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妇贵-第3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成之等人的条陈倒是写了,虽然达不到江一凡和瑾融今日所说高度,却也不算敷衍。
之所以没有主动交给皇帝,是因为他们各自写下条陈之后,四位相公的意见不统一。所以,在皇帝没有继续追问的情况下,四人的条陈就被压在了所有公文的最底部。
皇帝看着四人那如同便秘的表情,气不打一处来:“朕一直视几位相公为肱骨之臣,诸位相公也经历了几十年的政务处理,没想到你们所虑之长远,还不如两个毛头小子!”
这几句话说的,是一点儿没给几位相爷留脸面。尤其最后一句,把韩延回、刘成之几人说的满面羞惭。
而江一凡和瑾融也颇感无辜,两人相视一眼,确定皇帝说的毛头小子,指的就是他二人。
陛下这话说的,也太不负责了。说那些顽固不化的老家伙也就罢了,可是,不好这么说他二人吧?
好歹他们两人也是陛下新政的坚决拥护者,已经脱离毛头小子的行列好长时间了。
皇帝申斥几位老臣之后,脸色丝毫不见好转,起身拂袖而去。
还是张存海匆忙喊了一声“散朝”,才迈着小碎步,带着几个贴身的宫女和太监,急追而去。
第一零二六章 独断专行
乾庆皇帝登基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把众大臣晾在大殿上,怒而离去的。
好在张存海临走时扔下一句“退朝”,否则,大殿上众人都不知应该散朝,还是留在原地,等待皇帝开恩,恩准他们离开。
韩延回等四位相公退去,各自拿出自己之前写的、展望机器时代未来的条陈,想着皇帝刚刚申斥他们不如毛头小子的话,很有骑虎难下的赶脚。
他们的条陈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没法儿和禹王、江一凡所言相比。可若是让他们增加新内容,又着实太难。
不是他们不肯用心,或者不赞成皇帝主张而懈怠。而是这些东西……着实不是他们的强项啊。
四人琢磨了半天,最后还是韩延回拿了主意。就他们之前写的这些吧,禹王殿下和江一凡说的那些,都是惊人之语,吓不死人都不算完。他们这些老臣,向来求稳,他们想不到那么离奇之物,也算情理之中。
刘成之听了韩延回的这番话,连连点头表示认同,心中那沉甸甸的感觉,才有了些许的轻松。
皇帝能拂袖而去,他们这些大臣却不能和皇帝斗气,更何况皇帝是申斥过他们之后,才离开的大殿。朝堂上商议的事情还没结论,总要问皇帝个主意,说说朝议之事该如何了结。
四人袖了各自的条陈,前往御书房求见皇帝。
皇帝宣四人觐见时,面上神情已经和往日没什么不同。只是,四人拜见之后,皇帝没像往常那样,给四位老臣赐座。
四人规规矩矩的把年前就写好的条陈奉上。
皇帝居然还真拿起条陈,一份一份认真看过。然后,面无表情的把条陈放在一旁,淡淡说道:“不经常接触具体实务,能写成这样,不错了。”
皇帝说着话,还有意无意的扫了一眼刘成之。
刘成之心里狠狠的打了个突,其他三位阁老可以说不经常接触实务,他这个主管工部,如今还兼任工部尚书的相公,若不熟悉,却是说不过去的。
皇帝动了动手指,张存海立即招手,一个太监上前,跪坐在一角的坐席旁,摊开笔墨。
韩延回等四人立即屏气凝神,圣上这是要吩咐事情了。圣上心情不好,一定不会说第二遍,他们可得挺好了。
虽然朝堂上吵成一片,最后也没议出个结果,可皇帝吩咐事情却很坚决,没一点儿打算和人商量的意思。
“其一,令鸿胪寺收集外域之地的各类讯息,无论地域远近,越详细越好。”
韩延回几人连忙应“是”。收集域外之地的讯息,皇上这是被江一凡所言触动,要做到知己知彼了吧?
刘成之和魏辛心情复杂。作为掌管国事的重臣,他们当然知道这是好事。但此事是被江一凡提及,而且涉及到推广那什么机器和工业,就令人不舒服了。
……唉,一言难尽。
一角的太监笔锋迅疾,把皇帝的吩咐和韩延回的回应,一一记录下来。
皇帝看起来连底稿都没有,只略作停顿,就继续说道:“其二,沿海和各边境衙门,凡有域外来人,衙门都要有详细记录,记录外族来自何处,途经何地。
若能提供更多地方的民俗风貌,可予以税务上的优待。衙门把收集到的讯息整理归档,每季一次,上报鸿胪寺进行筛选编撰。”
“其三,令工部官员尽快和齐家机械作坊接洽,把机器鼓风技术买到手,由工部下辖的作坊进行制造。”
韩延回面色一僵,这事……刚才的廷议没议出结果,难道就这么强行安排下去?
皇帝扫他一眼,说道:“就这么往下安排,哪个地方出了疏漏、有了阻力,报到朕这里,朕来处置。”
额……报上来,皇帝处置?有这句话放在这儿,谁还敢在明面上阻拦?他们阁部老臣又哪里敢说处置不了?
但是,圣上,您那维护了二十多年的清政名声,这是不打算要了?
您这么做,很可能会被人们私下议论,说您老人家独断专行的。
“其四,通知将作监,按照原定的工匠等级评定制度,着手进行第一次工匠等级评定。以后,朝廷每三年通过一次工匠等级评定。由将作监主持,工部、礼部官员监管全过程。”
“五,工部匠人按照蒸汽机的结构,再做几个模型,带动风叶转动。把这个模型放置国子监,让学子们也知道知道,这世上多了一种功效强大的器具。”
皇帝指派的这几项,除了前两条,后面三条都不太好办。
尤其是最后这条。国子监的学生们,一向眼高于顶,怎么可能把工匠类的东西放在眼里?若是看到蒸汽机运转,说些什么不好听的话,会不会生出事端?
韩延回思量着,说道:“陛下,这第五条,是不是可以暂缓?待到冶炼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再把机械结构对学子宣讲,岂不是更有说服力?”
皇帝大概能猜到韩延回顾忌的是什么,面色冷淡,说道:“这些天之骄子也应该知道知道,若是不能让百姓安乐富足,读那么多书又是为了什么?”
连多的解释都没有,皇帝就摆摆手,把人打发下去了。
四位相公退下,张存海把角落里太监的书记拿给皇帝过目。皇帝点头之后,把书记收在一旁。
皇帝不再纠结别的,拿起今日送进来的奏章进行日常批阅,竟是再没别的吩咐。
张存海在一旁看着,心痒难耐。廷议时,他看的清清楚楚,众位大人吵吵闹闹,虽然禹王和江大人说得有理,但也没能彻底服众。
这种局面下,皇帝舍弃众臣的疑议,一力推行鼓风机应用和工匠评级,只怕官员们会不服气,对皇上此举多有非议。
过了好一会儿,张存海试着提醒:“陛下,要不要请厉统领来一趟?”皇帝头也没抬,一边在奏折上批复,一边说道:“不急,先看看情形。没准儿用不着厉勉。”
张存海愣了愣,没明白皇帝的意思。但他是奴才,把心中所虑,提醒了皇帝,他就做到了自己的本分。至于其他,只要皇上不说,他更是没那许多好奇心。
皇帝打算看看瑾融会如何应对此事。
第一零二七章 盛世明君的形象
皇帝打算看看,瑾融会如何应对此事。
皇帝还记得,大年初一祭天之后,瑾坤和瑾翊先后求见。他们都情真意切的表示了悔过之心,想要重新为国分忧,替他这个当父亲的分忧。
这就是说,空悬的皇储之位,依然对瑾翊和福王有着诱惑力。这种诱惑力很强,强到他这两个儿子才静修了两年,就耐不住性子,急着要蹦出来了。
瑾坤、瑾翊之前都说过,瑾融在外逍遥自在了二十几年,为他自己赚取私财,而他二人在少年时,就开始为国效力。
当然,这为国分忧的说法,也只是对不知情的人说说而已。事实上谁更得益,父子几人心里都清楚。
问题是,瑾坤二人没做到知己知彼,瑾融并不是他们说的那么无害。
事实上,照瑾融自己说的,他幼时就动了当皇帝的心,甚至比瑾坤和瑾翊更少年老成一些。他可不是逍遥了二十多年,而是隐忍了二十年。
这二十年里,他看着太子稳坐皇储之位,看着瑾翊早早参政,势力渐渐壮大,有了和太子一争高下的能力。
即使这样,若不是他这个当老子的把他从豫远郡召回来,强行安排他参与政事,只怕这小子现在还暗地里筹划,积聚人脉和拥护者,以期在最关键的时候出手,夺取得他幼时就在谋算的皇位。
反观瑾坤和瑾翊,单凭这份耐性,他二人就没法儿和瑾融相比。
瑾融之前的拥戴者就不少,经过这几年的经营,着实又招揽了不少拥护者。
皇帝想看看,发展工业这件有争议的事情,又是瑾融自己的主张,他在其中会有什么动作。
没用工部去找齐家机械作坊,接洽鼓风机事宜。作坊的管事邱润生已经拿着材料,来衙门申报专利。
之前皇帝说过,让叶欣颜准备整个研发过程的账册,朝廷会按照研发成花费银两一倍半的价格,购买蒸汽机专利。
可真到了实际运作的时候,大概为了避免以后有人会借机强取豪夺,皇帝并没让朝廷官员这么做。
好在叶欣颜也不算黑心,用了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把蒸汽机和鼓风机的专利权让给了朝廷。
即使这个价格在叶欣颜看来很合理,但一经公布,也达到了举世哗然的地步。
蒸汽机虽然难得,其构思巧妙,完全称得上开历史之先河。
可是,历朝历代的精妙器物和作用巨大的工事多了去了。最终,不是那份机巧被历史湮没,只留下些许水花,就是功劳都在主事官员头上。从来也没见,哪个好处能落在民间作坊头上。
蒸汽机精妙,也终究是经工匠之手做出来的。这东西居然能卖给朝廷,还能卖出这样的高价。有如此巨额的收益,这个行当,是不是真的有巨大潜力,很很灿烂的前途?
接着,朝廷高价购买的蒸汽机,并没有藏在工部下辖的作坊中,只限于官方使用,而是把技术公诸于众了。
在京府衙门外的空地,蒸汽机的结构原理,和相关的零部件技术等一应图纸、文书,全部张贴在衙门外的告示栏中。
一时间,前去观看的工匠,如扑火的飞蛾般,层层叠叠的往衙门涌来。
来人众多且杂,还得衙门的差役和五城兵马司的兵士维持秩序,才不至于有过度拥挤导致的踩踏和混乱。
古来有句话,叫做:外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前来观看的,有很多都是来凑热闹的,然而也有众多工匠,是来看门道,并看懂了的。
随着告示栏前、将作监官员的讲解,蒸汽机的全貌展现在工匠眼前。相校于蒸汽机的精妙离奇,颠覆工匠认知的,还有朝廷工部技术的这个举动。
匠人历来信奉一个说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工匠行由来已久,从传闻中的祖师爷开派立宗开始,流传至今,怎么也有几千年了。可是,能把世所罕见的高深技艺公之于众的,还从未有过。
虽然蒸汽机的归属权在朝廷手中,可是,把此等技艺展示在众工匠眼前,让工匠们大开眼界的同时,也许也能让哪个工匠福临心至,从而琢磨出别的什么灵巧器物来。
这种机缘,那可是过去偷都偷不来的。
讲解蒸汽机的官员,指着另外的一处告示,继续解说:无论工匠还是富豪,凡需要蒸汽机技术、扩展蒸汽机用途的,都可以来相关衙门商谈。朝廷会以一个优惠的价格,授权其使用蒸汽机。
京兆府前的整条街巷,熙熙攘攘拥挤了半个多月,才渐渐有所平复。其中,看热闹的竟是占了八成以上。
就是这八成以上的看热闹的百姓,把他们听来的蒸汽机的奇妙之处,传得沸沸扬扬。
于此同时,另一个消息如火上浇油一般,把工匠的身价炒得火热。已经有确切消息传出,朝廷即将给第一批高技艺匠人评定等级。被评级的工匠,之后就能吃上皇粮了。
民间热议这些消息,只是下意识的八卦心理在作祟。工匠待遇什么的,和咱平民百姓没甚关系。
近几年,工匠的工钱确实有所提高,可实实在在得到好处的,也仅限于在齐家作坊做事的匠人。至于其它地方的匠人,也不过比原来多个三瓜俩枣的,和过去没太大不同。
所以这些热议没什么倾向性。
可官场上和利益相关方就不一样了,甚至包括国子监的学子们,也对近日工匠和工匠作坊的热度很不喜欢。这些动向,会让的他们寒窗苦读失去崇高性。
不管人们内心如何,至少在明面上,尤其是在很多热血青年学子眼中:追逐钱财,向来是受人鄙视的。
所以,就其追逐利益的品质来说,经商、从事买面的人,永远不可能让人们敬仰。
更不要说,靠一双手做活儿糊口的粗人。他们手上的油污和身上泥浆只怕一生都洗不干净,又有什么资格登大雅之堂?
于是,各种人的劝谏折子,如雪片一样飞进皇宫,都是劝阻皇帝遵循圣人之道,不可乱了自古以来的纲常规矩。
皇帝手里还有厉勉没动用,如雪片的折子也都交到厉勉手上,准备着随时发难。所以,皇帝本身并没多少紧张。
在皇帝的等待中,京城百姓之间开始流传,发展特种动力机器,绝不是工匠界的事情。蒸汽机普及,和工业化扩展,对于百姓民生,有多不胜数的好处。
在这种传言中,当朝乾庆皇帝,在各世家大族和朝堂上占据绝对优势的读书人的巨大压力下,依然坚持以百姓为本,一力为百姓多谋一份富足安康。
想到近几年大大减少的劳役征用,想到京城如今的繁华,以及在这种繁华下,百姓谋生也变得简单了很多……
再想到来往各地的人们说起的,迅疾如飞的轨道运输路线,让多少百姓免于服役之苦。
乾庆皇帝那盛世明君的形象,在百姓的心中悄然升起。
第一零二八章 繁杂的势力
“盛世明君啊……”皇帝听着厉勉的回报,满心惆怅。
他的确想成为一个名垂史册的盛世明君。可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来,他只能勉强算是个中兴之君,这还不能算近十年国库空虚,朝廷勉力支撑的局面。
在他执政期间,能拿得出手、写上史册的,大概也只有轨道运输了。即使这个,也需要把轨道运输线路持续用下去,能被历史记载。
若是继位子孙不愿意在这上面用心,待到轨道年久失修,只怕也是被漫长的历史风沙吹散的结局了。
皇帝对于京城百姓的盛赞,心向往之的同时,还颇感汗颜:瑾融这小子,拍马屁也得有点影子好不好?这么个搞法,他这个当老子是很心虚的。
他下意识的看看房间里,好在没外人,都是贴身伺候的心腹太监。
张存海和两个小太监的心下抖了抖。被人称道明君,这不是好事吗?就算有所出入,可这也不是咱们自己吹嘘的不是?怎么看皇上的样子,像是打算杀人灭口呢?
低头装死吧,这种时候,装死是最稳妥的。
皇帝收回视线,皱眉问道:“这是什么人主导散布的言论?”瑾融左右的京城舆论?
厉勉禀报完毕,等皇帝发话已经等了好一会儿。
这段时间,虽然没有皇帝的吩咐,作为皇帝的亲卫总领、天下最大的情报信息中心,厉勉已经从朝臣们的动向上看出,朝廷这段时间怕是纷争不断,需要密切监控各方势力了。
这种满天飞、几乎遍布京城街巷的言论、杂谈,不用人打探,就能听的七七八八。
至于探寻什么人散布的言论,那就需要专业人士出手了。
“工部郎中江大人有个师兄,名叫关禾,现居于齐家偏院,整日走鸡斗狗,和市井之徒涉及颇多。微臣属下所知,散布京城消息的,就是和关禾相熟、混迹京城各个角落的泼皮闲汉。”
对的,在厉勉看来,关禾就是一个走鸡斗狗的货色。
“江一凡的师兄?是读书人?”皇帝诧异问道,居然堕落到整日走鸡斗狗?
说起这个,厉勉很有些伤自尊,不愿提起啊。
“回陛下,关禾不是读书人,一向混迹江湖,功夫不错。日常闲暇时,也教授齐家两个哥儿武功。”
话说,像关禾这么难缠的主儿,还真不多见。
厉勉知道京城出了这么一号人,曾专门穿常服,状似随意的和关禾在街上对了对。
让厉勉很不愿意提及的是,他居然不是那货的对手。不但不是对手,在两人相撞、电光火石之间的几下交手之后,两人错身而过。关禾那货,居然回头,很是讥讽的瞥了他一眼。
就那一眼,厉勉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都觉得浑身上下的不舒服。
可是技不如人,奈何。那时的他气血翻涌,根本没余力再次交手。
且那货居于国公府后巷,虽然是齐家的人,但有安国公关照着,寻常人还真不能把他怎样了。
厉勉一向刻板阴沉,对吊儿郎当的关禾很看不顺眼,却又无可奈何。
只要一想到京城居然有这么个不着调的奇葩存在,而且还没人能把他怎样,厉大统领简直就是如鲠在喉的感觉。
“功夫不错?”皇帝立时来了兴趣,“有多不错?可比得上厉统领?”
皇帝倒不是对关禾感兴趣,而是觉得厉勉的神色很是有趣。
厉勉跟随他很多年,对于厉勉的自负,皇帝知之甚深。能让厉勉露出这样的神色,还不得不说功夫不错的,应该是个很让厉勉头疼的人。
果然,厉勉脸色瞬间就是一僵,回道:“回陛下,关禾的功夫高过微臣。”他这么多年效忠的主子,难道跟错了?哪有明知道结果,还这么不给人面子硬问的?!
“你们交过手?”厉勉居然真的不是人家对手?没有打得昏天黑地吧?
“只是在街上走着时,两人碰了一下,微臣落了下风。”厉勉说的是碰了一下,可在场的皇帝和三个太监没一个认为,他和关禾只是碰了一下这么简单。
厉勉见皇帝还要八卦的样子,连忙提醒道:“陛下,那个,关禾是江湖人士。”没办法,在关禾的问题上,他实在不想再受打击了。
皇帝一笑,没再继续让厉勉不自在,“京城的泼皮闲汉不少,难道都拢在关禾手中?”
对皇帝的提问,厉勉表现的极为不屑。就关禾那货,他还能聚拢人手?有那时间还不够他到处转悠,或者坐在酒楼喝个小酒呢。
想让他实实在在干点事情,那得重新投胎再活一世!
“那倒不是,最早时候,关禾是作为叶大小姐的护卫来到京城的。后来,和京城的闲汉有过冲突,把那些人打服了。关禾浪荡性子,闲来会和这些人吃吃喝喝,倒也没刻意掌控,只那些人愿意帮关禾的忙。”
厉勉一边说,一边在心里泪奔。这么好的构陷机会,他没法儿黑那家伙一下子,把他彻底剿灭了。
唉,算了,没有关禾的京城地痞,好像少了很多趣味。京城嘛,就算是地痞闲汉,也应该高于其他地方。
“哦,”皇帝的语气很复杂,有叹息也有怅然,“瑾融这些年还真没白过,居然阴差阳错之间,让他有了这么繁杂的势力。”
厉勉没敢搭话,张存海也依然装死。这是人家皇室父子的家事,他们可不敢表达任何意见。
更何况,皇帝这声感叹里面的意味太过复杂,岂是别人能搀和的。
皇帝也没打算征求谁的意见,“这些流言……那就让人盯着些,不要闹出别的事端。”
厉勉答应一声,见皇帝没别的吩咐,就退下了。
皇帝这意思很明显,盛世明君的议论尽可以说。至于别的,为了避免闹出事端,当然要控制一下别的言论。
有关禾的那些闲汉,还有亲卫营的势力,控制些留言还是能做到的。
…………
随着皇帝盛世明君的呼声愈演愈烈,百姓们对那他们还不曾见过的、机器的支持也越来越响亮。京城中,反对新政和给工匠体面的势力有些坐不住了。
百姓的议论向来纷乱,说什么的都有,可这次却完全是一边倒的态势。
这样的流言应该有人操控,但等到他们想到由头,开始着手查这些议论的来源时,那些闲汉早已功成身退,去做他们专职工作了。比方闲逛寻衅、讹个小钱、收收保护费之类的,好似他们从来也不曾关注过流言这回事。
第一零二九章 摆上明面
就算找不到如此有逻辑的议论的来源,该挽回的事情还是要挽回的。
三月初,一日的早朝,阁部再送上一大摞反对新政的折子,被皇帝轻描淡写的摆摆手,搁置一旁时,朝堂上再起波澜。
这些折子和之前的一样,都是劝诫皇帝三思,论述工匠粗劣、不能登大雅之堂,皇上决不能因宵小作祟,而断送了一世清明。
这已经是他们这些敢于劝谏的忠臣,写的第三份折子了。为了能把同样的劝谏,写出新意,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