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3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点了点头后,崇祯皇帝才道:“那依卢爱卿的看法呢?京城和南京城需要扩建么?”
  卢象升躬身道:“启奏陛下,微臣曾与吴部堂商议过,便是将京城与南京城在现有规模上扩大一倍,也只能缓解一时,数十年后,只怕又要重现今日之事。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将京城与南京城的人口都分流到周边的其他地区。”
  呵呵——崇祯皇帝心中只有蛋疼的感觉。
  后世喊着分流都喊了多少年了?各种手段用尽之后,分流出去多少?又涌入了多少?问题可从根本上解决了?
  理论上来说,大明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倒是简单,实在不行的话直接限制入京人口,不给开路引还进个屁的京城?
  但是实际上,这种玩法根本就是扯蛋。
  就算是限制了百姓,能限制多少?大量的读书人和大豪商也给限制了,京城还玩个屁?单纯的就剩下皇宫和朝廷的各种机构在这里?这也不现实啊!
  心中呵呵了无数回之后,崇祯皇帝才问道:“所谓的人口分流,京城的主要人口便是朝廷官员、大学的学子、勋贵、大商,除此之外,百姓的数量也算不得太多,又如何分流?”
  卢象升躬身道:“启奏陛下,依微臣之愚见,不若将大学迁至京城外,与皇家学院比邻而建。一旦大学外迁,近两万的学士还有他们的亲眷下人,哪怕是为了贪图方便,也会向着城南而去,到时候京城便会直接少了十万左右的人口。”
  MMP!
  崇祯皇帝心中顿时暗骂了一声。
  卢象升这根本就是打着人口外迁的幌子跑来忽悠了,这糟老头子的目标根本就是城南的皇庄,还有皇家学院的守卫力量!
  一旦大学外迁到皇家学院附近,就算是皇家学院的护卫再怎么不关注大学这边的情况,又有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到那边去惹事儿?


第749章 狗胆包天孟传定
  卢象升既是想着让京城的人口压力减轻,省得顺天府有事儿没事儿就跑来哭诉,同时也确实盯上了皇家学院的守卫力量。
  国子监下属的京城大学,可以说是当今大明或者说当今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科分类基本上覆盖了方方面面,远超传说中的稷下学宫。
  至于奥斯曼和欧洲那些打着大学的名义教授神学的大学,他们也配叫大学?开什么国际玩笑!
  京城大学不仅学生是千军万马之中杀出来的精英,就连授课的老师也同样如此,除了国子监的大儒之外,剩下的都是皇家学院里面的大牛。
  里面差不多两万的学生再加上他们的亲眷下人,足足接近十万人,这么多的人口一旦外迁到城南外,整个京城的人口压力几乎是瞬间减轻——虽然对于整个京城两百多万的人口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整个京城大学和相关的十万人出现在皇家学院附近,对于皇家学院原本的安保能力来说是一个考验,但是也仅仅是个考验而已,根本就不会带来多大的压力。
  皇家学院的守卫都有什么人?
  内行厂,皇帝亲军中的亲军,下属的御马监更是直接调拨了腾骧左卫在附近驻扎。西厂和东厂每月轮换一课的番子在皇家学院附近侦辑,锦衣卫也在这里驻扎了一个千户所,京营更是直接将五军营的驻地设置在了皇家学院的附近,以便于就近保护。
  而这些所有的防卫力量还仅仅是公开在外,明面上的力量,至于暗中还有多少人守护着皇家学院,除了崇祯皇帝和厂卫的督主、指挥使之外,就再没有任何人清楚了。
  早些年的皇家学院外围经常有挂起来的人头,无论是建奴,其他国家的探子或者是想要到皇家学院那边浑水摸鱼的家伙,哪怕是有着京城户籍的三只手,也都被挂了上去——皇家学院的守卫力量向来是有杀错无放过。
  到了崇祯六年以后,才慢慢的没有新的人头挂上去,因为皇家学院的凶名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明,没有谁再有胆子到附近去作死。
  现在卢象升打起了皇家学院附近那片土地的主意,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见崇祯皇帝有些不置可否的意思,卢象升干脆又扔出了另外一个大炸弹:“陛下,天津巡抚和天津卫指挥使两人联名上的奏章,请求拆除天津外围围墙的事儿?”
  崇祯皇帝顿时就更蛋疼了。
  其实不止是天津那边的奏章,华亭还有登州、威海等地都上了奏章,打算探一探朝廷的口风,看看能不能把围墙都给拆了。
  就像是天津卫指挥使丁汝成在奏章里说的那样儿,当今之世,有谁能够对天津卫造成威胁?有能力突破海上防线的,就算是城墙再高大又有什么用?
  现在城墙已经成了阻碍天津再一步发展的障碍,倒不如提前拆了?哪怕不能全拆,拆上一面也是好的嘛。
  天津卫说的是事实,就跟京城和南京一样,天津城已经容纳不下日益增多的人口,城里的地价也是一再飙升,城外大量的土地闲置着无人问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城墙。
  如果没有那道城墙,也就没有了什么城内和城外的区别,地价基本上也就是越靠近中心越贵,而不会出现眼下这种城内死贵,城外没人要的局面。
  城墙的存在也确实是个大问题。
  只要有城墙,城内的面积就是有限的,而人口却是在日益增多,就算每年都在不停的向外迁移也没有什么用——晚上娱乐活动就那么多,不造人还能干什么?
  而且不断的迁移百姓出城,对于民心反而会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谁愿意原本在城内好好的就被迁出城去?哪怕是自己运气不好,恰好被抽到了迁移的人群里面,心有不满也是正常的。
  如果全都能放稳心态才是见鬼了,更多的还是顾忌着卫所手里面握着的刀柄,敢怒不敢言而已。
  实际上,如果不是顺天府和应天府这两个家伙顾忌到这是南北两座皇城,估计已经赶在天津卫之前就上奏章了。
  对于拆除城墙的提议,崇祯皇帝倒是有些无所谓。
  如果换成几百年的后世,大明的每一段城墙都宝贵无比的文化遗产,拆一段就少一段,再怎么败家也没这么干的。
  但是对于大明来说,这玩意既然妨碍了城市化的脚步,拆了也就拆了——毕竟,京城和南京的城墙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拆的。
  就像是皇家学院的那座小型城池一样,早晚会扩建,但是却没有拆除的可能性。
  至于京城和南京的城墙,就不拆除了,哪怕是另建新城都不可能拆除,否则后人想要找一段城墙看看都找不到,何其悲哀。
  沉吟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道:“卢爱卿既然现在提出来这事儿,想必是与中极殿那边商议过了?”
  卢象升躬身道:“陛下英明,微臣与中极殿诸位学士已经商议过,也都看过了天津卫报上来的规划图,可以先许其拆除城墙,然后看其效果如何,再决定是否拆除其他地区的城墙。”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那就拆吧,回头内阁票拟了交司礼监用印便是。至于其他地区的,尤其是京城与南京的,还是不要拆了,无论如何,都要留下几座完整的城池给后人。”
  卢象升躬身应了是,又将话题兜了回来:“那京城大学外迁一事?”
  崇祯皇帝却道:“这事儿还是顺天府跟内阁、户部还有中极殿一起商议吧。看看怎么样对京城做出一个百年甚至于三百年的规划,保证一次施工到位,省得重复拆迁。若仅仅是糜费一些人力物力倒也罢了,惹得百姓怨声载道反而不美。”
  等卢象升躬身应了之后,崇祯皇帝又接着道:“对了,京城大学这几年的表现如何?可否符合中极殿与内阁、礼部的预期?”
  卢象升躬身道:“因为第一届的学子还没有毕业,现在还不太好说。
  但是通过礼部和国子监暗中在京城大学的调查来看,明经科倒也罢了,明律、明算、生物、医学、工业、化学等一众学院的学子,实在是与之前的科举学子有极大不同。
  这些人在八股文章上的水平只能算是一般,充其量不过是三甲同进士的水平,甚至还多有不如。
  但是这些人在其专业之上的造诣,却远超其他学子,更多的可以用术业有专精来形容了。
  最为厉害的便是工学院的一些学子,他们用手工打造出来的某些器具,已经超过了机床所能打造出来的最好的器具,甚至比之将作匠的大将也差不到哪儿去。”
  崇祯皇帝呵的笑了一声,工科狗嘛,里面诞生几个牛逼点儿的钳工难道不是很正常的?那些八级钳工打造出来的零件,连高精度五轴联动机床都搞不出来!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道:“若是如此,那是不是可以在其他地方同样设立一所大学?比如南京,长安,洛阳?”
  卢象升道:“其他几科倒还好说一些,进士科?”
  崇祯皇帝道:“其他几所大学暂时不设进士科,只设专业类的课程,教授则是由京城大学的毕业生或者皇家学院里面告老的那些博士前去任教。”
  卢象升琢磨了一下,便躬身应道:“陛下,不若微臣回去后与内阁众位同僚,还有礼部和中极殿诸位学士再商议一番?”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自然可以。”
  卢象升一脸喜色的回了文渊阁之后,李岩等内阁一众大佬就已经知道这次商议的结果了——皇帝肯定是同意了将京城大学外迁的提议。
  卢象升却又将崇祯皇帝提出来的大学之事跟李岩等人说了,众人一起犯起愁来。
  什么事儿都是这样儿,上级动动嘴,下级跑断腿,崇祯皇帝上下嘴唇一碰就要再搞几所大学出来,但是对于卢象升等人来说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
  首先是这大学的选址问题。
  崇祯皇帝既然提到了南京、长安和洛阳,那么不用想,新开的大学肯定是要在这几个地方里面挑,或者包含这几个地方的。
  那么问题来了。
  在这几个地方里面挑,就意味着新建大学的数量只有一两所,那么挑选哪里为上?如果只新建一所大学,那么挑选南京是最为稳妥的,毕竟是大明的陪都,内阁八部在南京都有备份,谁也挑不出什么理来。
  如果是两所呢?除了南京之外,洛阳和长安该选择哪里?一个东都一个西都,都是鼎鼎有名的存在,谁愿意自己落选?
  就算是这一次干脆来个全选,一次性的新建四所大学,那么以后呢?以后又该选择哪里?
  说白了,这事儿干得好了没什么,干得不好,就是得罪人的事儿,虽然说卢象升等人也不怕得罪了那些地方官员,但是总归没有那个必要不是?
  沉默了半晌之后,李岩才开口道:“不若一次性就新建三所大学,南京、洛阳、长安三地每处一所大学。至于以后再扩建的话,估计最早也要五六年以后,等这几所大学的学子们毕业之后,足以任教了再考虑下一处大学的地址。”
  被抓过来一同商议的国子监祭酒孟传定道:“教员呢?眼下这三所大学一旦成立,肯定不能差京城大学太多,哪里有那么多的教员?众所周知,皇家学院的那些教授知识渊博,但是能指望他们跑到南京、洛阳和长安去讲课?他们有这个时间?要知道,他们之所以能来京城大学讲课,已经是下官厚着脸皮去求了陛下的恩典,那姓宋的哪次见到下官都没有好脸色。倘若现在再让他们跑到南京和洛阳、长安等地的大学去讲课,那宋老匹夫非得把下官给生吞活剥了不可。”
  孟传定的话音落下,内阁里面的一众大佬们顿时就沉默了下来。
  卢象升却将目光投向了户部和工部:“户部和工部那边呢?”
  吴甘来的脸色一如继往的冷峻:“户部这边没有问题,崇祯十九年节余的银子还有不少,花了也是好事儿。”
  工部尚书张应选的脸色就不怎么好看了:“人手呢?除非五军都督府借调各地卫所参与进来,否则的话工期绝对不是一年两年内能够完工。这三所大学的标准纵然照比京城大学要低一些,但是只要是综合性的大学,那占地面积,还有各个建筑就少不了,标准也基本上要参照京城大学,花费的工期绝对会拖上几年。”
  卢象升道:“工期的事儿倒没什么,反正还有五军都督府,老夫舍下面子去寻张之极那个老匹夫,总是能忽悠来几个卫所的士卒当苦力,顺便还能再忽悠几个卫所将驻地换到大学的旁边。”
  对于这一点,其他人倒是深信不疑。
  卢象升在进入内阁之前,那也是担任过宣大总督的,跟张之极更是有过一起砍人的深厚友谊,他去找张之极忽悠,这事儿百分百能成。
  说白了,所有问题的重点还是在于新建大学的师资问题上面。
  国子监可以提前准备好所有讲授儒学的博士,但是对于其他分类各科,比如化学,生物,格物,医学,这些科的博士全都在皇家学院的各个分院里面,国子监里没有!
  头疼了半晌之后,孟传定才道:“说起来,皇家学院如今一扩再扩,倒不如拆分一下?”
  卢象升将目光投到了孟传定的身上:“拆分?这话谁敢跟陛下去说?皇家学院的主意你也敢打?”
  孟传定道:“又不是真个将皇家学院全拆了。毕竟现在皇家学院的规划已经太大了,再这么无限制的扩张下去,估计占地面积都要比京城更大了。所以,倒不如将化学学院迁移到南京,将工学院迁移到长安,再将生物学院迁移到洛阳,如此一来,这三所大学便可以有所侧重,就算综合性上面比不上京城大学,其他方面却又可以比京城大学更占优势一些?”
  ……


第750章 屁的天道!朕就是天道!
  内阁之中又是一阵沉默,所有人都知道孟传定说的是正确的。
  皇家学院这个机构在整个大明来说都像是一个怪胎。
  之前崇祯皇帝倒是说过要将皇家学院扔给内阁,但是上一任的内阁大佬们没要……
  现在再想要,崇祯皇帝又不想给了——皇家学院加上少府,每年给内帑带进来不知道多少的金银,就算是花钱如流水又怎么样?
  花掉的钱是小溪,赚回来的是黄河,孰轻孰重?机会只有一次,现在内阁再想把皇家学院要到手里,崇祯皇帝也不愿意了。
  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一个怪现象。
  理论上来说应该归内阁管的皇家学院,内阁是一点儿都插不上手,跟兵部、户部、铁道部、交通部、户部、工部都是牵扯不断,除了礼部和吏部之外,剩下的六部几乎都有业务往来,但是又不归任何一部管理。
  而自从皇家学院建成之后,就处于不断的扩建当中,尤其是农学院那个变态,更是在大明所有的布政使司都有些分院,就连刚刚弄回来不久的交趾布使司司还有阿萨姆布政使司都已经有了他们的分院。
  当然,他们所谓的分院更像是一个研究基地一般,各种各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地方都试验种植,说分院其实还有些不够规模。
  还有就是这个庞然大物在一次次的扩充之后,其占地面积已经较当之初的小皇庄大了无数倍,周边的百姓已经迁移了一次又一次,仍然不能满足皇家学院的占地需求。
  现在孟传定把主意打到了拆分皇家学院上面,从理论上来说无疑是正确的。
  因为皇家学院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分类太全了!
  不光是大明,就算是整个世界上,皇家学院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无论是什么学科,皇家学院都能稳坐第一把交椅。
  但是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最起码,整个大明的所有科研力量都集中到了皇家学院,其他地区反而会造成一种极其落后的假象,倒不如将皇家学院拆分后,让各个地区都有自己拔尖的一方面,也方便人才的流通。
  但是当这种想法被反馈到崇祯皇帝面前时,崇祯皇帝正像一条毒蛇一样喷吐着毒液,而目标正是眼前的张之极。
  “他们傻你也傻是不是?嗯?谁告诉你盔甲防不住火铳子弹的?盔甲防不住的是我大明的子弹,蛮子的子弹配叫子弹吗?那些什么西班牙和荷兰蛮子的火铳你们又不是没有试过,根本就打不穿盔甲的防御,他们就因为我大明的火铳能打穿盔甲,所以就想着干脆不穿了?朕告诉你,做梦!”
  被崇祯皇帝一顿毒舌喷到生无可恋,张之极忍不住小声道:“那欧洲蛮子不也有了我大明的火铳?”
  崇祯皇帝脸色一紧,冷哼道:“你再给朕说一遍?欧洲蛮子有了火铳又能怎么样?没有了子弹,那玩意比烧火棍能强到哪儿去?至于子弹,你觉得他们能造的出来?”
  崇祯皇帝被军府报上来的想法气的想哭——这些混账东西实在是太能作死了。
  随着崇祯十九式单发步枪和后装子弹的出现,兵器和五军都督府大量的士卒在验证过后居然一致认为,盔甲这种装备该取消了。
  这种说法倒是不能认定是错误的,但是问题的关键要在于看对手是什么人——如果对手的装备跟大明一样,那么穿戴盔甲时受到的伤害可能比不穿盔甲还要大一些。
  但是放眼整个世界,有跟大明同一水平的军事装备吗?远距离射击时盔甲是没有什么鸟用,一旦进入到弓箭和刀枪的攻击范围之内呢?难道还要玩风筝战术?
  冷兵器和那些蛮子们用的原始火器,对于大明现在装备的盔甲来说很难造成破防,士卒们的安全也就多了一层,现在想取消盔甲?等什么时候蛮子们的火铳发展到跟大明差不多再说——大概还有个几十年的差距!
  张之极也不得不承认崇祯皇帝说的有道理。
  现在欧洲大陆上不仅仅是锦衣卫撒出了大量的探子,五军都督府同样在那边派出去了大量的探子,关注的重点就在于他们的军事动向还有军队装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双方的军事装备差距大概在二十年左右——除非大明现在就向欧洲大量出口蒸汽机才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否则的话基本没希望。
  而且因为大明向着神圣罗马帝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教官,现在整个欧洲都被笼罩在神圣罗马帝国的阴影下,几乎所有人都在想办法从大明手里搞到更先进的火铳和火炮。
  至于自己研发这种事儿,就算是各个国家有这个心,也没有那个时间——受了二十多年窝囊气的斐迪南三世这回不打算再忍了,直接选择了硬刚回去,将一众蛮子们怼的是欲生欲死。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蛮子们只能选择先想办法购入强于或者不弱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军火,等把神圣罗马帝国怼回去之后再想办法提升自己国家的军火水平。
  大明不可能给他们这个时间。
  等到哪一天神圣罗马帝国跟那些蛮子们两败俱伤了,都支撑不下去了,大明很可能就直接介入进去了,还会等到他们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
  卢象升看着挨喷的张之极也是心中暗笑。
  崇祯皇帝喷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喷人——那就很有可能是操刀子砍人了。
  张之极现在被喷的原因其实大家伙儿的心里都清楚,这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大事儿,只要过去这一段时间就好了。
  挥手命张之极赶紧滚蛋之后,崇祯皇帝才问起了卢象升的来意,然后就把卢象升刚刚提出来的,要拆分皇家学院的想法给否了。
  拆分学院这种事儿,后世不是没有干过,比如南京中央国立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后来改称为南京大学。
  可以说,种花家建国初期的第一大学真不是崇祯皇帝小学时纠结该上哪所好的清华和北大,而是南京大学,直到后来在院系调整中被拆分,南京大学才被清华和北大给压了一头。
  南京大学在天朝实施的院系调整中与金陵大学、交通大学等校有关院系合并调整,成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第五军医大学,后来又陆续调整出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等。
  调整后的南京大学风光不再,许多被人为加强的大学表面光鲜亮丽,但是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学阀垄断,搞不出不少恶心倒灶的狗屁事。
  丘北之争算是一起典型案例。
  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直接在两个演讲之中炮轰他之前的学生,MIT知名教授,喷的就是这种事儿,让当时的崇祯皇帝吃了好大的一个瓜。
  其中具体内情如何,技术水平有限的崇祯皇帝没能挖出更多的内幕和消息,但是这事儿却是一直记在了心里的。
  现在大明的这些家伙们又打算拆分皇家学院,难道真的是天道好轮回?
  屁的天道!朕就是天道!
  不许拆分就是不许拆分,其他几所大学建设的进度慢一些就慢一些,大不了等京城大学的学子们毕业之后扔进皇家学院去学习一两年,然后再分配到几所大学去。
  现在将皇家学院拆分,依托拆分后的分院来扶持各所大学确实能加强一些本科目,但是综合性的大学合在一起更能产生一些化学反应,更可能会得到得到学术大爆炸。
  如果说扯到后世的拆分和学阀现象有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