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3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拖下去,对于大明和倭国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儿。
  估计皇帝陛下把自己拎回大明也是与这事儿有关,当然,更大的可能还是崇祯皇帝盯上了倭国的哪里,或者说打算对倭国要下手了。
  但是自己真就这么空着手回去了?
  那不成,自己怎么着也得带着点儿东西回去,或者说替大明捞一些好处才行,要不然的话,皇帝陛下为什么要护着自己,将弹劾自己的奏章都留中不发?
  在屋子里面来回踱了几步之后,沈颢才唤过一个小厮,吩咐道:“派人去通知德川家光,就说本督请他前来九州岛一叙。”


第731章 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
  三年的时间很短,从大明立国至今只能占到百分之一,从整个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里面更是连朵小浪花都算不上。
  然而三年的时间又很长,长到大明的整个朝堂高层都洗了一遍牌,原本老成持重的那一批重臣死的死,退的退,换上来一批同样稳重却又相对激进的大佬。
  三年的时间改变了很多,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大明从来没有停下向外扩张的脚步,无论是北山以北的大片地区还是遥远的好望角,都已经被大明收入了囊中。
  现在的大明,就好像一头永远吃不饱的饕餮一样,贪婪的吞食着一切它所能看到的土地和利益。
  如果一定要说哪里的战争没有大明的影子,大概仅剩下的地方也就那么几处了。
  倭国是一处,因为倭国女王马上就要成为大明辽王的正妃,虾夷岛作为陪嫁的嫁妆正式纳入大明的领土范围,大明也将在崇祯十五年正式在虾夷岛上驻军,设立总督府。
  美洲也算是一处,因为大明现在没精力把目光投的那么远,虽然崇祯皇帝早就盯着美洲流口水了。
  欧洲也算一处,因为欧洲在锦衣卫和东厂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开启了大眼瞪小眼模式,说不定哪天就会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而开片。
  奥斯曼也算一处,因为想要到达英国公的封地,就得先把苏伊士运河重新挖开启用,这项工程没个十年八年的都够呛能完工,大明自然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动手。
  最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莫卧儿了。
  大明将大量的驻军从莫卧儿方面撤军,仅保留了对已占领之地的防御性驻军,让莫卧儿人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然后达罗悉乔就跟奥则朗布还有沙舒亚三方就开启了莫卧儿版的三国演义。
  天地良心,莫卧儿人把人脑子打成狗脑子这事儿真是沙贾汗的三个儿子搞出来的,跟大明可没有什么关系。
  最多也就是甲一表示自己很累,不光要翻译《三国演义》,还要大量的翻译《水浒传》并且对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做出修改,然后让莫卧儿三国互殴的同时又要忙活着平定不断涌现的叛乱。
  整个世界在崇祯十四年到崇祯十七年的时间里就是这么过来的,大明之外的人忙着开片互殴,大明的百姓忙着种田读书备战,一片和谐安定的繁荣景象,就这么着出现在崇祯皇帝的统治之下。
  离大明最近的倭国是感受最深的。
  虽然德川幕府早就忙活着闭关锁国,但是西方的蛮夷仍旧在不断的跑向倭国,寻找着一切的机会,比如传教,比如经商,哪怕是面临着倭国不断的打压,这些人也没有放弃。
  但是从崇祯十六年开始,那些西方的蛮子们就好像消失不见了一样,根据他们自己的说法,就是国内在打仗,他们要回去。
  对于这一切的变化,德川家光虽然没有亲自去那些西方蛮夷的国家看看,却依然能想明白其中的关窍。
  因为整个倭国现在也被大明压的喘不过气来——哪怕是大明并没有直接动手砸场子,但是随着朝鲜、琉球还有南洋诸藩的不断内附,倭国的形式也是一天比一天困难。
  所以德川家光很伤心。
  自己也是心向大明的啊,虽然做不到朝鲜和琉球那样儿,但是自己总比其他的外藩要强的多吧?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自己玩闭关锁国的时候,从来就没有想着将大明爸爸拒之门外,那为什么现在还会感觉这么难过呢?
  难道,一定要让倭国上一道表章内附吗?
  面对着沈颢约自己一见的要求,德川家光不敢怠慢,匆匆忙忙的跑进倭国王宫跟政仁大概的商量了一番之后,便带上人手往九州岛而去。
  倭国的国土面积实在是小了一点儿——从沈颢派出人手去通知德川家光,再等到德川家光赶到九州岛,时间一共才过去三天。
  面对着花样繁杂的菜式,德川家光有些食不知味的感觉,从一开始上桌到现在,沈颢就一直在劝着自己吃菜,对于正事儿却是半个字都没有提。
  直到一顿不知道什么滋味的饭菜吃完,沈颢才擦了擦手,笑着道:“德川将军,沈某明日便要起程回大明述职了。九州岛这边的一应事情,还需要您多加照应了。”
  德川家光点了点头,顿首道:“恭喜沈君了,德川也略微准备了一些礼物给沈君,另外还有一些需要敬献给天子。德川是外臣,无诏难以入京面圣,一切便要多多拜托沈君了?”
  沈颢笑道:“这个好说,沈某定然不负重托。德川将军乃是贵国女王的舅舅,待到贵国女王与我大明辽王成婚之后,德川将军便是国戚,贵我两国便是通家之好。一家人之间,万事好说。”
  德川将光再次点头致谢——信了你的鬼!
  两人又笑首客套了几句之后,沈颢又接着道:“说到贵国女王与我大明辽王的婚事,沈某倒是突然想起来了,待到崇祯十八年时,辽王殿下便要迎娶贵国女王,估计沈某此次回国述职,也是与此有关?”
  德川家光刚才还笑眯眯的脸色突然一僵,转而又笑着道:“是啊,明年便要成婚了,真是替兴子高兴啊。”
  沈颢笑着点了点头,又接着道:“说起来,虾夷岛乃是贵国给兴子殿下的嫁妆,以后便是辽王殿下与兴子殿下共同所有。但是那岛上现在还有很多的蛮子,待到明年辽王殿下与兴子殿下大婚之后,还要不断的带兵清剿那些蛮子?”
  见沈颢已经图穷匕现,德川家光便也不再扯些没有用的,而是坐正了身子,望向了沈颢:“那依沈总督的意思是?”
  沈颢道:“为人臣子者,总是要替君上分忧,虾夷岛上蛮子众多,沈某心里不安,德川将军身为倭国征夷大将军……”
  德川家光自然听出了沈颢的话外音,点了点头道:“若是由德川带兵去清剿,也无不可,只是这虾夷野人生性残忍好杀,想要清剿一空,除非是有大明这般的兵力,以倭国上下的兵力,实在是力有不逮?”
  沈颢端起茶杯慢慢的呷了一口,笑眯眯的道:“说起兵力,倭国的武士倒也是极不错的,倘若装备了我大明的武器,再由我大明的军官进行训练,不知道?”
  德川家光的心里顿时绝望,心里阴影开始无限制的扩大——终于,还是向着军队开始伸手了么?
  自从九州岛租借法案之后,整个倭国就已经活在了大明的阴影底下,毫不夸张的说,任何一个倭国人的一生,一定避不过一件事——大明。
  几乎任何一个倭国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接生的稳婆很有可能是接受过大明人培训的,从小吃的喝的,都有可能是大明的商人卖过来的。
  当长大成人开始了工作之后,很有可能都是大明商人控制的铺子或者行业,直到死亡,可能还要按照大明的礼仪来进行下葬。
  十几年的时间,让整个大明已经将倭国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进来,除了幕府和军方还没有被大明渗透之外,剩下的地方都隐隐约约有大明的影子。
  就连朝堂,实际上也不是没有大明的影子在里面,尤其是崇祯十三年时定下来兴子和辽王的婚约之后,大明对于倭国的影响就更大了。
  甚至于,连倭国的民间都开始认同大明是整个世界的主人这一点——当然,倭国跟大明是姻亲,自己这些倭国人大概就类似于家生子,比那才奴才们要高贵的多!
  一个两个人有这种想法,不重要,毕竟倭国的人口也不算太少,近几年生活又好了起来,尤其是那些在明国当过监工的武士回来大肆宣扬之下,产生这种乱七八糟的想法很正常。
  但是当整个倭国上下都开始慢慢的认同这个想法之后,就变得很可怕了,尤其是自己竟然也有一丝的认同……
  看了看眼前的桌子,德川家光最终还是忍住了想要掀桌子的冲动,点了点头道:“想必装备了大明的军事装备以后,倭国的军队也会更上一个台阶罢?只是,请大明的军官来教导倭国军队的事情还是算了,毕竟倭国武士的性子比较野,好以下克上,难以训服,若是惹得大明军官生气,便不太好了。”
  沈颢斜眯着眼睛道:“德川将军也是饱读诗书之大才,岂不闻孙武子旧事乎?”
  孙武子旧事,德川家光当然知道,训练吴王的宫女,第一遍号令不行以号令不明之由放过,第二遍号令不行则斩队长,当着吴王的面说出了著名的“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
  沈颢的意思也是如此,大明的教官来了之后,倭国的武士是不是训服,不重要——杀上几个挑头的,剩下的自然就老实了。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而且这么干肯定能压服倭国武士。
  德川家光认为,哪怕是不用这么一招,明军的军官也一定能压服倭国武士,因为倭国军队现在瞧大明的军队就跟孙子看爷爷一样的乖巧……
  可是就这么答应下来,德川家光的心里还是有所不甘:“即便如此,想要在明年辽王成婚之前平定虾夷,也不太容易罢?倒不如先让倭国的武士们使用大明的装备,待平定虾夷之后再作打算?”
  沈颢笑眯眯的道:“若是单凭倭国武士,只怕到崇祯三十年也未必能够平定虾夷,若是加上我大明军官的教导,只怕最多到崇祯十九年便可以彻底平定虾夷。当然,为了让倭国武士们适应,也为了证明倭国在我大明军官的教导下可以更进一步,不如先挑选一部分武士另立一营,由大明的军官来教导,等到练成之后再行推广,德川将军以为如何?”
  德川家光一忍再忍,最后还是吐了口气道:“好,就依总督大人,德川回去之后便会挑选精干武士,等平定了虾夷以后,这一营的武士就会成为兴子殿下的嫁妆。”
  沈颢很满意,只要现在能在倭国的军队里面埋下一颗种子,就凭着锦衣卫跟东厂那些人洗脑的能力,不怕这一营的武士不变成大明的死忠。
  尤其是等这一营的武士训练成了之后,会以此为基础再去向其他的倭国军队里面扩散,到最后,整个倭国的军队便成了大明的编外军事力量,整个倭国还有得跑?
  端起茶杯向着德川致意之后,沈颢又接着道:“说起来,还有一件发财的事情,不知道德川将军是不是考虑一下?”
  德川家光现在满脑子都是军队和军权,还以后整个倭国的走向问题,哪里还有心情关心什么赚钱不赚钱的事儿,当下只是轻哦了一声,问道:“不知道总督大人说的是什么事?”
  沈颢道:“我大明最近在奥斯曼那边开挖苏伊士运河,德川将军想必是知道的?”
  德川家光点头道:“不错,我国还向奥斯曼那边运过去了几千名武士以充做监工,自然也是有一些了解。”
  点了点头,沈颢便接着道:“那德川将军想必也知道,我大明现在还缺少劳工的事情了?当然,不是让贵国的百姓去做劳工,毕竟以后都是一家人,劳工这种事情既然不会让我大明百姓去干,自然也不会让贵国百姓去干。本督的意思是,倭国百姓可以有两个选择,其一是可以到奥斯曼那边干一些轻松的活计来赚银子,另一个则是另外组建一批武士,去找劳工。”
  德川家光摇头道:“去找劳工这件事情自然是极好的,然则现在又该往哪里去找?北山再往北?往西?还是说去哪里找?”
  沈颢呵呵笑道:“奥斯曼以西,那边小国林立,想要找到劳工还不简单?只要贵国的武士接受我大明军官的训练,再配备上我大明的武器,想必那些蛮夷也不是武士们的对手?”
  想了想之前自己所见过的那些白夷,德川家光傲然道:“那是当然,就凭那些区区的白夷,自然不可能是我大和武士的对手。”
  说完之后,德川家光又有些泄气:“可是,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


第732章 去到天地的尽头看看
  德川家光道:“纵然我倭国武士再如何比那些白奴更强,然而却又如何去得了那些白奴所在之地?”
  沈颢笑眯眯的道:“既然沈某这般说了,便是因为新乐侯曾经有书信与沈某,言说那极西之地的白奴极多,然则苦于没有人手,致使苏伊士运河的开凿速度极慢,问沈某可能从贵国寻一批武士,让他们去寻找劳工。”
  新乐侯自然就是被崇祯皇帝派到了奥斯曼那边的勋贵之首,负责整个苏伊士运河的重启事宜,理论上来说,除了锦衣卫之外,整个奥斯曼那边就是新乐侯说了算。
  就在沈颢想方设法的坑着德川家光时,新乐侯刘文炳在埃及已经开始指天画地的骂娘了——如果不是担心被锦衣卫的人知道,刘文炳更想骂崇祯皇帝。
  刘文炳是崇祯皇帝亲舅舅的儿子,真正的跟崇祯皇帝是姑表亲,说起来还曾经有过一段童年的友谊。
  然而就算是刘文炳想破了脑袋也没有想到,崇祯皇帝居然会把自己扔到这么一个鸟不拉屎的破地方来。
  你丫是不是专门坑亲戚的?你杀了你自己的亲叔叔就算了,连姑表兄你也坑?莫非是怪我家没有表妹与你?
  恨恨的呸了一声之后,刘文炳才无可奈何的躺在椅子上面躺尸。
  这回亏大了,被那个狗皇帝连吓带骗的给赶到了这什么奥斯曼,吃的喝的都不如意,堂堂新乐侯混的比之大明百姓还不如。
  还有这破运河,挖的速度怎么就这么慢?十几万的人难道还比不过十几万的猪?挖了四年都没挖通,难道真要让本侯在这里待上个十年八年的?
  摇了摇头,将这个可怕的想法甩出脑海之后,刘文炳干脆又爬了起来,回到书房去写起了奏章。
  奏章的内容很简单,主题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奥斯曼这里缺人,十分的缺人,最好能再弄个百十万的劳工过来,要不然运河修建的太慢,只怕会耽误陛下的大事。
  拿着刘文炳的奏章,崇祯皇帝呵呵一笑后便扔到了一旁——还百十万的劳工?你咋不去抢!整个大明现在都缺劳工,什么时候轮到奥斯曼那里先叫唤了?
  沈颢这个混账东西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虽然贪花好色了一些,但是这也不算是什么太大的毛病,比起阮大铖和马士英这两个家伙来说,沈颢才是更应该入阁的那一个。
  崇祯皇帝最为看中沈颢的,便是这家伙的能力。
  把九州岛打理好不算什么本事,有着大明作为后盾又有主政一方的经验,朝中好友和门生故旧也不算少,这么大的资本要是打理不好九州岛才是笑话。
  但是这家伙能在自己想出来控制倭国的军权之前就提前玩出了一出教导队和明械师的把戏,还是让崇祯皇帝忍不住对他高看一眼。
  凯申物流大队长手底下就曾经有过德械师和教导大队这一类的编制,提前几百年被沈颢这家伙折腾出来用到倭国,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再者说了,自己又何必去关注这些小事儿?有这个时间,倒还不如关心皇家学院和钦天监报上来的消息更为重要。
  因为钦天监报上来的消息让崇祯皇帝很开心。
  自从崇祯十三年的时候折腾出了温度计还有气压计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大明再记录温度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数值,甚至于民间都开始大量使用温度计。
  不同于民间只是大概的看一看温度然后再决定怎么穿衣服,钦天监可是每天都会记录下来温度以供来年再进行比对。
  而崇祯皇帝开心的原因就与此有关。
  根据皇家学院和钦天监的记录,崇祯十三年开始到崇祯十七年的春天,最冷的时候是崇祯十四年和崇祯十五年,而不是崇祯十六年。
  虽然崇祯十六年最低温度比之崇祯十五年最低温度仅仅有不到一度的回升,但是这无疑是一个好的消号。
  小冰河时期是不是快要过去了?
  当然,小冰河时期想要过去肯定没有这么快,说不定还需要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的时间才行。
  但是,最坑爹最难熬的时候都熬过去了,以后的日子还会这么难熬吗?想想都知道要比现在好过的多!
  再然后,崇祯皇帝就有些闲不住了。
  自己在大明整整待了三年!人生又有几个三年?
  这三年里,自己除了批阅奏章就是在后宫里面创造下一代,或者时不时的溜出宫去晃一晃,最远最远也就是跑到奴尔干都司去避暑,跑到安南布政使司的行军去过冬,然后呢?
  这些事情都没有意思啊,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出去搞事情,怎么对得起自己平头哥的身份?
  然而搞事情也不太好搞,主要是没得搞,整个大明现在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安稳的一批,自己能上哪里去搞事情?
  美洲?太远,不想去,大臣们就算是集体降智也不可能同意自己出海去探索未知之地。
  莫卧儿?那边现在正在上演三国演义,自己一旦过去,会不会催生出什么不可知的变数出来?
  想了想,崇祯皇帝还是把现任的锦衣卫指挥使王国兴给召进了宫中。
  锦衣卫现在已经彻底的被拆分成了三个机构,第一个是大明情报局,指挥使关步,负责的是对内,第二个便是王国兴担任指挥使的军事情报局,负责的是对大明之外的一切活动。
  第三个没有任何变化,指挥使还是魏良卿,更多的还是负责护卫和仪仗这些。
  三个机构挂着同一块牌子,都叫锦衣卫,但是锦衣卫内部已经开始称呼为内局外局还有仪仗队……
  拿起王国兴呈上来的情报,崇祯皇帝慢慢的翻了起来,王国兴则是一言不发的站在书桌不远处。
  王国兴这个人跟许显纯差不多,都是那种不苟言笑之人,或许是因为在黑暗中游走惯了,刀刻斧削的脸一旦笑起来,简直能吓死胆小的。
  王国兴对于许显纯的交待记的很清楚,而且牢牢的记在心里:“我们这些鹰犬,就是藏在黑暗之中的恶魔,为了主人可以牺牲掉一切,无论是谁,包括自己。但是你一定要记住,无论何时,无论什么情况,主人的意志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妄自揣摩主人的意思,也不要随便自作主张,除非有一天主人需要你自作主张。还有,陛下曾经说过一句话,厂卫的名声如果好了,才是厂卫最大的背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慢慢理解。陛下心善,便是老夫这般双手沾满了血的鹰犬都能得到善终,这样儿的主人不好找,老夫也不希望你背离了主人,不得善终。”
  王国兴对于许显纯的交待记得很牢,因为王国兴自己心里也清楚,锦衣卫这种鹰犬机构就是干黑活脏活的,一旦不需要的时候被拿出来当替罪羊是很正常的事情。
  就像毛骧,第一个拥有了锦衣卫指挥使头衔的人,一手掀起了整个胡惟庸案,牵连了多少人命?他自己的下场又如何?
  第二任锦衣卫指挥使蒋瓛,一手炮制了蓝玉案的狠人,同样被赐死。
  第三任算是战死的,可是第四任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这个将《永乐大典》总裁官解缙置于雪地冻死的狠人,同样没什么好下场。
  最丢人的是马顺,居然被一群文官活活的打死在朝堂之上,算是把锦衣卫的脸面都给丢光了。
  其后的钱宁,江彬,个个也都算是狠茬子,然而下场如何?
  像许显纯这般善终的,在整个锦衣卫的历史上都找不出来几个!
  所以王国兴沉默,作为刚刚接任不久的锦衣卫指挥使,王国兴还做不到像许显纯那样儿自在,毕竟许显纯伴架的时间有十六年之久,而自己刚刚上任还不满一年。
  崇祯皇帝将情报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之后才放了下来,然后问道:“按照锦衣卫的判断,莫卧儿三国再互相攻伐几年,便会后继无力?”
  王国兴躬身道:“是。按照最近传回来的情报判断,便是如此。甲一等人到现在都没有情报传回来,微臣为了他们的安全,也没有主动去联系他们。”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不联系他们是对的,且让他们自己做主罢。将这些情报送去中极殿,命中极殿大学士及其手下之人拟个条陈给朕。”
  王国兴应了,便转身带着情报往中极殿而去,崇祯皇帝却沉默了下来。
  唯一有希望搞事情的莫卧儿去不成了,难道自己要去奥斯曼那边?
  别搞笑了,奥斯曼那里虽然说已经接近欧洲,但是整体上的环境还是差的很,让表哥新乐侯在那里就行了,自己去干什么?找罪受?
  更关键的是,就算是自己去了,也没得仗打,撑死了也就是跑到工地上看一看,还有被奥斯曼人攻击的风险。
  坑表哥就没有问题了,毕竟表哥没一个好东西不是……
  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