这一张张讨好又沮丧的脸,朱老头心里就冷笑这时候知道慌了,早干嘛去了?当初有胆量欺负少爷,现在有本事别来讨好呀。
“行了,大家有事寻我家少爷,明日再来吧。”说着,朱老头直接关了大门。
“哎,等等,我们把帖子放在这里,明日再来拜访杜大人。”余怀谷十分机灵地从怀里掏出了一张帖子,朝差不多要关上的门缝扔了进去。
正是因为写帖子,他才落在了这些人的后面。现在他对自己这一英明举动十分得意。还是他聪明啊!
其他人纷纷后悔不已怎么自己就没想到写个帖子呢。
看到从门缝里掉进来的帖子,朱老头的嘴角勾起了一个嘲讽的笑容。
以为送个拜帖,少爷就原谅你们了吗?等着吧,少爷会跟你们一个个秋后算账的。
此时,杜锦宁正坐在庄子的院子里,看秦老六送来的衙门里这些官吏们的资料。
那一群堵住大理寺官员的妇孺,自然是秦老六的手笔。杜锦宁知道,曹鸿寿与汪玉贵送去了京城,就再也回不来了。凭他们做下的那些事情,大牢都能让他们坐穿。
而凭赵晤与齐伯昆这次对她的回护,派来的知州一定是个偏向她的人。那么,她也该趁此机会把润州衙门清洗一遍,那些不走正道的胥吏还是滚蛋吧。说她心胸狭窄也好,说她小肚鸡肠也罢,欺负过她的就别想有好日子过。
第735章 大师兄
“少爷,京中有人送信来。”青木进来禀道。
“传。”杜锦宁叫道。
很快,两个风尘仆仆的人跟在刘大庆身后走了进来。
“刘师傅,是你?”杜锦宁看到前面的那个汉子,不由惊喜地站了起来。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齐家的护院,原先教过杜锦宁功夫的刘高。
而跟在刘高后面的,则是庄越身边的一个护卫,名叫廖明的。
“你俩怎么一块儿来了?”她奇怪地问道。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刘高道“我们是中午打尖的时候在途中遇见的,就一起同行了。”
廖明有些功夫,庄越早在桂省的时候就买了他在身边帮着跑腿打杂,刘高是认识他的。
杜锦宁笑着请两人坐了,又吩咐青木“让人准备热水,再准备饭菜。”
刘高道了谢,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杜锦宁“我家少爷的信。”
“辛苦刘师傅了。”杜锦宁接过,看向了廖明,廖明也赶紧将庄越的信递了过来。
“反正最快你们也得明天才能回京城去了,现在好好歇一歇吧。”杜锦宁道。
说着,她问刘高“这里条件简陋,要不吃过饭后,我叫人送你们回城里歇息?”
“不用这么麻烦。”刘高摆手道,“你在哪儿,我们就去哪儿。如果你今晚回城,我们就跟你回去;要是你住在这里,我们就一起住在这里。”
说着他又补充一句“明儿早上我就跟廖明回京城去,我家少爷急着看到回信。想来庄掌柜也是如此。”
廖明点了点头。
“行,那就住这里吧。”杜锦宁道,转头吩咐青木,“叫人给刘师傅和廖明收拾两间屋子出来。”
她现在住的这庄子上的院子,虽面积不大,屋子也破旧,但房间数还是足够的,给刘高和廖明腾两间出来倒没问题。
看着两人跟着青木走了,杜锦宁这才将齐慕远的信打开,看了起来。
齐慕远虽没来看望过杜锦宁,但两人通信却很频繁。差不多隔五六天就通一次信,不方便的时候至少也隔十天。这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他们这样的通信频率算是很出格了。
看到齐慕远责怪自己报喜不报忧,杜锦宁不由莞尔一笑。
担心齐慕远不顾一切地跑到润州来,误了皇上交给他的大事,杜锦宁在润州受气的事,根本就没敢跟齐慕远说。所以齐慕远才有这话。
在信里,齐慕远说,前段时间忙的事已告一段落。所以五日后他打算跟皇上告假一日,再加上一日沐休,他打算到润州打一转,探望探望杜锦宁。另外,新任知州和同知后日就到,希望她能提前把公事安排好。信里还附上了新任知州和同知的资料。
看到知州的名字时,杜锦宁的眉头就高高挑了起来。
关嘉天。
这个名字不是同名同姓吧?
关乐和的儿子,按照辈份都叫“关嘉什么”,这是不由他选择的。但最后一个字由他决定,他就出幺蛾子了,直接用了“天地玄黄”四个字来做最末一个字。
也就是说,老大叫关嘉天,第二叫关嘉地,第三叫关嘉玄,老四叫关嘉黄。
杜锦宁觉得,就老三的名字正常一点,其他的都感觉怪怪的。
她当时还笑过关乐和,说他起名字太随便太偷懒,直接用的第一句,叫什么“天地”,也不怕犯了皇帝佬儿的忌讳。
当时关乐和还振振有词地说了一大通,引经据典的,意思就是如果皇帝误会了这些名字,那就是没文章,连都没读通,得回太学去把书重读一遍。
对于这样的老师,杜锦宁也是无可奈何。
现在看到“关嘉天”这三个字,她就想起了当初的情景,思念老师之余,由不得她不怀疑此人正是自己素未谋面的大师兄。
以赵晤和齐伯昆对她的关照,这真是太有可能了。
而齐慕远对后面那个叫陶华晖的同知,恨不得把人家祖宗十八代都交代了清楚。可对这个“关嘉天”,却除了他的名字,其他只字不提。
齐慕远这家伙,现在是越来越皮了啊。
杜锦宁一笑,把齐慕远的信折好放到了一旁,再将庄越的信打开看了起来。
上次曹鸿寿与陈家弹劾杜锦宁之时,庄越经齐慕远提醒,在京中迅速做了应急措施,并派人快马送信来询问杜锦宁的意见,杜锦宁对他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这一次,庄越汇报说已经开始出售,花店的花篮业务也恢复了正常,并没有出什么事。现在报纸已排版好,现在附上一份印好的报纸给她过目。
庄越在信里说,这份报纸他已给齐伯昆看过,齐伯昆隐晦地表示,皇上感觉这份报纸办得不错。
杜锦宁放下信,把报纸打开,上下浏览了一遍,点了点头。
版面简洁大方,内容充实而平和,正合她的要求,印刷的字迹也十分清晰——现在这个印刷坊,可是杜锦宁新开的,用的正是她提供方法、庄越让工匠试验了无数次,最后烧制出来的含铅的铅字模排版而成的。
报纸上连波纹分隔线都印得十分清晰,这让杜锦宁感觉十分亲近。
她提起笔,分别给齐慕远和庄越写了回信。
……
在送走刘高和廖明的第二日傍晚,杜锦宁在城门口接到了新任知州大人关嘉天,以及同知陶华晖。
杜锦宁没见过关嘉天,但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关嘉天今年二十九岁,长得不像父亲关乐和,倒是跟母亲陆氏像了个十足。
他十九岁考上进士,后外放做知县;他在官场上的升迁不快不慢,在来润州做知州之前,他在晋省的一个州做同知,现在过来算是升了一级。
同知陶华晖三十多岁年纪,相貌普通,但目光清正。入城时从马车上下来,跟关嘉天有说有笑,态度不卑不亢。
他是鲁省调过来的,原先是个县令,连续两年评价为优。这次离任,当时百姓自发送了他一把万民伞,可见他在当地极得人心,是个好官。
眼见得两人进了城,杜锦宁这才迎了上去,对两人拱了拱手“关大人,陶大人,杜锦宁在此迎候多时了。”
两人愣了一愣,抬起头来仔细打量杜锦宁。
待看清楚杜锦宁的长相,关嘉天的眉头皱了起来“你就是杜锦宁?”
杜锦宁点头道“正是。”心里却是不解大师兄似乎不大喜欢她?
第736章 其乐融融
接下来就听关嘉天道:“你怎么长得比我还好看?”
杜锦宁:“……”
陶华晖:“……”
陆氏的容貌秀丽,关嘉天接了母亲的容貌,长得确实比一般人要强。
但他今年都二十九、差不多三十岁的大男人,还长了两撇八字胡,再加上身材高大,完全是个胡子拉碴的抠脚大汉。现在却来跟如花似玉的杜姑娘比貌美,瞬间让杜锦宁颠覆了对关嘉天的印象。
“噗,大师兄,你还真幽默。”杜锦宁忍不住笑了起来。
“哈哈,开个玩笑。”关嘉天抬起手来,对杜锦宁拱了拱手,“小师弟,久仰大名。这些年都是你在父亲面前承欢膝下,我们几兄弟对你都堪是感激。”
“是老师和师母照顾我,师兄的感激我却愧不敢当。”杜锦宁拱手回礼。
关嘉天又拍了拍陶华晖的肩膀:“华晖兄,这是我的小师弟。你可别像曹鸿寿那样欺负我师弟啊,小心本知州大人给你小鞋穿。”
杜锦宁又忍不住笑了起来。
没想到大师兄是个逗比,她的生活有乐趣了。
陶华晖似乎跟关嘉天是旧识,关系还挺好的那种。
他白了关嘉天一眼,对杜锦宁拱手道:“你大师兄挑拔离间,咱们别理他。咱俩都是同知,理应联系起来对付他才是。平时迟到早退中途溜号,咱们可得互相照应,帮着打个马虎眼儿。”
这话说得杜锦宁又笑了起来。
三人虽没穿官服,但杜锦宁的容貌实在有些惹眼。因为曹鸿寿与汪玉贵的倒台,只两日功夫,润州城对杜锦宁这位同知的本事就传得神乎其神,处处流传着她如何斗跨活阎王曹鸿寿的传言。
而守城官兵作为曾经被杜锦宁的容貌惊艳过一把的人,更把杜锦宁的容貌拿出来吹嘘了一通,吹嘘的过程中,他们对杜锦宁的容貌就更深刻了。
杜锦宁刚到城门口接人的时候,守城官兵就注意到了她的存在。后来杜锦宁接到关嘉天两人,再听他们提出曹鸿寿的名字,以及屡次提起“知州”“同知”等词,就猜到这两位是新来的知州和同知大人了。
看看杜锦宁跟这两位熟稔的模样,大家的猜测又进一步得证实。
杜大人果然有强硬的后台啊,曹鸿寿跟他不对付,他就把曹鸿寿掰倒,弄一两个跟他关系好的知州和同知来,这简直是手眼通天啊。
杜大人,万万不能得罪。
衙门里的官吏因为一直没能见到杜大人,且想方设法递进去的帖子都石沉大海,心里忐忑,只等着被秋后算账,根本不敢有半分八卦杜大人的胆量与心思。守城的官兵属于武官,跟文官不是一个体系,所以议论起这种事来就百无禁忌。
但看到眼前这一幕,校尉还是被自己的猜想吓了一跳,告诫手下的兵卒道:“以后可不能跟人说杜大人比大姑娘还美貌了,你们要是自恃比曹鸿寿更厉害,那就说,否则给我闭嘴吧。”
兵卒们连忙点头。
如果说,杜锦宁连哪个来润州任知州都能左右,那么捏死他们这种小兵,还不跟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杜锦宁并不知道这些人如何议论她,她跟关嘉天、陶华晖一边往前走,一边问道:“二位的住处还没有安置吧?不如先到我家住下?”
她又扫了刚刚被检查完的几辆马车一眼:“嫂夫人以及侄儿侄女们可有一道随行?”
关嘉天道:“圣旨下得急,我们都是急急从各自的地方到了京中,领了皇命后快马加鞭赶来的,家人还在原职所在地,随后才能赶来。”
顿了顿,他道:“所以不急,如果州衙有地方住,我们住在州衙就可以了。就我跟陶兄两人加几个男仆,住在哪里都无所谓,还是不去叨扰杜婶婶了。”
说着,他笑着拍了拍杜锦宁的肩膀:“如果你有心,帮我们打听一下宅子,我跟陶兄怕是得在这里呆上几年。”
官员熟悉当地的情况都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任期都不会短,却也不会很长,以免滋生腐败与强权,一般都会是三年到六年,呆上一任或是两任。
关嘉天和陶华晖来此,至少要呆上三年。
给官员住的州衙倒是有宅子,但面积不大,住进去还要花一笔钱去修缮,所以除了家境十分贫寒、买不起宅子的,否则大家都不会住它。
杜锦宁笑道:“如此,那我就不勉强二位了。买宅子的事自然没问题,二位把要求告诉我的管家,他干中人的活计还是很有一手的。”她指了指姚书棋。
姚书棋连忙行礼。
大家都笑了起来。
“行了,咱们上马车吧。”关嘉天道,“州衙离这里还有些距离吧。”
“是,大概还有一炷香时间才能到州衙。”杜锦宁道。
于是大家各自上了马车。
杜锦宁上马车前,朝姚书棋使了个眼色,姚书棋骑上马,领着几个下人飞奔而去。
杜锦宁既来接人,自然不会没有做好准备。
州衙后面的宅子,因为久无人住,早就破败不堪。虽关嘉天表示只住几日,那也得好好修缮收拾一番,至少把屋顶的瓦片拣拣,门窗换换,再打扫打扫卫生。
这些都需要姚书棋带人去做。
等关嘉天和陶华晖到州衙的时候,就看到姚书棋领着一众下人在忙里忙外,两人很是领杜锦宁这份情。
此时姚书棋已把厅堂收拾出来了,出来道:“小人照少爷的吩咐,叫了一桌席面,马上就可以叫人摆上。两位大人是收拾一会儿再吃,还是吃了再收拾?”
关嘉天与陶华晖对视一眼,道:“我们洗把脸就可以。赶了一天的路,倒是饥肠辘辘了。”
等两人去洗了手脚,换了一身衣服出来,就看到一个四十来岁瘦高个儿的男人正跟杜锦宁说话。
杜锦宁连忙给两人引见:“这位是马剑马大人,原来的同知。”
马剑上前给关嘉天等人行礼,心里对杜锦宁充满了感激。
这几日去杜府都吃了闭门羹,他还以为杜锦宁对他,就跟当初曹鸿寿与汪玉贵对他一样呢。他都做好了继续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
没想到今天杜家的下人却去通知他,说新来的知州和同知大人来了,杜大人让他过来一起吃饭。
他当时真是受宠若惊。
第737章 陈氏的建议
杜锦宁把马剑叫来,其实也不是大发善心;一来马剑此人虽无能,却不是坏人,没干过什么坏事,这是杜锦宁最看重的地方;二来州衙四个头头,以后还要在一起共事,他们三人聚会,却把马剑落下,总是不妥,容易让人说闲说话。
三来,杜锦宁不喝酒,她把马剑拉来,就是让他陪关嘉天和陶华晖喝酒。
其实这具身体的酒量还不错,杜锦宁一个人时测过酒量,喝上几杯没有问题,毕竟古代的酒度数很低。不过作为一个女子,酒这东西能不碰最好不碰。否则要是发生什么,那真就是天大的事了。
“我听父亲说过,你喝了酒身上就起疹子,既然不能喝就别喝。”关嘉天十分豪爽地一挥手,直接允许杜锦宁不参与男人在酒桌上的战争。
说是这样说,但其实他是很赞同杜锦宁不喝酒的决定的。
酒能迷人眼。杜锦宁长得比女人都好看,谁知道这些臭男人喝了酒后会不会把他当成女人?要是真因为这种事被人轻薄了去,不光杜锦宁丢脸,便是他们父子几个的脸都不好看。
所以,能不碰酒,杜锦宁还是尽量的不碰酒的好。
酒过三巡,他又道:“本来我们接到朝庭的调令,是可以直接到润州来的。皇上特意把我跟陶大人叫过去,是怕我们不知道杜大人研究农事的重要性,所以把我们叫到京城去郑重叮嘱了一番。”
他公私分明,说到公事的时候,他就唤杜锦宁为“杜大人”;说私事的时候,那就是“杜师弟”。对陶华晖,他也是如此。
他抬起眼来,环顾一周,最后目光落到杜锦宁的脸上,正色道:“所以,接下来州衙的事都交给我们,便是今年的春耕,如果杜大人那里顾及不到,也可以交给我们,你专心做自己的事。皇上说了,只要你能研究出增产增收的法子,什么都可以往后靠。”
杜锦宁大喜,抬起手拱了拱:“如此,今年春耕的事就拜托给三位大人了。今年我的法子还在试验阶段,不能全面铺开,我只在我的田地里做研究即可,别的也顾不上。到得明年,我可能就会在一定范围内试行双季稻,到时候农事也得劳烦三位大人操心。”
“放心,一切有我们。”关嘉天道。
陶华晖也点点头:“对,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多操点心而已了。杜大人你做的才是大事。”
马剑在一旁听得暗暗心惊,这才发现曹鸿寿犯了一个怎样的错误。杜锦宁哪里是得罪了皇上被贬到润州来?他完全是被皇上派来做大事的好不好?
难怪曹鸿寿被处理得这么干脆利索。杜锦宁岂是有后台,简直是太有后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