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配步步荣华[穿书]-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陆若华没有想到居然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这是你做出来的?”天正帝将火铳从爱不释手的安远手中接过,拿在手中细细察看。
陆若华摇了摇头道:“这火铳是户部尚书嫡女唐姑娘的杰作,臣只是给了些建议,□□和弹药是臣和工部的官员共同研制出的,臣不敢居功。”
“户部尚书唐同方的嫡女?”天正帝问道:“可是太子妃?”
“正是您已为太子殿下赐婚的太子妃。”陆若华没有避讳地答道:“前些日子,太子与唐姑娘相约,太子射箭时感叹若是有东西能够不用力就洞穿靶心就好了,这话唐姑娘听在耳中,也记在了心里,后来唐姑娘想为太子分忧,便翻阅书籍,又来臣问些意见,借了些人手,在家中反复试验多次,最后才得到了您手中这把火铳。”
陆若华知道,只有将唐馨的动机归于为太子分忧,天正帝才能够接受一个姑娘家会去造这种东西。
果然,天正帝听后笑道:“太子于箭道上一向不好,却没有想到不过是说了些偷懒的话,就让太子妃这样记挂在心里,还特意为太子研制了这火铳。”说完后天正帝对太子妃一副很有兴致的样子,赞道:“太子妃不错。”
听到这句话,陆若华心里松了口气。不错这两个字,说明唐馨已经得到了天正帝的认同,甚至可以说是称赞。要知道身为帝王的天正帝并不经常夸赞旁人,不错这两个字已是极高的评价了。
陆若华知道,天正帝之所以对太子妃评价颇高,除了因为这火铳外,还有就是她回答中点出的太子妃对太子的体贴和关心。身为帝王,天正帝自是希望太子妃能够贤良淑德,就如同如今的皇后一样,识大体懂进退,更能对丈夫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天正帝见唐馨因为太子的一句话都记挂在心上,自是觉得唐馨对太子尊敬崇拜,日后必能想皇后对自己一般对待太子。
“陛下,这□□威力举大,用在这火铳中只是用途之一,臣想请陛下广招天下擅长此道中人研制□□。据臣所知,若是这□□用好了,顷刻之间就能将一处院落夷为平地。”
“能有这么大的威力?”天正帝有些不敢置信道。
“自然,臣不敢欺瞒陛下。这□□是从炼丹术中而来,这自古以来炸炉的不在少数,厉害些的炸炉都能将屋子夷为平地。所以,只要这□□用得好了,可敌千军万马。”陆若华答道。
天正帝用手摩擦着手中的火铳,眼中意味不明,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后,才郑重道:“若真是如你所说,此事还是不要闹得广为人知的好。”
“朕会命人暗地里给你寻找这善制□□的人,此事你也率人秘密进行,不要让人知道。”天正帝吩咐道。
陆若华朗声应是,她知道此事的重要性,军用武器关系国家安危,自是应该慎之又慎。
“臣领旨。”陆若华赶紧朗声应道。
随后天正帝也对着旁边的安远道:“你那也不要声张,秘密进行。”
安远赶紧应是。
说完火铳的事情,天正帝想到工部的事,对着陆若华露出了一个和缓的笑容道:“最近你在工部做的不错,工部的风气比以往好了不少,现在就连御史弹劾的都少了。”若论朝中哪个部门最受御史的欢迎,那绝对是工部无疑。
为着这事,老大不止一次在他这告状,说是晋王真对他。要他说老大这就是成心和晋王过不去,要知道在他让晋王接受都察院之前,工部也没少被都察院御史的人弹劾。
“都是陛下愿意给臣机会。”陆若华躬身道:“若是没有陛下给臣撑腰,臣是万万没有这个底气的。”
天正帝听到这句俏皮的话,不禁笑出了声,道:“朕看你是被阿承带坏了,连性子都虽随他那个不着调的样子了。你可不要被他带坏了。”
陆若华和安远看天正帝打趣的样子,便知道天正帝心情不错,两人凑趣地说了几句话,随后便听到天正帝道:“你能力出众,工部侍郎的位置朕有意为你留着。”
听到这句话,陆若华一时有些震惊,随后赶紧跪下谢恩。她知道,这是天正帝将她这几个月整治工部的表现看在眼中,再加上农事和火铳□□上的功劳,让她真正如了天正帝的眼,被天正帝所看重。
“不过只朕同意没用,你年岁小,虽说功劳够了,但是资历却不够。”天正帝耐心地讲着,他现在是真的有心栽培这个亲手被自己任用,凭着实打实地功绩升迁的女子。
“不历州县不拟台省,除了吴州和宁州的事情,你并无外放为官的经历。”天正帝想了想道:“朕有意在你替朕整顿完工部后,让你去地方上历练一番,你意下如何?”
“臣愿意,臣谢陛下赏识,日后必当勤勉为官,不负陛下隆恩。”陆若华立时行礼谢道。
令天正帝没有想到的是,两年后,陆若华离开的时候,除了她自己,还有晋王,而且晋王要求同去的理由很光明正大,妻子怀孕,他不忍妻子劳累过度,所以要求同行。
天正帝被晋王闹得没法,只好给陆若华选择了一个离京城不远的州府,除了方便晋王照顾陆若华外,更是让太后和皇后放心。
陆若华产下一子后,立时被天正帝封为晋王世子。
对于陆若华来说,孩子的到来让她多了些温柔和慈爱,以及初为人母的喜悦。她每日不管再忙,都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每每看着孩子甜甜的睡着,她的内心便一片柔软。
外放确实让她学到了很多,她真实地体会道“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绝不是一句空话。三年外放结束后,她并没有直接回京,而是选择请旨继续外放三年。
六年的时间,足以改变这个世界很多。
比如,大皇子在心腹黎和安和四皇子的支持下,拉拢了不少朝臣,刑部侍郎和礼部上书都成了其的座上宾。
比如,在北疆的战役中,大燕凭着一支五千人的神兵,大败敌人五万人,成为写进史书的战役。
比如,太子和太子妃大婚一年后,产下一女,生产当日正值傍晚,却有神光耀产房,一室尽明,外面霞光大放,可谓是大吉之兆。天正帝大喜,称其为吾家贵女,破例赐其公主位,封晋阳公主。公主年少聪慧,天正帝极为喜爱,甚至待在身边亲自教养。不过,令天正帝遗憾的是,自剩下晋阳公主后,太子妃就没了动静,太子也一心扑在朝政上,不愿意纳妾。
第140章 召见
京城大门前; 一位面容绮丽的青年正骑在一匹高大的骏马上,怀中搂着一个粉雕玉琢的团子。
“阿爹,阿娘什么时候能到啊。”团子一脸期待的望着从京郊通往京城的官道上; “我好想阿娘啊。”
团子说完后又有些担忧的望着自己父亲,忧愁道:“阿爹; 你说阿娘还能认出我吗?”又看了看自己肉嘟嘟的小爪子; 据他阿爹讲这一年他比之前胖了好多斤。
“知道自己胖; 也不知道节制。”晋王看着怀中的胖儿子; 想他和阿华都是明耀京都的人,怎么这小子一点都没有他和阿华的风采呢。
“都是曾祖母和皇祖母准备的东西太好吃了; 还有外祖母; 他们心疼阿珩; 想让阿珩多吃一点; 阿珩也舍不得看长辈担忧不是?”团子也就是晋王世子卫珩晃着脑袋,有些心虚地道。
这样一本正经给自己贪嘴找理由的儿子,嘴角抽了抽。正在这时,只见一辆王妃规制的马车从远处驶来,旁边是甲士护卫。
当年阿华外调的时候,他放心不下; 特意将自己的亲卫分出一半来给阿华。
只见马车停到晋王的面前,一位美丽的女子走了下来。
“阿承; 阿珩。”陆若华看着面前的晋王和儿子,露出了浓浓的思念,然后伸手将在晋王怀中往她这挣扎的卫珩抱在了怀中。
“阿娘; 我好想你。”卫珩将自家阿娘一眼就认出来自己,连忙从晋王怀中往陆若华怀中折腾。
虽然自家儿子是个胖乎乎的团子,但是陆若华一手就抱起了卫珩,温柔地道:“阿娘也想阿珩。”小时候,卫珩一直跟她生活,直到三年前她外放去了边疆,晋王在京中有自己的差事做,不好老往她这跑。边疆苦寒,疼爱孙子的皇后与太后实在不愿阿珩跟自己在边疆受苦,在一年前便让年满五岁的卫珩离开她回了京城。
虽然舍不得孩子,但是陆若华也知道边疆这样的苦寒之地确实不适合幼子。之前是卫珩小,不好离开母亲,但是五岁的孩子却要开始懂事了。对于男孩子来说,五岁之后还是父亲承担的角色更重要一些,在这,那段时间正值她最忙碌的时候,实在是分身乏术,所以她将阿珩送进了京城。有晋王在,又有太后,皇后在,她心中的担忧也就少了很多。
这一年中,她一直和晋王与阿珩通信,从那稚气的话语中一点点了解儿子的成长。
令她高兴的是,这一年的分别,阿珩并未与她生分。
卫珩听到母亲想念自己的话,更兴奋了,抱着陆若华一直撒娇。
陆若华一边耐心地和儿子说话,一边用手握住一旁晋王的手,看着从见到自己就没有说话的晋王,陆若华哄道:“我回来了,以后再也不会离开,以后会一直陪着你和阿珩,好不好?”
分别六年,前三年他还能时常去探望妻子,但是后三年那是真真正正地相隔千里,只能靠书信聊以慰藉。有时候他甚至想若是阿华向平常的女子一般陪伴在他这个丈夫身边该多好。但是这样下想法一冒出来,就被他及时扼杀了。他既是阿华的丈夫,就应当尊重她的选择,若是阿华如平常女子一样,那就不是阿华了。
“你说真的?”晋王不敢置信,随后和妻子的手交握在一起道:“我虽然舍不得你,但是我更不愿你努力这么久的抱负因为我的私心而落空,我的阿华,应当耀眼的站在朝堂上才是。”
“这些年的功绩足以支撑我成为工部侍郎。”陆若华想到这些年付出,笑道:“就算以后再出去,那也是我们一家人一起。”
“好。”晋王看着面前的妻子和儿子,目光柔和地应道。
好不容易见到妻子,晋王也不想一个人骑马,带着儿子一起进了陆若华的马车,对着护送的甲士道:“去宫中。”
感受到妻子诧异的目光,晋王道:“是陛下宣召。”想到妻子这些年在两任地方上的功绩,晋王眼中带着骄傲。
“可我这还没换衣服。”陆若华有些皱眉道。一般回京的官员,陛下不会立时宣召。就算是恩宠极盛的也一般是在其回府第二日才会宣召。除非是向她父亲那样班师回朝的武将,帝王亲宴大军,才会选择立时召臣子入宫。
因着没想到天正帝这么着急见她,陆若华一时之间没有准备,身上穿得只是平常的女子的装扮。这御前失仪可不是小事。
“陛下吩咐了,你可以先去太后宫中,他随后会召见你。”晋王道:“正好皇祖母和皇伯母也想要赶紧见到你。你不在的这段日子,她们可是整日念叨着你。”
陆若华知道这是让她在慈安宫洗漱换衣了,不过想想以前她也在太后宫中留宿过,这倒也没什么。一想到太后和皇后,陆若华嘴角扬起了笑容,这两位长辈是真心的疼爱自己。她不在京这么多年,但是过年和过节的赏赐却从未断过,且时常写信垂问她过得如何。
慈安宫中
太后和皇后早早地就坐在了椅子上,望着门口翘首以盼。一旁的太子妃在一旁服侍着皇后和太后,她身旁还坐着一个玉雪可爱的小姑娘,三四岁的模样,也跟着一起往门口望去,一副好奇的样子。
随着宫人的回禀,陆若华和晋王带着卫珩走了进来。给太后和皇后请过安后,陆若华便被两位长辈搂在了怀中。
“你这个狠心的,一走就是这么多年。”太后轻锤着陆若华的后背道。这么多的后辈中,除了太子和晋王,投她眼缘和脾气的也就只有面前的孩子,她内心里将其当作亲孙女一般。这么多年不见,她心中想念极了。
皇后虽然激动,但是却得先顾及太后,先和陆若华与太子妃一同将掉着眼泪的太后哄高兴了,才有空拉着陆若华的手嘘寒问暖。
皇后摸着陆若华的脸道:“比以前瘦多了,可见在外面没有照顾好自己。”这手腕都细的一摸就是一把骨头,皇后十分地心疼。
“让皇祖母和皇伯母担心了。”自和晋王成婚后,陆若华便改了称呼,对着皇后和太后安慰道:“主要是这些日子赶路显得有些憔悴,回去我一定好好补补,补成像阿珩一样您看行吗?”
皇后和太后看了眼一旁的卫珩,太后笑道:“阿珩那可是我和皇后好不容易喂成的,你看着样子多可爱,多像你小时候。”
陆若华听后有些扶额,她小时候可没有胖儿子这么肥嫩。这短短一年不见,她儿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增长,若不是她这些年一直强身健体,手上有些力气,只怕在京门那是抱不动胖儿子的。
陆若华看着和儿子玩在一起的小姑娘,又看了看一旁的太子妃,笑道:“这是晋阳公主吧。”说起来,她初听晋阳这个封号时也是吓了一跳,晋阳不是普通的郡,那可是大燕的龙兴之地。可见,天正帝对于这个出生时带有吉兆的孙女,是发自真心地疼爱,以龙兴之地为封号和封地,这是何等地看中。
晋阳公主听到陆若华叫自己,直接丢下陪自己玩耍的兄长,对着陆若华脆生生地请安道:“给王婶请安。”她从小便听母亲念叨着晋王婶,听着母亲讲述着晋王婶的功绩和对自己的帮助,随意对于这位王婶,她并不陌生,反而有些亲近和好奇。
“公主好。”陆若华看着小姑娘脆生生地给自己请安,一点都不怕生的样子,赶紧将其扶起,摸了摸小姑娘的头道:“听你母亲说你已经开始启蒙。”之前和太子妃的通信中,她便得知晋阳公主极为聪慧,如今才三岁,也已经开始如男孩一样启蒙了。在大燕,七岁进学,但是大部分有条件的人家,男孩在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认字,虽学的不多,但是等到进学的时候,总会比平常学子高出一大截。但是女孩却要晚些,一般五岁或是七岁的时候才开始认字。
“算不得启蒙,只是教她写两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罢了。”太子妃笑着道。
“那也不错。”陆若华笑道:“这学字极为关键,特别是初学者,并没有试用初学者的名家帖子,若是不嫌弃,我给你写一份。”初学者的字帖要和平常的不同,要从简单到难,而字帖多是一整篇文章,很多字都不涉及。
太子妃听后急忙感激道:“多谢王嫂。”陆若华的字早就已经被誉为当代书法大家,她这些日子正为此事发愁呢,她的字都只能算上一般,中规中矩,并无特色,太子比她好些,笔锋凌冽,也同样不适合初学者。至于那些真正的书法大家,在京中的只有清平侯一人,但是清平侯的内阁次辅,她又怎好为了这么点小事找清平侯呢。
“我前些日子在马市上得到两匹矮马,送给公主一匹,矮马性情温顺,等你再大两岁的时候就可以骑着玩儿了。”陆若华笑道:“还有其他的东西,一会儿都给你送到东宫。”
“王婶真好。”收到这么多合心意的礼勿,晋阳公主高兴极了。
陆若华陪着太后皇后又说了会儿话,便去了后面洗漱好换上朝服。刚一出来,便听到外面有人唱喏。
“陛下到。”
第141章 通商
一番见礼后; 天正帝才对着太后道:“几年不见,纯安比当初可是稳重不少。”
太后一听这话,就知道自家儿子这是将纯安当作心爱的臣子而不是后辈对待。不然对女子哪里会用稳重这个词。不过,这样的结果应该正是纯安所盼的。
之前她和皇后对着阿华嘘寒问暖; 只顾着阿华的身体; 却是没有注意到其他。如今听了天正帝的话,细细打量,确实发现比以往; 阿华更加沉稳内敛; 就像是浸淫朝堂多年的老臣,之前凌冽的气势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稳重平和,再加上身上浓浓的书卷气; 极为让人舒适。
“这么多年,有了长进; 也算是不负陛下当年的期望。”太后笑道。看到如今有了出息的后辈,她自是开心; 而且这个后辈还是她亲近的孩子。
“不只是没有辜负朕的期望; 而且比朕预想的要好太多。”天正帝想到这些年陆若华在两地的政绩; 眼中便露出赞赏的神色来。
“是陛下信赖臣,给臣机会,索性臣没有辜负陛下隆恩。”陆若华一脸庆幸地拱手道。
天正帝听了这句话后果然很是高兴,道:“朕听说如今的宛城已经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了?”
宛城是陆若华的第二次外放的地方,位于边疆; 地处荒凉,且时常有战事发生,虽然此地情况不好,但是却是重要的关隘,天正帝十分看重。不过此地到底比不上江南富庶,又比不上中原意义远大。不仅极难出政绩,而且还会因为守不住城池等事被朝廷降罪。
在此之前,天正帝看中的两人都不愿意接手宛城,陆若华也是临危受命。
“朕听说你将平江的水引到了宛城?”天正帝感兴趣地问道。塞上江南绝不是虚言,他之前听手下的官员禀报过,宛城的稻谷产量确实可以和江南媲美。
“回陛下的话,正是。臣带领百姓挖沟渠,将平江的水引到宛城,宛城日后再不会□□旱困扰。”陆若华回道。
天正帝听陆若华轻飘飘的几句话带过,但是他知道这背后的艰辛就是写成一本书都写不完。平江离宛城并不近,这一路开沟挖渠除了要实地勘测外,如何让百姓出工去修渠才是一个大问题。要知道,宛城这三年并未伸手向朝廷要过银子。
这么想着,天正帝就将心中的疑问问了出来,道:“宛城的百姓是如何愿意出工修渠的?”要知道修渠可是个苦差事,当年隋炀帝修运河的时候,就激起过不少民愤。
“启禀陛下,一是因为宛城情况确实不好,百姓也想要过好日子,这修渠引水是唯一解决宛城困境的办法;这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臣给了百姓足够的工钱。”陆若华笑道。钱这个东西真的很重要。修渠是大事,百姓累得要死,却是白做工,换谁谁都不愿意做。有了足够的工钱,百姓日子有盼头,生活有了保障,自然愿意尽心修渠引水。
“钱是哪来得?”天正帝赶紧又问道。还是那句话,这些年陆若华并未伸手向朝廷要过钱。
“臣之前跟陛下上奏过,臣开通了边市。”所谓边市,便是边疆之市,在此,大燕的商人可以和别国的商人交易。譬如以茶叶和盐交易马匹。
“边市?”天正帝听到这句话后不由有些疑惑,道:“这边市的作用如此之大吗?”突然,天正帝想到什么皱眉道:“你是让官府的人去做起了商贾的生意?”要知道大燕不是没有边市,相反,北疆南疆都有,特别是北疆,那的马市,是大燕优种战马的主要来源。可就是如此,也没有听说哪个边市可以让地方也跟着富庶起来的。毕竟这样的市集,得利最多的还是商贾。但是大燕律有明确规定,官府不得从事商贾之事。
“臣岂敢违反大燕律例。”陆若华赶紧澄清道:“臣只是划归出一片地方,引进各地的巨商,在这一片地方,各家商铺每年上交商铺租金,商铺只租不卖,臣是靠这租金得来的银钱去修渠的。”
“有这么多的商人愿意去宛城做生意?”天正帝有些不信道。宛城地处边塞,又是荒凉之地,怎么会有这么多巨商愿意过去做生意。
“有的。宛城虽荒凉,但是却是边关要塞,北靠北辽,西面是西凉,南面是咱们大燕,东面是金国。北辽多战马,西凉盛产各色珠宝玉石和香露等,东面的金国却是擅冶铁,铁器锋利。而咱们大燕最为富庶,丝绸,茶叶,盐,瓷器,粮食等都是它们追捧的东西。”
“大燕各地的巨商愿意来此处,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臣免去了他们的的三年赋税,这个臣上奏后朝廷是批准的;二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谋利。”陆若华看不只是天正帝,在场的人都有些不明白,解释道:“陛下试想,若臣是贩卖丝绸的商贾,在此地臣不仅可以不交税就卖掉绸缎,还可以将北辽,西凉,金国的特产贩卖到大燕各地。要知道在宛城,进到这些货物的价格一定十分便宜,但是这些东西若是贩卖到京城和江南富庶之地,甚至可翻上两到三倍的价格,高者如香露可达十倍,他们怎能不愿意来宛城?”
“所以,这两年宛城来的商贾越来越多,臣每年靠着这租金足以供养宛城的百姓。而且因着各地商贾汇聚,宛城的百姓就可以买到更便宜的东西,比如这稻米,就比京城的便宜一半。如此,宛城的百姓自然可以果腹,甚至是吃饱穿暖,衣食无忧。”陆若华解释道。
“正是因为有了钱,臣才有底气去修渠。”陆若华想到这些年在自己的努力下,宛城的百姓过得越来越好,脸上露出了笑容。
“宛城如此富庶,北辽等国……”天正帝说到这有些想不通,原本的宛城如此荒凉,北辽等国都要隔三岔五进攻宛城抢粮食,如今宛城几乎成为了边疆的粮仓,为何这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