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药女:富贵临门-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地滑摔了一跤。”邓银花以为在许家呆了半年,身体很好没有问题,哪里知道这次在娘家时间久了,没有吃好的,身子虚了,在厨房做饭猛的一抬头就眼冒金星晕倒,醒过来时下身流血,第一个孩子就这么流掉。

    她现在肠子悔青了。

    “那是我们的第一个孩子。”二狗子语气带着深深责备。

    “我错了。我对不住你。”

    二狗子气道:“你不在意我,就不在意孩子!”

    邓银花小声说道:“不是。不是这样。”

    二狗子看着脸色苍白头发散乱目光闪烁的邓银花,嗅着从她身上散发出臭汗味。

    邓银花哪里还有刚离开许家时的美好,这些倒没什么,二狗子是泥腿子出身,又不是官老爷,不在意这些,只是这样的邓银花竟然还敢算计他,害得他背上不孝的名声,差点被爹娘赶出家门,心里像吃了个苍蝇一样恶心。

    邓银花看见二狗子眼里的厌恶,这下又慌又乱,伸手去扯二狗子的衣袖,“我在娘家呆这么久,是看我爹麦收太辛苦想帮帮他。”

    二狗子不理会。他从早到中午卖豆腐,回家就跪,身心疲惫,躺倒在床。

    许正、三狗子来到李家时已是晚上,李如意正在药房制药,听闻邓银花小产,摇了摇头,“邓银花自己瞎作,可怜那个小胎儿。”

    “小产吃什么药?”

    “小产也需要清宫,得吃益母草把子宫里的淤血清干净。我听你说患者身子比较虚,还得吃点好的补身子。”

    “邓银花在我们家呆了半年,好不容易把身子吃得胖些吃好了,这次回娘家一呆就瘦了还小产。”

    许正父女走后,赵氏立刻让李山把四个儿子叫过来,“今日许正两口子差点把二儿子分出去过。这事让你们爹说说。”

    李山板着脸把事情前后原因说了。

    眼瞅着长媳王燕就要进门,李山夫妻很有必要给李健安上上课。

    “是。儿子知道了。”李健安点头,把话听进去了。

    李福康道:“前些天我看见二狗子哥还开玩笑说他要当爹了,他高兴的嘴的合不拢。这下二狗子哥的媳妇把孩子弄没了。”

    赵氏挥挥手道:“好了。这不是好事。你们几个别议论,都回去读书。”

    李敏寒嘀咕道:“我们能读的进去,大哥就不知道了。”

    李英华笑道:“明年二哥就成亲了,我看二哥今晚也读不进去。”

    赵氏伸手打了李英华的肩膀一下,嗔怪道:“你还笑得出来。”

    李英华躲到李山身后,“娘,我觉得这件事对许家是好事。我看以后邓银花不敢再折腾了,二狗子哥看清邓家的嘴脸,不会再由得邓银花折腾。”

    赵氏道:“二狗子夫妻再敢折腾,你姨两口子就把他们分出去过。”

    李敏寒问道:“娘,你心里是不是很佩服姨?”

 297养猪大业

    赵氏想了想,“嗯。二狗子算是你姨的长子,你姨能狠下心来治他,我还真是佩服你姨。”

    李英华一本正经的道:“您放心,我们兄弟绝对不会像二狗子哥一样纵容媳妇折腾,不会让您像姨这样难做。”

    赵氏忍俊不禁,指着李英华对李山道:“瞧你儿子脸皮厚的,还没说亲事就张嘴闭嘴说媳妇。”

    “我三哥着急娶媳妇了哦。”李敏寒说完就跑出大厅。

    李英华追去,叫道:“四弟,你我年龄一样大,我要是定了亲事,你还远吗。我看你是自己想定亲事,才在爹娘面前这么说我!”

    “我才没有。”

    “没有那你说我?”

    “要娶媳妇你娶,别拉着我。”

    兄弟二人一个跑一个追,一阵风似的跑没人影了。

    李健安、李福康跟爹娘叔叔打声招呼便回各自院子。

    李福康性子没心没肺,进了书房就看书,很快就看进去了。

    李健安一直心思比较重,回到院子站在树下仰望明月,再过些日子,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他有些期盼又有些担忧,心道:要是燕儿嫁进来跟邓银花一样折腾,我是家里长子,要给弟弟当个榜样,可不能纵容燕儿。

    这般想着就过了半个时辰,竟然觉得身上有些凉。

    麦收过后已有一阵子,天气将要进入初秋,早晚没那么热了。

    “书院即将正式开课。读书!”李健安自语之后就进了书房埋头苦读。

    过了两日,江府的鸡棚砌好,第一批两千只小鸡也进了棚。李如意特意过去瞧看,弄得挺好,当着江青云的面把周伯夸了几句。周伯乐得笑哈哈。

    已经进入夏末,下午天气还热,不过鸡棚里刚用水清扫完,比较凉快。

    三人站在阴面没有阳光的地方说话。

    江青云问道:“我听健安他们说你在鸡棚还要养别的牲口?”

    李如意无奈的摇摇头,“我哥哥真是嘴快,什么都告诉你。”

    “怎么你还想瞒着我?”

    “我不是瞒着你,我怕你们在我爹面前无意中说漏嘴。我爹最是保守,我怕他不同意。”

    “你到底要养什么?”

    “猪。我要养五十头猪。”

    一直没开口的周伯心里一惊,瞪眼问道:“这么多头猪,光每天的猪食就要消耗许多,能养得起?”

    李如意就知道周伯会有这样的反映,可想而知李山要是知道后反映会有多么大,解释道:“周伯,你忘记我家里是干什么的啦?我家卖豆腐,每天出好多的豆渣。可以用豆渣喂猪。”

    好久没有吃过肉的江青云摸了摸鼻子,似笑非笑的道:“原来你要养猪。”

    李如意道:“对。我就是要养猪。猪出肉快,猪肉贵……现在是夏末,养几个月过年前卖掉正好。”

    周伯以为自己听错了,特意问道:“小猪长两年才能长一百斤,这还叫出肉快?”

    周伯和福伯不一样,他深知农事,包括养牲口。

    江族未败落前,周伯在族里管理几千亩良田及十几个农庄,其中农庄里面就养着猪。

    蜀地的猪是散养。猪与鸡、鸭、鹅等家畜都在河边散养。蜀地雨水多,青草野菜生长快,就是这样,一头小猪也得养一年多才长到一百多斤。

    周伯到了长平县后向周边的农户打听,北地的猪是圈养,

    农家给猪吃麦麸、玉米叶子、玉米棒、野菜等等,成本高,生长期两年才能长到一百多斤。

    这还是比较顺利的情况下,要是遇上猪瘟,一栏猪病死血本无归。

    当地养猪的农户不多,能养猪的农户家里条件都是不错的有富余粮食喂猪。

    江府有粮食也不缺钱,但是周伯认为在这里猪的生长周期太慢,容易亏损,就没有养猪。

    他没想到李如意竟然要养猪,一次还养这么多头。

    心道:小神医向来不做亏本的买卖,这次会例外吗?

    李如意微笑道:“周伯,刚才我都说了,我家给猪喂豆渣,猪吃了豆渣长生的快,小猪只需要几个月就能长到一百多斤。”

    周伯眼珠子一转,如果真如李如意所说,小猪几个月就能出栏,那可不得了,赚的多了,有些激动的问道:“猪吃豆渣这么能长得这么快?”

    李如意自信的道:“当然。到时你可以到我家亲眼目睹小猪长得快不快。”

    江青云对喂猪是一窍不通,插不上话,不过他知道南北的猪都是吃草吃粮食,这次李如意让猪吃豆渣,看来李如意认为豆渣比草、粮食好,猪吃了豆渣长肉快。

    李如意感觉到被一道目光深深的注视,扭头望向眉头微蹙若有所思的江青云,问道:“你看着我干什么?”

    江青云道:“你们家的豆渣原先卖钱现在肥田,这下用来喂猪,想必李叔不会愿意。”

    李家从去年秋天开始做豆腐,每天出很多的豆渣,刚开始家里吃豆渣,后来吃到想吐了就送村民,结果村民悄悄把豆渣拿到外面卖,几斤一个铜钱,李家得知后就不送人了,自家留着卖钱,虽然没有多少也比没有强。

    今年入夏后,天气炎热,豆渣放不得,李如意怕主顾买回去吃了坏肚子,就不卖豆渣,全部堆积在后院晒干做肥地的肥料。

    李家人特别是李山每次说起把豆渣用来肥地,就可惜的不行,在江青云面前都说过好几回了,所以江青云对豆渣印象深刻。

    李如意露出一个你懂的神秘笑容,小脸灿烂如花,“是。我会想办法说服我爹。”

    周伯感慨道:“用豆渣养猪,也就你们家能养。别人家不会做豆腐,出不了豆渣,可养不成。”

    “其实不用豆渣,还有办法可以让猪生长的快。”李如意见周伯一幅很感兴趣的样子,笑道:“你家要是养猪,我就告诉你。”

    周伯急道:“小神医,你就别卖关子,快告诉老奴,不然老奴满脑子想着养猪的事,今晚都睡不好。”

    江青云瞟了一眼周伯,看来老人的精力很旺盛,很想养猪,这府里只有他守孝吃素,别的都能吃荤,府里的地那么多,佃农也多,鸡棚盖得那么大,再养上猪也好,能多点收入,便道:“如意,你的主意要是好,我就让周伯带着佃农养猪。”

 298惊世骇俗

    “江哥哥都开口了,好吧,我的这个办法就是给猪吃熟食。”李如意怕周伯没有听懂,耐心的解释道:“所有的草、野菜、粮食都煮熟了再给猪吃。”

    江青云问道:“我只知人吃煮熟的食物,没听说猪也吃熟食?”

    “是。老奴活这么大,也没听说哪家的猪吃煮熟的猪食。”周伯脑子里算着要把猪食煮熟得用掉多少的柴火。

    虽说不缺柴,但是砍柴需要人力。

    农家人有力气,也不能这么浪费吧?

    李如意反问道:“那你们看哪家的猪生长的快?”

    周伯无奈的道:“这倒是。”

    李如意道:“我跟你们讲,我们的祖先就是吃生食,后来创造了火才吃上熟食。人吃熟食不生病身子骨好,同样的道理,猪要是吃熟食,不生病长肉快。”

    江青云挑眉,思索片刻,缓缓道:“好像有点道理。”

    李如意心道:明明是很有道理。前世农村的人养猪,都给猪喂的是煮熟的食物,猪吃了长得快。

    “我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让猪生长的快。”

    周伯惊叹道:“小神医竟是还有办法。老奴洗耳恭听。”

    江青云心里有些感兴趣,朗声道:“如意说来听听。”

    李如意微笑道:“想要猪长得快长得肥,那就夜里再给猪喂一顿。”

    周伯瞪眼问道:“照小神医的说法,一日要给猪吃三顿?”

    李如意摇了摇手,一本正经的道:“非也。是四顿。早、中、晚,再加上夜宵。”

    周伯内心非常震惊,忍不住高声道:“什么,四顿?大户人家的主子都没有这么奢侈吃这么多顿。”

    南北地的农家养猪,一天只吃两顿。

    曾经的江族富得流油,养的猪也是一天两顿。

    江青云忍俊不禁,仰天大笑,“如意,你这小脑袋瓜是怎么生的,竟要让猪一天吃四顿?”

    周伯头摇得像拨浪鼓,“这可使不得,使不得。”

    李如意就知道他们会反对,大声道:“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猪要是一天吃四顿,长得就快,几个月就能出栏杀了吃肉。”

    周伯急道:“小神医,你没养过猪,你不知道,猪能吃的很,一天四顿,哪怕是几个仓库堆积成山的粮食也能吃的干干净净。”

    李如意心道:我怎么没养过猪。前世所在的孤儿院地处于城乡结合处,就是郊区,没有农田种庄稼,但是有块地喂猪、养鸡、养鱼,自给自足。我从小就养猪、鸡、鱼,还养过鹅、鸭、兔子等等。

    江青云脸上仍是挂着笑,瞧了李如意两眼,见她一脸的自信,心里竟是不想打击她,跟周伯道:“你忘了,之前如意说过给猪喂豆渣。如意家里的豆渣堆积成山,正好用来喂猪。”

    李如意道:“如今是夏天,我们家的豆腐产量是全年最低,等到了秋天,产量上去,豆渣就多了,到时全部用来喂猪绰绰有余。”

    周伯眉头皱的能挤死蚊子,想了又想,最后神色很是凝重的道:“最多一日三顿。可别弄四顿。这要是传出去你们家会被人骂死。”

    江青云语重心长的道:“是。北地许多的人连饭都吃不饱,长平县许多的农户一日两餐,晚上那餐喝的玉米糊糊稀的能当镜子照脸。如意,你们家刚改换门庭,还是低调些好。”

    外人肯定要骂李家太败家、太浪费,有那心怀不轨的人说不定会利用此事参李山一本,让燕王撤了李山的官职。

    “多谢你们提醒。好,那就一日三顿。”李如意心里轻叹一声,毕竟这是大周国,毕竟李家还没有权势,做什么事不能太张扬,哪怕养个猪都得低调。

    关于快速养猪,还有一个办法,只是太过惊世骇俗,先不说了。

    周伯等李如意走后,道:“老爷,老奴看小神医说的养猪可行。不过,我们府里不卖豆腐,不出豆渣,要是拿粮食来喂猪,成本太高。”

    江青云缓缓道:“我们府先养二十头猪,按着如意说的给猪吃熟食,一日三餐,试一试。”

    闻言,周伯急道:“二十头猪是不是太多?”

    “我们府里的佃农那么多,猪少了怎么够养的。”

    “老爷,您的意思是?”

    “我们让佃农帮着养猪,年底从佃农手里收猪。”江青云说的收猪自是要给银钱,不是白拿走。

    周伯有些感慨道:“老爷仁慈,府里的佃农遇上您这样的主子可真有福气。”

    江青云心道:我拥有的权势比如意多的多,可对佃农做的比起如意做的可少。

    李如意回到家里,便跟李山夫妻说了此事。

    她的新式养猪方法得到了李山夫妻的否定。

    不过,在她告知这个养猪方法已经得到了江青云的肯定,李山夫妻就同意了。

    李山牛眼圆瞪,惊呼:“你要养三百头猪?”

    赵氏幽幽道:“我的儿,家里已经养了两千多只小鸡,你又要养三百头猪,这怎么养的下?”

    李如意解释道:“我们家的鸡棚盖的那么大,好多地方空出来了,能养下三百头猪。”

    李山急得成了话唠,“你爹我长这么大都没有养过猪。你看礼村谁家养猪。以前老家的村子有人养过猪,两年才长了一百多斤,那还是没生病。你说你从未养过猪,一下子就要养三百头猪。一头小猪至少一百个铜钱,三百头就是三十两银子。你一下投进去这么多银子?”

    李如意连忙道:“爹,猪粪可以肥田,我们家的田那么多,我这次养三百头猪,猪粪肯定够肥田的。”

    李山一听猪粪,两眼放光。

    对于农家来说粪肥是好东西。

    村里的人在路上看到牲口的粪便,那得捡回来丢在地里肥田。

    李家的人口不少,只是地太多,就那点人粪远远不够肥田的。

    秋季过后就得肥田,这样明年的粮食才能有好收成。

    李山认为豆渣肥田可比不上粪肥田。

    赵氏见夫君有点动摇了,高声道:“我的儿,你能不能别把摊子弄这么大,能不能少养点猪?”

    李如意故意叹了一口气,问道:“那就二百头。怎么样?”

    闻言,李山心里计算着二百头猪产生的猪粪够不够肥田。

    赵氏摇头道:“太多,还是太多。”

 299相约科考

    “一百头?”

    “不行。还是太多了。”

    “唉,娘,我再退一步,五十头猪。不能再少了,再少就没得赚。”李如意瞟了还在想象着猪粪肥田的李山一眼,“再少猪粪不够肥田的。”

    果然,李山舍不得猪粪少了,开口道:“五十头就五十头吧。”

    “爹,您真好,您真疼我。哈哈,娘,您呢?”李如意一脸期待的望着赵氏。

    “我还能怎么样,你们父女,一个要养猪,一个要用猪粪肥田,我还能拦着不行。”赵氏语气带着嗔怪,还有一些宠溺。

    “多谢爹娘!”李如意笑得眉毛弯弯。

    她原计划就是养五十头猪,怕李山夫妻不同意,这才一开口就说养三百头猪。

    一切正如她所料,李山夫妻坚决不同意,然后她连退两步说只养五十头猪就如愿以偿。

    用了一个小策略成功开启养猪大业。

    接下来,李如意就让伍余年带着佃农去之前询问过的十几家养猪的农户那里购买小猪。

    同时,李如意让李山带着家奴在鸡棚的空地砌猪圈。

    五十头小猪总共用了十两银子。

    砌猪圈花了四两银子。

    “我们家的猪圈起来养。”

    “以后你们每天来我们家取豆渣喂小猪。”

    “每隔三日给小猪的猪食里面放点蒜水。”

    “猪食必须煮开了放温热喂猪。”

    “猪圈每天至少打扫一次。”

    “猪粪每天清理。”

    “我们家的猪粪全部用来肥田。”

    李如意给佃农交待养猪的注意事项。

    几个月前,李如意就想养猪,然后将猪粪弄成沼气,用沼气做饭。

    沼气厨房被江青云否了,然后不需要猪粪,家里的事又很多,李如意就把养猪的事放在一旁。

    后来有了鸡棚,空地大,快到秋天豆渣太多用来肥田有些浪费,就想到养猪,养猪的事就拖到现在。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相比别的穿越者,李如意的步伐算是很慢的,不过她走的很稳。

    初秋,云淡风轻,天地之间没有了夏日的燥热。

    李家来了客人。张老头、张屠夫一家都来了。

    李张两家定亲成为姻亲之后,走动的次数比以前多了。

    张老头时常让张屠夫给李家送猪肉。李家有了新鲜吃食也给张家送去。

    两家的感情升温很快。

    今日不是什么节日,也没有人过生日,就是张家想要跟李家聚一下。

    张金海、李家少年的书院都是今日停课休息。五个少年难得能坐在一起聊聊书院的事情。

    张金海所在的书院不如李家少年的北山书院,不过,他勤学苦读,功课在同窗之间属于上等,并且性格开朗,生性聪慧,交到了几个品性不错的好朋友。

    “我在书院读了几年,准备后年参加科考。你们兄弟呢?”

    李家四少年互相对视,均是心有灵犀的点头。

    张金海激动的道:“那我们就是同年考试!”

    李健安谦虚的道:“我们兄弟上书院上的晚,参加科考就是去试试。”

    李福康握紧拳头,道:“后年我十六岁,虚岁都十七了,要是能考中,哪怕是个童生也好。”

    李英华有些感慨道:“童生不好考中。”

    大周国的科考从低到高依次是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通过县试、府试的学子就是童生。只有童生才有资格参加院试,通过者才是秀才。(摘自网络)

    北山书院那么厉害的书院,里面的学子也不是人人都能考上童生。

    李家四少年刚进入北山书院读书,后年参加童生试,比同窗学子少读几年书,如果能考上童生,就是相当幸运。

    李家四少年深知读书跟种地一样,不能投机取巧,用了多少心血,洒下多少汗水,收获就有多少。

    张金海脸上洋溢着欢喜的笑容,特别是看李福康这个未来妹夫时,笑容更加的灿烂,道:“我们当不了同窗,能当同科考生也是件妙事。”

    张老头跟儿子、儿媳笑呵呵的道:“听到他们说的话没有,后年他们要一起参加科考。”

    张屠夫乐观的高声道:“都能考中秀才!”

    赵氏激动的道:“承亲家吉言,我们两家的孩子后年都能考中!”

    张铜江激动的道:“福康哥,我想去你们家的练武场。我想看你打拳。”

    李福康笑道:“我学剑了。这回让你看看我的剑法。”

    张金海目光羡慕,环视李家四少年,问道:“你们都学剑了?”

    李敏寒高声道:“学了。”

    李英华谦虚的道:“只是皮毛。”

    李健安倒是直爽,很是光棍的道:“连皮毛都算不上。我们刚学会握剑。”

    李福康尴尬的望了张金海一眼,“那你还要看我的剑法吗?”

    张金海亲昵的搂着李福康的肩膀,“看。这就走。你们兄弟去练武场让我们兄弟开开眼!”

    张银芳不好意思跟去,就去药房找李如意,看到穿戴干净容貌普通的三狗子在制药,想到前些天李福康到张家看她提起过李如意收了个记名弟子。

    她以为记名弟子是个小孩子,谁知是个年龄与李福康相仿的少女。

    她难得来李家见李福康一面,同样,李福康也很少去金鸡镇看她。

    可是三狗子却能天天在李家看到李福康。

    这下子,张银芳心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