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胡善围-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胡善围捧着诗集,她崇拜道衍禅师,对这本书了如指掌,随口问道:“禅师这本诗集,是大明那位文坛泰斗为《独庵集》写序言推荐?”
  沐春:“……”
    序言是当时文学出版行业最重要的环节,若请到当时的文泰泰斗写序言推荐,就提高了这本书的身价,必定大卖,而且口碑不差,广为流传。
    序言在诗集第一页最显眼的位置,是诗集的脸面,胡善围以为这个问题最简单。
  可是沐春只顾着背诗,没有注意封面第一页密密麻麻的序言,他怎么知道写序言的是谁?
  胡善围把《独庵集》还给木桩子般发愣的沐春,“倘若不是真心喜欢,就别勉强自己。你我本就是知己,何必勉强自己来迎合我呢?没有任何意义。你就是你,独一无二,会不会背《独庵集》,根本不重要。”
  胡善围指着甲板另一头指挥大官船靠岸的纪纲,“难道他会背《独庵集》,我就会欣赏他?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间,不必迎合讨好。”
  纪纲:跟我有什么关系?
  大官船靠岸,胡善围亲眼看见一箱箱书搬进马车,捆扎严实了,才登上马车回宫。
  沐春骑马,护送胡善围和书籍,他在马背上翻开《独庵集》,序言落款赫然是高启,大明文泰泰斗,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和刘基,宋濂并立为明初三大家。
  沐春心想:高启,老子记住你了,老子这辈子忘记亲爹的名字,也不会忘记你。老子做鬼也不会忘记你……
  胡善围回宫,将新书入了后宫的丙字库,拿了三本样书,去宫正司找范宫正复命。
  范宫正摸着烫金的封面,随手一翻,蝴蝶装的书本如一扇扇蝴蝶翅膀飞舞,舞出阵阵墨香。
  再细看字迹,一个个黑亮如漆,墨色醇厚,白棉纸细腻柔软,范宫正出身书香门第,是元朝四大诗人范梈的孙女,可以说是读书破万卷,但这么漂亮的书,还是头一次见。
  果然找对人了!范宫正以严肃端庄闻名,此刻未免喜形于色,“我这就去禀告皇后娘娘,书已经印好了。娘娘也是爱书之人,她一定喜欢。”
  范宫正捧着新书走到门口,转身,朝着胡善围招手,“你还愣着干什么?快跟我一起去坤宁宫。”
  “我……”胡善围不敢相信,“下官风尘仆仆,就这样去见皇后娘娘,恐怕殿前失仪,给范宫正丢脸。”
  范宫正笑道:“就得让皇后娘娘看见你辛苦才好呢,走。”
  胡善围紧紧跟随范宫正,外头烈日炎炎,数个宫女举着伞,给两个女官遮阳。
  坤宁宫,胡善围和范宫正在宫外等候传唤,很快,刘司言就出来宣两个女官觐见。
  大热天,马皇后在绣房里缝军棉衣,绣房里有一缸冰块,很是凉快。
  两人一拜,胡善围低头,将三本书举过头顶,范宫正拿走一本书,递给马皇后。
  看到烫金的封面,马皇后才停了针线,去看书,面上并无表情,但是眉头往上抬了抬,应是满意。
  马皇后一张张的慢慢翻看,确定内容无误,才合上书,“杭州不愧为书籍胜地,这书做的很好,应当重赏。胡善围,你想要什么?”
  胡善围没想到马皇后会脱口而出她的名字,一时受宠若惊,不知说什么好。
  范宫正隔着衣袖暗中拧了拧她的胳膊,“皇后娘娘问你话呢。”
  胡善围猛地惊醒,说道:“之前协助范宫正修书,微臣连升两级,已是七品典正。范宫正将书籍刊印,分发,讲解一事交给微臣,微臣才完成印书这一步骤,离完成任务还远着呢,微臣若再要赏赐,受之有愧。”
  马皇后觉得有点意思了,说道:“你过来,赐座。以前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本宫这次要好好看看你。”
  刘司言搬了个绣墩,搁在马皇后的罗汉床旁边。
  “谢皇后娘娘赐座。”胡善围深吸一口气,移步过去,稳稳坐下。


第38章 成,则青云直上。败,则万劫不复
  马皇后目光如炬,打量着这个年轻的女官。
  她无疑是美的,不似江南女子的娇弱之态,她身姿如松,双颊圆润,饱满的额头扣着一顶乌纱帽,乌纱帽额头部分已经被汗水浸透,因而颜色比帽顶更深一些。
  不知是热还是紧张,鼻尖有一层细密的汗珠,她仰着脸,任凭自己打量,她竭力在放松,但微微僵硬的颈部,显示出她是有怯意的。
  她紧张,她胆怯,但是她用尽全力克制住自己,目光不闪不避。
  马皇后不禁感叹,年轻真好啊,充满生机,纵使将野心写在脸上,却不讨人厌烦,只想把她抓在手里,且试锋芒。
  倘若调教得当,未必不是第二个范宫正,或者曹尚宫这等堪用之人,成为治理后宫的左膀右臂。
  马皇后问道:“本宫将此书交由宫正司,范宫正慧眼识人,将此事命你处理,印书这件事你做的很好,这本书做的漂亮,且有皇家风范,听说你家就是开书坊的,想必这书做的得心应手,可接来要赐书,讲解,你打算怎么做?”
  范宫正将此事全部交于她,因而胡善围在回京途中就在大官船上就考虑过了,对答如流,说道:“这本《赵宋贤妃训诫录》,是皇后娘娘用来教育皇室和外戚妇人如何以赵宋贤妃为典范,来修身自省,或者整顿家风家法之用。所谓知书达理,有了一本具体的书,实施起来就更容易。”
  “《礼记》上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其,家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以,微臣建议,赐书一事,应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先赐给后宫嫔妃,由范宫正亲自教导东宫西六宫,然后赐给各个亲王府,公主府,赐书后由女官讲解,以表示皇后娘娘的督促之意。”
  “皇室是大明第一家族,应为天下之典范,从自身开始,先正皇族,而后赐给外戚。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上行下效,逐层推行。”
  有理有据有逻辑,也有具体的操作方法。
  马皇后点头道:“那就如你所提,从上而下赐书推行,先从后宫开始。”
  胡善围得了马皇后的鼓励,热血上头,连陈二妹等人摆的接风宴都婉拒了,当即就回宫正司张罗此事。
  范宫正笑道:“你还真敢说,幸亏你身在大明开国之初,皇室的人并不多,统共一百来号人,否则等将来皇室开枝散叶,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皇室宗亲,你一个个赐书讲解,忙到猴年马月也弄不完。”
  胡善围拿出了皇室的名册,一个个的数,“除了东宫太子,大明娶了王妃的亲王只有四个,出嫁的公主也只有七个。公主府自然都建在京城了,东宫最近,就在皇城。目前比较麻烦的只有秦王和晋王,两人在洪武十一年就离开京城就藩了,一个在西安,一个在太原。这两个离京城太远,不能等后宫先讲,明日就派两个女官带着护卫和皇后的赐书分别前往秦王府和晋王府。”
  范宫正问:“你想派谁出这趟远差?”
  “当然是德高望重,有威望,做事稳重的女官了。”胡善围说道,“这宫里还有谁比范宫正您更了解女官呢,您选谁就是谁了。”
  范宫正沉吟片刻,说道:“秦王和晋王大明最早就藩的亲王,这两年皇上皇后一直挂念他们,除了赐书,应还有其他礼物一同送过去,你得去帝后那里请旨。”
  胡善围初次操办大事,简直两眼一抹黑,“怎么请?”
  在民间就简单了,我要安排人送书了,二老还有什么要捎带的吗?
  在后宫,胡善围都不知道帝后的门往哪开。
  范宫正说道:“后宫里上传下达,自然是找尚宫局的司言了,这事我来安排。”
  胡善围感激涕零,“多谢范宫正。”
  看着胡善围清澈的双眸,范宫正有些心虚,“这是你为宫正司办的第一桩大事,我理应全力协助你。”
  范宫正找了曹尚宫,两人密谈。
  曹尚宫嘲讽道:“你还真敢把胡善围这个新手一个劲的往前推,皇后娘娘既然亲自召见她,也默认她全权处理此事,看来也是希望找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人,给后宫,皇族,外戚女眷统统来个下马威。你以前修这本书,只是针对胡庶人。现在胡善围面对的可不止后宫。”
  范宫正点了点头,“成,则青云直上,败,则万劫不复。看来皇后娘娘也看中她应对胡庶人时的狠劲和机灵。”
  曹尚宫说话向来直接,“那你呢?你以前也有不输胡善围的野心和冲劲,现在怎么怕事了?把新人推出去挡刀。”
  范宫正叹道:“我以前当低等女官的时候,就想往上爬,什么都不怕。现在稳居高位,官职到头了,就想稳住一点,保住这个位置。况且,胡善围办事,我又不会袖手旁观,尽我所能帮她完成,就当培养新人吧。”
  曹尚宫冷哼一声,“虚伪。”
  在范宫正的鼎力协助下,帝后次日果然下旨赐给秦王和晋王厚礼,礼单都有好几页,各种礼物装了十几车,由赐书的女官一同带过去。
  西安和太原路途遥远,道阻且长,连同完成任务,来回至少一个月,那时候都入秋了。
  为表示对赐书的重视,在范宫正的斡旋下,尚宫局的曹尚宫派出了六品女官、马皇后的心腹刘司言去西安秦王府。
  尚仪局的崔尚仪派出了六品女官,司赞周氏,周司赞刚刚主持了孙贵妃的册封礼,是个再稳妥不过的女官。
  临行前,范宫正自掏腰包设宴,给两位的德高望重的六品女官送行,胡善围陪席,主要负责斟酒,不能让客人的杯子有空的时候。
  酒过三巡,刘司言有些微醺,说道:“真是后生可畏啊,我们两个在宫廷服侍八年的老东西,居然要听一个进宫才六个月的新人差遣,去千里之外的西北风沙之地出远差。”
  周司赞也道:“可不是么,胡善围连升两级,宫里从未有之事,等我们两个人办完事回来,这宫里恐怕没有咱们立足之地,都要让位给她了!”
  胡善围吓得手里的酒壶都倒撒了,“下官不敢……下官没有……下官何德何能……”
  “好了好了。”范宫正抢过胡善围手里的酒壶,亲自给两位女官倒酒,“你们两个不要吓唬我的人,她也是替皇后娘娘办事,事太多,没有三头六臂,莫得办法,只得劳烦二位。况且你们远去西安和太原,皇后娘娘知道你们辛苦,赏赐了不少东西,再说了,你们深居后宫八年了,不想出去透透气?沿途大好河山,都等着你们去赏呢。”
  刘司言和周司赞难得见铁面无私范“阎王”服软,说一回好话,还能喝上范宫正倒的酒,觉得十分受用,嘴上却道:“范宫正这张嘴哟,苦差都被你说成好差事了。”
  范宫正陪笑道:“幸亏两位一趟,回来我还有重谢。”
  都是千年老狐狸了,见好就收,宫正司不好惹的。刘司言和周司赞没有再多说什么,喝得酣畅淋漓,酒宴方散了。
  出门时,刘司言酒醉,差点被门槛绊倒,幸亏胡善围年轻体壮,扶稳了她,胡善围和范宫正将两位即将出远差的女官送到门口,目送身影消失在黑夜里,才回去。
  宫女端上醒酒汤,范宫正抿了一口,酸得眉头直皱,说道:“你刚才演的有些过了吧?语无伦次,酒都洒出来了。”
  胡善围轻笑道:“她们无非是想看我出点丑,心里好过些。这点小小的需求,我当然要满足她们,毕竟她们是为我办事的。”
  范宫正问:“你不要面子了?”
  胡善围正色道:“面子以后可以再找回来,把皇后娘娘交代的事情办砸了,就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
  范宫正看着眼前的胡善围,她的野心和潜力正在一步步被激发出来,总是给人惊喜,将来她在宫廷会走到那一步呢?
  次日,刘司言和周司赞离宫,范宫正和胡善围在宫门送别。
  胡善围道:“等秋天菊花盛开,我亲手酿一坛菊花酒,等两位归来,把盏言欢。”
  胡善围如此恭敬殷勤,伸手不打笑脸人,刘司言和周司赞自持风度,没有再为难她,道:“很是期待呢,告辞。”
  送别当日,东西六宫有名分的嫔妃们一共九十余人齐聚坤宁宫,一起跪领马皇后赐书。
  赐书之后,马皇后请范宫正进讲《赵宋贤妃训诫录》,马皇后端坐在凤椅上,范宫正就座其左手边。
  新封的孙贵妃领头,带着东西六宫嫔妃起立,拱手,对范宫正先行拜师礼。
  范宫正开始讲书,从第一页开始,所有嫔妃,包括孙贵妃都保持站立的姿势,并且拱听。
  范宫正讲了半个时辰,贵妃等人又拜,行谢师礼。
  范宫正连续讲了五天,才讲完全本,整个过程除了马皇后坐着,其余嫔妃皆站立,拱听。
  最后一日,久病的孙贵妃就要撑不住了,但为了支持马皇后推行《赵宋贤妃训诫录》,在舌下含了片老参,靠着意志,生生熬过去了。
  其余嫔妃也累得够呛,但是她们自觉没有孙贵妃更体面,加上胡庶人前车之鉴,也只能忍,不敢有点不满之意。
  五日宣讲之后,后宫嫔妃病倒一大片,不敢怨皇后,也不太敢针对范宫正,倒是都记住胡善围的大名,怨声载道。


第39章 彤史
  范宫正讲课那五天,东西六宫有名分的嫔妃齐聚坤宁宫听讲,胡善围才搞清楚后宫有多少皇帝的女人。
  偷偷数了数,九十七个人,如果加上皇后,就是九十八人。
  这还不算已经去世的嫔妃,比如太子的生母无名氏,二皇子秦王和三皇子晋王的生母无名氏,以及四皇子燕王和五皇子周王的生母硕妃,当然,还有刚刚去世的六皇子楚王的生母胡庶人。
  当年马皇后一直无孕,长子,和老二老三均是身份卑微的侍妾所生,且都早逝,为了给老朱家传宗接代,马皇后将这三个儿子都当做亲生的养在身边,为了让三个儿子铭记马皇后养育之恩,大明开国,洪武帝在这三位皇子在玉碟上均没有记载生母,只认马皇后这个嫡母。
  洪武帝今年五十三岁,服侍过他的嫔妃侍妾已经如田里的韭菜,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九十七人是目前还存活的。
  她们个个隆重打扮过了,站立,拱听,闪亮的头饰珠光宝气,闪得胡善围眼花。
  范宫正坐着讲课时,胡善围一直站在旁边,为范宫正翻书,端茶。她也足足站了五天,还要干活,并不觉得有多累。
  半个时辰而已,殿里还有冰块降温,凉快着呢。胡善围以前在书坊抄书,无论寒暑,汗水湿透衣襟,都不能停笔,所以她觉着坤宁宫听课的环境简直不要太好了。
  她是如此想的,所以感觉有些嫔妃落在她身上的目光不那么友好时,她很不理解: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还要怨我?
  到了第六日,一批嫔妃哗啦啦倒下说病了,整个后宫看着胡善围的眼神几乎都写着“罪魁祸首”四个字。
  胡善围更纳闷了:至于嘛,这就累病了?我以前要是有这种条件,早高兴坏了。
  坤宁宫。
  马皇后把尚食局的茹司药叫来,问:“今日东西六宫到处都有人称病,本宫甚为心焦,照顾好她们,为皇室开枝散叶,也是本宫的责任,怎么能看着她们一个个病下去呢?你分派女医们,去各个宫殿,为她们诊断,有病就要吃药,可不能拖着。”
  也对,堂堂大明后宫,是请不起大夫还是吃不起药?
  茹司药领命而去,结果,茹司药看着女医们写的脉案和开出来的药方,十个有九个是太平方子,吃和不吃没多大区别。
  真是浪费药材啊,茹司药心下暗叹,将诊断结果和马皇后说了,“除孙贵妃和几个年过五十的嫔妃是真得病了之外,其余只是有些体虚,并无大碍。”
  茹司药不敢直说她们装病。
  马皇后脸上不辨喜怒,只是淡淡道:“知道了,把脉案和药方放下,宣崔尚仪。”
  尚仪局崔尚仪觐见。
  马皇后指着案几上茹司药送来的厚厚一摞脉案和药方,“嫔妃们身体不适,如何能伺候皇上?没得染上病气,你和彤史女官把这些人暂且从《钦薄录》里挪出来,等好了再说。”
  尚仪局虽不如尚宫局权力大,也不如宫正司影响深远,但是尚仪局有一个六局一司最神秘的部门——彤史。
  彤史,就是记载皇上每一次临幸后宫的详细记录,从报宫之笺,卫门之寝,承御之名,纪幸之籍皆由彤史女官详细记载。
  也就是说,皇上睡一次女人,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四大要素一定要齐全,门外伺候的人有谁?护卫者是谁,都得写清楚。
  第二天皇后也要赐给丰厚的礼物,表示“你辛苦了”。
  侍寝的女人盛装打扮,要去坤宁宫谢恩,表示“为皇上服务为皇室开枝散叶我一点不辛苦”。
  要的就是这种细节上的无微不至,“人证物证”俱全,是将来妃子所生的孩子唯一的身份血统证明。
  因为后宫女人实在太多了,皇上不一定都认识,也基本睡过就忘,不会记得。到时候赖账怎么办?
  大明皇帝多奇葩,还真有赖账和不记得的皇帝,在彤史女官详细记载下,不得不认账:后来的万历帝,睡了太后宫里的小宫女,不认账,太后命彤史女官出具证据,逼着万历帝捏着鼻子认了,小宫女生下的是后来的明光宗。
  还有生下孝宗的纪氏,当年只是后宫内藏库的仓库管理员,成化帝鬼使神差去库房里逛,睡了纪氏,穿起裤子就忘记了,依然和宠妃万贵妃你侬我侬。万贵妃在后宫一手遮天,专注“堕胎”事业十几年,纪氏不得已将生下的皇子藏起来,后来也是彤史女官的记载,证明了孝宗的皇长子身份。
  所以,彤史又可以说是后宫最最重要的部门,直接关系到皇室血脉纯正。《钦薄录》只有后宫之主太后和皇后可以取看,将来嫔妃怀孕的消息报上来,作为比对之用,连皇上也不能说看就看——以防那啥无情,对天家子嗣不利。
  同样的,宠妃,无论多么娇宠,都不能染指彤史,这也是后宫从唐朝就开始的制衡之术,保证皇位继承者的血统和权力。
  彤史女官除了记录侍寝,还要详细记录嫔妃们每个月的癸水,何时来,何时走,总结其规律,在癸水之日那几日将其名单剔除,安排其他嫔妃“值班”。
  除此之外,身体抱病的,也会在侍寝名单中剔除,以保证皇帝和将来子嗣的健康。马皇后的要求,并不为过,只是……
  崔尚仪和彤史女官看着厚厚一沓药方和脉案,有些犹豫,毕竟大多是太平方子,不算是病,可以继续侍寝的。
  彤史女官要保持中立和公正,纵使马皇后,不能为所欲为,说道:“娘娘,将这些嫔妃都从侍寝名单里摘除,就少了一大半人了。”
  马皇后眉头都没抬一下,说道,“这不还有三十多个可以侍寝的嫔妃吗。皇上只有一个,足够用了。”
  耿直的彤史女官说道:“这三十来个嫔妃大多四十来岁。”
  早就过了花期,颜色不鲜亮了。又不能像孙贵妃这样,生了两个公主,得到皇上的敬爱。
  所以在后宫夹起尾巴做人,马皇后说东,她们不敢往西,在坤宁宫站了五天算什么?就是跪五天,她们也不敢推病的。
  马皇后问:“你觉得她们太老了吗?”
  马皇后的生日是八月初八,下个月初八,就要过四十九岁千秋节了。
  崔尚仪觉得不妙,赶紧对着彤史女官疯狂使眼色。
  彤史女官不傻,立刻闭嘴,按照案上的脉案和药方,一个个将嫔妃的名字勾除。
  且说前朝,洪武帝自从以谋反为名,将宰相胡惟庸灭族,并废除中书省宰相制度,大权独揽,忙到八天要批阅一千一百八十封奏折的地步,很少来后宫临幸嫔妃。
  洪武帝觉得这样下去会活活累死,他又不信任太监,于是设了春夏秋冬四辅官制度,每个季度都有三位文臣来帮洪武帝处理政务,夏天叫夏官,秋天叫秋官。轮流当值,以提防他们坐大,成为有实无名的宰相。
  四辅官制度实施后,洪武帝终于有了喘息之机。
  俗话说,饱暖思那啥。洪武帝也是人,是个身体健康,五十三岁的中(老)年男人。
  也是巧了,今日洪武帝处理完政务,想找个美人来陪酒助兴,年纪越大,越喜欢年轻充满生机的异性,好像可以从中吸取活力似的。
  洪武帝说道:“宣张美人。”
  太监战战兢兢捧着彤史女官刚刚“更新”完毕的《钦薄录》,“张美人近日不方便。”
  洪武帝说道:“那就秦昭仪。”
  太监看着一片涂黑的名册,硬着头皮说道:“也不方便。”
  洪武帝说道:“叫孙婕妤来吧。”
  太监:“也无法侍寝。”
  不可能三个颜色最好,最年轻的嫔妃同时来癸水吧?洪武帝顿时觉得扫兴,“怎么回事?”
  太监吓得伏地,“奴才也不知,名册是女官给的,奴才这就去叫彤史女官。”
  其实太监知道原因,但不敢说。洪武朝是太监们的噩梦,以前有个老太监多说了几句政事,洪武帝不仅在后宫立了内官不得干政的铁碑,还将宫里所有太监集体降级一品,品阶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