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胡善围-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建文帝忙到半夜,去了坤宁宫歇息,他和马皇后结发夫妻,感情极好,洪武二十八年成亲之后,次年就生下了嫡长子朱文奎,如今才两岁就封为太子。
建文帝和马皇后夫妻情深,举案齐眉,他很少碰两个妾,结婚三年了,两个妾一直无孕。马皇后亲自伺候建文帝更衣,建文帝和妻子说起了爵位的事情,“……现在朕刚登基,立足未稳,将来天下大定,朕一定会封岳父大人为承恩侯。”
马皇后云淡风轻,笑道,“只是虚名而已,臣妾不在乎这些,何况孝慈皇后在时,都没有封娘家人爵位,臣妾何德何能,敢越过孝慈皇后头上去?真是折杀臣妾了。”
马皇后推辞,建文帝叹道:“可是太后那边恐怕会失望。”
马皇后抖开被子,说道:“无妨,明日臣妾去劝太后,太后定会回心转意的。”
建文帝拉着马皇后的手,“梓童真是朕的贤妻啊,为朕生下太子,还为朕分忧。”
马皇后顺手把丈夫拖上床,“这是臣妾的本分,不过,说起封号,皇上忘记了一个人。后宫张美人带着宝庆公主搬出六宫,去了宁和殿。她是先帝唯一的嫔妃,皇上的长辈,皇上要给张美人一个封号,以表示孝心呐。”
“哎哟,差点忘记了。”建文帝一拍脑袋,次日就下旨,封张美人为张太嫔,厚待之。
听这个消息,慈宁宫吕太后差点气炸了,儿子在上朝,她对马皇后大发脾气,“……你是何居心?怎么撺掇着皇上把胳膊肘往外拐?正经的外公不封,倒去封一个外人!”
第164章 今天是个好日子
马皇后是胡善围一手选秀选出来的平民皇后,当年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盛况,能够最后入选二十七人,摘了皇太孙妃这个大桃子,除了得天独厚的姓氏和相貌几分像孝慈皇后的优势以外,她恬淡冷静的性格,以及出身底层而不自卑,落落大方的言行得到了建文帝的爱慕和敬重。
当了三年皇太孙妃,皇室和宫廷里的人普遍赞她有“孝慈皇后”遗风。
须知“像孝慈皇后”就是建文帝成亲之前对妻子最美好的想象了。夫妻一体,建文帝得了贴心知意的贤内助,为了让出身寒微的妻子更快适应宫廷生活,建文帝对太子妃为何一直“病”在东宫的原因直言不讳,要妻子清楚的认识这个婆婆。
马皇后知道婆婆居然造谣胡尚宫和锦衣卫高官有染,很是震惊,她对胡善围有种“雏鸟情结”,储秀宫选秀时,胡善围刚中带柔,尽职尽责的作风令人印象深刻,后来胡善围请辞出宫,马皇后还失落过一阵子,觉得胡尚宫可能是被谣言所累,心灰意冷所致,毕竟宫廷女官的名节是相当重要的。
晓得婆婆是这种心狠手黑的人,以前在东宫“养病”就罢了,现在成了太后,入住“慈宁宫”,马皇后就看着吕太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翘起了尾巴,迫不及待摆出太后威风。
毕竟在东宫憋屈太久,一旦重获自由和权位,得意忘形也能理解。
马皇后立刻想出了对付婆婆的对策:那就是婆婆的婆婆,用辈分来压辈分。张美人是洪武帝后宫的“沧海遗珠”,虽然位份低,年纪轻,才二十出头,但是她辈分高啊,是婆婆的庶婆婆。
所以昨晚马皇后一听说婆婆想要给吕家求个承恩公的爵位,晓得婆婆已经按捺不住要作妖了,立刻把张美人给抬出来了,以孝道为由,给张美人求了个张太嫔的封号。
张太嫔因三岁的女儿而劫后余生,活的战战兢兢,突然封了太嫔,马皇后还开了内库,命六局一司把地处偏僻的宁和殿布置一新,一应用的都是上等。
所谓剩者为王。无论张太嫔之前如何平庸,阎王殿里走一遭,立刻心明眼亮,晓得是这突如其来的荣华富贵是怎么回事:母女两个以后都要在马皇后手里讨生活,甚至女儿未来的亲事,也是在马皇后手里,现在得了马皇后的好处,以后要受马皇后驱使。
得知高祖皇帝把东西六宫所有嫔妃甚至侍寝的宫女全部殉葬,吕太后简直高兴坏了,谁希望头上顶一堆婆婆啊。
隐忍半生,好日子终于要来了,吕太后从东宫出来哭灵的时候,哭得真诚,老皇帝真是太贴心了。
高祖皇帝去世那日,吕太后心中大唱: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盛世……咱享——太——平!
可是好日子没过几天,后宫就多了个年轻的张太嫔,吕太后是个宫斗高手,一看就晓得是儿媳妇的手笔,就是抬举张太嫔来压她的!
但是宫斗的潜规则就是不能说破,说破就没有意思了,何况建文帝封张太嫔,是以孝的名义,从伦理上讲,这个举动无可挑剔。
吕太后无法指责儿子,就拿儿媳妇撒气,骂她挑唆皇上胳膊肘往外拐。
马皇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闯出来的女人,且在宫廷过了三年的“实习期”,还生下嫡长子太子傍身,岂是吃素的?当即就顶了回去:
“太后,亲疏有别,本宫岂能不知晓?嫁入皇家,就是皇家的儿媳妇,娘家就是娘家。论亲疏,当然是皇家比娘家亲,张太嫔是高祖皇帝的嫔妃,且是宝庆公主的生母,分明是正儿八经的内亲,怎么可能是外人?”
这一句话把吕太后怼得上气不接下气,的确,从伦理上看,论起亲疏,张太嫔的确比吕老太爷更亲。
我怎么有这么个儿媳妇!
吕太后横竖看马皇后都不顺眼,果然是胡善围选出来的皇后,天生就和我八字不对付!
吕太后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语气开始软下来了,说道,“无论如何,吕家是皇上的外家,如今外哀家的父亲已经过世二十一年,只是为老人家求一个承恩公的虚名而已,生前没有享受到什么荣华富贵,难道死后连这点哀荣都没有吗?你除了是皇后,也是吕家的外孙媳妇,为吕家求个承恩公的爵位,你脸上也有光啊。”
吕太后的父亲叫做吕本,死于洪武十年,吕本没有儿子,只有吕氏这么女儿。不过吕太后因自家人丁凋零,和吕氏这个大家族的族人们走得比较近。
吕氏是个大家族,目前家族都是文官,但是祖先其实是武将——赫赫有名的南宋名将吕文焕。
说起吕文焕,各位看官可能觉得有些陌生,但是如果说起《神雕侠侣》里郭靖黄蓉夫妻和杨过小龙女等群雄死守襄阳一战,估摸看官们或许有些印象,是的,吕文焕就是当年守襄阳的南宋名将。
小说里吕文焕碌碌无为,死守襄阳六年全靠郭靖黄蓉等江湖人士,其实真实历史是吕文焕独自带兵,在毫无支援的情况下死守襄阳,直到最后弹尽粮绝,蒙古军宣布再不投降,就要像邻居樊城一样屠城的绝境下,为了襄阳百姓,吕文焕无奈宣布投降。
吕文焕投降之后,成为了元朝的将领,反过来攻打南宋,攻破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元朝开国,吕文焕作为开国将领被封为江淮行省右丞,辞官后在南京养老,由此吕氏家族定居在南京,其子吕师圣后来还封了江东宣慰使,以后吕氏家族彻底弃武从文,转换门庭,从武将转为了文臣,在南京繁衍生息,家族子弟读书做官,成为书香门第,江南大族。
吕太后少女时期因诗文才学被选入东宫当侍妾,独得太子朱标的恩宠,除了本身察言观色,温柔顺从,还因吕家富有底蕴的家学渊源有关。
除了吕本这一支因只有吕太后一个女人而面临绝嗣以外,吕氏其他支脉繁茂,因有吕太后,家族开始第三次转换,从书香门第变成了外戚之家。
马皇后早就摸清了婆婆的娘家,没错,吕本这一支是绝嗣了,可是最近因承恩公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吕家其他几个支脉挤破头,想要过继子嗣到吕本名下,延续香火,虽然绝嗣无法继承承恩公这种爵位,但是一旦吕本追封了承恩公,嗣子封个伯爵,或者家族恩荫几个官或者国子监的监生还是很容易的。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吕太后醉翁之意不在酒,说是要追封父亲吕本,实则想要拉拔吕家人,在朝中汇聚一些势力。
马皇后将婆婆的小心思一眼看透,婆婆在后宫憋了大半辈子,实在想要摸一摸权柄的滋味了,光她一个人不管用,需要人手支持,吕氏家族庞大,一旦封了承恩公,这家人怕是不得了。
马皇后外表依然柔顺,亲自持壶,为婆婆斟茶倒水,“太后稍安勿躁,封承恩公一事,皇上并没有一口回绝,只是目前皇上刚刚登基,立足未稳,朝中诸多大事需要裁决,每日忙到半夜,连说梦话都是政事,此时当从长计议,何况,说起皇上的外祖家,开平王府常家理应排在吕家之前。”
常家虽然被洪武帝给灭族了,只有一个孙辈常继祖被沐春偷偷藏在云南,奇货可居,准备将来作为政治资本之用的,但名分上,常氏依然被追封为孝康皇后。将来吕氏若死了,也要排在孝康皇后的后面。
所以,建文帝最最正经的外祖父家,其实还是常家。
一听到常家,吕太后立刻破功,想起过去当妾的艰难岁月,连装都懒得装了,冷冷道:“常家人心不足,和蓝玉狼狈为奸谋反,常家人都死绝了,怎么封?孝康皇后之父常遇春早就被追封为了开平王,以亲王之仪下葬的,其爵位远在承恩公之上。”
伯,侯,公,王,王爵最高。
马皇后说道:“常家逃出去的孙辈常继祖一直没有音讯。现在朝中有人上本,要赦免常继祖,召他回京,以安抚那些老臣,以显皇上仁慈。”
吕太后听了,怒道:“这些人真是吃饱了撑得!”
马皇后说道:“可不是吗,常家谋反,证据确凿,谋反罪无可赦。但常家到底是皇上的外祖家,如果要封吕家承恩公的爵位,那么就要开恩赦免常继祖之罪,甚至要给常继祖封官。皇上很是为难啊,所以暂且搁置此事,等以后条件成熟了,不用太后开口,皇上一片孝心,定会给吕家封爵的。”
马皇后不急不躁,秉承一个“拖“字诀,反正吕太后已经老了。平心而论,由于吕太后太能搞事情了,马皇后和建文帝都不希望吕家在朝中势力太大,否则定会推波助澜,助长吕太后的气焰。
马皇后越是温柔淡定,吕太后心里越不舒服,软禁东宫三年,她和儿子疏远了很多,以前儿子几乎和她无话不谈,现在儿子最信任的人被儿媳妇所替代,连给吕家封个虚衔,她的话还没有儿媳妇的管用!
这叫吕太后如何服气?她隐忍半生,为儿子铺平了道路,到头来摘桃子享受胜利果实的居然是个出身寒微的乡下姑娘。
的确,吕太后的祖先是南宋名将吕文焕,经历了宋元明三朝,吕家祖祖辈辈都是当大官的,吕太后的亲爹吕本最后官居吏部尚书、两浙都转盐运史等高官。而马皇后的父亲马全只是个穷秀才出身,靠着女儿才当个太常寺少卿的官,管着养马之事。婆媳出身太悬殊了。
吕太后被堵得无话可说,一肚子气无处发泄,总不能冲着当皇帝的儿子来,于是把矛头对准了儿媳马皇后,摆出了婆婆的款,说道:“今日身子甚是疲乏,可劳烦皇后为哀家揉揉肩?”
孝字当头,任凭谁也要低头。就连沐春这种狠人,被父亲逼急了,也只能拿起刀割向自己。
该来得迟早都会来,马皇后二话没说,给吕太后揉肩捶背。
服侍着吕太后歇午觉,太后又要马皇后打扇子,只要稍有停歇,太后便悠悠转醒,面露不悦。
马皇后一副任劳任怨的样子,一直忙到深夜,吕太后方放了马皇后离开慈宁宫。
建文帝照例忙到半夜才回宫,马皇后和衣躺在罗汉床上,宫女正要去唤醒皇后,被建文帝阻止了,“就让皇后睡着。”
去了隔间,建文帝问宫女皇后怎么了,宫女一五一十说了马皇后在慈宁宫如何伺候吕太后。
对自家老娘,建文帝心里明镜似的,晓得母亲因不能吕家不能承恩公而迁怒皇后,很是心疼妻子。遂抱着累了一天的妻子到了床上歇息,马皇后身体被挪动,一时醒了,建文帝面有愧色,“今日之事……委屈梓童了。”
马皇后脱下外衣,卸了钗环,说道:“皇上终日忙碌,臣妾去慈宁宫尽孝道也是应该的,那里就委屈了。”
马皇后越是如此,建文帝就越是愧疚,夜里在床上越发卖力表现,安抚妻子,次日马皇后带着宫里仅有的两个嫔妃去慈宁宫给吕太后请安,吕太后见马皇后精神疲倦,但满面春色,双目含情,吕太后曾经冠宠东宫,被孝康皇帝独宠,如何不懂得昨晚发生了什么?
马皇后风月无边,两个嫔妃却像个木头人似的杵在身后,足足有半年没有沾过建文帝的身了,真是涝的涝死,旱的旱死。
这个狐狸精!
吕太后横竖看马皇后不顺眼,说道,“如今后宫只有太子一个孩子,皇后要时常劝着皇上,要雨露均沾啊。”
吕太后典型的双标,以前独宠东宫时,她可没劝过孝康皇帝去睡别的女人,现在当了婆婆,就立马不一样了。
无论吕太后说啥,马皇后永远都是一副柔顺的样子,“是是是”,“行行行”的敷衍,反正建文帝说过,再生下第二个嫡子之前,他不会碰这两个嫔妃,以免以后麻烦。
吕太后不敢连日折磨马皇后,以免引起儿子不悦,说道:“你是后宫之主,事务繁多,你忙去吧——淑妃和贤妃两个留下来,陪哀家去花园走走。”
“是。”马皇后对嫔妃百般叮嘱,“你们两个好好服侍太后。”
马皇后晓得吕太后要做什么,无非是想用淑妃和贤妃牵制她这个皇后,制造机会将两人推到皇上的
龙床。
马皇后觉得有些恶心,吕太后这身做派,还是以前东宫宠妃的模样,毫无一国太后的风范。
马皇后回到坤宁宫,六局一司女官都到齐了,唯独又缺领头的范尚宫。
尚仪局尚仪沈琼莲双手递上一封书信,说道:“皇后娘娘,范尚宫久病不起,昨夜强撑着写了辞书,请辞尚宫之职,许她出宫养病。”
马皇后打开书信,范尚宫手书,说自己病了两个月,年老体衰,恐怕时日不多,不能为后宫效力了,求皇后另寻能人当尚宫,她要出宫养病,现在天热,以免在宫里传了病气云云。
唉,真是雪上加霜啊,吕太后作妖,得力的尚宫又病倒了。接下来吕太后必定再有动作,两个嫔妃有了太后这个靠山,或许就不安分了,该如何是好?
马皇后很是惆怅,想着谁能够顶替范尚宫的位置,为她分忧,弹压后宫,想来想去,都觉得不合适,不如范尚宫厉害。
蓦地,马皇后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人,只要把这个人请回来,不愁后宫不安宁。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云南,烈日炎炎,胡善围坐在古槐树下喝着茶,看着书,池塘里的一大一小父女两个游泳。
阿雷已经五个月大了,体格强壮,浑身上下都圆滚滚的,她是个天生的游泳高手,四肢在水下舒展开来,游得很快,白胖圆滚的模样,加上又因天热而剃了光头,就像个球形闪电在水里,沐春在她身边保驾护航,简直比孝子还要孝子。
胡善围连打了三个喷嚏,喃喃道:“奇怪了,谁惦记我来着,今天总是打喷嚏。”
作者有话要说:梓童是皇上对皇后的爱称,不是名字。洪武帝叫孝慈皇后梓童,建文帝叫马皇后也是梓童
第165章 寻人
“还能是谁?”沐春踩着水,眼睛不眨的盯着水里漂游的球形闪电,说道:“肯定是你爹。”
自从当了爹,沐春倒有些理解岳父大人了,诚然,以前岳父大人用漠视继室折磨胡善围,以企图达到逼婚的目的真的错了,不过,岳父大人在胡善围童年和少年时代是个很负责的父亲,甚至比世上大多数的父亲都要好。
尤其是和自己的父亲相比,岳父大人简直是天使。
虽住在一个城市,为了胡家的安全,胡善围不便现身相认,偌大昆明城,各种民族聚居的地方,碰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胡善围偷偷去看过几次父亲,胡荣这几年身体还行,不显老,整日与书香为伴,气质出尘,风度翩翩,据时千户的密报,有不少媒人要给胡荣说个继室,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胡荣的爱好依然是去茶馆听戏,但凡上演南戏《琵琶记》,他是必去的,书坊交给儿子儿媳打理,他越发清闲了。
看着沐春和阿雷玩水,沐春还朝着胡善围招手,“你也下来凉快凉快。”
十三年相爱,三年夫妻,胡善围太明白丈夫是什么东西,一旦下去,就不止是戏水了,不理他,依然低头看书。
这是一本最新的邸报,写着朝廷发生的事情,高祖皇帝驾崩,与孝慈皇后合葬孝陵,嫔妃殉葬还有皇太孙登基,从明年开始启用建文年号等等皆在其列。
崔尚仪在高祖皇帝驾崩之前被放逐宫廷,由曹尚宫接到扬州,这事已经由陈瑄密报给了沐春,胡善围稍稍安心。
这本邸报反复看了多次,已经半旧了,胡善围还是不死心的翻看——她在寻找太子妃“因病去世”的消息,按照高祖皇帝的一惯作风,既然连后宫嫔妃一个都不放过,那么东宫太子妃就更不会放过了。
胡善围猜测洪武帝应该会赐死太子妃,就像当年赐死端敬贵妃一样,然后秘不发丧,等事情平息后报个暴亡,来掩饰皇室丑闻。
可是并没有,她看到了太子妃被封为圣母皇太后的消息,然后就没有后续了,好像那里不对……
胡善围陷入沉思时,沐春抱着阿雷上岸了,阿雷在水里皮了太久,此时已经犯困了,对着母亲伸出两只小胖手,嘴里咿咿呀呀的,沐春把女儿擦干净了,穿上小肚兜,塞进胡善围怀里,“她又饿又累,你给她奶两口就睡了。”
怀中多了一团沉甸甸的球形闪电,胡善围才如梦方醒,松开了衣襟,阿雷一个猛虎吞食,含住吸吮起来。
沐春在一旁指挥用餐:
“你把她的头抬高一点,小心呛奶。”
“太高了,你的胸会堵住她的鼻孔。”
胡善围不堪其扰,“来来来,你来喂。”
沐春没有这个功能,于是闭嘴。阿雷果然吃着吃着就睡了,沐春把她抱进装着轮子的悠车里,再盖上一层防蚊的网纱,推着女儿回家,胡善围撑着一把大黑布伞,为一家三口遮拦阳光。
走到一半,沐春对着胡善围耳语了几句,被妻子打了几拳,老实了,一手推着车,一手接过妻子手里的黑布伞,一路各种颜色的小雏菊开的正好,蜻蜓蝴蝶飞舞其间,胡善围扑了一只蝴蝶,装进纱兜里,等着女儿醒的时候放出来给她看。
昆明一副退隐山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景象。南京奉天殿里,群臣开大会,争论得面红耳赤,煞是热闹。
今日的主题依然是削藩,只不过参与争论的除了两个黄子澄和方孝孺两个顾命大臣,中央六部也都说了各自的意见。基本上是分为两派,黄子澄的从燕王开始削和方孝孺的从周王、代王等实力稍弱的藩王开始削。
兵部尚书齐泰,户部侍郎郭任支持黄子澄的削燕王。
户部侍郎卓敬同意方孝孺的意见,并且建议建文帝先将燕王改封到内陆的南昌,剪去燕王的兵力和北方深耕多年的影响力,来个釜底抽薪。
卓敬这个建议颇有创意,就连一直主张直接削燕王的黄子澄等人都有些摇摆。
吏部侍郎高巍则坚决反对暴力削藩,认为藩国现在兵强马壮,一旦削藩,必然会起兵戈,虽然朝廷武力强大,足可以对付藩王,但是内战消耗国力,于国不利。
并且以汉朝削藩,导致七国之乱,局面差点不可收拾,赞成汉朝贾谊“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法。建议颁布“推恩令”,将藩王的儿子们都分封一块小地方,北方藩王的儿子们分到南方去,南方藩王的儿子们分到北方去。
这一招也是很狠,因为人皆有私心。按照之前的藩国继承制度,只有世子才能继承藩国,其余诸子最后分家只能拿钱走人,富贵一生而已。
推恩令一下,诸子也能有一块地,这个可以从内部瓦解藩王势力,让藩国内斗,“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藩国一弱,然后中央一举拿下,削藩就容易的多。
建文帝听听这个,听听那个,觉得都有道理……但是方法千万条,实行第一条,决策有失误,将来两行泪。
怎么办?
建文帝权衡利弊,觉得推恩令明显是伤亡最小、温水煮青蛙、从内部瓦解藩王势力的方法,但是这个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有效果,而现在他初登帝位,需要牢牢掌握权柄,树立威信,需要一场大刀阔斧的削藩,方能显示他正统的地位。
至于战争,建文帝不希望打仗,但也不怕打仗。因为朝廷有军队百万,而燕王顶多有十万军队支持他,以一对十。更何况,他已经顺利继位,视为正统,占据了道义,得天下民心,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还惧怕区区一个藩王不成?
更何况,燕王的四个孩子还在京城当人质呢。
建文帝在心里扒拉了几下小算盘,采用了方孝孺的建议,先削周王,代王等藩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