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杨大毛的一生-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娘,你昨天蒸得山芋就很好吃。咱们要是把这山芋煮熟了再晒,味道是不是好点”?大毛其实想起了上辈子的红薯干,咬起来肉津津的,又甜,多好吃啊。
“娘,煮熟了咱们别切片了,干了也咬不动。咱们切成条,又能煮稀饭又能当零嘴,多好”。
李杏儿想想,或许可行。“成,那你明天也别放牛了,和我一起把山芋都洗了”。
“我明天要跟爹去县城干大事去了,您老自个儿洗吧”。大毛洋洋得意。
作者有话要说: 过3000了,吼吼
第40章 大毛要吓死人
大公鸡还没开始打鸣; 大毛就迷迷糊糊醒了。歪头往窗户看去; 天有些微亮。想着今天有很多路要走,还是早点起吧,可别拖了后腿。
大毛虽然心中有事却不妨碍她睡得香甜,这会儿穿戴好了,觉得精神不错。推门出去,院子里静悄悄的; 估计爹娘还没起来。大毛就自己静静的洗漱去了。等她把自己收拾利落; 院子里还是没什么动静,看来其余三人还在睡着。大毛有些犹豫是自己先把稀饭烧了还是去把大人叫起来呢?想了下; 决定先去喊了人再烧饭,这样两不耽误。
大毛踮着脚走到北边爹娘的屋子。门虚掩着,她轻轻推了下就开了。大毛钻进来; 悄悄走到床头。
两人睡得正憨,杨二柱睡在里面; 侧身躺着; 一支胳膊还搭在李杏儿的胸口。大毛瞧着有些辣眼睛; 轻轻把那支胳膊拿了开去。又去推李杏儿,“娘,娘?该起床了”,压着嗓子声音低沉。
李杏儿朦朦胧胧地听见有人在叫; 挣扎着掀开眼缝,就见床头黑乎乎地立着个小人!吓得惊叫了一声,坐靠在床头; 整个人清醒不少,倒是看清楚了。“你这死孩子,大半夜的不睡觉跑这来做什么?吓死个人”。
杨二柱也被吵醒,支起胳膊,勾着脖子看着大毛。
“娘,爹,该起了。天都要亮了,咱们早去早回”。
两个大人又伸头往外看。
“去,去,去,快回去睡觉,这天还早呢”,李杏儿语气暴躁。
“娘,不早了,天都要亮了”。
杨二柱有些头疼,“大毛啊,听话快回去睡觉。这才半夜,今天是月亮地,看着亮。等真亮了我去叫你”。
大毛半信半疑,觉得自己这会儿精神这么好,显然是一觉睡到天亮的样子。
杨二柱和李杏儿也不再管她,又都继续躺好,准备再睡一觉。
大毛无法,又悄摸摸地走了,回到自个儿房间里呆坐了会儿。想着这没个钟表太不方便了,这乡村农户就算了,那些个做生意的也没个钟表吗?那谈生意都怎么约定时间呢?那些个公务员们又怎么掐点上班呢?想着想着又来了困意,也不脱衣服,只踢了鞋子就躺着睡了。
闹了这么个乌龙,等大毛被杨二柱叫醒时候天真的要亮了。
知道这父女两要出远门,李杏儿昨个晚饭后活了白面,用笼布盖着,醒了一夜。大毛起来的时候,她已经炕了两锅大饼,切成一丫丫的三角状。用干净的白布包了四丫,留做干粮。
父女两人匆匆吃了些饼,喝了山芋稀饭,就带着水和干粮出发了。杨二柱顺手把院墙外靠着的铁叉放进了板车里。
到了庄子下面,杨二柱拿着叉子去自家山芋田里,挑了些嫩的藤叶叉了堆在板车一角。又把叉子藏到山芋藤下面,这才又赶着牛车往镇上去。
牛车停在了镇子上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个书铺子前面。
杨二柱下来,把车往路边上拉了拉,扯了些山芋藤喂牛。叮嘱大毛看好牛车。自己拉了拉衣脚,往铺子里去了。
大毛靠在车帮上,百无聊奈地往铺子里瞅。见里面空空荡荡,零星摆了些书本纸张。不到两刻钟杨二柱就出来了,后面跟着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大毛忙站直,两人到的时候,大毛还朝那人笑了笑。
这男子正是书铺的东家掌柜,方大有。
“二柱,这就是你家小闺女吧,都这么大了,长得真讨喜”。说着拿手摸了摸大毛的头。
“是我家小的,大毛快叫人,这是你方大伯”。二柱扯一边扯牛绳,一边朝着大毛说。
大毛脆甜甜地叫了声方大伯。
方大有连声道好。看二柱已经在驾车的梆子上坐好,就伸手把大毛抱上了车箱,自己才撩起衣摆爬了上来。车厢里放了两条矮板凳,放大有和大毛面对面坐着。
大毛光明正大的打量着方大有。见他穿着一身灰麻对襟长衫,衣襟袖口走了道黑色的边。系了条同色腰带。脚上踩着双黑布鞋。头发全部束起,用条灰色方巾包了一个髻。整个一副书生打扮。奈何长得膀大腰圆,一副壮硕的样子,搭上这幅打扮,实在气质诡异。大毛看着忍不住想笑。
方大有这么干巴巴地坐着,也很枯燥。转头和二柱说话,“二柱啊,这次多亏了你,我这两天还正愁这书怎么运过来。这牛车一趟趟的麻烦不说,就怕路远吃重牛受不了”。
“可不就是,我也是怕牛受不住才想着雇马车的”。
“我知道哪里能雇到马车,等到了县城,我先带你们去把车雇好”。
“这怕不行。我得先去寻寻城里有没有麻绳麻线作坊,看看他们收不收青麻。收的话我就雇两辆车,你家的书本纸笔的也能一次拉完。要是不收的话我就雇一辆,剩下的货方大哥你得自己想想办法了,实在对不住”。
“你这说的什么话,哪怕拉一趟也是帮了我大忙了。我往年总要用牛车捣腾个八九趟,牛也累人也累。这回哪怕只能雇一辆车也省了我一半的事”。方大有嗓门洪亮说话很爽气。
“对了二柱,大柱现在过得怎样?我听说他在顺城一家粮铺里做账房”?
“嗯,前些年是说在做账房。这离得远,这些年我们也走动少了,不知道现在怎样了”。
方大有听了不再说话,大毛看他也不知道想些什么,一副神游天外的样子。
牛车估摸着跑了块一个时辰才到县城。方大有指着方向,车子一直拉到一个小铺子门口才停下。大毛依旧留下看车,两个大人下车进去。
不要小瞧了这铺子,里面大有乾坤。铺子进去又长又深,两边各摆了两排一人多高的书架,上面整整齐齐码得都是书本。中间余了三人宽的过道。杨二柱还是第一次来,不免四处打量,见个年轻伙计正踩着凳子,从架子上往下拿书。
“小吴,你们东家呢?快给叫出来”。
“谁找我?”,这东家从柜台前露出个脑袋来。柜台就在铺子进门处,说是台子,其实也是架子,上面摆了些纸墨笔砚。
“小东家,我今天来先把秋天的货定了,过两天我这兄弟帮我来拉”。说着回头指了指杨二柱。二柱朝着眼前这白面书生笑了笑。
这书生也姓杨,名名,对就是叫扬名。长着一张喜气的圆脸,面白无须。
“好嘞,方大哥”。扬名笑眯眯地应了,又仔细瞅了瞅杨二柱。他最近书看得有些多,眼睛有些花,不多瞅两眼看不清。
杨二柱趁机向掌柜打听了下,这县城里的麻绳作坊。
“这位大哥,你可是问巧了,我二叔家就做这个的。他家是个纺织作坊,这麻线细线都做。你问这个做什么呢”?
“杨掌柜客气了,我也姓杨,叫杨二柱,你叫我二柱就行。我想问问看这作坊里收不收青麻,我们村里这青麻到处都是”。
“这我可就不太清楚了,你自个儿去作坊里问问看吧”。说着转头去喊,“小吴,带这位二柱哥去二叔家的作坊看看”。
杨二柱赶紧做了个揖,“那太谢谢杨掌柜了,也麻烦小吴哥给带个路”。
“二柱哥客气了,论起来咱们还是本家呢”。杨掌柜笑眯眯地客套了句。
有了小吴哥带路,不一会儿就到了。这作坊已经偏了城中心,在城北边上。作坊大门十分气派,柚木色门头上雕了几个大字,大毛抬眼望去,这字半简半繁不太认得,估摸着是叫旺城织局?两边立了两个石狮子。
守门的是个老大爷,应是认识小吴的,问了句他怎么来了。小吴只说找王管事有些事,又问了老大爷王管事在哪。
得知王管事在库房理货,小吴熟门熟路,一路领着父女二人到了库房。
库房颇大,里面堆了各种织线。王管事正看着伙计堆放货品。小吴过去叫了声王叔,又说了两句,回头把二柱拉过去介绍了下就走了。
“不知这位小哥找我有何事”?王管事听小吴说这汉子找自己有事,倒有些好奇。
杨二柱有些紧张,擦了擦脑门上的汗。稳了稳才问道,“不知管事这里可収青麻”?
“青麻“?
“嗯,我们村里长了许多青麻,这会儿都开花了。管事若是収的话,我割好拖来”。
王管事听着有些新鲜,这青麻每年都是自家伙计下到庄子里去収去砍。头一次有人要上门来卖。想想要是这汉子真能送上门来,确是能省了很多事。
“自是収的,你随我来”。
说完带着父女二人到了账房,拿了算盘噼里啪啦打了起来,连打了三遍才停手。
“小兄弟,我这収是収的,但价钱不高。这鲜的青麻,你拖到这里,我给你八厘一斤”。
杨二柱听了,眼睛一亮。这青麻除了路费,完全是无本生意,只赚不赔。赶忙答应了,生怕管事反悔。
“不过这青麻一定要新鲜,割下后不能超过三天,否则我们不好去皮”。
“成”,杨二柱满口答应。想着回去割上两天,第三天运来也能凑上不少。
“王管事,我这要是有个两三千斤,您这都能収了吗”?
“能,你有多少我收多少”。
杨二柱听了连连道谢。又约定就这几天要送来一车。这才喜气洋洋地和王管事告了别。
作者有话要说: 又多一点
第41章 桥洞下
今天要做的事已完成一大半; 余下的就是雇两辆马车。杨二柱又驾起牛车往书铺赶。
到的时候; 方大有已经订好货物,这会儿正翘着二郎腿坐在凳子上,看小吴干活。小杨掌柜捧着本书正襟危坐地在柜台后看着。
杨二柱进来和三人一一打了招呼。
小杨掌柜放下书,笑眯眯地应了。“看二柱哥喜气洋洋地样子,这卖青麻的事应是办妥了吧”?
杨二柱听了,嘴咧得更开; “这是托了杨掌柜的福; 实在是太谢谢了”。这倒是实话,要不是小吴带路; 这能不能见到王管事还两说。
方大有也替杨二柱向小杨掌柜道了谢。一番客套后,二人才辞别扬名,往下一站去。
“这整个望城啊; 跑马的也就这么十来户。没生意的时候这些人家就去城西的桥底举牌揽客。咱们先去城西看看吧”。方大有对县城颇熟。
刚刚那书铺在城北,这会儿要去城西; 倒也不是很远。不过两刻钟的样子也就到了。这次也不用大毛看车; 二柱找了个树荫把牛车解了套; 牵着牛去旁边河里饮了水,又牵回来拴在树下。把车里剩下的山芋藤子全都扯了出来,铺在地上喂牛。
方大有说的桥是个旱桥,桥下别有一番景象。不过二十多米长; 两米多宽的桥洞下,居然挤挤挨挨地站满了人。有男有女,或站或坐; 歪歪斜斜地分了两排。中间余下不到一米留着过人。每人前面都放着个木质方牌,上面写着所求活计。大毛仔细看去,见有个中年妇人牌子上写着,针线裁衣,这估计是想找个针线活。旁边站着个壮硕汉子,牌上只写了两个大字,大厨。这也简单明了。
这不就是个小型人才市场吗?大毛来了兴致,仔细去看各个牌子。这牌子上的字迹倒是都很工整。大毛有些也不太认得,多是连认带猜。瞧着除了一些常见的力气活,还有些稀奇古怪的,什么教人种花,教人养鱼之类的技术活。
大毛走到一个精瘦老头前面,瞅了眼,不得了!这老头厉害了,牌子上密密麻麻都要写满了。大毛蹲下仔细去看,全是技术活。第一条是教人算命,接着是教人修伞,教人骑马,后面也有些教人养花养鱼之类的,最后一条居然是教人杀猪。大毛有些好奇很想问问这老头,这么多手艺你直接给人算命,修伞,养鱼养花不是更好找些?
还没等大毛张口,杨二柱那边已经找到了跑马车的,这会儿正在前面谈着。大毛赶紧走两步,凑上前去一道看看。是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长得有些瘦,脸有些尖,绿豆大的眼睛倒是亮闪闪的,一副精明样子。牌子上写着两行,一行马车,接着一行是价钱便宜。
杨二柱说清自己要拉些什么货,怎么拉,拉倒哪里后,问小伙子什么价格。
小伙子说了一堆什么这么远,这么重,这么麻烦之类的话,最后说道,“这样吧,我看兄弟也是诚心要找车,我也不多收你,一趟就给个150文吧。来回两趟300文”。
方大有听了,拉着杨二柱掉头就走。这小伙子急了,忙把二人叫住,“两位大哥别走啊,这价钱好商量嘛。那你们看着给吧,觉得给多少合适”?
方大有也是常做生意的,知道这些人的惯常把戏,大概价格也心中有数。直接一砍到底,“我们也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小兄弟咱也不亏待你,一趟100文,你看要是能跑咱们这就定下,跑不了我们就再看看”。
“这位大哥哪有您这么还价的啊?这一下就砍了一小半啊”。随后他又把货多重,路多远,拉起来多麻烦重复了一遍。说完见方大有还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又说道,“这桥洞下可就我一家,错过了您可就找不到了。这样,咱们都让一让,一趟120文,大哥看怎样?我都没接过这么低的价”。
方大有朝着那年轻人拱拱手,“兄弟,我们还是再看看吧。这里没有的话我们去西巷看看”。这西巷可是住了好几户跑马的人家,离这里也不远。
那小伙子听了有些急,似狠了很心般道,“行吧,100就100吧,我就当交个朋友了。你们准备什么时候拉”?
杨二柱这会儿对方大有是十分佩服,接过话头,约了两天后也就是大后天一大早,杨二柱在宏程书铺等他。杨二柱接着介绍了下自己和方大有,又问了小伙子怎么称呼,家住哪里。
这小伙子叫李四,家就住在西巷。“二柱哥我家就在西巷一进去右手边第三家,好找的很。两位大哥,我们这接活是要收些定钱的,我这不收多,收个十文,咱们这事就定下了”。
杨二柱想着也有道理。要是遇到那些临时反悔的雇主,不收定钱不是白白耽误了工夫。遂很爽快地从怀里掏出了十文钱,递了过去。
李四喜笑颜开地接了。
“爹,咱们不立个字据吗”?。在大毛看来这种金钱往来最好是有个收据的好。
杨二柱还没说话,李四倒是开口了,“大人说话小孩子乱插什么嘴?我们这跑腿的哪像那些个做生意的还随身带着纸笔”?
方大有朝着杨二柱点点头。这种事情多是口头约定,没人去立什么字据。
这敲定了一辆马车,三人的心就放下一大半。不过果如李四所言,这桥洞里真真就他一家。三人来回找了几遍也没看见别家。大毛倒是发现之前的瘦老头已经走了,不知道是不是接到了活计。
方大有只得带着两人去了西巷。好在离得不远,过了两条街就到了。这会儿找起来就麻烦些,要挨家挨户敲门去问。路过李四家,杨二柱也去敲了门,开门的是个老太太。看着和李四还真有些像。
“老太太,我想雇辆马车,不知您家有没有”?杨二柱开口问道。
“有的,有的。快进来坐坐”。
三人进门,见院子南边就是个长长的马槽,旁边拴了三匹高头大马。
杨二柱看了这才放心,又问老太太如何称呼。
“我夫家姓李,两位不嫌弃叫我李婶子就行”。
“咦,这倒是巧了,我们刚刚在桥底雇了辆马车,也是姓李,叫李四”。杨二柱说得装模作样。
“可不是巧了,那正是我家小子”。老太太笑了,原来自家小子已经接下了这笔生意。
“李婶子,我们这大后天还差一辆马车,您还认识别的人家,也做这跑马活计”?
李婶子想了想说,“还真没了,这巷子里的几家,大后天都有活了。要不你那活再等等,让我家四子再帮你多跑趟”?
方大有忙接过话头,“多谢李婶子,我们再找找看。这货等不得,实在找不到我们再来找您”。
李婶子听了这话,刷地拉下脸来。“说了你们还不信,那就自个儿再找找去吧”,一副送客的样子。
待三人出了院门,方大有对着杨二柱说,“这母子两不是善茬”。
三人又继续敲了好几家门,也确实如李老太所说,那天都没空。一条巷子都快找完了,还没雇到,两个大人都有些着急。
“爹,等下我来敲,咱换个手气”,大毛学着扬名的样子,笑眯眯地道。
方大有生意做久了,还真有些信这个。“我看行,来大毛这家你来敲”。
大毛随手抹了下头发,整了整衣摆。走过去,咚咚敲起来。
开门的是个圆脸小媳妇,看见大毛倒是一乐,“小娃娃你是要找谁”?
“姐姐,我爹要雇辆马车,不知道您家有没有”?
小媳妇听了笑意更盛,抬头看见两个大人忙请了进去。
家里还有两个老人,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娃娃。
“我家孩儿他爹出去跑马了,两位这是哪天要用车”?
“两天以后,不知方不方便”?
“那有些不凑巧了,这后面四天已经与粮铺约好了”。
杨二柱听了有些泄气,道了谢,准备继续找。
“二位等等,我有个娘家表姐,他们家新置了辆马车,或许有空。我带你们去看看”。
三人听了,又报了希望。
这小媳妇的表姐家并不住在西巷,还隔着一条巷子,不过也不太远。没多少路就到了,是个草房院子,院子不大。里面也有个马槽,马却不在。
一个和李杏儿差不多大的妇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家。杨二柱道明来意,倒是赶巧,本来那天是要给户人家搬家去的,结果那家老太爷找人算了算,说是原定的日子不太吉利,又往后推了五天。就正好空出两天来。
这家姓姚,这姚嫂子很是当家,直接把这活接了。为人爽快实诚,自己只开了100文一趟的价钱。杨二柱想着两家马车一样价最好,也不还价,掏了十文付了定钱。
这会儿所有事情都敲定下来了。杨二柱却有些心急恨不得立即就回家砍青麻去。不过现在已是中午,方大有带着他们来回奔波,又帮了这么大的忙,怎么着也该请人吃顿饱饭才是。遂拉了方大有去下馆子。
下的是个面馆,杨二柱倒没有叫面,而是叫了三大碗的鲜肉混沌。这里的猪大概是吃的好吧,肉是又香又有嚼劲。这么一大碗的混沌,大毛居然吃得汤都不剩。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过节早点
第42章 大毛的豪言壮语
回路似乎总比去路要短; 等牛车到庄子里的时候; 大毛觉得下午的天似乎还早。杨二柱又去山芋田叉了一车子藤子,拉着回去了。
李杏儿和富贵在家里等的十分心急。富贵是干脆搬了凳子坐在场机的树荫下等着,他今天没去上山。就剩两头小牛,富贵直接拿了长麻绳觅在了屋后。
听到坡下嘎吱嘎吱的牛车声,富贵和大花一起跑了下去。大毛已经下了牛车,跟在边上走着。
“爹; 爹; 怎么样?马车车雇到了吗”?
杨二柱咧嘴笑开,露出明晃晃的白牙; “回家再说”。
富贵着急,挨到大毛边上去问大毛,“大毛; 车雇到了吗”?
“雇到了,雇到了; 放心吧”。
富贵听了高兴极了; 连道了几声“太好了; 太好了“!他每次远远看见那些个大马总想上去摸一摸。有时甚至会幻想自己哪天穿着白衣骑着大马跑在路上,就像高老头故事里的侠客一样。这次自家雇了马车,虽不能骑,摸上一摸总是可以的吧。
刚到了场机; 李杏儿也迎了出来,“怎么样?车雇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