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民国明珠-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日一大早,天上的雨还是淅淅沥沥的,黄大舅舅就到了市政办公厅,和同僚官吏们唏嘘一些灾难现场的惨况:

    “大火延燃七八街,焚毁一千五百栋,昨日火势仍炽,今晨方灭,疑系纵火所致。”

    “水火煎迫,尸首焦黑,难以辨认,须得收集焚烧,以免引起更大的灾异。”

    民国的市政府,要说让他们收钱以及编排各种收钱的名目,那是十分得心应手的,但是如果让他们出资救灾,那么对不起,国库艰难,事实上,各自为政,压根儿就没有国库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京那里一开始的时候要靠国外华侨募捐。上海这边还是收入工商税务做大头儿。到了北平那里更狠,每个执政北平的,都敢卖一卖满清皇宫的旧物。

    市政的官员同僚们纷纷叹息,他们虽然可以用个人的名义做一些捐助,但是出面募捐的话,还赶不上民间的那些慈善机构有公信力。什么天主教友会,名媛爱国会之类的尤其给力。另外纺织业工会,掏大粪业行会也都是会出面。

    这个时候,忽然有一个机灵的市政书记员走过来向黄大舅舅回报:

    “平安集团要捐助一批价值两万元的药品给灾民,指名请黄副市长襄理经办!”

    同僚们一片惊讶叹息之声,纷纷拱手夸赞说:

    “早就经常听说,黄副市长和平安集团交情颇深,如此看来,果然如此啊。 ”

    “有山东先生做靠山,黄副市长这个位子。恐怕还是要升一升!”

    黄大舅舅面色稀松平常,拱手回复说:

    “诸位父母官,都是为市民百姓做事,黄某不敢居功。不过就是跑些腿儿,尽心尽力罢了,倘若又牵扯仕途,岂不是辜负了山东先生的仁德之心。”

    他话虽然说得诚挚谦逊,但是同僚们还是拱手做礼。口中称颂不停。黄大舅舅接过书记员呈递的电话记录,应酬了几句同僚。

    踱步回去自己的办公室细看,他办公室的门槛不高,坎坎三寸而已,在满心欢喜之下,也忍不住狠狠绊了一跤,幸好无人看见。

    电话记录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平安捐献药物若干,拜托黄副市长安排给灾民,交货的地址在平安药厂的旧址办公室。

    黄大舅舅带了些得意。不顾自己腿脚受伤,叫了几个办差员同去。

    到了平安药厂那边,药物的交接十分顺利,这批救灾药物都是做了详细的单独包装,又做了整体的成箱包装,最后又加了一层赛璐璐的雨布,防潮防雨。

    平安药厂的人工是很充沛的,流水线的作业也迅速,做这些事情是很快的。

    甚至连运货也不用黄大舅舅考虑,都已经在高棚皮卡车上装载好了。另有随行穿平安工装的押运人员,大约是预备配送到货之后帮忙卸货的。周到细致到了极处。

    负责跟黄大舅舅交接的是一位钱主任,这位主任十分年轻,带了些儒雅之气。谈吐清晰,很快就给黄大舅舅交代清楚,并且拿了一张单子让黄大舅舅签字就可以了。

    黄大舅舅拿起笔来签了字,将交接的单子抓在手中,并不还给钱主任,面带疑惑的问道:

    “这位主任十分面善。是不是那里见过?”

    黄大舅舅对于人脸的记忆还是有一套的,他清晰的记得,那天给他家六妹夫接风洗尘,送出门口的时候,六妹夫的汽车夫弯腰开门,恭敬的头都快低到裤裆里去了。貌似就是和眼前这个年轻儒雅的主任长得一模一样。

    如果说是同一个人,那么气质上面的差异又过于巨大了。

    其实详细说起来,也不奇怪,这还真的就是一个人,这位钱主任之所以对张家家主张大爷那么恭敬,也是从小在老张家打工养出来的习惯。至于后面气质上面的升华,又是因为跟随大小姐多年,被大小姐娇养出来的。他出门办差,干的都是腰板儿挺直的差。

    钱主任看见黄大舅舅手里抓着交接单,大约是不给一个交代就不会撒手的意思,只好脸上挂笑的说:

    “大舅爷真是好记性,我原本是在老张家当过差的,要详细论起来,大舅爷也算我半个主子了!”

    钱主任嘴巴里这样说着,手又跟着拱了一下,看样子真是带了那么一丝儿对半个主子的敬重之意。

    黄大舅舅立刻眉开眼笑:

    “是啦,他们早和我说过,你们几个在平安当差,做的是极好的。”

    他们,这个词儿用的十分模糊,好像是大外甥女和六妹夫亲自去找他汇报请示过一样的。钱主任不再废话,用眼睛示意黄大舅舅把交接单子拿给他,然后拱手送黄大舅舅出去。

    一辆高棚福特车飞快的行驶过,在水门汀的马路上,飞溅起一串小小的浪花儿来。周二少爷是汽车夫,张家大爷是乘客。

    周二少爷很会说话,他恭维张家大爷说:

    “这次也真是很给黄家大舅爷面子了,按咱们老家的说法,这样施舍医药的功德,都是能被判官记录的。”

    张家大爷也是得意洋洋:

    “老张家历年来做的慈善事业,只怕判断的本子都要换掉几个。所以老天才让山东先生生在张家呀!只不过,山东先生做的这么多善事,都记在了别人的身上。还真是有点替她心疼啊。”

    周二少爷说:

    “放心吧,判官法力高深,是能分清楚到底功劳是谁的。大小姐的意思,还是要低调一些的好!”

    因为张美溪要低调,张家大爷也跟着低调起来了。不过黄家大舅舅见过了钱主任,心中又谋划出新的计划来,他派了听差过来张公馆说,请六妹夫立刻去见他。
………………………………

245青梅煮酒夫君约否

    天上的雨下的淅淅沥沥,张公馆前后花园里的花草都很精神,一颗枣树立的端正,枣树的叶子甚至有些闪闪发亮,精简之后的青枣依旧是密密麻麻的,低矮灌木的叶子们也湿漉漉的有一种新鲜的美,只是花朵稍微有些受伤,那些不太结实的都会花瓣飘零,余下的花茎更加水润挺立,扬起头来开放着。     

    张公馆的仆役是最勤快的,风雨天也不耽误他们打扫庭院,所以接连几个雨天之后,该淘汰的枝叶都淘汰掉了。前后的花园看起来都是赏心悦目的。

    张公馆的玻璃也擦的干净通透,适合观赏花园里的风景,客厅里的话匣子放的是弹评,在雨天里听起来格外的惬意。

    厨房里有人送来了今夏第一波的梅子,梅雨季节起来的时候,就是第一波梅子成熟的日子,梅农们精巧,会做出各种的花样来,渍梅或者乌梅或者梅干,鲜嫩生吃的机会倒是少的。张太太看了很有兴致,让女佣们清洗了,煮上两壶上好的绍兴黄酒。

    除去了孝敬老太爷,这样美好的时光,自然是要夫妻共度的,她摇电话去找张家大爷,说话是风趣文雅的:

    “青梅煮酒,一曲弹评凤仪亭,夫君来否?”

    张家大爷很忙,他四处巡视着山东先生的产业,浦东的工业基地招收的都是最顶级的南方设计师,排水工程做的很好,小雨是不影响施工的。各国的工厂主也已经开始办公,他们开始了初期的机器采购运输,还有工人的招聘。                     

    雨天偷的半日闲,那是诗人们的事情,商人们和工厂主们看来,****都要工作的,只是根据风雨更换一下工作的内容而已。

    张家大爷带着帐本子回家,跟老太爷汇报些工地见闻,顺便赴一赴张太太的青梅之约。就遇到黄大舅舅派来的听差。请他过去黄大舅舅公馆说话。

    张家大爷夫妻略微交流了一下,觉得应该还是要他们投资的事情,张太太说:

    “我大哥是照应咱们的,上次大嫂过来。你太失礼了。”

    张家大爷说:

    “其实大舅哥说了半天,还是讲他有给平安药厂投资的门路,如今我也在平安领了差事。”

    张太太噗哧一声笑了:

    “在老家的时候你做自己家的生意,忙一忙也就算了,如今给人做工。还是劲头这么足?”

    张家大爷得意的笑,给人做工也分很多种,给自己女儿做工,那是甘之若蜜的,他胡乱应付张太太说:

    “既然这样,我就过去一趟。”

    张大爷百忙之中还很给黄大舅舅面子,坐车去了黄大舅舅公馆,然后又被告知黄大舅舅去了法华寺。

    水火奇灾之后的难民,被分别安置在各种慈善机构,教堂。医院,学校。法华寺就是其中的一家,黄大舅舅去给难民分发药品。

    张家大爷很给面子的过来一趟,竟然没有见到人,心中想着,既然来了,就跟过去法华寺,看看这个大舅哥的业务能力也好。

    所以又坐车去法华寺,汽车开在水门汀的路面上很快速,但是走着走着。忽然要过一条河。

    汽车夫是刚从山东老家过来的,赶紧给张家大爷道歉,张家大爷挥手表示不在意,过河是要路过一座木桥。很不结实的样子。

    汽车夫只好下车,找人打听,却原来过了桥就是法华寺了,开汽车过去,就还要往下游走一段路,过石桥。

    张家大爷脸上带笑:

    “咱们就直接走过去看看。不用绕了,你在原地等着。”

    张家大爷下了汽车,一个听差赶紧撑开一把黑油布的大伞给他打着,两人步行前往法华寺。

    过了桥,果然走了不远,就是一座古寺,门前是水潭,背后是青山,张家大爷叫住一个乡民老汉,拱手问路:

    “请问这位老哥,前面这座可是法华寺。”

    老汉被他叫住,上下打量他一眼,语气满是鄙视:

    “看你这个人的穿戴,不像是个穷的,做人要知道惜福,眼皮子太浅,伤福禄!”

    说完这些教训的话,老汉冷哼一声,转身走了。

    张家大爷顿时气的打结,长出一口气安慰自己,他骂的肯定不是自己啊,和自己能有什么关系!

    然后再往前走,虽然天上淅沥沥的下着小雨,但是人也渐渐多了起来,青石板的道路,行人都或者打着雨伞,或者是带着竹子斗笠。三三两两的聚合在一起,一副喜笑颜开的样子。

    “你领到了没有?”

    “领到了,哈哈,废了好大的力气。”

    “快去换吧,一块五大洋到手了!”

    “去,你这个可就是不懂行情啦,现在已经涨到两块钱啦!”

    “两块钱啦?唉,早知道我也在手里存一下啊。”

    “管他多少钱,我是不舍得卖的,放在家里,图个平安!”

    “快去通知亲友,让他们都来,衣服穿的越破越好!”

    “快走!快走!”

    张家大爷也不用找人打听了,他已经走到了古寺的门口,飞檐高翘,黑漆楠木的牌匾写着法华寺三个描金大字。

    门口立刻有人凑了上来:

    “你领了药,就来找我,我叫王小六子,出一块五买你的药,记得啊。”

    后面立刻又有人过来抢生意:

    “找我就行,认准了我的大红伞,我出一块六。”

    张家大爷拱手:

    “是什么药?”

    几人赶紧科普:

    “是山东先生免费发放的救灾药,跑肚拉稀,包治百病。只不过规定了只有难民能领,看你的衣裳,肯定不行的,不过不要紧,等下帮你找个衣服。”

    果然很快有人眉开眼笑的走出来,脱下一件湿碌碌的带着热呼臭气儿的衣服,冲着张家大爷囔囔:

    “租衣服吗?一件一毛钱,押金五毛。”

    张家大爷苦笑不得,总算明白了刚才那个老汉是什么意思了,原来是这帮市民发灾难财,在倒卖平安药厂发放的灾民应急药包。

    张家大爷也不在和这些小贩子计较,分开众人,迈步往寺庙里走。这些小贩子们还想纠缠着他继续推销,被他身后的听差拿眼睛一瞪,就熄了声。

    那个听差身高八尺,虎背熊腰,在山东大汉里都要数的上威风。更何况是和这些以精悍智慧见长的南方人比。
………………………………

246救灾药包收购商

    张家大爷迈步进门,法华寺的院子很大,种了许多翠竹,以前应该也是佛家的清幽之地,现在却熙熙攘攘的,堆满了人,有穿着黄布法衣带竹子斗笠的和尚们在维持秩序,声音带了些嘶哑:

    “各位施主,请排队,不排队的不发药!”

    排队的各位也做了各样的防雨措施,竹子斗笠,雨伞都是普通的,甚至还有披着塞露露的防水布,油布,或者干脆是最古老传统的茅草蓑衣的。他们说话里还带着些欢喜:

    “这队伍排的值得,就算淋了雨,等下就吃药,包治百病,哈哈哈。”

    另外还有不少善心的义工人士在帮着解说:

    “不是包治百病的,要讲究科学,一种叫板蓝根的,甜思思,防止风寒,可以直接煮了来吃,其他的要对症下药,不认识字的,一定要请别人帮忙看过。”

    张家大爷立刻明白了,门口那些人愿意出到一块五来买药,也不自己进来领,领着一份药,也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排着大半天的队。

    张大爷拱着手问一个义工:

    “我找黄市长,麻烦您带一下路。”

    义工是不知道黄市长的,但是他们也带着些善心人士的热情,给他介绍了一个黄布法衣的和尚。

    和尚打量张家大爷一眼,觉得他穿着体面贵气,所以应该是正经的客人。

    带着张家大爷避开人群,绕了一个弯儿,从后殿通往正厅。

    法华寺正厅里佛祖宝相庄严,金刚们怒目狰狞。一排的铺黄布的桌子挡住了大门,上面摆放着药包,黄大舅舅十分认真负责,一个个的登记灾民的姓名,又亲自将药包发到灾民手中。         

    和尚走过去跟他说了一声,黄大舅舅转过头来,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招手叫来一个听差,接替他的工作,并且用极小的声音叮嘱听差:

    “速度不宜太快!”

    黄大舅舅站起身来,快走几步。抓住静立微笑的张家大爷的手,两人携手走去法华寺的侧殿,有和尚送上一壶热茶来。

    黄大舅舅连连说着道歉的话:

    “本来叫了听差去找你,是想和你同来的,结果一直等不到你。看这工作也十分急迫,我就自己来了。”

    张家大爷很快明白了,这个大舅爷是有些提拔的苦心,所以赶紧摆手表示不介意。黄大舅舅说过了道歉话,就起身去外面更衣洗手去了,可见真是繁忙,腹内存了不少积累。

    张家大爷吃了半盏茶,才见黄大舅舅回来,就说:

    “大哥辛苦了,只是我刚才在门口听人议论。好像有不少是冒充灾民的?”

    黄大舅舅苦笑一声:

    “上海市井里小民的风俗,历来是如此,一文钱的好处,也要攀扯算计的,更何况是现在是一块钱,反正发出的是药品,终究也是要救济到病人口中,也不好太和他们计较了。”

    张家大爷想想也是,就算是现场发现出来冒充灾民的又怎么样,揭穿出来。大家吵闹着也不好看,倒是会把行善变成闹剧,给人看笑话。

    当下再次拱手:

    “大哥辛苦了。”

    黄大舅舅摆手:

    “我这次叫你过来,第一就是让你也沾一下这施舍医药的功德。第二件,我看你们山东的仆役里,很有几个大出息了,山东先生又是山东人,到底是什么来路,你能不能打听清楚?”

    张家大爷连自己嫡妻也做了隐瞒的。怎么会告诉更隔了一层的大舅哥,所以当下随便支吾几句:

    “那样修仙问道的神仙中人,怎么好去打听,现在不过就是沾一些福泽了。我如今也经了同乡的介绍,在平安药厂里做帐房了。”

    黄家舅爷面色有些灰暗:

    “按妹夫的家境来说,不至于如此吧!”

    张家大爷支吾着说:

    “兵匪横行,连年饥荒啊,家境倒也过的去,只是今后要常住上海几年,闲着也算是闲着。”

    黄大舅舅安慰他说:

    “以后你凡事找我商量一下,小心一些没错。”

    张家大爷拱手应了,两人喝完了热茶,又携手出门,一起登记名字,发放药物。等到一千二百只药包发放完毕,淅淅沥沥的雨也停了。天色漆黑如墨水染过一般。法华寺外表装饰的古朴有佛禅之意味,设备倒是也很先进,内外都亮起了白炽灯。寺庙前院的青石板地面还积了一层雨水。

    金钱的力量是无穷的,领了药包的市井小民也呼亲唤友的再次返回,吵吵嚷嚷的还要领药,被和尚和义工们好说歹说,才劝了回去。

    法华寺的厨房也开了火,抬了满满两锅的白米饭到侧殿里,热气腾腾的,还有咸萝卜和花生米芹菜。和尚和义工们开始用晚饭。法华寺的主持法明大师过来给黄大舅舅行礼:

    “请黄施主到后殿用晚餐!”

    张家大爷有些犹豫,想要早些回去,黄大舅舅一把拉住了他,三人同去侧殿,果然那里都有特权阶层,他们吃的素斋十分味美,特别有一盘子鲜笋是珍而重之的,黄大舅舅介绍说:

    “这个是兰香竹笋,产自附近的佘山,极难得的。”

    张家大爷连日劳累,此刻在佛寺里面,倒是放松下来,夹了一筷子到鼻子边一闻,好像真是有点似有非有的兰香似的。放入口中,果然清甜酥脆,妙不可言。

    吃完了素斋,法明大师亲自送他们到门口,张家大爷坐了黄大舅舅的车子,绕了一段路,才又找到自己的福特车。

    天黑路滑,幸好汽油充足,车灯都是明亮的。

    黄大舅舅拉着他的手,叮嘱说:

    “明日改了去圣汤姆医院,明日这里必定要被那些贪便宜的人围了,所以要换地方了。你早些过来我公馆,我们同去。”

    张家大爷连忙拱手推辞了,真是开玩笑,他一分钟千万银元上下,山东先生他爹,自然是不在乎那点功德的。

    黄大舅舅忙碌了几日,两万只药包发完,真正到了灾民手中的,也不过才五分之一,剩下的五分之一也是被贪便宜的小民收藏到了家里,这也是可以接受的。再另外的大部分,都被小贩们收购了,转卖给一个大药商。

    这个药商姓白,有个做名媛的女儿白玲珑,他是替日本人做事的。毕竟山东先生的药包虽然好,大部分正路的医生还是能买的到的,最缺这个的,是日本人。
………………………………

247奸商出手救灾包变高档礼盒

    遇到了水火奇灾的难民们日子难过一些,但是经过各方救助,总算是挨下来了。            至于其它的民众,因为大多就是多年呆在南方的,所以在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里,不光不觉得难过,甚至还有些惬意的感觉。布衫芭蕉扇,闲来听那雨滴到天明,也是一种禅意的生活。

    亲日派的药材收购商白公馆里,白老板正惬意的盘腿儿坐在他的书房的榻榻米上,黑漆的竹木小桌上,摆放着一壶清酒,两只白瓷碟果子,槟榔、青梅。几个难民急救药包。

    白老板拆开药包,仔细的辨认,鼻尖子几乎要挨到药材,以至于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他的女儿白玲珑穿着白布的袜子走了进来,跪坐在对面,十分关心的问道:

    “下了几天雨,父亲又忙,是不是招了风寒,请医生来看一下吧。”

    白老板抬头看着女儿,发出哈哈的笑声:

    “请什么医生,家里有的是药。”

    他哗啦一下,就把一个小碟子里的槟榔,倒在桌上,然后挑拣了几样药材放在小碟子里:

    “你去拿个药锅,添一碗水,把这几样煮来我吃!”

    白玲珑害怕她父亲的权威,只好听命去煮药,心中还是很忐忑的,她的父亲什么时候会看病抓药了。

    过了半个小时,药水煮好了,白玲珑亲自端了进来,一副孝顺和顺从的样子。看着她父亲伸手拿起药碗喝掉。

    白老板喝完了药,用白手帕擦嘴:

    “真是好药,我感觉好多了。”

    白玲珑把头低下来,忍住笑,这药刚喝下去,还在脖子里,没有进肚子那,病就好了。          

    擦完了嘴巴,白老板意犹未尽,他赞叹到:

    “山东先生的药就是好。那怕是给难民的急救包,也是神的!”他是做一项见不得光的生意的,就是把平安药厂的药倒卖到日本里。这一向来,也发了些财。所以尤其对山东先生佩服的不行。

    白玲珑看了看桌子上拆开的药包说:

    “这个就是灾民救济药包?我在报纸上看过的,是平安药厂免费发放的。”

    白老板长叹一口气:

    “那些穷鬼,倒是有运道,可以免费领药,我收到这一万个药包。足足花了现大洋五万块!”

    平安药厂一共就发放出去两万个药包,白老板就能收到手一万只,可见他是十分有能耐的。药包的价格一直在上涨,又有无数的小贩从中周旋获利。

    “五万块?”

    白玲珑也吃惊的睁大了眼睛,毕竟据她所知,三流世家的小姐们,嫁妆钱也不过才五千块到一万块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