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喜乐田园:农妇当家-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发那日,平王妃和老王妃怕他们去了蒙县缺吃少用给备了几大边,不但有庄子出产的瓜果蔬菜,就是鸡鸭米粮都有,当然用的也都事无巨细地整理了一遍又一遍,就怕他们过去蒙县会吃苦。
  安家兄妹自然也来送行,看到腰挎大刀,带着兵卒耀武扬威的安宜武时,都有些无语,可看安宜武目不斜视,好像他们就是不认得的陌生人时,他们干脆也当安宜武是陌生人,当初他执意从军,他们心里都还气着呢。
  安宜新安宜蝶和安宜秀送出几里就回去了,安宜泽却是要跟着到蒙县看过才回,不然大哥大嫂去了陌生的地方他也不放心。
  二百多里路并不算远,早起出发,途中还停下来歇了一阵子,下午也就到。
  蒙县和周边几县的县令已带着人在进往县里的路上等着,见到安宜阳一行人便热情地上来见礼。虽说安宜阳身上没有官阶,但平王世子的身份在这些人面前就已经是极高了。
  蒙县的县令姓朱,是个四十多岁的矮胖男人,倒是个忠厚的面相。想也是若不是太忠厚的,又没什么靠山,也不会被派到这个人口总数不足千人的蒙县,估计离京城远远外放的县令都比他自在。
  因有田喜乐随行,朱县令的夫人于氏也同来,男人在县衙的前厅喝酒,女人们则在后宅里摆了宴。
  除了于氏,还有相邻几县的县令夫人也过来相陪,对田喜乐都多有试探。
  因这里离着京城没多远,对于京城的一些动向大家都心知肚明,自然也知道田喜乐在京城管理的京味有多赚钱,只是在蒙县这种人口都不过千的县城又有什么可发展的?能让大家好奇的自然就是稻田养鱼。
  虽然嘴上奉承着田喜乐,心里想的却都是,稻田养鱼?还不把稻苗都吃干净了?到时平王世子带着世子妃捞了一笔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烂摊子给他们。
  田喜乐看出这些女人的心思,也没对她们解释太多,在田喜乐的心里,这些整日就知涂脂抹粉互相攀比的女人跟她们说那些她们也未必懂,也未必愿意懂。有那时间她们更愿意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宅斗中。
  这顿饭吃的有些乏味,不但夫人们让田喜乐乏味,一桌子被夫人们推崇的好菜也让田喜乐乏味,在她们口中被说成难得的美味,在田喜乐吃来都是各种不足,或这不是在京城,也不是在京味,田喜乐还得低调地说菜很好吃。
  而与后宅不同的,前厅的气氛则很融洽,在蒙县做了五年的县令,朱县令的痛苦经历很值得人同情。
  像别县的县令,多多少少都能有些孝敬银子,他这里为了留住为数不多的百姓,别说孝敬银子不敢拿,就差没往外贴钱了。
  而迎来送往又都需要银子,他每月那几斗米的俸禄自家吃都勉强,若不是邻近几县的县令都知道他的为难,也知道他是个老实人,对他还有些帮衬,按他的话说,他都想没事儿的时候拿个破碗出去讨饭了。
  当然,虽然他大多时候都是没事儿的,可讨饭还得跑很远,蒙县这里百姓可是穷的很的,一整个县城里的住户才几百人,还都分散开,若不是有重要事情时让衙役们挨家挨户去敲门,平常在县城里几乎都看不到人影,说这里是座鬼城都不为过。
  朱县令喝多了几杯酒,拉着安宜阳的袖子哭:“世子爷,您是有大本事的,你可得帮我想想办法,在这样下去,卑职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了。”
  安宜阳来之前就派人打听过了,知道朱县令心里苦,安慰几句:“于大人放心,这次皇上派本世子过来,就是想要改变蒙县的现状,我们只要将稻田养鱼弄好了,蒙县定会恢复从前的繁荣。”
  朱县令听的满眼含泪,虽然他过来蒙县时,蒙县就是这鬼样子,但蒙县因是京郊县城,曾经也是繁华过的,比起那些边远的县城,这里也是去京城的一个必经之路。
  只是在经历过那场瘟疫之后,蒙县曾经的百姓十有九死,从那之后这里就几乎成了一个死城,过往的客商宁愿多绕些路也不愿从蒙县里过。能在蒙县落户的百姓,不是在别处实在过不下去了,就是一些从外面来京城又没什么钱的,但凡有点本事的,都不愿到蒙县来,哪怕蒙县几乎没有税收也不愿来。
  得了安宜阳的保证,酒又喝的有点多的朱县令又哭又笑了一气,才被安宜阳让人给送到后衙去,而那些临县的官员想从安宜阳这里打听的更多的则是稻田养鱼之后,会不会对他们的利益有影响,毕竟他们那几个县都是繁华得很,可不像蒙县这样让人提之色变。
  安宜阳也不向他们保证什么,只道:“皇恩浩荡,我等只要替皇上办好差,皇上定不会忘了我等的功劳。”

  ☆、240。第240章 皇上给的保证

  240。第240章 皇上给的保证 
  话说到这份上,那几个县令也觉得无趣,又喝了几杯酒后,安宜阳提出告辞这几个县令就一直将安宜阳送到之前就已经派人修整好的住处。
  县令们离开,安宜阳到后院去找田喜乐,见田喜乐坐在桌边发呆,问道:“想什么呢?”
  田喜乐道:“我在想蒙县还真是穷,从县衙一路过来,我愣是一个人都没见着,你说这里不会除了朱县令一家,就没别的活人了吧?”
  安宜阳笑:“自然不会,我来之前已经派人探听了,蒙县除去朱县令一家,算上差役如今还有居住百姓五百六十三户,共计七百三十六人。”
  田喜乐听了这个数字皱了皱眉,“五百六十三户才七百三十六人,那岂不是说住着很多都是单身一人?”
  安宜阳点头,“确切的说应该是大多数,不过这些人多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壮年,平常就在县城外种些地,吃饭倒是不愁。”
  田喜乐道:“可这人也太少了,蒙县外面的土地很多,只靠着这些人肯定是种不过来。”
  安宜阳点头,“这我也知道,开垦土地一事你也不用犯愁,皇上既然能将此事交给我,自然也会给我一些权力,比如说调动一些军队的士兵来充当农夫,只是不到万不得已,那些军队还是不调动的好,左右还有些日子,明日我们到城外走走,具体事宜还是等看过再说吧。”
  田喜乐也只能点头,来之前她即使有心里准备也没想到蒙县会这么穷,最重要的是没想到人口这么少,原本还想等他们安顿下来后,让安家兄弟把店也开到这边,可看了这里的人口,真开了店也得有人吃才行。
  就是不知一到蒙县就去查探县况的安宜泽能有什么收获。
  此时的安宜泽身后跟了两个随从在蒙县里逛着,逛了一圈下来不但没有失望,反而对蒙县的发展更有信心。
  虽然这里不能像之前设想的那样多开几间酒楼种菜,可正因为这里地大人少,若是前期在这里小小地投入一些,等过些年蒙县发展起来,利润可就大了。
  安宜泽对安宜阳和田喜乐很有信心,确切地说应该是对田喜乐很有信心,既然她说稻田养鱼能成就一定能成,而别人只要看到蒙县这边发展好了,相信一定会吸引很多人过来。用不了几年,蒙县就能成为周边最富的县。
  回到田喜乐和安宜阳在蒙县的住处,安宜泽很兴奋地将他的看法跟安宜阳和田喜乐说了,安宜阳听了也是信心十足,只有田喜乐很无语地发现,似乎他们兄弟俩都对她的期待太高了,她都没信心能把蒙县治理好啊。
  不过,这种被信任的感觉虽然是负担,于她来说也是动力,或许,她真能让蒙县成为周边最富的县呢。
  只是,人口问题还真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之前安宜阳让人到周边县城去张贴了告示,只要百姓愿意到蒙县定居,不但会在城外给规划一大块免税三年的土地,还会教他们如何稻田养鱼,而且三年间若是做得好,这些土地还能免费送给他们。
  原本倒是有一些对免税三年和免费得一块土地动心了想搬到蒙县的,一听稻田养鱼又都打了退堂鼓,万一像别人说的鱼把稻苗都吃了,他们辛苦一年可不是白干了?
  当然,有犹豫的,也有愿意赌一赌的,像因各种原因到蒙县落户的百姓,平常就在县城外种些地度日,如今有这些保证,他们也愿意试一试,反正那些土地也不属于他们,若真干了三年赚到了,往后这地就完完全全归他们了。
  只是这样的人还是太少,比起蒙县外大片的土地,这些人的加入也就是杯水车薪,但聊胜于无。
  人太少,相对于大片的土地来说也起不了什么作用,难道真要调用军队吗?
  安宜阳很为难,若不是万不得已他不愿意走这一步,毕竟蒙县的土地很大,少量调动军队来进行旱田改水田还成,若是长期用军队来管理田间,那就得不偿失了,毕竟军队是用来保护京城百姓安危,都调到这里种地,京城谁保护?
  最后,还是安宜泽给出了个主意,实在吸引不了人来种地,那么就从外面雇好了,先雇大批劳工配合军队将旱田改造水田的工程完成,剩下的一些日常田间管理的人就不需要这么多,这些钱虽然不少,但对于安宜阳和田喜乐来说还是负担的起的。
  最让安宜阳和田喜乐觉得这个投入值得的就是皇上不是说了,三年免征税,那么他们雇人来种地,种地的收入不也就归了他们?虽然前期投入是多了点,可最后的收获也大。只是皇上不会最后眼红他们的收入吧?
  安宜阳觉得这个还真得跟皇上谈好,不然君心难测,他们赚了钱后,皇上一声令下都归了国库,他们不是赔大发了?而且这还没处说理去。
  而且,等明年都看到稻田养鱼的好处,也都愿意来种田,皇上再将土地分给别人种,他们哭都没地儿哭去。
  于是,安宜阳回了一趟京城,跟皇上秘谈了一个多时辰,出来时拿了一张皇上亲笔写的契约书,蒙县的土地归平王世子刑绍阳种三年,每年税收一成,三年后收回分发给百姓,而三年间朝廷不得有任何干涉。
  安宜阳拿着皇上亲笔所写又盖了玉玺的契约书回来,田喜乐郑重地收好,这些就是他们三年付出努力的保证,有了这个他们就能放开手脚了。
  二月中,不但蒙县周边贴满了蒙县招农夫的告示,就是再远些的地方也都贴满了,上面开出的丰厚工钱让很多家中劳的揭不开锅的人动了心思。
  原本还怕蒙县土地无人耕种,如今却要避免来得太多人没地可种,毕竟工钱是要田喜乐和安宜阳掏银子给付,他们当然不想养闲人,按着土地规划出大约需要多少人手,挑选的都是身体最好,种田经验也最足的农夫。
  因为是拿工钱做事,这些农夫也不管是稻田养鱼还是麦田养鱼,反正有工钱拿就成。不过十天的时间,人手就招募足了。
  而此时,皇上也派人从别处调了不少士兵来进行旱田改水田的工程,毕竟旱田没有那么高的田埂,但养鱼要做的事情就很多了,要加高田埂,挖集鱼坑、放拦鱼网……
  好在有军队帮忙,这些事情就都不那么让人棘手,而这些军队里,只有同安宜武一起来的负责护卫的那些是京城派来的,剩下的都是从别处调来,让田喜乐觉得皇上其实还是满有心计的,估计也是怕京兵调多了他自个不安全,才从别处把兵调过来挖地,反正太平盛世,这些兵队大多闲着,出个劳力还能当练兵了。
  人多力量大,蒙县的旱田改水田三月中旬就都改造好了,田里也泡上了水,只等洗田过后,四月就开始种水稻。
  当然,将所有的旱田都改水田也不现实,像一些不适合的,或是离河路远的就不能改造,再说,整个县都种稻田,难道他们往后只吃大米不吃菜了?
  蒙县外的土地很大,最后决定改造的也就是一多半,还剩下小部分留着种其他作物。
  相比蒙县这边改造迅速,几个临县的速度就很慢了,成效也不大,毕竟之前虽然也有水田,但大多数还都是旱田,种的好好的也没多少人愿意把旱田改水田,而且,都改成水田,水量也是人问题。
  安宜阳和田喜乐就由着那些不愿改造水田的百姓,第一年养鱼,大家还都在观望,而且,谁家也不能天天吃鱼,有蒙县一个稻田养鱼的县,就能满足周边很多地方吃鱼的需求,再多了也怕鱼卖不掉,到时才是悲剧呢。
  所以,虽然皇上当初说的是蒙县及周边的几个县都让他们弄成稻田养鱼,但具体实施还是得因地制宜,因地而异。
  到了四月,雇来的农夫都在田间忙碌地插秧,安宜阳就带着朱县令整日在田间视察。
  这些日子他都没怎么歇息,虽然相信田喜乐,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多之前没有想到的麻烦,好在麻烦都不大,田喜乐之前也给他设想了不少解决的方法,这就都用得上了。
  等到稻苗插秧完成后,稻苗都长得很壮时,再将之前养在集鱼坑内的鱼苗放出来,因秧苗不再肥嫩,这时候的鱼只要吃饱了就不会再啃秧苗,当然,稻田养鱼也要投入一些食料,比如鲜嫩的草。等到田里的草长起来,或是有了虫子,这些草料就可以减少,甚至不用投放。
  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很惊奇地发现,鱼不但没把稻苗吃了,反而养了鱼的稻田比临县那些没有养鱼的稻田长势更好,便有经验丰富的老农给解释了:这都是鱼肥啊!
  于是,很多人就明白了,稻田养鱼,鱼不吃稻苗,还能为稻田提供肥料,能想出稻田养鱼的人才真是神人。
  而原本被人当笑话样看的平王世子,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瞬间变得高大起来,谁说京城的公子哥们都是纨绔?人家平王世子可是会种田的,比有着多少年经验的老农还会种田。

  ☆、241。第241章 来年要抱重孙

  241。第241章 来年要抱重孙 
  在得知稻田养是世子妃最先想到的后,都对这个农女出身的世子妃感到亲切,难怪世子对世子妃那么疼宠,原来人家不单会做菜,还会种田养鱼,就是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都佩服世子妃,能想到稻田养鱼,世子妃不但心灵手巧,眼光也够深远的。
  当然,稻田养鱼好处多多,要注意的也多,比如要当心田埂不要被鳝鱼钻空造成水跑水或放跑田里养的鱼,也要当心不要饿着的鱼会吃稻子。
  安宜阳事事都亲历亲为,很快就与这些种田的农夫打成一片,甚至有时还会亲自下田与农夫们一起劳作。
  只是每当看到安宜阳被晒的越来越黑的肤色,田喜乐都挺心疼的,好好的贵公子不做,却要做农夫,虽然她觉得自己也愿意做个偶尔侍弄侍弄田地的农妇,可那也只是偶尔,若让她整日在田里忙碌,她还宁愿过得舒服一点。
  到了夏日的晚间,到处到处都是蚊虫,田喜乐让人做了不少油灯,就插在稻田里,被灯光吸引来的蚊虫就会成为水中等候的鱼儿的口粮。
  安宜泽这些日子也没闲着,因蒙县来了大批的农夫,虽然大多数人都住在城外,也有不少人想住到城里。
  可毕竟蒙县曾经闹过那么大一场瘟疫,差不多每间房子里都死过人,让人住着总会心里发毛,就有不少看到蒙县发展,觉得有利可图之人过来买房子推倒了重建。
  因蒙县房屋实在太多,人口却太少,朱县令这些年都绝望了,在这些人开始来蒙县买房时,几乎都是半卖半送,直到后来来蒙县买房的人越来越多,朱县令才开始后悔,将房价提了不少。当然比起临县还是便宜太多。
  而之前第一批买房的人就有安宜泽一个,他可是花了大手笔买房,在房价提起来时,他手里的房子已经买的足够,正雇了工匠将房屋推倒重建。
  当然,安宜泽建的也不是什么民宅,而是一间间商铺,他要在蒙县建出一条繁华的大街,两边都是各种买卖的铺面,只要等蒙县发展起来后,他坐在家里收租子都能发财了,更别说他还想给自家留几处最好的铺面,到时就都交给安宜新爱怎么琢磨就怎么琢磨,以他如今的厨艺,开酒楼保准是赚。
  田喜乐和安宜阳很安静地看人买房要买疯了,以他们的身份,若是大肆买房,难免不会被人说以权谋私,反正钱再多也花不完,他们看着安家兄妹赚钱也是一样。
  蒙县这边的事情也都上了正轨,稻田里的稻苗长得好,鱼长得也好,看鱼在水里游来游去长得比鱼塘里的还要结实,把临县那些因怀疑稻田养鱼的人羡慕坏了,若是他们开春时也跟着一起弄稻田养鱼,是不是今年也赚了?
  可明年再弄的话,就未必能像蒙县有这么大的利润了。尤其是在知道因来蒙县种田的人少,大多数的土地都是平王世子和世子妃掏钱雇人种的,那些人就更后悔,怎么就没想到平王世子和世子妃会干赔钱的买卖吗?他们当时怎么就信了别人的话傻了呢?
  而那些来蒙县买房的商人们对自己愿意赌上这一回更安心了,有平王世子在前面开路,他们只管跟在后面捡钱好了。
  虽说房屋土地大多都卖了,但朱县令手上还是留下不少土地不往外卖,而且一城的重建也不能随便谁说在哪建座房子就建座房子,那都得规划了才行。
  谁要想在蒙县建房,那就得按着蒙县的规划图纸来,哪里是街道,哪里是商街,哪里是民宅,都得按着图纸上的样子来建,虽然细节处还是可以做主,比如地点给你,只要不占路,不影响县城的整体,怎么建都由着你,是建平房还是建几层的楼也没人管,反正不塌了就成。
  虽然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蒙县还看不出彻底完工后的模样,但大体轮廓还是看得出来,除了安家弄的那一条商业街外,也有几个眼光独到的商人也效仿着建了几条街,而民宅那边也有不少百姓过来买房,都觉得这里的房价地价便宜,推倒了重建也合算。
  因此,倒是又有一大批的工匠闻讯赶来这边找活,整个蒙县都在忙碌中,那些拆房子拆出的大石也被利用了起来,又重新被建成一座座的房屋,倒也没人再嫌这些石头是从那些死过人的房子里拆出来的。
  那场瘟疫虽然可怕,但之后朝廷也花了大力气整治,不说过了这些年能引起瘟疫的病毒早就消散掉,就是朝迁早些年洒的那些药水也不会让瘟疫再萌芽了。谁让这里离着京城近,朝中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不能不把这事儿当成大事。既然能让百姓往回搬,那就一定能保证瘟疫不会再复发了。
  在蒙县忙了几个月,其间田喜乐和安宜阳也回过几次京城。
  据说平王之前生过一场很重的病,反正不知真假,结果却是平王妃和老王妃都搬回平王府住了。田喜乐虽然不太喜欢回平王府,可也不能放着平王妃和老王妃不管,也就跟安宜阳也搬回平王府。
  好在他们在京城住的日子不多,又因为有皇命在身,即使说走就走,别人也说不出话。
  七月初五田喜乐又跟安宜阳回京城了,安宜阳进宫给皇上说蒙县的事,田喜乐就留在府里陪平王妃和老王妃,因天儿越来越热,三人就带着丫鬟到花园湖上的凉亭里乘凉。
  正说着话,丫鬟来说范姨娘抱着孩子正往这边过来,要不要拦着?
  平王妃淡淡地将目光看向凉亭下面的荷花,她是半点都不想听到范姨娘三个字,更别提要见她的人了,想想就膈应。
  老王妃也不待见范姨娘,连着她刚生的孩子也不怎么喜欢,毕竟从早到晚就知道哭的孩子谁也喜欢不来。
  刚想让丫鬟过去拦着,范姨娘已经抱着孩子上了湖上通往凉亭的小路,看到凉亭里坐着的三人,不但没有回避,反而一脸喜气地迎上来。
  范姨娘将孩子交给丫鬟抱着,给老王妃和平王妃请了安后,对田喜乐道:“昨儿就听下人说世子和世子妃回府了,原还想着晚些时候等三公子睡了,过去给世子妃请安,不想却在这里遇上了。”
  田喜乐闻言忙道:“可不敢劳范姨娘来给请安,免得王爷再听了什么闲话怪罪我慢待了范姨娘。”
  范姨娘也不觉脸红,笑道:“世子妃这话说的就外道了。”
  平王妃不耐烦地道:“范氏,你不在院子里管府里的账目,倒有时间来园子里逛。”
  因平王府的账目就是一堆麻烦,府里的小妾们都避之不及,都说自己没有能力管账,等范姨娘出了月子后,平王不得不又把账目给范姨娘管了,而且,还是不得往外推的,让范姨娘一听账目两字就头疼加恼火。
  原本她是不愿意平王妃和老王妃回来的,毕竟她们不在府里,就算平王常常会去她们那边看望,好歹府里就她最大了,那些小妾和下人哪个不得看她脸色?她们回来就成了压在她头上的大山。
  不过一想到她们回来管账后,平王府的日子就不用过得那么紧紧巴巴,平王手上有银子了,还能少了她的?
  结果呢?平王妃和老王妃是回来了,却说什么都不愿再接手平王府的账目,更让她气愤的却是,不接手平王府的账目也就算了,吃穿用度和侍候的人的月钱都得用平王府的,原本就捉襟见肘的银子这回就更紧了,几次被平王斥责没用后,范氏就不得从她的小金库里往外拿银子。可这样越想越气,凭什么她要养着那些闲人?还不如她们没回来呢。
  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