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2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说外敌,鞑靼人和建奴,还有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会用眼泪告诉你,什么叫与大明为敌的下场。
  所以,到了眼下这个地步,最大的问题就仅剩下了人不够用的问题。
  等了好几天之后,崇祯皇帝才等到了匆匆进宫的郭允厚。
  在行完觐见之礼后,郭允厚便直接躬身道:“启奏陛下,京城的黄册已经造好,其他地区的也陆续在造。”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道:“结果怎么样?”
  其实郭允厚不说,崇祯皇帝也知道结果是个什么鸟样儿——真是要个很不错的结果,郭允厚不至于这个时候匆匆忙忙的跑到宫里来未见自己。
  果然如崇祯皇帝所料,郭允厚一脸纠结的道:“启奏陛下,京城有口一百九十五万,比天启年间多了七十五万,比上一次统计之时多了五十万。”
  崇祯皇帝呵呵笑了两声,却也没有在意。
  天启年间的人口普查,记录了有京城户籍的人口数量,一百二十万。
  但是实际上,整个大明的京城人口数量远远不止一百二十万那么简单,因为这个数字里面根本就没有算上那些不是京城户口的百姓,更没有算上隐户、逃户、贱籍!
  单单是隐户多出来五十万人算得了什么大事儿,原本就在意料之中罢了!
  只是崇祯皇帝也没有想到,户部跟顺天府统计人口的速度会这么迅速,连半个月的时间不到就已经统计完了整个顺天府的人口。
  但是崇祯皇帝还是低估了隐户和逃户等等的数量,或者说还是高估了大明朝廷的办事效率。
  郭允厚见崇祯皇帝一脸不以为意的样子,干脆咬牙道:“陛下,这一百九十万五口,仅京城之中的丁口,还没有算上周边诸县诸乡的丁口数量。”
  崇祯皇帝这下子是真的蛋疼了——光一个京城里面就统计出了这么些人,剩下的地方呢?
  别说是统计整个大明的丁口了,光是统计出北直隶的隐户、逃户出来,估计都能装满新明岛了?
  彼其娘之,人不够用的问题又要变成人太多的问题?
  还有,这些家伙果然都在想着占朕的便宜!
  没有移民实边给土地的好政策之前,这些家伙个个家里小二小二的,生上十个八个都叫小二,现在有了送土地的好政策,连老十老十一都出来了吧!
  摇了摇头,崇祯皇帝才把这个看起来有些可笑的想法甩出了脑海。
  人确实会多出来不少,甚至于等到这一次的人口普查完成之后会突然发现大明的人口已经向着三亿发展也不奇怪。
  人多了,就去打仗,去占领更多的地盘,不就能养活得了了?
  反正普查不普查的,人口都是那么些,只是有一部分被加了隐藏属性,自己看不到而已——但是这些人可是实际存在的!
  沉吟了半晌后,崇祯皇帝才接着道:“继续造册,不多大明多出来多少丁口,都继续造册,不许遗露。”
  郭允厚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道:“陛下,一时之中多出这许多丁口,倘若都要迁移实边,只怕我大明未必有许多地可以?”
  崇祯皇帝笑道:“没有就去抢!大明养着数百万的将士是干什么的?不能用他们的刀替大明的百姓来获取更多的土地,朕要他们何用?”
  您老人家说的对,你开心就好,惹不起,告辞!
  郭允厚选择了老老实实的依着崇祯皇帝的吩咐办事——自己年纪大了,没必要再瞎折腾,老老实实的听皇帝吩咐办事才是正理。
  至于皇帝陛下所说的派兵去抢地盘什么的,郭允厚表示自己什么都没有听到。
  郭允厚出宫了,崇祯皇帝却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地图。
  朕有一句麻卖批想讲!
  光一个京城就莫名其妙的多出来五十万人,想必南京城也是一个鸟样,以此类推,到最后每个城市只要多十万人出来,大明就能再多出好几千万的百姓!
  再然后,各乡各县再仔细统计一下,自己会不会惊喜的发现多了上亿的人口?
  按照一个人分配一百亩地来计算,这些多出来的百姓就需要一百亿亩的土地?
  不行,数学老师死的太早,这么大的数字,朕根本就算不出来到底等于多少平方公里……
  原本还以为自己地盘挺多,是藩王和百姓不够用的崇祯皇帝突然间就觉得自己的地盘又不够用了。
  既然不够用,而且自己刚才也吹过牛逼要去抢,那倒不如好好看看地图,琢磨一下该抢哪块地盘了?
  琢磨了半天之后,崇祯皇帝干脆命人把刚刚赶回京城的朱纯臣和随着自己一起回京休整的张之极等人也传进了宫来。
  等到朱纯臣等人进殿行礼之后,崇祯皇帝便伸手指了指地图对朱纯臣道:“告诉阿敏和莽古尔泰,吉利吉思、亦力把里和土鲁番,在崇祯十三年以前必须拿到手里。”
  朱纯臣有些不解地问道:“陛下?眼下鞑靼尚未彻底平定,原定不是暂时休养生息两年之后再发动攻势?”
  崇祯皇帝摆了摆手道:“不等了,北军休息就调南军北上,让他们也见见血,总之,时间不等人。”
  朱纯臣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可是出了什么乱子?”
  崇祯皇帝回到椅上前坐了下来,然后才开口道:“京城近日里正在大造黄册,成国公是知道的吧?”
  朱纯臣躬身道:“臣确实知晓,家中上下也已经登记造册,只是这事儿与提前攻打土鲁番?”
  崇祯皇帝道:“光是京城,城里,崇祯十二年的丁口就已经达到了一百九十五万,比天启年间多了七十五万,比上一次大造黄册也多了五十万。”
  朱纯臣等人几乎是瞬间就弄明白了崇祯皇帝的意思——人太多,皇帝担心土地不够分的!
  琢磨了半天之后,朱纯臣觉得其实这么搞的问题也不算太大。
  毕竟只是加快一下干掉那些蛮子的速度,北边这些连年征战的卫所该休整的一样能休整,只是调用南方的卫所士卒北上,问题应该不大。
  至于说南军是否能适应北方的环境,或者说能不能抗的过去冬天这种南方少见的气候,朱纯臣倒也不怎么担心。
  大明立国之本就是用的南军北逐蒙元入朔漠,再来一次又能有什么大不了的?
  就算是南方的卫所比北方糜烂的更厉害一些,就算是南方的卫所不能适应北方的寒冷,那又能怎么样?
  最起码,南御林军和南直隶周边的卫所已经在吕宋和爪哇证明了他们还能打!
  更何况,冬天的时候配发下厚厚的棉衣,难道还会适应不了?
  心中来回考虑了一番后,朱纯臣便躬身道:“启奏陛下,若是调南军北上,则可以调动浙江、福建、两广、四川等地的卫所士卒。一则,这些地方现在都极为太平,平时也没有什么作战任务,二来,也可以让南方士卒更多的适应北方地形和环境,为以后再往更北的地方征战做准备。”
  崇祯点了点头道:“调哪里的卫所士卒,由五军都督府说了算,朕不打算插手其间。但是朕有一个要求。”
  朱纯臣躬身道:“请陛下吩咐。”
  崇祯皇帝道:“幼军,依此次北征鞑靼例,凡十六岁以上者从军,让他们也跟着长长见识。必要的时候,让他们也上阵。”
  幼军从组建开始到现在也有些年头了,该是让这些孩子见识一下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子了,也只有这样儿,这些孩子以后才能慢慢的改变大明的军事体系。
  因为大明的军事体系现在还远远称不上完美!
  朱纯臣则是躬身应道:“臣遵旨。”
  反正皇长子和皇次子离着十六岁还有好多年的时间,用不着他们上阵,剩下的幼军就比较无所谓了——如果皇长子和皇次子也随军出征,朱纯臣自问没有那个胆子让他们亲自上阵。
  张之极则是开口道:“陛下,臣请率军去土鲁番!”
  崇祯皇帝摇了摇头道:“不行,京营,还有新军,还有刘爱卿和夏爱卿所部,以及巴特尔所部,都必须留在京城休整。三个月后,刘爱卿和夏爱卿带兵回奴尔干都司,张爱卿和巴特尔率部往勒石草原听令。”
  张之极不解地问道:“陛下,鞑靼诸部已灭,只要稳步的迁移百姓往勒石草原,三五年后自然平定,何必再遣大军而去?”
  崇祯皇帝摇头道:“莫思巴图尔汗率千余骑远遁,可是朕朕十万精骑伤亡近四万!这个亏,大了!朕的要求很简单,张爱卿和巴特尔率部去勒石草原上寻找莫思巴图尔汗,找到他,干掉他!把他剩下的千余骑都给朕筑成京观!”
  等到张之极等人躬身应了后,崇祯皇帝才冷笑道:“朕有仇,向来不喜欢隔夜!”


第595章 想不想进内阁?
  崇祯皇帝向来信奉有仇不隔夜的至理名言,更信奉十世之仇犹可报也的圣人之言。
  一言以蔽之,记仇还小心眼。
  小心眼的崇祯皇帝在朱纯臣和张之极等人告辞之后,自己也晃晃悠悠的出宫去了。
  目的地,铁道部。
  上一次弄到了四十万的鞑靼人当苦力,按照他们的行程,应该早早的就已经到了大明,眼下则是不知道如何了。
  受崇祯皇帝的影响,铁道部里,洪承畴办公的大堂后面也挂着一幅巨大的地图。
  上面跟崇祯皇帝挂的那幅各种标注都很齐全不同,洪承畴挂的这幅上面只是很简单的标注着各个地方的铁路走向,一个个小旗子模样的标注着正在修建的工地。
  正伏首于案椟之间的洪承畴听到有人进来的声音,抬头一瞧却发现是崇祯皇帝,赶忙把一堆文件推到一旁,起身向崇祯皇帝行礼问安。
  崇祯皇帝则是笑着摆了摆手,止住了行礼的洪承畴,直接走向了洪承畴身后的地图。
  洪承畴见状,则是赶忙解释道:“陛下,微臣这幅地图上面只标注了铁路的走向,再无其他。”
  崇祯皇帝则是嗯了一声道:“行了,这个你不用跟朕解释,朕知道挂这样一幅地图的好处。”
  洪承畴却是不解释不行——在大堂上挂地图的行为,就看怎么去想。
  不往歪了想,自然无所谓,可人心这东西谁又能说的准?一旦往歪了想,你挂地图想要干什么?
  眼见崇祯皇帝不是太在意这幅地图,而且说知道挂地图的用处和好处,洪承畴才算是松了口气。
  崇祯皇帝则是看了半天地图之后,发现自己根本就看不懂——上面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都代表了什么东西,自己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问道:“洪爱卿,眼下铁路的进度如何?”
  洪承畴躬身道:“启奏陛下,京城至南京的铁路已经完全修建完毕,只是在黄河那里需要渡船往来中转,而无法直接修建铁路过去。若是想要修建横渡黄河的铁路,只怕工期会拖到崇祯二十年左右方可竣工。”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修!先用渡船的方式,但是这种铁路桥也必须要修建。只要黄河的修好了,以后其他地区再想修可就简单的多了!”
  洪承畴躬身道:“是,眼下工部已经准备先行开工修建一条横跨黄河的大桥,只等大桥修建完成,确保可以通过重车后,便会再开始修建铁路桥。只是,微臣担心其中花费颇大,所需人力更是无数?”
  崇祯皇帝却呵呵笑道:“该花的银子就花,该费的人力就费,朕都会批准。以后不要再用这种方法来试探了,有话可以直说!”
  洪承畴赶忙躬身应了,起身的过程中才悄然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
  古往今来,就没听说哪个皇帝跟当今天子一样的,什么套路不套路的全不管,官场上那些东西拿过来也全无用,人家怎么想的就怎么干。
  如果光从这一点上来看,确实是比历史上其他的帝王要强太多了——或者杨二陛下跟当今陛下一样?
  崇祯指了指地图,笑道:“洪爱卿接着给朕说说,朕现在对于铁路的事儿可是关心的很。”
  洪承畴躬身应是,接着又走到了崇祯皇帝身前,手指地图道:“陛下,山海关至京师的往来复线已经修建完毕,山海关至沈阳的单线已经修建完毕,眼下暂时没有复线的需求,所以已经暂时停工。
  京城至南京的路段已经修建完毕一条线,第二条用于往复的线路已经开工,这是排序第一的路段。
  京师至太原府,经延安府直到西安府的单线也已经修建完毕,复线还没有开工。
  至于西安府至临洮府的线路还处于刚刚测试完成的状态,还没开始动工。
  原赞善王驻地灵藏到临洮府和永宁府的两条线路倒是已经先行动工,但是先期的测量没有全部完成,后面还需要补量。
  最后便是南直隶诸地,从应天府到苏州府、温州府、泉州府的几条短线都已经完成,眼下正准备再修复线。
  从应天府到南昌府的第一条单线已经准备动工,南昌到广州府、元江府、永宁府的几条线路也已经测量完比,准备开始修建第一条单线。”
  通过洪承畴的描述还有在地图上的比划,崇祯皇帝总算是对于大明的铁路修建进度有了最直观的了解,比之前在奏章上面看到的那些可是直观的多了。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问道:“洪爱卿这里除了人手之外,还需要什么?”
  洪承畴躬身道:“启奏陛下,眼下铁道的修建进度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手的问题。其实不光是修建铁路的劳力,便是连测试的小吏,沟通地方,监管物资与劳力的小吏等等都缺的很。除此之外,便是那蒸汽机车的速度,虽然也是一再提升,可是眼下最快的车头,速度也不过相当于战马的冲锋速度的一半,甚至还不到。”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后,定定的看着眼前的地图,没有再开口说话。
  洪承畴说的这些问题自然是存在的,尤其是人员的问题。
  大明不是后世,后世的时候一年就能搞出来几百万的大学生,用来当苦力再合适不过了。
  可是大明呢?
  就算是崇祯皇帝已经下旨把科举改成每年一次以选拔更多的小吏,可是实际上,人手还是不够用!
  光以修建铁路来说,从地形勘探到开工修建再到最后的通车,里面一个个的环节需要读书识字的人手实在是太多,而大明缺的就是读书人!
  当然,大明也不是说真的就缺少了读书人,而是说缺少直接能上手干活的读书人!
  那些资质不错,懂人情世故的读书人,不光是铁道部喜欢,其他几部也喜欢,每年这几部都会互相抢人挖人。
  崇祯皇帝沉吟了一会儿,开口道:“洪爱卿可有意入阁?”
  洪承畴心下一惊,不知道崇祯皇帝为什么会突然之间问出来这个问题。
  入阁,那肯定就是指的内阁,自己只要是进入了内阁,也算是真正的进入了大明的权力中枢,以后面见崇祯皇帝的机会将比现在多了无数倍,甚至于有朝一日问鼎首辅的位置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铁道部该怎么办?
  洪承畴发现,自己在铁道部的这几年里,已经渐渐的喜欢上了铁道部的这份差事。
  不光是眼看大明的铁路一点点的在自己手里成形,更是因为这个衙门里的蛮子最多,累死的蛮子最多,最没有人性!
  当然,洪承畴从来不认为自己没有人性——蛮子累死的再多又怎么样?关大明什么事儿?
  像大明这样儿的天朝上国,生来就该是居中央以御四夷,蛮子们能有机会替大明流血流汗,是他们的荣幸!
  可是现在该怎么选择?
  陛下问了,肯定就是真的有意让自己进入内阁,但是自己进入内阁之后,铁道部这一摊子肯定就要放下,要不然自己的精力也顾不过来那么多事情。
  君不见,温体仁现在整个人比大他十多岁的施凤来还要显得更老一些!
  想了想,洪承畴还是躬身道:“启奏陛下,臣虽有意入阁,但是铁道部的事情还没有完全定下来,微臣不敢就此撒手不管。”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那就等等吧,再过上几年,这铁道部的事情都落定下来之后再说吧。”
  崇祯皇帝也是真的有意让洪承畴这个家伙入阁了——虽然一开始的打算是让他背黑锅来着,可是洪承畴从被自己指派为延安巡抚开始到现在,一步步的表现确实很稳也很称职。
  这就很难得了。
  现在的大明内阁不需要多少锐意进取的家伙,不需要多么惊才绝艳的人物,而是需要能像温体仁一样替自己查缺补漏的人!
  眼前的洪承畴就是一个很好的对象!
  但是也确实如同洪承畴所说的那样儿,铁道部的事儿还一大堆,现在就让他进入内阁,天下各地的事情再加上铁道部的事情,足以把他给压死。
  或者,洪承畴可以分开重心,以内阁为重或者以铁道部为重,但是无数的事情证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要面面俱到,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儿!
  所以,同样有些纠结的崇祯皇帝就把这个问题扔给了洪承畴自己去选择——是不是愿意进入内阁,看他自己的想法吧。
  当洪承畴拒绝了之后,崇祯皇帝的心里也是暗自松了一口气——铁道部的事情,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洪承畴操持的很不错,想要找到一个能代替洪承畴的人,不容易。
  孙承宗没有问题,入阁还是操持铁道部都没有问题,但是孙承宗已经七十六岁了,还能再撑几年?
  又过了半晌之后,思维终于跑偏回来的崇祯皇帝才接着道:“既然洪爱卿愿意继续主持铁道部,那就依着洪爱卿的意思吧。只不过,朕倒是有几点要求要对洪爱卿要提。”
  洪承畴躬身道:“请陛下吩咐。”
  崇祯皇帝接着道:“洪爱卿可知,朕心中的铁道部,或者说大明的铁路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
  洪承畴躬身道:“臣驽钝,不能明知陛下之意,还望陛下明示?”
  崇祯皇帝道:“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东北到西南,从东南到西北,各处都有铁路!
  最开始的时候,朕可以不要求速度,从京城到南京,两天能到或者十天八天能到都可以。
  但是以后,这个速度要慢慢提升,最好能够做到第二天就到!其他的地方也是一样。
  铁路,就相当于那些医学院的家伙们解剖出来的那些血管一样,铁路就是我大明的血管!
  不管是运送货物,还是百姓出行,或者转运士卒和军用物资,速度可都不是马车人力所能比,洪爱卿以为然否?”
  洪承畴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微臣也曾在京城至山海关的路段上曾经做过一个测试。由京城运送十万石粮草到山海关,若是使用人力,糜费近半,且战用大量的民夫。若是改为铁路运送,消耗便是连半成都不到,主要消耗的也是一些煤炭还有水,确实比人物强上许多。”
  崇祯皇帝点头道:“正是如此。还有,朕想听听洪爱卿关于铁路的其他看法?”
  洪承畴斟酌着道:“启奏陛下,臣原本以为可以让商人和百姓们乘坐蒸汽机车,但是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倒不如改为允许驿站使用铁路来运输货物。”
  崇祯皇帝问道:“洪爱卿指的是商人们的货物?”
  洪承畴点头道:“不错,现在商人们运送货物,多要通过民用驿站,还要雇佣镖局押镖才敢运输大量的货物。若是改为以铁路运输,收取他们的部分费用,则可以让商人们的成本降低,同时也能让驿站还有铁道部更多一分收入。”
  崇祯皇帝点头道:“这个么,洪爱卿看着办就是了,该怎么收费什么的,仔细琢磨一下,然后报与朕知便可。但是,刚才洪爱卿说商人们运送货物还需要雇佣镖局?莫非这路面上不太平还是怎么的?”
  洪承畴迟疑道:“路面上倒也太平,起码比天启年间要好的多了,但是仍然有不少啸聚山林的强徒想要做些无本的买卖,因此商人们为了安全,大多都会雇佣镖师。”
  崇祯皇帝道:“那洪爱卿就不担心会有人把主意打到铁路上面?”
  洪承畴摇了摇头道:“启奏陛下,天下百姓对于铁路的了解不多,但是无论什么人,都没有胆子把主意打到铁路上面来。”
  确实没有人敢,锦衣卫和东西厂的赫赫凶名摆在那里,几乎能止小儿夜啼,任凭哪个山头的大当家脑子坏掉了,也没有胆子打铁路的主意。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又将话题转向了另一个方向:“洪爱卿也可以琢磨一下,看看以后铁路运人的问题。”


第596章 真正的千古第一仁政
  铁路这玩意好啊,不管是运人还是运货,或者是运兵,都比骑马来得要快——铁路本身就能运送战马,连坦克都能运!
  当然,崇祯皇帝穿越的方式有点儿莫名其妙的,到现在也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穿越,到底是怎么穿越的,也就没来得及去弄个军火库和智脑一类的好玩意过来。
  除了满脑子的穿越者培训基地的那些不完全瞎扯版本的教程之外,剩下的什么都没有。
  所以,坦克没有,哒哒哒冒蓝火的加特林也没有,连他娘的靠谱一些的历史知识都没有。
  但是,崇祯皇帝再怎么小白,也知道铁路这玩意的作用啊——后世的天朝不就总说什么三横三纵大动脉?
  每年不总有那么两个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