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药女:富贵临门-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家里是做豆腐的,也不能天天顿顿的吃豆制品,再说了豆制品吃多了身体草酸高不好。

    李家四兄弟下了学堂回来,在村口遇到等候多时的金豆豆。

    金豆豆左手提着一条两、三斤重的鲤鱼,右手提着装了三十个鸡蛋的竹篮。他把东西交给李家四兄弟,让他们拿回家吃。

    李家常吃鱼、蛋,可鱼蛋对于金家来说就是很精贵的吃食。

    李健安问道:“你送我们家东西干什么?”

    金豆豆欲言又止。

    李福康摇了摇头,“豆豆,无功不收禄。你不说我们可不收。”

    金豆豆红着脸小声道:“我爹娘让我来问问,能不能把豆腐卖给我家?”

    李家四兄弟面面相觑。家里的买卖一直是李如意做主,现在就连李山都得听她的话。

    李健安道:“我看这样吧,礼物你拿回去,我回去问问家人,今晚就给你口信。”

    “哥,我们在家等你口信了。”金豆豆不肯收,拔腿就风似的跑了。

    李家四兄弟只能提着鱼、蛋回家,一进家门就嗅到肉香,还有淡淡的微甜萝卜香气,今晚妹妹又做好吃的了。

    李如意以为鱼、蛋是哥哥买的,笑道:“你们比爹大方,拿私房钱买鱼、蛋了。”

    李英华知道妹妹是在开玩笑,解释道:“鱼、蛋不是我们买的,是金豆豆家送给你要求你办事的。”

    “哦。他们求我的事是不是要买我们家的豆腐?”李如意见四个哥哥面露惊色,“余二草下午给我们家送来一罐的蜂蜜,言语里的意思是想买我们家的豆腐。我同意了。估计金豆豆知道余二草事情办成了,就想送礼走你们的路子让我也同意他家卖豆腐。”

    四狗子兄妹、大柱子姐弟、余二草、金豆豆给李家打过短工,跟李家兄妹的关系很好。

    四狗子兄妹卖豆腐赚钱都买了骡子,大柱子姐弟是王族人,每天卖豆腐能赚四、五十个铜钱,余二草、金豆豆自是羡慕无比,他们家里的大人跟李家大人关系很一般,只能让余二草、金豆豆求李家兄妹。

    李健安问道:“妹妹,那你同意卖给金家豆腐?”

    “同意。他是你们从小玩大的伙伴,人品不错,他们家咱们也知根知底。我们家可以把豆腐卖给他家。”李如意瞟见李山脸上笑意浓浓,就知道爹希望家里的豆腐卖的越多越好。

    “我们家每天能卖给金家多少豆腐?”李英华停顿一下,“我怕多了,金家本钱不够。”

    金家的境况和从前的许家差不多,估计家里所有的银钱合起来都不到三十个铜钱。

    李如意道:“每家五十斤豆腐,每斤三个半铜钱。金家本钱不够,可以用粮食、黄豆、菜、果子来抵。我跟余二草也是这般说的。”

    赵氏见丈夫小叔子都坐好了准备开吃,自己肚子已经饿的咕咕叫了,连忙招呼儿女入座,“饭菜要凉了,一边吃一边说。”

    李家兄弟吃过饭,就出门去回复金家。金家人自是对李家兄弟千恩万谢。

    礼村每天有二十几家前往方圆四十里的各地卖李家豆腐,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童叟皆知李家豆腐。

    这一日下午,天降白雪,今年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冬天到了。

    不到一个时辰,天地都覆盖在白雪之中,放眼望去,一片银白。

    燕城至长平县的官道上,一个黑脸干瘦的中年汉子戴着斗笠,背着偌大的包裹,缓缓行走在泥泞的雪地之中。

    几辆华丽的马车从他身后奔驰而过,溅了他一身泥点,把他气得心里骂有马车的下辈子都变成穷人。好在离家不远,归心似箭的情绪很快就取代了烦躁。

 124同意置办家具

    还在几里路就到村子了,在这个时候,中年汉子被后面追上来的人叫住。

    “这不是许大哥吗?”青年穿着很旧却干净的灰色衣裤,背着一个筐子,语气带着惊喜与羡慕。

    许正咧开大嘴笑道:“是我。王老弟,你这是去哪里了?”

    “我去县城卖萝卜。下雪天菜价上涨,我把家里地窖的萝卜背了几根,拿到县城城门前卖了。”

    “你卖的萝卜多少钱一斤?”许正想到自家地窖的萝卜,要不明个也背萝卜去县城卖。

    “一斤两个半铜钱。”青年语气里透着几分欢喜。他的七根大萝卜总共卖了六十五个铜钱。这可是一笔小财。

    “这价钱还行。”

    “我家的萝卜价可比不上你家卖的豆腐。你家的豆腐五个铜钱,一斤能买我家两斤萝卜。”青年语气里全是羡慕,突然间上下打量许正,问道:“许大哥,你没赶你家的骡车?”

    许正哭笑不得,“啥骡车,我家哪来的骡车?”

    青年一口气不停的道:“你家的母骡子,比驴子高大,骡车跟驴车大小差不多,每天你家人赶着骡车卖豆腐,听你们礼村的人说,你家赚了很多银钱,数都数不过来。”

    “你在说什么呢,我怎么都听不懂。”许正忍不住笑起来,伸手拍拍青年的肩膀。

    青年见许正的表情不像在撒谎,问道:“许大哥,你今个去了哪里?”

    “我这几个月都在燕城修城墙,昨个夜里燕城下了雪,今个一早官府下令停止修建城墙,让我们各自回家。我这是从燕城回家。”

    燕城的雪比长平县早下了几个时辰,半夜气温骤降,早上工棚里面有两个汉子没醒过来,工头一看两人快要冻死了,赶紧向官员禀报。官府一见下雪了,怕天太冷把人冻死,干脆停止修建,给所有人结了工钱。

    许正怀里揣着几个月来修建城墙的血汁银钱,怕被人抢了,都不敢在路上给家人买东西,冒雪从燕城赶路回家。

    青年一听,恍然大悟,“原来你一直在燕城,还不知道家里人做了豆腐买卖赚了银钱买了骡车。”

    有两个赶路的村民扭头朝许正问道:“兄弟是礼村的?”

    许正答道:“是。”

    两个村民均是一脸的羡慕,“你们礼村可了不得,砌火炕、卖豆腐,家家都富了。”

    “兄弟是姓王吗?”

    “我姓许。”许正离开礼村之前知道村里的王族砌火炕的事,不过两人及青年说的豆腐是什么。

    青年跟两个村民笑道:“许大哥家里也卖李家豆腐,如今已经买了一头骡子。”

    两个村民望许正的眼神更不一样了,其中一个甚至打听许正的儿女有没有定亲事。

    许家是外来户,孩子又多,家庭负担非常重,以前儿女亲事无人问津。今个竟然有初次见面还只是路人的村民打听,许正欢喜的有些晕头转向,问道:“你是哪个村的?”

    这个村民抢着要给许正背包袱,笑答:“我家是方家村的。我叫方四牛。许兄弟有空来我家坐坐。”

    方家村比礼村近,两个村民先到家了。不知不觉,许正走到礼村,跟青年告别就进村去。

    几个孩子在雪地里疯跑,后面跟着两个老婆子喊叫让他们回家别着凉。

    “许伯好!”

    “许伯伯。”

    几个孩子跑过许正身边除了最小的三岁的孩子,其余的都喊了他。

    两个老婆子都是王族人,竟是特意停下脚步,很是热情的跟许正打招呼,“许侄子,你可终于回来了,你媳妇天天站在村口盼着你呢。”

    “许侄子,你可真有福气,生了四狗子、五狗子两个能干的娃。”

    “三婶,五婶。”许正有点不适应两个老婆子的热情。

    “有空去婶子家吃糖水。”两个老婆子朝许正挥挥手。

    许家的破旧的房顶、篱笆大门都重修过了,院子里落着一层厚厚的白雪,从紧闭的大厅门里传来孩子咯咯的笑声,院子后面传来骡子的叫唤声,一下子让家里显得很有生活气息。

    “骡子。我家真有骡子了。”许正站在篱笆外心情十分激动,大声叫道:“我回来了,开门!”

    很快,几个人从大厅里冲了出来,穿着崭新青色立领棉袄黑色棉裤的马氏也在其中,手里抱着穿着崭新红衣裤的八狗子。

    马氏瞧着黑瘦许多的丈夫,心疼道:“天太冷了,你再不回来,我就让二狗子去燕城叫你。”

    二狗子身为长子,连忙把许正的包袱接了过来,“爹,昨个我从县城里回来,今个你就回来了。”这些天他一直跟着师傅在县城给人打短工,都是特别累的活,夜里师傅睡床,他就睡板凳或地下。

    马氏激动的道:“李家帮我们家把房顶修好、卧房砌了火炕,还给四狗子、五狗子豆腐卖,我们家里买了骡子,买了棉布、布,每人一身棉衣裤。这个冬天不会冷了。”

    下午,换上深蓝色新棉袄棉裤的许正带着全家人提着礼物去李家道谢。

    许正激动的热泪盈眶,“山弟、弟妹,我不在家的日子多谢你们家帮扶。”

    李山笑道:“我们两家多年的交情,我们家不帮你们家还帮谁家?”

    两个汉子近两个月未见面,特别是两家都发生了变化,心里有很多话要说。

    赵氏跟马氏道:“今个你们全家都在我家用晚饭,不许推辞。”

    李如意特意瞧了李山一眼,“爹,我们家桌椅不够,我让四狗子、五狗子把他家的桌椅搬过来。”

    赵氏趁机跟马氏道:“如意要置办家具,他非拦着。”

    马氏便道:“你们家的家具还是你们成亲那会子的吧,都十几年了,比健安、福康兄弟年岁都大。瞧八仙桌四条腿不稳都摇晃了几年了。你们家又不是没有银钱,怎么不置办新的?”

    李如意低声道:“我爹扣的不得了,不舍得在家具上面花一个铜钱。”

    许正帮腔道:“山弟,你瞧我家都买骡子了,你家境况这么好,该置办家具。”

    李山咧嘴大笑,“如意,那你就置办吧。

    李如意得了李山这话心里欢喜,笑靥如花,招呼四狗子、五狗子去搬桌椅,“我和二叔去准备晚饭。”

 125白欢喜一场

    许正问道:“我听说你家要买人照顾弟妹做月子带娃?”

    李山目光坦诚,“是。”

    “买什么人,花那个钱干什么。”许正指着自家媳妇,“你嫂子来你家帮忙。”

    李山微笑道:“你家的事情很多,八狗子才三岁,嫂子忙不过来。”

    许正高声道:“我回家了,以后我来做豆腐买卖。四狗子、五狗子不用去了呆在家里。四狗子做饭带弟弟妹妹。五狗子跟你嫂子一起到你家帮忙,就这么说定了。”

    李山一听不用花银钱买人,心里乐开花,“这怎么好意思?”

    “你家帮我家这么多忙,我家还不好意思。”许正特意跟赵氏道:“弟妹,你给句话,行不行?”

    赵氏看不清马氏的表情,问道:“姐,你的意思呢?”

    “我的意思就是他的意思。我们在家里商量决定好的。”马氏语气里满满的自信,大声道:“我家那么穷,几个小崽子全部活下来了,活蹦乱跳,就是没的吃喝有点瘦。不是我吹牛,我带娃的经验在全村是数得着的。”

    从二狗子到八狗子,全部都活下来。当然大狗子死于疫病那是天祸,没有办法的事。

    村里好些妇人生下娃来都夭折了,最大的六岁都能没了。

    赵氏笑道:“那就辛苦姐、五狗子了。”

    马氏道:“带孩子跟玩似的,辛苦什么啊,特别是月子里的娃,吃了睡睡了吃不闹人,好带得很,咱们人又多,肯定不会累。”

    八狗子倒腾着小腿跑到厨房给李如意道:“如意姐,我娘、五姐给姨做月子带小娃娃。”

    “那可谢谢你娘、你姐了。”李如意正在指挥李石杀鸡就没多想,一会儿搬完桌椅的五狗子进来说李山不准备买人了,还说什么省下来的银钱正好做家具。

    她杏眼圆瞪,原来做家具、买人二选一,合着刚才白欢喜了。

    李家四兄弟下学回来,人都到齐了,摆了两桌。

    炖鸡、红烧肉、炸豆腐肉丸子、木耳炒鸡蛋、泡菜炒肉片、蒜炒腊肝、蒸茄子干猪排、家常豆腐,饭菜非常丰盛。

    马氏怕八狗子吃撑,一个劲的拘着他,把他委屈的气哭了,结果八狗子没吃撑,许正、二狗子撑的从饭后一直挺着肚子在李家大厅走动,比赵氏还像孕妇。

    李家人都知道在燕城修城墙、县城打小工是极累极苦的活,几个月没吃着荤腥,碰到好吃的吃多了,一点不奇怪,压根没笑话许正、二狗子。

    马氏回到家里就跟许正感慨道:“李山、赵氏一家人太好了,可惜我们不能跟他们家当亲家。”

    赵氏在家里安慰李如意,“家里突然间多出个外人,大家都会不习惯,也觉得别扭。”

    “我先做家具,买人的事回头再说。”李如意才不会放弃买人的计划。

    雪越下越大,扬扬洒洒下到半夜,终于停了。天地之间异常宁静。

    黎明前,李山从暖烘烘的热炕起床。

    推开门,被院子里一地厚厚的白雪惊得吓了一跳,一脚踏进去,足足有半尺厚,把脚面都覆盖了,这是今冬的第一场雪,看来今年比往年都要冷。

    李石按时按点起来给李山帮忙。

    后院石磨房,温度比往日低,兄弟俩给三头驴子套上石磨开始磨黄豆,一会儿把过滤的豆汁放进大锅煮开,柴火烧得很旺,房里的温度很快升高。

    “哥,如意还没起来。”

    “你来点豆腐。”天气太冷了,李山到底是心疼女儿,想让她多睡一会儿。

    “试试。”李石鼓起勇气,取卤水点豆腐。

    这几天下午李如意专门让李石多练习卤水点豆腐,经过几十次的练习,李石差不多掌握了。

    李山盯着锅里的豆腐脑在卤水的加入之后一点点的凝固变成豆腐,帮着李石把豆腐倒进模具里面。

    李石喜得嘴都合不拢,大声道:“哥,豆腐成了。”

    “我就说你能行。今个所有的豆腐都由来你点卤水。”

    半个时辰后,前来李家买豆腐的许正、四狗子、五狗子出现在石磨房外。

    五狗子穿得很厚,跟熊一样,眼睛精亮,问道:“叔,怎么没看到如意?”

    李山笑道:“她在睡觉。”心道:石头学会卤水点豆腐,以后爱女都不用早起了。

    四狗子跟许正道:“爹,亏得雪停了,不然我们还做不了豆腐买卖。”

    “山弟、石头,我们走了。”许正见五狗子付了银钱就与四狗子把豆腐抬到前院骡车里面的木箱。

    四狗子拿棉被把装着豆腐的木箱紧紧裹起来,这样可以让豆腐不冻着变成冻豆腐。

    五狗子上了骡车,四狗子与许正坐在骡车前面。

    四狗子一边赶骡车一边跟许正道:“雪厚路不好走,今个我们到尚县肯定比平时晚。”

    许正担忧的问道:“会不会影响买卖?”这是他第一次卖豆腐,心里没有底。

    四狗子脸色微变,不过想想以前的买卖每天都很红火,“应该不会。”

    骡车压在雪地上,咯吱咯吱的响,一会儿路过王海家时,大门开了,丰氏推着板车从里面一瘸一拐的走出来,身后跟着抢着要推车的王燕。

    “许叔回来了。”王燕眼神好,天这么黑还能瞧见许家赶骡车的多了一个许正。

    “许兄弟从燕城回来了。”丰氏也打了声招呼。马氏看不上丰氏对王海自荐枕席,丰氏也看不上马氏顽固。以前,丰氏与马氏的关系很一般,几乎不走动,现在两妇人都与赵氏关系交好,两家都靠李家卖豆腐,就开始走动了。

    许正答道:“嫂子、燕侄女,我昨个回来的,今个跟孩子去尚县走一趟。”

    丰氏问道:“以后你卖豆腐,不用四狗子、五狗子去了?”

    “我是这么想的。”

    丰氏知道许正不是懒人夸道:“天冷了,你让两个孩子在家里是好事。”

    半个时辰后,李家四兄弟穿着厚实的衣服出了家门前往金鸡镇,雪地行走都怕摔着,速度比以前慢,待走到金鸡镇,天已经大亮了。

    十几家炊烟袅袅正在做早饭,黑痣老头的馄饨摊仍旧支着,几个老主顾坐在摊子边上揣着碗喝着豆浆。

    没错,就是豆浆。

 126竞争对手卖豆浆

    黑痣老头卖豆浆赚银钱赚的心花怒放,一抬眼瞅到李家四兄弟,使出全身的力气叫道:“豆浆,香喷喷的豆浆,都来喝我家的豆浆!”语气里透着无比的自豪与骄傲还有一点点挑衅。

    他花了好些天心思磨出来的豆浆,如今是金鸡镇头一份,说不定也是方圆百里的头一份。觉得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一个老主顾没好气道:“老伯,你猛的一喊,吓我一跳,豆浆都洒出去了。”

    “我给你添点。”黑痣老头呵呵笑着陪着不是,给这位老主顾的碗里添了半勺豆浆,余光瞟到李家四兄弟从摊子旁边走过,故意大声问道:“我的豆浆好不好喝?”

    几个老主顾纷纷道:“好喝!”

    有一个老头喝光一碗觉得不够,把空喝递给黑痣老头,“再给老汉来一碗。”

    黑痣老头朝着李家四兄弟的背影高声道:“好咧!”

    自从李家在金鸡镇卖吃食开始,黑痣老头的馄饨摊买卖就不好做了,几个月下来,黑痣老头都要得抑郁症了,这回做出豆浆来,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心里这个舒畅。

    他舒畅了,李家四兄弟心里就不舒畅了。

    黄昏,李家四兄弟回到家里就把黑痣老头卖豆浆的事给说了,而后均是一脸担忧。

    “我们打听了,老爷爷卖豆浆一碗一个铜钱,放糖两个铜钱。”

    豆浆的成本很低,一斤黄豆能磨近十斤豆浆,一碗不到一斤,能卖十几碗,利润很大。

    “我们瞧了一会儿,镇里去老爷爷摊上喝豆浆的人很多,大家都想尝尝鲜。”

    “老爷爷今个能做出豆浆,明个就能做出豆腐脑、豆腐。”

    “要是老爷爷也卖豆腐脑、豆腐,咱们家的豆腐买卖还能好吗?”

    李山面色一沉,“这么快就有人会做豆浆了。”他家的豆腐才卖了不到百日,就有人琢磨出做豆浆,这个卖馄饨的老头子真是太聪明了。

    “豆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有石磨、黄豆,试着磨几回就能磨出来,这也是我为啥一直没有让你们卖豆浆的原因。”李如意没想到第一个磨出豆浆的人是那个很不起眼卖馄饨的黑痣老头,心里对黑痣老头有一分敬佩,再次不敢小瞧了这个时代的人。

    李英华缓缓道:“原来如此。”之前他们想卖豆浆,李如意一直不同意,原来原因就是怕被人吃了,很快就能效仿。

    李如意见全家人都是一脸焦虑,特别是李山,脸拉的比长白山还长,接着道:“豆腐脑比豆浆难做。豆腐比豆腐脑还难做。”

    李健安问道:“万一老爷爷做出豆腐脑豆腐,我们家怎么办?”李家豆腐的批发买卖能这么火爆,就是因为独一无二,要是黑痣老头也会做豆腐,李家豆腐买卖肯定下滑。

    李如意一脸自信,“做豆腐需要卤水。老爷爷兴许能做出豆腐脑,但不可能做出豆腐。只要我们家守口如瓶不把卤水泄露出去,没有人能做出豆腐。你们不要担心我们家的豆腐买卖。”

    卤水需要的盐卤是特殊的物质,不是市面上常见的。当初,李如意找了好久才在山里找到含盐卤的石头,并且已经把这些石头全部搬进了李家的地窖。

    再说了,找到了盐卤,还得有卤水点豆腐的手艺。李如意手把把的教李家人,到现在完全学会的只有李石一人。

    李福康点点头,“妹妹说的有道理。”

    赵氏环视丈夫、小叔子、儿子,肃容道:“豆腐是我们家的独门手艺,千万不要把方子泄露出去。”

    几人异口同声的道:“我们绝对不会泄露。”

    一家人用过晚饭,李山仍是心事重重,感慨道:“做买卖不如种地稳当,今个赚了银钱,还不知明个能不能赚到。”

    李家四兄弟面面相觑,家里能有今天,可跟种地没有半点关系。

    赵氏道:“山哥,你别说丧气话。退一万步讲,如意的主意多着呢。我们家就算卖不了豆腐还能卖别的。”

    “还是娘懂我。”李如意心里没有多少压力,为了鼓舞士气,微笑道:“我们家做批发豆腐的买卖的收入比零售多。”

    李健安问道:“妹妹,现在我们家一天能赚多少银子?”

    李如意低声道:“纯利润三两。”

    李家四兄弟均是大喜,“这么多!”

    赵氏喜滋滋道“一个月赚三十六两银子,一年就是几百两银子。”

    李山忍不住乐出声来,望着儿子的目光带着几分慈祥与期望,“你们几个好好读书,不要发愁家里没银钱。”

    “以前哪能想到一个月赚这么多银子。”赵氏双手放在肚子上,柔声道:“这两个孩子都是有福的,一生下来就有好日子过。”

    李如意的野心可大着呢,一个月赚三十六两银子达不到她的预想,“我们家的豆腐供不应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