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明媚庶女-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并且,有许多乡邻的声援,是可以酌情轻判的,这有先例的。——杀人偿命这种事儿,也讲个情有可愿的,尤其在这个貌似法治其实人治的社会里。

    谁知道,竟然是这样一个结局。

    别人尤可,只是那个男人抱着女人跪在地上,哭得肝肠寸断。他说:“你性子绵软,从来不发半丝脾气,怎么逼都不冒火星,却原来这么刚烈,你原来这么刚烈。。。。。。”

    。。。。。。

    。。

    周年这天,明琪一家来了。

    老太太去世时,明琪已经怀上了第三个,如今生了个丫头。两子一女,现在终于歇着肚呢,于是老太太周年,明琪说什么也要来祭一祭。

    这天明琪哭了很长时间,然后才一停歇,便被明玫抱着那小囡囡过来逗笑了,自己不好意思半天。

    “你说真的?到冬天你才满十二,小丫头就是人小鬼大,你还三个姐姐没嫁呢。”

    “谁说现在要成亲了,只是先订下来。十三四成亲的也大把人,及笄后再成亲的也大把,二十以后再成亲我也没意见,但早点订下来才行。”

    明琪看着这个小妹妹:“怎么,有人提你不愿意的人家?”

    “谁知道呢,提防着点儿总是好。姐姐求你了,看好了人家,给妹妹说一声,觉得不错就先做了主,然后再给京城去信儿说;要先斩后奏。”

    明琪一见妹妹这么急切,就知道有问题,定是有人给她提什么人家了。当下认真点头,回去和孟姐夫商量去了。

    孟姐夫对这个小妻妹十分有好感,当下便道:“七妹妹十分精明,谁找了她可是捡到宝了。”于是忙忙去张罗去了,也不用多寻摸,他就有一个合龄的弟弟正读书呢。

    最后是孟老爷子觉得不妥:“我们孟家能和贺家结亲,自然是贺家感恩的意思。如今我们再提亲,便有些挟恩求报不知满足了。还是找别家吧,并且最后一定要媳妇儿出面和贺家说才行,你就别再插手了。”

    于是孟姐夫便没有很快回音。而明玫这天,见到了一位故人。

    冬日的夜总是那般漆黑寒冷,明玫站在河边的小树林里,冻得直抖。

    唐玉琦把身上披着的大敞解下披在她肩上,帽子也戴上,明玫从头到脚被罩得严严实实。

    “我听说了,你要入郡王府作侧妃的事。”唐玉琦道。他从遥远的西南跑来西北,快马跑了近二十天。

    明玫看着他,不知是累是冷,他的腿还有些抖呢。真是,何必带到这种地方来,就在院子里,大大方方地见面,又能如何?

    “表哥坐下歇会儿吧。”虽然是地上,也好过他站着抖吧。

    唐玉琦笑了笑,果然席地而坐。——若是以前,他定然不会这般的,高门贵公子的作风一向严重的很,现在竟然,改了作派么?

    明玫也坐下来,把大敞展开,也裹住他。

    唐玉琦转头,看着离他两拳距离的她,轻声问道:“你愿意吗?”

    “不愿!”明玫道。

    “我一直在等你,你知不知道?”唐玉琦认真地看着她,轻声地问道,他的语声里,有着轻轻的叹息。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 洒洒 投的地雷。非常感谢。 亲亲~~

    其他:没榜文神马的,乱了节奏神马的,送不了分神马的,不会设防盗章节神马的——废柴志啊奏是。。。

    最后想说:砍了大纲,加快节奏,然后,乱了。一些想写的没写出来或没详细写,不该出场的人物提前出来溜了。如童鞋留言的那样。然后说一声,会重修这几章的,至少让它稍微顺一点。会抽空从67章开始修起的。

    谢谢大家的支持。谢谢一直留言撒花的童鞋。

    大家继续支持啊,~~~~~~求撒花啊~~~~~~~

 74第74章

    明玫也叹息;她也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道:“表哥等我做什么呢;你如今有妻有子;再过几年;功成名就,就可以闲下来教养孩子,共享天伦了。表哥你,好好过日子是正经。当初我们不是说好了,不论如何,好好过活么。你几年不回京一趟;又是何必。”

    “你怪我么?”唐玉琦问道。

    明玫低头:“我不怪你。若我比你年长;便可能是我早婚早嫁。”

    唐玉琦叹息,又想抬手摸她的头,动作到一半却停住,慢慢放下手臂道:“妹妹长大了,从来,妹妹都比我明白。”

    世事如此,不是只有她明白,只是她比较认命罢了。

    “若是。。。。。。若是。。。。。。若是我想带你走,你愿不愿意?”唐玉琦磕巴了几下,终于一咬牙,说出了口。

    明玫愣了一下,慢慢抬头,视线落在前面地上的几颗枯草上。

    “我不会让你带小小姐走的。”不远处封刀淡淡插口道。

    “封刀!”唐玉琦不满。

    “琦哥儿,我肯带小小姐来见你是一回事,但你要带小小姐走是另一回事。我不会让你带她走的,我是她的护卫。”

    “封刀!”唐玉琦又叫。

    “你熬不住了还可以回家去,小小姐受不了了可要怎么办。”封刀看着唐玉琦,不为所动道。

    唐玉琦瞪了封刀一会儿,就转头看着明玫恳切道:“妹妹,我是真的想带你走的。我们可以常驻南襄,再不回京,京中已有两子,传宗接代也好,承欢膝下也好,共享天伦也好,我都尽了力了。以后,只我们在南襄城过日子,再不回去,你说可好?”

    明玫看着不远处,轻轻摇头:“不好。”

    这两个字如默剧的开场报幕一般,幕天席地都静静无声。

    过了许久,唐玉琦才苦笑着轻声道:“我就知道会是这样。。。。。。我只是不死心。”

    后来唐玉琦告诉明玫:“我来,其实是想亲口告诉你,我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我沿江而下走了几天几夜,然后住在山里。那里有一个小房子,是进山的猎户们经常歇脚的地方。那里虽然简陋,却也东西齐全。里面有现成的米面,我于是试着想要自己煮饭,可只是生个火而已,已经弄得灰头土脸差点把房子点着,更别说要做什么美味的东西出来。从前我连自己开荒种地都想过,事到临头却压根不知道从何下手。后来就只好打猎来吃烤肉。我以前吃过很多次烤肉,只要出去打猎,几乎都会烤来吃。可是,才发现自己烤出来的肉很难下口,以前都是大家围着笑谈,旁边小厮们烤的,才知道离了呼奴唤婢的日子我什么也不会做。忍着吃了一阵子烤肉后实在受不了了,于是我便打了猎扛下山去,到旁边的村子上想换些米菜熟食回来,结果倒引起了恐慌。我听见那些村人偷偷讨论着说这个人看着不象我们本地人,是不是从哪里逃出来的囚犯,商量着要不要报官。。。。。。总之大家都避着我。。。。。。那时候我常想,如果妹妹跟着我出来了,这样的日子要如何过,才知道当初自己想的太天真了。”

    所以,你也认命了对吧。明玫想着,并没有说出口。

    “少爷,到时辰该走了。”一个唐玉琦的随行提醒道,“不能再晚了。”

    唐玉琦闻言抬头看了看天色,点了点头,对明玫道:“你要好好的。。。。。。”

    明玫也点点头,看着他站起身来,蹬鞍上马。

    最后,她以一个标准的福礼与他道别。他在马上看着她半天,终于也抱拳回了一礼。

    。。。。。。

    听着马蹄声一路远去,一行人很快消失在夜色里,明玫转头问封刀:“知道五少爷为什么来西北吗?”

    封刀奇道:“小小姐不信琦哥儿是为你来的吗?”

    “你信吗?”

    封刀默了默,抱拳道:“属下打听不到。”

    不是说不知道,是说打听不到。也就是说,这是最终答案了。

    明玫点了点头:“知道了。”他身边人称他“少爷”,所以他是代表唐家而来。唐家和西北,有什么隐秘关系呢?

    。。

    阳春三月,出了孝期的明瑾订下了亲事,承福郡王侧妃,口头协议。贺老爷来信让明玫动身回京,参加七月间明瑾的婚礼。明玫以未脱孝为名不肯。

    这天,明玫去了嘉县县城,开始她的相亲会。为了方便,这次孟姐夫兄弟两人一共领来了四位才俊,都是孟姐夫弟弟在青山书院的同窗。明玫在包厢里隔帘相望,发现外面环肥燕瘦啊。

    最后她把目光盯在了一个十七八岁的书生身上。那书生长的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和孟姐夫几个人围桌而坐,频频举杯。可明玫发现他几次都把酒掩袖倒掉了。嗯,这货不实诚,不过同窗共饮,不喝便不喝吧,倒什么倒呢。——仔细一听,原来孟姐夫在跟人家聊生意。

    明玫看了看手上的资料:穿青衣者,陶家二公子,兄弟两人,排行二。祖上做过官,虽几代没有人出仕,但家业打点的极好。——不愿以商贾身份面世,偏要祖上的官身。所谓家业打点的好,其实就是会做生意,明玫翻眼。

    青山书院的学子,家里有房有田有车有铺,总之家境殷实,和孟家有合作的生意。为人厚道木讷,于学问上尚可,于经济仕途上很有想法。下面还有日常生活介绍,倒不铺张浪费;也无不规矩行为。最有意思的是孟姐夫加的一笔:此人长驻青山书院读书,带有一小厮和一丫头服侍。注:此小厮和丫头是对有情人,陶二公子已经答应府试过后让两人成亲。

    这一笔加的妙呀,不知是明琪的意思还是孟姐夫的意思,深得她心啊。

    就他了,二就二吧,二好,不用操心家事,没有经济问题,没有女人问题,就算偶有男人问题也顾不得了。

    于是明玫把陶二公子的简介留下了。

    让封刀加大马力大力侦察,发现真没有什么毛病。功课属于中上,相貌属于中上,为人属于中上,家里情况中上。。。。。。

    就这个中上男了,哪有那么十全十美的。催着明琪给作个主。于是明琪与孟姐夫一商量,长姐作主虽然可以,但还是得过家长啊。

    孟姐夫与陶家略提了提,陶家家主迅速从家里赶来了,对明玫满意得到了恭敬的地步。倒反让明玫吓了一跳,才知道原来这个陶家就是那个求茶引的陶家呀。

    陶家家主面相随他儿子,是个厚道老实的样子,微躬着身子说话,客气恭敬满脸堆笑,很象明玫家里的大管事儿模样。陶家家主表示,如今京中多有事端,茶引不成仁义在,他陶家并不强求。并大夸明玫能撑大事儿,直言长子承家传统并不敢破,但他可以做主将家业对分,兄弟各半壁江山,各自当家去吧。

    明玫觉得甚好。

    只是她说好不算。于是明琪给贺正宏写了一封信。

    信上编了个故事,说某日她做了个梦,梦见祖母要她为明玫的婚事操心作主。结果第二天,明玫祭拜完祖母到河边走走,结果失足落水。因缘际会,青山书院一帮学子正好路经附近,将明玫救了上来。初夏薄衫,明玫又受了些惊吓,于是二人姿势就有些不雅。后来此人上门提亲,经过仔细打听觉得此人甚好,妹妹也觉无脸再嫁他人,于是她这个长姐就觉得,敢是祖母放心不下妹妹,为妹妹牵的红线?于是由她作主,口头应了下来。然后说为贺家及妹妹个人名声计,请父亲母亲大人答应为盼,现在定下,脱孝后成亲。后面附了陶二公子的个人资料。

    明玫也附了信,表示自己是真心愿意的,陶家不要茶引了。表以为人家为了茶引来勾引你女儿,不要以为女儿希罕人家钱财。那不过是个经济适用男罢了。——进可苦考功名,退可安富守家,很好呀。

    贺正宏接到信一看,嘴角直抽抽,还不是小七那丫头,怕给她订了别家,就出这般馊主意。老家那地儿,夜里姑娘媳妇们成群去洗澡,被过路人看到过屁股也是有的呢,也没见就非谁不嫁或羞愤去死。想到西北可能并不安全,便回信直言让两姐妹少来这套,并命小七速回。——这丫的他故意没有多说,就是想看看,那丫头还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实际上,自那天之后,那位就没再提起过贺家女儿。而最新消息,据说意属毛阁老家孙女儿。文臣,清流,这意思是和老皇上一样,不肯让后宫甚至子女沾兵权了?所以将来便是有兵权的外家,只怕用过之后也得迅速卸了吧。如此,也好。等正位定下来,自家女儿就得迅速订下亲事去。嗯,现在就得选好。免得到时人家提起了,你再订,反惹人家不快。

    这边明玫开始主攻大太太。想来大太太大概也会愿意自己这个小庶女远嫁他方的吧。这样不惹眼多好,如果定要让她回去在身边,惹了眼也怨不得她是不是?于是明玫信上表示,第一,与陶家公子已经有了肌肤之亲了,名节尽毁呀,不敢回去败坏了贺家其他姐妹的名声。并细述了各姐妹以及八妹可能受到的带累,最后,求大太太成全啊成全啊。第二呢,就是陶家家财颇丰,愿拿十万两银子做聘礼,并不要女家嫁妆。财帛若能动大太太的心,便是最后掏了自己腰包她也愿意啊。第三呢,就是隐隐地表示,如果都不成,就破罐子破摔去。提了句唐家几个表哥都是好的,兄妹们能常相伴了也算不错。——老子唐家做妾去,丢死你的人。

    而大太太的来信很轻描淡写,只表示:事急从权,小七不必多虑。

    明玫被晾这儿了。

    想来想去再无良策,她干脆,先稳住心神守孝,一边慢慢想折吧,反正还剩下一年多时间。

    而陶家二公子倒了霉,被流氓痛扁了一回。说是教训他对某女子起了什么非分之想。

    把陶二公子打得躺床上半个月起不来身。

    明玫接到信儿,吓得不轻。她看一眼封刀:“你知道是谁对吧?”

    封刀挠头:“小小姐,属下真不知道。”

    明玫不信:“真不知道?”

    封刀举手发誓:“真不知道。小小姐,绝不是指挥史派的人。”

    这还用你说,这才几天啊,就是贺正宏派人,也来不了这么疾速。

    然后,陶家家主又端着一张弥勒佛般的脸来了,道:“原不知贺家老爷对小姐亲事早另有安排。自古婚事皆是父母之命,因此之前是陶家唐突了,竟没有事先问过贺家老爷。”另对明玫说了许多赞溢之词,于是,此事作罢。

    明玫叹气,是继续相亲呢,还是就看老天安排算了?

    到七月间,郡王出妻孝,与明瑾两个人正式订下,并订于八月过门。

    明玫得信,总算长出了一口气。

    侧妃到底只是侧妃,又因为贺老爷贺大太太三年孝期未满,所以府里不能给她大办婚仪,而郡王府娶个侧妃而已,不会象娶正妃时有许多的赏赐直接作嫁妆,于是明瑾也是六千两银子,大太太私下给加了二千两拉关系,让她好好照料外孙子,并表示:“你只管放心的去吧,把哥儿照料好,也全了姐妹们的情份了,四姨娘这里,有我呢。”

    明瑾面无表情地磕了头,一顶小轿抬出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更一点点,修改前面几篇先。

    ~~~~~~~谢谢撒花留言的大家~~~~~~~

 75第75章

    京城;老皇帝身子再度虚弱起来,于是五皇子学习期结束,也直接参与了政事。于是二位皇子便在朝堂上开始攀比着争宠;再互相挖挖坑什么的。三皇子经验老道,并且有谋略有手腕,又有一堆文人士子的追随;政事上有节有度,把五皇子比出了一射之地。五皇子初初出山,便于朝堂上被整的节节败退;很为郁闷。

    三皇子还是个造舆论利用舆论的高手;前段时间更是顺势而为,暗地里大力宣扬自己就是秘旨正主;一时间朝中民间更是拥戴者众。

    前岁冬雪灾,压倒房屋无数。三皇子办粥棚,设难民营,征调棉衣棉被分发,慰问灾民,劳救灾军,与难民同甘共苦共度两宿。去年夏,治洪,三皇子身先士卒,与筑堤军工奋斗在第一线,晒黑了一层。有人当街拦路喊冤,若是拦了别人,直接甩鞭抽死算完都有可能。但三皇子遇过两起,都受理案宗,为民申冤了。于是成了民间的青天大老爷。据说连遥远的边疆,都有人凑盘缠进京为这拦轿告状呢。

    三皇子本就民誉不错,再这么刻意经营之下,更是声誉日隆,民间士林都偏向他,众口一词地夸啊。据说后来那声势,估记圣上要申斥他也得考虑一下民意,给出足够的理由呢,不然也怕被民众的口水喷,被文人的笔墨伐呢。

    朝堂这边形势一边儿倒,五皇子左右弄不住,于是,远在西南的斐家出手了。

    八月十五中秋节,三皇子晚上登临长安大街上的观天阁与民同乐。于是这个本来盍家团聚的节日成了个大聚会:上千民众聚积在了长安大街上,来朝见一心为他们谋福利的三皇子。聚会到一半,忽然有些人瞻仰到激动处,对着三皇子高呼万岁,并行跪拜大礼。最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竟有许多民众一起跪拜起来,跟着山唤万岁。

    万岁在宫里呢,你这里对着我叫,这还得了?三皇子当时就被那些民众的自发行为吓出一身冷汗来。不能应不能推不能置之不理,于是三皇子当下就指挥兵丁出动,押下了一些扇动者和带头者。

    可是下面民众人多啊,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怎么了呢,总之最后的大HAPPY变得混乱,差点引起一场□来。这样的冲突,自然少不了有心人的大力鼓动。祥和节日里被抓,民众情绪激动。哪有这样的,人家为你摇旗呐喊哪,你这里抓人,太伤人心鸟。于是这一仗,三皇子大失民心。

    而真正的万岁当然更不会开心了,非法聚众,逾礼逾制,你想干嘛,逼老子禅让吗?

    三皇子谋士们迅速碰头开会:民众的情绪可以稍后安抚,失了的声誉可以稍后弥补,抓紧时间让圣上释疑才是最重要的啊。建议三皇子不要手软,这件事上要禀公,并且最好不要后期再参与了。

    于是三皇子把收押的参拜者直接交给了刑部去办。

    却偏有学子为民众义愤陈情,说陋民不懂礼制,只遵本心而拜,不知者不罪。。。。。。

    而刑部审来审去,发现其中一部分是盲从的无知民众,而其他人则死咬着参拜是顺应民意,三皇子就该登大宝至尊。再逼急了,人家道:反正这就是实情,想要我们污赖别的好人吗?要头一颗要命一条。

    三皇子焦头烂额。

    圣上冷哼:老三一向温文尔雅,果然是太雅了,就这点儿手段,还好意思往外祭?

    于是让刑部假传圣令:老子还在呢,你敢拜新主,意图谋反呐。好吧,心里的谋反也算谋反,这事儿皇上说了算。于是那几个参拜的人要被灭九族。

    九族已死的,挖坟掘墓。

    不过一吓唬,就有人急了。本来么,收了人银财,自己做个死士,一家人得富贵,所以他们大多将家人都安置好了。如今倒好,享福不成成死犯,连累合族,不划算啊。于是便有那立场不坚定的人小小透露一点儿是受五皇子党唆使才参拜的。。。。。缺口一旦打开,事实很快理清捋顺。

    皇帝老儿悄悄帮了弱势的一把之后,继续眯眼装不知道。闹吧,你们哥儿俩请继续闹吧。

    三十万西南军,世代在裴家手里,多有把西南军叫做裴家军的。并且裴家军抵抗西羌,是大汤朝在西南的屏障,也是累世的军功。裴家势力雄厚,也手脚干净,虽然背后插了手派了人,但派出来的都是真正的死士,所有线头到他们便断了,所以证据是没有的。没有证据动有功军方世家老将,连皇上也是不敢的,更别说三皇子了。

    三皇子苦心经营多年的民间声誉被毁,暴怒。——你厉害是吗,老子掌着权呢,除非你反了,否则就得听我的。当然你若反了,自然又有反了的处置法子。

    不久,被贬去东南琼津封地的二皇子遇刺,刺客被抓到,审出出自西南军,更有风传说那根本就是西南裴家家将。矛头直接西南裴家。

    然后裴家反击:你的地盘儿里出的事儿,你敢赖我,不知道你做了多少手脚了。至于刺客本人,确是我的人没错,但定是被你抓去栽赃陷害去了,不然咱们对对口?

    二皇子的人和常家斐家三方人士到场,刺客当场反口,说是屈打成招的。

    扯皮了半天没有结果。裴家不但不对皇子被刺负责,还要求释放刺客本人。你们说他是刺客,谁能证明啊。你们西南一党自己作证不算噢。

    皇子都敢伤,圣上震怒:将刺客解押进京,同时宣常家将军和西南裴侯爷进京面圣,要给二皇子一个说法。

    于是常将军来了,被斥一个疏于防护跑不掉的。裴侯爷没来:报西羌又犯边了,圣上,我们保国,来不了啊。

    圣上更怒:宣都宣不来,你这是据功自傲吗?好吧,又不是没有别的大将,俺派人全面接管西南军好吧,你先来京把事儿说清楚再回去带兵去。

    西南军果然哗然:这是想卸磨杀驴是吗?好吧,看谁敢来收编。

    西南军犹自拿大呢,忽然发现境内竟然出现了几起劫匪捣乱事件:那些人四处抢劫,抢了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