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穷鬼的上下两千年-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眼中出神,一时觉得,恐怕广寒之女,也不过便是如此了吧。
  喃喃着问道:“先生难道,是那天中仙人不成?”
  眼前的人,也当只有那仙人可比了。
  “呵。”顾楠盘坐在原地一笑:“孟德,世上哪来的什么仙人?”
  曹操没有说话,酒意熏熏地笑着回过头看向天上。
  “也罢,不再说先生了。”
  他脸上的笑意慢慢地散去,轻声问道。
  “在先生看来,汉室,可还有回旋之机。”
  顾楠将手中的无格放下,摇了摇头:“如今没有。”
  “是吗?”曹操的声音里带着无奈和遗憾,安静了下去。


第三百三十五章:大风曾歌

  夜空晴朗,看来今天是不会下雪了。
  山坡上顾楠将无格收起,收回了自己的腰间,准备离开。
  躺在一旁的曹操,侧过眼睛。
  “先生可知道高祖最好唱何歌?”
  不知道为什么曹操突然问起这个问题,顾楠摇了摇头回答:“不知。”
  “高祖最好吟大风歌。”曹操起身,慢慢从地上站了起来,坡上的风卷着他的衣角。
  “听闻,曾是一个秦将所作,高祖闻之,直呼此歌尽述出他之心胸,使之传唱军中。”
  他转过了头,对着那坡远处的虎牢关,高声而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声传于坡中,苍然沉沉,如是歌声从那世而来。
  歌尽声毕,曹操立在坡上,怅然若失。
  “大汉之志,还有多少人记得?”
  许久,他声音颤抖地说道:“操记得!”
  那大汉之志,驰骋山河,威加海内,他曹操记得。
  “先生。”曹操背过手,背对着顾楠:“那许邵说我乱世奸雄,这奸雄,是不是要叫万人唾骂的?”
  顾楠站在曹操的身后,微微一笑:“是啊,千古骂名。”
  “那便骂吧。”怔怔地听着耳畔的风声,这大风里,似还听得见那军中高唱的大风歌,曹操攥着手。
  “汉土不当分崩!汉人不当蒙难!”
  诸侯不行,他曹操来。
  ·
  虎牢关中,关上的旗帜被风扯紧,这几日的风越来越大,就连旗杆都被吹得摇晃。
  守关的兵卒站在关上,将长矛靠在怀里,手摆在胳膊上摩擦着。关上点着火把,但是因为在高处,风更加的大一些,火把也是忽明忽暗,一副随时都可能要灭去的样子。
  带来少有的一点点温度也会立马被风吹散,士卒的身上只穿着一件铁甲和几件衣裳,被冻得手脚冰冷,只能靠在城墙的边上勉强躲避着风吹来。
  “开城门!”
  关下传来了一个声音,士兵从城墙后探出了个头来向着下面看去。
  是一骑骁骑,阵勒马站在关前,手中举着一卷书文,还有一块手牌。
  “我乃相国信传,加急书文,快开城门让我进去。”
  城墙上的士兵大多都动了起来,有些手忙脚乱地打开了城门,将那骁骑放了进来。
  骁骑冲进了关中,也不招呼,驾马就直奔中军而去。
  “嗯。”堂上点着数个火盆,使得堂中远不像外面那般严寒,反而还有几分暖意。
  董卓坐在堂上,身躯压得身下的座都微微作响,手中拿着信文,眼中将信文看过。
  瞥了一眼跪在堂上的骁骑,挥了挥手:“好了,你下去休息吧。”
  “谢相国。”骁骑低头走了出去,董卓一个人坐在桌案前,摸着自己的胡子。
  “退守洛阳,再议对策?”
  诸侯的战力超过了他的预料,本以为只需要西凉军一至就能叫诸侯自乱阵脚,需不得几战就能将他们击溃。
  谁知道华雄和吕布连连告败,以至损军六万余。
  吕布兵败的当天他就写了书文传回洛阳商议,而此时洛阳回复的书文中却是劝他暂时退避。
  虽然吕布和华雄兵败,但是虎牢关中尚余八万余兵力,而诸侯军也不过只有十余万而已。
  非是不可守,但是若是守下去此战却不知道还要打到什么时候,如今洛阳的局势还不稳,他长期在外,手中的兵力又遭折损,恐有变数。
  要是真的和诸侯打起持久战,说不定后院就会先起火。
  信文之中的意思是诸侯内部多有不和,可退守洛阳,观诸侯动静,再尝试安抚和分裂其人。如此,避其锋芒,分而治之。
  但是如此做,虎牢关恐怕就守不住了。
  虎牢关被破,就是将诸侯放进了关内,一路直至洛阳畅通无阻矣,这般的话洛阳之中又怎么能够安全?
  放下了书文,董卓的手摆在了书文之上,皱着眉头,合上眼睛。
  食指一下一下地翘着桌面。
  “砰,砰,砰。”
  “砰!”
  食指停了下来,董卓睁开了眼睛,此时还是把握朝政和天子比较重要,而那诸侯乱军,闲杂之辈,便是让他们乱去又能怎样?
  退军。
  一十八路诸侯军于汜水击破董卓所部西凉兵马,溃敌六万,败华雄吕布。
  董卓即退,回军洛阳。虎牢关中余军五万,以阻诸侯。
  虽只有五万人,然虎牢关踞有天险,诸侯不敢贸然进军一时对峙关外。
  而早先败于华雄的孙坚也重聚散兵,即使如此,也算是和袁术结下了暗仇。
  诸侯之中多有不和,人人又各怀私心,皆驻军关外不进,使得虎牢关不过五万人,却守了下来。
  直至洛阳城中传来了一则消息。
  汉东都洛阳,二百余年,气数已衰。旺气实在长安,当奉驾西幸。且关东又有贼起,天下播乱。长安有崤函之险;更近陇右,木石砖瓦,克日可办,宫室营造,不须月余,可护驾无恙。
  董卓欲弃洛阳,领天子迁都长安,如此之为,也就等于将虎牢关中的五万人舍弃了在外。
  虎牢关中的守将再无战意,开关以迎诸侯。
  诸侯军入关,兵马囤聚,却无再进的意思。
  关中,顾楠坐在自己的房间里,手中摊着一本书,有些百无聊赖地翻阅着。
  “砰砰砰!”房门突然被敲响,顾楠诧异地回过了头。
  “来了。”一边说着,一边站起了身向着门边走去。
  将房门打开,面外站着的却夏侯惇,见到顾楠,夏侯惇笑着说道。
  “先生,外面下雪了。”
  “下雪了?”顾楠顺着夏侯惇的身后看向外面。
  外面确实下起了鹅毛大雪,飘荡在天中。
  “先生等了这么多日,想来是很想见着吧?”夏侯惇也看向外面说道。
  顾楠一愣看向他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在等着下雪?”
  “先生这几日常望着天上,还问往年关中都是什么时候下雪,我们又不是傻子。”
  夏侯惇笑了一下,让开了些身子,外面的雪被风吹乱,四散着纷飞。
  “先生很喜欢雪景?”
  顾楠看着雪,轻笑了一下:“还好吧。”
  “元让,我取了些酒来,今日我们喝上一顿。”
  一个声音从院中的门口传来,是夏侯渊笑着几人从外面走了进来。
  “军中不让喝酒。”李典走在他的身后眉头微皱,似乎觉得不妥。
  “偶尔一次,不要总是这么死板。”夏侯渊勾搭着他的肩膀,拍了拍。
  李典无奈地叹了口气,点了点头:“那就一次。”
  “哈哈哈哈,好,老洪今天要喝个痛快!”
  人挤进了院中。
  顾楠笑看着众人,风雪里,小院倒显得不是那么冷清了。


第三百三十六章:下棋也要等到人入局才可以的

  洛水之北,巍峨一城。望不到尽头的房屋错落林立,目极远处,一宫宇高立座于城中,于屋瓦之间如众星拱月,叫人仰止。
  董卓骑在一匹马上,望着那宫宇,身旁一个人也骑着马站着。
  近处人声嘈杂,多是厉声呵斥的声音,和哀言怨语。
  大路上,人群拥簇在一起,缓慢的行进着,几乎将道路全部堵住。
  提着刀兵的士兵,围赶着穿着布衣身背着行囊的百姓,正向着城外走去。
  “快一些!”士兵站在路旁对着后面的人大声吼道。
  百姓之中有些人抬起头来看向士兵,但当他们看到士兵手中明晃的长刀的时候,又低下了头来。
  董卓强令迁都,引洛阳城中百姓向长安迁行,使得许多人都不得不背井离乡,而带不走的,就留在了洛阳里,反正对于董卓来说不会让他们落到诸侯手里。
  “真的要烧了这洛阳城?”董卓对着身边的问道,声音低沉,两旁的声音嘈杂,除了那人没人听得清楚。
  站在董卓身边是一个文士,身形消瘦,使得身上的衣袍显得有一些宽大,衣角垂在马背之上,听到了董卓的话回过了头来。
  见董卓望着那洛阳城里,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摸了一下自己的胡子。
  “虎牢关已破,诸侯必直驱洛阳,既然要迁都避其锋锐,那不若决绝,烧了这洛阳。诸侯起义,旗号大义,实则不过驱利争名。洛阳成死城一座,诸侯便得之,也无利可获,进军士气必当受挫。”
  “另则烧了这洛阳,虽然相国必遭天下共指,但是这诸侯之名也会被骂做无能之辈。道义之号虽大,但是终非正统,若在不得民心,这诸侯之军也就只此而已了。”
  说着文士笑看向董卓:“相国,烧一城而已,这天下正统可是在你手中,这一城又算得了什么?”
  文士的语气虽然风淡云轻,但是话的内容却叫人不寒而栗,焚烧一城加上烧死这一城中不肯迁走的百姓,在他的嘴中说的如此轻巧。
  但是不得不说,烧了这洛阳,诸侯行事,就再无民心可言了。到目前为止诸侯的出现几乎没有对局势有任何的改变,要是洛阳再被烧了,他们的出现就是反而使得世道更恶。
  在能不能过活面前,没人会说什么大义。
  “李儒,毒士之名,果真不假。”董卓冷冷地看了一眼身边的文士,撤马回身,留下了一句:“那便烧。”
  被叫做李儒的文士站在原地笑看着董卓离去:“此非是毒,谋无善恶,兵无仁。”
  “相国,这天下用兵之人,哪个不是该万死之辈?”
  天下大乱矣,这场火,做烽烟正好。
  此时董卓为天下所指,董卓虽强,不能抗衡。不若西退长安,固关而守。
  让出这中原之地予诸侯世家争夺,待到诸侯疲敝之时,再逐个击破,取天下之地。
  以诸侯之力破去诸侯,以世家之力破去世家。
  届时废了这汉家数百年来世家盘踞的分封固局,开一个清平世间,立一个千载治安。
  李儒为汉博士,少时曾读史记,其中记李斯列传,记白孝列传,他挑灯读了一遍又一遍。
  叹先人浩气风骨,以天下为局,立盛世之志,予万民治国。
  那时他便立下一誓,此誓当用他一身为成。
  汉朽矣,不破不立!
  先人故去,大业未成,他李儒来。
  设局天下,请诸侯落子。
  李儒看着洛阳,眼中映着宫楼无数:“此局已开,且来便是,李儒等着。”
  拉过缰绳,他知道他是要一人对弈天下诸侯,他也知道他做的事要千夫所指。
  但是丈夫,生当此为。
  ·
  待到诸侯入关,引兵洛阳,董卓已经将洛阳几乎搬成了一座空城,迁走了百姓,取走了宫中财货,在洛阳后的各县留兵而制守诸侯。
  诸侯至洛阳时是夜里,董卓只留下了一把火。
  那大火将洛阳城中烧灼,将金宫翠殿烧成焦黑,将楼阁屋檐烧做废墟。火焰里房梁倾塌,火光照亮着整座洛阳城,也照亮了围在城边的诸侯军。
  橙红的火光下,诸侯军的身前被照亮,身后却笼罩在阴影里。
  顾楠站在洛阳城前,火光冲天,她看向身边的曹操,曹操面无神色,握着腰间的剑,手在发抖。
  几路诸侯退去,几路诸侯走进了洛阳城中灭火。
  “卡啦,轰!”
  随着房梁断裂的声音,火中又是一座房屋塌了下来。
  一盆水泼在了抖动的火焰里,却没有半点让火势下去的意思。
  冬天的冷意再无,走在即使只是站在城外扑火,也只觉得连空气都是烧灼的。
  一城的大火,即使是数万人在扑灭,也足足用了一日。
  直到第二天的午间,将要日落之时,火势才渐渐小了下去,只剩下几处地方还在烧着。
  士兵走在废墟之间,一边扑着火一边时不时会看看有什么没有烧去可用的东西。
  “这董卓,行事决绝。”
  孙坚站在火前皱着眉头,他万没有想到董卓会烧洛阳而退。
  本还以为在洛阳之前会有一场苦战,没想到董卓就像是本就打算着退一般的轻易退兵,将中原和洛阳让出。
  但是如今诸侯恐怕都不会再愿意追了,先是董卓流兵在各个关口固守,其次就是诸侯举兵至今,除了这一座死城,没有得到半点好处。反而可能会因为这一场火叫世人唾骂。
  兵力粮草都在日日消耗,再追董卓,长安易守难攻,想要攻下长安所耗难计,而谁又知道董卓会不会有发疯似的再少了长安,让他们得不偿失?
  而后就是最重要的一点,董卓退兵,就是示弱,空出了中原。此时的诸侯想着的,应该是下一步如何争抢地盘了,没人会再去顾及什么董卓。
  在这般想去,诸侯之间的内斗就要开始了,孙坚看着洛阳城中的大火。
  他也该考虑下一步该如何行事了。
  “将军!”
  正在他出神的时候,一个士兵却突然在远处叫了一声。
  很抱歉大家,今天也只有一更了,有很多人说我评论区里的风气不好,流汗,也许是我的问题吧。但是这里我还是拜托大家,讨论剧情都可以,最好还是不要骂脏话,即使是批评的评论我也会认真看的,请大家放心,也请喜欢本书的大家不要说不看请滚这样的话了,毕竟有时候确实是我真的错了。曾经我只是想做一个说故事的人,把感人,好笑的,有趣的故事说给大家听,我本以为这是很美好的工作。可能是看的人多了吧,原来写小说真的这么难。


第三百三十七章:捡到贵重物品应该交给警察才对

  一片被折断的木梁覆盖的废墟之前,孙坚走到了士卒的身边。
  “何事?”
  “将军。”士兵的神色诡异,回过头来看着孙坚,让到了一旁:“此中有异色。”
  异色?孙坚一愣,低下头看向士兵身前的残垣断壁里,层层的断木之中,一抹异样的光彩,映入了他的眼中。如是玉器反射出来的光华,却又和寻常不同,而且有一冥冥之中的感觉,让他说不明白。
  孙坚抽出了腰间的佩刀,一刀将覆盖在上面的房梁斩断,将手伸入了其中。
  被烧得焦黑的木炭碎屑从孙坚的手中滑落,而在他的手中握着一块被半截布匹包裹着的方玉。
  生是诡异,大火焚城,这方玉上的半块布匹居然没有半点被烧过的痕迹。
  皱起了眉头,孙坚将方玉上的布匹掀开,方玉露出,反射起一抹清光,将孙坚的脸孔照亮了一瞬。
  清光里,孙坚呆呆地看着手中的方玉,那方玉是一枚玺印的模样,其中有一角像是裂开过,镶嵌着金石做补。
  一旁士兵看着这枚玺印,突然想到了是什么,指着玺印有一些结巴地说道。
  “将军,这,莫不是。”
  这枚玺印的样子和传闻中的一物是极为相似,或者说一模一样。
  孙坚抬起手,没让士兵说出来,自己低头看着手中的玉。
  “天命相示,坚当一争?”
  传国玉玺,承国一脉,得之者,得天下。
  ·
  董卓火烧洛阳,如此骇人之闻不过几日便已经传于天下,一同的还有诸侯讨伐董卓的起末。
  诸侯共起之时声势浩大,而起兵之后迟迟没有什么战果,只在虎牢关外和董卓有过几次交战,还多只有几路诸侯参战,大多时候都只能听闻诸侯按兵不动的消息。
  如今又传来了洛阳被烧的事闻,市井之间鄙夷诸侯无用之声接连不绝。
  董卓这一把火可说是叫诸侯皆无了战意,他们本来就不是为了什么大义,而是驱利而来。如今无利可得还要背负骂名,此战已经少有人再想打下去了。
  田园旁一间茅草院中,草堂简陋不能御寒,虽然盖着草帘,但坐在堂上依旧带着几分冷意。
  堂中坐着一个白衣少年,手中捧着一本书小心的翻看着,时不时皱起眉头思索一番。
  该是遇到了什么不能明白的问题,思索不得,只能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提起笔将问题记在了另一本书上。
  一阵风从堂上吹过,风如领间,叫人发寒,少年才从书中抬起了头。看向外面,是有些冷了。
  站起了身来,在堂上的一旁又取了一件衣服,披在自己的身上。
  正穿着衣裳,却听闻院中传来了脚步声和唤声。
  “仲兄。”一个穿着短衫的少年掀开了草帘,看向白衣少年。
  是住于南阳的诸葛均和诸葛亮两人。
  “仲兄,洛阳之事我在城中打听来了。”
  诸葛均行了一礼,走进了堂中说道。
  “哦?”
  诸葛亮的眼中露出了些许兴趣,走到桌边坐下,指了指身前。
  “坐下来说。”
  两人坐在了桌前,诸葛亮将桌案上的书合上放在了一旁,拿起茶壶倒了一杯茶递给了诸葛均。
  “说说吧,洛阳如何了?”
  “谢仲兄。”
  诸葛均接过了茶杯,喝了一口,两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多的拘束,没有多礼,说道。
  “董卓强令迁都长安,走前,将洛阳城中的百姓全部迁走,并取走了宫中所有金玉,然后一把火烧了洛阳。如今的洛阳城,当已经是死城一座了。听闻急于迁走,百姓在途中被兵马驱赶,多有被践踏而死。”
  诸葛均的脸色凝重,洛阳曾是都城,成了这般的景象,确实难让人轻松说出来。
  “果然。”诸葛亮喃喃自语了一句,似乎早已预料到一般。
  对于诸葛亮的态度,诸葛均也不奇怪,他也是早已经习惯了。
  他这仲兄虽然几乎出来不出门,但是总能先料得山外之事。
  “那诸侯呢?”诸葛亮皱眉问道。
  诸葛均沉默了一下,才看着手中的茶杯,轻声说道:“诸侯偃旗息鼓,至今任留在洛阳未追,似乎有了退兵的打算。”
  坐在桌前。
  诸葛亮放下了茶壶,半响,摇了摇头:“大势不可逆。”
  从黄巾之时开始,就已经这注定了天下将乱。
  堂上有些压抑。
  “不过。”
  喝完了手中的茶,诸葛均突然轻笑了一下,像是想缓解一下气氛,对着诸葛亮说道。
  “我还打听到了一些消息,可能仲兄有兴趣。”
  诸葛亮疑惑地抬起头,看向诸葛均似笑非笑的表情,无奈一笑。
  “你怎么也学得和小妹一样了,说来便是,何必吊我胃口?”
  诸葛均咧嘴摸了摸自己的后脑。
  “怪是仲兄平日太过淡薄,没有人情,也就这时候才会露出些兴趣。”
  气氛轻松了一些,短衫少年继续说道。
  “市井上说,诸侯与董卓战于虎牢关外,一共三战,一败两胜。其中有一人,于那奋武将军曹操帐下。凭空借诸侯万余兵,破董卓先军华雄,在虎牢关前一人退败吕布,受人称为白衣相将。”
  “凭空借万余兵?”诸葛亮语气依旧平静,不过带着些许异样。
  “能不费一物,从诸侯手中借兵己用,此人当有不错的辩才。”
  至于败不败吕布,在他眼中没有什么关系,个人勇武而已。
  “仲兄,传闻这白衣相将,身穿一文士白衣,头戴斗笠。”
  诸葛均又说了一句,白衣斗笠,诸葛亮的神色一顿。
  “初众人不识,直到战阵间斗笠被风吹落,才叫诸侯知是女子身,传闻此女子绝世。阵中见之,千军无声。东郡太守桥瑁为见诗说。”
  “桃花征袍里,戎马未相闻,绝代有绮丽,千军止戈声。”
  说道这里,诸葛亮的神情算是彻底的愣住了。
  “仲兄,你说那人会不会是先生?”
  诸葛均看向草帘间的院中,那里立着一棵树。
  回头看向诸葛亮的神色:“想来仲兄会想要知晓这些,小弟也就一同问来了。”


第三百三十八章:最后再搏一把

  “呵。”诸葛亮回过神来,还有些失神地笑了一下,看着手边的书说道。
  “我留意先生的消息,是望报予授业之恩。”
  诸葛均点了点头,他平日话不多,却总会留意人话声的语气和神色,此时的仲兄看起来和平时都是不一样的。
  憨笑了一下:“仲兄看着那朔方女的画那么多年,不会是把先生看做了朔方女吧?”
  诸葛亮从小就才思敏捷,善于辩答。
  可对于诸葛均的这个问题,他一时间却不知做何解。
  草帘外飘来了些水汽,诸葛均回头看去,取过诸葛亮桌案上的茶壶。
  “茶烧好了,我去给仲兄添些来。”
  说着,起身离开。
  诸葛亮手中拿着那本奇门遁甲,顺着堂前看向院中,院中的树长得青葱,已经隐约可以看见一两个青色的小的花苞。
  低下头,重新翻开了书来看着。
  相将,旁杂之名,不比先生。
  ·
  江水之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