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小娘子-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次日送子仁出门,秦素兰才真正明白儿子已经长大!坚毅的眼神,肃穆的表面,果断发出号令。
  出城门,中间走的是官员以及官员家属家丁丫鬟,外面围着的都是子仁的人。一队人惟他命是从,都是身强力壮的汉子。子仁坐着高头大马走在最前面。
  秦素兰站在城墙,迎着阳光目送儿子离开。“以前离开是为了读书,现在离开真的离开了。一只离开鸟巢的幼鸟!”
  “哥哥好威武哦,我以后要比这威严上百倍,带着天子令出征边疆,驰骋沙场……啊!娘疼,爹,你就不管管?”子明踮起脚尖送着耳朵跟母亲走。
  “你这混小子翅膀都没硬就敢说大话,回去罚抄兵书百遍,多练练字。”
  “娘,该练字的人是你,我的字比你的好看多了。”
  刘涛看子仁离去,心里莫大欣慰,一个像他又他的儿子终于走向属于自己的战场!那里一定很精彩。
  子仁能忍,知道报仇,知道杀比留更方便,知道用外皮包住内心,知道计谋比砍刀更好用。子仁有整个家庭支撑走的路必定要比刘涛远。
  很多商队跟在官府后面,这样安全许多,所以刘涛等人要等商队出城才能驾动马车。
  秦素兰掀起布角看外面,“十成人走了两成,街道会清闲些吧。”
  刘涛拿起一本书竖起一脚顶着手臂,“少了五成才会感到清减。单走这些不明显。”
  “我们什么时候走?那些银子要带走吗?”
  虽然刘涛赋闲在家三年,但三年也不白费,至少秦素兰的私库被他喂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满。


正文 一百二十二、路是杀出来的
  一百二十二、路是杀出来的
  迁都完成后,原先的京师被称为南京,北京作为明帝国新都城被确定下来,从此北京成为明朝首都,一直延续二百余年。
  除了从靖难之役过来的人,朝中没有那位大人适应北方生活,朝中经常有大人请病假,这令陛下很是恼火。
  一天夜里皇宫突然发生大火,将正在修建的故宫的一角被烧干净,其中工部侍郎刘墉被葬火海。
  朱棣一夜未睡,招来内阁大臣商议。
  “陛下,如今晋中、陕西、辽东有虫灾,黄河泛滥一泻千里导致当地颗粒无收,还有江淮的水灾,这些天灾都是迁都的缘故啊!”
  “陛下,天灾年年有,今年特殊了些,是否伤了龙脉。”有一个说迁都是灾害的。
  “陛下,前面说的都是外面的事,为何甘泉宫无缘无故失火?这近身事不得不防。”
  “这是上天给的提示,陛下不如去祭天问问。”
  朱棣虽然够狠够绝,但毕竟是儒家生产出来的人物,鬼神一说早就刻入骨髓,什么天怒什么天罚,相信过半,根本没想过自然的必然变化规律。所以朱棣有些慌乱。
  朝堂上,朱棣陛下将情况一说,“诸位爱卿有何建议?”
  朱棣陛下还没说完就有大臣出列,朱棣先是一喜。
  “陛下,这就是迁都的弊端,迁都劳财伤命让户部没钱银赈灾。”
  “自古以来都是定一方以安天下,而陛下不顾臣等阻挠一意孤行这是上苍惩罚。”又一大臣出来,大臣们见有机会畅所欲言纷纷出来站队。
  “……太祖建国定南京后国泰明安,政治昌明,如今不过三朝,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我大明亡佚。”
  “臣等誓死直谏,此地非旺地,请陛下回到南京。”
  泱泱大国就没几个提出好建议的,绝大多数大臣都大定主意不在北京长久居住,势要劝陛下回南京。
  朝堂上的大臣难得得到机会,集体畅所欲言的痛陈迁都后的难事、坏事,请病假的大臣也不甘落后,纷纷上奏折表心态。
  “混账东西,一个个废物,蠢货,榆木脑袋,目光短浅。”
  宫殿里传出噼里啪啦声,朱棣陛下在砸东西泄愤。
  “刘大人陛下还气着呢,您还是请回吧。”公公没给刘涛好脸色,其实公公没给任何一位大臣好脸色,因为这些大臣都是来给陛下主子添堵的。
  按说刘涛七品小官没资格进入皇宫,但刘涛运气好啊,他有郑国公带着有胡濙睁眼闭眼看着,所以刘涛站在宫殿大门外。
  听声音暂歇,刘涛对公公说:“劳烦公公进去禀告陛下,健康是为陛下排忧解难来的。”
  公公审视刘涛许久见刘涛并不愿透露就半信半疑进去禀告,很快就出来带刘涛进去。
  “微臣刘涛拜见陛下。”
  朱棣衣衫有些凌乱,头发滴着汗水,面色沉無,比以前更威严,一眼能瞪死人。
  “刘涛!好久没见,朕都忘了你的存在。你活得还好吗?”
  “谢陛下关心,舒畅。”
  朱棣讽刺一番,这个时候居然有下臣在他面前说舒畅,嫌命长了吧。“没有好法子,你下辈子再做人吧。”
  “陛下,您永远不会错,之所以出现敌人是因为末将带兵不力实力不济,不能在陛下攻下山头占领城镇。陛下您只需要坐在中帐指挥下令牌,末将拿令牌出战,必为陛下斩下敌人头颅。”
  刘涛是跟朱棣从靖难之役过来的,也是好战分子,知道陛下好战,而且每战必胜。所以刘涛用军中语言和朱棣说话。一来讨了陛下欢心,让朱棣放下心中的成见,知道刘涛是站在陛下一边的。二来,拉拉交情,是跟着陛下的老人了,信得过。
  果然朱棣笑了,朱棣恍然大悟,朱棣不在恼怒大臣反对,反对也没用,因为他是这个朝堂的唯一的主宰,这个大明的皇帝。反对的都是敌人,既然是敌人杀了就好。
  “这些奏折都陈说迁都的害处,并说之所以有天灾都是迁都的造成的。健康,你说怎么办?”
  “我家妇人曾经这样教育子仁:做坏人难,做好人更难,要想活得长久就要做一个一手持刀一手拿银子的好人。血能让人害怕,银子能让胆小之人靠拢。砍一刀再给予些银子,那人必定成为最忠诚的人,即使不是最忠诚的也是最能用的。”
  朱棣心里有了主意,对这番话倒是认同几分。从衣襟上扯下一玉佩,扔到底面上一奏折上。刘涛意会。
  刘涛跪下,“请陛下赐尚方宝剑一用。”
  朱棣停下脚步,转身对刘涛,“健康,你胆子变小了!”
  刘涛五体投地,“心中有了牵挂,不敢大意。”
  朱棣又笑了,有牵挂的人好控制。“赐予。”
  “谢陛下。”
  刘涛捡起玉佩塞进怀里,心想拿回去那妇人会喜欢,捡起地面上的奏折,打开细看,越看越皱眉头。怪不得陛下生大气!不能用“言之尤峻”来形容,简直将朱棣批得体无完肤!
  “大人,这都说了什么?”进来收拾的掌印公公好奇。
  上面说了什么刘涛可不敢说出来,全都是骂陛下的话,说出一句都是死罪。
  刘涛认为自己挑的时间适当,如果他不出现,陛下也会让人杀了奏折主人主事萧仪。
  刘涛也是干脆的,当夜就把主事萧仪杀掉,查抄萧家并将其家财堆在萧府门前。
  先将一些装珠宝的小箱子放到下面,再将一箱箱金银珠宝倒上去,覆盖形成金山银山。在金山银山前面摆上几排价值连城的古董、翡翠。
  郑国公的马车从暗巷驶出,刘涛三两步登上马车。
  “这会不会夸张了些?他们信吗?”
  “不需要他们信,百姓信了就好。明日整个北京市井小民都会看到那一座金山银山,在散布有些人想发国难财,故意将灾害扩大牟取利益。”
  “这样市面上的不安就安抚了下来,至于那些道貌岸然的家伙,看不顺眼就杀了吧。”郑国公信服。


正文 一百二十三、舌战群儒 上
  一百二十三、舌战群儒
  朱棣下令杀了主事萧仪。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读书人可不是好惹的,自幼聆听圣人训,以天子门生自居,皇帝又怎么样?怕你不成。
  于是大臣纷纷上书要求公布证据,查明真相,一时间言论如潮,还在午门外集会公开辩论。这好笑的是辩论的并不是萧仪的贪墨,而是陛下迁都的正确性。
  辩论会上的意见一边倒,全都是针对朱棣的辩论。
  朱棣召见刘涛,朱棣不相信刘涛没有别招。
  今日的朱棣不是昨夜的朱棣,今日的朱棣陛下比昨夜的陛下放松多了,似乎一点也不在乎外面的辩论。悠然自得的批改外地来的奏折,了解灾情。
  朱棣为什么这样气定神闲?
  因为他是皇帝,还是一个从战场下来的铁腕皇帝,一个敢背骂名我行我素的皇帝,所以他根本不怕外面的“玩闹”。只是有人将“玩闹”加快结束也不错。
  “这件事办好了,就去内阁做辅员。”
  辅员!辅员是帮阁老们做事的人。虽然不得多大实权但是个好差事,先一步知道外地报来的情况,先一步知道陛下的决策。
  就这“先一步”就胜大多数官员了!
  “谢陛下。”
  “这也算是给你恩师一个人情,做不好照样砍头。”
  “臣先行告退。”
  刘涛从宫门回家,午门辩论已经进行到最后。
  “这大中午的出什么告示?”
  “快去看看,是大黄色的。”
  “有这等好事!”
  “快说说,上面说了什么?”
  “上面说,前天死的萧仪罪大恶极,今日将罪臣萧仪贪墨的金银换成牛肉,凡是北京户籍的都能领到一刀牛肉。”
  “不会吧!这么好,在哪领?”
  “明天早上。”
  “三子,你快回去跟家里人说一声,去问里长是不是真的。”
  “我去问街长。”
  “我家侄子在府衙做事,应该能知道。我去问问。”
  “我同你一起。”
  下午十分就有一队庞大而长远的牛队进入北京城,畜牲市场。整个北京城的里长街长集聚畜牲坊,他们已经看好哪些牛属于他们的里坊。好些屠户已经商量好宰牛的地点。
  围观的百姓们喜笑颜开,准备好盘子接牛肉。一刀牛肉可值五两银子。
  牛肉有价无市,牛肉价格堪比布匹、茶,不是谁都能吃得起的,一刀子牛肉真让人心动。
  与百姓相比,那些士子们激愤,开始在午门静坐,要求陛下收回成命。
  朱棣在一个时辰里收到一箱子参奏刘涛的奏折,说刘涛不尊重读书人,欲盖拟彰欲要消灭证据。甚至有人将刘涛祖宗上下骂得体无完肤。
  朱棣笑颜大展,“这刘涛有几分本事,转移了视线本事有几分。”
  “陛下这下去就是文臣和武将的派别争论,刘大人是将自己弄到险地!”
  朱棣撑着下巴淡定的说:“真想知道他们是关心迁都多一些还是关心自己多一些。”
  第二天,京师的百姓并没有等来分牛肉的好事。畜市上的牛全被官兵围了起来。
  这时官府又来张榜,因那些士大夫极力反对,这些牛将会送到耕地去,成为耕牛。而且榜上只说将耕牛送到乡下去,并不提补偿北京市民的事。
  到嘴的牛肉没了,像是夺走了百姓的既得的利益,经有心人提点熊火开始在民间燃烧。
  “都怪那些不懂事的小子,抢走了我们的牛肉,我们该去问他们要。”
  “他们都是被人欺骗的,年纪轻轻不懂事,背后的人利用年轻书生夺去我们的好处,他们要独吞了我们的钱。”
  “本该属于我们的,现在又被抢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们是不会让出来的。”
  “不好了,不好了,坊市里的牛开始被牵走了。”
  “牛走了,牛走了。”
  午门边的一条街道,一老妇人带着篮子急匆匆走来,越走越近,越过后面的士子直走最前面到一老者面前。二话不说将手里的鸡蛋直打其面。
  老者原先以为这也是来送吃食的支持者,没想到扑面而来的是臭鸡蛋。
  “住手。”有两人站起来拉走老妇人。
  “你们放手,你们这些畜牲,猪狗不如,吃饱喝住还要抢我一口吃食。枉读圣贤书,活着就是浪费银粮……”后面还带一大串辱骂人性的话。被骂人羞愧难当。
  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得到官府优待,七十岁老人杀人可以被视为无罪。所以老妇人有恃无恐。
  一个老妇人后面带有一群容易激动的百姓,参与午门激辩、静坐的士子,在百姓的臭鸡蛋、潲水、粪水的攻击中各自逃散。
  又过一日被特许上朝的刘涛公然站出来忿对百官。
  “陛下,臣抗议。”刘涛铿锵有力的声音压下上面唾沫纷飞的大臣的声音,并让大殿里所有大臣都听到有人公然站出来抗议。
  众位大臣一见是刘涛,一个个愤然盯着刘涛恨不得吃了他的肉喝他的血。
  陛下杀萧仪的行为是对天子门生的不敬,刘涛设计让百姓丢臭鸡蛋就是天子门生的侮辱,是天下士子的公敌。刘涛昨天的一弄完全将大部分人的名声弄臭,文官集团是官官相连,刘涛得罪大部分人就相当于得罪了朝堂上所有文臣。
  刘涛一出现就有三人出列,用各种语言、文字伺候刘涛,刘涛不得不用帕子擦脸。要是刘涛拧一拧帕子相信会拧出水来,还是带有粘稠的水。
  刘涛一步一步往前走,见前面的人就是不让路,一手伸出去,所有大臣哑然而止。
  刘涛手里拿着的可是尚方宝剑,尚方宝剑在此,辱骂刘涛就是辱骂陛下。
  好几个大臣偷偷又明显的在刘涛脚上吐口水,挥袖鄙视刘涛。
  “陛下,臣有本启奏。”刘涛从怀里拿出本子,呈上。
  朱棣心情很好,以前大臣炮轰的都是坐在上面的他,现在所有矛头都对准了刘涛。比骂皇帝的言语还要严峻十倍不止!朱棣乐得看戏。
  “说。”


正文 一百二十四、舌战群儒 下
  一百二十四、舌战群儒下
  等刘涛念了一连串文言文后,朱棣乐笑,众文臣气笑。
  “刘爱卿参户部尚书老而无用,吏部有头无脑,礼部江郎才尽,兵部不学无术,工部……各位爱卿对以上证据可认?”
  “一派胡言,刘涛本不该上朝却敢在这大放厥词,毫无根据的言辞谁都敢说。刘大人你可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啊!”黄淮立马搭上陛下的话音。
  “一个只会杀敌的莽夫也该说四书五经,敢问刘大人你读了几本书?学了那些言论?”
  “刘大人做工部小吏几年,又赋闲几年,莫不是脑子被浆糊糊住了。真为刘太傅(刘老爷子死后的等级)蒙羞,如果是老夫,老夫也不愿你这等逆子入家门。”
  “闭嘴,罗大人,难道你说下官说的对与不对。”刘涛怒对罗大人。
  “永乐十九年,黄河泛滥,山西、山东、辽东等地蝗灾,长江水灾,皇宫失火是不是出现在迁都之后?这都是迁都带来的,龙脉在南京,现在龙脉动荡,天下不安……”
  “罗大人,我只问你对与不对,你只需要回答我对与不对。罗大人,这是不是陛下的天下?”刘涛一声高过一声,谁也不能和他的大嗓子相比。
  “是。自大明建朝以来……”
  “罗大人,这天下是不是陛下说了算?”
  “陛下下的旨意必须经过内阁商议……”
  “是与不是?”
  刘涛的咄咄逼人让罗大人不得不说:“是。”
  “迁都的事是不是陛下说的?”刘涛再一步逼近。
  “是。”
  “都城是不是一定要迁?”又走一步。
  “是。”
  “迁都是不是劳民伤财、制成贪墨?”
  “是。”
  “罗大人是不是还要迁旧都继续劳民伤财?”
  “是。”
  朱棣笑了,刘涛也跟着笑。刘涛快速转身扑通跪下拱手磕头,“陛下,罗大人是头脑简单之人,可就是这样的人让您往昏君道路上推。”
  罗大人知事态严重,急忙跪下,“陛下,臣冤枉。都是刘涛下的圈套。”
  “陛下,众多大臣都认为陛下您迁都是错的,但他们还想您迁回旧都就是想耗费国弩,用尽国库里的铜板。他们并不是忠心为陛下您啊!”刘涛哽咽着声音跪下去。
  精明的看戏的狐狸们脸色一变,跟着跪下去,“陛下,臣忠心一片,日月可鉴。”
  “臣等对陛下忠心耿耿。”
  黄淮跪着爬出来,“陛下开明圣听,必不会被妖言所迷惑。”
  又一大臣跪出来,狠狠磕头,先歌颂朱棣堪比李世民开明,是位难得的明君,是大臣的福分。
  陆续有大臣将朱棣歌颂堪比三皇五帝,朱棣眼里满是嘲笑。
  朱棣看向户部侍郎,“满大人。”
  “是,陛下。”后者打了个激灵。
  “山西山东蝗灾?”
  满大人出列,“禀陛下,可先从江苏太平仓一部分灾粮以安定灾民,再集结灾民焚烧蝗虫卵,发放红苕(番薯)、玉米藤苗并鼓励百姓种植,可从高丽征集、购买粮食解决山西山东燃眉之急。”
  “两天内出发。”
  “是,陛下。”
  “郑和。”
  “陛下。”
  “国内粮食不够,从交趾等国交易,官船随便用,国库没钱尽量以物易物明白了吗?”
  “臣遵旨。”
  “黄淮。”
  “陛下,五天内制出灾年轻徭薄赋策略,半年后恢复国库税收。”
  朱棣又笑,无聊的说:“三天。”
  “是,陛下。”
  ……
  一个个大臣不需要陛下多说什么就想出对策,这让朱棣恼恨,以前都是在扯皮,没一个提出好建议,真的到掉脑袋才说出来。
  都是一群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
  没有陛下允许谁都不敢站起来,等再次抬头时,陛下已经不在。
  很多大臣对刘涛是一脸的无视,心中发誓:竖子不可往来。
  黄淮笑着来到刘涛面前,“打了个好的翻身仗,可惜胡广不在了。否则他会很高兴。”
  “老师的得意门生不是我,即使他看到了也只会是欣慰。”
  黄淮扯笑离开大殿,心中大概也是不想和刘涛来往的吧。
  杨荣最后走,“以前倒是小看了你。”
  “杨大人客气,以后共事还望杨大人多照看。”
  杨荣也笑着离开。
  “刘大人,请将宝剑送上。”公公托着托盘递给刘涛,刘涛将尚方宝剑放上托架上。“陛下吩咐刘大人明日可到内阁伺候。”
  刘涛颔首,转即离开大殿。
  虽然是到内阁上班,但刘涛的官职一样没变。因为朱棣开创的首届内阁成员,不是从七品就是正六品。今后随历史变迁,内阁才从从七品升至正三品,直至高于正一品存在。
  刘墉在皇宫大火里死了,刘家老宅在这几天发丧。
  刘涛在出殡前带子仁子明去烧柱香,刘老夫人早在儿子出事时回到刘家老宅。
  刘老夫人气急攻心,白发人送黑发人晕倒在地,并引发症状,现在人不识路也认不清了。整日躲在院子里念经。
  灵堂布置在前院,秦素兰到后院去安慰三弟妹。
  子仁和子明在灵堂安慰三叔家的儿子,刘涛到刘礼书房去,四弟刘漮也在。这时刘涛的平静就显示出无情,死了个弟弟居然一点伤心也没有。
  说实话真的没有,对于刘家老宅的人,刘涛是一点感情都没有。父亲死时曾经有过伤心,可是父亲的一份遗嘱让他绝了亲情的念头。
  “死了一个还有两个,你们打算怎么办?”刘涛嘲笑。
  “二哥,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我们不是兄弟吗?我们不应该同仇敌忾吗?”刘漮悲伤道。
  刘涛凝视刘漮,“你有过将我当兄弟?父亲打子仁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出声?因为父亲要用我的军功给你谋职位。父亲说分我出宗的时,你怎么不阻拦?大哥刺杀我和我的妻儿时,你怎么不出面?你如果出面,我就不会少一个儿子,你少一个侄子。如果你出面拦着父亲的遗嘱,我就不会被人人唾骂,你侄子就不会给书院上上下下六百人磕头,子仁头上的疤还在你知道吗?”
  刘漮羞耻转头,不敢看二哥刘涛。不敢听二哥的控诉。


正文 一百二十五、听妻子的话
  一百二十五、听妻子的话
  刘涛耻笑,“刘家开始走下坡路了才想到我这没用的人!刘漮,做人要凭良心。”
  刘涛悠然的嘲笑着,“死了一个,下一个是谁?”
  悲伤的两兄弟转头瞪眼看刘涛,刘涛耸肩,“你们想差了,我的人只是在大火里见死不救,那个人说刘墉经常给他穿小鞋,所以就救别人不救他。这也是他自作自受。”“刘墉的死,让我知道,只有你们都死光了,我才有机会接收刘族。”
  刘涛的笑给他们兄弟二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现在才明白与刘涛作对是愚蠢的。
  “大哥,你为什么会讨厌二哥?”
  为什么会讨厌?刘礼回忆他是什么时候讨厌的。“祖父常说他是灾星,不允许我们靠近。随着大人不喜,我也不喜。但小时候只是不喜,等知道他十五六岁就在北地立了大功,得到赏赐,祖父拿我和他对比,曾祖父不停说他的不好、嫌弃他的存在。我就更不喜欢二弟,恨不得二弟这不详人不存在。
  时间久了,我就成了祖父,也继承了祖父的意志。恨他入骨,从里到外嫌弃他,要消灭他。感觉他存在的地方都是肮脏的。
  人到中年才知道那些都是别人的思想,有时候被他压迫下我也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