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别不是官府又是打算弄什么新的名头多收点儿银子吧?
  总之,民间百姓和普通商户们的思维在这一刻得到了无限的扩展,开始往崇祯皇帝打算多收银子这方面联想。
  甚至于连皇帝打算多建几个园子的谣言都开始冒头了。
  而操蛋的是,民间百姓自己传出来的谣言,连诽谤君王这个罪名还够不上,锦衣卫有气都没地方撒。
  紧接着盐政衙门那边儿也传出来了风声,凡是使用宝钞买盐,还是原来的价格,至于银子,不好意思,要收火耗。
  而在此之前,崇祯皇帝就已经从工部和匠做监里抽了一部分人,又从二十四局里面抽了一部分死太监,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衙门。
  少府。
  大汉朝是有少府这个机构的,到了伪元的时候才算是废弃掉,大明朝自然也就没再设置这个机构。
  但是崇祯皇帝却又再一次的把这个机构搞了出来,专门掌管着比如盐政一类的事关民生的事情。
  相当于后世没事儿就找央妈哭穷要救济的国企。
  当然,大明版的少府跟秦汉时的少府和后世的国企还不完全一样。
  秦汉时的少府有两项职能,其一负责征课山海池泽之税和收藏地方贡献,以备宫廷之用;其二负责宫廷所有衣食起居、游猎玩好等需要的供给和服务。
  后世的国企,很多一部分是真的闹心。比如移不动和联不通,都受着工信部这个恶婆婆的管,有苦没地儿说。
  大明版的少府则是把这两部分给合二为一了。
  简单点儿说,既要搞盐政这种赔钱的事儿,也要搞香水这种敛财的事儿。
  如果说盐这种东西的需求量不是很大,或者说民间百姓对于这个价格还不够敏感的话,剩下的香水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少府专营的一些东西也传出来这个风声,可就真要了命了。
  京城许多富贵人家的大老婆小妾的都发现了香水涨价了,原本就贵,现在更贵。
  再这么下去,买不起香水,如何得到自家老爷的恩宠?没了恩宠,这日子还怎么过?
  至于那些个跟官方大老爷们纠葛不断的豪商们则是很着急。
  回收火耗的决定已经出来了,宝钞的事儿也是板上钉钉的,可是这宝钞始终不见个踪影,真等到哪一天要交商税的时候,这火耗可就要了命了。
  一两银子的税五文钱火耗,可是大家伙儿谁每个月只交一两银子?谁家不是几百两几千两甚至于几万两的税?
  一个月看着这火耗不多,可是一年呢?
  白花花的银子就这么着莫名其妙的少了一大截,心疼!
  然而让人蛋疼的是,直到崇祯九年的小年,这新的宝钞还是只闻不声,不见其踪。
  直到崇祯十年的新年,崇祯皇帝大赏群臣的时候,崇祯宝钞才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被崇祯皇帝赏给了一些臣子。
  然后?就没有什么然后了。
  宝钞一样没有发行,民间一样儿没有,至于得到了宝钞的一众大臣们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打算把这些宝钞花出去,但是等拿到手里以后又放弃了这个想法。
  就算是傻子都能看出来,以后崇祯皇帝肯定要发行这东西,而自己这些人手里面的可谓是第一批,光是宝钞上面的明·崇祯九年·甲XXXX的编号就已经意味着是靠前的一批了。
  对于这样儿的宝钞,不拿回家供起来还拿出去花?傻了是不是?
  然后崇祯皇帝一脸懵逼的看着满朝文武的骚操作,只能表示一个大写的服。
  现在就开始玩收藏了?
  不过转念一想,崇祯皇帝也释然了。
  有道是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延绵二百多年近三百年的大明现在应该算是小盛世了,虽然说天灾总是不断,可是玩古董和收藏的风气已经起来了。
  连他娘的宫中藏书都莫名其妙的被大臣们顺走过很大一部分,锦衣卫到现在还在追查这些藏书的下落。
  再然后崇祯皇帝也发了狠,打算把正德年间和正德之前发行的那些个宝钞给尽数兑换了。
  等值兑换,拿着一贯的宝钞就能换一两银子。
  为此,崇祯皇帝还专门拿出了三千万两的银子打算用做准备金。
  目的就一个,无论如何也得把宝钞的信用给炒作回去。
  然而让崇祯皇帝目瞪口呆的是,民间在一开始零零散散的兑换了不到五百万两的宝钞之后,就再没有人兑换了。
  崇祯皇帝黑着脸望向了郭允厚:“郭爱卿不是说之前的宝钞兑换约摸需要三千万两么?如今不到五百万两,究竟为何?”
  郭允厚也是一脸懵逼的表情。
  按照户部的查验,正洪武年间到正德年间发行出去的宝钞别说是三千万两了,就是三十万万两也有了。
  就算是各种损毁,被人拿去擦了屁股,剩下的那些怎么着也得有个两三千万两才能全收回来。
  而且在已经声明了这些宝钞已经不能再流通的情况下,百姓们谁还愿意留着这些废纸不成?
  总之这回宝钞的发行,处处都透着一股子诡异。
  见郭允厚无言以对,崇祯皇帝干脆吩咐王承恩道:“着田尔耕部查明原因。”
  不行,宝钞这事儿得弄个明白,五百万两这事儿太他妈邪门了,别不是有什么人在憋在坏呢吧?
  毕竟光是京城中的勋贵们手里就得有个上千万两才正常,这些人不换成银子的?
  但是锦衣卫回报回来的消息让崇祯皇帝更蛋疼——大部分都已经被拿去擦了屁股,没了。
  至于剩下的那些,大家伙儿手里有,但是不兑换,就打算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代的传下去。
  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大明朝的这些勋贵们玩的比后世还溜——现在民间没有这玩意了,朝廷还想收回去后统一焚烧,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之前的宝钞就绝了,再也找不到了。
  虽然说这东西现在不怎么值钱,但是以后的事儿谁能说的准?只要大明不灭,这玩意早晚有一天会值钱不是?
  现在一两银子就想收回去一贯面值的宝钞?呸!
  崇祯皇帝无奈了,只能是再一次的佩服大明人会玩——收藏的概念不会现在就被这些混账东西们给炒作起来吧?
  田尔耕同时还回报过来另外一个消息——民间对于崇祯宝钞发行的事儿没多大热情,但是京城大大小小的商户们则是望眼欲穿翘首以盼,就等着崇祯宝钞的发行了。
  询问过郭允厚之后,崇祯皇帝最终决定先发行一千万两的宝钞——国库里现在就有三千多万两银子,正好可以拿出一千万两来下发到京城的那些个票号,或者说银行网点。
  托崇祯皇帝在穿越者培训中心学习的福,让大明的商户们感觉恶心或者说感觉没什么空子可钻的新政策出来了。
  在所谓的银行网点里面兑换宝钞和银子,同样需要加收火耗。
  也就是说,一两银子能兑换一贯面值的宝钞,一贯面值的宝钞兑换银子就得收五文钱的火耗。
  许多一开始来排队打算试试能不能兑换的商户一咬牙一跺脚,老子不换了!
  商户们有自己的打算——现在宝钞跟银子,在官府那边儿是等值的,能钻的空子简直不要太大!
  怎么钻这个空子?
  老子正常收银子,手里现在有的这些宝钞就拿来交税行不行?
  这样儿一来,银子不还是落自己手里了?宝钞这东西,需要的时候去那些所谓的银行去换不就行了?
  至于那些个泥腿子的宝钞,他们手里哪儿来的宝钞?
  再然后,田尔耕把京城百姓们的反应报给了崇祯皇帝:“百姓们要求多加发一些宝钞,现在有的这些都已经落在了那些个商户的手里,百姓们因为交税要多交火耗这事儿很不满意。”
  崇祯皇帝则是根本就没有理会这事儿。
  民间百姓要求多发就要多发?这玩意是朕说了算还是百姓说了算?
  现在加印一些宝钞很简单,但是一旦发的多了,后果很可能就是宝钞的贬值,傻子才会多发!
  直到崇祯十年的春税收上来之后,大明皇家银行才再一次羞答答的加印了一千万两的宝钞。
  这一次更扯蛋,不光是京城的商户们已经在盯着这批宝钞的发行,连南直隶的一些个大商户也盯上了这批宝钞发行的时间,甚至于特意带着银子来京城准备兑换一批宝钞。
  没有谁是傻子,也没有谁愿意在交税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就得比别人多交几百上千两的银子。
  这一次的宝钞流出来的不止新增印的一千万两,加上之前发行的那一千万两被京城的商户们拿来交税又流回了国库,所以等于是有两千万两的宝钞可以兑换。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两千万两看着多,都快赶上崇祯十年的春税那么多了,可是实际上,很多大商户一次性兑换的就上万两。
  想要在大明找出来两千个大商户实在是太容易了,所以刚刚发下来的宝钞根本连一天都没有撑到,再一次被兑换一空。
  兑换出去的宝钞还是被这些大商户们收了起来,打算用以交税,依然还是没在市面上流通。
  得到回报的崇祯皇帝心中那个酸爽简直没办法形容,最终只能化为三个字——麻卖批!
  宝钞发行没发行?
  发行了,而且面值达到了自己的预期,一两银子等于一贯宝钞,整个大明都已经认可了。
  可是实际上呢?
  这东西根本就没有在市面上流通,这些东西全部握在了商家的手里等着交税,然后再等着交税后拿银子换宝钞,流通的还是金银和铜板!
  被操蛋的大明社会给打脸了?
  崇祯皇帝死活都想不明白这中间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连内阁和八部尚书们一样想不明白。
  崇祯皇帝心里很不爽。
  基于自己内帑还有几千两银银子兜底的底气,崇祯皇帝干脆又发行了一千万两的崇祯宝钞。
  结果则是崇祯皇帝再一次被打脸,这一千万两的宝钞依然连个浪花儿都没翻起来,全被那些个商家给吞了下去。
  这一次崇祯皇帝没敢再一次的增印宝钞。
  这里面肯定是哪里出问题了,不找到问题的根本反而一个劲儿的加印宝钞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这玩意在无形中贬值。
  问题出在了商户的身上,也出在了民间,崇祯皇帝打算出宫去瞧瞧,找到问题的根本再加以解决。
  否则一直这样儿下去,不知道哪年这玩意才能真正的流通起来。
  来到了一家跟锦衣卫和东西厂都没有任何关系的酒楼之后,崇祯皇帝的恶趣味再一次发做:“先烫一壶酒,然后再上几个你们的拿手菜,顺便来两斤酱牛肉。”
  店小二望着崇祯皇帝手里晃着的宝钞却是满脸苦逼。
  宝钞这玩意自己认识,掌柜的早就让自己的看过,但是这宝钞却不是那么好接的。
  朝廷跟疯了一样的满天下收牛,现在没有哪头牛敢胆大包天的自己跌死了。
  就算是有,那也是跟那些勋贵老爷们有关系的酒楼才敢让牛跌死,而且还只做熟客的生意。
  这些不是熟客的客官点了牛肉,很可能前脚让牛跌死,后脚就会有官府上门。
  崇祯皇帝望着小二满脸纠结的表情,笑道:“罢了,没有牛肉就没有吧,上几个你们的拿手菜做好。”
  店小二这才喜笑颜开的应道:“好嘞,公子爷放心,酒菜一会儿就好,您稍坐。”
  等到结账的时候,崇祯皇帝拿着店小二找回来的几角碎银子,好奇地问道:“怎么不找回宝钞?这样儿本公子带着也方便?”


第519章 不够用的宝钞
  店小二陪笑道:“公子爷恕罪,小店没有那些散碎的宝钞,止有百贯的十贯的,其他酒楼估摸着也是一样儿。”
  崇祯皇帝这下子乐子,干脆笑道:“行了,这些碎银子赏你了,且收着吧。”
  白捡了二两多的碎银子,店小二自然是连声向崇祯皇帝道谢,看那架势简直恨不得把崇祯皇帝当成亲爹一般给供起来。
  崇祯皇帝则是觉得自己找到了一点儿原因。
  之前宝钞局发行的崇祯宝钞面值太大,结果搞的普通百姓换了没什么用也换不起,反而方便了大商户们兑换了之后用来缴纳商税。
  就像是后世的人民币一样,除了百元大钞之外可还有的是一角两角的呢,早期连一分两分的都满地飞。
  相比之下,一贯面值的宝钞可是大概相当于几百块的人民币,这么一来,自然是方便了有钱人而排除了没钱的穷鬼。
  这很不科学。
  哪怕是换到后世,你拿一张百元大钞去买一个茶叶蛋,你试试卖家会不会用看二傻子的眼光看你。
  既然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根源之所在,那么剩下的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崇祯九年到崇祯十年开春的这段时间里,整个大明基本上算是比较安稳的,天灾基本上没有多大的。
  原本历史上出现的大饥以致于再生人祸这种事儿,在崇祯皇帝费尽心机的弄来粮食之后,反而没有出现。
  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大明的百姓被惯坏了,连辽东分地土这种事儿都不怎么积极,直到后来又分小妾之后才算是有人愿意去,都是惯出来臭毛病。
  可以说,崇祯皇帝是抽着其他番邦小国的血来养大明,保证了大明内部的安稳。
  至于南洋那些一年几熟的番国因为把粮食都高价卖给了大家结果导致自己的百姓饿死这种事儿,崇祯皇帝显然不放在心上。
  崇祯十年三月,宝钞局再次发行了一千万两新的宝钞,只是发行出来的面值让等着排除换宝钞的商户们骂娘。
  这次别说是百贯十贯的面值了,连一贯的都没有,反而全是些一文两文,五文十文的面值,最大的也不过是五十文而已。
  换回这些宝钞去缴税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拿着一堆小面额的宝钞回去是恶心人呢?
  光数就得数上半天!
  尤其是那些所谓的银行网点的小吏,更是恶心人:“老爷,您要是换的话,小人就慢慢给您数着,你坐着便好?”
  京城数得上号儿的酒楼醉仙楼老板许成顺,原本在辽东跟着杨七七一块儿坑了建奴一道,现在已经完全洗白成普通大明百姓,现在无比的怀念起了辽东建奴。
  在辽东建奴地盘混的时候,只要自己手里有银子,这区区的小吏还敢这么跟自己说话?
  早就打折他两条腿了!
  但是现在不成了,这小吏对谁都这个鸟样儿,不单单是针对自己,告到官府也没有用,有火无处发。
  气哼哼的回了醉仙楼之后,许成顺黑着脸吩咐自家掌柜的道:“传话儿下去,以后有拿宝钞来结账的按正常银子给结,但是这宝钞尽量少往外出一些。”
  掌柜的陪笑道:“老爷,宝钞这东西可就是纸啊,用来纳税也就算了,放在自个儿的手里太多,可未必是什么好事儿吧?”
  许成顺黑着脸道:“爷怎么吩咐你就怎么去办!”
  许成顺不傻,通过今天兑换宝钞时那一堆堆几文钱小面额的宝钞就已经猜到了以后必然是宝钞的天下。
  银子虽好,可是毕竟不如宝钞这东西方便,民间认不认的无所谓,只要官府能认可这玩意的面值用来交税就行了。
  什么时候要是能出些千两面值的银票就好了!
  随着许成顺的感叹,这些一文两文的宝钞开始不断的被京城的一些小商户们兑了出去。
  锦衣卫的大爷们说了,去银行网点兑出来这些宝钞直接拿回来交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管理费一类的,都是没有火耗的。
  对于锦衣卫的信誉,大明的民间还是普遍认可的——说杀人全家就杀人全家,从来不失信于人。
  而随着有了第一个兑换并且成功拿着宝钞交了税的小贩——可能也就是十几文钱的所谓摊位管理费之后,这些小面值的宝钞就算是火了。
  然而这种火的情况也仅仅是限于小商小贩们拿来缴纳税或者干脆称之为卫生管理费和摊位管理费一类的东西,并没有正式的开始流通。
  真正让这玩意流通起来的还是锦衣卫——拿着银子换了小面额的宝钞然后去这些商户那里消费一些之后,这玩意就正式流通起来了。
  事情有时候就是这么操蛋。
  锦衣卫拿着以文为单位的宝钞去消费,商户们没有谁胆子上长毛了敢拒收。
  而且收下这些宝钞还可以拿来交这些乱七八糟的费用,正好还省了火耗。
  但是超出了这些费用的宝钞该怎么办?
  别说是等着下个月再用,因为锦衣卫的大爷们现在没有人谁是使用银子的,已经全部使用宝钞了,包括宫中采买太监也是如此。
  这就意味着每家商户收到的宝钞会远多于需要缴的税或者其他费用。
  本着不想把风险砸到自己手里的原则,很多人就试着拿着宝钞去兑换成银子,哪怕是损失一些铜板也在所不惜。
  原本以为很麻烦的事情到了所谓的银行网点之后却是很容易的就兑换了,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刁难,也没有想象中的麻烦。
  如此一来,有些胆子大的就敢在自己手里多握着一些宝钞,然后市面上的宝钞渐渐的又有不够用的趋势。
  但是没有什么卵用,根本就不懂经济学的崇祯皇帝虽然说见识上比他哥那个木匠要多一些,可是论到宝钞这玩意,还真不一定比木匠强。
  胆子不够大的崇祯皇帝干脆决定国库和内帑有多少银子就发多少的宝钞,面值混杂着来,就算是郭允厚多次表示宝钞可以再增发一点儿也绝不多发。
  后果就是民间的宝钞始终处于一种差不多,但是总显得不够用的局面。
  因为宝钞的事儿,南直隶的一众大佬们头一次无比蛋疼的上书崇祯皇帝,要求南北一视同仁,不能可着北方优先。
  正德之前朝廷发行出来的那些宝钞大概,也许,差不多是等同于废纸的,但是崇祯朝的还一样么?
  明显不一样啊,首先就是朝廷这边是把宝钞当成真金白银来对待,民间对于宝钞的信心自然会多一些。
  而商业盛行的南方,尤其是南直隶和松江府那些个地方,对于这种事情的嗅觉更是灵敏。
  然后南方的商人们就感觉委屈。
  南方是不是大明的南方?我们这些人是不是皇帝的子民?
  凭什么宝钞先在京城发行,南方没有?南直隶莫非不是大明的京城?
  只要你朝廷认可这玩意,你不发个几万万两出来,就那么几千两是恶心谁呢?
  凭什么这种好处都让京城的人占了?
  南方的大商户们比起北方的商户们更会玩,干脆把对于宝钞的需求传达到了南直隶的户部和内阁。
  总之就是一句话,南方是大明的南方,宝钞这种方便的东西不能光让北方佬们占便宜!
  对于南方的反应,崇祯皇帝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些孙子们想要玩假钞!
  但是转念一想,崇祯皇帝又觉得不对劲。
  如果说早先的话,这些混账东西可能还有那个胆子,现在说他们有那个胆子,就纯属于搞笑了。
  就像是南北榜案一样,那是朱元璋笼络北方仕人玩出来的手段,如果最开始跳的是南方士子你试试结果会如何?
  最近的典型就是东林党和复社。
  在辽东未平之前,江南之地还有不少人在暗中替东林党和复社招魂。
  等到辽东彻底平定下来,又在江南强迁了十万户百姓去辽东之后,江南还有谁替东林党和复社招魂?
  现在还不是大赞皇帝英明,再把东林党和复社给彻底踩到泥里唾骂两句?
  当然,顺便替自己家弄几个去辽东的名额就更好了——辽东发小妾这种好事儿必须得掺合一下。
  更何况辽东的人多了之后,这买卖就可以在辽东做起来,等于替自己家又找了一个财源不是?
  至于说辽东到江南太远,那就呵呵了。
  走陆路确实够远,先从江南到天津卫再到山海关,还要过了广宁卫然后才能到海州卫,然后才能到辽东。
  但是有海路!从松江府也好,还是从福建或者浙江也好,可都是能直接到南四卫的,就算是补给,中间还有登莱卫呢!
  现在去辽东最积极的不是陕西山西,而是江南,尤其是南直隶一带的世家大族。
  现在南直隶这边如此乖巧,说他们有胆子盯上了宝钞想要玩假币出来,打死崇祯皇帝也不相信——就算他们敢,锦衣卫会吃素的?
  既然不是有人想要玩什么阴谋诡计,那也就是说南方想要宝钞的需求是真的。
  但是国库和内帑里面的银子总共就那么多,多发了会不会贬值?
  后世不是总有什么经济危机伴随着钞票贬值么?
  妈的,你们就是在为难朕这个程序猿!
  心中暗骂了无数次之后,崇祯皇帝突然之间又想起来后世的另一个玩法——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后世的小说看多了,对于这个词和大概的意思也算是记住了。
  无非就是美元跟黄金挂勾,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勾。
  但是大明现在有多少黄金白银?
  根本就没办法计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初步估计,弄出个几万万两的黄金白银还是不成问题的。
  只是这些黄金白银都散在民间,并不是直接控制在官府手里的。
  而自己搞出来银行的目的,不就是通过纸币来控制这些黄金白银么?
  暗骂了几声猪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