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药女:富贵临门-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胖胖的青年叫道:“不可能。假的。骗人。”

    真相是贺族与狼国人的交易就是由李族牵线。

    两族早在两代前就联姻了,关系十分密切。

    胖胖的青年娶的就是李族少族长嫡亲的妹妹。

    胖胖的青年不相信大舅哥李族少族长会出卖他,出卖贺族。

    再说了,李族卖给狼国的兵器盔甲比贺族多的多。李族出卖贺族对李族有什么好处?

    “夫妻本是本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亲密如夫妻尚且如此,何况是两个家族。李少族长为了将功赎罪,供出了你们贺族。”红袍官员目光不屑,露出一个尽在掌握的笑容,将一张纸放在胖胖的青年面前,冷声道:“睁大眼睛瞧仔细,白纸黑字还有手印。”

    胖胖的青年一目十行的看完纸上的内容,目光落到了签名及红红的手印,再三辨认后,脸色苍白,满头大汗,心里将李族少族长恨之入骨。

    打造违禁兵器盔甲、走私卖给狼国人,第一条罪名置贺族于死地,第二名罪名则令贺族在北地遗臭万年。

    几代贺族人在燕山书院育人积累的名声将会毁之一旦。

    “你可有想说的?”

    胖胖的青年失声问道:“物证呢?”

    红袍官员愤怒的声音响起,“你的一个叔叔带着管家一群奴仆与狼国人秘密交易时,被燕军抓个正着,人赃俱获,弩二十张、长枪三十支、全套的盔甲二十幅,可以武装一支骑兵小分队。你们家族真是好大的手笔,好大的魅力。”

    胖胖的青年面色惨白。

    “狼国人就是穿着你们家族制造盔甲拿着你们家族制造的弩箭长枪杀死我们边防的军士手无寸铁的百姓!你们全族人都该死!”

    胖胖的青年耳膜被震的微微疼痛,胸口非常沉闷,像垂死的鱼,感觉要窒息了。

    “速交待罪行,不然明日午时城门外凌迟!”

    “不。我不要死,不要凌迟。我是进士。我是天子门生!”胖胖的青年叫了几句,吓得晕死过去。

    “去他娘的天子门生。卖国贼!人人得而诛之。”红袍官员声音冰冷,“来人,取水把这厮泼醒!”

    “大人,贺少族长溺了。”

    “他娘的就让他臭着!”

    “贺少族长招了,全部招了,这次他不但咬出李族,还咬出了张族、丁族。”

    “李族、张族、丁族的少族长也咬了他们贺族。狗咬狗,好,让他们往死里咬。活该!”

    案子昼夜不停的审理,牵扯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包括边防城府的刺史、长史及守城将军。

    为了防止几大家族的要犯逃跑或是狗急跳墙反了,周冰派燕军将几大家族围起来,禁止任何人出入。

    两天两夜后,周冰在燕王府的议事厅开堂会,北地五品以上官员除去镇守边防的将领外全部到齐。

    身着紫色官袍的周莫玄将厚厚的一摞证词及查获的物证摆在所有的人面前。

    周冰面色阴沉,怒道:“重犯立即拉到城门外斩首示众!”

    燕城郑刺史第一个站出来道:“王爷英明。”

    接着燕军的所有军官及十几位官员出列附和。

    那些跟几大家族联姻的官员如果不站队如果不同意,那么就会被人怀疑参与卖兵器盔甲给狼国。

    于是他们站出来纷纷表态,甚至有人为了自保,提议把几大家族的族人砍头、财产全部没收充公。

    周冰俯视这几个为了自保对姻亲落井下石的官员,将他们的面孔记在心里,当场宣布:“李族最先与狼国私通,论罪当诛三族,念在李族供出贺族立下功劳,免除死罪,所有成年男子杖刑五十,成年女子鞭刑三十,没收八成财产充公。”

    “贺族供出李族、丁族、张族通敌的罪证,又愿意献出九成财产,主犯死罪,从犯贬为军奴,其余族人杖刑三十。”

    ……

    几大家族当中最大的家族是李族、其次是贺族。

    贺族的名望比李族高,不过财产没有李族多。

    丁族、张族的名望财产仅次于李、贺族。

    这四大家族卖兵器盔甲给狼国,别的家族没有。

    不过,四大家族为了自保,揭发了另外几个家族犯下的罪行。

    周冰借此机会把另外几个家族也查了,然后全部论罪处罚。

    朝廷派来北地敲打周冰拉拢几大家族的特使还在途中,北地几大家族互相揭发通敌罪证确凿的大案就已经传开了。

    特使怀揣表彰几大家族的圣旨,听到这个消息,气得跺脚。

    幸亏他启程晚了几日没走到燕城,不然这道圣旨在燕城宣读,就变成朝廷公开支持几大家族通敌,就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皇帝就成了史上第一昏君,天威扫地!

    好一个燕王,对几大家族不动则已,一动就是打蛇七寸,一下子就把几大家族苦苦经营几百年的名声全部毁掉,把这些人打入地狱。

    北地的震动,特使的烦闷,这些都离李家很远。

    带着李如意从燕王府回到家里的李山,现在站在山坡,俯视眼前一望无际的田地,又开始发愁了。

 415白得二百亩

    这不是前几天,李山还在燕王府的时候,大总管在比武场外看到他,就问他喜欢地还是喜欢美人。

    他想都不想就答地。

    于是,前日燕王府给李如意的赏赐当中就有了二百亩地。

    李如意把地契交给了李山,让他负责带着佃农种。

    之前李山左折腾右折腾总共才二百亩地出头,那都种不过来,丰收时不但没有收益还赔钱了,让他看到妻女就羞愧。

    这下一次性多了二百亩地。

    他得去雇佃农,要给佃农建设石头房,还要租牲口买农具春耕。

    条条都要花很多的银子!

    明明白得了二百亩,他却高兴不起来。

    已经跟野狗交配造出小狗崽升级当爹的招财,性子比去年稳重多了,蹲坐在李山的脚旁,跟主人一样俯视着田地。

    一人一狗在这里发了好半天呆,然后去了县城。

    佃农也是一个行业,这个行业的人都是互相通气。

    李家善待佃农,还带着佃农发财的事,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

    李家在佃农眼里是百年难遇的好主家。

    去年秋收后,许多佃农想尽办法给李家当佃农,可是李家没有招佃农的打算。

    过年的时候还有十几家佃农托李家的佃农打听呢。

    现在,春耕已经开始,佃农都有了主家,闲着没田种的佃农几乎没有。

    李家偏偏在这个时候想雇佃农,竟是找不到人了。

    李山在县城转了一圈,又在县城门外等了半个时辰,也没看到佃农的影子。

    昨天就是这样,找不到佃农,今天仍是如此。

    春耕要是晚了,什么都得晚,弄不好,丰收时亩产量都会降低。

    李山愁的连声叹气,不得已回家。

    李如意正与赵氏说话,看到李山无精打采的回来,就知没打到人,道:“爹,你去尚县往北的地方瞧瞧,那些地方肯定有佃农。”

    以尚县为分水岭,往南去离燕城近,县城镇村富裕,往北去离燕城越来越远,不要说县城镇村,哪怕是城府都穷。

    穷的地方穷人就多。

    李家的佃农就是从尚县北边的村子里过来的,听他们说比他们穷的还有很多,每年都会有人饿死,只是那些人保守的要死,不肯走出来赚钱。

    李如意看李山连着两天没找到人,心里也急。

    李山牛眼一亮,拍拍脑袋,语气十分懊恼,道:“我这个脑子怎么没想到。你说的对。我这就去。”

    李如意道:“您让伍管家带着两个奴仆跟您同去。”又提醒道:“要是今天事情办不好,就找个客栈住一晚,明日再把佃农带回来。别舍不得花钱。”

    尚县再往北边去的地方人少且穷,消费力很低,客栈比长平县便宜。不过李山极为节俭,应该不会在客栈住宿。

    赵氏嘱咐道:“平安回来。”

    李山一行四人坐着驴车走了。

    深夜,赵氏还在睡梦中,恍惚之中听得外面有人低声说话,还以为进了贼,吓了一跳,再仔细一听,是李山与伍余年的声音。

    “找几个房间,让他们凑合住着,回头忙完地里的活再给他们建房子。”

    “是。老爷快歇息,余下的事交给小的办就是。”

    李山轻轻拍了拍门,赵氏摸黑把油灯点亮然后打开门,一股凉风袭面,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

    李山看到披着外衣皮肤粉白年青美丽的妻子,神色有些激动,进门就道:“人找到了。四家。一共十八口。”

    这年头一个家庭四、五口人算是少的。

    赵氏向来不关心农事,根本不感兴趣,以前家里很穷时不爱种地,现在更是极少去地里,问道:“晚上吃饭没有,吃些热乎的饭再睡觉?”

    “晚饭吃过了。现在大半夜的不吃。等早上吃早饭。”李山脱掉外衣,见赵氏摸索着去给他取热水洗脸,怕赵氏看不见摔着,连忙过去自己弄,让赵氏上床去睡着。

    赵氏躺下后打了两个哈欠,跟李山说了几句话就睡着了,再醒来时,天已经亮了,旁边空空的,李山不见了。

    张嫂进来恭敬的道:“老爷连早饭都没吃就带着新来的佃农去种地,吩咐让奴婢一会儿把饭送到地里。”

    辛苦了一天不住客栈,深夜赶回家,不吃夜宵,睡了不到两个时辰,早饭不吃就去种地。

    这要是说出去,谁会相信这是一个七品官员的一天。

    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李山的生活方式始终如此。

    燕王赏赐给李家的二百亩地,终于在李山与新佃农马不停蹄的耕耘下,抢在第一场春雨之前翻地并播种完毕。

    这几日,李山去外地雇佃农,然后买农具,租牲口,组织佃农种地,忙的都要忘记自己姓啥。不停的在花银子,那个心疼哦。

    不过,大总管就算再问一百遍,喜欢地还是喜欢美人,李山还是一百遍的回答要地。

    地。他的命。为了地,他这个每花一个铜钱都要想一想的人,不得不花出大笔的银子。

    春耕之后,李山组织佃农盖石房子,然后打了一口井,又花出一笔银子。

    前前后后,花光他一个季度的俸禄。

    李如意好几天看不到李山脸上有笑容,有些不忍心,等午饭的时候当着赵氏、王燕的面道:“江哥哥说种过豆子的地,次年种什么都丰收。我看咱们家的山下有许多的荒地,不如让佃农开出来种上豆子,来年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赵氏对江青云简直是喜欢的不能再喜欢,就是长辈对晚辈的喜欢,夸赞道:“青云一个大举人,竟是这么关注农事。我觉得他说的肯定对,我们家就按他说的做。”

    “种出豆子可以做豆腐豆浆豆腐皮。这可真是好事。”王燕对江青云说的话深信不疑,这么好的事怎么能忘记娘家,询问道:“妹妹,那我回娘家给我爹娘说一声,让族里人雇人把荒地开了种豆子,来年种菜什么的,你看可好?”

    李山这个精通农事的人还没说什么,婆媳二人就都表态很看好大力支持。

    “好。你去说吧。”李如意回答了嫂子,又望向埋头苦吃的李山,问道:“爹,您说呢?”

 416李家春饼

    李山嘴里含着饭菜,含糊不清的道:“我下午就让人去开荒。”

    李如意笑道:“荒地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朝廷不管,种了豆子比种麦子产量高,来年种菜能卖的银钱多,总之比种麦子强。”

    赵氏道:“是。到时我们家用地里的豆子磨豆浆做豆腐。”

    李山哈哈笑了几声。总算是有件令人高兴的事。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山里的野菜长出来,树上的绿叶发芽。

    北地的百姓在吃了一个冬天的咸菜,终于等到可以吃绿叶菜的一天,采山里的野菜、甚至是摘嫩嫩的树叶,把它们变成餐桌上的美食。

    这个季节的蘑菇很少,去年李家收了一批山货,其中小部分是蘑菇,今年李如意扩大了养猪养鸡,就不打算弄山货的买卖,早早的让伍余年知会佃农。

    佃农知恩图报,听说李如意喜欢吃蘑菇,去山里采野菜,把摘到的蘑菇全部留下送到李家。

    有一家佃农觉得蘑菇太少,拿不出手,又送了几斤鲜嫩的荠菜。

    荠菜单独吃,比较柴,得多放油,要不就多放肥猪肉。

    李如意让厨房做了荠菜猪肉包子、荠菜鸡肉鸡汤馄饨,李家人吃的那叫一个香。

    李如意想到江青云吃不了荤腥,又为他弄出了春饼。

    春饼是前世东北、北京的一道名吃。

    老北京讲究立春吃春饼,薄薄的面饼,卷着黄瓜丝、胡萝卜丝、鸡蛋皮丝、绿豆芽。

    春饼得用烫面做,烙的时候要用中火,因为饼薄,用大火就烧焦了,然后每张饼不要烙的太大,成年人的巴掌大就行了,烙好的饼要用湿布盖着保存湿度,不然饼干了就不好吃。(摘自网络)

    春饼卷着菜码,得从头吃到尾,说法是这一年干什么事有头有尾。

    现在地里还没有黄瓜、胡萝卜,李如意就用木耳、荠菜代替。

    李家春饼传到了江家,然后又从江家传到了燕王府,就这样在燕城传开。

    李家春饼做法简单,寻常妇人都会做,味道好吃,老少皆宜,很快就成为家喻户晓的吃食。

    自今年起,当地的人到了春天出荠菜的时候就开始吃春饼,然后就想起了将方子无私传播出去的长平县李家。这是后话。

    随着天气转暖,山里的野菜地里的菜都上集市了,对许多人是件好事,但是对李家来说,却是相反。

    人们吃了一冬的豆腐,吃腻了,要换口味吃青菜野菜,更何况青菜野菜的价钱便宜多了。

    豆腐房的买卖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下降,李家的收入降低,每天李如意交给赵氏的银子跟着减低。

    不过,赵氏不像原来那样患得患失了。原因是她手头的银票已经有近三千两,并且所有的开销包括家里每个人的月银都不用她出。

    她只收银子不花银子。

    豆腐的买卖到了夏季降到最低谷,然后秋季天气一凉,又开始上升,等到了腊月就是全年的最高峰,能把人忙死。

    豆腐房的产量一天天的减低,在二月中旬,李如意对伍余年道:“豆腐房用不了这么多人。你将人分为两批,一批在豆腐房,一批去地里帮忙,顺便去鸡棚帮着收蛋喂猪什么的。”

    春耕之后,在严重缺水的北地,庄稼是需要人力浇灌。

    李家新得到的二百亩地,离河水较远。佃农需要走三里的路去挑水浇地。

    并且给庄稼浇水是有讲究的,不是一天十二个时辰都能浇,比如午时太阳正当头就不能浇水。

    李如意就让家里的奴仆把木桶、板车带过去,用桶装水放在板车上帮着佃农浇地。

    李家的人多,养猪养鸡种庄稼卖豆腐、松花皮蛋,样样都搞,都不落下。

    对于农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庄稼更重要的事。

    往年,礼村的人就是这样。今年,礼村的人最重要的事却是养猪养鸡。

    去年养猪养鸡的人家收益多多,有那胆大的多养了几头猪,赚到的钱够给儿子娶媳妇。

    今年,礼村每家都养了许多猪,数量是去年的几倍,猪养了这么多,更别说鸡,那是成群的养,一家至少一百只。

    养猪养鸡、卖豆腐松花皮蛋、建沐浴房等等,还要种地,实在忙不过来,干脆雇短工。

    不知不觉礼村的人已经富裕到能银钱雇短工种地。

    以前,礼村的人低调,卖豆腐砌火炕什么的赚了钱都不吭声,哪怕是穿上新衣平时能吃上肉蛋,对于外村的人来说,也没有雇短工这么高调这么让人震撼。

    要知道雇短工要给铜钱还要包一顿饭,有的短工家离的远,还得包住宿。

    只有镇里的有钱人家及乡绅才有财力雇短工。

    从未听说哪个村的村民有钱雇短工,似礼村家家户户都雇短工的那更是方圆几百里都没听说过。

    “礼村每家都富得流油,家家都雇短工种地!”

    “我天,礼村的人竟是那么有钱,人人当老爷夫人少爷小姐了!”

    “去年,礼村就有人雇短工,我记得很清楚,我还打听来着,是里正王海家。”

    “礼村的人跟着李家,这才短短一年时间,所有的人家都能雇短工。”

    “农家人不种地,花钱雇人来种。礼村的人还是农家人吗?”

    “礼村的人靠着李家发达。他们可真是好命!”

    长平县的村民上集市的时候,聚在一起议论纷纷,对礼村的人十分的羡慕,但是有人沾不到李家的光,就对李家有意见。

    “我们村里正去求李家,让李家帮帮我们,李家到现在都没回话。”

    “李家现在不住礼村,住在长平县城,我们村离李家最近,李家也没说让我们跟着养猪卖豆腐。”

    “李家为富不仁!”

    不过,这世上善良的人还是多的,有人听到对李家不利的话,当场反驳道:“李家的李老爷、夫人当年从疫区逃难到长平县,是礼村的王里正收留的他们,当时你们村的里正躲到哪里去了?”

    “哼,你们说谁都不能说李家,小神医就是李家的小姐,她免费给村民瞧病,是天上的医仙转世。”

    “天下的富人多了去了,你怎么就说李家为富不仁,怎么不去说张家、王家、赵家?我呸,我看你大早上去茅厕没擦屁股,乱放屁乱说话!”

    转眼到了二月底,阳光明媚,燕城远郊,鞭炮声震耳欲聋。

 417肠子悔青

    江青云带领灾民,用一个月的时间建好一千多套新房。

    今日,几千灾民将喜迁新居。

    新房离作坊不到一里路,占地二十顷。目前建房用了五分之一的面积。

    外围砌起高墙,正门修建的比较气派,除去正门,还有两个侧门,方便进出。

    这次的千套新房就在正门一进去的位置,中间是青石路,两旁是一排排的新房。

    一排新房有三十套,每套都是用砖瓦砌成,十分坚固。

    新房分为大套、小套。

    大套房子每套四十平方米左右,内设两间小卧房、一间大厅、一间厨房及一间茅厕。

    小套房子少了一间卧房,其余的都有。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几千灾民脚踏燕城大地,站在新居面前,心情十分激动。

    “这可是燕城,寸土寸金,建一个房子可贵着呢。”

    “没想到,我这个老头子这辈子还能在燕城有房子住。”

    “原来这么多的新房真是给我们住的,不是给燕军住的。我这不是做梦吧?”

    就在几千灾民喜得差点手舞足蹈时,江青云高声宣布一件事令他们心情一落千丈。

    原来所有的石头房不是免费给灾民居住,而是要收房租。

    大套房子的房租每个月收二十个铜钱,小套的收十四个铜钱。

    “我们没有铜钱。”

    “小套的都得十四个铜钱,我就是把自己卖了,现在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房子很好,却不是真心给我们住的。”

    “这哪是给我们住的房子?”

    “明明建的时候说是给我们住的,现在又让我们交房租。”

    “天啊,一个月二十个铜钱,一年就得二百四十个铜钱,我们要是有这么的铜钱,还用逃难吗?”

    就在几千灾民认为被骗了,心情极为烦闷时,江青云接着高声宣布了一件事。

    之前献出地契表忠心的灾民,按照地契的亩数折成房租。没有贡献地契的灾民,就用工钱来抵房租。

    贡献地契数量多的灾民,如果除去房租还有富余,就折成铜钱发到灾民手里。

    当时,许多灾民捐献地契,认为得到的只是暂时有口饭吃有个地方睡,别的什么好处都没有。万万没想到好处落实到了住新房的房租上面。

    十几个管事耐心的给灾民解释,“贡献一亩良田,可折每个月房租五个铜钱,一亩劣田,三个铜钱。”

    这下子灾民沸腾了。

    有个身材高瘦的中年男子灾民急不可耐的冲至,激动的问道:“我叫刘虎子,我家捐地契了,真的捐了,我家能不能住新房?”

    这个叫刘虎子的人是个很憨厚的老实人,总觉得一辈子都还不清周莫玄的救命之恩。

    他在庄子的时候,眼里很有活特别勤快,总是在干活。

    献地契的时候,他是真把周莫玄当救命恩人来看,很早就把家里的所有地契献上去。

    那时,还有人笑话他把所有的地契都交上去太傻,应该只交一部分就行了。

    为此,他还被家里人埋怨。

    “你叫刘虎子。我这有名册,你等下,我给你查一下。”被刘虎子问的胖管事拿出一本不厚不薄的册子翻看,看似随意的问道:“你是哪里人?”

    刘虎子急的脸红脖子粗,生怕册子上没有他的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