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4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果然,崇祯皇帝不开口还好,一开口就是四个二带两个王的天炸:“朕登基至今,也有二十五年了,最大的皇长子今天二十五岁,最小的刚刚学会走路。太子,一国之本也,朕如今有意立下太子,故而要与众位爱卿商议一翻。”
  朝堂上面的大臣们都快掉眼泪了!
  温体仁那种老油条都熬死了,从他进入内阁到他累死在任上,都没有等到崇祯皇帝立太子的那一天!如今,自己终于等到了!
  卢象升当下便出班拜道:“陛下英明!”
  朝堂上面的其他大臣也一起拜道:“陛下英明!”
  崇祯皇帝笑呵呵的摆了摆手,让朝堂上的大臣们都起来之后,才接着道:“皇次子朱慈烺心性纯良,朕有意立其为太子,诸位爱卿怎么看?”
  卢象升再一次躬身道:“陛下英明!”
  又是一大片的附合声之后,崇祯皇帝才道:“既然如此,皇次子朱慈烺即日起入主慈庆宫,内阁和吏部准备好太子府臣工的名单,由皇次子朱慈烺挑选,择日再举行太子册封大典。”
  朱慈烺顿时出班拜道:“儿臣一定会加倍努力,不让父皇失望!”
  崇祯皇帝意有所指的道:“记住朕跟你说的话,也记住你对朕的承诺。”
  ……
  大朝散去之后,刚刚回到后宫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周皇后就先过来了。
  周皇后虽然脸上的喜色根本掩盖不住,却仍然对崇祯皇帝拜道:“陛下,现在就立慈烺为太子,是不是早了些?”
  崇祯皇帝呵呵一笑,摇头道:“不早了。朕登基至今已有二十五年,年纪也已经到了不惑,是该立下太子了。不瞒皇后,如果慈烺争气,朕就扶他上马,带他走上一程。如果他不争气,朕也好早做决断!”
  周皇后同样摇了摇头道:“陛下,有些话本不该妾身说,可是古语有云,一朝天子一朝臣,您将慈烺扶上马,再送一程,可是您……”
  摆了摆手后,崇祯皇帝才道:“你不用再劝了。朕对这个皇位没那么大的眷恋,就算是做上八十年的皇帝,也不过是多受几年的辛劳而已。朕这一生,对得起大明,对得起天下百姓,最对不起的就是你们几个。等以后朕老了,就带着你们各处去游山玩水,好好怡养天年。”
  都说老实人说起情话来才最肉麻,崇祯皇帝这种打落了牙和血吞的狠茬说起情话来,就更让人动容了。
  然而还没等周皇后感动的投怀送抱,崇祯皇帝就大煞风景的道:“对了,告诉你娘家那边,慈烺虽然立为太子了,但是不要让他们起什么不该起的心思。尤其是你父亲,他要是敢往东宫送歌女舞女,就别怪朕不讲情面!”
  周皇后只能委屈巴巴的应了——说的就好像崇祯皇帝讲过情面一样!
  周国丈的家是谁抄的?周皇后的哥哥是谁给赐死的?周国丈往宫里送了几个美人,不领情也就罢了,现在还吓唬一番?
  原本的好心情急转直下,周皇后的眉毛几乎都快倒竖起来了。
  崇祯皇帝一见大事不妙,顿时转移开了话题:“对了,慈烺入主东宫,朕不打算让他留在宫里面一直学习。朕打算让他出去,自己开府建衙,一如强汉之时老刘家的那些太子一样,早早的培养起自己的班底。”
  老刘家的太子,崇祯皇帝一直都觉得很牛逼,甚至于老刘家的诸侯王都很牛逼。
  瞧瞧老刘家的那些太子,有在长安街头用棋盘砸死吴王太子的,有几岁就敢说自己要“金屋藏娇”的,还有的干脆跟自己的爹唱反调,再不行就干脆起兵造反。
  那些诸侯王也一个鸟样——七王之乱就是老刘家的诸侯王在内乱,如果不是有一家诸侯王被国中丞相给看管起来,估计就变成了八王之乱。
  大明朝自从朱老四那一辈之后,就再也没出过什么像样儿的太子和藩王——所谓的宁王之乱简直就是个笑话!
  面对着这种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崇祯皇帝自然是大为不满。
  而想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让太子早早的出去开府建衙,在其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先培养起自己的班底。
  有自己班底就意味着,哪怕是老皇帝突然之间挂掉,太子也可以依靠自己的班底,在最短的时间内彻底接管朝堂,结束动荡。
  至于说因为崇祯皇帝不满而想废太子,太子想要起兵造反,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崇祯皇帝打算给太子军队,把太子六率这种制度重新捡起来,调拨足额的士卒给朱慈烺作为亲军。
  但是说白了,太子六率还是由五军都督府调拨过去的大明士卒,只要崇祯皇帝还活着,在这些士卒的心里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旨诏书就能让这些士卒老老实实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儿的底气,崇祯皇帝才打算以老刘家培养太子的模式为主,参考其他朝代培养太子的模式为辅,打造全新的太子培养模式。
  最大的底气,还是崇祯皇帝的儿子够多,哪怕是练废了一个号,还能再换一个小号重新来过……
  周皇后气哼哼的道:“您是天子,您是万岁爷,太子的事儿还不是您说了算?妾身一个妇道人家又懂得什么了?今天晚上您去林氏那里吧!”
  ……
  浑然不知自己已经成为实验品的朱慈烺心中满是激动——等了二十几年的太子大位,终于落到自己手里了!
  朱慈烺本身就没有怨恨。
  任何一个国家,太子大位空悬二十五年,下面的皇子们估计早就斗得你死我活了,而崇祯朝却不一样。
  皇长子不是嫡子,母妃出身外族,天然的就失去了竞争太子宝座的可能。
  老三的身份倒是够了,但是年龄又比自己小了太多,而且还被卖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当女婿,也失去了竞争太子大位的资本。
  至于往下的老四老五等等,哪怕是身份足够的,年龄上也没办法对朱慈烺造成威胁。
  所以崇祯朝算是难得的出现了兄弟和睦的奇观。
  最主要的,是朱慈烺也不敢怨恨——崇祯皇帝春秋鼎盛,立不立太子这种事情完全不鸟朝堂,就算再拖几年又能怎么样?
  朱慈烺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项任命——负责管理东市。
  京城的东市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里面用鱼龙混杂来形容完全不为过,最是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有意表现自己才能的朱慈烺很快就走马上任,只不过在一开始的时候,朱慈烺并没有作出任何的动作,只是在观察着东市的所有情况。
  崇祯皇帝也在观察朱慈烺的言行举止,每天都会有锦衣卫和东厂将朱慈烺的一举一动汇总成册,然后报给崇祯皇帝。
  由不得崇祯皇帝不小心,培养太子这种事情绝不是说说就完事儿的,其中牵扯到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
  崇祯二十五年的严打很快就开始了。
  崇祯皇帝倒是对英雄好汉们没有太多的看法,毕竟像刘一航、王豪杰、孟繁星那些杀才也是英雄好汉们转职的,因为在边境抓劳工的巨大贡献,现在已经转职为五军都督府的编外马仔了。
  但是那些青皮们就不同了,如果放任这些青皮不管,最大的可能就是大明变得跟后世的某火车站一样,连官差都不安全……
  刚刚住进东宫还没有多长时间,朱慈烺就不得不带着太子六率的马仔,跟几个御史还有京营的杀才们组团了行动组,直接开始针对某此地区开始严打。
  按照内阁和刑部弄出来的标准,这一次是彻底的清查——所有的活力组团全部在打击范围之内,只要被锦衣卫记录在册的,有一个算一个,统统抓起来扔进大牢里面,然后等待下一步的甄别。
  除了够得上死刑的最终要发往京城进行复核,剩下的别管有多轻,哪怕是敲诈勒索和收保护费的小混混,都抓起来扔到铁道部去当苦力,量刑标准十年起步,无上限。
  其实这个十年起步跟宣判死刑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因为铁道部最近又开始缺少劳工了,哪怕一直有新的劳工补充,可是补充的速度基本上与消耗的速度持平。
  究其原因,还是崇祯皇帝要求太高,铁道部的心太大——在各种技术手段都不够成熟的时候就想把铁路的规模提上去,除了用人命填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么?
  铁道部最开始修的铁路还好一些,后面的就越来越难修了,尤其是朵甘思和乌思藏,还有四川和云南那些地方。
  甚至于,铁道部跟户部做的五年计划里面提到的再修十五万里的铁路,铁道部已经做好了拿人命去填的心理准备。
  更往南一些的交趾和缅甸就更不用说了,在那些地方修铁路,基本上就没有多少大明人的影子,基本上都是在使用外族的“劳工”。
  换言之,也就是准备拿银子去硬堆出十五万里的路,也要通过铁路将整个大明都给连接起来。
  大明百姓的命拿去填铁路自然是不可能的,杨二陛下前车之鉴不远,崇祯皇帝再怎么傻也不会傻到征发民夫徭役来修铁路,除非崇祯皇帝不在乎江山社稷的安稳了。
  而蛮子的消耗速度又太快,补充的还赶不上死的快,最后也就只能拿这些青皮们来填了,既解决了社会安定的隐患,又提高了铁路建设的速度,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现在这些大明的青皮也要被当成劳工,就算是铁道部给他们安排轻松一些的活计,再有意的照顾他们一番,只怕这些人也很难熬过十年。
  至于跑路什么的是不用想了,天下虽大,然而哪里没有锦衣卫和官府的爪牙?哪里不是大明的地盘?
  出海?往哪里去?跑到蛮子的地盘上去么?
  就算是成功的躲过了官府搜查,也避过了海上的风浪和危险,然后呢?
  长了一副大明人的脸,跑过去之后怕目标不够明显,锦衣卫不好暗中处理吗?
  怕不是死的更快!


第814章 三个坏种
  崇祯二十五年到崇祯二十六年,对于大明的青皮们来说是极为悲伤的一年。
  各地有名有姓的大佬们有一个算一个,基本上都被抓了起来,等待砍头的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苦逼一些的就只能等着被扔进“劳工营”里面当苦力。
  大明的百姓们对此是不太在乎的,除了家里有人被抓起来的那些,剩下的百姓们几乎都是在拍手叫好。
  大规模严打青皮的事情仅仅被讨论了几天的时间,大明百姓们的目光就从青皮身上转移到了太子朱慈烺的身上。
  对于大明的百姓们来说,崇祯皇帝登基之后的表现无疑是极为惊艳的,而崇祯皇帝如今已经四十多岁,登基也已经二十五年有余。
  如果按照历史上其他皇帝在位的时间来判断,崇祯皇帝大概还能做三十年左右的皇帝,其后无论是精力还是寿命方面的原因,只怕都不能允许崇祯皇帝再继续留在皇位上了。
  那么,下一任的皇帝,也就是太子的表现如何,就成了所有人都极为关心的事情,毕竟是跟自己的利益切身相关的,尤其是太子朱慈烺的风评……
  天底下就没有不透风的墙,崇祯皇帝家里几个年纪比较大的儿子,老大朱慈燝和太子朱慈烺还有三皇子朱慈熠,三个人往常那些偷偷溜出宫去,远渡重洋想要开疆扩土,回来被崇祯皇帝吊起来抽的破事儿,全天下几乎就没有几个人不知道。
  对于这三个皇子总是变着法的微服出宫或者搞事情,民间百姓和朝堂大佬们一致表示,龙生龙嘛,崇祯皇帝上梁不正还能指望下梁不歪?
  问题在于,身为皇子怎么浪都行,一旦这个不那么靠谱的皇子成为了太子,那里面的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老子英雄儿混蛋的事情不在少数,崇祯皇帝治理天下是牛逼,打仗也牛逼,功绩跟哪个皇帝比起来都不逊色,但是他老人家教导儿子的水平怎么样,谁知道?
  幸好,朱慈烺的表现完全符合一个太子该有的表现,甚至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该狠的时候,朱慈烺下手绝不软弱——大明的“英雄好汉”们不是没有人想着反抗,指望所有人老老实实的当顺民本来就是不现实的事情,尤其是自古出响马的山东地界。
  朱慈烺没怂,带着以当年的孤儿幼军为主体的太子六率将这些占山为王的青皮们各个击破之后,统统砍了头,只是没有筑京观而已。
  朱慈烺也很善良。
  有很多家里就一个儿子还当了青皮的老人,被朱慈烺送进了养济院,最起码以后的生老病死都由大明的官府来操心,不至于落下个死后无人问津的凄惨结局。
  一直在关注着朱慈烺行动的崇祯皇帝也表示满意。
  该狠的时候能够狠下心来,该爱护百姓的还能爱护百姓,这样儿的皇太子无疑符合崇祯皇帝的心理预期。
  至于以后的,还是再慢慢看吧,反正时间还多的是,不用着急。
  将太子朱慈烺的事情抛在一边之后,崇祯皇帝的主要目标又放在了皇家学院上面。
  二十五年的时间,说长不长,扔在历史的长河里面连个小浪花也翻不起来。
  然而二十五年说短也不短,毕竟是一代人的时间,足够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一个成年壮汉了。
  对于科技的发展,二十五年的时间又能带来什么样儿的变化?尤其是当大明的人口红利初步显现的时候。
  皇家学院的占地面积显然又扩大了不少,就连正门都被扩大了好几倍,巡逻的军士比之最初的时候也多了好几倍,驻守的卫所也多了好几个。
  显然,少府这个专门为皇室服务的怪兽在不遗余力的催化着皇家学院,以期能够让皇家学院诞生更多的发明,替皇室带来更多的好处。
  宋应星也老了。
  第一任的皇家学院院长徐光启已经亡故,第二任院长墨铧也已经老死于任上,到死都站在了皇家学院的实验室里,第三任院长就是相对而言算是比较年轻的宋应星。
  都说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样儿的人玩什么样儿的鸟,徐光启和墨铧,还有宋应星能得崇祯皇帝看重,本身跟这三个家伙不是什么好鸟也有一定的关系。
  想当年的时候,利玛窦怀揣着一腔热血,踏上了马可波罗笔下描述的神秘东方,打算在这里传播主的荣光。
  当初利玛窦同志的打算很好,直接走上层路丝,只要摆平了大明帝国的上层官员,有了他们的帮助,传教还不是如同洒洒水一样简单?
  然而让利玛窦大失所望的是,大明的官员们都是大儒,都是些文化人,不像是欧洲蛮子那样儿好忽悠。
  换句话说,佛道儒就是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论起忽悠人,大明朝的这些官员们可能比利玛窦还要专业,利玛窦上来就讲耶董和华总的那点事儿,人家能感兴趣么?
  再说了,大明的官员们最擅长什么?耍嘴皮子啊,不要脸啊,皇帝都能让他们骂的不上朝,跟他们玩?
  只能说利玛窦同学还是图样图森破,被大明的官员们当成脑子有病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既然直接传教不通,那利玛窦同学就换了个玩法——咱讲讲数学和天文学,就不信你们还不上钩!
  当时大明还真就有不少人上钩了,一大群人跑去跟着利玛窦学习数学和天文学的知识——可是利玛窦只要一说起传教的事儿,这些货就开始打哈哈:啊行行行,你再说说哥白尼是怎么算的?
  利玛窦一边慢慢往外挤着自己肚子里的科学牙膏,一边暗自生闷气。
  这时候,好基友徐光启同学闪亮登场!
  这个上海来的小赤佬其实最不是个东西:“利教友,俺都信了教咧,这希腊来的《几何原本》你给俺翻译一下呗?”
  利玛窦当然不同意,然后老徐也不再跟他扯啥有的没了的,干脆扭过头去自己学习蛮子语言,然后找了一大票小弟过来打下手再翻译,其中就有宋应星这个扑街仔。
  后来利玛窦同学挂了之后,教廷那边打算将利玛窦同学给厚葬,徐光启当时就大力支持了一波,然后就要求教廷派人帮他翻译《泰西水法》。
  当时过来埋掉利同学的传教士们都惊呆了——大哥,你知道不知道俺们是干什么的?
  俺们是特么要靠着传教来奴役全世界,不是跑来传播技术的大善人,你做人还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徐光启很不满意,大骂一声去你大爷的之后,也不再提什么信教不信教的事情,正好崇祯皇帝派人找他,然后徐光启就一脑袋扎进了皇家学院里面扑腾开来。
  在做人的守则上面,墨铧显然也没比徐光启强到哪儿去。
  一直到挂掉的那一天,墨铧都认识自己还在坚守着墨家兼爱非攻那一套标准。
  至于派人去倭国搞暗杀报复什么的,显然已经被墨铧给选择性的忘记了,或者说,墨家的兼爱非攻标准是对于大明人来说的。
  而倭奴不是大明人,显然也就脱离了人的范畴,跟他们讲什么兼爱非攻,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么?
  现任的院长宋应星也不是什么个好东西,对比起前两任的院长,宋应星也没差到哪儿去——当初卖掉金尼阁,还有金尼阁的七千西书,宋应星连半点儿的压力都没有。
  至于在这三任院长的主持下搞出来的那些大杀器,还有死在那些大杀器下的人,显然不在他们三个的考虑范围之中。
  不是大明人,就没有资格谈人权!想谈?可以,拿大明户籍来谈!
  面对着突然间到来的崇祯皇帝,第三任院长宋应星显然并不太意外——这位爷只要在京城,有事儿没事儿的就会往皇家学院这边跑,早就见怪不怪了,如果一连几个月都不来,那才是怪事儿!
  见完礼之后,崇祯皇帝就笑眯眯的道:“说起来,朕也有一年的时间没来皇家学院了吧?”
  宋应星躬身道:“启奏陛下,确实是有一年的时间了。正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陛下一年没来皇家学院,想必也有很多东西会让陛下感兴趣。”
  崇祯皇帝忍不住挑了挑眉毛:“宋爱卿知道朕会对什么感兴趣?”
  宋应星呵呵笑道:“陛下自然是对能够让大明更加强盛的东西感兴趣?”
  崇祯皇帝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好吧,宋爱卿倒是说对了,不过很可惜,没有奖品。”
  宋应星只是微笑不语,引着崇祯皇帝向着近山的一座院落走去。
  崇祯皇帝来回打量了一番,问道:“朕记得,之前还没有这个院落吧?”
  宋应星道:“是,陛下出海之前,这座院落还没有开始修建。后来为了保密,也为了更好的保证安全,所以才特意修了这么一个院子。”
  说是一个院落,其实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小院子那么简单了,更准确一些的说法应该是个小建筑群。
  走到最靠近山里的一个院子之后,宋应星才引着崇祯皇帝走进了屋子里面。
  屋子里,正中的位置是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摆着一把枪,崇祯皇帝在看到的第一时间就挪不开眼光了。
  这跟大明现行的制式火铳根本就不一样!
  随手将桌子上的枪抄了起来,架在肩膀上做了个瞄准的姿态之后,崇祯皇帝才又将这把枪放了下来,笑眯眯的对宋应星道:“行了,这次有奖了!”
  宋应星见崇祯皇帝似乎一点儿都不奇怪,干脆从口袋里掏出了几枚黄澄澄的子弹,摆开手掌道:“陛下请看。这次最新改进出来的火铳和子弹,已经不再惧怕雨水,除了瓢泼大雨或者极热、极寒的天气之外,这种火铳和子弹受天气的影响已经很小了。”
  崇祯皇帝笑的眼睛都快看不见了:“继续研究,争取能够克服一切的天气困扰,大雨或者大雪都不受影响才是最好的!”
  宋应星躬身应了之后,又引着崇祯皇帝向另外一个院子而去:“得益于蒸汽机的发明,现在我大明的火炮也在进一步的发展,威力较之以前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总的来说就是射程更远,也更精准,炮弹的威力也更大了一些。”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瞧着眼前这尊炮筒修长的火炮,眼神中不免带上了几分迷醉之色。
  这才是真正的火炮,跟眼前的大炮比起来,以前的那些火炮简直就是小孩子的玩具!
  转念一想,崇祯皇帝问道:“这些火铳、子弹、火炮、炮弹的造价,想必不便宜吧?”
  宋应星老脸一红,讪讪的道:“是比以前的贵了一些。这些火枪、火炮用的材料要求比之前要高出许多,就连炮弹的制造要求也高了许多。”
  崇祯皇帝忍不住哼了一声道:“只怕不是贵了一些那么简单吧?”
  捻起刚刚从宋应星手里接过来的子弹,崇祯皇帝忍不住开口道:“这玩意是纯铜的?”
  何止是贵了一些,哪怕崇祯皇帝再小白,在看到火枪用的子弹的时候就知道这玩意便宜不了。
  黄铜啊,这玩意搁以前是当钱用的——就算是铜板里面,也是掺了其他东西的,鬼知道宋应星他们弄出来的火铳子弹的弹壳里有没有掺其他的东西?
  如果是纯铜的,那价格就更高了!
  宋应星连忙摆了摆手,解释道:“启奏陛下,因为铅有毒,所以这里面掺了铅,绝对不是纯铜的!另外,还掺了一些锡进去!”
  ……
  这个糟老头子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铅有毒,所以你们才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