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穷鬼的上下两千年-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少有信件,也不知道是谁,会在这时寄信与他。
“呼。”
在他猜着信是谁寄来的时候,一阵风从半开着的窗户吹了进了屋中。
“咳咳。”年轻人闷声地咳嗽了几声,摇了摇头,走到窗边,将窗户合上。
轻声地抱怨道:“这都开春了,天气还是这么冷。”
窗户关上,他回到桌边,随意地盘坐了下来。
屋子简朴,不过屋中摆置还是齐全的。最惹人注目的是这木屋里居然有一个书台,上面摆着许多书文。
桌前,年轻人翻看了一下信封,在信封上看到了一个名字。
“文若?”
他的声音里也不知道是惊异还是欢喜,笑了一下,似乎来了一些兴致。
“他不是去了青州吗?”
将信拆开,看起里面的内容。
一口气将信看了大半。
“青州曹操,倒是闻名久矣。”
年轻人轻轻地念着这个名字,此人的名字他是早有耳闻了,只是还没有见过一面。
不知道想着什么,他的思绪神游了片刻,才重新看向书信的最后几句话。
“奉孝,你可知阿拉伯数字、格物、还有标点?你绝想不到我在青州近日的见闻,若得空闲你可来青州与我一聚,此地的事,你定会十分感兴趣。”
·
这被信中唤作奉孝的年轻人神情一怔。
这格物虽无研究但他尚且听说过,但是这阿拉伯数字还有标点是个什么什么东西?
“嗯?”他的眉头难得地皱了起来。
“阿拉伯数字,标点?”
无论他怎么想,也没有半点头绪。
当下站起了身,在书台边取过了一本书查阅了起来。
这一查便是半日有余。
外面的斜阳照在脸上时,年轻人才从一堆杂乱的书中抬起了头。茫然地看了一眼天色,才知道已经是傍晚了。
可他还是一无所获,书中根本就没有关于这两种东西的记载。
这才反应过来他是被那荀彧坑了,脸色一黑,气闷地将手中的书掷在地上,笑骂道。
“好你个荀文若!我与你往日无怨,你何至于话说一半难堪于我?”
第四百零七章:作为成年人,不能和小孩子抢吃的
回到了北海,顾楠本想着清闲一段时日,毕竟这段时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便是她也有些心力不足的感觉。
先前同孔融说好的去学堂中教书的事情,也就可以做起来一些了。
青州居于北海之侧,以此地为基础,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无论是从兵家之道还是治邦安民都是一样。
可她一个人还是不够的,一人之力的有限,她早在几百年前就经历过了。大势之下,无论挡在之前的是什么人,都只能是被大势碾过,成为历史中的一捧沙土而已。
欲要改变世事,就只能先改变这世事中的人,人多了,也就会变成大势所趋。
若是世人都可以学书,都可知善恶,都可明事理,都能找到出路,能安居,能温饱。那自然,世上的战事就会少很多。
世上的人也不至于还像是如此,命如草芥了。
她一人教不了所有人,但是就算是用最笨的办法,她教一人,就变成了两人,然后两人再教两人,就变成了四人。
如此往复,总有一日这空谈也就不再是空谈了。
顾楠府上的门被轻轻敲开,玲绮将门打开,是荀彧和孔融站在门外。
两人因为职务的关系,也算是相识,但是他二人都不知道今天顾楠叫他们一起来,是要做什么。
荀彧还带了一些碎糖送给玲绮。
上次书的事情之后,他已经将这顾先生认作可以深交的好友,所以对于玲绮也当做了自家的晚辈。
这般大的孩子应该都是会喜欢甜食的。
玲绮点头谢过,就没有再多说什么话,也没有吃糖,而是提在手里,领着二人向院子里走去。
她在人前的话本就不多,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平日里练剑的时候也愈发用力。
如果不是个子和脸上的稚气,恐怕人都看不出她还是个孩子。
对于顾楠的这个弟子孔融和荀彧都看在眼里。
荀彧摇头笑了笑。
孔融则是微微地叹了口气,眼中露出几分担心,少年老成,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但是随后又松开了眉头,想来顾先生有他自己的办法,不必我多言。
等二人走进院子里,就被院子里的模样吓得愣在了门口。
院子里摆着一张桌子,桌上堆着如同小山一般的书本,那书中埋着一个人。
该是听到了脚步声,埋在书中的人动了动,抬起了头来。
“啊,文若,孔先生你们来了。”
顾楠将两根手指放在自己的眼睛上揉了揉,她都记不清自己是整理了多久的书文,眼睛还有一些酸痛。
“顾先生,你这是?”
孔融疑惑地跟着荀彧走上前,看着满桌子的书。
要是换一个人他定会骂对方有辱斯文,这般糟蹋文本。
“今日请你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忙看看,这几本是我准备先在孔先生的学堂里教的。”
顾楠将几本书交到了荀彧和孔融的手中,这几本都是她这几日新编的,分别是习字,知文,简算还有格物。
这几本书上的都是最基础的东西,类似于新小学一年级的课本,相对于完全没有了解的人来说,更方便入门。
这可苦了顾楠,都这把年纪了还要回忆自己小学一年级学的是什么东西。
“这……”孔融迟疑地从顾楠的手中接过了一本简算。
封面上的字迹都没有全干,应该是刚写下没有多久的,从书线上看,也看的出这是新编的书文。
用新编的书文教吗,纵然他相信顾楠不会随便做事,也难免有些不放心。
将手中的书翻开,先看了起来。
而荀彧目光跳过了简算和格物,这两本书的大体内容他先前的几日应该就是看过了,他倒是更有兴趣,这顾先生要怎么教人习字。
所以伸手将习字一书拿了起来。
嗯,拼音,这又是何物?
·
没有打扰两人看书,顾楠扭头看向玲绮,见她拿着一包碎糖,问道。
“绮儿这是哪来的糖?”
“这是荀先生带来的,师傅要吃吗?”
玲绮说着,将糖递给了顾楠。
“好啊,多谢绮儿。”顾楠笑着拍了拍玲绮的脑袋,接过纸包吃了起来。
玲绮站在一边看着顾楠浅浅地笑一下。
走到院子边的屋檐下坐了下来。
解下自己腰间的长剑,横放在腿上,手握着剑柄,仰头看着院子里的树。
比年前,这树又长高了许多。
可她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变过,还是一般没用。
记得有一次,她听师傅说,这世道实在叫人生厌,她现在明白了这话的意思。
师傅想做两件事,其中一件,是一改这世道。
她想陪师傅一起。
或许是巧合,历史总是很相像的。
几百年前,也有一个女孩穿着一身白袍,拿着剑,坐在一棵大树下,想着一样的事情。
·
等到荀彧和孔融从手中的书上抬起眼睛,荀彧带给玲绮的糖已经有大半进了顾楠的肚子里。
他苦笑不得地看着顾楠:“顾先生,这糖是我带给绮儿的。”
“唔。”顾楠尴尬地收起了纸包,末了还舔了一下自己的手指。
“咳咳,我们说书的事。”
这也不能怪她,先前在外行军,她好几个吃的都只有干粮,难得吃到点有味道的,着实是停不住。
荀彧笑着擦了擦自己额头上的汗。
看来下次来,这糖是要带两份才好。
荀彧在礼貌地微笑。
一旁的孔融没有注意这些。
一脸正色地拿着手中的书本,抬头看向顾楠。
“顾先生,这书是你昨日一晚上写的?”
最开始的时候他对这书并不算上心,可第一眼就有许多他不明白的东西。
算学他会一些,这书上的内容和他会的算学完全不一样。
当他将这些东西都看明白之后,却已经不能轻放下这本书了。
用书上的办法,通算何止能快一倍?
他有一些不敢相信,这是一夜之间写出来的,这已经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算学,就是天纵奇才也不可能在一晚上写出来。
顾楠还没有开口。
荀彧就先出了声,解释道。
“孔先生,这书中的内容当然是不可能一晚写来的,这些都是顾先生师门中的世代所学。我之前来借书时,就听先生说到过,她的师门世世搜集归纳学说,才有了这些书。”
“而她的师门所求,我想便是为了学成之时,传于世间。”
“顾先生。”荀彧看向顾楠,眼中是满满的笑意。
“想来你就是在做此事吧?”
如此妙人,真叫他恨未能早些相识。
第四零八章:说谎和记仇,都不是好事
“额,你说的,也差不多。”
所以,你这么笑眯眯地看着我是做什么?
顾楠被荀彧看得背后发毛,流着汗挪了挪身子。
果然如我所想,这顾先生是想以青州为始,传书天下。
荀彧笑着的眼睛眯了起来,那是一番大事业,也绝对不是一番轻松的事。
此路,是难于上青天。
他没有开口劝顾楠,因为他想,就算是他劝了,顾先生可能还是会用那句话来答他。
有些事不是看有几分可能才去做的,便是知道不可能也会去做。
他不知道这般近痴的说法是何来的,看了看自己手上的书,无奈地笑着。
呵,大概,也是师门所传了。
也只有做着这种事的师门,才会这样教人吧?
他也分不清自己的心里多的是笑叹还是敬重。
孔融也明白了过来,如此就解释的通了,为何顾楠会有儒家失传的乐经一书。
“顾先生,你的师门可有祠堂?”
他突然出声问道。
“孔先生,问这做什么?”顾楠心中汗颜,这本就没有这个师门,又哪里来的祠堂。
“若有,在下恳请一入,叩拜先贤。”孔融深深地行了一个礼。
“另外,若是顾先生不弃,孔某还想为先生之门撰写碑文,立于城中。”
他的眼神虽然平淡但是很认真,在他看来,此门不该这样隐姓埋名,应该叫世代传扬才是。
他如此一人,尚被称作青州名士,苟立名声于州郡。而这本该世传的一门,怎能籍籍无名,无人知晓?
这让他这样的人如何自处,相比之下,岂不是成了欺世盗名之辈。
我这还没死呢,你要拜谁,顾楠按着自己的眉心,总不能让他去拜白老头吧,硬着头皮说道。
“额,我师门也没有这些规矩,门中之人死后便烧作灰灰,不立祠堂的。”
编一个谎话实在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
“这样吗?”孔融有些遗憾地说着。
随后有转念一想,烧做灰灰,扬于天地间吗?
这样也好,也不负他们一生都在为世人奔波。
之后,三人继续谈起了正事,毕竟顾楠请他们来,不是为了说她的师门的事情的。
“顾先生,这拼音一说,是否和直音、反切一类注音法相同,不过,这些叫做字母的东西要如何读?”
荀彧把手中的书递到顾楠的面前,他刚才其实就想问这拼音一事了。
在中国古代没有拼音都是用汉字来注音汉字的,汉时盛行直音法也就是用一个相同音的字去注音一个字,如材,才声。
然后还有读若法,叶音法等等。
而反切法是汉末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注音方式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分为上下二字,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从而组合成一个注音,如:“之乎”为“诸”。
到这时其实已经很接近现代的拼音了,但是以字注音字的方式是有缺点的。
比如各地的方言不同,对于一个字的读法也不同,发音也就不同,这样就会导致到最后甚至远一些的两地的人都根本不能交流。
虽然有官话,但是百姓中依旧有许多只会讲方言,毕竟很多人一辈子也去不了几个地方。
(在书中的时候为了方便和剧情发展,我没有把这个问题很明确的表现出来,这里和大家道歉哈。)
可拼音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拼音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能统一发音。
“文若不知有没有遇到过一种事?”顾楠没有先回答,而是问了他一个问题。
“有时不太能听懂各地方言。”
“这。”荀彧的眉头微微皱起,确实,时常也会遇到只会方言的人,若是对方再不识字,就真的是很难交流了。
“这拼音字母有固定的发音,用法和切音法相似。若是真的可以传行开来,就可以统一字音。”
顾楠平静地说着,这也是她这些年来游历各地的一些感触。
发音不同的问题其实到中国近代都没有完全解决。
《沈氏音书序》就有记载几句话。
“欧洲列国之强,……有罗马之切音也。人易于读书,则易于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讲求富强。”
“以切音以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
“中国政府非注意下层教育不可,欲去下层教育的障碍,非制一种沟通语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
(咳咳,我知道有人可能说我水字数,但是有些东西我还是希望能够传达给大家,我们现在所学习的东西都是先辈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路,我们真的很幸运。)
“统一字音。”
“是啊。”顾楠看了一眼荀彧,伸一只手摇了摇:“你都说了,传学天下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字音怎么行?”
荀彧的眼中露出了几分了然的神色,几个念头之间,他就已经猜到了几分这拼音的作用非同小可。
低头看着手中的书,他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几分。
这顾先生,害得他都想一道试一试了。
若是此事真成,世上如何,他一时想不出来,只知道,会和眼下这时全然不同。
顾楠将她初步想教的东西都告诉了荀彧和孔融,想请两人帮忙一起教学。
当然,这前提是他们二人能够先全部学会这些东西,以是三人在院子里坐了整整一个下午。
等荀彧和孔融准备先行离开时,已经是黄昏。
孔融都不知道自己是多久没有这么长时间地坐着听学了,他有一种回到了儿时听先生讲课的感觉。
年纪到了他这时,实在是很难再感觉到这种心无旁杂的感觉了。
荀彧也是借了几本书告辞离开。
听他话里的意思,似乎是准备早些回去,好给人写信。
至于写给谁,写什么,顾楠就不知道了。
只知道临走时一副笑容满面的模样。
·
颍川。
“咳咳咳。”
坐在房间里看书的一个年轻人忽然觉得身后一凉,猛烈地咳嗽了几声。
窗户又没关好?
年轻人回头看向窗户,皱着眉头。
关着的,那是哪来的风?
没再多想,年轻人的注意力又重新回到了自手里的书上,像是在找着什么。
等到,他把书翻完,似乎也没找到他想要的东西,黑着脸叹了口气。
“还是没有……”
随手把书放在一旁的地上,抓了抓自己的头发,头发被抓得散乱,他又不甘心地拿起了新的一本书。
“荀文若,你且等着……”
第四百零九章:总是会有这种恰巧的偶遇
顾楠本以为这段时间后,她就能在城中清闲一些日子了,却没想到还没等到她停下手中的事,曹操就找到了他。
因为曹操和陶谦相互之间都在观望的缘故,两边派遣攻入兖州的兵力都不多。张辽和陈宫退回了兖州后,召集残部死守顽抗,以至于战况并不乐观。
青州兵马的路线是从泰山郡攻入济北和鲁郡,之后下任城取东平和山阳。而徐州则是从沛梁入境,攻陈留和济阴。最后两边会在东郡会和,取濮阳和廪丘。
但时至如今,两方的兵马都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所以曹操准备让顾楠为军师,另一军的兵马去兖州支援。
“吱呀。”
房门被推开,外面的光照进了房间,也将房里出来的人照亮。天还很早,大概才刚刚开亮,顾楠穿着一件单衣,手扶在门边,向着院子里看去。
院子里,一柄剑握在一个女孩的手中,刺、撩、挑、劈、拨,一招一式都十分老练,看得出这些她是已经练了很久了。院子里的身影上下翻腾,长剑随身而动,时不时在院中卷起一片剑风,或是带起一片剑光。
天边微亮,院里的树下光线被枝叶错开。
顾楠微微地笑了一下,靠在门边,看着院子里的女孩练剑。任由着光照在她的身上,将她的半边身子照得渐暖。
但是过了一会儿,她脸上的笑意顿了一下,她又要出征的事情,她还没有告诉玲绮。
这段时日本来应该多陪在她身边才好,可惜事不遂人愿。
玲绮今日没有穿着同顾楠一样的白衣,而是穿着一件青衫。她练完了剑,出了一口气,将剑收回了腰间。
回过头来,大概是练剑时太过用心,她这才发现顾楠正站在门边看着她。
顾楠没带着斗笠,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衣,刚起床,连腰带都没绑好,一副松松垮垮地模样,甚至能看到露在外面的半边肩膀,白里透着点粉红。
头发散着,半垂在肩上,她倚在门边,正看着自己静静地轻笑。
玲绮出神地看了一会儿,又匆匆移开了视线。
“师傅,天气还冷,该多穿些衣裳。”
“嗯?”顾楠疑惑地低头看着自己的身上,这才发现是忘记了。
“无事,师傅不觉冷热的。”
顾楠笑着摆了一下手。
将腰间的腰带绑上,头发就散在身后,坐在屋檐下,懒懒地打了一个哈欠。
玲绮的脸上微红,手放在剑柄上,似乎是准备再练一遍剑。
小院里又舞起了剑,不知为何剑路乱了一些,或许是累了吧。
等到玲绮停下,顾楠才出声说道。
“绮儿,有一件事我要同你说。”
“呼,师傅请说。”玲绮收起剑,眼睛还是不敢看向顾楠的这一边。
微喘着,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连续练了两遍剑对于她来说还是有一些吃力的。
“过几日,我要领兵去一次兖州。”
顾楠说道。
小院里,玲绮沉默了一会儿,微风轻轻晃动着顾楠身侧的头发。
玲绮抿了抿嘴唇,抱着手中的剑拜下。
“师傅,我想一同去。”
过了一会儿,顾楠才轻轻地问道:“你想好了?”
“想好了。”
“那好,但是这次,你不能入阵,跟在我身边就好,明白吗?”
再仔细地看着眼前的女孩,不知不觉她也已经十三岁了,这些年长高了许多。再过几年,大概也不能叫做女孩了吧。
“是。”
她本不想让绮儿参与进战事里,但是她也明白这是绮儿自己的选择。
至于她不让玲绮入阵,也是有她的原因。其一是玲绮现在还不够入阵的程度,其二,兖州军中或许会有她相识的人,顾楠不想叫她为难。
·
顾楠领军出征的时候,她交给荀彧和孔融的那些书两人也算是看的差不多了,毕竟除了格物,其他的算学和书文他们也都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要学的无非也只是理解数字的字符和拼音的发音而已。
如果他们还是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顾楠就让他们去问曹丕,毕竟曹丕学这些也有一段时日了。
顾楠还记着他们二人苦笑着发青的脸色,都是一把年纪的人了,让他们去问一个孩童,终归是有些拉不下脸面。
兵马出征的情景,她都已经记不清自己看了多少遍。
扭头看向自己身边的玲绮。
女孩一副戎装的模样,真的很像她当年的样子。
“师傅,怎么了?”玲绮发现顾楠在看自己,问道。
“没什么。”顾楠笑了一下,声音里有一些复杂,挥了挥手。
“绮儿长大了……”
侧过马,走在军中。
真的很像,像得让她担心,这女孩会步了她的后尘。
“绮儿。”
“嗯?”
“答应师傅一件事,有些事,该放下,就放下,知道吗?”
这一次玲绮没有回答顾楠,而顾楠也就未在开口,因为她自己也放不下。
·
军马里,时日过得很快,转眼间便又是一年春去冬来。
本来兖州就守得艰难,如今青州和徐州又加派了兵马,终于是守不住了,两路夹击之下,城地接连告破。
直至最后,陈宫和张辽退守东郡廪丘,在两州的围攻下又守了半月,被攻入了城中。
张辽被拿下,而陈宫自饮了毒酒倒在了城墙上。
死之前,他的心念恍惚,就像是真的只是醉意阑珊一般。
或许人生就不过是大醉一场,酒醒了,也就罢了。
·
廪丘城中,时不时就能看到一队士兵在街道上往来,一日前,这城门刚刚被两州的兵马攻开。
“踏踏踏踏。”散乱的脚步声在街道上走过,士卒渐渐走远。
街角处,一个人走了出来,看身形像是一个女子,但是衣服穿得很厚显得身材有些肥大,抱着一个行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