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田园娇女:神秘夫君有点萌-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在归自在,却也不是个正经生计,既然想到来赵家做活,心里应该也是有些成算的。
如今的赵家也不怕谁敢动什么歪心思。
赵彩央倒没有反对,只交待林叔,“您先去县衙问清楚王小五的底细。要是能用,至少要签个活契。”
王能和马照跟着易生去了府衙,临走前特意带了个关系铁的衙役同僚上赵家认脸,赵家有什么事都找这个衙役帮忙。
林叔无有不应,次日带着郝大叔去镇上时,顺便去了趟县衙,找上那衙役帮忙办王小五的事。
青灵村是水临镇镇外的老村落,不似其他村的一大群族人是后来才建起的村子,祖上几辈都好查,那衙役不过半天就从户房那里抄了份攥本,亲自送到林叔手上。
王小五在镇上做闲帮也有些年头,非但没惹过事,家底也清白,林叔放下心来,和赵彩央知会一声,就带着王小五去府衙办了活契。
五年活契,王小五要是个能干的,也足够他做出番样子来。
正文 第612章
只是,赵彩央正在家中列清单整理嫁妆时,林叔中途返回,看着赵彩央一脸愤懑。
看林叔这个样子,不用想也知道发生了什么。
“林叔,是不是那赵南青给你麻烦,这活契办不了了?”
林叔一听,原本生气的脸上满是讶异。
赵彩央摇头一笑,“罢了罢了,这活契既然办不成就算了,我刚才还在担心如果办成了日后这赵南青少不了要暗地找麻烦,现如今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林叔,这段时间你就让王小五先跟着郝大叔干活吧,然后你跑一趟云南府,让易生去办这件事就行。”
林叔一听,眼睛一亮,对啊,他怎么就没有想到让易生去办这个?直接越过县衙去云南府也是可以的啊!
想到这里,林叔连忙点头,不再多说什么,带着王小五就去了郝大叔那边。
那王小五倒也是个会来事的,来赵家认过门,转头就去了郝大叔那里,打起下手来没有丝毫抱怨,全凭郝大叔吩咐,看郝大叔家除了郝大叔自己没个顶事的男丁,每天除了上山打猎的活计,晚上下工前都回去郝大叔家,帮着做些粗活脏活,没两天就和郝大叔的闺女小子打成了一片。郝大叔对王小五赞不绝口,也肯教他打猎识别药材的事,听林叔回来说起,赵彩央闻言笑了笑,不置可否,表面功夫做起来容易,人到底如何还要多看些时日。
赵家学堂开学了,一切都有序进行了,易生爹坐着马车回了青灵村。
房上和房下两兄弟先行护送林叔回来。
等到易生爹回青灵村时,身边跟着的除了孙大郎,还有个面生的中年男子。
易生爹在云南府逗留了近一个月,拉回了满满一车的东西,除了自己的一个小姐妹送上自家绸缎布匹,还有易生爹自己置办的一大堆物件。
赵家院内一阵忙乱,临近午时才算安置妥当,赵彩央和梅箐前脚才跟着易生爹进了中厅,林叔和秦氏后脚回到家,抬脚也跟了进来。
一番寒暄过后,见人都齐了,那面生的中年男子才躬身见礼,由孙大郎引见给赵家众人。
靠在赵彩央身边的阿童好奇的歪着头看向那人,赵彩央也暗暗打量起来。
原来这位就是卢大掌柜推荐给易生的武大管事。
看着年岁和卢大掌柜不相上下,只是不似卢大掌柜中年发福大腹便便,浑身都透出股精干的气质,言行举止间却无武大掌柜那样重的商人气,说话礼数都不像是小家出身。
无论是面对易生爹,还是面对赵家人,态度恭敬中带着忠畏之心,话说的滴水不漏。
也不知原来是做什么的?
赵彩央探寻的目光落在武大管事身上,武大管事垂手侍立,听张二话音落下抬起眼来,正撞上赵彩央的视线,短暂一愣后,回了个恰到好处的微笑。
赵彩央眉梢微动,就听武大管事话音带笑,“这次小的护送老太爷回来,也是得了老爷的吩咐,向亲家禀报云南府新宅的情况。”
易生官拜从五品上,等易生一成亲,易生爹就成了老太爷,易生和赵彩央就升级为老爷和夫人,武大管事这是提前换了称呼,以示恭谨。
正文 第613章
起了话头后,武大管事就恭声将云南府这段时日以来的事说了。
新长史府虽是由易生爹领头打点的,却也不可能让他自己事事亲为,不过是让易生爹坐镇拿个主意罢了,实际跑腿安排大小适宜的真是武大管事。
易生爹启程回来之前,新长史府已经由买下时的两进院落扩建成了四进院落,定做的家私采买的器皿交到了武大管事手上跟进,估摸着年前就能全部搬进新宅,安置清楚。
至于摆放及洒扫等琐碎事务,易生爹已经经买了几个粗使婆子,回头听孙大郎派活计,武大管事和现长史府的人暂时还要留在易生身边,孙大郎已经正式调去了新长史府,领了个外院二管事的司职。
成亲时候的新房布置,明年一月初武大管事还会另外派人过来,接易生爹过去主事。
武大管事说完家务事,见赵家人没有话要问,便冲袖袋中掏出一张对着的纸笺,想了想直接交到赵彩央手上,“老爷惦记着学堂的事,这是老爷送给学堂的书籍。赵姑娘凭着这份书单,直接拿去镇上的书局,让书局按着单子直接送书去学堂即可。”
水临镇最大的书局是云南府那里开过来的分号,非孤本非大家书画的一应书册,就算分号没有存货,也能凭书单冲云南府总号调货。
易生这份礼送得实在,还替赵家省了人力。
赵彩央看了易生爹一眼,见他笑着颔首,才起身谢过接下。
武大管事也看了易生爹一眼,见他和赵家一点不外道,便知卢大掌柜所言不虚,易家和赵家交情比外人所看的还要深厚,便也不再出言请示易生爹,又拿出几张黄纸,展开一一跟赵家人报过地段面积,笑道,“这些都是老太爷亲自去看过的,云南府周边农庄紧缺,这几处虽田地少了些,出息却还稳定,庄子也齐整,平时小住散心都是合适的。”
赵家托易生爹帮着相看陪嫁的田产,没想到是武大管事接了这件事。
易生爹这才开口,“刘老弟介绍的牙侩帮了不少忙,没少替我们跑腿相看,最后定的这几处,是武大管事和那牙侩一起帮忙谈的。价格倒也合适。那牙侩走不开,武大管事最清楚这些事,易生不放心就让武大管事亲自跑了这一趟。”
林叔几个听得笑起来,赵彩央闻言只好“害羞”的低下来头,嘴角止不住微微扬起。
武大管事连道不敢当,心知这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定下的,也不掺和赵家的私事,抱手告辞,“老爷交代的事,小的都转告完了。小的还得去一趟县令府上,替老爷送几份公文过去。长史府事多人少,小的去过县令府就启程回云南府,就此拜别,孙大郎会多留几天,等学堂事了再回去。”
送公文哪里会用得上易生府里的管事,再说了,易生能跟赵南青有什么要沟通的,不定是有其他事要办。
众人闻言自然不会虚留武大管事,又略说了几句话,就送武大管事驾车往水临镇而去。
正文 第614章
目送马车远去,一行人折身返回赵家后院,秦氏浑身不自在的活动了下筋骨,嘀咕道,“啧啧,这武大管事的言行做派怎么比官大人还一板一眼的。听他一口一个老爷、小的,我这哪儿哪儿都觉得别扭。彩央,以后长史府有这武大管事在,规矩小不了,你可得把狗蛋他们都教好了。否则到时候可是丢你这个主子的脸。”
秦氏想到以前进府尹大人家的所见所闻,和齐氏交换了个眼色,忍不住砸吧了下嘴,官家主子不好做,下人也不是好当的。
话说回来,别说寻常农户,就是大商户也没什么正统规矩,规矩严正是家世门风的一个标志。
倒是代表着身份地位不同的好事。
众人闻言不以为杵,反而会心笑起来。
严守礼数尊卑的武大管事一走,赵家后院的气氛才松乏下来,大家和易生爹小别再见,少不得一番嘘寒问暖,琐事家事说罢,赵彩央也不避着易生爹,直接吩咐孙大郎,“这书单的事你去办,十一月三十一学堂正式开学,那之前把这事办好就行。具体的就去和杜先生商量。”
“你在云南府这段时间,想来易生也让你见过你弟弟和你爹了,趁着你这次回来,家里有什么事自去办了。回头我娘要去云南府,你正好跟着一道回去,路上也好照应我娘。”
孙大郎一家如今还住在乌头山寨子里,只是这李寡妇管不住,她也懒得管,既然她非要搬回村子里,那便随她去吧,反正对孙大郎她也做到不错了。
以后孙大郎一家住在寨子里,后期如果他们愿意,再一起到云南府去,孙大郎跟着赵彩央,只怕都不会再回水临镇,这话正合张二心意,孙大郎忙接过书单,领命而去。
赵家一行欢快的用过午饭,一家人便坐了马车去镇上。
孙大郎去过书局,又去央生酒廊打过招呼,狗蛋自从学了武后便专心的退居二线好的管一些事,这日0正从云南府跟卢掌柜沟通完回到央生酒廊,见赵彩央一行上门毫无意外,忙将人请进后院。
一进屋子,狗蛋就将云祥酒楼最近的一些事报告出来。
店里一系列西红柿菜式推出后,这一个月已拉了库存过来,推广期过后,西红柿价格仍旧没有上涨,因此客源暴增,如今云南这边每个云祥酒楼都忙得热火朝天。
再有菜商又拉了一批西红柿去卖,原本只做富贵人家观赏植物的喜果,已然摆上寻常百姓的饭桌,成了刚刚兴起的家常小菜。
新开的云祥酒楼,赤字早已贴补回来,账面十分好看。
赵彩央眉眼弯弯,听狗蛋又说完两间铺面和西红柿的收益,才问道,“我义父和义母哪里可有派人来过?”
西红柿能否在两道推广开来,重头都落在府尹大人肩上,赵彩央写了份“报告书”给府尹大人,赵家人都知道。如果府尹大人能插一手,那就不担心将来赵南青来捣乱,我更不用担心以后的销路。
正文 第615章
狗蛋点点头,“菜商订了货,家里拉了几十口麻袋过来动静不小,府尹夫人身边的吴麽麽倒是来过,问了自家生意的用量和菜商订的数量,隔了几天又来找我,闲话中说起府尹夫人派人去菜市看过,府尹大人听说青灵村已经有人跟着我们家种起来,也派户房和工房的差役去看过。”
户房管赋税,工房管屯田,这是去实地考察去了。
府尹夫人又派了人去看过“市场行情”,可见她送上去的文书虽没有正面答复,府尹大人却也有所动作。
剩下的,只能看府尹大人的最终态度和定夺。
赵彩央心中微定,暂时放下西红柿的事,将武大管事送来的纸笺拿给齐氏看,将和林叔几个商量好的事说了,“我们在镇上和村里的铺子食肆和田产都不动,还是留给家里做出息进项,往后生意和田产扩大做稳了,是要留给家里做根基的。我们这一辈就不分了,以后家里嫁娶都按照我和梅箐的例子,另外添置陪嫁的田产和铺面。”
这一辈指的是赵彩央、梅箐和大阿童,秦氏再生的话另说,下一代更是还没影儿的事。
关系着赵家家业根本,林叔和秦氏没有异议,齐氏更不会反对。
赵彩央这才接着道,“至于武大管事挑的这几处田庄,我看也不用全都要了,我就买一处就行。梅箐留在家里,田产不用舍近求远,娘和林叔慢慢看着,附近有合适再添置。”
梅箐的嫁妆不用和夫家商量,齐氏到时候暗示张氏一句就是,田产是实打实的家产,多花费点时间置办值得。
见齐氏点头,赵彩央收起纸笺,将阿巴甘来访的事说了,他们给的铺面一共四间,铺子和田产不同,我想着我和梅箐一人两间,梅箐也不用管,我在云南府帮着打点就是,每年把账目和进项送回家就行。”
田产先定下,铺子的事更急不得,重要到了地方才好计较。食肆和央生酒廊如何扩展,也得等去了云南府才好细细打算。赵彩央仔细将心中盘算和众人一一解说,让各人心中有个底,两盏茶过后婚前要办的大事才算全部落定。
赵家众人商量完,热热闹闹用过晚饭便也不急着赶回青灵村,在酒廊后院歇一晚。
乌头山上,乌头寨子里,因着孙大郎回来,孩子大人高兴了一会,然后便安静下来。
孙大郎婆娘边给孩子们洗澡边聊起来,边做事边说道,“乌头山寨子的人对我们很不错,平时我们娘几个有什么干不动的活也有人来帮忙,他们有什么好吃的也会分一点给娃几个,我在这里过得很不错,你就不要操心我们,好好帮赵家做事就行。”
孙大郎心思不在这上头,随口应了几句。
过了一会,孙大郎才开口,“这段时间辛苦你了,我都没时间回来看一趟,这是东家给的月钱,你都拿着。”说完,将一袋银子递给婆娘。
婆娘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满脸欣喜,看来不少啊。
正文 第616章
“你们先住在这里,娃要去学堂也让他们去,还有二郎家的孩子,也要想办法让她去,弟妹若是不同意,你就去找彩央姑娘。”孙大郎吩咐着,二郎的孩子放在李寡妇那里,他终究是不放心啊。
婆娘听了,点头,称会尽量都做好。
孙大郎又道:“等我那边安顿好了,我就跟彩央姑娘说,看看能不能让你们一起过去,咱一家人都在一起比较好。”
婆娘听了,高兴的连连点头,谁都喜欢一家人在一起啊。
…………
接下来,孙大郎接连往书局跑了几天,才将书单上列的所有书籍都备齐了,自己又贴了银子买了几口藤木箱笼,让书局伙计把书装好,便又回了青灵村,径直找去了学堂。
听说是易生“千里迢迢”送给学堂的贺礼,杜先生老眉毛挑了挑,目光微闪不做声,让杜林带着魏先生和成先生的小厮一起,将游廊旁的藏书房拾掇清楚。
魏先生和成先生比之杜先生还早退出朝堂,听闻是府衙长史送来的东西,心知是易生给未来夫人娘家做脸面的,不过问了两句作罢,没有和杜先生深问易生的事。
杜先生气定神闲,等到孙大郎带着书局的伙计,将装书的箱笼流水似的抬进学堂时,魏先生和成先生这才有些触动。
学堂除了上课的桌椅,其他一应家具和藏书房的书架都是赵家一早置办好的,没想到藏书房的数个大书架竟放不下这些书,富余的书籍便只能搬了条桌来摆放。
魏先生和成先生对视一眼,难掩错愕,这位易长史不是乡野出身吗?竟然这样大的手笔?还这样毫不避讳。
两人不由看向杜先生,杜先生捋着胡须呵呵笑,似乎十分开怀藏书房填满了墨香。
这世上书册才是最值钱也最费钱的,魏先生和成先生各有所思,孙大郎却是不管这些纸张值多少银两,事情办完一身轻松。
孙大郎回赵家复命,赵彩央不急着让他回云南府,“过几天学堂事了,我娘就要动身去云南府,狗蛋哥前几天来跟我说了,要护送我娘过去,正好你们一起路上有个照应。”
狗蛋将来要跟去云南府,他是早得了消息的,何况现在乌头山寨的大当家也去了云南府,家里还有人住在寨子里,还在他们手下做事。
孙大郎听话知音,躬身道,“您放心,到了云南府狗蛋兄弟有什么不凑手的地方,我是一定要帮忙出主意跑跑腿的。”
这几趟差事跑下来,孙大郎的态度倒是越发恭谨起来,赵彩央挑眉打量孙大郎两眼,笑着应下。
孙大郎手头事了,仍是留在学堂借住在门房,只等着正日子到了,帮着打点学堂开学的事。
转眼到了十一月三十一日,一大早去学堂读书后休沐,就跟着林叔回来了。
学堂开学关系着村中多少户人家的孩子前程,即便和青灵村的刘氏和孙氏两个大家族里无关,也成了村中大事,天刚大亮,村东学堂外就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有事没事的村民都赶来捧场。
正文 第617章
更枉论家中报名上学的孩童们,都换上了干净齐整的衣裳,自发自觉的坠在几位先生和书童后头,只等着学堂开放后,就正式以学员的身份进学堂。
看着自家两个儿子和侄女挺着小胸脯,小脸都是兴奋之色,孙大郎夫妇也难掩心中激荡,倒是李寡妇站在人群外围,看着眼前热闹景象,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自己这个继女让赵彩央出动府衙的人,带去了学堂一起学习,就算她不愿意也没有办法了。
早知赵家随便办个学堂能搞出这么大动静,自家就不该盯着那扎手的猎物药材,应该早点想办法插一手,好歹也能落点名声下来,好把她这一身**给洗掉一些,现如今,她在村子里是一万个不待见,做什么都很不方便。
李寡妇想到这里,抬眼往人群扫去,不见自己的那个继女,想来是已经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进了学堂了,视线再落到孙大郎夫妇身上,一张蜡黄蜡黄的脸上更是喜怒难辨。
不过一会儿村口就传来吹锣打鼓的喧闹声,远远的就见当先由衙役护着的一队人,抬着红绸布盖着的牌匾向学堂走来,一路锣鼓喧天。
这情景似曾相识,有之前看过赵家作坊乔迁之喜的热闹的人反应过来,高声叫道,“哟,这是府尹大……这是赵姑娘的义父送贺礼来了!”
谁不知道是府尹大人,还非要拐个弯说是赵彩央的义父,想到之前郝大叔那边吃瘪的事,李寡妇脸色更加难看。
赵南青三番两次给她支招对付赵彩央,现如今还是这个样子,未免有些扫兴。
人群已经自动让开一条道,只有杜先生带着魏先生和成先生,和赵家人站在学堂大开的正门前。
上回护送杜先生的礼房大人紧走几步上前,抱拳团团恭贺一圈,扬声赞了几句赵家义举,才笑道,“赵家这学堂虽是赵家的义举,却也是给我们镇上添光的大喜事。府尹大人特意送上亲笔题字的匾额,
只盼赵家学堂能开村学先河,我们水临镇地界也能多出些人才。”
话音落下,当头的衙役手一扬,揭开了牌匾上的红布,上书四个烫金大字,造德学堂。
寓意好,还占了个谐音“赵”字。
杜先生捻须颔首,赵家众人脸色大亮。
刘好运一挥手,忙让自家儿子上前,帮着衙役将牌匾挂上学堂正门上的空位。
牌匾挂好梯子一撤开,刘好运挑着大红鞭炮,看着众人让出位置来,就着打火石点燃炮仗。
下一秒炮仗声震耳欲聋,红字翻飞。围观的大人们笑起来,孩童们捂着耳朵兴奋得又跳又叫。一时扬远学堂门外,比过年过节还要热闹。
之前府尹大人就说要送给学堂一份大礼,却没想到是这东西。
之前她便给这学堂随便取了个名字,叫赵家学堂,却没想到府尹大人如此重视,专门用牌匾将学堂的名字远播而去。0再看杜先生,早已高兴的摸着胡子摇头晃脑。
正文 第618章
刘好运挑着的大红鞭炮足足过了半刻钟才放完。
身后刘好运家的儿子刘能手里还捧着未放的鞭炮,魏先生和成先生带来的小厮已经上前,一人一支大扫帚,旁若无人的唰唰清扫起地上的红字。
刘能的手中顿在半空,默默和刘能揣着打火石鞭炮退到一旁。
杜先生带头冲众人拱了拱,长袍一甩径自进了学堂大门。
跟在杜林和阿童身后的小学子们见状,也顾不上再凑热闹,颠颠得就跟着进门。
武大人冲衙役打了个手势,列队的一行人就拎着几个大包裹跟进了学堂。
围观的村民又是兴奋又是好奇,倒是不敢乱进学堂,注意力全放到了武大人身上。
武大人移步到赵家人身边,抱手笑道,“这几个包裹里装的都是些纸墨笔砚,是府尹夫人特意挑选的,权作府尹夫人出的一份薄礼。府尹夫人说了,若是学堂还缺些什么零散小玩意,赵姑娘只管送个信过去。”
就算是最次等的纸墨笔砚,这么几个大包裹也得花不少银钱。
更是解了不少人家的燃眉之急,不等赵家人谢过,那些家里出不起钱买纸张笔墨的,忙忙一叠声的道谢,赞颂府尹夫人心善。
武大人正事办完也不多耽搁,临告辞时想起另一件事,略一沉吟到底不是自己分内事,便压下没说,带着衙役自行回去复命。
学堂里的书童小厮都是做惯了的,接了包裹就将纸墨笔砚分发下去,三间学堂正堂已经坐满了两间,人人身前矮桌上都摆了一副纸笔,小学子们的脸上兴奋之余,不乏拘谨和忐忑。
魏先生和成先生早和杜先生商量出章程,知道来造德学堂上学的这些孩子都是乡野孩童,别说启蒙根本就不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