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药女:富贵临门-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有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赵氏要帮儿女算账,李如意觉得这点事情不会伤着赵氏的身体,就同意了。

    若是不算账,赵氏还不知道家里一天就能有这么大笔进项,心里更加觉得求丰氏派人把李山兄弟叫回来非常正确。

    午饭是李福康做的,厨艺远不如李如意好,不过舍得往菜里放油,五个短工都觉得好吃。

    李如意发话了,“午休半个时辰,起来再干活。”

    五狗子一脸的不解,问道:“如意,我刚吃饱饭就休息?”

    “养精蓄锐,晚上还得干到半夜呢。”李如意让五个短工去午休,特意让李健安下午从县城回来带五斤猪肉。

    下午,李健安兄弟赶着一驴车的混糖月饼去了长平县,家里的人仍是马不停蹄的做混糖月饼。

    “大哥,县里镇里的人可真有钱,咱们家的混糖月饼卖的真好。”

    “每年就一回仲秋节,主顾为了过个好节,出手大方舍得买咱们家的混糖月饼,这要是平时肯定舍不得。”

    “咱们家要是能天天这么卖混糖月饼就好了。”

    “咱们家卖混糖月饼一天的收入就抵得上村里人全家一年的收入。你能不能知足点。”

    “大哥,我知足,我很知足。”

    “五妹可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的新鲜吃食。”

    兄弟二人特意早到了长平县城,小集市还没有开始,不过昨个约好的主顾来了不少,人人手里提着竹篮。

    李健安做了几个月的买卖,早就能放得开了,吆喝道:“李家混糖月饼只要昨个交好订金的今个都能取走,别着急,排好队拿出订单条准备好银钱,一个个来。”

 64竞争激烈

    订单条是一式两份,内容一模一样,两份都有主顾与李健安按的手印。

    今个来之前,兄弟俩就商量好了,李健安负责核对订单收银钱,李福康负责给混糖月饼。

    孪生兄弟心有灵犀,配合的非常默契。

    不一会儿,几十个主顾都心满意足的提着一竹篮子混糖月饼走了。

    有几个人却没走,“我家再订五十个李家混糖月饼,这是定金。”

    “昨个我买的三十个月饼是自家吃的,今个买的是送给长辈吃的。”

    “你家的混糖月饼可真香,比燕城点心铺子的月饼都香。别人说你家月饼卖得贵,我却不觉得。我今个再买四十个。”

    李健安有些为难的道:“实不相瞒,我家在金鸡镇规定每家最多预订五十个混糖月饼。”

    “小小的金鸡镇岂能跟我们长平县比。”

    “我是你家的老主顾,以前只要你家出摊位卖饼,我就不去别人的摊位买饼。”

    “没听说买卖上门还不愿意做的。”

    “我说你们两个娃娃能不能给我通融下,让我多买些混糖月饼孝敬家里的长辈?”

    在几人的恳求之下,李健安兄弟终于点头同意了。

    这就是李如意说的饥饿营销,限制购买数量反而能让购买量增加。

    这帮主顾都走了之后,小集市开始了,陆续有百姓从县城的城门走出来购物。

    今个李家不卖葱花饼,只卖混糖月饼及接收预订,李健安、李福康就比昨天轻松些。

    秋风一吹,混糖月饼的香气飘的满集市都是,不但把众人吸引过来,还把长平县生意最红火的秦家点心铺掌柜也吸引过来了。

    掌柜姓秦,是个身材高大的中年胖子,穿着绸缎灰衫,明明胖得跟球一样,还在腰上系着一根紫色腰带,腰带系的有些紧,直接把肚皮勒出三个圈,看着有些滑稽。

    有个老熟人招手道:“秦掌柜,你也来买李家混糖月饼?”

    秦掌柜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我家邻居买了送给我一个混糖月饼品尝,我觉得味道独特,过来瞧瞧。”

    李健安、李福康可不认识秦掌柜,并不知道站在不远处观望的灰衫胖子是竞争对手。

    秦掌柜说过来瞧瞧就真的如此,一直站到李健安、李福康准备赶驴车回家才离开回县城的点心铺子。

    小二是个瘦高的青年迎了过来,问道:“掌柜的,李家混糖月饼卖的好不好?”

    秦掌柜去的时候心里瞧不上李家的混糖月饼,觉得小小的游商能卖出多少月饼,经过半个时辰的观察,再也不敢小瞧了,泛着油光的胖脸,眉头紧蹙,“好。”何止是好,是非常的好。

    小二担忧道:“会不会影响到我们铺子的生意?”

    “会。”这个小二在铺子里干了好几年了,是老伙计,秦掌柜的也不隐瞒他,低声道:“原本我明个要进燕城进些价钱贵的好月饼,现在不进了。”

    小二目光落在铺子里面的四种价钱便宜的月饼上面,喃喃道:“难道我们铺子今年就只卖这些月饼?”

    “对。就卖这些月饼。”秦掌柜的已经吃过李家混糖月饼,味道比燕城贵的月饼好吃的多,价钱不高,还是全天下独一无二,只要不是傻子,都会买李家混糖月饼,不会买燕城的贵月饼。

    作为一个商人,明明知道货物卖不出去,还进什么货?

    小二急道:“掌柜,我听说面香斋、刘家点心铺都从燕城进了好多贵月饼,我们铺子要是不进,主顾连进都不进来。”

    “我再去打听那两家是不是真的都进了很多贵月饼。”秦掌柜水都顾不得喝一口,就出了铺子打听,结果还真被小二说对了,面香斋、刘家点心铺各自从燕城进了四千个贵的月饼。

    燕城点心铺产的贵的月饼,分为三个档次,最便宜的一个十二个铜钱,中间的十八个铜钱,最贵的需二十四个铜钱。

    以上只是进价,面香斋、刘家点心铺卖出去,每个档次月饼都得增加五个铜钱,这样一来,档次最低的月饼都得卖到十七个铜钱,比李家混糖月饼贵出七个铜钱。

    当晚,秦掌柜决定反其道而行之,不从燕城点心铺进贵月饼,而是从周边镇的点心铺进价钱低的便宜月饼。

    今年的仲秋节,秦家点心铺只卖价钱低廉的月饼,其中最贵的一个月饼六个铜钱,最便宜的三个铜钱。

    县城人口繁多,又离燕城不远,来往的百姓也多,不是人人都买的起贵的月饼,便宜的月饼有很大的市场。

    秦掌柜非常有商业头脑,这次的决定使得秦家点心铺没有赔钱还略微赚了,而另外两家点心铺的贵月饼卖不掉各赔了几十两银子,这是后话。

    且说李家今天在长平县城接到了两千一百七十个混糖月饼的订单。

    李家兄妹带着五个短工忙得脚不离地,并不知道混糖月饼的销售量已经影响到了长平县点心铺的生意。

    晚饭难得休息一会儿,当一大木盆的蒜子炒猪肉端上桌,五个短工都惊呆了。

    说起来李家做买卖已经几个月了,只吃过张屠夫送的猪下水、猪尾巴、猪蹄,这是第一次花银钱买猪肉。

    赵氏一直把儿女的辛苦看在眼里,特别是这两日,让她心疼的都不责备李如意买猪肉炒着吃了。

    除去蒜子炒猪肉,还有一木盆黄瓜炒鸡蛋,主食是黑面与白面混合做的成人拳头大的馒头。

    两盆菜被众人一扫光,就连盆里的汤汁都被五狗子这个馋猫用水冲了喝进肚子里。

    李健安按照李如意的嘱咐,在饭后跟五个短工道:“这是今个的工钱十个铜钱,你们拿去送到家里报个平安就回来,今晚得干到半夜,还得在我家歇息。”

    铜钱没有人不喜欢的,特别是对于家境极为贫穷的五个少年少女,可是伙食这么好,今早刚给过十个铜钱,傍晚又给十个铜钱,总共二十个铜钱,这跟成年男子在燕城修城墙的收入一样高了。怎么好意思收下,都不去接铜钱。

    李如意在一旁观察五人的神色,见都没有贪婪之色,便道:“你们只管拿着银钱送回家,只有一点,嘴巴要严,不要跟任何人说我们家的事。”

    五狗子忙道:“打死我都不说。”

    另四人跟着承诺,李家兄妹五人把银钱塞在他们手里,他们这才满脸感激的收下,而后跑着回家送银钱,很快就跑来干活。

    次日,李健安、李福康去金鸡镇卖混糖月饼,又接到了五百四十个订单,离开之前去粮铺买走了所有的胡麻油,把掌柜的喜得赠送两斤菜子油。

    黑痣老头特意追到镇口,高声问道:“你们家不卖葱花饼啦?”

 65县令订月饼

    “仲秋节过了就卖。”李福康的一句话让黑痣老头空欢喜一场。

    李家一连卖了四天混糖月饼,在长平县、金鸡镇卖出六千八百个月饼,已经超出了李如意的预计数量。

    卖的多赚的就多,除去所有的成本,三天的利润高达五十两白银,比卖出鸡蛋灌饼的方子还多出二十两白银。

    八月十四日是李家售卖混糖月饼的最后一天,只是送货,已经不接受预订。

    这个时候,长平县、金鸡镇的新老主顾也都购买完了,李家也让五个短工都回家去了。

    夕阳西下,李健安、李福康怀着激动欢喜轻松的心情坐着驴车从县城平安返回家中。

    下午,补眠一个时辰的李英华、李敏寒、李如意终于有了点精神。

    一家人简单吃了晚饭,把帐算好,实在是太过疲劳,都去洗漱歇息,打算睡个大懒觉,明个去镇里采购然后好好过仲秋节。

    不知过了多久,万籁无声,连赵氏都睡着了。

    突然间院子外面传来男子洪亮的声音,“健安,我是你王伯,驿站站长刘大人驾到,你快起床开门。”

    赵氏睡得轻,最先醒过来,吓得心扑通乱跳,听出是王海的声音,这才好一些,五个儿女累坏了睡得特别觉,还是她起床去把他们叫醒。

    已经高升为驿站主管的刘大人仍是穿着绿色官袍,带着上次的那两个随从,进了堂屋大门,开门见山的道:“本官这么晚了来到你家,是为了混糖月饼。”

    李家人一听刘大人跟上次一样是为了吃食,面面相觑。

    刘大人板着脸,说话时眉毛却是一动一动,颇有喜感,“你们家的混糖月饼得到县令大人的夸赞,让本官来你家买两千个,明个一早就带走,你们看?”话毕,就把一张银票放在置着油灯的桌上。

    油灯光线昏暗,不过李敏寒站得最近,瞟到上面的数额是十两,眼睛一下子精亮,连忙用唇语跟李如意报了数目。

    “这个?”李健安只负责卖混糖月饼,心里没底,只能望向李如意。

    李如意低声道:“大人,民女家里的混糖月饼全部都卖掉了,没有一个。现在已是亥时末(22点多),时间太紧,再者做混糖月饼要用很多的胡麻油,我家的胡麻油不多了,只够做八百个……”

    刘大人之前当驿站的副官,管理采购、库房,知道驿站都有什么东西,也是因为事急,岔话道:“驿站里有胡麻油,本官这就派人去给你取过来。”

    李如意没想到驿站会有胡麻油,不过那里常有贵人住宿,有胡麻油也是正常,摊开双手很是为难的道:“大人,就算有胡麻油,我们家到明个一早至多做出一千二百个混糖月饼。”

    “一千二百个也行。你们赶紧去做。”刘大人面色比刚进来时好多了。

    原来,今个晚上他带着礼物去看望长平县城给老上司郝县令,礼物当中就有李家混糖月饼。

    郝县令在府里已经吃过混糖月饼,以为这么好吃的美食是从燕城点心铺子买到的,从刘大人嘴里才得知是李家做的,还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食,赶紧派刘大人到李家购买月饼,打算明个上午送给燕王府的周莫玄,报答他的提携之恩。

    李如意提醒道:“大人需把驿站的胡麻油送来十斤。”

    “本官这就回驿站,至多半个时辰把胡麻油给你家送过来。”刘大人怕李家赶工做不好混糖月饼,特意道:“你们家好好做饼,不得拿做坏的饼滥竽充数。”

    李如意面色恭敬,轻声道:“民女要是一口答应做两千个,有可能滥竽充数,如今只答应大人做一千二百个,就是为了保持品质。大人尽管放心。”

    “本官已经跟你们家打过一次交道,这是第二次。本官相信你们家。”刘大人走时终于露出笑容。

    王海把刘大人三人送走,回到家里跟一直等着他的丰氏说了此事,语气充满羡慕,“县令大人都得到李家买月饼。刘大人出手就是十两银票。”

    丰氏嘀咕道:“我听人说李家卖出几千个月饼,每个月饼卖十个铜钱呢。”她儿子王志高在镇里读书,同窗家里买了十个混糖月饼送给先生,先生十分高兴。王家可舍不得花一百个铜钱买十个混糖月饼。

    王海想到了十分不争气的长子、二子,感慨道:“李家的几个孩子可真能干。”

    丰氏语气有些抱怨道:“这不赵妹妹求到我头上了吗,夏至去燕城卖鱼,我让夏至去跟李兄弟带话赶紧回家。明个就仲秋节了,怎么李兄弟还没有回来?”

    “李山真是好生糊涂,家里这么大的买卖不管,竟是呆在燕城搬石头,一天累得跟狗一样,时不时有危险,才能挣几个铜钱,等他回来,我得好好说说他。”王海这几日天天都盯着砌火炕的买卖,就是为了把口碑做好,把礼村王族砌火炕的名声传播出去。

    砌火炕可没有混糖月饼来银钱快,他都这么上心,李山竟是对李家的混糖月饼买卖不闻不问,甚至至今不回家。

    “是呢。李兄弟这般糊涂,可把赵妹妹气坏了。你得好好说说李兄弟。”

    “李山的性子比李家的驴还倔,不过,我的话他还是能听得进去。”

    “那是,你可是里正呢。”

    刘大人回到金鸡镇驿站就派随从把一坛二十斤重的胡麻油送到李家。

    李家五兄妹打起十二分精神,熬夜做了一晚的混糖月饼,在次日一早交给刘大人一千二百五十个混糖月饼。

    刘大人带来一辆马车,随从把装满混糖月饼的六个大竹篮搬上了马车。

    “你家混糖月饼实是美味,来年你们还卖,让混糖月饼成为本县的特色美食。”刘大人嗅着非常勾人食欲的浓郁香气,忍不住又夸赞两句,放下一张银票,就急匆匆带人离开。

    李健安把刘大人送到村口,特意道:“大人,多出五十个混糖月饼是送给您家过节吃的。”

    “你们倒是有心了。”刘大人只留下二十个混糖月饼让随从送回府里,余下的全部亲自给郝县令送去。

    李健安目送刘大人直到看不到身影,这才快步返回家中,进了堂屋关上门,目光期盼的朝满脸笑容的弟弟妹妹问道:“多少两?”

 66疯狂采购

    李福康笑得嘴都合不拢,“二十两。”

    李如意喜滋滋道:“加上昨个给的十两定金,一共三十两。刘大人可真是大方。”

    闻言,李健安激动欢喜的困意全无,哈哈大笑几声,又怕吵到仍在睡觉的赵氏,赶紧捂住了嘴巴。

    李英华也是兴奋的神采奕奕,问道:“五妹,我们还睡觉吗?”

    李如意打了个哈欠,挥挥小手,“睡,现在还早,就睡一个时辰,大哥、二哥留家里陪着娘,咱们三个去镇里买过节的吃食。”

    “终于轮到我与三哥、五妹外出。”李敏寒喜得差点手舞足蹈。

    兄妹五人都去补眠,本想只睡一个时辰,谁知一觉睡到中午,赵氏已经把午饭做好摆在桌上。

    李如意瞧着赵氏大的有些吓人的肚子,嗔怪道:“娘,你怎么不把我们叫起来?”

    赵氏目光宠溺,“你们太累了,要不是到了吃午饭的点,我都不会把你们叫起来。”

    用过午饭,李健安、李福康打扫院子打井水干家务,李如意、李英华、李敏寒就坐着驴车去了金鸡镇。

    有人见到兄妹三人,表情有些期盼的问道:“我亲戚来我家吃了一块混糖月饼,也想买些带回去。你们还有混糖月饼卖吗?”

    李英华笑答:“没了。昨个就卖光了。今个不卖。”

    有个老主顾的家是两层楼,站在楼上晒衣服,正好看到李家的驴车,大声问道:“李家娃娃,你们家什么时候再卖混糖月饼?”

    李敏寒抬头见是熟人,抢着高声答道:“我们家要到明年仲秋节前卖混糖月饼。”

    老主顾很是失望的道:“啊,竟是要到明年这时候才卖,我还想着过年再买些送给娘家。”

    李如意跟两个哥哥低声道:“如果要的量大,年前接受预订,让她家人去咱们家预订。”

    李英华眼珠一转,笑道:“婶子,我家就在礼村,你要的量大就去我家预订。可好?”

    “好。我让我相公去你家。”老主顾在娘家是排行最小的女儿,上面有三个姐姐,每年回娘家拜年,姐妹之间都要比着谁孝顺送的年礼精致。明年过年她要是送去李家混糖月饼,肯定把三个姐姐的礼物都比下去了,得到爹娘的欢喜。

    李如意望着整条街道的铺子,人头攒动,看来许多人在买过节的物品,“布铺门前人少,我们先去布铺。”

    镇里人人都认得李家的驴车,李家兄弟穿戴破旧,但是家里肯定不穷。

    布铺的小二可不会小瞧李家人,脸上堆着笑容迎了过来。

    李如意前世是孤儿,后来当了军医,性格干练果断,逛街没有只逛不买的习惯,向来是直奔所需,只要价钱合适立刻买下,从来不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我要买棉布、棉花。”

    之前小二常见到李家兄弟,这是头一次见李家小姑娘,瞧着模样十分清秀,年龄最小,却是能做主的,这就给她详细的介绍铺里的棉布、棉花。

    “我家铺子的棉布有黑、白、蓝、红、青五种颜色,每种颜色又有两个品质。棉布的颜色、品质不同,价钱就不同。”

    大周国是个架空历史的国家,医疗相当于李如意前世的三国时期,饮食、文化、建筑、商业、交通等都非常落后,却有着科举制度,还有了棉布、棉花。人们的穿戴比较混乱,穿汉、唐、元、明朝衣服的都有。

    李如意喜欢棉布做的衣服,对皮肤没有刺激,不过大周国的棉布比前世的要硬,里面应是掺了麻。

    李敏寒喜滋滋的问道:“五妹,你要给我们买棉布做新衣?”

    “对。今个我要把冬季新衣的棉布、棉花都买出来。”李如意伸手摸摸小二摆在面前的两种青色棉布。

    小二解释道:“我左手的青色棉布品质略好些,每尺八个铜钱,右手的棉布每尺六个铜钱。”

    大周国的一匹是四丈。一丈是十尺。

    品质一般的青色棉布,一丈六十个铜钱,略好的八十个铜钱。

    棉布是纯手工制成,把棉花织成白棉布,然后上面放染料染色成为彩色棉布。

    一匹白棉布需一个熟练人工干七天,白棉布再去上色染成彩色棉布需要一个熟练人工干三天。前后两个人干十天的活。

    棉布成本高费人工,所以价钱很贵。普通百姓做一身棉布衣服,要穿好几年。

    礼村的村民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穿不起棉布衣服,只能穿价钱便宜些的麻衣、葛衣。

    李如意问道:“哪一种品质下水缩的尺寸小?”

    小二一听李如意有点懂行,扬了扬左手的青色棉布,“小妹妹,价钱贵的缩水小。”

    缩水越多,含棉量越高。看来贵的棉布里面除了掺了麻还放了别的物质。

    李如意想了想,决定青、蓝、红色棉布两种品质的各买四匹,“小二哥,我家买了这么贵棉布,还要买棉花,你们铺子把价钱降低些。”

    小二自是满口答应,连忙去铺子后院把正在睡午觉的掌柜叫醒禀报此事。

    这边李英华、李敏寒赶紧跟李如意嘀咕,“五妹,你为何一下子买这么多的棉布?”

    “我的五妹,一共是九十六丈,这么多棉布都够开布铺。”

    李如意微笑道:“咱们全家冬季的两身衣服,还有被子都得用棉布,我还怕不够呢。”

    李敏寒瞪眼问道:“家里的被子也要做新的?”

    李如意轻声道:“当然。冬天那般冷,就算有了火炕,也需要棉被。”

    李英华想到往年冬天的夜里为了不被冷死都得跟李敏寒钻一个被窝取暖,挑眉道:“咱们家的棉被里面装的不是棉花而是芦花,这么多年早就破烂不堪,一点都不暖和。我支持五妹。”

    “那好。我也支持五妹。”李敏寒特意瞧了李英华几眼,见后者压根没有问为什么要做两身新衣,心里暗喜。

    掌柜的亲自出来见李家兄妹,得知李家还要买四十斤上等棉花、三十斤中等棉花,脸上笑意更胜,这可是大买卖,一定要让李家满意以后再来买,打了算盘算出总共六两白银七百个铜钱,直接免掉五百个铜钱。

    二十里外的长平县城,李山带着李石正在一家门脸不大的布铺买布。

 67终于团圆

    李山怀揣血汗挣来的铜钱,脸上洋溢的笑容在听到小二报的布价后渐渐消失。

    燕城的物价比长平县城贵。李山特意在回家的途中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