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崇祯皇帝这么说,朱聿键却是先放下了一部分的心。这也算是崇祯皇帝向自己交了个底,自己心好心中有数。
  沉吟一番后,朱聿键躬身道:“启奏陛下,臣欲招募十万或者二十万流民。”
  崇祯嗯了一声,接着问道:“便先以十万流民为数,若是要管理这十万流民,其所需官员几何?兵丁几何?教导这些流民之子和当地土人之子说汉活写汉字,又需要多少教授?从大明前往封地,又需要多少粮草?”
  一番话将朱聿键给问住了。
  朱聿键觉得自己有钱,这是事实,唐王一系这么多年的积累,说没钱才是笑话。
  可是有钱不代表能搞定一切,首先这个官员就是最大的问题,有多少当官的愿意放弃大明的花花世界,跟着跑去海外建国?纵然是有从龙之功的诱惑,可是求变不如求稳,再加上故土难离,就更是难上加难了。难道真个从流民里边儿和那些不得志的书生里边儿挑选官员?别的不说,这些读书人是什么德性,朱聿键纵然不是十分清楚,也能猜到个八九分。
  见朱聿键面色更加的为难,崇祯皇帝才笑道:“毕竟万事开头难。王叔祖乃是第一个请求移封的藩王,前面并无先例可循,因此才麻烦了些。但是朕也不是那不近人情的。这样儿吧,朕现在便传诏内阁辅臣和六部尚书,与王叔祖一同商议,如何?”
  朱聿键闻言大喜,看起来自己做出来的决定果然是对的。
  不管是前边儿自己散了部分家财想要带兵勤王,还是第一个带头赞同皇帝的置换封地的政策,都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现在看自己可能吃点儿亏,但是从长远来看,绝对是好事儿,绝对的。依着当今皇帝的性子,以后还能少得了自己这么忠心的藩王的好处?
  心下大定的朱聿键赶忙躬身道:“一切但凭陛下做主。”
  见朱聿键这般的知情识趣,崇祯皇帝也表态道:“王叔祖放心,朕不会亏了自家人的。”
  说完,也不等朱聿键再谢恩,崇祯皇帝直接吩咐王承恩道:“传,内阁首辅温体仁,次辅施凤来,户部尚书郭允厚,吏部尚书房壮丽,兵部尚书崔呈秀,还有锦衣卫提督许显纯,东厂提督曹化淳,入宫来见朕。”
  王承恩记下后,赶忙躬身应是。
  等到几人入宫之后,一见唐王世孙朱聿键也在皇帝这里,再加上传召的自己这些人,心中便明白了几分,估计是和皇帝之前便说过的给藩王置换封地一事有关。
  果然,等几人先后给崇祯皇帝和唐王世孙朱聿键见礼过后,就听崇祯皇帝开口道:“朕前番便说过许大明藩王海外建国之事,如今召各位爱卿前来,便是要商议此事。”
  温体仁身为首辅,当选躬身道:“请陛下明示。”
  崇祯道:“朕欲许唐王招募流民去往海外建国,然则陕西一地及其他地方的受灾百姓有多少?有多少人愿意跟着去?到时候又需要多少兵丁?多少官员?再刚,无论哪位藩王的封地,不论是跟着过去的大明百姓,还是当地的土人,皆需要说汉话,写汉字,到时候又需要多少教授孩童的先生?诸事烦杂,朕欲与众位爱卿一起商议一番。”
  温体仁闻言,便躬身道:“启奏陛下,如今招募流民,并非易事。”
  崇祯心下却是暗骂一句卧槽尼玛,不是说大明朝晚期的时候有的是流民么?怎么还不好招募了?跟着唐王世孙朱聿键,怎么着也能吃饱饭吧?
  见崇祯皇帝望着自己却不开口说话,温体仁便接着道:“此中缘由,还是在于陛下。”


第218章 朕便背了这万世骂名罢
  陕西那边儿的流民还不好招募了?这尼玛怎么还和朕扯上关系了?
  相当蛋疼的崇祯皇帝望向温体仁的目光中都带上了不善:“温爱卿,陕西那边儿的流民不是挺多的?不好招募?怎么还和朕扯上关系了?”
  温体仁一直在偷偷注意着崇祯皇帝的脸色,眼见崇祯皇帝眼色不善,温体仁心中当时就是咯噔一下,赶忙躬身道:“陛下可还记得年前,曾命户部大量向南洋各番国购入粮食?”
  崇祯嗯了一声:“当然记得,而且朕还知道,其中不少人上下其手,视朕不许陕西饿死一个灾民的严令如无物,该饿死的还是有人饿死,最后还逼得朕在陕西大开杀戒,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骂朕是暴君了。”
  温体仁背后一凉,躬身道:“启奏陛下,陛下在陕西所杀的都是害民之辈,民间都在传陛下乃是明君,又怎么会有人诽谤陛下?”
  悄悄抬起头观察了一下,见崇祯皇帝的脸色稍微好看了一点儿,温体仁才接着道:“因为陛下大量的向陕西运送粮食,又命工部规划陕西的河道桥梁,对受灾的百姓实施以工代赈,所以目前陕西的百姓其实都在观望,若陛下之言成真,只怕到时候真个招收不到多少百姓。”
  ……
  很好,很强大,果然是朕自己作出来的毛病。
  崇祯皇帝一时间也感觉很头疼。都说中原的老百姓最是恋家,也最能吃苦受罪,便是有一口吃的,只要能活下去,便不会有人选择背井离乡,更别说跟着唐王世孙朱聿键远赴海外开国了。
  朱聿键却是毫不担心这个问题,躬身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倒是有个想法。”
  崇祯闻言,便好奇地望向了朱聿键:“王叔祖有何妙计?”
  朱聿键躬身道:“启奏陛下,臣想请陛下特旨,许臣给愿意远赴海外的流民发放安家银子。自古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臣以为,只要多给些安家银子,必然能招募到足够的人手。只是为了防止有人拿了安家银子却又不愿意随臣去海外,到时候少不得需要锦衣卫帮衬一番。”
  崇祯正想大包大揽地同意让锦衣卫帮忙,却被温体仁抢先截住了话头:“陛下不可!”
  一时间倒让崇祯皇帝更觉得摸不着头脑了:“温爱卿有什么要说的?”
  温体仁见崇祯皇帝发问,便躬身道:“陛下,若是十个流民,百个流民,哪怕是千个流民,其实也没有甚么。只是唐王世孙殿下此番出海建国,必然是十万乃至数十万军民,到时候锦衣卫纵然有三头六臂,只怕也看护不过来罢?”
  一番话说完,温体仁又以目光示意许显纯——这他娘的是你们锦衣卫的事儿,老子身为首辅,先替你探了个雷,但是你丫的总得出来答句话才行。
  许显纯本身便不想接这个差事。
  若是接下了这个活计,全大明的锦衣卫也不用干别的了,全去陕西给朱聿键盯着他招募的流民去吧!
  越想越头疼的许显纯赶忙躬身道:“启奏陛下,我大明锦衣卫能力虽强,然则要看顾十余万以上的流民,所需要的人手却是抽调不出来。”
  崇祯皇帝闻言也暗骂一声朱聿键这招太混蛋了一些,只是又不得不承认,不用这招,根本就没什么指望能招募到足够的流民,到最后这些流民吃的喝的还是他崇祯皇帝的。
  想了想也没什么好办法的崇祯皇帝决定再次祭出不要脸这个万用万灵的法定,十分干脆地甩锅道:“众位爱卿可有良策?”
  虽然众人都无语于崇祯皇帝这种不要脸的甩锅精神,但还是要抓破了头皮去想办法——这位爷手里有刀子,还总在大家的脖子上比划!
  众人沉默了半晌后,不待崇祯皇帝发问,崔呈秀却突然间开口道:“启奏陛下,臣有一个想法,不知道能不能行?”
  崇祯皇帝大喜:“崔爱卿先说来听听。”
  崔呈秀先是躬身应是,接着又道:“启奏陛下,不如先让殿下从卫所之中招募。卫所之中的士卒,怎么样儿也要比流民强上一些,到时候便可由卫所的士卒先行管着招募的流民,再加上锦衣卫从旁辅助,想来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了。”
  施凤来也接着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崔尚书所言极是。若是殿下到海外建国,少不得要与原本的土人土王甚么的发生些冲突,到时候有这些卫所士卒,也多了一份保障不是?”
  温体仁想了想,却开口反对道:“施大人却是少想了两个问题。其一,殿下招募一个卫所士卒,我大明便少了一个卫所士卒,所缺兵员如何补齐?再行招募?其二,方才施大人你也说过了,殿下此行乃是开国之举,到时候少不得要与原本的土人土王进行作战,那殿下肯定是要招募兵员。那么,这些卫所士卒与所募兵员,待遇相差几何?这些人究竟是兵是民?”
  施凤来正想开口,却听崇祯皇帝道:“这些士卒,愿意上战场的,便可以与王叔祖所募士卒一般,若是不愿的,可以就地转为府兵抑或武侯,总不至于浪费了。”
  这他娘的不就是后世的武装警察么,跟兔子家陆军区别不是那么大——都有枪有炮,都是一身土的不能再土的迷彩服。而且,虽然说武装警察不是陆军,但是貌似可以随时转职。
  而府兵制与这种玩法其实差不多,只不过府兵大部分时间是类似于农民加上预备役的状态,只有战时才会进入守备状态或者上战场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卫所士卒又该从哪里挑选?
  边军?那肯定是不行的,基本上可以说是大明最后的家底了,而且是守边的士卒,怎么可能轻易的让朱聿键给弄走?
  甘陕各地卫所?崇祯皇帝巴不得朱聿键多挑点儿,问题是甘陕各地卫所的士卒是不是愿意跟着朱聿键远赴海外是一回事儿,而且也不能因为人家朱聿键有钱就当成肥羊宰。
  这可是第一例置换封地的藩王,到了海外打仗的可能几乎是百分之百,塞给他一堆老弱病残,到时候被土人军队给虐了,丢的还是大明的人不是?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又开始纠结了,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再看看朱聿键可怜巴巴的眼神,崇祯皇帝的心里就更不好决定了。
  不愧是立志于做一个孤臣,紧抱崇祯皇帝大腿的温体仁,见崇祯皇帝在那里沉吟不语,只是略微一揣摩,便大致上猜到了崇祯皇帝的想法,当下便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应当再召英国公觐见。英国公久经军伍,对于各地卫所的情况都有所了解。再者,兵部崔尚书也在此处,正好让英国公与崔尚书商议一番?”
  崇祯皇帝唔了一声道:“温爱卿言之有理。”说完,便吩咐王承恩道:“去传英国公来见朕。”
  待王承恩躬身领命之后,崇祯皇帝又接着道:“有兵可打江山,然而治理江山,毕竟不能全靠武将,所以还需要让王叔祖带一批官员同去。”
  吏部尚书房壮丽闻言,精神当即便是一振,终于轮到老子了。大明这些等着安排就官的读书人也太他娘的多了,唐王世孙殿下愿意要,这可是好事儿,得支持,一定要大力支持才是。
  心中打定主意要多塞一些官员给朱聿键的房壮丽当即躬身道:“启奏陛下,这个倒是好办。若是殿下不嫌弃,臣以为,大可以从大明南京各京之中遴选,还有等待外放为官的进士,各地的积年老吏,这些人中必然是有人愿意随着殿下去海外的。”
  温体仁却先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唐王世孙殿下移封于海外之地,远离大明,当效仿汉制,由朝廷指定其国中丞相与太尉。”
  这番话却是赤裸裸地不要脸了。
  崇祯一开始说的可是让人家置换封地后,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王国,类似于朝鲜等大明属国一般,但是温体仁的主意,却是又给套了一层枷锁。
  汉朝的时候,各地分封的藩王国中,丞相和太尉确实是由长安指派——但是指派的丞相和太尉基本上都是亲长安派的。
  比如发明了豆腐的那个淮南王刘安,七王之乱的时候,这家伙也是准备起兵造反的。只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家伙行事不密,被淮南国的丞相给软禁了。
  还有齐国刘将庐,这家伙的兵权根本就没整明白,被亲长安的丞相和卫尉把持着,想要造反也没能成事。
  温体仁无视了朱聿键隐隐投过来想要砍死自己的目光,依旧躬身道:“陛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汉时七王之乱,不应当出现在大明。若朝廷无一点的制衡手段,若再现了汉时的七王之乱,又当如何?”
  崇祯皇帝闻言,却说道:“温爱卿不必多言,朕信得过王叔祖。再者,朕早已有言在先,封国之中军政民事,皆由封王一言而决之,朝廷决不插手。”
  温体仁闻言,却是心中有了底气,当即便跪下道:“陛下信得过唐王世孙,然则其他藩王呢?唐王世孙忠心于大明,谁又敢保证殿下的子子孙孙也忠心于大明?到时烽烟一起,苦的不还是百姓?陛下若不依臣,臣便长跪不起!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施凤来也跟着跪倒在地:“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随着崔呈秀和房壮丽外外加上许显纯和曹化淳都跪倒在地,压力便在无形之中转移到了朱聿键身上。
  此时朱聿键额头上已经想要开始冒汗了。
  温体仁这些家伙忒他娘的不是东西了!还有崇祯小皇帝,丫的更不是个东西!口口声声的让老子自己当家做主,现在就是逼着老子做主把自己的做主权交出来!
  但是朱聿键又不敢不交出来。
  若是现在把丞相和太尉的任命权交出来,想必小皇帝还会给自己一些甜头,若是不交,万一哪天自己就“失智,不足以奉宗庙”或者“暴毙,无疾而终”,那才是真的蛋疼。
  早将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等一干不要脸份子的真面目看的清清楚楚的朱聿键不得已,躬身道:“臣附议,臣请陛下收回成名。其他藩王移封之事,当一如臣例,要由朝廷指派丞相和太尉。”
  崇祯皇帝闻言,心中高兴不已,却假惺惺的道:“王叔祖这是为何?朕岂能信不过王叔祖?王叔祖放心,朕一定给你个交待。”
  说完,便吩咐一直侍立在身后的方正化道:“温体仁挑拨天家,顶撞于朕,拖出去,廷杖八十!”
  这下子朱聿键就更蛋疼了,干脆止住了作势来拖温体仁的方正化,跪地道:“陛下且慢!温大人乃是老成谋国之言,考虑的亦是天下苍生,陛下不应当再责罚于温大人。臣请陛下收回成命,否则,臣宁肯不置换这个封国!”
  崇祯皇帝闻言,满脸无奈地道:“王叔祖这是干什么?如此一来,朕岂不是食言而肥?”
  朱聿键伏地拜道:“启奏陛下,方才温大人所言极是。臣即便能保证臣忠于大明,却不敢保证臣的子子孙孙都如同臣一般忠心,若是其中出了一两个不孝子孙,岂不是陷臣于不忠不义地之地?正所谓防微杜渐,臣请陛下收回成命,为臣指派丞相与太尉。”
  为了防止崇祯皇帝再接着演戏恶心自己,朱聿键干脆接着道:“若陛下不依臣言,臣便放弃置换封地之事,前往太祖高皇帝陵寝哭陵!”
  连哭陵这么不要脸的招数都用上了,崇祯皇帝能怎么办?崇祯皇帝也很绝望啊。
  崇祯皇帝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来回踱了几步,咬牙道:“罢了罢了,既然众位爱卿和王叔祖都这般说了,朕若再不答应,也未免太不讲情面了些。罢罢罢,后世史书上如何写,朕不管了,朕便背了这万世骂名又能如何!”


第219章 继续忽悠
  崇祯皇帝是一个很伟大的皇帝,是一个圣明的皇帝。
  为了不让唐王世孙朱聿健去哭孝陵,崇祯皇帝不得不答应了朱聿建的要求——封国的丞相及太尉由大明朝廷朝廷指定。如果藩王有自己中意的人选,也要先经过大明朝廷或者说皇室的认可才可以正式上任。
  至于以后其他置换封地的藩王,也一如唐王一系的例子,不会任由藩王自己决定丞相和太尉。
  当然,除了这么一条之外,崇祯皇帝决还是遵守自己前番说过的话——国内一切事务,皆由藩王一言而决。
  崇祯皇帝觉得自己的牙齿能当金子使,但是唐王世孙朱聿健可就是一边儿心里滴血一边儿骂娘了。
  可以说,朱聿健长这么大,就没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温体仁那王八蛋和崇祯小皇帝真是唱的一手好双簧,君臣两人如今算是把自己给逼入了死角了。
  可以预见,只要今天的事儿传了出去,大明朝堂上下都会夸赞自己是个贤王。
  然而在所有的藩王之中,自己算是臭了大街了。
  自己今天说的话,可以说是给以后所有愿意置换封地的藩王们先挖了坑,到时候自己唐王一系除了抱紧大明本地朝廷的大腿,便再也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
  对于以后的藩王们来说,自己国中丞相和太尉的任命权被交了出去,心里肯定不爽。
  而朝廷上则是可以大大的舒了一口气。只要控制好丞相和太尉,就不用担心以后藩国们整出什么妖蛾子来。
  一如汉孝景皇帝时的七王之乱,之所以没有变成八王之乱甚至于九王之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淮南国和齐国的丞相、卫尉是心向长安的,在齐王和淮南王还没有发动叛乱之前,就已经先行一步控制了军队,否则还有的孝景皇帝头疼,甚至于大汉朝的历史会不会在景帝时就先拐个弯也未可知。
  崇祯皇帝的心中正暗自高兴,盘算着该给温体仁什么赏赐——毕竟不能太明显,而且也不能急于一时,就在此时,小太监来报,英国公张惟贤已经入宫了。
  等到崇祯皇帝见到张惟贤时,心中先是一惊。
  老国公虽然精神尚可,但是已经很明显的比之以前经瘦了不少,也更见苍老了一些。
  暗自心惊的崇祯皇帝也顾不得甚么皇帝的架子,径直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快行两步,搀住了英国公后问道:“爱卿怎地这般消瘦了?可是有甚么不舒服的?”
  说完,便吩咐王承恩道:“快,传御医!”
  英国公张惟贤却是想要挣扎着给崇祯皇帝行礼,只是挣了一番没有挣开,这才做罢:“臣张惟贤见过陛下。”
  见崇祯皇帝脸上的焦急之色不减,张惟贤又躬了躬身,这才道:“陛下,臣倒是无甚大碍,只是年龄大了,难免的事儿,陛下不必为臣挂怀。”
  崇祯见张惟贤这般说法,却仍然不放心,仍然对王不承恩道:“搬个凳子来,让英国公坐着说话便好。”
  张惟贤谢恩之后,仍然半坐在凳子上,拱手对崇祯道:“不知陛下唤臣来是有何吩咐?”
  崇祯沉吟了半晌,这才接着道:“倒也没甚么大事,乃是为了王叔祖置换封地一事儿。朕想问问英国公的意见,究竟置换到何处比较好,还有,就是朕想要让王叔祖在卫所之中挑选士卒,却不知道应该挑选哪个卫所的比较好。”
  张惟贤闻言,也是沉吟了一番。过了半晌才抚须道:“启奏陛下,若说是封地置换么,现在大明之外,除去琉球一带和草原、辽东,其他的地方都可以。大琉球虽然孤悬海外,但是若有海上之敌,则大琉球可为第一道防线,甚至于进可攻,退可守,不至于将烽烟燃到大明的本土之地。至于草原和辽东,如今大明国势日盛,以后辽东之地和草原,还是纳入大明直接管辖更为妥当一些。至于南边儿么,除去现有的番国之外,尽可以让唐王世孙殿下前去。”
  崇祯皇帝闻言,却是肉疼的紧:“南洋之地,不也是如同大琉球一般的要地?”
  张惟贤却拱了拱手道:“陛下,南洋之大,岛屿不知凡几,十人称英,百人称王,千成便是一国。而且彼地远离大明,不受我中原教化,自有其语言,管束不便,不如干脆封给唐王世孙殿下,到时候杀其野人,迁我大明之民过去,也算是开疆拓土了不是?”
  崇祯皇帝闻言,便好好地想了想,发现确实如英国公张惟贤所说。
  别的地方不说,便是缅甸之地,从大明的京师快马过去,也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这,还得是好马,一直不停歇才行,否则拖成两三个月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就因为离的远了,管束也没有多大的鸟用,说句不客气的,南洋那块地儿对于大明来说,就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崇祯皇帝到现在也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以明成祖朱棣那般好斗的性子,也只是不断地向草原推进,而不是南下搞定南洋那边儿。
  向北上草原推进,还有牛羊马匹能弄回来,向南有甚么?皮皮虾?还是生蚝?或者是扇贝?
  问题是这些好玩意,明成祖不知道啊,那时候又没有蒜蓉粉丝蒸扇贝这种好玩意,搞回来怎么吃都不知道。
  对于中原堂口的扛把子们来说,不能吃,地方又小,蹲在树上吃果子的野人就多,南洋那个破地方根本就是圣人不到之地,那他娘的才是鸡肋,所以几千年来,除了始皇帝一心想要北上南下的搞地盘,剩下的大佬们都没想着去搞南洋。
  就连接了始皇帝堂口的老流氓刘邦和后来的历代汉家天子,基本上都是默认越佗在南越自立的事实——实在是那破地方没什么好要的。
  可是,崇祯皇帝不一样啊。
  身为穿越再,再怎么渣渣,崇祯也知道后世的南洋有多么重要。
  就是因为那块地儿上的很多小国家和种花家不是一条心,所以鹰酱才敢大摇大摆地派航线舰队过去恶心兔子。
  更别说,南洋那里都产些甚么?椰子?这玩意据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