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喜乐田园:农妇当家-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那个闯进厨房的人回去后就直接回了家,派去盯着他的人也没气馁,愣是在他家的房顶上守了一夜,终于守到他天没亮就出门。跟着他绕了许多弯路,最终来到余奚县的宰相府。
  那人也没敢走正门,到了侧门敲了门后,被带进宰相府。
  之后的事情就没法再盯了,但自从余奚成为平王府的封地之后,在自己的封地上被安排了宰相这么一大家子,安宜阳可能不多关注一些吗?
  刚好那次宰相府出了刺客一事后,很多下人都被砍死砍伤,府里的人手严重不足,安宜阳就将自己的人手安插进去不少,如今宰相府里有点风吹草动都瞒不过安宜阳。
  在外面守卫的人也不急,等那人再从后门出来后,才用特殊的方法联络到宰相府里的人手,将那人进府后的一举一动都摸得清清楚楚,除了最后那人与孙鹤轩进到屋子里说了什么不清楚,但显然他是孙鹤轩派到平王府里的奸细,只要知道这点就知道要防着谁了,至于孙鹤轩的目的慢慢查就是,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他,还怕他不露出蛛丝马迹?
  安宜新得了信后就去与安宜泽和安宜武商量,安宜阳还躺在床上养病,他们不想打扰他,而田喜乐怎么说也是女人,他们一群男人解决不了问题还要让大嫂费心?大嫂如今为了大哥的病都累瘦了,他们可不忍心再让她为此事操心,这件事儿啊还是他们自己解决了。
  又查了两日,终于查出一些眉目,孙鹤轩竟然在城里开了一间酒楼,酒楼里的装潢是按着牛肉面店的装潢来的,里面不卖炒菜,只卖炖锅。
  从开业之初客人就不少,五份炖锅几文到十几文不等,吃饱了也不会太贵,倒是抢了不少牛肉面的生意。
  安宜新也派人去买了几个炖锅回来尝了,正是之前卖给刑向明的味道,可见这个卖炖锅的酒楼里也有刑向明的手笔。
  不过也没谁就规定不许人家合作卖炖锅,安家兄弟几个知道此事后也只是派人留神一下,别让他们使什么坏,也没去扰了他们的生意。
  只是因他们的炖锅一开,牛肉面的生意受到一些影响,好在影响到的也只是余奚的一间牛肉面,而这间牛肉面店是方夫人开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在别处钱也赚到了就没太放在心上。
  毕竟孙鹤轩和刑向明现在根基不稳,也不敢太明目张胆地与安宜阳他们对着干,若只是为了赚些钱他们也没必要与之为难。
  一直到了三月底,城外的田地开始耕种,城里的路也修得有模有样,城外的房子也修好了一些,只等再晾些日子第一批难民就能搬过去了。
  而在这之前难民们就已经开始在城外开垦荒地,早起带着农具和饭碗到城门口等着发粥,吃完了就去劳作。
  中午吃的饭则是平王派人在地头上做了的,除了一些白粥干粮外,隔上几日还会做些肉粥和肉菜,免得大家劳作太辛苦吃不好身体吃不消,虽然看似简单,但如今十三县里住了上万的难民,都要平王府养着,而且一养就要至少养一年,就算平王府之前财大气粗,也不敢太任性地使钱,免得将来真有用钱的时候再拿不出来。
  好在这一个多月从牛肉面店收上来的税也不少,虽然相对于这些难民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但聊胜于无。
  到了晚上,这些人再扛着农具回城,在城门处依然用过饭后再回各自的安置之处,只等着什么时候城外的房子能住了,城里的压力才会略减。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奔而来,安宜阳从打病好之后就一直忧心忡忡,一是担心皇上的态度,一是担心自己的能力有限,再让这些投奔而来的百姓最后失望。
  尤其是那些从外国投奔来的难民,安宜阳更是头大。留吧?怕其中掺杂了外国奸细。不留?看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若不是实在过不下去,谁愿意背井离乡?
  可皇上的旨意一直不到,安宜阳也只能先拖着,希望最后皇上的旨意不是让他把人都赶回国。
  终于,在四月初三这天,接到皇上的圣旨,圣旨除了让安宜阳有对封地的绝对自主权之外,还重新制定了十三县的地图,明确地将十三县范围明确了,并设立为府,取名奚间府,由平王管辖,在奚间府的一切事务都可由平王府直接处理,官员也由平王直接任命。
  若是从前平王府众人对十三县的归属感还不太强,但在圣旨真正将十三县合并了,也给了平王府绝对的权力之后,大家这才将奚间府真正当成了家,再做什么就更有动力了。
  田喜乐前世虽然没养过蚕,但她见过别人养,而且,养蚕还不耽误做别的事情,若是家家都养些蚕不但能增加收入,他们种的桑树也能派上用场,不然种那么多桑树就只为了采桑椹吗?
  可看百姓们对养蚕的兴趣都不高,田喜乐干脆就自己先养了起来,不但在自己住的院子里养,也带动府里的丫鬟们一起养。甚至还让方夫人等人也跟着养,虽然方夫人等人还有些不太情愿,毕竟开牛肉面店已经够她们忙的了,谁还有闲心养这个?
  可是田喜乐既然跟她们开这个口了,她们当然不好拒绝,于是,就弄了些蚕宝宝回来让府里的丫鬟们养着。
  一些人听说世子妃和城里的夫人都养蚕了,想着反正也就是采桑叶切桑叶再收拾蚕沙费点事,若是养好了还能卖蚕茧,养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
  一时间,奚间府的百姓们都忙的热火朝天,种地的种地,养蚕的养蚕,还有去年家中养了牛羊,今年眼看牛肉面店开的好,打听了知道因为牛肉供应不上,不然牛肉面店还会往别处再开,大家就都不担心肉会卖不掉,于是原本就犹豫着想要养牛的也不犹豫了,都想要多买几头牛回去养。
  除了年前从临国又买了不少母牛和小牛之外,这一年也有不少母牛下了崽子,虽然到后来这些牛崽子还是没够要养牛的农户分,但大家都愿意养牛也算是好事儿。
  除了甜高粱要继续种之外,也有不少人又开垦了土地弄稻田养鱼,有一些是去年尝到了甜头的,也有一些是去年看别人赚钱眼红的,不管是谁,只要想要努力安宜阳都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
  只是城外的土地都不多了,还陆续有别处的百姓赶过来,若之前赶过来的都是难民,这回也有一些看好奚间府的发展之势,想要在这边安家的。
  虽然大家都信任自己,安宜阳应该高兴,可对于奚间府的接收能力他比谁都清楚,虽然暂时还没达到饱合,可人口再这样飞速发展以后,压力就会越来越大,现在来的百姓还有土地可分,也有房屋可住,但再这样下去不出一年,再有百姓过来恐怕就无处安置了。
  按安宜阳的意思,他不想再接收百姓了,可每当看到那些百姓眼中的信任,安宜阳又不忍心拒绝,但若要一直这样下去,百姓们无地可种,无房可住奚间府最终还是要盛极而衰。

  ☆、第383章 富民方案

  第383章 富民方案 
  想了很久之后,安宜阳最终做出决定,那就是与相邻府县合作,既然他一个奚间府解决不了这么多的问题,那就把问题再推给别人一些好了。
  之前没有皇上的准主意,安宜阳还有些担心,如今皇上的态度很明确,就是想要让他把奚间府治理好,而且还给了他那么大的权力,安宜阳还有什么好担忧的?
  何况把奚间府治理好的同时,再把别处也带动起来,皇上会更加欣慰才是,毕竟他将奚间府送给他们做为封地的目的之初也不是为了封赏,或许只是想让他们把奚间府给治理好,毕竟奚间府实在太穷了,若没有皇上明确的态度,就是平王府再有钱,谁敢花那大力气去投入?不但要劳心劳力,还要使钱使力,这些都是小事,最怕的就是皇上的猜忌。
  所以,皇上才会把奚间府整个都送给平王府,目的就是让安宜阳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若有可能,皇上当然希望所有最富足的的土地和城池都是他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安宜阳倒没直接跟邻近府县的官员接触,毕竟有些事情他们也做不了主,安宜阳直接一道奏折献给皇上,除了在里面提出一些很有效的治理和合作方式,也提出可以让邻近府县接收难民,除了可以缓解奚间府的压力,还能丰富邻近府县的人口。
  虽说当初划分时皇上完全没客气地把最穷的县都送给安宜阳,甚至连不属于十三县范围内的几处也都给划分过来,但毕竟离的都不远,相邻的几个府县都不算富裕,安宜阳相信他的这个提议皇上肯定不会拒绝。
  毕竟那些府县的治理他不打算参与,只是出主意,让皇上派人来管,皇上也不会因此对他有猜忌。
  而在这份奏折当中,安宜阳给皇上提出两套方案,一个是他可以派人帮着当地官员发展建设和研究农业,把邻近府县往农业强府强县上发展,稻田养鱼可规划着施行,种桑养蚕也可以大力开展,还有养牛养羊都是不错的选择,安宜阳甚至给皇上展望了一下未来,牛羊势必会成为普遍的食材,甚至为了能大力推行牛肉的发展,他还可以免费向大家公布一些牛肉的做法和吃法,定会让大多数人都爱上牛肉。至于说为何不是让所有人都爱上牛肉,安宜阳也听田喜乐说过,总有那么一些人是不喜欢牛肉的膻味,就像那么好吃的羊肉,不也是有人喜欢有人厌烦吗?
  而第二套方案则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更多地开展旅游业,这当然也是田喜乐给提出的建议,在她看来,大家解决温饱之后就喜欢在休闲娱乐上花些工夫,这时候一些好玩又有趣的地方就能吸引到更多的人了,就好像他们之前在京城边上的温泉庄,从开放之初就客似云来,即使后来周边也出现了很多差不多的庄子,他们的温泉庄还一直那么赚钱,可见大家吃饱喝足之后,更大的乐趣就是玩儿了。
  奚间府邻近的府县多是地多人少,要想把大片的土地都治理起来也不现实,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就算将来人口再发展,也不可能达到京城那种繁华的程度。
  而且,人口真的发展太多,这些人口从哪里来?这边的人口多了,势必别处的人口就会减少,若是为了发展这边而让别处衰败也就违背了皇上的初衷,所以安宜阳的意思还是尽量将那些难民离开最多的地方也治理起来,毕竟那些地方再穷还穷得过从前的余奚几县?
  何况那里的人口也没多到无处安置,完全没必要为了把奚间府发展起来,而将别处变成荒城。
  而那些百姓之所以宁愿背井离乡也要到奚间府来,除了是慕平王世子之名,更大的原因则是在本地过不下去了。不然就算奚间府的发展势头再好,也没多少人愿离开住惯了的家乡。
  所以,安宜阳的意见还是要让百姓能够在原地安居乐业。
  而这个安居乐业的前提自然是要让百姓的生活都富足起来,相对来说,虽然那些百姓逃离最多的地方比奚间府富足一些,但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发展不起来,倒也不能说就是当地官员无能,也是这个时代的人目光有局限性,无法像田喜乐想的那么多、脑子也有那么多比较先进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交通太落后了,除了马车就是走路,而且就那能颠死人的路,从平安镇到京城,再从京城到余奚,只这两次长途跋涉就已经让田喜乐后怕了,所以田喜乐给安宜阳出的主意还是:要想富,先修路!
  甚至在提出这个主意的同时,还给安宜阳画了好大一个饼,路修好了,各处来往也就紧密了,不但能把当地的东西运到别处,从别处再运来的东西也没那么费劲,只要宣传的好了,很多人都会选择在有钱有闲的时候到别处走走。
  比如一处被炒起来的温泉,几处被夸大的名山……只要运作好了都能赚钱,赚的还是外地人的钱。
  所以,穷不怕,就怕没有自己的特色,安宜阳在给皇上写的奏折上着重将这些分析了一遍,只要皇上能够看懂他的意思,还怕奚间府周边发展不起来?
  要说起来,本朝也算是国富民强了,只除了那么几处最穷的地方一直停滞不前,皇上若不是实在没办法了也不会把奚间府就这么送人了。
  而且,安宜阳也明白,奚间府虽然看似太平,但因与临国离的太近,一直都是摩擦不断,只是因为前几年赶上临国连续两年天灾,才给了奚间府一些喘息机会,如今终于从天灾中缓了过来,临国最近又有些不安分,若不快些把奚间府及周边强大起来,很可能临国又要蠢蠢欲动了,毕竟一个人口稀少的边境和一个繁华强大的边境,临国也会知道哪个更容易下手。
  只要奚间府及周边强大了,临国最终也会因忌惮而打消不该有的念头。
  在收到安宜阳的奏折之后,皇上把自己关在御书房里一下午,翻找了早些年和近些年的一些书籍之后,不得不承认安宜阳奏折上所说的第二套方案似乎是能更快地将奚间府相邻府县壮大的好办法。
  他之所以放任奚间府大力接收人口,除了想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奚间府之外,更大的原因也是想要尽快让奚间府强大起来,这样也能让他少派兵力去边境防守,也不用担心临国蠢蠢欲动。
  所以,皇上对于安宜阳给出的第二套方案很看好,他当然明白修路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只是修路不是小事情,除了要有大量的银两支撑,还要有个稳妥的人来主持此事。
  外戚他信不过,那些朝中的老油条他更信不过,就怕先皇给他留下的那么富足的国库,最后都被他们给中饱私囊了。
  思来想去,就被他想到了安宜泽。首先,安宜泽之前在蒙县修建房屋一事他很清楚,也很佩服安宜泽的毅力,这点灵香郡主没少在他耳边唠叨,当初可是没少说安宜泽为了修路还跟工匠们一起吃住、一起劳作,想到安宜泽那细皮嫩肉的模样,若不是灵香郡主亲眼所见,他都很难相信。
  其次,安宜泽的能力也很突出,他去过几次蒙县,那还是他做为皇子的时候,因为灵香郡主的原因,他很好奇安宜泽这个人,偷偷带人去过几次,除了看到与工匠们一起在工地上跟泥猴子似的安宜泽,也见识到他建的那些房屋,虽然因要卖的人群不同,房屋建的也多有不同,或高大气派、或婉约精致、又或者坚固耐用……但无一不体现出安宜泽做事的认真和能力,皇上对安宜泽的印象很不错。
  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皇上相信灵香郡主、相信乐双公主,相信她们选人的眼光,更相信有灵香郡主在旁协助,安宜泽绝不会对修路工程敷衍了事,也不会做出那种中饱私囊的事情。
  安家人别的没有,赚钱的本事却是比谁都强,而他们至今还没有大肆敛财,除了是他们都在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之外,也说明安家人对钱财都不那么看重。
  有赚钱的本事,却没有赚钱的迫切,皇上觉得安家人还是可以信得过的,尤其还有灵香郡主从旁协助,把修路一事交给安宜泽去做,他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一道圣旨来的在安宜阳的意料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他没想到皇上最后竟然选择把修路一事交给安宜泽来做,虽然他相信安宜泽有这个能力,但他无官无职的真接手这么大一摊事儿,会不会被别人说闲话?
  若只说他靠着平王世子的关系还好一些,若是说他仗的是灵香郡主的势……安宜泽原本就是心高气傲的主儿,会不会因此再与灵香郡主闹不愉快?要不直接跟安宜泽说是他把安宜泽推荐给皇上的?

  ☆、第384章 平王的失落

  第384章 平王的失落 
  就在安宜阳犯难时,却不知安宜泽已经接到皇上的一封密信了,虽然皇上的这封密信来的让安宜泽有些措手不及,但信里的措辞诚恳,皇上也在信中说了他曾经去蒙县看过安宜泽建房,不但肯定了安宜泽在建房上的天赋,同时也很欣赏安宜泽不怕吃苦,事事都要亲历亲为的决心,皇上在信的最后表示:修路乃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若不能用个信得过的稳妥人,皇上倒宁愿不修这个路,而安宜泽正是皇上信得过的那个稳妥人,希望安宜泽不要退却。
  安宜泽看过信后竟有些心潮澎湃,除了是因皇上对他的信任而激动,更多的则是觉得自己可以有一番作为,还是在他最喜欢的事业上。
  灵香郡主也很高兴,虽然安宜泽忙起来就少了陪她的时间,可她就是喜欢看安宜泽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忙碌时眼中闪烁的光彩。
  接到皇上的密信,安宜泽拿着密信就来找安宜阳,开门见山地就将他的志向跟安宜阳讲了一遍,倒是让安宜阳把准备了许久的话给咽了回去,安宜泽高兴就好,不管是他劝服的还是皇上劝服的,没有勉强、没有为难,安宜阳知道安宜泽是真喜欢做那些事情,就像他不在乎滚了一身泥地与农夫们下地种田,不也是因为真的喜欢了?
  奚间府的路修的已经差不多了,古时修路不像田喜乐前世那样又是水泥又是柏油,这时代的路多是粘土路,最多就是在粘土里掺点米汤,城里的路或许还会在上面铺一层青砖,城外的路基本就是粘土路夯实,这时代又没有几吨几十吨的卡车在上面风驰电掣,这样的路面已经足够马车行驶了。
  而这样的路面修筑起来也很省时,又有整个奚间府的百姓帮忙,在农忙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将路修的差不多了,半点没影响到田地里的活计。
  而此时剩下没修的路还在继续修着,田里的百姓也干劲儿十足,有平王盯着田地里的事情,安宜阳也能轻闲不少,所以说,他那个爹也不真正就是草包,就是懒散了半辈子,这发奋起来能力还真有。
  而随着安宜泽要去相邻府县主持修路大计,一些残留下来的房屋建设则被交给安忠,跟着安宜泽盖房也有两年,安忠倒是长进不少,只是习惯了跑腿做事,他在决断上还有些欠缺,遇到事情就得来找安宜阳解决,偏偏他又觉得自己在安宜阳面前很不受待见,所以,思来想去他就看中了平王,实在是平王没有架子,遇到谁向他请示问题都乐呵呵地去解决,真解决不了了也会跟李航和小陆子商量,实在还解决不了再去找安宜阳,反正平王不会敷衍了事。
  一来二去安忠倒是跟平王混熟了,平王就有些理解不了安忠为何每次见到安宜阳都跟耗子见了猫似的,在别人眼中安宜阳可是很好说话的,平常也很少见他发脾气,也只有在安忠面前安宜阳才会多一些平常不大见到的情绪。
  问了安忠之后,安忠很无奈又很无辜地苦笑道:“大概是底儿没打好吧!”
  平王倒不知道前因后果,左右也无事就让安忠将这个底儿怎么没打好讲一讲,结果听到安忠说起当年的安家和当年的安宜阳,听着听着就有了感触,他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那么长大的,想想很是遗憾,但听说安家的老爷和夫人活着时对安宜阳视如己出,弟弟妹妹们也对他亲近信任,平王心里竟然微微有些发酸,难怪这个儿子一直对他不亲,就算现在关系一日比一日好了,他也没体会到安忠口中所说的那种父子亲情,像安老爷冬天会陪着儿女们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夏天会带着儿女们泛舟湖上、下河摸鱼,那种亲情他这辈子都没试过,或许也可以试试呢?
  而同时,想到安宜阳当年的失踪很可能是范氏做的,虽然还没有证据,但她这些年也没少做些上不得台面儿的事,若是有人对安宜阳出手,绝对跑不了她。
  如今对范氏已经没有多少情分的平王就觉得范氏真是太可恨了,若不是她,他能少了那些与儿子相处的经历?却完全忘了,刑向明一直被他养在身边,似乎也没有过那种经历!
  回到王府,平王问世子可在府里,得知安宜阳就在书房,大步流星地赶过去,推门进入时就看到安宜阳坐在书案前翻着一卷卷宗,而田喜乐在一排书架前翻找。听到平王推门进来的声音,夫妻俩同时回头,用疑惑的目光盯着跑的满头大汗的平王,不知这位今儿又要抽什么风。
  平王原本兴冲冲地跑回来是想问安宜阳可愿随他去游湖,虽然儿子大了,不如小时候软嫩可爱,但父子俩拉近感情的机会还是需要把握。
  可看到书房里的田喜乐时,平王老脸一红,想不到竟然被儿媳看到他不端庄的一面了。不过,若是让平王知道在田喜乐心里,他就没端庄过,恐怕平王直接能呕到吐血。
  安宜阳抬头看了眼平王,虽然不知这个父亲又抽哪门子的疯,但怎么都是父子,又是当着媳妇的面,该给他的面子得给,起身道:“父亲突然前来可是有事?”
  见平王为难地看了眼自己,田喜乐笑道:“父亲来找世子怕是有要事相谈,我就先退下了。”
  说着朝平王拜了拜,拿了一本刚翻出来的书出门,平王无意中扫了一眼,见书面上写着:铁器牛耕谱。平王不得不感叹,难道他们夫妻就得了皇上的重用,田喜乐一个弱质女流看的都是这种农业的书籍,他这个做公公的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啊?
  等田喜乐出了门,平王还望着田喜乐的背景有点发呆,安宜阳有些尴尬地咳了两声,成功地拉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