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子(殷扬)-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拉伯帝国的重装骑兵着实了得,他们不仅有着精良的装备,还有着严格的训练,严明的军纪,更有愿为那并不存在的真主去死的忠诚,他们冲锋起来很有威势,气势如虹,一往无前。

对付重装骑兵最好的就是强弩了,强弩的射程越远威力越强,远远就可以发威了,阿拉伯帝国的重装骑兵就有得受了。

投石机和强弩,给众将的惊喜不小,然而,还有让他们更加惊喜的。

“这是我们这几年制造的盔甲,你们试试。”李隆基带着众将来到武器库,要众将试试新盔甲。

陈玄礼一瞧,这是明光铠,拿在手里一声惊:“咦!轻了许多。”

“说得没错,就是轻了许多,可其防御力只增不减。”李隆基介绍道。

“当真?”陈玄礼、杨思勖、薛直,以及众将个个瞪圆了眼睛,死盯着李隆基,一脸的急切。

“千真万确。”李隆基叫人过来,当着众将的面,进行实验。

果如李隆基所说,如今的盔甲比起以往的要轻了许多,然而,其防御力更胜一筹。

“太好了!太好了!”陈玄礼一向冷静,此时却是一点也不冷静了,右手紧握成拳,狠狠一晃,大吼一声道:“陌刀手可以更长时间作战了!”

“没错!陌刀手可以长时间作战了!这是天大的好事儿!”杨思勖、薛直以及众将齐声欢呼,个个喜不自禁。

陌刀战阵威力无穷,无坚不摧。所向披糜。遇到陌刀战阵。不管是人是马。都会被劈成碎片。然而,陌刀战阵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陌刀手的体能消耗巨大,不能持久作战。

造成这种缺陷就是因为装备太过沉重了,一把陌刀就重达五十斤,再加上盔甲,弓箭横刀这些“标准装备”,一个陌刀手就要背负上百斤。如此沉重的装备。体能再好,又能持续多长时间呢?

正是因为装备太沉了,陌刀战阵不能长时间作战,不能快速追击,这就需要刀手掩护,需要骑兵配合。

若是让铠甲的重量减轻,而又不损其防御力的话,这对于陌刀战阵来说,那是天大的福音,是让人无比欣喜之事。

陌刀战阵是唐军制胜的三大利器之一。若是能长时间作战,其好处还用想吗?

在李隆基的率领下。众将一样样的观看,知道了其进步,对于战场上如何运用,他们心中有数了。李隆基这才带着众将,回到大明宫,要众将坐下,命人送上茶水点心,开始议事。

“你们都看了,知道了我们这几年取得的成就。”李隆基脸上泛着笑容。

“呵呵。”陈玄礼他们发出一阵畅笑声,大为欢喜。

这次观看军械,唐朝取得的进步远远超乎他们的想象,他们惊喜不已。

“这还不是全部的成就,还有一样巨大的成就,还没有给你们说。”李隆基笑道:“大唐如今拥有百万匹骏马……”

“甚?百万匹骏马?”陈玄礼他们的眼珠子差点掉下来了。

战马,是古代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纵观历史,中国历史上强大的王朝,秦汉隋唐,无不与战马有关,这四个强大的王朝都拥有数量众多的战马,这才造就了这四个王朝的辉煌。

唐朝要远征中东,需要的战马很多。唐朝掌握了百万匹战马,其好处还用想吗?

唐朝完全可以做到,不分兵种,人手一匹战马。有了战马,唐军的机动能力就大为增强,可以快速突击,可以打阿拉伯帝国一个措手不及。

“这只是朝廷掌管的官马,民间的私马还不算。”李隆基接着道:“若是有必要,还可以再征召三五十万匹骏马。”

唐朝之所以强盛,就在于有着大量的战马。在唐玄宗时期,王毛仲主管养马期间,朝廷掌握的战马高达七十万匹,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之最。若是加上私马的话,会更多,百万战马也不在话下。

正是因为拥有如此数量众多的战马,唐军的机动能力特别强,才能席卷万邦。

如今,李隆基把这一优势强化,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唐朝巅峰。

“陛下,这真是大好事呀。”陈玄礼几乎是唱出来的,道:“我们在西域,这些年也收集了三十万匹战马。”

“好!”李隆基大声赞好,道:“加上朝廷掌握的,就有一百三十万匹战马,足够我们这一仗用了。若是不够,朕还可以征召私马入军。嗯,还可以向漠北征召,还可以征召天竺的大象入军,这脚力苦力是足够了。你们尽管放开手脚去打就是。”

李隆基说的一百万匹战马,仅仅是指内地的战马。若是加上漠北的九姓铁勒、回纥诸部的话,那就更多了。若是唐朝倾尽全力,还可以再凑一百万匹战马,这太惊人了。

“想那汉武,以区区三十万匹战马,就能击破匈奴,打得匈奴一蹶不振。大唐拥有如此之多的战马,还愁大事不成?”武则天大为欢喜,原本很疲惫的脸色却是兴奋无比,手中拐杖重重点在地上。

“圣后所言极是。”群臣齐声赞同。

汉武帝发起的“漠北决战”,汉朝投入了三十万匹战马,其中的官马占了一半,私马占了一半。这一仗,汉朝打得匈奴伤亡惨重,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单于夜遁逃”和“封狼居胥”的壮歌也是在这一战上演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议议出兵事宜。”李隆基也是赞成武则天的话。(未完待续。。)

第五章各出机谋

见识了国内取得的惊人成就,众将大为兴奋,精神抖擞,恨不得立时商议击破大食之策,听了这话,无不是竖起耳朵,凝神静听。

“陈玄礼,你先说说西域之事。”李隆基冲陈玄礼道。

汇报西域情形,让群臣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判断,这也是必要的。

“遵旨。”陈玄礼应一声,道:“我们这五年在西域所做的事儿很多,主要的有:一是积蓄军械粮草。经过数年的努力,我们在西域积蓄的粮草足够百万大军两年之用。”

“这么多?”一片惊呼声响起,群臣一脸的难以置信。

“当真?”就是武则天也是一脸的惊讶,一脸的不信,眼睛瞪得滚圆。

唐朝在西域驻军,最大的限制就是粮草难以筹集。正是因为有这一限制,唐朝在西域只能少量驻军。就是在唐朝全盛之时,真正驻守西域的唐军不过两万多人,连三万都不到。

这也是导致高仙芝在怛罗斯战败的重要原因。

这才几年过去,西域就积蓄了足够百万大军两年使用的粮草,这也太惊人了。可以说,这是一步登天。

“这都是陛下英明。”陈玄礼一脸的钦佩,道:“要不是大唐征服了天竺,是不可能有这么多粮草的。自从治理好天竺后,天竺的粮草就在源源不绝的朝西域运输,我们只需要修建粮仓就行了。”

李隆基力排众议,坚持征服天竺,绝对是一手妙棋。征服天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解决西域驻军的粮草问题。

如今。其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了。

“陛下英明!”群臣大为佩服。

“三郎。征服天竺,真是神来之笔!”武则天也是叹服了。

“有些侥幸,若不是灭了吐蕃的话,也没有机会。”李隆基笑道:“这也说明,天佑华夏。”

“天佑华夏!”群臣大为赞成这话。

要不是天佑华夏,为何让李隆基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呢?

“二是我们收集了近三十万匹战马。”这一点,适才已经提到了过了,陈玄礼一语带过。道:“三是我们支援、训练波斯百姓,给优素福制造麻烦。如今的波斯故地,一片混乱,优素福焦头烂额。”

“好!好!好!”群臣齐声叫好,大为赞成这事。

搅乱波斯故地,让优素福焦头烂额,无法与唐朝大战,这对唐朝有着天大的好处,谁能不赞一个好字?

“四是我们不时就会派出军队,与大食打上一仗。这是为了历练军队。”陈玄礼接着道:“经过这五年的历练,在西域的军队皆熟悉了大食的打法。”

让唐军熟悉阿拉伯帝国的打法。非常重要。

“五是我们威逼西域诸国,他们已经向大唐降服,只要陛下旨意一下,我们就可以攻入大食境内。”陈玄礼又道。

威服西域诸国,让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接壤,这一点非常重要。只要大战一开始,唐朝就可以快速攻入阿拉伯帝国境内。

若是不提前做好这点,开战之后,唐军还得费一番手脚,才能与阿拉伯帝国真正交战。

“陛下,这五年我们做的主要事儿就是这样了。”陈玄礼最后道。

“不错!不错!”武则天笑眯眯的看着陈玄礼,夸赞道:“你有大器局,能洞悉全局,这很好。当初,三郎用一千五百斤御酒买你,值!”

“哈哈!”李隆基用一千五百斤御酒把陈玄礼买下来,这是一段佳话,群臣齐声大笑。

“谢陛下知遇之恩。”对于此事,陈玄礼一直感激在心。

“都是过去的事儿了,你也不必记在心上。”李隆基笑道:“这几年,你着实干得不错。嗯,那你就说说,此战一开,大唐要如何打?”

陈玄礼才智非凡,极富军略,而他又熟悉西域之事,由他来陈说,非常正确,群臣的目光齐刷刷集中在他身上。

“陛下,臣以为开战之初,我们最紧要之事就是攻入撒马尔罕。”陈玄礼浓眉一挑,道:“撒马尔罕是富饶之地,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途经之地,这里有着众多的人口,富饶的物产,越早拿下,对我们后勤的困扰越小。”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对于大战来说,极为重要,是命脉所在。唐朝尽管在西域积蓄了众多的粮草,然而,劳师远程之后,要运输粮草依然困难重重。

这样的大战,不要说在古代,就是在现代社会,这粮草的补给也是一个大问题。

是以,先减轻粮草带来的压力,就成了第一要务。

要解决这事,唐朝首先就要拿下撒马尔罕。

因为撒马尔罕是富饶之地,可以筹集到粮草。撒马尔罕有多富饶呢?亚历山大大帝当年到达这里后,感慨这里的繁华富饶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若是得到撒马尔罕,唐朝的粮草就不用从西域运输了,也不用从天竺运输了,只需要在撒马尔罕筹集就是了。

“拿下撒马尔罕,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兵临呼罗珊了。”陈玄礼接着道:“从撒马尔罕出发,就可以很快拿下波斯故地。波斯故地同样富饶,而且这里的百姓数十年来一直在盼望大唐之军到来,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一定会揭竿而起,迎接我们到来。”

说到这里,陈玄礼的声调有些高,充满兴奋,道:“泥涅师就可以复国了。一旦波斯复国,对我们的好处不可想象。”

“波斯一定唯大唐马首是瞻。”泥涅师噌的一下就站起来,大声嚷嚷,红光满面。

他这个波斯王子。无时无刻在不想着回归故国。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恢复故国。如今,即将实现这一夙愿,他兴奋得浑身打颤。

到那时,你即使想要摆脱唐朝的控制,也是不可能的。

波斯若是复国的话,对唐朝有着天大的好处,一是可以让唐军不用再为粮草发愁了,完全可以从波斯故地得到补给。二是可以征用这里的人力。可以让波斯百姓做一些辅助之事,让唐军的负担减轻不少。三是唐朝声威大振,能取得很好的威慑作用,凡大唐兵锋所向,无不震恐。四是沉重的打击阿拉伯帝国的气焰,会让反抗阿拉伯帝国的运动越演越烈。

“呵呵。”这四大好处,不需要说的,是个人都能想到,群臣放声大笑。

“陈玄礼,你说得很好。”李隆基话锋一转。道:“我们能想到这点,优福素也会想到。你说,优素福会如何做?”

“这里,怛罗斯!”陈玄礼站起身,走到巨型军用地图前,指着怛罗斯所在之处,道:“臣以为,优素福想要在这里阻挡我们前进。他不会与我们交战,而是据城而守,利用怛罗斯的险要,把我们拖在怛罗斯,把我们拖累拖疲,甚至拖垮。”

“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杨思勖接过话头,道:“我们数十万大军西进,气势汹汹,欲要击破大食。若是屯兵于坚城之下,无所作为的话,对军心士气的打击非常严重。”

陈玄礼和杨思勖不愧是大唐名将,把优素福的想法全给说中了。

“这点,你们无须担心。”张说接过话头,道:“陛下早就预料到这点了。我们的投石机抛射石块可以远达六里,抛射猛火油的话就更远了,七八里,八九里不在话下。只要我们准备足够多的猛火油,就可以把怛罗斯化为一片火海。”

唐朝重新研制的投石机,射程惊人,就是磨盘大小的石块,也能射到六里之外。若是换用猛火油的话,更远一些实属正常。

想想看,只要有足够的猛火油,足够多的投石机,对着怛罗斯进攻,怛罗斯就会成为一片火海。

“当然,可以先用车弩进攻。若是车弩进攻不能凑效的话,就可以用猛火油把怛罗斯毁灭。”李隆基眉头一挑,道:“朕想优素福想要利用怛罗斯阻止我们前进,他会加固城门,车弩未必有用。”

李隆基精明过人,把优素福的想法猜对了。

“呵呵。”对于李隆基的判断,群臣没有异议。

因为优素福精明过人,精通兵道,若他不这么做,反而让人不理解。

“对于怛罗斯,我们一定要快,务必要一鼓而下。”陈玄礼眼中精光闪闪,道:“如此一来,就能打乱优素福的全盘谋划,让他来不及另谋良策,我们就可以趁势攻入撒马尔罕,然后再兵临波斯故地。”

他越说越兴奋,声调越来越高。

“没错!”群臣齐声赞同。

对于怛罗斯,群臣都有所耳闻,深知这是一座坚城,易守难攻。优素福若是想用怛罗斯阻挡唐军前进的话,他一定会想即使唐军要攻下来,也要费一大番手脚,没有一年半载莫想。

若是唐军一鼓作气就拿下了,就可以快速挺进,攻入撒马尔罕,就会全面打乱优素福的部署,让优素福来不及反应。

如此一来,唐朝就是“以快打乱”,优素福就会吃不了兜着走。

这好处,不需要说的,是个人都明白的。

然后,就是你一言,我一语,各出机谋,一场针对阿拉伯帝国的战争计划基本上完成了。

之所以说是基本上,也就是大体情形。至于具体如何用兵,这要临机决断。

“你们说了这么多,但有一点还没有说。那就是需要一员能统领全局,具有大局观,能运筹帏幄的良将。”武则天最后道。

刷!

群臣的目光齐刷刷落在李隆基身上。(未完待续。。)

第六章张说挂帅

虽说从军备,从准备的充分上,从国力上,还是从得心人上来说,唐朝都占了上风,击破大食是可行的。但是,要想击破大食,必然会面临一场又一场恶战,有很多硬仗要打,因为阿拉伯帝国是一个难得的劲敌。

一句话,要击破阿拉伯帝国没那么容易。

这就需要一员能征善战,具有大局观,能运筹全局的良将。

群臣首先想到的就是李隆基了。因为李隆基自从上战场后,到现在为止,就没有失败过。而他,建立了一系列的辉煌胜利。

屠尽突厥百万之众是因为他而成就的,灭吐蕃,平定天竺,征服巴基斯坦、阿富汗,威慑西域,皆是出自他之手。

李隆基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干,若是他统兵的话,击破大食就是必然了。

“朕要坐镇长安!坐镇国内!”李隆基缓缓开口。

李隆基身为皇帝,不能可能再象以往那般征战了,他要坐镇长安,坐镇国内。

“哎。”众将大为失望,轻叹一声。

他们追随李隆基征战,无往而不利,对李隆基有着绝对的信心。李隆基不出征,让他们很遗憾。

刷!

群臣的目光落在张说身上。

李隆基是统兵出征的第一人选,他不出征的话,那么,张说就成了必然的人选。

若只说军略的话,陈玄礼未必就不如张说。可是,说到对全局的把握,对大局的掌控。陈玄礼就比不了张说。

毕竟张论号称“策论天下第一”。这可不是盖的。这是公认的,他对大局的掌控,对全局的把握,让人服气。

由他统兵出征的话,非常合适。

然后,群臣的目光又落在陈玄礼身上,这也是一个人选,是仅次于张说的人选。

陈玄礼作为一代名将。他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能把握全局,能运筹,这是一员统帅必不可少的条件。

只是,这些比起张说略逊,只能成为第三人选。

“看来,你们已经有了领兵的人选了。”李隆基脸上泛着笑容,道:“姚崇,你以为谁统兵为宜?”

“陛下,臣以为臣可使。”姚崇头一昂。胸一挺,瞄了瞄张说。

“啊。”群臣一阵惊呼。一脸的难以置信,姚崇这话也太出人意料了。

姚崇的政才非常了得,让人服气,就是没怎么听说他打过仗。他是打过仗,不过打的是小仗,大仗就没有打过。

武则天把姚崇瞧瞧,再把张说说瞧瞧,差点笑出声来。

她知道姚崇和张说这两货总是会斗上一斗,这次肯定也不例外。

“可臣要理政,无暇征战,这事儿就让兵部尚书试着做做。要是他不行的话,臣可以指点指点他兵法。”果如武则天所料,姚崇话锋一转,竟然推荐了张说。

只是他看张说不顺眼,推荐之言有些另类。

这两货不对付,明明要推荐对方,却要把对方好一通贬损。这点,李隆基已经见得多了,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噗哧。”群臣差点失笑出声。

他们都知道将相不“和”,今日见识了这事,只觉好笑。

“哼!”张说冷哼一声,冷冷的道:“你还是操心你的政道吧。要是你出错了,我就指点指点你如何为政。”

将相不“和”的一个好处,就是这两货会使出浑身解数,把事儿做得尽善尽美,让人挑不出毛病。不然的话,一旦被对方抓住了破绽,会被嘲笑的。这对于这两货来说,这比唐朝的律法还要有力量。

李隆基见得多了,也懒得去点破,道:“嗯。这统兵出战一事,就由张说挂帅。你们可有异议?”

“没有。”群臣对张说的军事才华很是钦佩,自然不会有异议。

“张说,你愿领兵出战?”李隆基大声问道。

噌!

张说如同装了弹簧似的,站了起来,昂头挺胸,一脸的激动,道:“臣遵旨。”

击破大食,这是何等的美事儿,竟然由自己领兵出战,即使以张说的心性,也是激动不已,身子打颤。

想想看,汉武击破匈奴,卫青、霍去病千古流芳。若是自己击破了大食,就是与卫青、霍去病这些为人赞扬的名将并驾齐驱了,谁能不激动?

“你记住,到了西域,你放开手脚去打就是了。”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道:“你以为如何打为宜,你就去打。不必报朕,朕不干预。”

“谢陛下!”张说跪在地上冲李隆基叩头,很是激动。

李隆基这是彻底放权,任由张说去发挥,这是莫大的信任。

“陛下英明!”群臣也是颂扬,一脸的激动。

此战要在万里异域之外去打,若是李隆基横加干预的话,说不定就会贻误军机。李隆基放权,让张说临机决断,对这一仗有着天大的好处。

想想看,宋朝的武功之所以那么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皇帝横加干预,不放手让前线将领去打。往往为了等待皇帝的旨意,而贻误了军机。失败的原因在于皇帝,而皇帝是不可能去承担责任的,就让前线将领背了黑锅。久而久之,谁愿意去打仗?

李隆基完全放手,这份胸襟,这份远见,的确让人服气。

“嗯。”就是武则天,也是赞赏不已。

“取朕的宝剑。”李隆基冲高力士道。

高力士应一声,忙去捧来尚方宝剑。

李隆基接在手里,递给张说,道:“这是朕的随身佩剑。朕第一次上战场,就是带着此剑。然后,此剑随朕灭吐蕃。平定天竺。征服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威慑西域,这是朕的第一把战剑。如今,就赐予你了。”

“谢陛下!”张说忙捧在手里。

李隆基的第一把战剑,这是何等的重要,其意义非凡。

“你们都听着:见此剑如见朕!若是不服张说号令者,张说皆可持此剑诛之!不必报朕!”李隆基眼中厉芒闪烁,杀气腾腾。

以张说的资历和才华,相信诸将会听从他的号令。乐于服从。然而,不得不防,万一有人不服气,不听从号令呢?若是不给张说全权,不给他生杀予夺的大权,就会出事。

想想看,当年的大非川一战,薛仁贵之所以战败,就在于郭待封不听从号令。若是当时的薛仁贵有尚方宝剑在手,就不会有那一败。

“陛下英明!”李隆基凡事料在机先。群臣大为心服,齐声颂扬。

“陈玄礼。你为副将,辅助张说。你可有问题?”李隆基一脸的冷肃。

“陛下请放心,臣一定尽心尽力。”陈玄礼忙道。

“你记住,你跟着朕的时间比张说还要长。可你不能因此而骄,不听从号令。”李隆基的脸色更冷了,冷森森的道:“朕可以允许你们同心不同谋,却不能忍受同谋不同心。你们可以争论,可以争吵,也可能会有分岐,但必须是一条心!一心击破大食之心!”

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要完全相同,那是不可能的。分岐,异见,在所难免。但是,必须要一条心,若是如此的话,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