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家个个是皇帝-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子很想说,不用你教,孤自己来。一想他早出晚归不得闲,虚点点她,什么也没说,随即就喊内侍进来伺候。
从宣室回来的路上三个小孩就睡着了,史瑶也没再出去看看孩子,洗洗手就和太子去正殿,等着用晚饭。
翌日早上,太子临出门前担心史瑶又只教三个孩子喊母亲,便提醒她,“先教大郎他们喊父亲。”
“妾身谨记。”史瑶忍着笑送走太子,就叫奶姆扶着三个坐不住的小孩学走路。至于教他们喊父亲?他们早会了。
五月初四早上,太子用过早饭看到奶姆抱着仨孩子出来,就问史瑶,“他们会喊父亲了?”
“会了。”史瑶很想问,我说三天,你真就给我三天啊?
太子不信,冲最乖的二郎啪啪手,道:“二郎,喊父亲。”
二郎奶声奶气道:“父亲。”
太子浑身一震,就听到心扑通扑通跳,心中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不由自主地伸出手,讷讷道,“我,我抱抱。”
“父亲?”三郎打量着表情不大对的太子,怎么突然感觉有点傻啊。
大郎也好奇,太子怎么突然变得有些呆愣,就跟着喊:“父亲!”
母亲二字对史瑶来说很寻常,然而,史瑶第一次听三个孩子喊母亲的那一瞬间是真激动,她自己都没料到自己差点哭了,所以能理解太子,“看把你们父亲高兴的。”看似打趣太子,实则解释给大郎和三郎听。
高兴?离上辈子初为人父过去了很多年的大郎和三郎微微皱眉,高兴也用不着高兴的说话都结巴吧?
史瑶没再解释,走到太子身边,拍拍太子的胳膊,提醒他,“大郎和三郎喊殿下呢。”
太子听到了,但他怕一出口再次结巴,搂紧二郎深吸一口气,平复一下心情,才对史瑶说,“把他俩放孤怀里。”
“抱得动吗?”史瑶担心。
太子:“抱一会儿。”
“大郎,抓住你父亲的衣裳啊。”史瑶先把大郎递给太子,然后把三郎塞他怀里。
转瞬间,太子怀里有三个小孩,也把太子的脸挡住了,导致太子一动也不敢动,就怕手一抖,把三个孩子给扔出去。
史瑶是知道仨儿子一个比一个重,一碗饭的工夫,史瑶就把孩子包给奶姆,提醒太子,“昨天晚上殿下说今日去城外看看猪多大了。”
“对,我差点忘了。”说到正事,想继续哄孩子喊父亲的太子忙对仨孩子说,“父亲去忙了,下午再回来抱你们啊。”说完就往外走。
史瑶望着太子的背影,摇头笑了笑,就让奶姆把孩子送屋里去。随后,就找几卷书念给三个孩子听。
三个小孩听得昏昏欲睡的时候,太子也到了城外。七个月大的猪比当地百姓养了一年的猪还大一圈,哪怕太子有预感,真看到三头大猪,依然忍不住问喂猪的老农,“你没偷偷用粮食喂猪吧?”
“除了史公子让家奴送来的麦麸和豆渣,就是磨碎的麦秸秆和野草、野菜。”老农说,“我家的猪也是这么喂,一天只喂一顿掺着麦秸秆的麦麸或者豆渣,其他时候都是喂野草野菜。”说着停顿一下,看着太子试探道,“史公子先前说的话还作数吗?””
太子楞了一下,一时没反应,看到老农眼睛往猪身上看,福至心灵,笑道:“算数,当然算数。我今日过来都把人带来了。”说着转身一指,正是给猪阉割的小吏,“你们先把我的三头猪绑起来,然后再让他告诉你们。”
“现在?”老农问。
太子点头,“对,就是现在。”
“公子,绑了拉哪儿去?”闻笔提醒他。
太子脚步一顿,打量一会儿圈里的猪,道:“送到我父亲院里。”
“你父亲?”闻笔咽一口口水。
跟着太子的几个禁卫齐刷刷看向太子,他们没听错吧?
太子点头:“对,全送到我父亲那儿。”
第41章 昭告天下
闻笔往四周看了看; 全是此地百姓,有些话就没法说了; “公子; 大人院中没有宰猪的地方; 也没猪圈。”潜意思送过去放哪儿?
“我跟父亲说; 我的猪长得快,膘肥体壮; 父亲不信。”实则明日乃端午节; 三头猪是太子给他父皇刘彻准备的节礼。怎奈汉朝富人不食猪肉; 他直白的说出来,此地百姓恐嘲笑他; 太子就说,“按我说的做。”
闻笔不大乐意,看了看太子,殿下,要不再考虑考虑?
太子瞪眼; 道:“去把车推来。”
“诺。”闻笔应一声,麻溜的跑出去推车。
此地百姓不知道太子口中的父亲乃当今皇上,一看闻笔出去,帮太子养猪的老农就喊几个年轻力壮的人帮忙抓猪,随后又去屋里找麻绳。
众人合力捆猪的时候,太子带来的小吏也告诉众人; 在猪小的时候把猪阉割了; 猪就长得快了。正好有一户人家早几天刚买的小猪崽; 小吏就去那户人家教众人如何阉割猪。
三头猪装上车,小吏也回来了,太子一行便起身回城。
午时一刻,太子一行到未央宫。太子嘴上这么说,其实也没敢把猪拉到宣室殿门口。而是把猪拉至膳房院中,才命闻笔去请刘彻。
巳时两刻朝会就散了,宣室殿依然还有几位重臣,闻笔到时,刘彻正同几位重臣商讨上个月南越丞相谋反一事。
太子今日没上朝,刘彻便认为太子有要事要忙,也没命人去找他。乍一听闻笔说太子在膳房,刘彻脱口而出,“太子又弄个锅?”
“什么锅?”闻笔说出来,也明白皇帝何意,“不是的。殿下不许奴婢讲,殿下说陛下一看便知。”
太子从未做过出格的事,而他此刻又在膳房里,哪怕闻笔否认,刘彻依然认为太子请他看的东西和吃食有关,就对几位重臣道:“你们随吾过去看看。”
几人应一声“诺”,大概一刻,就到了膳房。
刘彻还未进去,便看到院中全是人,根本看不到太子在哪儿。刘彻下意识往后看一眼,便看到卫青眼中也全是疑惑。
“据儿,找朕作甚?”刘彻跨过门槛,高声问道。
围在太子身边的人齐刷刷回头,随即呼啦啦跪下,只剩太子一人孤零零站着。太子笑道:“孩儿给父皇请安。”
“免了。”刘彻抬抬手,走到太子身边,跪地行礼的一众人也站起来退到一旁。刘彻也看清楚,太子身后有一辆车,车上有三头大猪。正想问哪来的猪,忽然心中一动,“你养的猪长大了?”
太子:“是的。”话音一落,刘彻走到车跟前。
皇家祭祀时用牛羊猪三牲,当了几十年皇帝的刘彻见过不少头养了一年多的猪,而那些猪却不如此时绑在车上的猪肥壮。刘彻算一下日子,还未满七个月,“也太大了吧?”
“对啊。”卫青也走过来,“太子,这三头猪真是你十月份买的小猪崽?”
太子早已料到嘴上说信他的人,心底并不信他,“当然了。父皇,孩儿今日把猪送到父皇这里,并不是让父皇看看猪多大。而是想令厨子把猪杀了,尝尝猪肉是不是和以往一样难吃。”
“听你这话猪肉不难吃?”刘彻问。
太子:“这三头猪是用麦麸、豆渣和草养的,好比游在水里的鱼,吃的是水草,鱼肉鲜美,孩儿觉得猪肉味道应当不错。”
百姓日子清苦,刘彻是知道的。然而,在百姓的苦和他的大业之间,刘彻毫不犹豫选后者,最近又打算出兵西南。
有始皇在前,年年征战的刘彻内心深处也怕把百姓逼急了反他。在太子对刘彻说他要把豆子的吃法昭告天下时,刘彻赞同,也派人出去查看,二三月份青黄不接时,百姓是不是靠豆食物度日。
上个月刘彻派出去的人来报,没米面吃的百姓早上就喝豆腐脑,晌午吃炖豆腐和炖豆腐渣。一天吃两顿,能撑到菜可以吃的时候。
以往百姓都是煮豆子,吃一碗豆子肚子胀的难受,连活都不想做。豆子变成豆腐脑、豆腐,吃饱了肚子也胀,也比吃煮豆子好多了。
刘彻又听出去查看的人禀报,吃豆食物的百姓精气神挺好,顿时放心下来。如果又柴又腥臭的瘦猪肉变得鲜美可口,百姓养的猪都能卖出去补贴家用,那百姓会不会念朝廷一声好?
思及此,刘彻命厨子把猪杀了,随后就让太子随他回宣室殿等着。
史瑶和太子说过,麦麸、豆渣以及野草和野菜养的猪,烹制时无需加佐料,清水煮味道也不错。太子便吩咐厨子,猪杀了好,切几块猪排骨和猪后腿放清水里煮。
刘彻脚一顿,扭头看太子,见太子信心十足的模样,笑了笑,留几位重臣陪他尝尝太子养的猪。
太子听他父皇刘彻这样说,紧接着对卫青说,“舅父如若觉得好吃,走时带半个回去。”
“那臣先谢过殿下。”卫青笑呵呵说着,向太子行个拱手礼,随即又说,“别忘了给你母后送半个。”
刘彻眉头一挑,回头道:“那三头猪不是给朕的?”
“父皇是说不给舅父和母后了?”太子反问,“那孩儿听父皇的。”没容刘彻开口,太子就对卫青说,“舅父,十分抱歉,等孤在上林苑养的猪长大,孤就把那三头全送给舅父。”
刘彻脸色微变,这个混小子,自从有了孩子,是越来越会气他,“上林苑的猪是朕的。”
“那孩儿就把放在城外养的猪送给舅父。”太子认真道,“舅父,城外还有三头猪,长到年底得比今天的三头猪还大。”
刘彻顿时想揍他,冷哼一声,大步往宣室殿去。
其他人看了看刘彻,又看了看太子,最后转向卫青,皇上和太子这是怎么了啊?
卫青看一眼越来越远的皇帝,笑道:“跟咱们没关系。”
太子脚一顿,转向卫青不敢相信,“舅父,跟你没关系?”
“猪是你要送的,不是我向殿下索要,是跟我没关系啊。”卫青笑眯眯道。
太子张了张嘴,冷哼一声,追上刘彻就故意很大声说,“父皇,孩儿和你说笑呢。那三头猪是孩儿孝敬父皇的,别说给舅父半头猪,孩儿连一根猪毛都不想给舅父……”
离得较远,依然能听清太子说什么的几人不约而同看向卫青,迟疑道,“大将军,这事?”
“太子小孩心性,故意的。”卫青笑了笑,不以为意,“他现在这样说,待会儿猪收拾好了,还得求陛下给我半个。”说完,追上天家父子俩。
未时两刻,刘彻和太子以及几位朝中重臣用了午饭,猪肉还没煮好。又过三刻,快到申时了,小黄门才进来禀报,猪肉好了。
刘彻早已等的不耐烦,便说:“快端进来。”
话音落下,厨子端着一个小鼎进来,躬身放到刘彻面前,就问,“陛下,打开吗?”
刘彻微微颔首,厨子拿起鼎盖,浓香的肉味扑面而来。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刘彻此时并没有被肉香馋的想流口水,却很是惊讶,“据儿,这猪肉真和你说的一样?你以前是不是吃过?”
“吃过一次。”太子没法解释他为何知道猪阉割后,用谷物喂养,肉会变得鲜美,“当时给孩儿猪肉的人说,他也不知道他家那头猪的肉为何鲜美,孩儿好奇就仔细询问他。然后就按照他说的,在城外找一个老农帮孩儿养三头猪。
“孩儿吃的那块猪肉是用野菜和野草养的,孩儿的三头猪用了麦麸和豆腐渣,比当初孩儿吃的猪肉肥壮,想来肉也比孩儿以前吃的那块美味。”
刘彻自认为很了解他儿子,就没想过太子的这番话是他早编好的,还以为真有其事,“那你拿一块尝尝。”
“诺。”史瑶跟太子说过,猪后腿肉好吃。太子就挑一块炖的软烂的猪后腿肉,一块入口,太子惊得睁大眼,咽下去就说,“真香,父皇。”
刘彻忍俊不禁,道:“你父皇不香。”看一眼太子手里的肉,也在猪后腿上挑一块,咬一小口,味道确实让刘彻很意外,便对卫青等人说,“你们也尝尝。”
侯在一旁的厨子用刀切几块递给几位将军和士大夫。哪怕对太子很有信心的卫青,吃到猪肉的那一瞬间,也忍不住看向太子,“这猪肉味道真不错。”
“那舅父再尝尝猪排骨。”太子直接上手扯开两块,一块递给卫青,一块想往自己嘴里送,眼角余光注意到身边的人,手腕一转,递到刘彻面前。
刘彻如何看不出太子一开始没想到他,见他最终还是想起他,瞪一眼太子,才接过排骨。大概吃多了,刘彻吃排骨不如猪后腿肉美味,“有点腥。”
“启禀陛下,奴婢原本想放几块姜,再放点黄酒。”厨子以为刘彻忘了,忙说,“殿下说用清水煮,奴婢就什么也没放。以后烹猪肉时,奴婢放上姜和黄酒,猪肉就不腥了。”
刘彻确实忘了,太子令厨子用清水煮,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就说,“朕知道了,退下吧。”
“诺。”厨子疾步退出去。
太子才说:“父皇,孩儿觉得养猪的法子也应当昭告天下。”
“是不是要朕下旨?”刘彻看向太子,大有“你敢让朕下旨教百姓养猪,朕就把你踢出去”的意味。
太子忙不迭道:“父皇如果不怕百姓眼里只有孩儿,没有父皇,那孩儿就令闻笔和莘墨写几份养猪之法,送到周围郡县。”
刘彻虽然天天盼望着长生不老,也有想过他会不会和祖辈一样活不到六十岁。每次想到这一点,刘彻就觉得得趁他现在年富力强好好培养太子,也就不怕太子的贤名传天下,“按你说的做吧。”
“诺。”太子应一声,就说,“父皇,如若无事,孩儿先行告退?”
刘彻点一下头,突然想到,“那三头猪,你拉走一头。”
“一头?”太子假装犯难,“孩儿和太子妃两人一半足矣。”
刘彻斜眼看着他,道:“一头不要要一半?”
“不敢。”太子忙说,“孩儿谢父皇。”到膳房就命厨子把一头猪分两半,一半送去椒房殿,一半送去长秋殿。
猪肉送到椒房殿时,几位重臣也回去了,宣室殿内只剩刘彻一人。刘彻就命小黄门去宣厨子,问厨子太子是不是把一头猪分两半。厨子实话实说,另一半送到皇后住处。
不是送给卫青,而是送给皇后?刘彻沉吟片刻,命厨子砍一条猪后腿,送去大将军府。
第42章 人人平等
大将军卫青收到了皇帝赏的猪肉; 史瑶也收到皇后赏赐的丝绸绢帛。
皇后所在的椒房殿也在未央宫内,离宣室殿并不是很远。皇帝膳房内宰了三头猪; 猪毛还没脱; 皇后就收到消息; 猪是太子从城外拉来的。
皇帝赏太子一头猪; 太子给她这个母亲一半,儿子孝顺; 皇后高兴; 就把少府送来的夏布挑出一半赏给史瑶。
皇后本想送到长信宫; 继而一想,太子十分喜欢太子妃; 天天晚上歇在长秋殿,皇帝也很是喜欢太子妃诞下的三个嫡子,就命云圆把布送到长秋殿。
云圆到长秋殿时,史瑶正在庖厨里打量半扇猪肉,顺便和厨子讨论如何食用。
史瑶出来收下布; 就命蓝棋送送云圆。
云圆转身离去。史瑶突然想到一件事,又叫住云圆,“你先别走。”
“太子妃有何吩咐?”云圆问。
史瑶:“我听说有些地方的人每年五月初五都食一种叫‘角黍’的食物,是用菰叶包的。去年五月初五,我身子笨重,精力不济; 忘了宫里有没有做‘角黍’。”说着话转向厨子。
“有做; 太子妃没吃。”厨子道。
史瑶:“我今年想吃; 你们明天做角黍时在角黍里包一块猪肉。云圆,回去问问母后喜不喜欢,如若母后喜欢,待明日煮好,我亲自给母后送过去。”
云圆现在就想问,角黍里包猪肉还能吃吗?不过,她还记得自己的身份,哪怕她是椒房殿内的女官,和太子妃比起来,也是云泥之别,“婢子谨记。”
史瑶“嗯”一声,冲蓝棋使个眼色,蓝棋这才送云圆出去。
云圆走后,史瑶命厨子把猪蹄膀和排骨剔下来,红烧猪蹄膀和排骨留做角黍馅,又命厨子割掉几斤瘦肉和五花肉留着晚上吃。
随后史瑶又令厨子去拿几块冰,把剩下的猪肉放在冰里,留着明日食用,毕竟是太子养的猪。如若是太官令送来的猪,史瑶会把剩下的猪肉赏给身边人。
翌日寅时两刻,东宫的厨子全部起来,几十人齐动手,一刻就包出上百个角黍。随后就放在铁锅和鼎里煮。
卯时三刻,太子睁开眼闻到一股浓香,起先以为鼻子出错,揉揉鼻子,香味更浓了。太子拍醒身边人,“早上做什么吃的?”
“不知道。”史瑶嘟囔一声,拉起被褥蒙上头。
太子顿时明白,她根本没听清自己问什么,立刻想踹她。脚伸出去,改用手把人拽起来,“你昨晚刚到亥时就睡下,睡五个时辰还没睡饱?”
“不是睡饱没睡饱啊。”史瑶揉揉眼,打个哈欠,“这样的天清晨睡觉最舒服了。”
太子朝她胳膊上掐一下,让她清醒些,“那你明天再睡,今天先起来。”怕史瑶不知道,又说,“今天是五月初五。”
史瑶瞬间清醒,“我的粽子。”
“粽子?”太子正想喊人进来伺候,一听史瑶的话,干脆自己更衣,“什么粽子?”
史瑶:“妾身家乡的一种食物,和殿下这边的角黍一样。昨天晚上妾身吩咐厨子,今天早点起来蒸角黍,现在该蒸好了。”
“难不成孤现在闻到的味道是角黍味?”太子仔细回想,“角黍没这么香啊。”
史瑶挑一件浅粉色曲裾,一边穿一边说,“那是因为殿下以前吃的和妾身做的不一样。对了,妾身命厨子做好几样,有猪肉角黍,有红枣,有鸡腿肉以及莲子,还有一种什么佐料都没加的白角黍。”
“你真行!”太子算是服了,“一个角黍都能包出这么多样。”
史瑶连连摇头,道:“可不是妾身贪吃。这些角黍在妾身家常很常见,多数百姓都吃过。”
包粽子用的黏米,据太子所知大汉一般老百姓都吃不起,“你家乡的粽子是用黏米做的?”
“是啊。”史瑶道,“在妾身家乡像东市、西市那种地方一年四季都能买到。”
太子知道史瑶家乡的人生活好,依然没想到还能经常吃到角黍。以小见大,太子不敢再问下去,怕史瑶说她一个小老百姓以前吃的都比他这个太子要好。
史瑶见太子脸色变了又变,关心道,“殿下怎么了?”
“没事。”太子摸摸肚子,“有点饿了。”
史瑶打量他一番,不相信他的说辞,“殿下真没事?是不是不喜欢吃角黍?”
“不是。”太子望着她,见她真担心自己,想一下,“你以前冬天也能吃到蔬菜,夏天能吃到冰饮吗?”
史瑶点头:“只要有钱,天天都能吃到。”
“贵不贵?”太子问。
史瑶以为太子好奇,认真回想一下,“有贵有便宜。夏天买便宜的冰饮,一个铜板能买一份。冬天买便宜的青菜,一斤也就要两个铜板。”
“真好。”太子由衷感慨。
史瑶笑道:“是挺好的。不过,妾身的父母眼中只有妾身的弟弟,在那边可以说连个亲人也没有,妾身宁愿呆在这里。”说着话突然闻到一股香味,“妾身也闻到了,殿下,咱们出去看看吧。”
“这个味道不是角黍。”太子道,“孤感觉是烤肉散发出来的香味。”
史瑶仔细闻闻:“烤肉?妾身没命厨子做烤肉啊。”
“孤说的。”太子道,“孤昨日在父皇那里吃的煮排骨挺好吃,就命厨子今日做一盘烤排骨,孤想知道味道如何。”
史瑶和太子在一块生活了九个多月,知道他饭量大,胃口好,吃多少都能消化,也就没说早上吃烤肉太腻,“那妾身叫阮书进来。”走到门口喊人进来伺候。
洗漱一番,史瑶和太子出去已闻不到烤肉味,估摸着烤肉已经做好。史瑶就吩咐宫人摆饭。
饭菜端上来,太子疑惑:“没有角黍?”
“角黍要煮至软糯才好吃。”史瑶解释道,“妾身命厨子再煮半个时辰。”说着,看向太子,“殿下今日还出去?”
太子微微摇头,道:“今日哪都不去。”
“殿下,太子妃,三位皇孙醒了。”闵画突然出现在门口。
史瑶的手抖了一下,夹的青菜险些掉在粥碗里,见闵画神色焦急,问道,“他仨是不是闹了?”
“启禀太子妃,大皇孙要去庖厨。”闵画道,“奶姆说那边油烟味重,不让大皇孙去,大皇孙不高兴,腿乱蹬,不要奶姆抱他,要自己去。”
史瑶嗤一声:“瞧把他能耐的。站都站不稳,还自己去?叫奶姆把他仨抱过来。”
“诺。”闵画转身跑去偏殿。
太子放下箸,道:“孤去看看。”
“别去。”史瑶道,“妾身能猜出他为何闹。近来那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