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狂士(高月)-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统领希望我能做什么呢?”

或许是人上了岁数的缘故,杨沛格外固执,他对李臻劝他暂避锋芒并不领情,州衙大堂上,杨沛毫不客气地拉长了脸,“我是一州刺史,你让我怎么退让,是挂印归隐还是弃官而逃?来俊臣要报复就随便他,我就在这里等着,看他能把我怎样!”

尽管李臻并不情愿劝说杨沛,但无论是对李显,还是对上官婉儿,他需要摆一个姿态,他已经尽力,是杨沛坚决不肯接受。

李臻并不着恼,又笑了笑道:“杨刺史的难处我能理解,我也不是要劝杨刺史离去,但我觉得杨刺史应该防患于未然,比如尽快销毁一些敏感的书信文书,必须一些证人证据要尽快处理,总之要消泯对自己一切的不利影响,难道杨刺史觉得我这个建议也难以接受吗?”

“李统领这个建议我当然可以接受,事实上我也会这样做,不过,我建议李统领最好还是先和庐陵王殿下商量一下,看看他的态度如何?”

杨沛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李臻不要多管他的闲事,如果是为兴唐会之事,可以去找庐陵王李显,李臻当然听出了他的暗示,他便起身拱手笑道:“以杨刺史几十年的官场人脉,对付一个小小的来俊臣当然不在话下,看来是我多虑,告辞了!”

“李统领走好!我就不远送了。”杨沛眼皮都没抬,任由李臻告辞而去。

走出州衙大门,狄燕立刻迎了上来,“他怎么说?”

“我如果说我其实是被赶出来的,你相信吗?”

狄燕愕然,“他把你赶出来了?”

“差不多吧!让我别管他的事。”

狄燕也愤恨起来,“他怎么能这样,别人是一片好心提醒他,就算不接受,也应该谦虚地听完,怎么能这样待客,不行,我要找他!”

狄燕转身要进州衙,李臻一把拉住了她的胳膊,向她摇摇头,“阿燕,算了!”

“可是——”狄燕眼中充满了担忧之色,“万一他出事,父亲会很痛心的,毕竟这么多年的交情,父亲也会怪我!”

“他会来求我的,但不是现在。”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李臻想了想道:“既然房州之事已经暂告段落,我打算先回京述职,总之,我们没有发现举报信中的那件事情。”

狄燕默默点头,“我跟你一起回去。”

就在这时,一辆马车向这边疾奔而来,在李臻的面前停下,车帘拉开,露出了李重润宽阔的脸庞,他满脸焦急道:“李统领,父亲刚刚接到圣上旨意,要求他立刻回京。“庐陵王被临时召回京城,没有什么理由,也不是什么新年大祭,而且这是被贬黜十一年来,第一次召他进京,这让李臻有一种不妙的感觉,难道是京城那边出了什么事?武三思在京城那边找到了什么证据?

但此时李臻没有时间细想,他对李重润点点头道:“既然如此,我们也跟随同行,护卫王爷进京!”

……

“老李,你说来俊臣连夜离开房陵,是不是他已得到了庐陵王被召回京的消息?”

李臻放慢了马速,其实他也在想这件事,在之前他并不清楚来俊臣为什么会突然停止查案,连夜离去,他只能狄燕一样考虑,推测来俊臣是用欲擒故纵的策略。

但现在得到了庐陵王进京的消息,那么来俊臣的动机就容易理解了,他应该也是进京了。

“应该是吧!”李臻苦笑一声,他开始觉得自己有点被动了。

李臻返回白水镇,刚进临时驻地大门,赵秋娘便迎了上来,低声道:“接到了上官舍人的紧急鸽信。”

李臻默默点头,上官婉儿这时候发来快信,他一点都不奇怪,他接过鸽信快步向内堂走去,赵秋娘不解,拉着狄燕低声问道:“小师妹,他怎么了?”

狄燕撇了撇嘴,“庐陵王被召回京了,来俊臣也连夜赶回去,所以他也知道自己该回去了。”

“哦!原来如此,我说上官舍人怎么会发一份紧急鸽信回来?”

这时,李臻又快步走了过来,对赵秋娘道:“立刻通知所有弟兄收拾行李,准备返京。”

“吕晋他们也要回去吗?”

李臻摇了摇头,“他们继续留在房州,我们护送庐陵王回京。”



这次紧急被召回京,连庐陵王李显自己也没有预料到,虽然没有人告诉他进京的缘由,但他隐隐感到,这次进京必然和最近他被调查的事件有关,不会是什么好事,这令庐陵王忧心忡忡。

担忧归担忧,李显不敢违抗圣旨,圣旨说得很清楚,令他即刻上路,他也和王妃韦氏一起,立刻收拾行装准备上路。

这几天王妃韦莲显得颇为低调,她是个聪明人,她知道既然把权力让给李臻,那她就务必要保持沉默,绝不能再插手,这样韦氏兄弟才会老老实实听从李臻的安排,从而避开卷入危机的风险。

虽然韦氏家将的危机因为李臻的果断撤离命令而得以缓解,但兴唐会的危机却又悄然浮出水面,韦莲在去年就隐隐听说了兴唐会之事,为此她两次逼问丈夫,尽管李显两次都坚决否认了此事,但韦莲心中始终像放了一颗石子一样,有一种说不出的压力。

而这次天子召他们夫妻进京,韦莲更是感到忧虑,她破天荒地和丈夫同房共眠,当然,并不是要恢复夫妻恩爱,而是她想从丈夫这里知道真相。

夫妻二人商谈到半夜,韦莲依然是一无所获,次日天不亮,她便起身准备出发了。

这次进京十分仓促,李显只带了几名贴身伺候的宦官和宫女,准备了两辆马车,长子李重润将随他们同行,另外,还有二十名侍卫将沿途护卫他们。

“王爷,我们随行的护卫是不是太少了一点?”王宫大门前,韦莲望着车窗外的二十名骑马侍卫,有些担心地问道。

李显盘腿坐在车厢内,他闭目念诵经文,仿佛根本没有听见妻子的担忧,韦莲回头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掩饰不住的厌恶,整天念诵经文,和老和尚有什么区别。

她不再理睬丈夫,向儿子李重润招招手,李重润连忙催马上前,施礼道:“母亲有事吗?”

“我觉得护卫太少了一点,路上可能会不安全,要不然再带些侍卫同行。”

“回禀母亲,昨天晚上,李统领派人来告诉孩儿,他们也将随行护卫我们。”

韦莲大喜过望,“李统领也要随行吗?”

“正是!”

旁边一直在念诵经文的李显眼皮猛地跳动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听见。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侍卫首领韩之奇高声喊道:“是内卫来了!”

只见远处奔来大约三十名内卫武士,为首之人正是李臻,他催马奔至马车,向韦莲躬身施礼道:“卑职接到圣上口谕,将护卫殿下和王妃进京!”

韦莲顿时一颗心放下了,有李臻护卫他们进京,至少路上她不会担心危险了。

李显始终闭目不言,专心致志地念诵他的经文,很快,两支队伍汇合,护送着两辆马车离开了王宫,沿着官道向东而去。

。…

洛阳梁王府内,武三思正闭目躺在书房的软榻上,两名侍女正卖力地给他后背按摩,进入春天以来,武三思的后背一直疼痛难忍,只有通过按摩才能稍稍缓解。

这时,门外传来侍卫的禀报声,“启禀殿下,房州那边有紧急消息送来!”

“呈进来!”

武三思没有穿衣服,侍女连忙将帘子拉了起来,片刻侍卫走进房间,单膝跪下,将一封鸽信高高呈上,侍女接过信给了武三思,武三思打开信看了片刻,立刻坐起身令道:“速去请明先生过来!”

侍卫匆匆退下,武三思也无心再按摩,他起身穿上衣服,对两名侍女令道:“先退下吧!”

侍女们收拾东西退下去,这时,门外传来明先生的声音,“殿下找我吗?”

“先生快快请进!”

门开了,身材瘦小的明先生走进了房间,他向武三思行一礼,“参见殿下!”

“先生请坐!”

武三思对明先生极为倚重,对他的建议几乎是言听计从,几年前派人去房州潜伏就是明先生的建议,现在看来,他的建议完全正确,不过让武三思略感失望的是来俊臣没有配合他的方案,竟然放过了韦氏私募武士,而是转而追查兴唐会。

武三思虽然十分恼火来俊臣擅自改变计划,不过来俊臣若能一举摧毁兴唐会,武三思更加会欣喜异常,相比韦氏从灾民中私募武士,兴唐会当然是一条大鱼,也正是这个缘故,他也开始转变计划,全力配合来俊臣追查兴唐会。

明先生坐下便笑问道:“是谁劝圣上召回庐陵王,殿下查出来了吗?”

武三思摇摇头道:“至今为止我还是没有能查出来,不过我得到一点消息,恐怕这次召回李显和兴唐会有关。”

停一下,武三思又道:“我在想,会不会是上官婉儿?”

明先生笑了起来,“殿下,不会是上官婉儿,她绝不会把李显和兴唐会联系起来,再说,李显在目前的局势下离开庐州并不是明智之举,就算李显要回京参与争嫡,也要等事态明朗以后再说,这个时候回来太危险了。”

武三思沉思不语,目前的局势确实有点混乱,他心中有一个念头,能不能利用这个混乱局面有所作为呢?

他迟疑一下道:“我想…李显这次回京,或许是一个机会。”

明先生明白武三思的意思,他也认为这确实是一次机会,不过风险也很大,他想了想道:“如果殿下一定要动手,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此事绝不能由殿下来做,必须假手于人,殿下不能有半点嫌疑。”

武三思忽然想到了什么,他捋须奸笑道:“先生倒提醒了我,我想,有人会很愿意替我做这件事。”

第0234章蹊跷药铺

房州相距京城洛阳大约有上千里路程,主要经过房州、襄州、邓州,然后向北进入都畿道,最后抵达神都洛阳,李显夫妇乘马车而行,至少要走十天,这次庐陵王是秘密进京,一路之上没有惊动州县官府,他们化名住进了客栈。

这天傍晚,李显一行抵达了邓州向城县,但不知为什么,消息却泄露了,向城县令黄维方听说庐陵王抵达本县,他不敢怠慢,立刻带领县丞和县尉迎出了县城。

此时,因为路途劳累的缘故,李显略有点感恙,头十分疼痛,无法接见迎接他的地方官,韦莲便让人李重润找来,对他道:“你父亲身体不适,需要休息,不能接见他们了,你去和他们交涉一下,让他们回去,我们自己会安排食宿。”

“孩儿明白了。”

李重润上前对一众官员施礼道:“多谢黄县令和各位县官前来迎接,不过家父身体感恙,不能和大家叙话,请各位回去,我们自己会找客栈投宿。”

黄维方吓了一跳,庐陵王竟然生病了,他怎么可能让庐陵王自己找客栈,连忙道:“本县有馆驿,比较干净,而且地方也大,请公子转告王爷和王妃,可以在馆驿站下榻。”

李重润又回去和母亲商量,这时,李臻缓缓催马上前,注视着县令问道:“黄县令怎么会知道我们的到来?”

黄维方不认识李臻,还以为是李显的侍卫首领,不过就算是侍卫首领,也不是他这个小小的县令招惹得起,他连忙陪笑道:“下官是听县里一名商人告之的消息,所以才知道王爷要经过本县。”

李臻沉吟一下又追问道:“是什么商人?”

黄维方心中有点不太高兴了,一个小小的侍卫,竟然管得这么宽,他忍住心中的不满,回头问县尉道:“是听谁说的?”

县尉是三十余岁的男子,满脸大胡子,长得倒颇为威猛,他连忙道:“是济生堂的方掌柜!”

黄维方又对李臻道:“是一个药铺掌柜,他应该在南阳买药时听说。”

这时,李重润回来笑道:“既然黄县令已经准备好,那就打扰了,请领我们去驿馆!”

众侍卫护卫着马车跟随黄县令向城内而去,这时,狄燕催马到李臻身边,低声对他道:“很奇怪啊!官府怎么知道我们到来?”

李臻轻轻点头,“我也觉得有点怪异,不过暂时不要干涉,先去驿馆再说。”

“要不要我先去那家药铺打探一下?”

狄燕的建议正说到李臻的心坎上,这家所谓的济生堂居然知道庐陵王的行踪,着实令人生疑,李臻悄悄对她竖起拇指,又低声笑道:“不要独自一人,最好和秋娘一起去。”

狄燕嫣然一笑,放慢了马速,转而找到了赵秋娘,低声对她说着什么。

进了县城,热闹的气息扑面而来,向城县虽然属于伏牛山区,高大巍峨的伏牛山贯穿全县,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大山,但向城县是荆襄前往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交通地理十分重要,所以县里人口众多,商业发达。

县城大街上人流如织,两边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货物堆积,叫卖声此起彼伏,酒肆、客栈、青楼随处可见,就在紧靠城门处,一座占地约二十亩的建筑出现在他们眼前。

黑漆大门,牌匾上写着‘向城驿’三个大字,原来这里就是向城驿站了,韦莲透过车帘,打量这座驿站一眼,她颇为满意,便吩咐道:“就在这里住下!”

门前已站着两名驿丞,他们满脸堆笑,恭恭敬敬地将庐陵王一行迎进了驿馆内。

驿馆内有十几个院子,李臻带领几名手下巡视了一圈,对陪同他的驿丞笑问道:“小小一个县城,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驿馆?”

“李爷所有不知,向城县位于南来北往的必经官道之上,公务接待繁重,所以驿馆虽然大一点,其实恰恰够用。”

“原来如此!”

李臻又笑问道:“从这里去洛阳还有几天?”

“就看怎么走,如果走平坦大道,从叶县、襄城这条道,大约需要五天左右,如果直接北上走鲁阳关横穿伏牛山,四天就能到了,不过走伏牛山不安全,有山贼,最好还是走官道,不差这么一天。”

“说得有道理,你们向山县安全吗?”

驿丞笑了起来,“瞧李爷说的,哪里都有蟊贼夜盗,向山县当然也不会例外,不过就算吃了熊心豹子胆,也没有谁敢对王爷下手,何况还是几十个虎视眈眈的侍卫,李爷多虑了。”

话虽这么说,李臻担心的却不是什么蟊贼夜道,这时,他看见一名医士带着两名药童在侍卫的引领下匆匆走了进来,李臻便走上去问道:“是哪里的医士?”

医士连忙行礼道:“在下是济生堂的王忆德,是县令让我前来看病。”

又是济生堂,李臻眉头一皱,“你们济生堂和县令是什么关系?”

驿丞走过来笑道:“济生堂是本县最大的药铺,这个王医士便是济生堂招牌,几十年的名声,本县无人不晓。”

李臻又看了这个王医士一眼,见他年约六十余岁,留一撮山羊胡子,模样十分老实,而且是本地人,李臻便点点头,“去吧!”

王医士向李臻点点头,便跟着侍卫快步去后院了,李臻慢慢走到后院门口,见身材高大的女侍卫苏越正在检查医士手中的药箱,李臻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这才转身向前院走去。

刚走到前院,赵秋娘便走了进来,李臻不见狄燕,便问道:“阿燕呢?”

“她还在监视济生堂,我让她回来,她却不肯。”

“查到什么了吗?这家济生堂什么背景?”

赵秋娘笑道:“这药铺就是本县县尉裴顺清所开,当然和官方关系极好,掌柜方捷刚从南阳回来,昨天我们在南阳悦来客栈下榻时赶走不少人,这个方捷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他知道我们的底细,便连夜赶回向城汇报,自然就有了刚才那一幕。”

李臻这才明白,看来是他太多心了,便笑道:“既然如此,就让阿燕赶紧回来,没必要再监视了。”

“我那个小师妹脾气倔着呢,我可叫不动他,要不统领自己去找她吧!她在药铺隔壁的十方客栈二楼,最西面那间屋子。“赵秋娘笑了笑,便快步走进了自己所住的院子。



济生堂是向城县有名的老店,也是邓州最大的一家药铺,位于县城中部,占地约八亩,有十几名名医坐堂问诊,在邓州极有名气,每天都有来自邓州各地的病人络绎不绝地前来就诊,很多病人就住在药铺内长期养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家药铺也是一座医院。

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但药铺外面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都是从各地慕名前来求医的病人,大多躺在便携竹榻上,盖着厚厚的被褥,旁边陪同着他们的家人。

这时,一辆马车驶来,在药铺大门前停下,几名家仆模样的男子将一张便携竹榻从马车内抬了出来,上面躺着一人,被被褥盖着,看清楚模样。

几名家人将竹榻直接抬进了药铺,引来排队病人一阵议论,有人大喊道:“要排队呢!”

但家人没有理会,直接进了药铺,他们并没有在大堂停留,一直进了一间小门,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来到一间屋子前。

这时,被褥自己掀开了,露出一张年轻俊朗的脸庞,这是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年轻人,脸形稍长,鼻子高挺,唇上留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他身穿白色武士服,腰挎一柄长剑,一跃从竹榻上跳下,快步走进房间。

房间门口,一名中年男子跪了下来,恭恭敬敬行礼,“参见少将军!”

年轻男子哼了一声,不理睬中年男子,走进房间在软榻上坐了下来,“李显到向城了吗?”

“回禀少将军,一个时辰前刚到,已经住进了馆驿。”

“你们安排得很好,裴县尉呢?”

“卑职已经派人去叫他了,他马上就来。”

话音刚落,校尉裴顺清魁梧的身材出现在门口,他也看见了年轻男子,连忙上前一步跪下,“参见少将军!”

这名年轻男子名叫剑东熙,是高句丽王国最后一任大长今剑牟岑的幼子,三十年前,高句丽王国被唐朝大将薛仁贵和苏定方所灭,数十万户贵族及大户被迁入大唐内地,分居中原、江淮、巴蜀及关陇各地。

但高句丽遗臣的复国运动却从来就没有中止,他们在新罗成立了复国会,推举将军剑牟岑出任复国大长今,暗中联系被分遣大唐各地的遗臣,并在大唐各地建立了复国分会,由于邓州地区分散着上千户高句丽大户,他们在向城县成立了复国分会,以县尉裴顺清为首领。

但复国会只是他们内部称呼,他们对外则叫做高丽人互助会,主要是为了帮助迁移到大唐的高句丽人尽快适应唐朝的生活,这是高句丽被俘虏的末代国王宝藏王高藏向大唐皇帝提出的请求。

唐高宗李治为了安抚高句丽贵族,便默许他们成立了这个高丽人互助会,这就是高丽复国会的前身和由来。

时间又过了几十年,他们的种种行为使大唐很多人都知道他们的真实目的,却没有人认为他们能够成功,随着时间推移,重建高句丽王国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

这家济生堂便是他们的分会所在,复国分会的作用主要是联系国人,募捐钱财,一旦高句丽再次复国,他们都将迁回自己的故国,尽管故国被灭亡了三十年,高句丽人却始终没有放弃。

剑东熙主要在洛阳活动,他向武三思捐献了大量钱财,使复国会得到了武三思的庇护,这次剑东熙从洛阳赶来,便是受武三思的托付,刺杀庐陵王李显。

剑东熙自有他的考虑,一旦李显被杀,李氏皇族必然和武氏家族势不两立,等两族火并,大唐发生内乱,便是他们高句丽复国的良机。

“裴县尉这个唐官当得挺有滋有味嘛!”剑东熙见裴顺清居然穿着官服来见自己,不由冷冷一笑。

裴顺清严格说起来只能算半个高句丽人,他祖父是生活在高句丽的汉人医士,祖籍邓州,高句丽灭国后,父亲带他回到了故乡邓州,从小在邓州州学读书,四年前考中明经科,并出任向县县尉,很快便被剑东熙拉进了复国会。

裴顺清听出了少将军的弦外之音,吓得他一哆嗦,连忙道:“卑职正在巡视县城,不敢不穿官服。”

“也罢了,我不怪你,我只想知道李显身边有多少护卫,还有馆驿的详细地图。”

“回禀少将军,李显身边大约有五十名护卫,其中二十人是庐陵宫侍卫,另外三十人则是专程保护他的内卫。”

“内卫?”剑东熙顿时一惊,“难道李臻也在他身边?”

“听说有一个李统领,但不知是不是李臻?”

“废话,内卫副统领不是他是谁?”

剑东熙顿时有点心烦意乱了,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没想到李臻居然也在李显身边,这样难度就大了,恐怕他得改变计划。

裴顺清小心翼翼问道:“少将军似乎很在意这个李臻?”

“怎么能不在意呢?”

剑东熙忧心忡忡道:“他在洛阳名气极大,干掉薛怀义和韦团儿,智勇双全,连武三思都忌惮他几分,有他保护李显,恐怕事情不好办啊!”

“要不等他们上路后再伏击。”旁边药铺掌柜方捷小声建议道。

“不行!”

剑东熙断然否决这个建议,“我不知道他们明天会不会走鲁阳关,一旦走鲁阳关就会有军队护卫,就没有下手机会了,今晚是最后的机会,我们必须要抓住,关键是怎么下手?”

裴顺清迟疑一下,又道:“其实卑职倒有一个方案,或许可行!”

“什么方案?”剑东熙大喜,“快告诉我!”

裴顺清低声说了几句,剑东熙连连点头,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第0235章复国势力

紧靠济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