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种田]妙拾回春-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峦饷妫僬稚贤馍溃顾钙槐胤怯煤弥樽樱煌獯┑脑蚨嘀瞥膳釉萍绲难秸衷谕饷妫呛弥椴挥茫鑫奁ァ2还毕履诖┑牧股廊炊嗍怯媒爻梢涣A5南钢翊蚰ス饣笾瞥傻模淙谎蕉疾畈欢啵床幌裾渲槟前忝曳眩抑裆榔铀厍逖牛故羌苁看蠓虻南舶

    颜恕放下手里的犀角杯,“好东西穿在身上是不一样的,回头再弄些来,咱俩一人一件,你穿在身上就知道了。”

    珍珠不易保存,怕油又怕汗,时间久了颜色和光泽都要打折,温华一想到把大捧的珍珠穿在身上,就有些接受不能,赶紧换了话题。

    茶水和夜宵送来,温华在门口接了过来,仍旧关好了门,“还有多少啊?先来趁热吃吧。”

    银票和地契核对了账目收好,却把几份宅院和城内商铺的房契摆了出来,和温华商量是不是把这些都卖掉。

    那些宅院不仅要派人看守,还要定期修缮,都是花银子的活儿,便是租出去,以租金抵掉修缮的费用,余下的也没有多少,单纯从盈利来看,并不是什么好营生。

    “商铺怎么也卖?租出去就是了,这个比宅院的租金可高多了。”

    颜恕拿过契书看了一下,解释道,“不是什么好地段,不然也不会当成画资抵给我,租金也不高,又没有可用的人手,不如卖了换成田地,好歹能传给子孙。”

    说起买地,这天底下的地都是有数的,尤其京畿附近,大块的田地多是被高门大户垄断,有钱也买不着,温华不由皱眉,“京畿的田地可不好买,还贵得不得了。”

    “也不是非要在京畿,这边不过占着交通便利,真正的好田还是要去南边找。”他拍拍手里的契纸,“若是春闱有望,润笔银子还能翻番。”

    两人有商有量的说到半夜才歇下了。

    第二天,颜恕就和楚濂、平羽一起回了趟书院,定下了返院的日子——不管怎么样,外出游历的事且不说,书本是决不能扔下的。

    颜恕还带着温华的托付去了趟永宁坊,宋氏看到女婿很是高兴,拉着说了好一会儿的话,又让人置办了上等席面留他吃饭,热闹到一更天才散了。

    颜恕醉醺醺的回来了。

    他有一桩好处,就是喝醉了不闹酒疯,捂上被子睡一觉就好了。

    温华按着他给他擦脸,伺候他洗漱,又灌了一碗山药粥,才服侍他睡下了。

    她抹了一把汗,拿帕子扇了扇领口,嗔道,“怎么就醉成这样了?到底喝了多少?”

    第二天醒过来,颜恕脸色仍有些苍白。

    他揉着太阳穴,说起昨天的事。

    “下月初一我就回书院了,这几天你帮我收拾收拾,家里你多辛苦吧……永宁坊那边儿都还好,岳母看着挺精神的。”

    因着平羽要参加春闱,所以宋氏一直留在永宁坊,温华便每隔几日派人给老太太问安,只是到底不能经常见面。

    温华拧了热手巾给他擦脸,颜恕觉得舒服了许多,却听温华在一旁嗔道,“看你脸白的,下回可不能再这么喝了。”

    颜恕就把自己埋到她怀里,哼哼着,“舅兄们劝酒……”

    温华伸指戳戳他脑门儿,“呸,不会躲着点儿?还不是你自己想喝!”

    “哎,你不懂,喝高兴了嘛。”

    她掐了他一把。

    他不敢再分辩,嘿嘿一笑,揉揉被掐的地方,“三哥要比我晚些回书院,哦,还有,昨儿见着一位你们老家那边儿的亲戚,也是来京城参加春闱的,如今不考了,正打算回去呢,你三哥说人家来一趟不容易,让你抽空回去看看。”

    老家来亲戚了?温华疑惑道,“是谁来了?”

    颜恕想了想,“说是你堂哥,叫什么‘朝一’的?”

    朝一?是朝益吧!

    “必是朝益哥来了!我们有好几年没见了!”温华喜上眉梢。

    颜恕托着腮,懒洋洋的看她,“倒是没听你说起过。”

    温华吩咐人准备礼品,抽空答他,“他是族里五爷爷家的孙子,比我大些,小时候经常来我们家,他打小儿就聪明,读书好,人也争气,”说着,皱了皱眉,“就是爹妈不慈,是个苦命的。”想起还没给娘家送信,又赶紧打发人去永宁坊送信儿。

    颜恕眯了眯眼,“这么高兴?”

    温华笑着乜了他一眼,偎过去拉着他的手晃啊晃,“是啊,没想到他竟来了京城呢,明儿你陪我去吧?”

    美人在怀……颜恕轻轻咳了咳嗓子,“难不成你还打算自己去?”

    温华笑着拉他起身,“走,陪我跟太太说一声去。”

    娘家来远客了,儿媳妇想回去看看也无可厚非,大太太又不是爱为难媳妇的,自然就同意了。

    二太太却不冷不热的说了几句酸话,“哟,还有心思出去玩啊?也是,今年都不考了,索性放松放松,不过啊,幸亏这次没考,不然——呵呵!”

    屋里一时寂静下来。

    二奶奶杨氏笑了两声,对大太太道,“太太,昨儿我弟弟送来了两盆好花,说是金边瑞香,从南边儿用炭火暖着带过来的,待送到京城,十几盆也只活了一半,我却不懂这个。”

    三太太也凑趣,“哟,这可是个稀罕物,一会儿我去你那儿瞧瞧?”

    二太太又道,“六郎什么时候再去书院?要我说,读书也是要看人的,若是有个敬重长辈的好名声,不比什么都强?”她瞥一眼温华,慢悠悠道,“侄媳妇,你可别急啊。”

    颜恕皱了皱眉,只作听不见,头扭到一边与人聊起扇坠儿。

    温华觉得不对劲,看看左右,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瞧着大太太正扭头跟别人说话,就朝二太太淡淡一笑,不紧不慢的拈了颗瓜子剥开,“二婶客气了,您都不急,侄媳急什么?多预备两年,多读两年书,进场更有把握。您说是这个理儿吧?”

    二老爷人到中年都没考中,温华这话可真是踩了二太太的痛脚,二太太脸色有些不好,狠狠地盯了她一眼,再要张口,却被三太太截过话茬问起做春衫的安排。

    倒是大太太,等小辈们离开后,她不轻不重的道了句,“弟妹,你也是一把年纪的人了,怎么还跟孩子们置气?”

    二太太最恼的就是大太太搬出这份长嫂的架势给她脸色看,几十年积威让她又恨又怕,然而今天她却只微微瑟缩了一下,随即挺直腰板,冷笑道,“大嫂,六郎是个好的,只是你那儿媳妇,也太厉害了些,竟顶撞起长辈来了,是谁给她撑腰啊?”

    三太太一见态势不好,就赶紧劝,“我瞧着六郎媳妇不错,人也随和,她又不是你亲儿媳,要求那么多干什么?”

    二太太就“呸”了一声,“什么六郎媳妇?我可不认!她也配进我们颜家?”

    大太太脸色沉了下来,再无一丝笑意,“不管怎么样,老六媳妇是三媒六聘正经拜堂娶进咱们颜家的,平日里服侍还算尽心,你用不着看她不顺眼。我直说了吧,你这次的要求实在让家里为难,二弟的事得慢慢来,不是你侄儿谦让了就能成的,如今朝廷里动向不明,贸贸然蹚这浑水,当心栽了跟头!”

    二太太脸上再挂不住,讥讽道,“嫂子也太过谨慎了,你家三郎不也是走了他岳父的路子?没见有什么麻烦嘛!”

    被妯娌用庶子扫了面子,大太太站起身,“你既不信,我也没什么说的,可我身为宗妇,总要为颜家上下着想,你只要不怕牵连孩子们跟着倒霉,自去寻好前途就是!”

    于是不欢而散。

 第236章 故人今如何

    刚从永宁坊回来的秦小巳正说着邓朝益的事。

    “……益少爷也是去年中的举……娶了同县杨大户家的千金;这回是夫妻俩一起来的……在城南赁了处宅子住着;前几日三爷在街上遇见才知道他们来了京城……老太太知道春闱停了,就让三爷亲自去请了他们住到永宁坊。”

    温华心里斟酌着见面礼;问道,“杨大户家?以前没听说过。”

    “说是在县城里开绸缎铺子的;家里几百亩良田;没有儿子,只这么一个独生女儿,嫁了益少爷。”

    温华心里有了数,道,“你再辛苦跑一趟永宁坊,雁竹也去,就说这边我们太太允了;明儿来接吧。”

    转过来跟颜恕说,“三婶那里是个什么章程?要不要再问问?”

    颜恕心里正烦着。

    先时颜家为颜恕找人通了路子,若是春闱能登榜,就尽量安排个不算太差的名次,可谁想今年的春闱竟停了?然而该送的礼都送出去了,该卖的人情也收不回来了,二太太就把主意打到了这个上头,想让哥嫂找找路子给二老爷谋个官身,恩荫也好,捐官也罢——至少得弄个七品实缺才对得起二老爷的举人功名!

    大太太一听她这要求,头都大了,这个时候朝廷上上下下正盯得紧,后台不够硬的,哪个敢轻举妄动?当时就驳了二太太,只说要再等一等,二太太却是个急脾气,在大太太那里被打了回票,转身就找了颜恕,让颜恕把人情让给二老爷,可颜恕不理她那一茬,因此才有了先前那一番讥讽。

    颜恕不愿让温华跟着生气,这事儿就没跟她说,他正琢磨着温华若是问起来,自己怎么才能说得更委婉些。

    愣了一会儿,他才反应过来温华说的是为平羽向白家提亲的事,想了想,道,“明儿跟岳母见了面再说吧,男方既然要提亲,总该表表态。”

    温华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马上道,“那是自然,是我莽撞了。”提亲的一方总该主动些。

    邓朝益的妻子杨氏个子不高,有些瘦削,五官却长得很好,言谈举止大方得体,透着股爽利劲儿,笑起来的时候两颊上有一对小酒窝,虽是第一次见面,温华却很快就和她聊到了一起,说到朝益,杨氏坦然承认是自己家先求的亲。

    “……我家看他实在不错,就让人试着提了提,”杨氏有些羞涩,但很快就撇开了,“没想到他竟答应了!只是不愿意入赘,我想着,好男儿也没有几个愿意入赘的,只要他是个好人,我怕什么?……就这样了。”

    温华听了,忍不住去看她口里的“好人”,几年不见,朝益已是大人模样,文质彬彬又开朗健谈,和小时候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没了那股调皮劲儿,比从前稳重多了,人又长得高大白净,还有功名在身,杨家也算是会抓时机,她忍不住笑了,“嫂子好眼光!”

    杨氏讶然,扑哧一笑,“我还以为你会笑话我呢。”

    温华忍不住笑道,“笑话什么,真性情说真话罢了。”

    杨氏笑眯了眼。

    温华向她打听白家的事,“小时候,他家的姑娘和我们一起玩过,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

    杨氏却摇头,叹息道,“白家也是作孽,婆媳两个斗法,好好的女儿都给耽误了。”

    两人本是小声说话,却架不住有人竖起耳朵听,温华眼角扫见三哥平羽脸色有些僵硬,便找了个由头把杨氏引到一旁,细细询问缘故。

    杨氏起先不愿意说,后来从温华口里知道有人想向白家那位守望门寡的姑娘求亲,又得温华保证绝不说给外人听,才道出缘故来——

    白家姑娘自从成了望门寡,她祖母就去信让她回祖宅,她母亲想着先避避风头,就同意了,谁知道白家姑娘到了老家就被她祖母看得紧紧的,再不让她回到父母身边。

    却原来老太太因为孙女婚事不顺,请了个道士卜卦,结果卦象大凶,那道士说白禾的八字不好,克夫克父克兄弟,老太太怕孙女妨到儿子孙子的性命前途,就把孙女骗回老家关了起来,虽说还不至于心狠到害了孙女,却也没什么好脸色。

    白太太得知了消息,回老家和婆婆闹了一场,却还是没能把女儿捞出来,这话不知怎的就传了出来,十里八乡都传遍了,有说白家姑娘命苦的,有说白家老太太心狠的,还有说白家门风不正的,却没人再敢向白家求亲。

    杨氏叹息,“都说白家父子两进士,什么书香门第,就冲着他家老太太这样的,没得叫人瞧低了。”

    温华道,“不过是个疯道士的疯话,怎么能当真?也太糊涂了!”

    “谁说不是呢?”杨氏也心有戚戚,“听家里老人说,那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就是个厉害的,年纪大了,脾气也跟着见长,没影儿的事也先信了三分,可不是糊涂了么?再耽搁两年,名声传到外乡去,她家孙女这一辈子就算完了。”

    温华思量着这事儿该怎么办,就没有说话。

    杨氏观她神色,试探道,“难不成是……你家要娶她?”

    被人一言道出实情,温华回过神来,也就大大方方承认了,“正想托人去提亲呢,还不知道成与不成。”

    吃了饭,趁着大家小憩的工夫,温华就跟宋氏提了请颜三太太做媒的事,“咱们按着礼数来,三太太那里顺意,在白家也好说话。”

    如今除了平羽的婚事,宋氏也没有别的心事了,当下就拍了板,“成,那就给三太太下帖子。”

    说完了正事,又说起朝益,温华道,“他娶的媳妇真不错,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宋氏却道,“他媳妇有些瘦小,又是独生女儿,不知道好不好生养。”

    温华失笑,“您到底要操心操到什么时候啊?”

    能看得出来,朝益如今的日子是真的不错,见面之前她还曾担心会不会有什么不妥当,可是两人甫一见面,那种故人相逢的熟悉感就占了上风——毕竟除了青梅竹马时的隐隐情愫,还有很多值得怀念的美好回忆。

    她不由唾弃那无端生出的虚荣心。

    如今大家都过的喜乐平安,就很好了。

    宋氏因为许久不见老家的人,就想留朝益夫妻两个多住些日子,索性这次春闱无果,杨氏也想看看京都风貌,夫妻两个便决定在京城多待上一阵子。

    温华帮宋氏把帖子送到了三太太手里,又奉上礼品若干,三太太笑道,“放心,这媒人酒我喝定了。”

    温华知道三太太也是个爽利性子,就不愿意瞒着她,“我今儿回娘家,听老家来的亲戚说,为了白姐姐的事儿,白姐姐的母亲跟他家老太太正闹着呢。”

    三太太听了她说完,也不由叹息,拍拍她的手,“好孩子,谁家没有个磕磕绊绊的?放心吧,到底还是他家亲孙女,怎么也不至于坏了孩子的前途,你哥哥又是个好的,吃饱了撑的才把好儿郎往外推呢!”

    看看温华,又叹道,“你可真是个老实孩子!”

    温华哭笑不得,“我们跟三婶又不是外人,瞒着也没什么意思呀。”

    第二天,三太太就去了永宁坊,回来跟温华赞邓家的园子造得好,温华就把当初买房子的事儿当成故事说给三太太听,“后来住惯了,也懒得再重修了。”

    三太太问,“听说那园子是在你三哥名下的?”

    温华哑然失笑,“我母亲连这个也跟您说啦?”

    “所以说我得在信里好好夸一夸你哥哥,你看,”三太太掰着手指头数算,“少年中举,家资丰裕,兄长也有官身,母亲兄嫂又都是实诚本分人,还是自家亲戚,这回看白家那老太太还有什么话说。”

    “那就有劳三婶啦。”

    三太太瞧着她,“你最近的气色不太好?”

    温华摸摸脸,有些迟疑,“可能是没休息好吧。”

    三太太压低了声音,“小日子准不准?”

    即便是长辈关心,温华还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摇摇头,“不太准,有时候累着了或是凉着了,两三个月才来一回也是有的。”

    真是新媳妇脸皮薄,三太太也是年轻时候过来的,暗暗为她着急,“那怎么行?这事儿你可不能轻忽!下半晌荣安堂的大夫来给我请平安脉,你也跟着瞧瞧,到时候我使人去喊你。”

    见不好推辞,温华便笑着应下。

    吃了饭照着习惯该小睡一会儿,她却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颜恕被她扰得也不想睡了,“怎么了?有为难的事?”

    “也不算,”温华拉过他胳膊枕着,“下午荣安堂的大夫来给三婶请平安脉,三婶让我也去瞧瞧。”

    “你哪儿不舒服了?”

    这叫她怎么说?看她有没有怀孕?

 第237章 看别人闹腾

    温华翻了个身;“三婶看我气色不太好;想让大夫帮我看看。”她也不知道自己在心浮气躁些什么,扯扯颜恕;“你吹首曲子给我听吧?”

    看出她心绪不宁,颜恕摸摸她的头;起身取来洞箫。

    那悠扬而畅远的音色一出;人心中的躁动和茫然就像日光下的露珠,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曲声好像从耳朵钻进了心里,温华听着听着就入了迷,直到曲声停了许久,她才回过神来,拽拽颜恕,“再吹一曲——”

    到了差不多的时辰;三太太就使了人来叫温华,温华有点儿不太想去,又怕颜恕问她,自己也不好意思解释,只好犹犹豫豫的去了。

    荣安堂的大夫给温华把了脉,没说什么,只嘱咐她最近好好休息少劳累,下个月他再来看看。

    三太太看看侄媳妇,和大夫去了外头说话,“到底是怎么了?您给个痛快话。”

    大夫慢腾腾的捋着胡子,“兴许是喜脉,只是日子太短,还得再看看。”

    颜恕知道了,抱着温华原地转了三圈,笑容满面,“叭”的亲了一口,“我要有儿子了!”

    丫鬟们忍着笑躲了出去。

    温华脸上都要烧起来了,拍着他肩膀,“快把我放下!”

    “哎、哎!”他小心翼翼地把她放床上,又有些不放心,把被子扯开一层层铺了,把温华挪到被子上,“折腾这半天累不累?你想吃什么?我叫人去做!”

    温华就拍他,“你小声些,人家大夫也说了,下个月再看看才知道是不是,兴许还不是呢。”

    “肯定是!”颜恕一副认定了的样子,“怎么可能不是?肯定是!”

    颜恕正是年少,又刚刚成亲,两人腻在一起的时间不少。

    温华赶紧捂住他的嘴,想着幸亏这会儿屋里没有别人,不然可要羞死了,瞪了他一眼,“小声些!”

    颜恕却已经在算月份了,“……等孩子生下,正是冬天,屋子是不是再修整修整?冬天太冷再把孩子凉着。”

    下地来回走了几步,一击掌,“我去书院请假,这阵子先不去了,等孩子生下来……”

    温华懊恼自己不该赶紧拦住他,“读书是正事,怎么能不去?”

    两人正说着,三太太来了。

    见了礼,三太太见颜恕满脸喜色,笑道,“瞧把你给乐的,先说好,头三个月得瞒着,不能往外说,需等三个月后稳当了,你呢,老老实实的去书院,不许淘气,家里有我和你母亲,尽管放心就是。”

    温华想,三太太真是了解颜恕,笑道,“您来得及时,他刚还说要去书院请假呢。”

    三太太就瞪他,“胡闹,天底下有哪家不生孩子的?都不做事了?现在你媳妇辛苦,等孩子生出来,就是你的担子了,你不好好上进,将来她们娘俩指望谁?”

    两天后,颜恕依依不舍的去了书院。

    天气越来越暖和,正逢二月二龙抬头,温华让人在院子里扯上绳子,把被子被褥和春冬两季的衣裳都挂出来晒,院子里五颜六色的,千冬指挥几个小丫鬟擎着包了布的竹棒来回拍打着,小丫鬟们虽只是小声说话,也叽叽喳喳热闹得很,温华本想看会儿书,这会儿被吵得也看不下去了,出来站了一会儿,瞧着太阳暖得喜人,索性取了书本,后头跟了雁竹和铃兰,施施然去了园子里。

    园子里早春的花次第绽放,树梢也都冒出新绿,看着就让人欢喜,温华寻到一处背风的僻静角落,就是园子暖亭西南廊下,垫了坐垫斜对着太阳光看起书来,雁竹和铃兰就安安静静地坐在一旁打络子。

    春光正好,主仆三人乐得自在,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大好春光却只顾低头看书,未免煞风景了些。”

    雁竹起身,“谁在那里?”

    温华放下书,定睛瞧去,这女子看着眼生,梳着妇人发髻,脸上抹了极白的粉,描了细细的眉,腮上唇上都打了胭脂,眼波流媚,宜嗔宜喜,头上的钗环看着不像是便宜货,上身着一件杏红绣粉梅的长褙子,膝盖往下露出半截浅色的六幅裙,外头一件石青色倭缎披风,一手提了衣裳,缓步上了台阶。

    “妾身是二太太跟前伺候的,娘家姓闵,因见这春光明媚,便出来玩赏一番,打扰了,不知您怎么称呼?”

    原来是伺候二老爷的,看打扮不像通房,可二太太身边伺候的姨娘里也没见过她。

    雁竹道,“这是我们长房六奶奶。”

    温华起身和她见了礼。

    闵氏伸手拿起温华的书,见是本唐诗,又正好翻到“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这一首,不由喜道,“这一首我也喜欢,洗尽脂粉香艳,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没想到六奶奶人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