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女配步步荣华[穿书]-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说;‘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可见,在韩非子看来,人本身的善良是很少的,正像天下少有自直之箭和自圆之木一样,所以治国一定不能依靠人治,德治,要远智能,束以法度。”
  “自韩非子之后,法家的杰出代表也有不少。法能约束人的言行,一个国家必然要设立律法。法能强国,从管仲到商鞅,法家人扶持了一代又一代强大的国家,所以,法家的作用不用我说,师父和晋王也能够明白。”
  “法能强国,一个强大的国家成立不然离不开一部完整的律法,只有依法治国,天下才有公公正可言。天下百姓才能依照律法,有伸冤的希望。所以,在纯安看来,律法必然要修。”
  “如此说来,你偏向法家?”萧太傅问道,他倒是没有想到自己身为一代大儒,所收的唯一的女弟子居然崇尚法家。
  陆若华却是摇了摇头,继续道:“我并不偏向哪一家。德治和法治都有利有弊。”
  萧太傅有些惊讶,好奇地问道:“这怎么说?”
  “德治的优点在于强调君王的道德修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帝王自身是不是注重道德修养,对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如今宗法盛行的情况下,‘贵有常家,尊在一人’强调君王自身下修养更具有重要意义,无可非议。”
  “但是德政的弊病也是明显的,很多时候都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有贤德的人当政,当然盛世清明,百姓安生,但是一个国家很难保证它的君王都是圣贤君子,前朝暴君的事例屡见不鲜,一旦君王是暴虐之人,政由己出,国家马上就会变得浑浊不堪。甚至每位君王的继位都会对政令做出一定的改变和震荡,”
  “特别是在战乱的时候,如何寻求国家的重新建立才是第一需求,这时候首先取决于力量的对比,德治在这个时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反而法治有着明显的作用。所以,战乱时期的人往往都崇尚法治,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和诸葛亮等人。”
  “那法治的利弊呢?”萧太傅问道。现在他的兴趣已经完全被勾了起来,原本只想要用这个题目测测弟子的见识,却是没有想到会听到如此一番精彩绝伦的见解,实在是让他欲罢不能。
  一旁的晋王更是如此,其中的有些话,还让他陷入了沉思,现在看向陆若华的眼神,已是满满的惊艳。
  “任何国家和时期,都是需要律法的,战乱时期更甚。从唐高祖时期的《武德律》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颁行的《贞观律》等等,最后到我大燕的《大燕律例》,可见律法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甚至一位君主,都不可能不要律法只要道德的。”
  “对于以法治国,优点是明显的,但是法治的不足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法律是人定的,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漏洞,甚至每隔几年就要重新修订律法,弥补之前的不足和漏洞。还有,律法不能自行,需要有人施行,如果施行律法的人不能公正执法,那么律法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时候的法治,不但不能利民,反而会扰民。法治的可贵,不在于法的准则,而在于能不能被执行到底,能够公正地执行律法的人,自古以来,可谓是凤毛麟角。”
  “既然两者都有弊端,那治国又当如何?”晋王忍不住问道。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德治和法治单独而论,让它们对立起来?”陆若华笑着反问道。说了这么多,她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正所谓为政以德,治国以法,这二者并不矛盾,我们不妨将二者结合起来。”陆若华笑了笑,继续道:“君王仁德,律法才能更好地施展下去。君王仁德,才能够更好地教化百姓,只要百姓能够被教化,那么就会少了触犯律法的不法之徒,那么我大燕也会更加的清明稳定。”
  “所以你认为如今和朝堂争论应该如何解决?”萧太傅再次考教道。如今的朝堂,人人都在拿眼睛盯着他这个太傅,这个儒家的代表,今日晋王前来他的府中,他能够察觉出是陛下的意思,让晋王来试探于他。他这些天对于朝堂的争论一言不发,让朝中大部分的人都着急了。
  他原本已经想好了做法,但是不够全面,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但是今日听纯安的一席话,倒让他有了新的思路,不过,他更想要知道他的这位学生若是在他的这个位置上,会有什么抉择?
  陆若华沉思了一会儿后道:“纯安认为,为臣者应当中正秉直,一心为国,事情的决断,应该取决于是否对大燕有用才是。”
  “此话怎讲?”晋王好奇地问道。
  “为臣者,应当忠君体国,敢问殿下,重修律法,对我大燕可有益处?”陆若华对着晋王反问道。
  “当然。”晋王没有丝毫犹豫地回答。
  “既然如此,我认为为臣者,就不应当碍于门派党政之别,而是一心为国着想,重修我《大燕律例》。”
  “恐怕朝堂上的很多儒者不会善罢甘休。”虽然他也认为应当重修《大燕律例》,但是朝堂上的那群人也实在是难缠。
  “同时还应该上奏陛下,选拔贤德之人为官,执掌律法,这样两者不都兼顾到了吗?”陆若华笑着道。
  “正所谓和而不同,应当让朝臣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虽然信奉的学说不同,但都是为了大燕能够更好,就应当摒弃学术之见,认真思考对方策略给大燕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只盯着对方的短处。”
  “所谓求同存异,寻求儒法两家的共同之处,这共同之处就是为了让大燕能够更加强盛,有了这个共同的目标存在,两者虽有争端,但是却也一直是共同为国效力。”
  “此话大善!”晋王抚掌道:“今日听纯安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承获益匪浅,请受承一拜。”
  陆若华避开晋王的礼,没有接受,只是笑着道:“不过是纯安一点浅见 ,当不得晋王殿下的大礼。”
  萧太傅虽然没有说什么话,但是看向陆若华的目光满是赞赏,随后道:“接下来,为师会教你读史。”读史明智,从史书中读人性,读朝代兴衰,以前他觉得纯安是个女孩,用不到读史,如今看来他大错特错,耽误了这个弟子了。
  “多谢师父。”陆若华大喜道。
  第二日,萧太傅便在朝堂上禀奏,同意重修《大燕律例》,又上奏皇帝应该选用贤才来执掌律法。皇帝同意,大赞萧太傅为朕之肱骨,关于德治还是法治的争斗终于在朝堂落下帷幕。


第36章 送信
  靖北侯府; 书房
  “听说萧太傅在朝中的最终的决定是你的主意?”靖北侯问道; 虽然他是武将,不参与这些朝政; 但是不代表他不关心。
  “确实是我说的。”陆若华点了点头。
  “你倒是两边都不得罪。”靖北侯直言道。
  对于靖北侯能看出她的心思; 她并不觉得奇怪,笑着道:“两边都不得罪,这样的结果是师父想要的,是晋王想要的; 更是陛下想要的。”
  “你倒是看的清楚。”萧太傅和陛下的心思; 他能够猜出一二,却是没有想到自家女儿居然也能看出。
  “师父在朝中这么多年; 若是偏向哪一方; 早就向陛下禀告了。”陆若华说出自己的猜测; 她对于朝局的了解不多,但是她活了两世,更了解人性。
  “陛下派晋王前去试探; 不过就是想让师父给出一个两全之法。”陆若华猜测着晋王今日前去的目的,继续道:“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 都是陛下治理国家需要依靠的人才; 虽然两者有所争斗; 但是对于大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陛下只想要作个调停,而不是斥责或者是废弃哪一方。”
  “说得不错。”靖北侯点了点头,示意女儿继续。
  “其实师父和晋王未尝不懂得这个道理; 只是他们和我的角度不同,他们认为儒家和法家之家存在着根本的矛盾,我无法解决。”她受上一世的影响,才有着这样的观点,不然也会对两者之争束手无策。所以当时晋王才会大喜,认为她找到了让两者之间可以停战的关键。
  不过,令她奇怪的是,晋王并不是不懂她说得那些道理,但是却还是对她大加赞赏,却是让她有些奇怪了。她觉得最近晋王特别喜欢夸她,也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
  “阿华,你有没有想过,你学这么多,将自己的才学打造地不输于男儿,到底为了什么?只是为了修身吗?”靖北侯突然看向女儿,说实话,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存在已久,他想要听听女儿心中的想法。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陆若华沉思了一下,抿了一口茶,慢慢道:“其实一开始,我只是想要多学一些东西,这个时代对于女子来说,本就不易,多谢一些东西总是好的。书能修身,只有不断地充实自身,才能立足于时代。”
  “我是女子,不能向男子一般为官作宰,建功立业,但是我却比其他女子更加幸运,父母兄长疼爱,并不受什么委屈,我是知足的。但是随着读的书越多,我也更加明白外面的天地广阔。”
  “有时候我在想,身为女子,我在这个时代,能够做些什么?只是能够生儿育女过一辈子,还是能够做些别的什么,证明我来过这个世上走上一遭。”
  “那你有结果了吗?”靖北侯问道。
  “没有。”陆若华却是摇了摇头,对着靖北侯道:“我知道自己的本事,大燕没有女官,我有自知之明,知道现在的我是无法步入朝堂的。但是时间斗转,或许在未来,有这么一天呢?我只想要充实自身,在机会到来的那一天,能够把握住机遇,得到我想要的。”
  “你能有这样的认知,很好。”靖北侯点了点头,他的女儿既没有不自量力,也没有灰心丧气,这样的心态真的很好。
  靖北侯府,东跨院。
  杨宛清想要求见老太太,却被身边的蒋妈妈给挡了回来,“蒋妈妈,可是外祖母不愿意见我?”
  “这倒不是。”蒋妈妈安慰着杨宛清,“是因为老太太病了,府中传了大夫,您现在过去不太好。”她是府中的老人了,听说侯爷走后,老太太就直接病倒了,如今泰安堂正忙做一团呢。
  “外祖母病了,我就更应该去探望外祖母了,我还能照顾外祖母,蒋妈妈,您就让我过去吧。”杨宛清哀求道。
  “不是老奴不让您过去,而是侯爷下了禁令,老太太生病要静养,任何人不得打扰。”虽然她是老太太的人,但她更是靖北侯府的奴才,自然要更听侯爷的话。
  “再者,侯爷对您下了禁足令,您这段时间都不能出这东跨院。”蒋妈妈看着这话说出后,表姑娘的脸上更加苍白,但还是继续道:“另外侯爷让老奴转告您,杨姑爷一个月后就会回京述职,到时候会来府中接表姑娘回去,另外,您和周家大公子的事情,杨姑爷也已经知道了。”
  “父亲知道了?”杨宛清听到这句话,一下子倒在了身后的椅子上,有些手足无措。她父亲最重礼仪不过,杨家自诩书香门第,光杨家老家的贞牌坊就两座,他父亲若是知道了她的事情,定然是不会允许她嫁给周大公子的。
  而现在外祖母也病了,也不能帮她了,而她又被禁足在这东跨院中,什么也做不了,这可怎么才好?她一颗心都在周大公子身上,心中断然容不下其他男子,若是一个月后,父亲回京,让她嫁给其他男子,可怎么是好?
  还有周大公子,都是被她连累了,还不知道周家怎么对待周郎呢?想到自己的待遇,杨宛清便感到担心,周郎估计要受大委屈了。
  杨宛清握了握拳,她不能就这样认命,她相信周郎是爱她的,她愿意为了两人的未来博上一博。
  杨宛清回到府中写下一封信,交到身边的侍女小桃手中,整个府中她相信的只有自己从杨家带进府中的小桃了。
  世安院
  春风急忙走进了屋内,对着陆若华回禀道:“县主,东跨院那边有了动静,表姑娘身边的小桃再次离府。”
  “去宁远侯府了?”陆若华一边修剪着手中的花枝,一边问道。
  “是的。”春风请示道:“县主可要让人阻拦?”
  “不必。”陆若华摇了摇头,“表姑娘现在是将周博宇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咱们若是掐断了这根稻草,岂不是让杨表姐溺亡在水中?杨表姐会恨上咱们的。”
  “可是若是不管不问,表姑娘做下错事,不能收场,连累侯府怎么办?”春风皱眉道,她倒是不需担心这位表姑娘如何,而是担心她连累侯府的姑娘,连累自家县主。
  “她姓杨,我靖北侯府姓陆,她是杨家的姑娘,只是来到府中住了几日,满打满算还不到半年,若是坐下什么错事,别人也只会说杨家教养不严,碍着我靖北侯府何事?”陆若华不在意地道。她当初不愿意将事情闹大,是因为她还是周博宇的未婚妻,没有退婚,她未婚夫就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外人会谴责周家,但是靖北侯府难免会受到牵连。
  就算她的无辜的,靖北侯府难免也会受到一些风言风语的影响,例如她性子不好,看不住未婚夫等等,总归对靖北侯府声誉不好,她不愿意连累府中和姐妹。
  如今却是没这层顾及了,她和周博宇退了婚,互不牵连,发生了什么事,别人也不会再议论靖北侯府什么。
  “你只要让人看住表姑娘,不要让她乱闹,也不要让她出了靖北侯府的大门就好。”陆若华吩咐道:“能让我们对杨家姑父有个交代就行。”杨家姑父马上就要上京,若是在这段时间,杨宛清出了什么事,靖北侯府难免会担一个照顾不周的罪名。
  “是。”春风应道。
  陆若华漫不经心地修剪着手中的花枝,她倒要看看这一世没有了她这个女配为男女主的感情添砖加瓦,这对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还能不能终成眷属。
  宁远侯府
  周博宇拆开信,看着信中话语寄托的情丝和对自己的依赖,这些日子受到的冷待慢慢消散。
  自从那日他和阿清的事情被发现,和靖北侯府退了婚,父亲和母亲就不再待见他。父亲让人打了他三十棍,他疼得好几天都没有下床。连平日里温柔慈和的母亲对他也没有了往日里的关怀。
  父亲要打他的时候,母亲也不替他求情,只是坐在那里冷眼旁观。他实在是不明白,纯安县主不过是个小姑娘,能给他的仕途带来多大的帮助?况且靖北侯府还是武将,而他日后是文官,根本就不搭界好不好?
  再者,他一个男子,娶了一个身份高贵的妻子,别人就都会说他是吃软饭的,取得再多的政绩,都会被人看不起,他可不愿意被人这样侮辱。
  比起纯安县主,他还是觉得阿清更好,阿清的父亲也是文官,杨家也是书香世家,官职虽然不高,但也不低。对他的仕途的帮助绝对比靖北侯府好,而且他也不会被说是靠着妻子发家。
  更重要的是,阿清更能理解他,做事也更对他的心思。他是娶妻,当然要娶一个更对他心意的妻子了,不然每日看着妻子就烦,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想到这,周博宇心中对于杨宛清更加满意。提笔写下一封信后,交给了等在外边的小桃,笑着道:“告诉你家姑娘,一切有我,让她放宽心,我会再上禀父母,一定会娶她为妻的。”


第37章 大皇子
  皇宫
  天正帝看着下首的侄子; 打趣道:“昨日听萧太傅过来讲你那日在他府中大赞他的女弟子,据说你还夸出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话; 当时把人家小姑娘吓得不轻; 根本不敢受你的话; 连忙错着身子行礼。朕可不信,你连儒法两家的区别利弊都看不出来。”
  想想自己当日的昏招,平日里面目表情一脸高冷的晋王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红晕; “皇伯父快别笑话我了; 我什么心思; 您还看不出来?”
  天正帝看着有些害羞的侄子,心情大好,问道:“朕若记得没错; 萧太傅的女弟子是纯安吧!”他还记得当时太子兴高采烈地跟他讲纯安被萧太傅收为弟子的过程,他当时还称赞此女聪慧明达; 心思玲珑。
  “确实是纯安县主,也是侄儿的救命恩人。”晋王直接承认道。以前他不敢让人知道他喜欢纯安,是碍于纯安身上的婚约; 如今既然婚约已经解除,他也是时候可以追求纯安了。他如今也老大不小了; 天正帝最近经常催着他成婚; 让皇伯母给他办什么赏花宴相看王妃,为了防止自家皇伯父一腔父爱用错地方,他还是先将小姑娘给预定下来比较好。
  “朕知道她是你的救命恩人; 说起来,她不只是救了你,还救了太子,算得上是对皇家有功。”说到这,天正帝沉吟了一下,想到皇后跟他说得话,对着侄子道:“可是朕记得皇后说过,这孩子是订过亲的。”
  “已经退了,若不是退了,侄儿也不敢起这个心思。”晋王缓缓道。
  “怎么退婚了?”天正帝看向一旁的晋王,“别是你做了什么事吧?”
  “皇伯父说笑了。”晋王在皇帝面前一向随意,对天正帝比一般的皇子还亲近几分,“这婚事在侄儿进京前就退了。”
  “为什么退婚?”天正帝一脸好奇地问道。这当皇帝,也需要一点八卦丰富一下无聊的生活不是?
  “男方,也就是宁远侯府,对外宣称周家大公子精神失常。”
  “宁远侯府?周家大公子?就是那个在酒馆中说老大有储君之风的人?”他为了这件事还训斥过身为礼部尚书的宁远侯,因此印象比较深刻。不然一个周家大公子,怎么会在帝王面前挂上号?
  晋王看着天正帝皱眉不喜的样子,便知道这位周家大公子恐怕一辈子都不会有出头的日子了。他从小在天正帝身边长大,对于天正帝的心思比旁人了解几分,别看现在天正帝抬举大皇子,但是绝没有让大皇子取代太子的心思。
  “怀远一向看人的眼光好,怎么给纯安定了这么一个人?”显然,天正帝和靖北侯关系不错,说话也直呼靖北侯的表字。
  “据说是娃娃亲。”晋王解释道。
  “原来如此。”天正帝了然,然后接着道:“朕前些日子还见过纯安,是个不错的孩子,但是朕仿佛记得她离及笄还有两年吧。”这看上个没有及笄的小姑娘,天正帝觉得自家侄子有得等了。
  “能娶到心仪的姑娘,再登上几年又算得上什么?”晋王笑着道。只要能娶纯安,再多几年他都不怕。
  天正帝看着晋王一脸信心的样子,忍不住打击道:“人家小姑娘知道你心意吗?靖北侯知道你意思吗?”
  看着晋王信心满满地神情一僵,天正帝瞬间明白,他觉得倒霉侄子有的路要走了。
  到底是从小宠爱到大的侄子,天正帝还是鼓励道:“没事,怀远虽然是个武将,但却也是个儒将,有君子之风,你多投其所好,应该没事。”显然,天正帝选择地遗忘了,靖北侯上阵用得几米长的大刀。
  一个是得他心的臣子,一个是视若亲子的侄子,这两边他帮哪都不好,天正帝只能鼓励了晋王几句,便让心虚地让自家侄子退下了。
  晋王出了勤政殿的大门,便见到一个青年朝自己走来,晋王随意地拱了拱手道:“大皇子。”
  每当这个时候,大皇子心中对天正帝就有些埋怨,他都入朝了,他父皇都不给他封爵,而晋王在五岁的时候,他父皇就将晋王的爵位赐了下来,导致他这个皇子处处都要矮晋王一头。
  不得已,没有爵位的大皇子只得认真地跟晋王行了个礼,亲切地道:“阿承。”
  “不敢当大皇子这般称呼,还是唤我晋王的好。”晋王在一旁漫不经心地道。
  大皇子听到这句话,险些破口大骂。他就知道晋王嘴毒,心思也毒,他就是想要避免唤他晋王,矮他一头,才唤阿承的,却没有想到他还真敢让他改口。
  深吸一口气,大皇子决定不和嘴毒的晋王计较,继续道:“听闻晋王受了伤,这些日子我事忙,父皇交给我的任务太多,没有抽出时间去看望堂弟,还望晋王不要介意。”大皇子洋洋得意地表示自己被帝王重用的喜悦。
  晋王看了一眼大皇子,轻笑道:“大皇子确实事忙,忙着去和一群没事的世家子弟去酒馆喝酒,也没有时间来看我这个堂弟,我是理解的。”大皇子的那次酒宴,就是周博宇大放厥词的那一次,为了此事,大皇子被圣上斥责了一番,一时成为京中的谈资。
  揭人不揭短,显然对面的人没有这个意识,大皇子实在是受不了了,嘲讽道:“晋王也是了不得,跟随御史中丞去两广巡查,也能弄一身伤回来,还险些丢了命,要是本王,将差事办成这样,也是没脸出来见人了。”
  晋王瞥了大皇子一眼,“若大皇子是我,估计是没脸见人了,因为您能会不会来都不知道,回不来的人,若还能见到人,岂不是闹鬼了吗?”
  “你,你……”这是咒自己死呢。大皇子气的指着晋王,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晋王看都没在看大皇子一眼,直接绕过大皇子,朝着宫门走去。他才没有闲心和这样的智障耗费功夫,他的事多着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