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家媳妇日常-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这中间更让朱同熙这位大皇子荣耀之事。
  就是陪着帝王祭祀之后。
  百官文武大臣的参拜大礼。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由永和帝信任的太监总管魏谨行亲自在太和殿的正殿外,当着百官文武大臣的面,念完了册立太子的圣旨。
  直到圣旨念完。
  由新出炉的太子朱高熙接下了圣旨。
  百官才是又举行了正式的参拜大礼。
  “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
  百官的欢呼之声。
  就是在后宫的福娘也是听得清楚。
  当然,这一日,同样到了后宫来参拜的外命妇们。
  因为,这一天除了永和帝要册立了太子外。在册立太子之后,还会继续册立了皇太孙和太子妃。皇太孙的人选,自然是永和帝的长孙朱瞻元。太子妃的人选,自然就是张氏福娘了。
  这一天,若论最得意之人。
  就是福娘夫妻二人,以及他们的长子朱瞻元。
  这一家三口可谓是全部都得到了永和帝的册立,在百官文武面前,得到了他们的大义与名份。太子,天子的继承人。
  皇太子承天下之重的储君。
  皇太孙是太子的继承人,同样的,也是未来天子的继承人。
  永和帝的做法,自然就是在表明了天子的态度。那就是太子的位置非常稳,因为,皇太孙跟皇太子一样,册立了就是天然的帝王继承人。
  后宫中。
  二皇子妃解氏、三皇子妃齐氏,是在外命妇的大队伍里。于后宫之中,正式给太子妃参拜了大礼。
  当然,这一回是在坤宁宫内。
  不过,就是借用了坤宁宫。只待这一回参拜结束后,坤宁宫又会封锁起来。因为,后宫的女主人皇后不在了。
  永和帝不准备再册立了皇后。
  至少,大臣们在徐皇后去逝后,是上过奏章请求再立国母皇后娘娘的。
  无奈,尽数被永和帝给压下了。
  永和帝的态度非常的明确,你要是上奏章帝王不回复。
  要是在朝堂上请立后,永和帝的态度就是把这个官员寻了错处,直接打发到地官方上为百姓服务。而且,还是清水衙门。
  “参见太子妃,太子妃万福金安。”
  “……”
  福娘在接受了外命妇们的大礼时。
  她穿着太子妃的朝服,带着凤冠,整个人确实也够华丽雍容的。就是这一身朝服和凤冠的重量,够压人的。
  好在。
  这一日,是一个喜庆的好日子。
  永和四年,八月过去了。
  至秋的九月,天气是不错的。
  福娘得到了夫君给的消息。永和帝要正式册封二皇子朱高晸、三皇子朱高孜为藩王了。这个九月,这两位未来的藩王就要去就藩了。
  唉呀,这对福娘一家人而言。真的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九月初三。
  圣旨下来了。
  二皇子朱高晸成为了汉王。
  三皇子朱高孜成为了赵王。
  九月初四日。
  朝食后。
  福娘消消食,又准备开始料理了宫务。
  是的,宫务。
  在福娘被册封为了太子妃后,那后宫的管理权就被永和帝又赐给了福娘。说起来,这真是一个颇有些曲折的故事。
  毕竟,因为福娘闯了文渊阁,去看望了中毒的长子,她丢了后宫的宫务管理权。
  如今,她成为了太子妃,这后宫的管理权就又是落了她手里。真真叫一个,一言难尽。
  毓庆宫。
  太子的寝宫。
  在朱高熙成为了太子后,福娘一家子就是搬了住处。从原来的皇子所,搬来了毓庆宫。当然,这是福娘夫妻,以及次子朱瞻亨、三子朱瞻利、四子朱瞻贞,以及小女儿朱如意的居所。
  至于被立为了皇太孙的朱瞻元,他则是居住在了皇子所。而且,还是一人据了一处三进的宫殿。其殿赐名曰“正元殿”。
  “禀太子妃,汉王妃、赵王妃求见。”
  小宫女来禀明话后。
  福娘自然是笑着同意了,让白嬷嬷去招呼了两位妯娌在正殿落座。她是稍后就过去。毕竟,这时候的福娘是在寝宫的偏殿书房里,处理了宫务呢。
  这时候福娘衣着打扮,还是颇随意的。
  去见了两个妯娌自然得正式一些。
  “诺。”
  白嬷嬷应了话,随后告退去办事儿了。
  福娘就是吩咐了宫人,侍候她梳妆打扮一二。
  稍有小半刻钟后。
  福娘一切收拾妥当后,去了毓庆宫的正殿。
  在那儿,汉王妃解蕴娘、赵王妃齐惜春,都是相互一边品着茶,一边聊了话。待福娘进了殿中后,汉王妃解氏、赵王妃齐氏就是双双起身,给福娘见了礼。
  “二位弟妹多礼了,请坐。”
  福娘虚扶一下,待两个弟妹起身了,也是落座了。
  福娘一落座,汉王妃解氏、赵王妃齐氏也落了座。
  三人皆是坐定后,有宫人给福娘上了茶水点心。福娘这时候,也是端了茶盏,似乎准备品一品的样子。
  福娘不急着开口讲话。
  汉王妃解氏、赵王妃齐氏,似乎也是相互的安静了下来。
  殿中没人讲话,自然是非常的安静啊。
  这般又过了小会儿。
  福娘搁下了茶盏,笑道:“这茶吃起来不错。我瞧着,今年这贡茶的味儿正宗。”
  “对了,不知道两位弟妹来毓庆宫,可是有什么事情吗?”福娘开门见山问了一话道。听得福娘的问话,汉王妃解氏说道:“此来,也无它事。”
  “我来是想向太子妃提前道一声别。”
  汉王妃解氏解释了话,她说道:“父皇下了圣旨,让夫君就藩之事。想太子妃也是听说了。这事儿似乎有父皇的发话,肯定是要执行的。”
  “燕京城……”
  “燕京城往后,我是难归来了。所以,也想来与太子妃述述旧。咱们妯娌之间,若是往日有不当之处,也想跟太子妃告一声饶。”汉王妃解氏起身,她正式对福娘参拜了一礼。
  福娘忙是虚扶,指了宫人亲自搀扶起了汉王妃解氏。
  “二弟妹,你过于客气了。”福娘说了此话道。
  “哪里,哪里。”汉王妃解氏起身后,又是拍拍手,她身后宫人上面。那呈上来的一堆子锦盒里,想来是有一些好物件的。
  “这是夫君和我的一点心意。望太子妃笑纳了。”
  汉王妃解氏指着一堆的锦盒,说了这些东西的用意,她道:“全然是这些年来,辛苦大嫂的多翻照顾了。”
  福娘想拒绝。
  可汉王妃解氏太诚心实意了。
  最终,福娘收下了礼物。
  其后,赵王妃齐氏的来意,跟汉王妃解氏一般样,也是来送礼的。
  福娘自然同样是拒绝。
  然后,赵王妃解氏也是诚意满满,福娘不好厚此薄彼,于是,也是只好收下了赵王妃送来的礼物。


第241章 
  汉王妃解氏、赵王妃齐氏送来的礼物; 福娘造了名册晚间拿给了夫君朱高熙看一看。
  对此; 朱高熙的态度是淡定。
  “这应该是二弟、三弟的求和了。”
  朱高熙自然看出来; 他的两个弟弟这是识实务者为俊杰,这是认输了。然后,来个城下之盟,送礼物是释放一下他们的善意。
  当然,也不排除了做给上面的永和帝看的。
  “九月初十日。二弟、三弟就藩。到时候; 咱们一家人都去城外相送。”朱高熙笑着又补充了这一席话道:“恩怨过去了,我倒真不好太计较。若不然,父皇……”
  “父皇看我咄咄逼人的话,指不定还要心疼了失意的二弟、三弟。”朱高熙对二弟朱高晸、三弟朱高孜这是带上了浓浓的怀疑态度啊。
  不怪朱高熙如此想。
  这些年来; 朱高熙在两个弟弟的身上,没占得什么便宜。亏是吃了不少,这算是长进了?当然; 也可以说,朱高熙是坐了太子之位,整个成熟了。
  “好。”
  福娘应了; 她笑道:“初十,二弟、三弟他们两家人都就藩。咱们送一送,应该的。瞻元、瞻亨、瞻利、瞻贞; 就是小如意也要带上呢。到底显得咱们真诚心送了二弟、三家子人的人就藩镇啊。”
  “毕竟; 往后再相见,怕是难了。”福娘是知道了,藩王就藩后; 没帝王的旨意。一辈子就是窝在了藩镇当混吃等死的宗室了。
  “就是如此。”
  朱高熙笑了笑,心头真高兴。
  当然。
  在次日。
  对于给汉王、赵王就藩送行一事。福娘是跟懂事的四个儿子交待了。至于女儿?福娘表示,小女儿如意太小了。她到时候,亲自抱着女儿参加一下,意思意思即可。
  到是给儿子们交代时。
  “二叔、三叔一家人就藩。真是……太急了些。可惜,是皇祖父的命令,若不然,我和弟弟们给二叔家、三叔家的堂弟堂妹们的礼物,也不会太仓促了。”
  朱瞻元表示,太可惜了。
  当然,这是面上的态度。毕竟,朱瞻元对于嫡亲的弟弟们爱护了。可在面子上,对于堂弟堂弟们,同样是爱护了。
  这离别之时,哪能不赠送了离别的礼物。
  “瞻元,你有心了。”
  福娘夸赞道。
  “娘,非是儿子一人的心意,这是儿子和瞻亨、瞻利、瞻贞三个弟弟,以及如意妹妹,咱们兄妹五人一起送上的心意。”朱瞻元表示,给堂弟堂妹们的礼物,不是他一个的意思。而是他的弟弟妹妹们合计五人的共同心意。
  “嗯。”
  福娘点头,更满意了。
  “你们兄弟齐心,都懂得友爱谦恭,娘真高兴。”
  “瞻亨、瞻利、瞻贞,你们也是好孩子。”福娘夸完了长子,次子、三子、四子自然也没有落下,人人皆夸了一回。
  永和四年,九月初十。
  汉王、赵王就藩。
  两位王爷带着家眷,给永和帝去请安了。
  乾清宫外。
  永和帝没见了两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家人。永和帝只是让贴身太监魏谨行去传了口喻。让两个儿子出行即可。
  这等态度。
  让汉王朱高晸,赵王朱高孜皆是失望的。
  就是二位王爷的家眷,也是失望的。
  这说明了什么?
  永和帝的态度说明了,汉王朱高晸、赵王朱高孜是失去了圣宠啊。毕竟,这可是亲生的嫡亲儿子就藩。往后,父子再难相见了。
  可永和帝连这样一个机会,都不见了儿子一面。
  只能说……
  这一位帝王没心软啊。
  于是,汉王朱高晸、赵王朱高孜是带着失落,在心灰意冷中离开了燕京城的皇宫。然后,两支大队伍,就是出了燕京城。
  在燕京城外。
  一处能瞧见了汉王、赵王离去队伍的小山巅凉亭里。
  一位中年的男人,穿着富人的锦衣,是在护卫的保护下在这凉亭里坐着看书。直到有身边的护卫禀明了话。
  中年男人才是起身。
  他遥遥望去,能看见了汉王、赵王的车队。
  他站那儿,就是静静的望着,什么话也没有多讲。直到这车队已经全部离开了。最后,他才是开口,说道:“走吧。回宫。”
  这个中年男人就是永和帝。
  来瞧了这一眼,永和帝也只是想确认了,他的嫡次子、嫡三子是真正的要离开了。往后,父子再难见。
  至于为什么不在宫里见了儿子们一面。
  见了又如何?
  永和帝明白,他不能心软。
  他是帝王,帝王对子嗣的爱,是小道这爱。
  帝王大爱无情,可无情未必不是多情。因为,心胸太宽广了,分到的人太多了,考虑的地方太周全了。有时候,某些人注定就得不到了太多帝王的关注。
  永和帝的心中,社稷更重要。
  皇太子册立了,皇太孙册立了。
  那么,永和帝就不会再给了嫡次子、嫡三子任何的希望。这未尝不是对他们的保护。至于,在皇太子这个长兄眼中,弟弟们没威胁了,也就是可以平平安安的渡过了下半辈子的富贵生活。
  当然,汉王朱高晸、赵王朱高孜是不会知道的。
  他们的父皇永和帝对他们这一对兄弟,不是没有父亲的宠爱,而是放手就放手的彻底。让他们彻底死心,去老实当一个藩王。
  离燕京城三十里外。
  福娘一家子在此等候着汉王、赵王的车队。
  太子一家人就是在这里给送行的。
  等到了车队到时。
  自然有护卫去传话。
  于是,汉王一家人下了马车。赵王一家也是下了马车。
  兄弟相见、妯娌相见、还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们相见,在这路亭处,倒也是一翻的热闹。离别之时,自然水酒是少不了的。
  当然,那是太子朱高熙和两个弟弟喝的送别酒。
  至于福娘嘛,她是领着五个儿女,去跟妯娌说了告别的话。以及让孩子们送了相赠的礼物。
  “二弟妹,保重。”
  “三弟妹,保重。”
  “……”
  妯娌之间,有些话福娘也不想多讲了。
  因为,在皇宫里时,其实应该讲的,在离别前的一段时日里,也是讲的差不多了。
  到是皇孙皇孙女们,凑了一堆儿,这般多的少年少女与小孩儿,一时间也是吵吵嚷嚷的,当然,更多的还是小孩儿们的哭声。
  显然,对于分别来讲。
  小孩儿们也是分外的舍不得。
  可最后。离别终将来。
  告辞之时。
  太子朱高熙这时候,也是有些放下了。到底他是看明白了,至少在态度上,两个弟弟是服软了。
  这般也好。
  这是太子朱高熙想法。
  最后,汉王朱高晸一家人,赵王朱高孜一家人都是上了车队,然后,离开。
  离开燕京城,离天顺天府。
  他们将归藩地,去藩王府渡过了他们往后的人生。
  分别。
  在此上演。
  福娘看着挺舍不得堂兄弟的儿子们,一时间,倒也是有些感概了。因为,她想到了,她的儿子们啊,等到将来成年后。貌似除了瞻元外,其它的儿子也是需要就藩的。
  其实,就藩。
  何尝不是皇家希望除了继承外的皇子们,都去地方上待着。
  这样能让皇权更加安危的传承下去。毕竟,远离了权利的中心,有时候,也是一种保护。
  当然,这有一个前题。
  就藩的皇子们的权利不能太大了。不然的话,永和帝抢了侄子这等事情,不是不会再上演。当然,大周朝不会了。
  因为,永和帝上位后,皇子们就藩后的待遇上涨了。可手头的权利,也被剥削了太多。手头的军队,更只有一只守护了王府的小卫队。
  这等情况下。
  只能说,藩王们往就是安心享乐富贵就好。
  其它的政治权利,已经与藩王们无关了。
  “咱们回去吧。”
  福娘提醒了一句话。
  太子朱高熙醒悟了过来,笑了,说道:“是啊,咱们回家。”
  他们一家人的家,是在皇宫,在毓庆宫。
  这时候,朱高熙高兴的与妻子福娘,一起领着儿女们坐马车归家。
  至于汉王、赵王一行人。
  出了顺天府后,也是两只队伍分开了。
  一个向南,一个向西。
  因为,他们的藩地没在一个方向后。那又是一场离别。
  可对于汉王朱高晸也罢,对于赵王朱高孜也罢,都是一件解脱的事情。因为,这两兄弟已经闹翻脸了。
  面子上的情份,也就是相互装一装。
  “三弟,告辞。”
  “二哥,告辞。”
  这两兄弟分开前,连一声“保重”也是难得讲一讲了。
  总之,语气里还挺冷淡的。
  至于汉王妃解氏、赵王妃齐氏,这一对妯娌嘛,则是相互说了一些小话儿。这时候,她们分别了,倒也是有些伤感的。
  毕竟,在两个女人的夫君撕破脸皮前。解氏、齐氏这一对妯娌的感情不错啊。
  如今,更是没在意了许多。
  因为,彼此没利益冲突。
  藩王府,更是隔了千里路。
  “三弟妹,保重。”
  “二嫂嫂,保重。”
  两个妯娌相互道了别,自然是上了各自的马车。然后,两只车队,分开而行。
  从此,就是天隔一方。
  有没有机会再见面,全看天意了。


第242章 
  高丽。
  这个小藩国的京城。
  灵仙道姑在权氏家族的家庙中; 当了一个供奉。
  于此; 灵仙道姑只是做为了一个落脚点歇歇脚。而且; 她这一日有些心血来潮的算了一卦后。灵仙道姑脸色一变。
  随即,她召来了道童,留下一封书信后。
  灵仙道姑离开了权氏家族的家庙。那时候,已经是春天的事情了。如今入了秋。灵仙道姑已经游遍了小小的高丽藩国。
  在高丽这个小藩国中,听了一些见闻后。
  灵仙道姑准备渡海。
  坐船渡海去了海对面的日出之国。
  那个据说神教与佛教并行的国度。
  “避一避也好。”
  灵仙道姑有预感; 她继续留在了高丽小藩国之中,必然会有天大的麻烦。至于去了日出之国,也算得有一线生机。
  危机来原于哪里?
  灵仙道姑的目光,望向了大周朝的燕京城方向。
  “是龙气……”
  “龙气对贫道有憎恶之感。”灵仙道姑已经有些心血来潮的恶念滋生了。而且; 她发现,她当初得到的徐皇后那一丝血,那一丝血中引来的凤气消散的差不多了。
  再不走。
  也许精通了术数天机的皇家鹰犬; 就真会抓住了她的痛脚。
  “哼。”
  灵仙道姑冷笑两声。
  可她心头是得意的。特别是徐皇后的死逝传来时,她可是功法又升了一个层次。那权氏的贵女,不过是她随意的一个乐趣。
  灵仙道姑莫名的; 就是想这个来玩一个游戏。
  不过,现在灵仙道姑想明白了。
  她就是嫉妒了。
  “无量天尊。”灵仙道姑对于自己的心头恶念,也是在徐皇后死后; 消散不少。至少; 执念去了。
  “日出之国。”
  “贫道倒需要去瞧上一瞧。”
  就在三日后。
  灵仙道姑坐了海船,已经离开了高丽小藩国的一处小港口时。
  道衍和尚已经领着皇家的暗卫,追查到了灵仙道姑离开的地小港口。只是; 再查询了情况后,道衍和尚无奈的念了一声佛号。
  “阿弥陀佛。”
  “贫僧来晚了一步。”
  道衍和尚知道,他真的来晚了。
  可那人,那个女冠也确实够利害的,居然一直能扰了天机行事。
  海的另一面,另一国吗?
  在海天一线的港口处,道衍和尚望着大海。他突然下了决定,他将出海。他倒要瞧一瞧,那女冠是不是真能上天入地?让他道衍一直吃憋。
  永和四年。
  秋,九月下旬。
  燕京城。
  皇宫。
  乾清宫,御书房内。
  在御案之后的龙椅上,永和帝看了拱卫司的密奏。
  看完后,永和帝的神情是平静的。这密奏上说的事情,自然就是道衍和尚已经东出渡海,去日出之中追拿了灵仙道姑的事情。
  过了这个秋,进了冬月初七,就是徐皇后的忌日。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永和帝对于皇后去逝的事情,已经搁在了心里。对于帝王而言,他更重要的事情,不是缅怀了过去,而是治理好了江山社稷。
  若不然,就是愧对祖宗打下的基业。
  至于徐皇后的死,还有灵仙道姑这个女冠,永和帝既然把追缉的责任担在了道衍和尚的肩膀上,永和帝就是相信了道衍和尚的能力。
  “朕能等。”
  永和帝在奏章上,皆了一个“准”字。
  对于给道衍和尚的支持,永和帝自然会给的。不管是明面的,还是暗中的。因为,永和帝要一个结果。
  无论灵仙道姑是死是活,永和帝不在意了。
  永和帝只是给他的嫡妻徐氏一个交代,也是给他自己一个交代。
  至于以后……
  百年之后,永和帝愿意去了地上后,再跟皇后慢慢的谈论了那些美好的回忆。至于不美好的,帝王会自己遗忘的。
  人死了,活在回忆里的,自然便是美好的。
  因为,不美好的,要不被刻意的遗忘了,要不就是被美化了。
  “魏谨行。”
  永和帝唤了一声。
  太监总管魏谨行忙是躬身应了诺。
  “权嫔、韩嫔近日如何?”
  永和帝随意的开口,貌似不在意的问了一句。
  “回圣上,权嫔、韩嫔二人,一直在后宫老实本份,不曾越了宫规行事。”魏谨行简单的回道。
  “让这两人平安的活着。”永和帝交代了话,道:“不用特别的照顾,能活着当个高丽小藩邦在后宫的象征即可。”
  “诺。”
  魏谨行又是恭敬的应了话。
  永和四年。
  秋,过去了。
  进了冬。
  天非常的冷。
  一场雪后,御花园中是银装美景。
  权嫔、韩嫔想躲在了景仁宫里,当了闲人。不过,她二人没这个机会了。因为,黄淑妃举行了赏梅宴,然后,由得吕贤妃参加了。
  当然,这贴子自然也给了四个嫔。
  这等情况下,吕贤妃去了,李嫔、吴嫔参加了赏梅宴。权嫔、韩嫔两个高丽小藩邦来的女子,自然不敢拒绝了一宫主位娘娘举办了的赏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