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家个个是皇帝-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史瑶:“鸡翅膀用花椒粉、盐等物腌两刻,裹上面糊放油锅里炸。鸡胸肉炒着吃,鸡架和鸡腿放锅里炖。用鸡汤煮面条,可好?”
“全是鸡?”太子惊讶道。
史瑶笑道:“当然不是,还要青菜和早上送来的鹿肉。鹿肉烤着吃?”
“你安排吧。”太子说着,下意识摸摸自己的肚子,“孤平时也没少吃,为何不见胖啊。”
史瑶:“殿下还年轻,过了三十岁还这样吃,殿下的肚子会比父皇的还大。”
“那孤还是趁着年轻多吃点好的,过了三十岁少吃点。”太子道,“过几日休沐,孤令人去寻王八,你再给孤做一次王八汤?”
史瑶:“上次殿下说妾身做的王八汤很是美味,答应妾身一件事,殿下还记得吧?”
“当然记得。”太子道,“你想好了?”
史瑶摇头,道:“暂时还没想好,先记着,以后再告诉殿下。如果过了三年五载,殿下不会不认吧?”
“要不要孤写下来,再盖上孤的印?”太子问。
史瑶笑道:“这倒不用了。”
太子瞥她一眼,就往东南角看,一看二郎拎着一只鸡,忙喊道:“二郎,放下。”
“父亲,快看。”二郎说着话还晃悠两下,恐怕太子看不清楚。
太子忙走过去,“这孩子平时大郎打他都不敢还手。今天胆子怎么这么大?”
“鸡是死的,人是活的。”史瑶跟上去说,“二郎,把鸡放盆里,叫阮书领你去洗洗手。”
二郎非但没有放下,还对史瑶说,“母亲,两个鸡腿是我的。”
“你吃得完么?”史瑶问。
二郎迟疑一下,道:“有叔父。”指着身边的刘胥。
“你叔父不吃你剩的。”史瑶道,“你的鸡腿分他一半还成。”
二郎想一下,就说:“我吃一个半,叔父吃半个。”
“你真疼你叔父。”刘胥朝他脸上轻轻拧一把,“快放下,厨子要拿去做了。”
正在收拾洗鸡的盆的几个厨子猛地抬头,问道:“现在就做吗?太子妃。”
“你们几个跟孤过来。”太子道,“别在这边捣乱了。”
话音一落,史瑶就拍拍三郎的背,“快去。”说着话还轻轻戳一下他。
三郎瞬间明白,他母亲有话要对厨子说,就拉起二郎的另一只手,“阿兄,走啦。”
“好吧。”二郎扔下鸡,小手就往身上蹭。
太子眉头紧锁,朝他后脑勺拍一下,“往哪儿擦呢?”
二郎浑身一僵。刘旦扑哧笑出声,伸出手道:“二郎,我领你去洗手。”
“洗好手把衣裳换下来。”太子道。
二郎仰头看向太子,提醒他:“衣裳不在这儿。”
“不在就回去换。”太子道,“孤看你下次还敢不敢往身上蹭。”
二郎苦着小脸,哀求太子,“父亲,永寿殿远。”
“你的意思是不换了?”太子板起脸,盯着他问。
二郎瘪瘪嘴,不敢再犟,“没有。”
“没有就去换。”太子道,“大郎,三郎,过来,孤看看你俩身上湿了没。”
三郎怕太子也让他去换衣裳,连忙说:“没有湿。二叔父,父亲给我们买好多木偶,我领你去看。”
“我也想去看。”二郎忙说。
三郎脚一顿,回头道:“你快去换衣裳啊。”
二郎看向太子,眼中写满,可不可以不换?
太子不为所动。二郎苦着脸,把小手递给刘旦。
叔侄二人从永寿殿回来,史瑶也交代好厨子该如何做五只鸡。
未时三刻,饭后,太子和史瑶把三个孩子哄睡,回到正殿卧室里,三个吃饱喝足的小王爷也回到北宫。宣室内的刘彻也进入梦乡,整个皇宫安静下来。
翌日下午,申时一刻,从宣室内传出来一阵大笑,对候在门外的小黄门来说不亚于昨天夜里的鸡鸣。
太子望着欣喜若狂的人,很是不解:“父皇,不过是一箱书写用的东西,父皇怎么像是发现了稀世珍宝?”
笑声戛然而止。刘彻看向太子,见他困惑不解,张了张嘴,不敢置信,“你说这只是书写用的东西?”
“是呀。”太子道。
刘彻张口结舌,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毕竟太子说的也是实话,“这么薄薄一叠就能写下整本《论语》。这么一箱就能写下四书五经,以后太学生再也不用挑着担子去太学了,你可知道?这只是其中之一。”
“父皇是说这些?”太子恍然大悟,“孩儿都想过。”
刘彻顿时没脾气了,合着不是太子不惊讶,是太子已经过了惊讶,“既然你知道,方才还为何说只是书写用的东西?”
“孩儿,孩儿一时忘了。”太子听史瑶说得多了,看到纸就觉得挺寻常的东西,惊讶不起来。可这话没法说出来,“请父皇恕罪。”
刘彻摆摆手,表示他没生气,就问:“这东西是谁给你的?”
“这东西是孩儿自己的。”太子道。
刘彻大惊,比刚刚试过纸真可以用还惊讶,“你做出来的?为何朕不知?”
“不是孩儿做出来的。”太子道,“是孩儿找的匠人做出来的,那些人现在还在长秋殿。做纸的法子是听太子妃说的,太子妃也记不大清楚,长秋殿的匠人试了一年多才做出来。”
刘彻霍然起身,张嘴就想说去长秋殿,继而一想那是他儿媳住的地方,随手指个内侍,“速去长秋殿传做纸的匠人来见朕。”说完,忽然想到,“这东西叫纸?”
太子:“孩儿也不知道该叫什么好。这个东西成型前像絮状物,竹子可以做,丝绸也可以做纸,孩儿就给起名叫纸。”说着拿起毛笔写下“纸”字。
刘彻看了看,赞同道,“这个字倒也贴切。不对,念纸是因为竹子和树以及许多种在地上的东西都可以做,而那些东西统称‘植’,这个纸就和‘植’同音?”
太子还真没想到这一点,就恭维道:“父皇英明。”
刘彻笑了笑,叹气道:“不如你啊。”
“父皇言重了。”太子忙说,“太子妃说她以前发现絮状物凝在一块,晒干后可以在上面书写,孩儿心中好奇才让匠人试一试。从未想过可以做出来,不过是运气罢了。”
刘彻挑挑眉,道:“运气?自从太子妃生下三个孩子,你的运气着实不错。”
“父皇很早以前夸赞太子妃乃有福之人,孩儿不大信。”太子道,“今日父皇提醒,孩儿也觉得她挺有福。”说完还不甚好意思的笑了笑。
太子妃是皇家人,就是自家人,也是未来的皇后,皇帝刘彻倒乐意看到史瑶一直有福下去,“这几个月来,你宫里的人就做一个纸出来?”
“父皇此话何意?”太子是真不明白。
刘彻:“就没做些好吃的?”
史瑶倒是想做满汉全席,怎奈她厨艺有限,连糖酥鲤鱼、粉蒸肉,红烧狮子头、地三鲜都不会做,想给太子做些好吃的,也只能想想。
“昨日孩儿宫里的厨子做了炸鸡翅和炒鸡胸脯肉,孩儿觉得还不错。”太子道,“鸡是寻常之物,恐父皇不喜,孩儿没敢说。”
长秋殿的厨子们开了窍,刘彻相信长秋殿的饭菜比他这边的美味,“你可知做法?”
“孩儿不知。”太子道,“长秋殿的厨子知道。”
刘彻又随手点一内侍,指一下东边,都没开口说话,内侍就退出去直奔东宫。
太子见状,莫名想笑,忍着笑道:“父皇,孩儿还有一事相求。”
“直说便是。”刘彻道。
太子指着纸,道:“此物说是史氏发现的,传出去恐会掀起轩然大波。不如说是父皇身边的人发现的,如何?”
“太子妃怎么说?”刘彻不答反问。
太子:“太子妃说她功劳在匠人,不在她。那些匠人是孩儿找的,功也有孩儿一份。孩儿怎么说就怎么说。”
“你的太子妃是个聪明人。”刘彻活了半辈子,各种各样的女子都见过,像史瑶这种倒是少见。随即命内侍去拿百金,叫太子带回去。
酉时四刻,天黑下来,史瑶看到太子带来的百金,哪怕知道价同真正的黄金,可她知道百金是铜,看一眼就不想再看第二眼,叫闵画收起来。
太子见她这样,忍不住打趣,“你这个样子如果被外人看见,一准说你视金钱如粪土。”
“妾身不贪财,殿下高兴吗?”史瑶问。
太子听史瑶说过,她家乡的金是真正的黄金,还是纯金,瞥她一眼,“你为何不说,黄金堆成山也没地方用。”
“谁说的?”史瑶道,“妾身——”往四周看一眼,屋里只有三个儿子,“妾身打算把这些金分成两次送去鲁地。”
太子想也没想,道:“史家?”
“是的。在外人看来,我还是出身鲁地的史氏,家有老母,我应当派人过去看看。”史瑶道。
太子:“孤记得去年入冬前你派人去过,没送钱?”
“没有。”史瑶道,“妾身几次收到史家回信,史家人都没求妾身帮母家人谋个差事,还要妾身照顾好自己和三个孩子,妾身才想给他们钱。”
太子不太了解史氏母家的事,“按你说的办。可以用饭了吗?”
“饭菜早好了。”史瑶到门口吩咐内侍去端饭。
饭后,太子和史瑶把三个孩子送去永寿殿,看到他们躺在榻上,两人才回去。
他俩前脚走,不愿意分开睡,躺在一个被褥里的三个小孩就把伺候的人赶出去。掖好被褥,大郎就说,“三郎,咱们这个母亲是个聪明人。”
“是挺聪明,也有点张扬。”三郎道。
二郎看了看他兄和他弟,好奇道:“张扬不好吗?”
“母亲是太子妃,唯唯诺诺反而会被说成小门小户上不了台面。”大郎道,“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
三郎想一下,道:“这样容易树敌。”
“凭父亲是太子,母亲老实的跟个鹌鹑似的,也一样有敌人。”大郎道,“在这里除了‘巫蛊’能要人命,旁的歪门邪术都动不了父亲和母亲。”
三郎又想到了江充,想到江充也想到都快被他忘记的人,“你知道常融吗?”
“阿弟,我知道。”三个小孩不让宫人守夜,也怕隔墙有耳,二郎很小声说,“祖父宫里的一个小黄门,还来找过父亲呢。”
大郎不知道此人,“他怎么了?”
“小人一个。”三郎道,“很爱搬弄是非。如果我没记错,过两年卫青病了,那个常融就开始在祖父面前说,说父亲的坏话。祖母叫父亲禀告祖父,杀了常融和他关系较好的宦官。父亲不信祖母。后来还是祖父发现常融是个奸佞小人把他处死的。”
大郎:“现在有了我们,常融没机会诋毁父亲。”
“小人难防。”三郎道,“哪天父亲惹到皇帝,常融趁机诋毁父亲,皇帝即便相信父亲,心里难免不舒服。”
大郎扭头看了看三郎,“你怎么如此了解?不是在说你自己吧?”
三郎一惊,瞪一眼大郎,“我是说你。”
“你都不知道我是谁,你知道我怎么想的?”大郎白他一眼。
二郎开口道:“你俩别吵啊。阿弟,我以后见到常融,也说他身上臭,如何?”
“不行。”三郎道,“除非你真闻到骚臭味。”
大郎:“二郎不可能闻到。在宣室当差的人,哪怕需要涂粉,只要能掩盖那个味,他们也会用女人用的脂粉。”
“那怎么办啊?”二郎问。
三郎想了想,道:“让他们主动犯错。即便杀不了,也把他们贬的远远的。”
“依我说还是直接杀了省事,一个宦官,又不是朝廷重臣。”大郎道,“还费心思量,未免太抬举他了。”
第61章 千头万绪
三郎简直不想和大郎说话; “你能不能别开口闭口杀杀杀?”
“是呀。”二郎道; “阿兄,我们还小; 杀不了人的。”
三郎赞道:“二哥说得对。如果是十年后,别说一个小小的常融,绣衣使者江充; 我都不需要同你们商议; 就能不声不响把人做了。”
“对啊,对啊。”二郎道; “我们才三岁欸。”
三岁的大郎如今还拿不起剑,皇宫上下无人不把他当成无知小儿,“再等十年?也太久了点。”
“按照历史,十年也来得及; 再等十年又何妨?”三郎反问。
大郎无言以对。
三郎扯了扯嘴角,道:“可惜咱们知道的历史上没我们; 母亲到死也只是良娣。现在这些都变了,也就不能再等那么久。十年后变成什么样; 谁也不知道。
“我认为咱们应当先把咱们知道的小人收拾了。少几个搬弄是非; 狗胆包天的; 十年后沧海变成桑田; 皇帝也不会疏远咱们的父亲。”
大郎眨了眨眼,道:“历史上父亲后来出事; 不止是小人陷害?”
“小人是其一。皇帝病得昏昏沉沉时; 父亲这个太子的人都见不到皇帝。”三郎道; “生不见人,父亲便认为皇帝凶多吉少。
“事实你我都知道,刘彻当时还活着。父亲不知,他见刘彻身边的小人猖獗,认为刘彻危矣。当时刘彻身边的人要抓他,父亲可能认为他不反抗就会是下一个扶苏。”
大郎知道这段历史,过去的太久,细节模糊了。三郎说完,大郎也想起来了,“李姬的儿子是胡亥?”
“是他。”三郎道。
二郎扯一下三郎的里衣,“阿弟,我可以说话吗?”
“你说啊。”三郎道。
二郎:“李姬没儿子。
“现在没有,以后会生。”大郎道,“父亲出事时,那女人还活着?”
三郎:“早死了。那时在刘彻身边的是钩弋。史书上没有记载,父亲出事时钩弋在宫里还是在甘泉宫和刘彻在一块。我觉得她多半是在刘彻身边,有她暗示,刘彻身边的人才敢两边骗。”
“三郎说得对。”二郎道。
三郎惊讶道,“你知道这一段?”
“不知道啊。”二郎道,“我知道三郎说得对。”
大郎白他一眼,鄙视他,“马屁精。”停顿一下,又说,“历史上刘弗陵的母亲被刘彻处死,许多人认为刘彻怕又出一个把持朝政的吕后。
“钩弋不是皇后,因子封太后也无法和随夫打天下的吕后相比。刘彻担心钩弋,大可一道诏书昭告天下,太后不得干政,另择他人教养皇帝,或把太后圈进起来,无需把她处死。”
这一点三郎赞同,没有实权没有威信的女子,哪怕是皇太后也照样会被手握重兵的王侯将相欺负的不敢吭声。
“我听你俩说,父亲的敌人好多啊。”二郎伸出手,“宣室小黄门,绣衣使者,李姬的儿子,还有那个什么勾引。”
三郎好笑,道:“不是勾引,是钩弋。”
“好吧,好吧,就算是钩弋。”二郎道,“哪一个最好杀啊?”
三郎拧一下他的脸,道:“你别和大郎学,咱们现在小,整治别人要用小孩的法子。大人的那套不切实际。”
“说得好像你已经有办法了。”大郎说着,忽然想到一直被他忽略的事,“母亲知道吗?”
三郎:“母亲知道隋唐宋元明,我认为母亲比咱们出生的晚,没理由不知道更早的汉朝。”
“这么说来你是明朝的?”大郎问道。
二郎猛地看向三郎,忙问:“你是明朝的?”
“我不是。”三郎笑了笑,意味深长的说,“不过,我知道你是。”
二郎睁大眼,不敢置信,“你,你——”
“你什么你,蠢蛋!”大郎朝他身上拍一巴掌,“三郎激你呢。你一开口,他原本不知道现在也知道了。”
二郎忙闭嘴。继而一想,晚了。朝三郎身上一巴掌,“你,你不是我阿弟!”
“这个得问问母亲,你说了不算。”三郎笑眯眯的,十分欠抽。
二郎拍拍大郎,道“我和你换换,三郎太坏,我不要和他睡一块。”
“他以后再说哪朝哪代,你别开口。”大郎没动弹,“不然他就猜出你上辈子是谁了。可他如果不说,咱们到死也不会知道他上辈子是谁。”
二郎:“阿兄忘了母亲?我可以问母亲啊。”
“对哦。”大郎眼中一亮,“三郎知道唐宋元明,那我就问母亲明后面还有什么。三郎懂医术,还会算术,还懂农事,母亲稍稍知道一点历史,就能猜出你是谁。”
三郎:“不见得。每个朝代都有很多皇帝,你说的这些都是细节。别不信我,你自己没发现?母亲不知道细节。我感觉她甚至不知道父亲何时死的。”
“母亲也许知道,只是觉得离现在还早。”大郎道,“想那么多也没用。”
三郎嗤一声,“母亲还问过我二郎为何针对李姬呢。她连李姬的儿子叫什么名都不知道。”
“那你如果是个明君,母亲可能就知道了。”大郎道。
三郎:“刘彻没有名吗?”
大朗无言以对。
“你俩别斗嘴啦,我们说正事。”二郎提醒道。
三郎:“小人擅趋炎附势,踩低捧高。刘彻喜欢咱们仨,还喜欢父亲,刘彻身边的小人,哪怕让他们趴下给咱们当马骑,他们也甘之如饴,想找他们的错,难如登天。”
“没事找事呢?”大郎问道。
三郎:“你我还小,六岁之前走到哪儿都有一群人跟着,想找事也没机会。”
“好啦,你俩听我的,今天先睡觉,三年后再说。”二郎突然开口。
三郎笑了笑,道:“明日把这事告诉母亲吧。”
翌日上午,史瑶得知宣室的宦官有一半都是小人,愣了好一会儿。
三郎觉得她是吓到了,拍拍史瑶的胳膊安慰道,“母亲,别担心,儿子和你说,是想母亲找机会提醒一下父亲。”
“你说的这些我听别人见过。”史瑶随即把她知道的大致说一遍,“你父亲不听你祖母的,会听我的?”
三郎:“祖母是外人,你是内人,父亲会听的。”
“还是不说了。”史瑶道沉吟片刻,“你父亲知道后,必然会对常融等人露出鄙视神色。那样只会加快常融在刘彻面前搬弄是非。”
大郎和三郎下意识看向彼此,看见彼此眼中的意外,蓦然发现他们在讨论常融等人时,刻意忽略了刘据。
大郎:“母亲说得对,是我们没想到。”
“你们现在还小,要做的是好好吃饭,快点长大。”史瑶道,“其他的事不要操心。无论是常融还是江充,或李家人,只要敢惹我们,我会让他后悔来到这个世上。”
二郎眨眨眼,勾着头看着史瑶,满眼崇拜,“母亲好厉害啊。母亲知道阿弟上辈子——”
“闭嘴!”三郎打断他的话。
史瑶笑了,“他不让你说,你就别说了。小心以后他俩欺负你一个。”
“我找父亲帮我。”二郎道。
史瑶:“你父亲早出晚归,如何帮你?”
二郎不说话了。
史瑶伸手把他揽入怀中,就问,“三郎以前会做菜吗?把做法告诉我,我让厨子去做。”
“好的。”三郎道,“母亲去拿纸,孩儿说,母亲写。”
二郎再次感到吃惊,“三郎,你是皇帝欸。怎么连做菜——”
“闭嘴!”三郎倍感头痛。
史瑶惊得合不拢嘴,不敢置信道:“三郎以前是皇帝?!”
“母亲,孩儿现在是母亲的儿子。”说着,三郎指着二郎,“你再乱说,我把你的嘴巴缝上。”
二郎吓得哆嗦了一下。
大郎拍拍史瑶的胳膊,“回神了,母亲。”
史瑶眨一下眼,朝自己胳膊上掐一下,痛得倒抽一口气,“不是做梦?二郎说的是真的?”
“是真的。”大郎道,“母亲没想过什么人看四书五经,还懂农事?”
史瑶道:“天下文臣都看四书五经,其中有作为的官员都懂农事。”
“三郎还会开方抓药。”大郎又说。
史瑶吃惊:“你还会给人看病?”
“孩儿会给臣子看病。”三郎瞪一眼大郎,你别说了。
史瑶伸出胳膊,撸起衣袖,“那你给我号号脉。”
三郎愣住了,上上下下打量史瑶一番,试着问:“母亲认真的?”
“这里的太医太没用。”史瑶道,“我和你父亲生病时,太医开的药方我看过,病症不一样,开的药却差不多。一个咳嗽,喝了五天药还不见好。你没发现我今年生病都没让太医看?”
二郎不解,“太医不应当很厉害吗?”
“你有所不知,汉朝的医者包括号脉开方抓药的人和巫师,巫师也给人治病。”三郎道,“假如一个人病了,喝草药一直不见好,就会有巫师来给他驱鬼,叫病人喝符水。”
二郎想到了,“我听以前的奶姆说过,有巫师来给母亲看过。”
“对的,跳大绳驱鬼,也不怕把人给驱死了。”史瑶的语气很是不好。
大郎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