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种田]贤妇入宅-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自己一猜测,便想到之前那位绣娘也是出自王家村;再派人去绣庄一打听;就知道,原来谢宛就是自己之前想要寻觅的绣娘。
    对于刺绣之事,谢宛也知道瞒不住,所以司马夫人提出让此等绣技遍传天下之后,她没有多想就同意了。
    司马夫人见她不藏私,忍不住赞叹,“你果然与常人不同,便是我,也未曾有你这等胸襟。”
    谢宛笑道:“本就取之于人,日后传承,亦是美事一桩。”
    “你说的对,但凡技艺传开了,才是真正的技艺。”司马夫人看着谢宛,眼中带着几分柔和,“虽然我技艺不如你,可是也要托大一次。你可愿意做我的徒弟?日后传我衣钵。”
    此话一出,何霄心里惊讶。司马夫人名动天下,可从未曾收过一个徒弟,何况还是主动提出的。看来他这位师姐,是看中了王家二娘子了。
    他偏头看了眼谢宛,本以为谢宛会同意,却不料她摇了摇头。
    “夫人,谢宛还是之前的意思,在青城便好。”
    这是拒绝了?何霄眼睛睁大了。
    司马夫人却似乎早已料到一般,“我知道你不愿意离开。不过,这与成为我的徒弟并无冲突。你以秘籍传技,我亦可以用此法,将我毕生所学交予你。日后便是我在京都,你在青城,亦是师徒之名分。”
    说完后,她笑着看向谢宛,“即便是如此,你还要拒绝吗?”
    啥子都不用干,就能得到一个有名有位的师傅,这如何都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了。
    谢宛赶紧着倒了一杯茶,拿着茶杯跪在司马夫人面前,“师父请喝茶。”
    司马夫人满意的笑着,伸手接过茶杯,“好。”
    认了谢宛这徒弟,司马夫人心里虽然圆满了,可是终究有些遗憾。“可惜你不去京都,若不然,为师大办一场拜师宴,届时邀请大家夫人见证,那也是何等的热闹。”
    谢宛倒是觉得没什么,一个拜师宴,搞得这么盛大,她还真有些不习惯。
    师傅认完了之后,司马夫人就开始此行的任务了。
    按着之前萧丞相交代的,这早稻种植必须要确保各个地方都弄种植,以便大传于天下百姓。
    “这个只怕不易。”这早稻受到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种的,一般也只有青城这样的中部地方才能种植。
    “这样一来,我担心若是此法传出去了,那些不能种植的百姓,心中会有怨言。此时各地藩王亦是虎视眈眈,若是有人用此事闹事,只怕不妙。”
    司马夫人脸上现出担忧的神色,她心中叹气,莫不是这一桩好事真要变成坏事?
    “师父,我还有一种法子。”
    司马夫人惊讶,“什么法子?”
    “晚稻。”谢宛见两人颇有兴趣,继续道:“种植农桑,本来就是因地制宜,这种植的时间与早稻正好相反,只要各地州县有懂得种植的老农,就知道这该种什么稻了。我可以再弄几样水田肥料的方子,届时加以辅助,这得出的产量,不比现在的当季稻谷低。”
    “此法甚好!”司马夫人惊喜道。
    没想到不止有早稻,还有晚稻,这样一来,各地虽然农时不同,可是都能一年两熟,推广开来,也不是有暴民闹事。
    何霄亦是满脸惊喜,“王家二娘子,你这可真是神了!”
    有了这次谢宛的早稻和晚稻的法子,司马夫人这趟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除了稻谷的种植方子,谢宛又将玉米和麦子的增产肥料方子也给了一份司马夫人。希望通过这些东西,让其他人也不用像曾经书中所看到的那些那样,饿殍千里。
    “宛儿,你若是入朝,必定兼济天下。”
    司马夫人眼中难掩失望。若是自己这个徒弟肯进京为官,以她的心胸和才干,日后必定能有所成就,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对于司马夫人的可惜,谢宛却觉得甘之如饴。几亩良田,略有薄产,有夫有子,夫复何求。
    为了全了这拜师宴,谢宛邀请司马夫人和何霄留下来用午膳。吃的用的都是自家产的,也让司马夫人尝尝农家风味。
    司马夫人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圆满完成了任务,自然也有了闲下来的功夫。
    谢宛见司马夫人和何县令都同意了,她赶紧着去吩咐德婶在自家的菜园里弄些新鲜的菜,再让德叔去家里的养殖场弄些新鲜的鸡鸭肉和蛋来。
    离午膳时间还有一会儿,谢宛干脆领着司马夫人去自家的后花园里观赏自家天然的草药植物。
    司马夫人听说这些都是山上土生土长的野生植物,倒是极为感兴趣,“这个倒是妙极了。我在京都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匠人修建过的,美则美矣,失了灵性,今日且去见识见识,若是好,回去了也让那些工匠们去山上弄些原样的回来种着。”
    谢宛边领着人往里面走,边笑道:“师父,这个移栽的,可就没有这样好看了。这野生的,放在山野之中,才能有其本色。”
    司马夫人闻言,颇有些感慨,“没想到身在城内,却连这也是一种奢求了。”
    两人刚过了拱门,正要进去,便见着一个小姑娘远远的跑了过来,“娘!”
    脆生生的声音,颇惹人喜欢。
    司马夫人循声看去,只见这下姑娘穿着红色小绸服,头上扎着双髻,脖子上海挂着一个银锁,看着颇为机灵可爱。她正要说话,待见到这孩子的脸时,突然晃神了。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奉上

  ☆、第六十三章

司马夫人怔怔的看着走过来的福姐儿。
    “阿罗……”司马夫人喃喃道。她仿若回到了二十年前;看到了那个红衣小姑娘向她走来;对她轻轻的唤着,“莫如姐姐,看我阿娘给我做的新衣裳。”
    “真好看。”
    “师父?”谢宛的唤声终于将司马夫人从回忆中唤醒过来。
    她愣愣的转头看着谢宛。
    谢宛见她面上有泪,惊道:“师父,你怎么哭了。”
    司马夫人摸了摸脸颊;果然有热泪流了下来。
    “我……”她茫然的看了看自己的手掌;只觉得刚刚像是入了幻觉中了。心里一阵酸涩伤感;却不知和何人说。
    “娘。”福姐儿见司马夫人刚刚盯着她看;如今又突然落泪;心里突然害怕起来;紧紧的抱着谢宛的腿肚子。
    谢宛听着她这委屈的唤声;赶紧着把孩子抱了起来;六岁多的孩子,已经有点沉了,好在谢宛也不算娇弱,倒是能抱得动。
    司马夫人这下子才仔仔细细的打量了这孩子,只觉得真是越看越像。
    她想要伸手摸摸这孩子的脸,却又担心吓着孩子,只道:“这是宛儿的孩子?”
    “嗯。”谢宛笑着点头,又对着福姐儿道:“福姐儿,赶紧着叫师祖。”
    福姐儿靠在谢宛的肩膀上,小声唤了一声,“师祖好。”
    司马夫人慈爱的笑着点了点头,“叫福姐儿啊,倒是好孩子,希望你如这名字一般,福泽绵长。”
    谢宛笑道:“小孩子罢了,只要她们无病无痛,我就安心了。”她抱着孩子有些吃力了,弯着腰把孩子放在地上,“去玩去吧,晌午吃了饭后,记得去学里读书。”
    福姐儿闻言,赶紧着点头,“嗯,娘放心吧。”
    说完就赶紧着跑去找弟弟去了。
    看着小孩子的背影,司马夫人若有所思。
    谢宛只觉得司马夫人自从见了福姐儿之后,便有些奇奇怪怪的,心里又知道福姐儿是那个叛贼的孩子,听说那叛贼当年也是大官,难道她曾经见过这孩子?
    此时,谢宛心里也有些打鼓起来了。
    不过后面,司马夫人却再也没有问过福姐儿的事情了,甚至连刚刚的事情都忘了一般。跟着谢宛一起逛了一圈后花园,还跟着谢宛学了几种常见的草药,见这些草药比药田里种植的还好,忍不住赞叹,“果然天生地养的,就是比他人栽培的要好上许多。”
    “这要是因地制宜,顺应环境,要不然也长不出来。师父你若是喜欢,倒是可以去京都那边的山上也弄个宅子,平日里闲暇了,去散散心也不错。”
    司马夫人笑着摇头,眼中带着几分无奈,“身在此位,哪里敢有一日的放松。便是这样的日子,也是偷来的。”
    “师父果然是女中巾帼。一般女子,哪个不是想要过闲适日子,便是我也喜欢在这田园之中高高兴兴的过日子。”谢宛觉得,司马夫人这样的,要是在她那个世界,绝对是一个市长省长级别的 。
    司马夫人目光看着远方,“这都是自己当初的选择。当年我也有一个闺中密友,选择了一条和我完全不同的路。虽然大家都觉得她的选择错了,可是这种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谢宛一听是司马夫人的闺蜜,立马起了好奇心了,“她现在在哪里啊?”
    “不在了。”司马夫人收回了目光,脸上的面色也恢复如常了,她抿唇带着三分笑意,“正午了,走吧,我也去尝尝这农家风味。”
    见她转移话题,谢宛就知道她是不想提这些事情了,也不追问,立马在前面带路,“前面恐怕已经备好了,师父请随我来。”
    这次听说是宴请何县令和司马夫人,谢刘氏和如意都没有上桌子,谢安也避开了。饭桌上只有谢宛陪着吃饭。
    司马夫人刚落座,就问道:“家中其他人为何不在。”
    谢宛给她舀了玉米排骨汤。听她问起这事,笑道:“我娘和小姑子平日里都不爱出门,喜欢在后院用膳,夫君在衙门里,所以今日只有徒儿陪着师父用膳了。”
    “哦,”司马夫人眸子一闪,装作不经意道:“方才我们见着的那位小姐儿,怎么也不见,我见她机灵可爱,若是能一块用膳也好。”
    “她晌午后还要上学,刚刚已经早早的用了,现在正在午睡呢。师父若是相见,我让人去唤她来便是。”
    “罢了。”司马夫人摇了摇头,便未在多说了。
    谢宛见她终于不问了,心里才放下心来。幸好她刚刚已经吩咐了小鱼把两孩子弄到里间吃饭了,要是再让自己这师父看到了,若是真的看出个名堂来,可就完了。她觉得以司马夫人这个为国为民的样子,若是真的知道是叛贼的孩子,肯定不会包庇的。
    饭桌之上,何宵和司马夫人都已经习惯了食不言寝不语,所以整场午饭下来,三人都没有说话,只在后面吃完饭用茶的时候,司马夫人才笑着赞赏了这农家美食。
    “果然别有风味。若是天下百姓都能吃到这样的吃食,才是天下大安。”
    “光农事生产还不够,若想天下百姓过得好,税收也是关键之举。”
    “你是说见面赋税?”
    谢宛轻轻点头。“天下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百姓收上来十成收成,有四成上交,剩下的,只怕难以支撑一年之用。”
    司马夫人脸上也严肃起来,“税收之事,也是朝中大事,本朝也只有当初先祖登基之时,准浚县减免赋税,其他各地,均为有此例。”
    谢宛想了想,觉得这点确实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毕竟在自己那个世界,国家都是有专门的粮食生产基地的,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收入来源,所以农民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可是在这个世界,统治阶级,也只能从百姓身上剥削了。她忙笑道:“徒儿只是说笑而已,师父可莫要当真了。”
    “是不是说笑,为师自然明白。此事我回去后,会和丞相商量。只是只怕亦是难有结果。”
    她暗自垂眸喝了一口清茶。
    后面,谢宛就没有谈论这些事情了。找了一些农家的乐事缓解了一些气氛。
    司马夫人的心情也变得好了起来。直接坐到日头越来越下的时候,他们才起身准备回城了。
    临行前,司马夫人又嘱咐了谢宛一番,“日后若是有了好的法子,让何宵传去京都就可了。你的那份功劳,为师也不会短了你的。”
    “那我就先在此拜谢师傅了。”
    上马车的时候,司马夫人回头看了一眼宅子的大门,然后转身直接踏上了马车。
    待车子要开的时候,她又掀起帘子,向谢宛招了招手。
    谢宛见状,赶紧走了过去。
    “师父,还有什么事情要交代我去办?”
    “不是。”司马夫人笑着道:“你家中孩子机灵可爱,日后若是有何妙事,也让我知晓,我也算她的长辈了。”
    谢宛微微一愣,又连忙点头应了。
    等车子走远后,谢宛这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到底自己这便宜师父是不是真的认识福姐儿呢?
    如果认识,为何没有直说。如果不认识,这些动作也未免太奇怪了。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奉上哦,亲们猜猜司马夫人有没有认出福姐儿来呢?

  ☆、第六十四章

司马夫人靠坐在马车中;眼睛眯着闭目养神。
    她想着之前的那些事情;心里不禁有些翻江倒海。那个孩子太像了……若是没有血缘关系,怎么会有这么会长的这般相像。
    若是当初那个孩子还在;也该是这个年纪了。
    她突然睁开了眼睛;看着旁边正瞄着外面的何宵。
    “辞度;王家二娘子那孩子果然是她亲生的?”
    何宵没想到她问这事,先是一愣,继而道:“不是;据王池说是在人牙子手里买的;家里原先也是好人家;后来家里没落了;就只剩下这两孩子。正好王家一时没有孩子就迎回家里了。”
    “两孩子,还有一个?”司马夫人面露惊讶。难道后来阿罗是带着生育逃出去的?
    “是啊;还有一个三岁的男童。”
    “还有一个男童?”司马夫人面上又惊又喜,原来那位竟然还留下了血脉吗?
    “是啊。”何宵笑着点头,“王池和王家二娘子都是心善之人,做事光明磊落,对这孩子亦是犹如亲生。这两孩子能入了王家,也是福气。”
    “是啊,是福气。”司马夫人眼睛突然红了。
    何宵本面色带笑,忽然见她面露伤心,心里一惊,忙道:“师姐,你这是怎么了?”他想着今日师姐这神色似乎不对劲,貌似和那王家收养的两个孩子有关,“师姐,莫不是这孩子有什么问题,明日我让人查查。”
    “莫要查!”司马夫人突然厉声阻止。见何宵面色惊讶,她缓和了神情,“辞度,这事情你莫要再查,也莫要让人去惊动他们。日后就让他们这样过日子吧。”
    “师姐……”
    “没事。”司马夫人摇了摇头,她认真的看着何宵,“你答应我,日后不要去查他们,只要暗中照拂他们就好。”
    在何宵的记忆中,师姐从未有过这样的神色,更何况还带着几分托付的意味。一时间他哪里还敢有丝毫的想法,坚定的点头。
    “好,我答应你。”
    司马夫人抿着唇笑了起来。她掀起帘子看着车窗外满眼葱绿,远处山丘绵延,绿水长天。
    “阿罗,你曾说想要寄情于山水。如今你的儿女们就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成长,你也该安心了。”
    司马夫人对于福姐儿的态度实在太过怪异,谢宛心里不踏实,等晚吃从衙门里回的来后,她偷偷和王池说了这件事情。
    “到底福姐儿是不是张英将军的孩子?难道张英将军和师父认识?”
    王池摇了摇头,“当然恩公只是来得及将他的两个孩子托付于我,其余的并未多说。”
    “这样说来,有可能京中还有其他人认识福姐儿他们呢。”谢宛心里不免有些担心,“二郎,既然如此,日后我们就不要去京城了,咱们就在青城这边,若是又京城来人了,我们也能躲就躲,不要让人看见孩子们了。”
    “也只能如此了,这些日子也不要让孩子们出门了,等司马夫人回去了,再说吧。”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池心里也有些没有底气了。毕竟当初张将军并没有说这两孩子是否他亲生的,若是这孩子并不是他的,那会是何人的?
    罢了罢了,既然认了,如今就只当是自己的亲生孩子来护着了。
    自从夫妻二人商定之后,福姐儿和康哥儿就被禁止出门了。直到司马夫人离开青城前往京都了,两孩子才彻底自由了。
    如今没人闹事,家里的生意也是一帆风顺。再加上谢宛成了司马夫人的嫡传弟子,身份不比以往,一些大户商家也有意结交,平日里的生意上也会照顾几分,家里的养殖场的生意是一日比一日的好。
    如今家中的稻田又开始种植稻子了,秧苗儿比之前的那一季长的还要葱绿。
    村子里的人自从见识到王池家的大丰收之后,现在是有样学样。见他们家里施了什么肥料,他们也跟着学习配置肥料撒在田里。眼见着自家的秧苗长的一日胜过一日的,心里乐的不得了。今年这一季度下去,可比往年的收成多了几倍。后面冬天来了,他们也不用担心了。总算是能过个温饱年了。
    谢宛如今清闲无事,心里起了玩闹的心思了。她家中离着山近,再加上这里风景宜人,便邀着王池一起,领着孩子们出去溜达溜达,当是放风了。
    王池平日里忙于公务,对于家中也甚少插手,心里也念着谢宛辛苦。如今谢宛提出这样的要求,哪里还有不应的道理,当即就同意了,只等着去衙门里告了假就带着媳妇孩子们出去玩。
    福姐儿和康哥儿知道后,乐的围着屋子蹦蹦跳跳的。
    “哦,出去玩了,出去玩了。”
    青州城和乐安宁,京都城却颇有些风起云涌的气势。
    司马夫人回到京都后,就将这早稻和晚稻种植的法子呈给了萧丞相了。
    萧丞相看着司马夫人带回来的种植法子和肥料配方,心里一阵的激动。“莫如,你去看着那青城的水稻果然比别处长的好?”
    “我一路从京都去青城,只到了青城,才见到那青城有收割过的痕迹,可见青城果然有收成过的。我去看过王家的粮仓,确实黄谷满仓。”
    “这真是我大丰之福。莫如,明日我便在朝堂之上与内阁商议。务必将此法宣扬天下。”
    “嗯。”司马夫人面上带着鼓励的笑容。
    第二日,萧丞相就在朝堂之上商议将稻谷种植之法传于百姓了。
    内阁几位大臣本来还有些反对,担心若是不成功便引起民愤。萧丞相下军令状,若是不成,便以己身向天下百姓谢罪。
    丞相立下军令状,其他人也不敢再多说了,有些人甚至有些落井下石的心思,等着稻谷种植失败,将萧丞相赶出朝堂。
    此举在朝堂之上通过后,司农官就开始指派官员去各地教授当地的百姓种植早稻和晚稻了。
    如今时节种植早稻不成了,正巧可以赶上晚稻。
    朝中选取了京都周边的良田为种植之地,实验晚稻。
    将谷种播种在秧田里后,萧丞相每日里都领着亲信亲自前去查看,直到月余之后,仲夏之际,秧田里的秧苗果然长的粗壮了。他才算是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
    秧苗成功了,说明晚稻是可信的,接下来就派人开始插秧了。
    秋天来临的时候,满天满地金黄色遍布了整个大丰都城附近的良田之中。皇家的御用司农官亲自带着人前去将这大丰第一季的晚稻从稻田里收割出来。
    有了这样成功的例子,朝中上下再没有人敢提出质疑之声音了。
    皇帝听说是千古唯一的功绩,也难得的上了一次早朝,对有功之人进行封赏。更是亲自下旨,广传稻谷种植之法。
    谢宛的早稻和稻谷种植的法子传遍了整个大丰。如今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直到百姓们种植了。朝廷为了表彰谢宛的功绩,特意赐了忠义之家的牌匾从京都而来。另外又将赐了五百亩土地给谢宛。
    何宵带着牌匾一路敲锣打鼓的来到了王家村的时候,谢宛正在家里抱着福姐儿认字。听着外面热热闹闹的声音,还没有起身,就见德叔满脸激动的大门外跑进了中堂。
    “夫人,何大人来了,说是京城那边圣人赐了牌匾。”
    “啊——”谢宛惊讶的瞪大了眼睛。
    谢宛生活了两辈子,上辈子接触过最大的官就是某省长。如今接触到的最大的官就是司马夫人。但是没想到她这辈子还能得到皇帝的赏赐。
    不得不说,谢宛觉得自己心里激动了。
    毕竟在这个皇权集中的封建社会,皇帝也是被神化的存在了。能得到这么一件赏赐,她估计以后也要被自己儿孙们崇拜了。当然,这里说的儿孙自然是日后福姐儿和康哥儿他们了。
    谢宛领着一家子人听了圣旨,迎了牌匾挂入了中堂之上,带着全家人对着牌匾又三跪九叩,这才算是完事。
    为了表示庆祝,她赶紧让人去取了一些家中产的特产让何县令和特使大人带回去。
    特使大人有些看不上这些东西,心道果然还是乡野农妇,送的东西也这般粗鄙不堪。
    等随行的人迎着特使大人回了府衙后,何宵带着县丞留了下来。他让县丞拿出了青城县的土地登记册子,让谢宛自己选那五百亩的土地。
    “如今皇恩浩荡,一下子有了五百亩良田,日后王家二娘子可要好好务农,来年大丰收了,好传入京都去让圣人也高兴。”
    “民妇听命。”谢宛心里早已乐开了花了。之前为了这两百亩地,一家子累死累活的挣钱,如今这一下子就有了五百亩了。这以后该厂子搞农场,真是要多方便有多方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