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女皇(赵岷)-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91第九十一章嗜血虎狼

       建元二十八年九月;索超率三万轻骑千里奔袭东虏的圣城的——金城。 东虏诸部万没想到陈军会来深入草原腹地主动进攻。数百年来,游牧部落与中原王朝的攻守形势第一次被颠覆了。闻知这个消息,正在猛攻东北边城的东虏战士纷纷回援围攻索超。
  当月中旬,数万汉奴叛逃东虏并同陈军一起火烧数千座帐篷俘获人畜无数。双方在广袤的大草原上展开了殊死搏斗。索超将三万精骑分为十股昼伏夜出;四面出击,各个击破,敌少则歼,敌多则逃,一路横扫,所向披靡。
  十月,索超累计共斩杀七万精锐骑兵俘虏五千;解救三万汉奴。俘虏当中包括东虏最大部落金昌部落的左右贤王以及金盛部落的宗室子弟五十余人。消息传到国中,陈国举国欢腾;陈梓坤更是大为振奋,立即派快马使者前往金城犒赏三军。但此时索超却已把金城交由李思原和三万汉奴把守,自己则亲率二万五千精兵继续往追击东虏主力。各国得知这一消息,反应不一。吴王派使者入陈庆贺,晋国上下则是一片缄默。
  萧舜钦趁机劝谏陈梓坤:“大王当见好就收,过犹不及。东虏目下只是我国疥癣之患,晋国才是陈国的心腹之患。”陈梓坤从兴奋中逐渐冷静下来,她沉吟良久,最终下定决心。次日一早,快马使者飞赴边关前往金城传旨:命索超和李思原择日班师回朝。
  使者尚未到达,金城便传来了一个让世人悚然动容的消息:李思原在东虏圣城金城大肆杀戮,先是屠杀俘虏三万,汉奴四处出击,凡遇到东虏男子,成年当场击杀,少年则阉割去势。这还不算,他还带领新附汉奴掘开王陵,将陵中尸骨挫骨扬灰,并当着众人的面将左右贤王和宗室子弟先行阉割再鸡奸!
  李思原的所作所为一经传开,举世哗然。
  就在这时,双方攻守形势陡然剧变。 那些被索超追击,逃遁得无影无踪的草原骑兵如星星之火一样,一点点的向金城聚拢;那些与金日金盛素有仇隙原本作壁上观的大小部落也纷纷加入反击陈军的行列。索超所部在北漠草原被十万骑兵围困。整个东虏史无前例的精诚团结起来,不论男女老少,凡是能拿得动武器的都跨上了战马,骑兵战士像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涌向金城涌向陈国的边境。一连数日,陈国边境八城连连告急!
  陈梓坤整个人如陷冰窖。她像木桩一样端坐在王座之上,声音干涩阴冷:“目下我国该如何应对,请诸位爱卿各抒己见!”
  大殿中一片死寂。众人垂下头,默然无声。
  他们能有什么办法呢?该派的军队全部开往了边境。晋国虎视眈眈,伺机而动,东南边军不能妄动。
  许久许久以后,陈梓坤颓然一叹,无力地抬手:“散朝罢——”
  众臣垂头屏气,无精打采地鱼贯而出。
  秦元、崔博陵、苏放、萧舜钦、文杰等人不约而同的留下。众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萧舜钦环视众人,略一拱手,起身快步进入偏殿书房。
  他立在案前面色冷峻,言辞犀利尖锐:“大王的暴戾之气已经无法压抑了,是吗?”
  陈梓坤心绪翻滚,心中似有千言万语,却最终只化成了一声长长地叹息。
  萧舜钦不依不挠,句句如刀:“臣早提醒过大王,李思原面相寒悲,心怀极怨,不可亲近。大王派他随军出征为何不与臣等计议?王言如纶,大王为何轻易授命?大王可知伊图玛可汗最大的心病是什么?那就是东虏各部落如一盘散沙,无法统一。也正因为对方暂时无法统一整合,所以才对我国威胁不大。如今大王正好为伊图玛除去这块心病。——李思原若只是屠城,远远达不到此种效果。东虏曾经屠我陈国数县,血债血还也算是天经地义。可是他做了什么?我们汉人常言士可杀不可辱,胡人较之汉人血性更盛。如今东虏三十多个部落,一抿恩仇,众志成城。晋国虎视眈眈,等的就是这一刻!敌之所欲,大王为之也!臣……”
  说到此处,萧舜钦突然脸色惨白,浑身颤抖。
  陈梓坤一阵惶然,伸手搀扶,涩声问道:“公琰,你这是怎么了?”
  萧舜钦喘息片刻,沉声说道:“臣有心疾,不能激动——”
  陈梓坤扶着他坐下,良久之后,她搓着眉心叹道:“本王知道错了……可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萧舜钦眼中波光闪烁,他看着她仿佛被抽干了血一样死气沉沉,心中蓦地一阵揪疼,责怪的话再也说不出口。他心神稍定,缓缓开口:“当务之急,是要补救。臣请大王杀掉罪魁祸首李思原,以正视听。并推说此事全是李思原公报私仇,大王全不知情,然后派使者携带重金去游说金昌、金盛两个最大的部落。只要稳住他们,其他的自会溃散。”
  “好!”陈梓坤的声音微微有了一丝生气。
  萧舜钦喘了口气,接着说道:“库雅是伊图玛可汗最为倚重的人,此人事母至孝,臣听闻他母亲行将就木,众多名医束手无策。臣为大王举荐一人,此人名叫张竹坡,乃不世名医,现隐居于吴地。大王派人持臣的亲笔书信请他出山,与苏放一起前往金昌医治库雅之母,然后再请库雅劝谏伊图玛,此事尚有转机。其二……”
  萧舜钦条分缕析,从细处入手,逐步谋划。陈梓坤听得入了神,纷乱无定的思绪开始渐渐沉淀。
  “你且去歇息。”陈梓坤命贺秋扶他去西偏殿休息,接着再宣苏放进来计议。君臣密议半夜,黎明时分,苏放匆匆离开王宫,马不停蹄地回府遴选邦交班底。当日清晨,郑喜再次秘密入吴前去寻找张竹坡。
  一连三日,整个王宫大殿灯火煌煌,宫人官吏来回穿梭。
  陈梓坤三日三夜未眠,挨个召见群臣,商议应敌之策。
  就在他们焦头烂额之际,一直虎视眈眈的晋国终于开始行动了!
  十一月初七这日,晋国三十万大军分成三路,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陈军猛压而来。陈晋两军像两座高山一样轰然对撞,天下再次为之震撼。
  双方将近七十余万大军,在河阳山地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大战。 文斌谢善两人早就做好充分准备,在河阳修筑了坚固营垒,坚守不出。
  十日后,苏放几经辗转最终到达金昌。与此同时,陈梓坤颁下《罪已诏》。历数自己即位以来的种种罪责:“寡人即位以来,行止狂悖,刚愎自用,偏听偏信,以君王之身妄逞匹夫之勇,怒而加兵。致使国家多难,百姓离乱……”
  陈国百姓议论蜂起,他们很容易就原谅了这位年轻的君王。《罪已诏》下发数日之后,全国各州县自发参军之人愈增愈多。家有余粮者甚至自备军粮,还有民众自发组织五万多人的民壮营为前线运送军粮,成千上万的士兵和百姓涌向边境与边军一起共抗东虏骑兵。
  作者有话要说:虎摸,前些日子身体不舒服再加上卡文,断更多日。从今日起恢复更新,争取十二月内完结。 


☆、92第九十二章浴血奋战

       陈国庶民虽然踊跃参军精诚团结;然则国家经过连番大战,如今两敌夹击之下,已是强弩之末。十一月,西南边境传来战报:陈国三十万大军已经被迫退出河阳谷地;死守陈国本部安丘。晋王乘势追击,再压十万援军。陈军吃力抵抗。然此时陈国已无多余兵力可派。
  就在陈梓坤焦头烂额,不知所措之时,张固却秘密上书:末将张固遥拜,末将闻索将军被困草原,大王正在遴选将帅救援并闻太上王有意出山。末将以为,此举不妥。太上王固然勇猛无匹;然则若他一去,东虏攻势不减反增;索将军必定投鼠忌器。不若遣末将前去。末将在魏之时,曾连数戍边,与胡虏多次征战,此为其一。其二,安丘之地由文斌谢善守之,暂时无忧,末将之长在攻不在守,留安丘则无用。恳请大王裁决。”和张固密信一起来的还有谢善的书信一封。
  “诸卿以为如何?”密室之中,陈梓坤将书信交于众人传阅,哑声问计。
  一阵肃然沉寂之后,崔博陵拱手应答:“臣以为张固所请句句在理。大王可允之。”
  陈梓坤在房中踱着步子,皱眉凝思,反复思量推演。半晌之后,才字斟句酌地说道:“传令,召回张固。”
  十一月底,张固率领三万骑兵,冒寒进入茫茫草原前去救援索超。
  二十月,谢善派快马呈上安丘布防图。
  “谢善这是何意?”陈梓坤指着那副绘制得十分精心的地形图问萧舜钦。当此之时,晋国斥候遍布国中,陈梓坤每每商议机密大事都要启用王宫密室才能放心。他竟然大刺刺地千里送图!
  萧舜钦悠悠一笑:“兵者,诡道也。”
  陈梓坤舒了口气:“这图是假的,若要骗晋王怕也不易。”
  萧舜钦摇头不语,陈梓坤突然明悟,双眼骤然一亮,脱口而出:“这图此时是真,过时则假?瞬息万变,假中有真,真中有假,本王明白矣。“
  陈梓坤深深一笑,并未作答,他的眸光飞快扫过她的面颊,见她虽然略显疲倦,但脸上已回复些许血色,双眸偶或闪过一丝慑人的神采,心中稍作宽慰。这也是因为她自幼习武,打熬得一身好筋骨,不然像这般昼夜操劳,寻常人早就倒下了。
  思及此,萧舜钦情不自禁出语宽慰:“三方战势胶着数月,眼看局势便要明朗。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将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大王只须咬紧牙关,挺过艰危时刻,接下来便是豁然开朗。大王心志也将有鱼龙之变。”
  陈梓坤意外的看了他一眼,肃然点头。
  “臣告辞。”萧舜钦拱手还礼,缓步离去。
  “先生慢走。”
  陈梓坤目送萧舜钦离开,重重坐下,伏在案上小憩片刻,然后接着阅览奏折和各地密报。
  王宫书房灯火煌煌,一夜未灭。
  从十二月开始,陈国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张固和他的三万骑兵像是投入大海中的一涓细流一样,消散得无影无踪。索超已经突围进入大山,与陈国断绝了消息。
  晋国大军猛攻安丘,谢善文斌连发急报求援。陈梓坤只得派三万新训女兵前去。十二月底安丘守军连连催发粮草,陈国国库日渐空虚。在四方战云密布之时,新年来临了。今年的陈国再也没有了往年的欢腾气息。无论是王宫贵族还是市井百姓均是一脸神郁,草草而过。
  建元二十九年的春天姗姗而来。
  蛰伏了数月的晋军战意勃发,连日猛攻安丘大营。双方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攻防之战。二月,晋军攻破安丘大营左翼平丘,三月又攻破大营右翼沙丘。陈国二十余万大军全部龟缩在安丘石长城内。陈国朝野一片震恐。有人上书请求撤掉谢善,有人请陈王亲征,国人议论汹汹,不一而足。
  陈梓坤却令人难以捉摸的保持着沉默。恰在这时,天机阁传来密报:谢善秘密会见晋国大臣。接着,市井中有消息传说:谢善有意投降晋王!这个消息犹如一道炸雷在陈国轰然炸开。
  陈梓坤冷然一笑:“这都是本王玩过的,他袁麟从头拾人牙慧!”
  萧舜钦亦随之一笑:“那就再玩一遍又如何。”
  陈梓坤听到消息,立即发布诏令以正视听,昭告朝野这是晋国的离间之计,谢善文宾皆精忠谋国绝无二心。陈梓坤虽然明令全国,却终究不再放心谢善,三月中旬,一道密诏将谢善召回易京述职。安丘守军议论蜂起,文宾几乎压将不住。
  此时,已经到了四月暮春。晋王在谢善离开安丘后,连连发?p》
  凸ィ戮蒯пЭ晌#老咭辉偈账酰脑露蠼跗鹇室恢姹迦氤戮澈螅卸狭顺戮氤鹿沟氐牧怠3戮咄虼缶唤氖虼缶Юг诎睬鹗こ悄凇3峦跖墒拐叨喾奖甲撸胛夤⒃馔醭撇〔怀鞅谏瞎邸3率谷攵睬蠛停峦趺诵薷唇鸪牵⒚钏荚圆靡孕惶煜拢涫紫子谝镣悸昕珊埂?p》
  安丘城下,大战仍在持续进行。晋国四十万大军轮番攻城,陈军据险固守,浴血奋战。
  晋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有备而来,自是气势凶猛,锐不可挡。陈军同样不弱,陈国地处四战之地,举国尚武,国民勇悍好斗。两强对碰,战场是前所未有的惨烈。
  晋主主帅正是沙场宿将王勇。他一身精铁甲胄,端坐在马上,神色严肃的望着前方的敌阵。陈军人数和装备上皆不敌晋军,但气势上却是丝毫不弱于晋军。
  此时谢善回京述职,张固深入草原救援索超,陈军的统帅正是文宾。文宾手握大刀,气质沉稳端肃。面临强敌,不惧不乱。王起默默打量着对方,并不因他年轻而起轻视之心。
  文宾纵马而出,目光在前排将士身上扫视一圈,声音坚定而清晰:“各位将士,我们的后路已民被晋军截断,军粮仅够维持二日,我们退亦死,进亦死。男子汉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能留下怯懦之名。今日我和兄弟们一起誓死一战,与晋军同归于尽!”
  全体将士一起发出了气壮山河的悲壮吼声:“誓死一战,同归于尽——”
  王起等人不禁脊背一凉,面面相觑,他们正待临时计议。不想就在这时,文宾将手中令旗一劈:“杀——”处于弱势的陈军竟是先发制人!
  号角声凄厉响起,战鼓隆隆如雷。
  王起亦同样举手劈下令旗,两支强军在山谷中展开了一场殊死血战。没有阵法没有计谋,只有正面硬拼和厮杀。
  晋军人数优于陈军,加之装备精良,统帅谨慎沉稳,晋王本来有必胜的把握。但是此时,王起心中的自信却在一点点的崩塌。
  面前的陈军骑兵三骑一队,互相掩护厮杀,配合默契。步军则是五人一阵,同样配合得天衣无缝。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死不旋踵。如此打法,晋军即便胜了,也是惨胜。他们君臣都低估了对方……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同样没有退路!
  ……
  山谷中人喊马嘶,地上死尸累累。浓烈的血腥弥漫山野。
  三个时辰过去了,双方从日中厮杀到日落。西天,血色残阳照在谷中战士的身上,映射出一抹诡异的红光。陈军身着暗红军服,此时,经过敌人或同伴的鲜血的浸染已变成了酱红色。是夕阳残光的映衬下显得愈发狰狞可怕。
  双方不约而同的停了下来,死死对峙着,喘息着。随时准备着再度血战。
  王起嘶哑着嗓子命令:“就地用餐——”
  文宾用袖子一抹脸上的血迹,哑声叫喊:“把军粮全部吃光——”
  “全部吃光——”平平常常的话语听上去却是惊心动魄。
  战士们我狼吞虎咽的吃完战饭。
  文宾率先起身,手中长剑一挥,战鼓如擂,号角齐鸣。
  晋军咬牙起立。王起本意是今日休兵,明日再战。哪知对方竟然缠战不休。
  文宾一声令下,陈军如同潮水一般再次涌上战场,不管是轻伤还是重伤只要能爬得起来的都自觉自动的加入血战。退亦死,进亦是死。同样是死,何不选择轰轰烈烈的死法!这是陈军绝大部分士兵的想法。
  两军毕竟已经经过了三个时辰的激战,此时都已是强弩之末,全靠一口气在撑着。
  天色逐渐黯淡下来,淡淡的暮霭笼罩着大地。
  就在这时,陈军身后传来一阵隆隆的马蹄声。晋军一阵惊喜,原来,王起早就派陆观率一支骑兵插入陈军后方,切断了陈军与陈国本土的联络。除非陈王再派精兵拔掉这支骑兵。晋王早就给王起送来密报,陈王此时无力再派援兵。所以晋军理所当然的以为是陆观来援。
  陈军则是一阵死寂,反正他们已抱了必死之心,同归于尽,敌人越多越好。
  但是他们都想错了!
  这时,后方传来一声高喝:“将士们,你们是好样的!太上王亲率十万大军救援来了——”文宾一阵激动,他听出来了,这正是谢善的声音!
  半晌之后,阵炸雷般的欢呼声响彻在山谷:“大王万岁——太上王万岁——” 


☆、93第九十三章鱼龙之变

   
  陈信和谢善的到来极大的鼓舞了已经筋疲力尽的陈军将士。战场形势随之陡然一变。但王起毕竟久经沙场;片刻惊骇之处,他很快但冷静下来。结合晋王发来的密报和他对陈国的了解,陈信绝对不可能带来十万援军。最多只有五六万,而且还极有可能新军。果真如此;在力量上,晋军仍然占据优势。他这么一想,立即将自己的想法传至三军将领,让他们莫要害怕。敌方完全是在虚张声势。
  ……
  这一仗从天黑打到天亮。日出时分,山谷之中死尸塞道。天空中盘旋着成群的秃鹫。这一仗中,晋军大将陆观、成俊战死,王起王勇受伤。晋军战死二十万;重伤者不计其数。陈军也好不到哪儿去,陈军战死十七万;伤者无数。太上王陈信负伤十余处,陈军以微弱的优势惨胜晋军。
  安丘血战,使天下震撼,亦使晋国君臣震撼。这四十万大军是晋国的精锐,如今却败于数量装备皆弱于晋军的陈军,袁麟怎能不窝火愤怒?偏在这时,一个让他同样震惊的消息再度传来:索超和张固已在草山会师,索张大军连克东虏胡骑,斩首八万。就在他以为陈梓坤会乘胜追击时,不想,东虏在此时却派使者入陈求和,陈梓坤竟然慨然答应。并遣返东虏俘虏,出重金修复东虏圣城。
  一场旷古大战就这样被消弭于无形。陈国两线作战之时,晋国尚不能胜之,更何况是今日!晋王也渐渐冷静下来。他不得不承认:陈国国力虽然尚弱,但战力却不可小觑。既然不能速胜,那就只能徐徐图之。
  安丘血战之后,两国陷入了冰冷的对峙时期。邦交一时中断,商旅断绝。两国百姓互相仇恨。
  一座破败的四合院中,九王子袁致正穿着一袭半旧的麻衣歪歪扭扭的劈材。他头发散乱,身形消瘦,自从两国开战,晋国对他的供应也渐渐断绝。陈国百姓对他恨之入骨。若不是赵玉拼死阻拦四处求告,他早就身首异处,客死他乡了。
  “致儿,我回来了。”院外传来了赵玉开朗的笑声。
  袁致心中一暖,连忙扔下斧头迎出来。赵玉灵动的双眸警惕的环视一圈,迅速关上院门,笑着指指怀中的口袋:“我们又有吃的了。”
  “玉儿,多亏有你……”袁致一阵唏嘘感叹,几欲落泪。这几年后,他身处异国,形同软禁,孤苦伶仃,生计艰难。身边的仆人侍女或是死去或是逃走,如今只剩下了一个病仆和赵玉不离不弃。
  “好了,别难过了。如今两国已经罢息战,你的处境会越来越好的。”赵玉软语安慰一番,接着话锋一转,神秘兮兮的说道:“你猜我今日见到谁了?”
  “谁?”袁致随口问道。
  赵玉悄声说道:“陈王身边的大红人郑喜大人你知道不?”
  “她?你见到她了?”袁致心中微微激动起来。如果她能陈王面前提提自己,那……他随即转念一想,不行!即便陈王记起自己又怎样?陈国和晋国有血海深仇,陈王又怎么可能对自己一如从前?自己能活着已是万幸,别的算了吧。
  赵玉似乎未察觉到袁致的脸色,仍旧得意地笑着:“我见到她弟媳表妹的好姐妹,这半袋粮食就是她给的。”
  “哦——”袁致不禁一阵泄气。
  王宫后园,陈梓坤正在水池边的凉亭中迎着徐徐清风翻看奏折节略。她的身边站着一个十六七岁的明丽少女。她正是谢善的胞妹谢若水,前些日子晋国使用反间计,谢善将计就计,上密折建议建议陈梓坤召他入京述职。代蘀谢善入京的正是他的胞妹谢若水。两人长相有七分相似,再加上谢若水时常冒用兄长之名出去游玩,谢若水此次是轻车驾熟,没有丝毫破绽。入京之后,陈梓坤见她应对从容,博学多识,文采斐然,索性将她留在身边分担了文杰的一部分职务。负责起草诏令,整理奏章节略。谢若水不但才学出众,而且性格淡雅温和,机敏伶俐,对国事也颇有见地。数月相处,君臣竟是十分相得。
  君臣二人正在谈话,忽听得内侍禀报:“君上,文将军求见。”
  陈梓坤一怔,安丘之战后,文宾身负重伤,正在府中休养。他此时怎么来了?她手一抬:“召他进来吧?”谢若水极有眼色,立即退到百步之外。
  文宾昂步而来,朝陈梓坤躬身:“末将见过我王。”
  陈梓坤微微一笑,起身虚扶一把:“你伤后初愈,不能久站,快快入座。”文宾口中称谢,坦然落座。
  陈梓坤轻轻一叹道:“上次本王与谢善定计之时,是怕晋国密探无孔无入,是以,此计只有本王和萧先生与谢善知道,本欲有意透漏与你,转而一想,你性格忠厚,不擅作戏,王起又是沙场宿将,所他有所察觉。”
  /》
  文宾本来就对此心无芥蒂,此时听她特意向自己解释此事,心中不禁一暖。拱手慨然说道:“末将明白。大王所虑极是。”
  陈梓坤满意的点头,话锋一转道:“你今日带伤前来可是有事?”
  文宾低头斟酌片刻,肃然说道:“君上,末将在养伤期间,曾经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