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妖妃她母仪天下了[重生]-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姚燕燕一见这副找到知心人的模样,就知道他平日里也是被太傅虐惨了。她笑道:“那咱们小元宵想找什么样的伴读呢?”
  元宵顿时拧起了小眉头,开始认真思索起来。
  ******
  次日清晨,城南郁家医馆。
  郁大夫一大早起来,就要叫女儿将屋里的草药抬到院子里晾晒,然后把医馆大门开了,等他喊了一声没人应,才蓦然想起,自己女儿去当了军医,已经许久未归家了。
  他有些恼怒,但等到走进灶房,一个人烧柴熬粥时,就越发觉得寂寞起来。
  望着灶房里蒸腾的烟气,他愣了一下,仿佛看见女儿站在灶房里忙里忙外的身影,一切好像女儿离家出走前一样。
  他重重叹了口气,自个儿喝完粥后,就去开了医馆大门。新招来的伙计是个勤快人,已经在医馆门口等着了,在他开门后,立刻进来帮忙收拾,可惜这伙计是个愚钝的,教了许久也才认了十几味药材,抓药时常抓错。连他女儿一根手指头都比不上。
  郁大夫想到女儿,面上又添了几分愁容。
  没一会儿,病人上门了,是慕名来看过两次的一位员外,姓赵。
  郁大夫把了会儿脉,说道:“差不多了,再喝两剂药就不用来了。”他提笔写了张药方,赵员外身边的小厮立刻接过去找伙计抓药。
  赵员外感激道:“我这病有几年了,看了好多大夫都看不好,没想到到了郁大夫这儿,吃了两个月的药就好了,您真是妙手神医啊!”
  郁大夫道:“您客气了。”
  赵员外道:“我听说令爱进了医女馆,还随军去了前线?”
  闻言,郁大夫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鉴于郁大夫向来不是个随和人,赵员外也不以为意,他笑道:“不知令爱归家否?若是您不嫌弃,我愿为小儿求娶令爱。我家中有良田百亩,铺面十间,宅院五所,奴仆数人,必不会叫令爱受苦。犬子您也见过,就是第一回 陪我来看病的年轻人。”
  光看赵员外的面相,就知其年少时生得不错,而他的儿子郁大夫也见过,是个模样俊朗、十分精神的小伙子。
  自从郁宜欢去当了军医就没再回来过,只寄过几封信,郁大夫心里不是不挂念,却从不肯回信,在他心里,这个女儿就是耻辱,谁家肯娶这样一个出去抛头露面还在男人堆里厮混的女儿?他没想到,像赵员外这样有钱有势的人家,竟然肯来求娶,当即就忍不住露出惊讶之色。
  赵员外以为他不肯,又道:“犬子正在读书,明年就要下场了。郁大夫若是不嫌弃,你我两家可先定下婚约,等到明年犬子考取了功名,再迎娶令爱过门。”
  郁大夫忍不住问道:“这……小女无才无德,您……”
  赵员外明白了他的言外之意,当即笑道:“郁大夫过谦了,您养了那样一个好女儿,我羡慕还来不及呢!我听说她在军中行医,不知救治了多少受伤将士。令爱医术高明又心地善良,犬子若是能将之娶回家,那才是三生有幸啊!”
  郁大夫不敢置信道:“可她在外抛头露面……”
  赵员外摆手道:“现今世道同以前不同了,令爱为了救人,连前线都敢去,可见是巾帼不让须眉?多少男子都比不上她,现在外头谁不在说医女馆里的女大夫是女英雄?”赵员外可早就打听过了,郁宜欢救了那么多将士,那可都是人脉啊!再者,那医女馆是皇后娘娘建的,郁宜欢说不准还能有机会见到娘娘呢,若是他儿子能娶到郁宜欢,将来仕途上岂非一片光明?
  赵员外离开前,还殷切地对郁大夫道:“郁大夫,您可要好好考虑,我绝对是真心实意替小儿求娶令爱的。”
  郁大夫送走赵员外后,又接待了几人,却不是病人,而是来求娶他家女儿的,他将人一一送走后,便一个人坐在医馆大堂里,垂着双眼不知道在想什么,半晌后,他忽然被街上的动静惊醒,抬眼望去,就见几名两名衙役押着一个模样邋遢的中年汉子走在街上,其中一名衙役一边走一边还大声宣扬此人犯下的恶行。
  原来这人是京城治下十里镇的人,他不但欺压老弱妇孺,还抢走人家的抚恤金!
  “呸!不要脸!不知耻!”
  “诸位可记清了这人,今后可万不能同这种人来往!”
  “我家猪肉也不卖给他!”
  若不是被衙役喝止,只怕已经有人往那男人身上扔石头了。
  郁大夫对这人也很是不耻,他为人古板,对待这种欺压老弱妇孺的人更是深恶痛绝。当下便仔细瞧了两眼,决定日后这人若是上他这儿来要治病买药,要比旁人贵上两成。
  不过还没等他看仔细,又有一人被衙役拉过来巡街,这一人的罪行竟然是打骂妻儿、侵占媳妇嫁妆。
  郁大夫见状一惊,这种事竟然也能定罪,更叫他惊异的是,将这男子告上衙门的,竟然就是他的婆娘,且听衙役讲述,两人已在县令的见证下和离了。
  沿街看热闹的百姓说什么的都有。要换做以前,有媳妇敢将丈夫告上衙门,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可是这会儿,街上却有人说那妇人做得对。有几名男子说那妇人竟将丈夫告上衙门太过恶毒,却立刻被人堵了回去,一群人顿时在街上吵做一团。
  郁大夫有些恍惚,只觉得不知什么时候,这风气就就变了。
  难道……他女儿说的,才是对的?
  他怔怔地迈进医馆,想要让伙计将门关了,他要回去好好再想想,又怕待会儿有病人来,找不到地方,只好放下这个念头。
  一转眼入了夜,伙计回家去了,郁大夫收拾收拾东西,就要将大门关上,忽然听见身后有一道熟悉的声音,怯怯道:“爹……”
  郁大夫眼底一热,回过身时却已经板起了脸,冷冷道:“还知道回来?”
  他将关了一半的医馆大门撇下,自顾自迈进了后头的院子。郁宜欢见状,愣了一下,而后露出笑容来,连忙快步过去,放下包袱,就把医馆大门关好。
  父女俩许久未见面,坐在屋子里时竟一时不知该如何开口。
  许久之后,郁大夫道:“你要出去行医,我也不再拦着你,只是日后,要时常回家。”
  郁宜欢没想到竟能听到父亲说出这样的话,当即惊喜地露出笑容。
  郁大夫又道:“正好你回来了,为父要给你定一门亲事,就是城东赵员外家的次子。”
  也正是这个时候,兰家姐弟坐在堂屋里,兰梦诗问道:“听说你有喜欢的姑娘了,什么时候去提亲?”
  兰梦征红了脸,“谁说的?我才不喜欢她!”
  为了转移姐姐的注意力,兰梦征问道:“姐,之前说的那个书生,何时来提亲?你的终身大事都还没着落,我着什么急?”
  兰梦诗面上微微一红,说道:“我已经和他说了,若是他能再等两年,我就嫁给他。”
  她还要在娘娘身边再当两年差,至少,要等到陛下和娘娘不必为了银钱烦心的时候。
  到了那个时候,她才能问心无愧地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
  在兰梦诗心里,她和弟弟做的那点事,远远不足以报答陛下和娘娘的大恩。


第157章 (捉虫)
  兰梦诗心里想的是报恩; 兰梦征却想到了别的地方去; 他点头道:“也是; 那个书生现在还只是个小小的太守,如何能配得上姐姐?至少也要等到他往上升几级。”也不知杨辞有没有那个能耐; 若是两年后他还只是个太守,那他姐姐怎么办?两年后姐姐都二十一岁了!
  兰梦征想到这里又有些担忧了,他道:“姐; 万一杨辞反悔怎么办?你如今都十九了。”
  兰梦诗毫不犹豫道:“他不会的,若是他真的反悔了,我倒还看清了这人; 免得将来成婚以后伤心。”
  兰梦诗早就不是那种闺阁中柔弱天真的少女了,在娘娘身边待了那么久; 又和周晚香一起; 里里外外处理了那么多事; 岁月将坚毅与柔韧浸染入她的眼底眉梢,即便她外表纤弱秀丽; 但细细看进她的眼底; 却能发现她骨子里的果敢坚强,杨辞比她还大几个月; 在她面前却显得稚嫩了。
  兴许也是这样; 杨辞才对她一见钟情; 柔弱美貌的女子不少,但是像兰梦诗这样柔中带刚的,却很少见。
  姐弟俩说了一会儿; 外头忽然渐渐响起扑簌簌的动静。兰梦征打开窗子看了一眼,冷风从外头浸入,又被他结实的身体档得严严实实,只余下些微的凉意传到兰梦诗那里。
  兰梦征侧头看他,就见屋内烛火映照下,弟弟的面上露出一抹暖暖的笑意,“姐,下雪了!”
  兰梦诗起身走过去,姐弟俩并肩站在窗边,一起抬头望着夜空,雪越下越大,片片鹅羽般轻轻缓缓地从空中落下。
  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
  “嘿,下雪了!”
  李老大浑身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对眼睛,正拉着驴车往村里赶。他今日天还没亮就拉着货进县城卖,回来时天都黑了。
  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地面上渐渐积起来的雪,他脚步轻快地走进了村子。
  村门口正有个穿得同样厚实的男人在来回踱步,是他兄弟,瞅见他来了,连忙上前几步帮忙拉着驴车进来。
  两人一道进了家门,满面沧桑的李老头迎出来,见儿子是拉着驴车回来的,不由心疼道:“从县里到村里这么远,你咋就走回来了?坐车上还能轻快些!”
  李老大嘿嘿一笑,道:“爹,我这不是怕累坏了咱家的驴子?这可是宝贝疙瘩!”说着,父子三人就帮忙将驴车上的货卸下来。
  这货是从县城里换回来的,多是一些年货,村里许多人家紧着要呢!他们家从县城里运过来,能赚一文钱的利,村里人家也不需大老远跑进县里头买,皆大欢喜。
  三人卸完货,老二将驴子牵进棚子里喂食,老大则跟着李老头进了堂屋,一起清算这些日子赚了多少钱。没过一会儿,婆娘把饭菜摆上桌,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了饭。
  吃完饭后,李老大懒洋洋靠坐在暖呼呼的炕上,看看整整齐齐码在屋里的年货,又看看一家人住着的这栋砖瓦房,再想想棚子里的那头驴子,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再攒一笔钱,他和弟弟就能讨上媳妇了,到时候再生几个胖小子胖丫头,家里就更热闹了。李老大喜滋滋地想。
  正是这会儿,外头传来说话的动静,似乎有客人上门了。李老大裹上衣服往外一看,就见隔壁王婶子拉着两个瘦骨嶙峋的少年站在他家院子里,他爹正拉着人往堂屋里走。
  王婶子面上很为难,“这两个孩子是我娘家兄弟的,父母都去了,家里没吃没喝,屋子又破了,这大冷天的不得冻死?瞧着实在太可怜,我就把他们带回来了。只是我家里小子们多,又有几个丫头,哪里住得下?只好舔着脸过来求你们帮帮忙,能不能收留他们住两个月,你们放心,不用给他们吃的,他们白天会去工地上做活的。”
  李老大还没说话,他爹李老头就笑道:“嘿,多年老邻居,你跟我客气啥?我家新起的屋子,又暖又结实,莫说是两个,再来几个也住得下。”
  王婶子连忙带着那两个少年感激地道谢。
  李老头安排两孩子跟着自己两个儿子住,笑道:“前些年头大家日子都不好过,现在就不同了,乡里乡亲的,能帮的肯定得帮。我看着俩小子将来肯定有出息。
  一屋子人和乐融融。
  等王婶子走后,李老大腾出自个儿的屋子给那对兄弟睡,自己则打算去和弟弟挤一挤。
  两少年瘦得很,身上衣裳也单薄,李老大就找出了自己以前穿的衣裳给他们,叫两人明日去工地做工时穿上。
  坐在温暖的炕上,兄弟俩不由热了眼眶,两人问,“工地上真的管吃吗?还能有工钱?”兄弟俩是从很远的一个村子里过来的,路上就走了好几天,穷得实在过不下去了,才来投奔亲戚,没想到不但没被嫌弃,还能有暖炕睡,有被子盖,这可比他们来时想象的要好上十倍!
  李老大看着他们,就仿佛看到了三年前刚刚跟着村里人上工地的自己,那个时候他也又担心又害怕,生怕那朝廷的工地是吃人的老虎,进去了就要累死在里头。
  对着这彷徨的兄弟俩,他肯定道:“是真的!我们家以前也穷得快饿死,这两年日子才好过起来,去了工地好好干活,别偷懒,那里都是好人,以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有盼头。”接着,李老大就跟这对兄弟说了自己家以前的日子。
  他们家以前也是穷困潦倒,他家有他和他弟弟两个壮劳力,却穷得总是吃不饱,冬日里更难捱,因为朝廷的赋税很重,一年忙到头却也只是饿不死罢了,他爹和他娘甚至想过跑到山上吊死,觉得糟蹋家里粮食。
  但是自从三年前起,日子就慢慢地越过越好了,因为朝廷不但减了赋税,冬日里还招工去修城墙挖河渠,但凡去了的,不但能填饱肚子,每日还能有几文的工钱。
  李老大一开始也不敢置信,但家里实在没粮下锅了,他和弟弟就跟着村里其他人去了,没想到竟然是真的,干活的时候没有人打骂他们,干累了歇一会儿也没人会怪他们,最重要的,每天的粥里都能有一点肉沫子!
  他们兄弟年轻,吃饱了以后力气越来越大,又因为心存感激,干活很卖力,工钱自然也比旁人多一些,而朝廷减了赋税,粮食吃不完还能拿出去卖掉,又是一笔收入……三年下来,他们家越过越好,还起了新屋买了驴子,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往前数几年,这样好的日子,他想都不敢想,但是现在,他却能肯定,以后一定会越过越好!
  *******
  “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能有好收成!”
  永安宫中,姚燕燕和皇帝陛下也在看雪。
  姚燕燕身上裹着厚实的白色皮草,兜帽戴着,只露出一张雪白的面庞,她伸手去接了一片雪花,夫妻俩脑袋凑在一起,借着廊下的宫灯仔仔细细地看那些堆在一起的六角状雪花。
  姚燕燕感叹道:“冰清玉洁的,真美啊!”
  皇帝陛下点头,高兴过后,他眉宇间又染上了几分愁绪。姚燕燕问他怎么了。
  皇帝陛下道:“雪下得这么大,外边不知道有多冷,不会有百姓冻死吧?”
  每年冬天,都有贫苦百姓冻死,皇帝陛下原先一直不知道,直到他亲政以后,封元找他要钱加盖屋舍、收留那些无处过冬的贫民。他才知道,原来这世上,竟有人过得那样苦。
  皇帝陛下想象着一群穷苦百姓躲在破旧的屋子里被冻得瑟瑟发抖,眉头都要拧成结了。
  姚燕燕见状,便拍掉手心里的雪花,冰凉的手指尖戳了戳陛下的眉心,一下就把陛下从那股忧国忧民的状态里唤回神了,她道:“这几年国库一直有拨钱贴补百姓,给百姓过冬的屋舍盖了一间又一间,陛下你就放心吧!不会再有人被冻死的!”
  当然,那些发给百姓的钱不是免费的,朝廷每年冬天、在田地里无法种植的时候,都会找一些工程给百姓们做,日子过不下去的百姓自然会主动去做活,他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没办法让每一个百姓都过得富足,但这样做,至少能让那些勤勤恳恳的人得到回报,让每一个勤劳的人都不至于饿死冻死。
  她握着陛下的手,两人肩并肩走回寝宫,一道走一道说话。
  “陛下,这几年暂时不用打仗了,那些军营里的兵士怎么办?”
  皇帝陛下:“和封先生商量过来,不能让他们闲下来,也不能让他们荒废了,就让他们清早和傍晚出去操练,白天时候种地。”每名兵士都有朝廷发给的土地,而他们的地是不用交税的。
  “只希望明年能多收些粮食,一切都顺顺利利的。”毕竟安稳的日子,也就这几年了……


第158章 
  赶在腊月十五; 除夕的半个月前; 白舟回到了京中。
  他穿着件松青色绣云纹的袍子; 身上裹着同色披风,骑着马穿过城门; 沿着朱雀大道,一路疾驰到了宫门口。
  在马匹的颠簸中,他放在怀里的一包东西微微露出一角。
  入了宫; 进了御书房,陛下正与封元说话,旁边还站着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人。
  “陛下; 这是今岁收上来的粮食,一共收获了十万石粮食; 另新增丁口十万三千七百六十人。”封元这话说完; 户部尚书立刻将统计出来的条目呈上去。
  皇帝陛下接过来看了一眼; 眉头微微一拧,“这么少?”
  封元道:“去岁许多壮劳力都被征入军营; 国中耕地种田者多是老弱妇孺; 不过明天开春会放归数万兵士。”言下之意,陛下别愁了; 明年耕地的人多了; 收获的粮食也就多了。
  皇帝陛下又拧起了眉头; 道:“新增丁口怎么这么少?”
  齐国原本就地广人稀,这偌大国土上登记在册的才两百万人,而在吸纳了吴国之后; 登记在册的总人口已经达到四百多万人,皇帝陛下没有想到,人口这么多,结果新增丁口才十万多,这些人闲着都在作甚?难道不生孩子吗?
  朕与娘子都贡献了三个!
  似是知道陛下心中所想,封元但笑不语。
  正是这会儿,白舟经过通传,入了御书房内。
  皇帝陛下一抬眼,就见白舟浑身绿油油地走了进来,乍一看活似根大咸菜。
  白舟并未注意到皇帝陛下目光中的异样,他一进来,就呈上了一直捂在怀里、将衣裳塞得鼓起一小团的东西。那东西用油纸包着,里头长长粗粗的一条,不知是何物。
  “陛下,此物名唤燕美人,由海外小国传入,在南蛮一带颇受欢迎,据说种下后,一亩至少可产三石,风味独特,足以替代粮食。”
  白舟话音落下,御书房众人皆对那物件投去惊奇的目光。要知道如今齐国最好的土地,一亩也至多种出二石粮食,有的甚至只能种出一石,这东西若真能产出三石,对齐国可大大有利啊!
  封元也露出惊讶之色。
  而皇帝陛下看着这东西的眼神,除了惊奇之外,还有几分旖旎之色。
  燕美人……燕美人……这不就是在说他的燕燕么?
  这些人可不知道燕燕的闺名,莫非此物真叫燕美人,而不是下面人为了奉承特意取的这个名字?
  皇帝陛下心中顿时好奇起来,立刻道:“拿来给朕瞧瞧。”
  高公公立刻过去,从白舟手中接过那“燕美人”,呈给陛下。
  皇帝陛下接过,打开了油纸包。
  封元以及其他人微微探头去看。
  油纸包打开,露出里头两个长而粗胖、外头裹着一层淡淡柳黄色薄皮的东西。
  白舟笑道:“请陛下拨开外皮。”
  皇帝陛下有点紧张。这东西名唤燕美人,还裹了一层“衣裳”,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给燕美人脱衣裳……
  咳咳!皇帝陛下及时止住了自己乱七八糟的想法,他轻轻剥开燕美人的外皮,露出了里头一粒粒排列整齐、形似珍珠的金黄色东西。
  “这瞧着……有些似金子啊!”皇帝陛下喃喃道。
  白舟笑道:“陛下说中了,这燕美人有两种,一种是陛下手中,拨开来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另一种颜色略浅,日照下犹如玉石。”
  皇帝陛下便剥开了另一个,的确如白舟所说,颜色略浅,但光泽莹润,好似美人玉肤。
  皇帝陛下瞧着这两个燕美人,一个金灿灿的像是金子,一个温润得像是美人肌肤,他都很是中意,却又有些纠结,问白舟道:“这真的能吃?”
  白舟立刻道:“微臣尝过,色泽略深的滋味清甜,色泽浅淡的软糯粘牙。臣一共带回了三石,陛下可先尝尝。只需让人御厨蒸熟即刻。”
  于是立刻让人蒸了十个白舟带回来的“燕美人”,分与留在御书房的众人食用。
  皇帝陛下也是这时候才知道,原来那燕美人是可以一粒粒剥下来的,而且滋味果然跟白舟说的一样。
  在场主人赞不绝口,户部尚书拍道,“陛下,这可比粮食还好吃。”
  其他人都只分了一个,皇帝陛下却足足吃了两个,他对白舟带回来的燕美人很满意,说道:“燕美人推广一事就交给你了。若来年真能高产,朕记你一大功。”
  白舟立刻跪下谢恩,他刚刚起身,就见陛下忽然拧了眉头,道:“朕觉得燕美人这名字不好,你换一个吧!”
  白舟一愣,但并没有说什么,左右就是一个名字,换一个也无妨。他正要领命下去,就听陛下接着道:“你方才说南蛮一带,都管它叫燕美人?”
  白舟点头称是,就见坐在书案后的年轻天子蹙起眉头,一脸不悦,他心中一惊,以为自己哪里不妥,惹怒了陛下,就听陛下接着道:“你派人去南蛮一带的小国,宣读朕的旨意,就说‘燕美人’这个名字犯了朕的忌讳,叫他们以后不许叫这个名字!”
  不止是白舟,御书房里其他人都微微一愣,这还是第一次瞧见陛下如此强硬又蛮不讲理的一面。
  白舟心说陛下何时有了这样一个忌讳?但他也没有多问,毕竟南蛮一带的小国向来是大齐的附属国,前些年大齐势弱的时候,那些墙头草还给边境找过麻烦,这几年齐国强势了,他们又巴巴地贴上来,委实叫人不喜。
  他领命退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