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庶难为妾[榜推]-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年她就是在这跟李锦告别的。
    “你也不同意我去亲征?”李锦一边摸着萱娘的头发一边问。
    “我也说不好,我若要去,我就跟着你,反正我听你的。”萱娘抱住了李锦。
    回答萱娘的是李锦的拥抱。
    “你就没有点别的对我说的?”萱娘仰头问。
    “有,我想说,你乖乖的等我回来,回来后我昭告天下娶你为后,你会答应吗?”
    “好,但是要我陪着你。”
    “好,陪着就陪着,我们之间早就生死与共了,朕说过,你就是朕的福星,咱们曾经联手抓了西昌、吐蕃、蒙古几大王子,这一次,咱们再联手,就不信拿不下一个辽国。”
    “可是,这眼看着就要入冬了,这战争这个时候开打,对我们并没有胜算啊。”萱娘知道汉族人多半不习惯关外那冰天雪地的气候。
    “正因为秋收结束了,辽国人便开始出动兵马来抢我们的粮草,这个时候不回击他们,这一年又白干了,再说了,蒙古人这会也卷土重来了。”
    等等,蒙古人也卷土重来了,蒙古对上辽国?

☆、第五十一章、适得其反

蒙古对上辽国?
    凌萱的脑子里闪过几段混乱的文字,好像是说大宋因为和辽国开战,两败俱伤,这时北方的女真族崛起了,好像也叫金国,金灭了辽,把辽逼走建了一个什么西辽,然后金又灭了宋,宋也被逼得迁都建了什么南宋,再后来,金、西辽、南宋、西夏都被蒙古灭了。
    可是,这里并没有所谓的宋,只有夏国,其他的倒大致对的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只记得有唐朝、五代十国里有一个后唐,我的记忆里并没有盛唐,有一个宋朝,倒是跟这个盛唐差不多,宋辽开战,便宜了女真族,女真灭了辽,再灭宋,三郎,这仗咱们不能打。”
    萱娘把自己这段模糊的记忆稍加整理了一下,告诉了李锦。
    “你的意思是金国会灭掉咱们夏国?”
    “我不敢保证历史会不会重演,事实上,千百年来,这些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都觊觎中原的富饶,谁都想分一杯羹。目前的辽国虽然时时骚扰咱们夏国,但是却不足以伤及我们的根本,可如果你御驾亲征了,夏辽两国两败俱伤,岂不便宜了那些女真人和蒙古人?既如此,还不如留着辽国,让辽国作为咱们的一道屏障,不管是女真人也好蒙古人也好,想要灭夏,都必须先灭辽,既如此,咱们又何必花费这兵力和财力呢?还不如趁这几十年间,你好好做两件大事,第一是开凿运河,增强自己的国力,百姓们日子好过了,国库丰足了。真要打起来,咱们也不惧。”
    “第二件呢?”
    “修长城,好像蒙古人统一天下后。这江山也没坐多久,被一位姓朱的汉人灭了。建了明朝,明朝为了阻止北方那些游牧民族的入侵和骚扰,重新修建了一条长城,从东到西,好像有一万多里,不行了,我的头…”
    萱娘忽然抱着自己的脑袋叫了起来。
    她的头似有千万根针在扎她。
    李锦从来没有见过疼成这样的萱娘,一边抱起了萱娘一边忙不迭地喊御医。
    “不想了。别想了,萱娘,别想了,你什么也别想了,你放心,我不会再鲁莽冲动了,这仗我们不打了,等过了年,我就去向永定候提亲,我们不管那些流言蜚语。你就是朕的皇后,朕唯一的女子,你要替我生儿育女。等将来咱们的儿子长大了,我就把这江山传给咱们的儿子,我带你四处游历,去你曾经去过的大理,蜀地,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李锦把萱娘抱在怀里,一边替萱娘揉着脑袋一边不停地碎碎念,并时而亲吻她一下。
    约摸有一盏茶的功夫,萱娘的头才渐渐缓过来。这时候,御医已经站在门口了。看见李锦怀里抱着一个女孩子,低着头。不敢迈进。
    “我没事了,让御医走吧。”
    “既然来了,就看看吧,你放心,有我呢,你什么也别想。”李锦轻轻地把萱娘放在了炕上,盖好被,放下帐子,细心地把她的手拿出来。
    内侍这才领着御医坐在了杌子上给萱娘请脉。
    “回皇上,这位姑娘只是思虑过甚,导致精神一下衰弱,目前并无大碍,只是…”
    “只是什么?”李锦的脸一拉。
    “只是时间长了,会损害心脾,气血两虚,还请姑娘不必过度劳神。”太医战战兢兢地回道。
    “好生斟酌着开一个方子来,并让药房煎了送来。”
    李锦说完挥了挥手。
    太医退着出去了,内侍们也都出去了。
    “萱娘,这些日子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事情?”李锦握着萱娘的手问。
    “也没别的,我想,或许这是老天对我的惩罚,我似乎泄露了太多的天机。”
    此时的萱娘,已经知道自己头脑里的东西是后世的,不但如此,就连她自己,好像也是一缕来自后世的魂魄。
    “举头三尺有神明,如果老天真的因为你泄露了太多的天机要惩罚你,朕愿意替你担着,不管任何惩罚朕都替你受着,因为你是我未过门的妻,妻以夫为天,你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朕,朕会请求老天放过你,朕保证,绝对不会再让你透露任何天机。”
    李锦似乎被萱娘的话吓到了,忙跪了下去郑重起誓。
    因为他知道,泄露天机的人是要被老天带回去的,他不能失去萱娘。
    “你,你又何必呢?”萱娘伸出了手,李锦忙握住了她。
    “好了,别再想这些事情了,我陪着你躺一会,一会把药喝了再回去,你放心,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李锦坐到了萱娘身边。
    两人静静地躺着,谁也不说话,李锦把萱娘的头揽进了自己怀里,轻轻地拍着她的后背。
    屋外的那些内侍们面面相觑。
    这两人在做什么呢?
    男未婚女未嫁,连婚约也没有,这孤男寡女的独处一室,合适吗?
    这万一传出去了,他们项上的人头还能保吗?
    领头的内侍做了一个闭嘴的砍脖子的动作。
    可惜,已经晚了。
    宫里有多少双眼睛盯着这御书房?
    此时,坤宁殿的太后已经得知了消息,虽然不清楚萱娘究竟跟皇上说了什么,但是萱娘闹病,皇上吓得六神无主宣太医,这就是好现象。
    问题是,如果皇上不御驾亲征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该是立后了,这也同样令太后头疼。
    上次她跟萱娘谈过之后,好几天过去,见李锦没有一点动静,她只好亲自跟李锦提了容家人的要求,谁知李锦的态度比萱娘的坚决多了,一句话就堵住了她。
    婚约本就是两人的事情,婚书上明明写的是他李锦跟容瑾的亲事约定,如果容家非要掰扯什么这是两个家族的事情,那么这个问题就更好解决了。
    容家不就是想跟皇家结秦晋之好吗?
    容家可以换妹妹代嫁,他李锦为什么就不能换弟弟代娶?
    可问题是,容家看中的是后位呀。
    李锦再用一句话驳回了太后,这皇帝究竟是谁做,这立后究竟是该谁说了算?
    眼睁睁地看着李锦登基了,老天还是把容瑾收走了,这就说明了容瑾没有这个命,是她福薄,怨不得旁人。
    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是老天的意思。
    李锦甩下这几句话走了。
    回去后的李锦把自己关在御书房一夜,第二天一早便在朝堂上宣布要御驾亲征。
    一句话引起了轩然大波,朝堂上劝不动,宗室和朝臣们只好来找太后。
    太后心里明镜似的,李锦为什么要御驾亲征,不就是不想再让容家拿捏住他吗?
    容家仗着是功臣之后,世袭罔替,知道李锦动不了他,知道雁门关还得仰仗容家守着,所以才会这样有恃无恐。
    想到这,太后也有些恼容家了。
    本来,她还有几分同情容家,毕竟是皇家先对不住容家在先,可容家做事也不地道,屡次相逼,才会造成今日的局面。
    如果非要在夏辽开战跟李锦立萱娘为后两个之间做一个选择,太后宁愿选择后者。
    毕竟,立萱娘为后只是伤了容家的心,伤及某些功勋世家的利益,可不立萱娘为后,两国开战,皇上御驾亲征,且不说百姓们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就连这江山社稷也动荡难安啊。
    两害相权取其轻,自然还是立萱娘为后为好。
    不光太后是这么想的,京城的这些功勋世家也是这么想的。
    这会他们一个个也都是在家忧心忡忡坐立难安的。
    皇帝御驾亲征,这些世家武将肯定是要陪着。
    谁愿意放着好好的太平日子不过去打仗?
    而且这一次如果开战,可不是以往的小打小闹,而是全面拉开战线,势必也会惊动辽国的皇帝御驾亲征,不打出一个你死我活是不会罢休的,这场战争没个三两年是不会轻易结束的,夏国还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吗?
    国库的那点银钱都拿去开凿运河了,连皇上成亲的银子都花了,这要真的全面开战,这兵马粮草用什么维持?
    这容家人想做皇后想疯了头脑发热,这皇上也是想立凌萱为后想疯了,不就是立一个皇后吗?至于吗?
    多大的事,爱立谁就立谁吧,只要不让他们上战场就成。
    容家人也傻眼了。
    以为借着辽国跟夏国开战的时机威胁一下皇上,就像当年逼着李異妥协同意李锦娶容瑾一样,这一次也应该能逼着李锦妥协立容瑶为后,可谁知李锦根本不吃这一套,人家要御驾亲征。
    人家还就不用你容家了。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这些世家这会只怕都知道了是因为容家逼迫皇上立容家人为后,皇上才要御驾亲征,这样一来,容家非但成了众矢之的,还又成了世人唾弃的对象。
    容实悔不该自己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李锦不光年轻气盛,而且还足智多谋,绝非是他可以摆布的。
    这一上午,京城多少双眼睛都在盯着宫门,早有消息灵通的人知道太后传了凌萱进宫,如今,这一线希望都寄托在凌萱身上,就盼着凌萱能说动皇上。

☆、第五十二章、舌战

凌萱从宫里出来时,凌远霄正站在宫门口等着。
    他倒不单单是为了打探消息来的,而是特地来接凌萱,凌萱进去这么长时间了,他这个做父亲的也是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虽说萱娘是被太后召进宫的,可谁不清楚,太后找凌萱的目的是什么,多少双眼睛都盯着这宫门口呢。
    外面对萱娘的传言本就很多,李锦三天两头不避嫌地往凌家送东西,萱娘一个大姑娘家家的,连个婚约都没有,被召进宫里这么长时间,凌远霄实在是不放心,所以特地来宫门口候着了,且故意让守门的侍卫通知李锦,他凌远霄就在外面等着。
    言下之意,自然是提醒李锦,千万别做错了事。
    宫门口除了凌远霄外,还有一个萱娘没有想到的人,容珏。
    凌远霄自是不会给容珏好脸色看。
    “我女儿累了,你该干嘛干嘛去。”凌远霄见容珏向萱娘的马车走来,开口撵他。
    “永定候,我只想跟令千金说一句话,还请行个方便。”
    “世子哥哥,你放心,皇上决定了不会御驾亲征,听说世子哥哥不日就要出征,还请世子哥哥多多保重,妹妹无以为送,还是把豆豆和乐乐给哥哥带上吧,横竖它们跟着哥哥时日也不短。”萱娘在马车里说道。
    “多谢妹妹,妹妹也请多多保重,请转告皇上,微臣定当做好臣子的本分。”容珏说完,双手抱拳转身走了。
    多余的话,已经没有必要说出来了。
    他没有做到的,李锦做到了。
    满朝文武百官没有做到的,她做到了。
    这后位舍她其谁?
    李锦在第二天的朝堂上宣布取消御驾亲征。同时又颁布了好几条别的指令。
    其一是加快运河的开凿;其二是鼓励百姓开荒,三年免税;其三是令户部拿出一个有效的税制改革方案,怎么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基础上。能让国库更充盈些;其四,鼓励商人经商。手艺人开作坊。
    朝堂上顿时热闹起来了。
    这些文武百官一听皇上不御驾出征了,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也就有心思迎合皇上了,纷纷各抒己见。
    谁不想有好日子过?
    李锦也的确让大家过了一个轻松祥和的年,正月过后的第一个朝会,李锦便正式提出了立后的问题。
    “凌姑娘对朕、对夏国所做的一切,朕无需多说,想必诸位爱卿也都清楚。朕今日在这正式昭告天下,朕要以后位迎娶凌家五姑娘,着司天监选一个吉日,朕将亲自向永定候提亲。”
    群臣们面面相觑,皇上的话根本没有给大家转圜的余地。
    一开口就是“正式昭告天下”,人家是告知,不是征求大家意见的。
    可仍是有人不识趣。
    “皇上,小王反对。”成王李思站了出来。
    “皇上,小王也反对。”平王李畀站了出来。
    李锦见了一笑,当年凌萱回凌家时就是这两人百般阻挠。害的凌萱被迫在白云庵多呆了一年,后来,也是因为他们的阻挠。先帝李異才不敢让萱娘嫁给李锦,哪怕是妾室都不成。
    “二位王叔,能不能说说理由?”李锦明知道这两人想说的是什么,可仍是问了出来。
    他就是想利用今天这个机会,好好告诉世人,萱娘到底是扫把星还是福星?这个名他必须替她来正。
    “理由还用说吗?她克死了小王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祖父,你居然立这样一个扫把星为后,你这是大不孝。你就不怕以后下去了难见祖父?”李畀指着李锦说道。
    “好,朕问你。祖父当时是怎么死的?”
    “自然是被她气死的。”李思说道。
    “传王公公。”李锦道。
    一位六十来岁的内侍走了上来。
    “王公公,你说。当初朕的皇祖父是如何死的?”
    “回皇上,是,是吃一个粽子噎死的。”内侍低头回道。
    “当时还发生了什么?”李思问。
    “是,是先帝爷过来说,说老永定候爷殁了。”
    “永定候,能不能问问,老永定候是怎么殁的?”李思得意地看向了凌远霄。
    “凌某当时不在府里,听说是打算上朝时得知凌某的如夫人难产而死不小心摔了一跤走的。”凌远霄想不说实话也不行,当时的事情早就传了出去,撒谎只会给李锦添乱,他笃定李锦这么问,肯定是有他的安排的。
    “请问永定候,令如夫人生的那个孩子是谁?”
    “自然是小女凌萱。”
    “皇上,连永定候都承认了,是凌姑娘的出生克死了她的生母,也害死了她的祖父老侯爷,老侯爷的死讯又害死了本王的父皇,本王还记得,凌姑娘是佛门中人,曾经在这朝堂上大讲因果报应,请问,是不是因为凌姑娘的出生这个因才导致本王的父皇,也就是皇上的皇祖父之死这个果?”李畀的嗓门大了起来。
    “好,两位王叔,朕还想问问,什么是孝道?”
    “孝道是什么,还用问?善事父母者为孝。”李思道。
    “《孝经。开宗明义》里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本王的父亲既是你的祖父也是你的国君,你娶一个克死你祖父的扫把星为妻,试问,你把你皇祖父放在了什么位置?”李畀问。
    “两位王叔稍安勿躁,王公公,皇祖父驾崩之前可说了什么?先皇父对先祖父又说了什么?”李锦看向了那位老内侍。
    “回皇上,老皇上那时正为西北战事担忧,说是西北战事迭起,可朝堂之上没有合适的人选,老侯爷本是定了要出征的,可那天朝会却没有来,老皇上忧心不已,老奴这才拿了一颗粽子给老皇上尝尝,谁知这时先帝爷跑了来,说是老侯爷殁了,老皇上急怒攻心,这才被一口粽子噎住了。”
    “这话可有人有异议?”
    “的确如此,当时老臣还在朝堂上,老永定候爷缺席朝会,老皇上还特地打发人去询问。”宰相刘长仁站了出来。
    宰相开口了,好几个人纷纷附和,这的确是实情。
    “好,看来大家都同意了这一点,先皇祖父是因为忧心西北战事,见老侯爷走了,担心后继乏人,这才急怒攻心被一口粽子噎住了,什么是因?这也是因,二位王叔口口声声说是要事亲事君,朕想问问,你们替先皇祖父分担了什么?”
    “这,这是西北战事,小王彼时正在蜀地征战,分身乏术。”李畀道。
    “那么后来呢?王叔从蜀地回来之后呢,又做了什么?”
    “这,小王奉先帝的命令,留守京城。”李畀忽然有了种不好的感觉。
    “两位王叔明知道先皇祖父和先皇父忧心的都是西北的战事,两位王叔这么多年却从来没有主动提过要为父为君分忧,‘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秉承父志,善继善述,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才是孝之终也,可你们又做到了什么?你们口口声声只会指责凌姑娘克死了先皇祖父,却从来不细思什么才是先皇祖父真正的死因。”
    “那皇上以为真正的死因是什么?”李思还没有看出不妥来,追问道。
    “自然是西北的战事。退一步来说,即便就算先皇祖父的驾崩跟凌姑娘有那么一点牵强的因果关系,可凌姑娘那会也是无辜的,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她也希望自己的生母祖父能活着。可是逝者已矣,生者能做的便是继承死者的遗志,完成死者的遗愿,凌姑娘在得知自己身世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不顾自己九岁的幼龄,千里迢迢前往西北寻找生父,替自己的生母照顾从未谋面的父亲,因为那是她生母的遗愿。在西北一年多时间,凌姑娘不遗余力地帮助自己的父亲镇守西北,赶走外侮,最后为平定西北立下大功,因为这是她父亲的心愿。一个九岁的小姑娘都能做到的事,两位王叔怎么就做不到呢?”
    “这,这人各有所长,凌姑娘是赶巧了。”李思有些结巴了。
    “好一个各有所长,请问,一个十岁能助父平定西北;一个十一岁能从西域引进棉花和各种瓜果菜蔬造福百姓;一个十二岁便能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便被逼的远走高飞也不忘嘱咐下人收养鳏寡孤独;一个十五岁便能在京城天花肆虐时不计自己安危赶回来挽救全城百姓;一个十六岁能创建慈善会和慈善堂的人,就这样一个女孩子,如果她还不能母仪天下,你们说,谁还配母仪天下?”
    李锦的话铿锵有力,把大家问住了。
    朝堂静了片刻,有人互相交换了眼神。
    “回皇上,微臣承认凌姑娘的确是对国家对社稷有功,可凌姑娘是庶出的,自古庶不能胜嫡,如果凌姑娘为后,试问,后宫其他女人如何能臣服?”有人站了出来。
    “好一个庶不能胜嫡,朕也是庶出的,还是最低贱的侍妾生的,那你们的意思,这个皇位,朕也不能坐?”
    “回皇上,微臣该死,微臣绝对没有诋毁皇上的意思,微臣,微臣…”这人满脸憋的通红,大冷的天却后背全湿了。
    “回皇上,皇上是顺应天命。”旁边有人替他解难了。
    “对对,皇上是顺应天命。”
    “既然朕是顺应天命,那么朕的决定也是顺应天命。”

☆、第五十三章、补偿

李锦在朝会上昭告群臣的时候,萱娘正陪着阿忆在院子里看着冰雪消融的花草树木。
    虽然真正的春天还没有到来,但是站在太阳下,已经能感到一丝丝暖意了。
    “北方的春天来得真晚,一点绿色也没有,往年这个时候在姑苏,应该是花红柳绿了吧?”阿忆看着光秃秃的的大树,说道。
    萱娘从阿忆的话里听出了几分惆怅,不由得看向了她。
    阿忆的头微微仰着,眉毛微微蹙着,眼波清澈宛转,令萱娘想起了两句诗,“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
    好一个江南美女。
    “阿忆,你不喜欢北边?”
    “也说不上,就是有些担心,你说,他会不会看不上我?听说他是一位大才子,我,我什么也不会。”
    越是临近出嫁的日子,阿忆越跟做梦一般,一个小小的秀才都敢看不上她,没想到却嫁了一个进士。
    “胡说,你别妄自菲薄了,谁说你什么也不会,你绣的屏风栩栩如生,连沈婆婆和曾妈妈都夸呢,还有你绣的嫁衣,我看得都眼花缭乱,亏你是怎么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我也只会做这一样。”阿忆低下了头。
    “呵呵,听说他也只会一样,念书,这样不正好吗?还有,二舅在城里买了新房,表妹夫也不是迂腐的性子,男方家也同意等成亲了就让你们在城里单过,你还怕什么?”
    去年秋天,殷之毓殷之緐在接到京城的来信,知道阿忆跟今科的一等进士议了亲,忙把阿趲的亲事办了,早早便带着阿忆的嫁妆回了京城。两边亲家见了面,殷之緐主动提出了给两个孩子在城里买一处宅院,把男方父母哥嫂接到城里来孝敬。可对方说已经在乡下习惯了,就让两个孩子在城里安家。
    “倒也不是怕。是觉得有些世事无常,萱娘,谢谢你。”阿忆抓住了萱娘的手。
    “谢我什么,好好过日子才是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