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4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狄牧在身边女子的怀里掏了一把,将指尖放在鼻子上轻轻嗅了嗅,笑道:“你懂什么?倭国的女子自然是与我大明不同的,只管好生体会便是。”
  见狄牧已经这般放浪形骸,莫岩柏也不再强迫自己摆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而是学着狄牧的样子,对身边的倭国女子上下其手,探索起倭国女子倒底有何奥妙之处。
  ……
  相对而坐的李承彦和德川家光就不像狄牧和莫岩柏一样,两人身边连个侍候的侍女都没有,有的只是一张矮矮的桌子,桌子上面摆了一壶清酒,几碟小菜。
  将杯子中的酒轻轻酒在地上几滴,德川家光脸上满是痛惜:“当初家光还曾随着施先生学习过一段时间,此情此景仿佛还在昨日,施先生却已经走了,而家光因为日本琐事,未能前往大明给施先生送行,当真是抱憾终生!”
  李承彦也同样轻轻的将酒洒出来几滴以示祭奠,然后才开口道:“施先生当初对鄙人也曾有教导之恩,也算得上是半个老师。施先生故去之前,倒也心心念念的挂着德川将军,在留下的遗书之中,也曾提到要德川将军千万不要忘了做学问,只是诸事忙乱,鄙人也是刚刚腾出时间来日本,故而这遗书也只能现在让德川将军看一看了。对了,这封书信里面不止提到了德川将军,还提到了施先生的一些子侄,所以德川将军看完之后,鄙人还是要将之带回大明的。”
  李承彦说完,就从袖子里面掏出一个已经被拆开的信封,递给了李承彦:“这是施家大公子听闻李某要来日本,特意托李某带过来的。”
  德川家光此时是真正的感动了——自己跟着施凤来求学的时间就只有就那么一点点,可是施先生却在临终之时还挂着自己这半个学生!
  眼眶不知不觉红润起来的德川家光深吸了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伤感之后才从信封里取出施凤来的遗书,慢慢看了起来。
  遗书里面的内容很简单,大致是对于自家子侄的叮嘱和安排,后面却在极大的篇幅里面提到了自己。
  将整封遗书看过之后,德川家光便将之装回了信封里,双手举过头顶以示尊重,顿首道:“施先生教导之恩,记挂之情,德川一定牢记不忘!”
  李承彦也坐直了身子,双手从德川家光的手中接回了施凤来的遗书,郑重的装回了信封里面,再一次揣入怀里。
  确认施凤来的遗书已经收好了之后,李承彦才道:“对了,施先生叮嘱德川将军要学习的《论语》、《中庸》、《大学》、《朱子全集》,我都给你带过来了,晚上会专程再派人给你送过来。”
  德川家光再一次顿首道:“感激不尽!”
  李承彦点了点头,又接着道:“叙旧的话就先到这里,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事关日本现在和以后了。日本的许多事情,我大明皇帝已经知晓了。不瞒德川将军,我大明皇帝对于倭国现在的情况很是担忧,认为日本这时候出现动乱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尤其是辽王妃已经怀有身孕的情况下。”
  德川家光脸上的惊喜怎么样儿也掩盖不住:“是吗?辽王妃已经又一次怀上了辽王的骨肉了吗?这倒当真是个好消息,想必我日本国主知道之后,也要替辽王妃高兴呢!”
  李承彦点了点头道:“是的,辽东已经传消息回了京城,陛下已经命宗人府去准备名字了,想来报喜的消息也该传到日本了,只是海上风浪极大,也有可能会晚上那么一两天,还望德川将军转告日本国主,不要太过于担心。”
  等德川家光应了之后,李承彦又接着道:“辽王妃有了身孕,我大明皇帝对于日本的关注自然就多了些,对于日本现在的状况也是颇为担心。”
  德川家光向李承彦表达了请其转达日本感激之情的请求之后,就忍不住道:“对于天朝上国的关心,鄙人和我国国主都已经知晓。只是不知道皇帝陛下的意思是?”
  李承彦笑眯眯的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开口道:“政仁国主毕竟是辽王妃的父亲,大明不支持政仁国主,难道还会去支持那些反叛的大名么?
  我大明皇帝陛下的意思很简单,大明将对日本国主进行全方位的支持,从物资后勤到军火弹药,都会敞开了提供,以助政仁国主早日平定日本内乱。
  甚至于在必要的时候,留在日本的教导大队可以向九州都督府申请授权,直接参与到战争指挥中去。
  至于那些不遵从日本朝廷钧旨的大名和他们的手下,自然是乱臣贼子,个个都死有余辜。
  只是我大明皇帝上体天心,念上天有好生之德,故而不愿意看到日本国内血流成河,愿意斋戒一日以换取这些人的性命,只是让他们进入劳工营里面工作,以洗清他们的罪孽。”
  那还不如让他们死了痛快呢!你当我傻是不是?
  然而德川家光只能装傻:“上国皇帝陛下隆恩,下国国主及小臣皆是铭感五内,永世不敢或忘!”
  李承彦又一次端起酒杯,笑眯眯的道:“德川将军,请?”
  “请!”
  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之后,李承彦又接着道:“对了,这次出使,陛下并没有明面上的诏书,所以我就不再求见政仁国主了,只在京都停留两日就要回去了。”
  德川家光顿时露出了一副遗憾万分的表情:“李先生急着来,又急着走,区区两天的时间,又怎么能够在京都逛一逛呢?而且,京都里面有很多贵人都仰慕天朝上国,也希望能够一睹李先生的风采,尤其是他们听说李先生在缅甸时的英姿,不知道多少大家闺秀对李先生心怀爱慕呢?”
  李承彦呵呵笑道:“抱歉了,德川将军,鄙人此行还带了两个不成器的学生,如果不是为了让这两个从来没出国远门的学生见识下日本的风土人情,只怕鄙人现在就已经在回去的路上了。”
  德川家光顿时叹道:“师父,师父,都说严师如父,今日李先生对于令徒的关爱,德川算是见识到了。”
  沉吟了一番后,德川家光又接着道:“不若这样儿,幕府这边派出一些人手作为令徒的随从,让他们好好在京都转一转,李先生也好抽时间参加一下明天的晚宴?”
  见德川家光依旧是不死心,李承彦无奈的笑了笑,应道:“那便如德川将军所言。只不过,鄙人回去之后还有许多的东西要准备,尤其是还要沟通南北工业集团,让他们调拨物资,所以也只能多停留一天,再多的话就不行了。”
  德川家光大喜道:“足矣!足矣!先生愿意参与明天的晚宴,日本京都简直是蓬壁生辉!”
  ???
  你确定蓬屋生辉这个词,是这么用的?是用在这种情景下的?
  ……
  李承彦回到住处不久,狄牧和莫岩柏也带着一身的酒气回来了。
  忍不住缩了缩脖子的莫岩柏原本以为李承彦会发火训斥,却不想李承彦根本就没有训斥两人,而是开口问道:“你二人今日在倭国京都可曾发现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


第821章 抛弃道德和良知
  狄牧沉吟了半晌之后才开口道:“倭国百姓给学生的感觉,就好像是行尸走肉,浑不似我大明百姓一般。”
  莫岩柏道:“学生倒是觉得他们似乎在刻意买醉,好像是有意麻痹自己?”
  李承彦点了点头道:“既然发现了这些,那你们明天就去找找原因吧。正好我们要在京都多留一天的时间。”
  狄牧和莫岩柏在第二天的时候没有再去青楼,而是出了京城,跑到了倭国的乡下。
  足足逛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莫岩柏开口道:“师兄,他们也算是勤劳,就算对比我大明百姓也差不到哪儿去了,可是为什么会是这般模样?”
  狄牧摇了摇头道:“我也说不好。我们如果直接找人问他们关于赋税的问题,估计他们也没胆子直接说。倒不如慢慢看,中午找个倭国百姓的家里去蹭顿饭。”
  然而快到了吃中午饭的时候,狄牧和莫岩柏却傻眼了——倭国人根本就没有吃中午饭的习惯,能省一顿是一顿。
  无奈之下,狄牧和莫岩皙只能靠着出城时带着的一些吃食和罐头草草吃了一顿。
  咬了一口饼子后,狄牧才恨恨的道:“从记事儿起,就没见过有谁家是一天只吃两顿饭的!”
  莫岩柏安慰道:“算了吧师兄,我大明早些年的时候不也是一天只吃两顿饭?”
  狄牧道:“不只是三顿饭还是两顿饭的问题。”
  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莫岩柏,狄牧接着道:“你们他们身上有没有看出来什么?”
  见莫岩柏摇头,狄牧道:“你看看他们身上穿的,再看看你我穿的,看看他们的脸色,再看看咱们这些人的脸色,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
  莫岩柏迟疑道:“衣不蔽体?面有菜色?不对,是面有饥色?师兄的意思是说,他们吃不饱也穿不暖?”
  狄牧道:“不错,正是这个意思。像这种衣不蔽体和面有饥色的情况,书里面也只是记载在崇祯五年之前还存在于我大明,崇祯五年之后几乎彻底消除了这种情况。问题在于,如果说他们现在跟崇祯五年以前的情况差不多,那岂不是说他们的百姓生活足足落后我大明二十多年?”
  莫岩柏忍不住瞪大了眼睛:“怎么会?纵然他们百姓的生活照比我大明百姓差了许多,可也不至于相差二十年吧?”
  说完之后,莫岩柏又挠了挠头道:“可是也不好说,除了每天吃两顿饭以外,看他们用的工具什么的,也照比我大明落后很多,难道他们就没有人去琢磨发明些新的东西?”
  狄牧摇了摇头道:“我也想不明白,还是等回去之后找老师问一问吧。”
  对于狄牧和莫岩柏提出的问题,李承彦哈哈笑道:“你们想想发明一件新的东西需要什么?”
  狄牧道:“需要时间?需要思考?需要成本?大概无非也就是这三样了吧?”
  李承彦摇了摇头道:“不止是这些,没有一代代的积累,想要出新的发明其实很困难,绝不是嘴上说说那么容易。
  就像是我大明一般,皇家学院自崇祯元年就已经成立,陛下每年往皇家学院投入几千万两的白银,其间也只是偶有所得,直到崇祯二十四年以后才不断涌现出新的发明。
  至于倭国百姓吃不饱穿不暖,那又怎么样?或者说还想怎么样?他们不像你们两个,你们两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大明百姓。
  只要你们没从军,不仅不需要打仗,军队还会在有天灾的时候第一时间救助你们,官府要给你们分配土地,要管你们有没有娶妻成家,哪怕你们一无所成家无余粮,你们的孩子从一出生起就拥有了分配土地和读书的权力,这是受到皇帝陛下和大明律保护的。
  倭国的百姓呢?他们有什么?除了没完没了的战争还有什么?很多人连自己的姓氏都不配拥有!
  现在想明白昨天你们提出的问题了吧?”
  狄牧点头道:“是,倭国百姓因为看不到什么希望,就只能自我麻痹,沉迷在福寿膏和酒里面,就算是有心进取的,也不过是跑到大明去寻一丝机会罢了。”
  李承彦点了点头道:“不错,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男的除了谋求到大明成为工地的监工,女子除了去青楼或者卖身为婢,还能怎么样?”
  不像是狄牧的跳脱,莫岩柏的为人显然更为忠厚老实一些:“可是,受苦的终究是百姓?”
  李承彦道:“然后呢?你是不是想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大明如今威压四海,是不是该救济救济倭国百姓?如果是大明百姓过着这样儿的日子,地方官会被拉去砍头,内阁的阁佬和各部尚书,还有朝堂上的官员们会因此而被训斥甚至于罢官,皇帝陛下也会因此而震怒。可是,他们不是大明百姓,他们的赋税没有交给大明,大明的军队没有保护他们的义务,大明的官府也没有救济他们的责任!如果再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大明百姓之所以有现在的好日子过,全是因为这些倭国百姓和欧洲的蛮子们没好日子过!他们替大明百姓承受了原本该大明百姓承受的苦难!”
  莫岩柏觉得自己三观都被摧毁了——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告诉自己,大明的崇祯皇帝是如何如何的英明神武,是如何如何的爱民如子。
  可是这两天在倭国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包括自己在老师那里了解到的一切信息,都证明了崇祯皇帝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屠夫,刽子手!
  望着莫岩柏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李承彦叹道:“我为什么要带你们两个来倭国?为什么要让你们见识到这一切?
  留在大明,你们看到的只有美好,陛下关爱百姓,朝廷尽职尽责,军队从不扰民,百姓安居乐业,同窗之间友爱互助,几乎就是书上所有记载的理想世界。
  可是我带你们出来,就是想通过事实告诉你们,这一切不是白来的,这个世界也不像你们看到的听到的那样儿美好,它依然存在着黑暗与残酷。
  你们现在瞧着倭国百姓的生活穷苦困顿,可是为师告诉你们,欧洲百姓的生活还要比倭国百姓更苦!
  倭国是马上开始打仗,欧洲现在是天天都在打仗,土地几乎就是荒在那里,很少有人能够好好打理,想要吃饱穿暖,几乎就是做梦。
  可是,为什么你们可以吃的饱,穿的暖,可以因为豆腐脑到底是甜的好还是咸的再打上一架?甚至你们同窗里面偶尔再出现几个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的混账东西?
  因为你们是大明百姓,皇帝陛下用他的清誉,大明的军人用他们的生命,将一切的黑暗和残酷,牢牢的挡在了大明之外。
  有一组数据,不光是你们这些生员,包括其他的大明百姓,甚至是底层的官员都没有了解过,今天我来告诉你们。
  平均每一百个大明百姓,就会受到一个捕快的保护——自崇祯五年至崇祯二十五年之间,有近三万的捕快、锦衣卫、番子死于非战争事故。
  自崇祯五年至崇祯二十五年,因战争而死亡的军人数量仅仅不到十万,可是因为救灾、保护百姓而死亡的军人数量,是这个数字的三倍!”
  叹了一声后,李承彦又道:“你们生的晚一些,有些苦日子你们没有经历过,可是天灾你们总是经历过的。知道不知道,好几次的河道决堤,是当地卫所的将士们跳进河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洪水,有的累死在搬运沙袋的路上,有的干脆尸骨无存,到现在都没有找到!是不是很残酷?谁不是人?谁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谁不是妻子儿女的天?难道他们就不怕死?不是,他们不是不怕死,他们只是因为你们大明百姓的身份,所以他们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放弃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你们!”
  不仅仅是莫岩柏被彻底惊呆,就连性子跳脱的狄牧都被惊呆了。
  正如李承彦所言,京城大学里面甜党也有咸党,还有一个辣党在嘲笑甜咸两党,总之就是互相看不顺眼,时不时的就会有殴斗发生。
  至于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的货色,不仅仅是京城大学,其实各地的府学县学里面也一样存在。
  许多人认为大明的军费支出太高,给予丘八们的待遇太好,只是碍于生员不许议政的条令而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只是私下里议论。
  见两个学生都愣在那里,李承彦又接着道:“为师在海外卖军火,卖福寿膏,倒卖人口给铁道部当苦力,这些都是那种抛弃了道德和良知,折了阳寿再损阴德的事情,可是为师不后悔。就像陛下说过的那样儿,既然没有什么岁月静好,那就得有人愿意负重前行。今天告诉你们这些,也是希望你们以后回去了,将你们的所见所得,告诉你们的那些同窗,还有京城大学里面的其他生员,你们以后能够用一身所学,替大明的百姓挡住所有的黑暗!”
  对于狄牧和莫岩柏,李承彦是打算传授自己一身所说的,这些并不算是机密的信息告诉他们也不算什么,更多的还是要让他们认同。
  不仅仅是认同纵横一脉的学术,更是要让他们认同这些心黑手辣的手段,否则在以后一旦心软,造成的损失将会是不可估量的。
  换言之,如果狄牧和莫岩柏不能变得像自己这样儿心黑手辣脸皮厚,以后还是不要跟自己一样从事这方面的东西比较好。
  ……
  李承彦在教导着自己学生的时候,崇祯皇帝也在教导着大明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在这段时间的表现确实不错,无论是选择自己的班底,还是对于东市那边的管理上面,朱慈烺都表现的足够合格,甚至于远远超出崇祯皇帝的预料。
  但是朱慈烺在军事上面的眼光,却远远不能让崇祯皇帝满意。
  或许是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给朱慈烺做出个好榜样,朱慈烺跟朱慈燝的脑子里面更多的还是带着一些锤子思维——军队就是锤子,问题就是钉子,一锤子不够就再带一锤子,没什么是靠锤子解决不了的。
  这不行,这样儿绝对不行,必须得扭转他的这个观念才行,因为锤子再怎么好用,也得会用再才,就像是让一个婴儿拿一把大锤,就算是能拿的起来,最后也很可能会伤到自己。
  等朱慈烺放下手里面的情报之后,崇祯皇帝才笑眯眯的道:“你怎么看?”
  朱慈烺斟酌着道:“父皇,德川家光和政仁既然有这种不臣之心,理应尽早除之,以免日后再生祸患。”
  崇祯皇帝道:“除了德川家光和政仁很简单,只要一道密旨,潜伏在倭国的锦衣卫自然可以除去他们,大军三个月之内便可彻底平定倭国。可是,为什么一定要直接将倭国给踏平呢?就因为他们现在的想法?”
  摇了摇头之后,崇祯皇帝才接着道:“现在只需要派遣几个人过去,暗中将他们培养的那些替身也好,还是德川和子也好,都变成我们的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大动干戈呢?不要总想着靠武力去解决问题,因为武力解决问题是最终极的办法。就像是现在一样,大明的工地还需要倭国的监工,大明的青楼也需要倭国女子,对于大明来说,这是实打实的利益。而更重要的是,倭国没有反制的能力,九州岛在手一天,倭国就永远只能按照大明的想法来办事,直到有一天大明不需要倭国了。那么,大明什么时候才会不需要倭国呢?”
  朱慈烺躬身道:“当大明的这些工程都结束?”
  崇祯皇帝轻轻摇了摇头,笑道:“理论上来说,是的,当大明的这些工程都结束,自然也就不需要这些倭国人做监工,到时候倭国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可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你仔细想想,是什么情况?”


第822章 民心是可以引导的
  仔细想了一下另外一种可能的存在,然后朱慈烺额头上的冷汗就冒了出来。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好想的——当大明不需要倭国存在的时候,倭国自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比如欧洲、莫卧儿、奥斯曼这三家都唱了凉凉之后。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强汉哪怕是到了自己都四分五裂要唱凉凉了,依然可以吊打那些外族。
  今天的大明与强汉何其之像!
  与强汉不同的是,强汉在北击匈奴、东征朝鲜、南伐百越和西南夷、西拓西域的扩张中无数场胜利的背后是“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而大明并不存在这些问题,“国库日丰,户口日增”才是大明眼下的最好写照。
  可是,当失去了敌人之后呢?强汉之所以自己玩死了自己,跟他失去了所有的外敌也不无关系。
  大明现在好歹还有欧洲、莫卧儿、奥斯曼这三家敌对势力,但是只要是长了脑子,稍微一想就能知道,这三家很可能撑不到自己登基的时候。
  然后大明会不会面临强汉时自己玩自己的局面?
  看着额头上不断冒出冷汗的朱慈烺,崇祯皇帝突然笑了:“怎么样儿,想到什么了?”
  见朱慈烺有些迟疑,崇祯皇帝干脆鼓励道:“放心大胆的说,你是我大明的太子,畏首畏尾的像什么样子?就算是惹朕生气,难道朕还能再像以前一样把你吊起来抽?”
  朱慈烺强忍下想要伸手挠一挠后背的冲动,躬身道:“父皇,若是我大明以后没有了外敌,儿臣担心会如强汉一般?”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看起来,你这些年的书没有白念,总算是有几分脑子。可惜,你忘了一件事。”
  朱慈烺一脸懵逼地问道:“请父皇明示?”
  崇祯皇帝道:“大明现在是成本转嫁!”
  见朱慈烺一副好奇宝宝小萌新的模样,有机会在儿子面前装逼的崇祯皇帝心里自然是大写的爽:“所谓成本,就是大明这个国家兴盛起来所需要的一切,诸如人口和赋税等等,全部是成本的一种。
  而所谓转嫁,就是将这些成本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头上去,需要损失的人口让他们损失,需要付出的金银财宝让他们出。
  至于转嫁成本的手段,包括但是不限于军火买卖、福寿膏和棉籽油买卖、大明间接或者直接插手战争。
  祖龙大修了六国长城还有直道,汉武北征匈奴,隋炀修了大运河,这些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最终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因为国库里面没有那么多的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