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科举出仕-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六品官的俸饷,贞文帝是大概知道的,黎池家里的妻子和儿女身体不好,他也听闻过。所以想来,黎池府中确实是银钱拮据了。
  贞文帝心中衡量着:像黎池这样办事利落,聪明有才华的官员,若是因银钱拮据而劳心劳力,耽误了公务和才智,损失就大了去了。
  “瀚海国赠礼的一万两白银和一万两千只羊,原本就是你在中秋宴上赢来的,朕也没在乎那点小东西。”事实上,贞文帝是没想到,黎池能从瀚海国那帮人手里扣出来‘赠礼‘。结果黎池不但扣了出来,还一两银、一只羊都没少地全都给扣过来了。
  原想着若黎和周不能要到‘赠礼’ ,他就说两句就放过他,他年纪不大,摔一跤、吃次亏也好,压压他的锐气。不过现在这样的结果,也还很不错就是了!
  贞文帝接着说:“因此,朕才让你先将银子货物暂且自己保管着。不过今日看了你带来的围巾、毛衣和羊毛衫这些,朕觉得羊毛线是个好东西。”
  接着,贞文帝非常豪爽大方地说:“这样!和周,你来为朕代笔写赏赐圣旨,朕将那一万两白银赏你!羊毛线也赏你一千斤,剩下的就存入内务府库。”
  黎池:……皇帝这么大方的么?说赏就赏了一万两白银、一千斤羊毛线?
  好,一万两白银,只是十个一千两而已。对于于皇帝来说,赏一万两银子给他,就跟一般百姓家,随手赏小孩子两文钱买糖葫芦串一样。
  不过这一万两银子,对于黎池来说,却是一笔大钱了。在水泥作坊还没大规模开办起来之前,能解了徐素药费的燃眉之急。
  “臣叩谢陛下恩赏!”黎池在叩谢过皇帝升他官之后,又一次离座,跪到龙案前的空地上,跪下叩谢皇帝。
  “起了!上前来,拟写你自个儿的赏赐圣旨。”
  黎池在翰林院的工作,很多时候都是草拟圣旨,所以草拟圣旨可说是他的本职工作之一了。只是他这是第一次,在乾清宫里当场草写圣旨。
  黎池遵命上前,在龙案的一角展开一张纸,取了笔架上的一支毛笔,蘸好墨。然后依照皇帝口述,写下了给他自己的赏赐圣旨。
  圣旨写完,墨迹还未干,贞文帝就用了御宝,再交给一旁的张忠。张忠接过去拿到一旁,去裱到圣旨卷轴上去。
  在张忠去裱糊圣旨的这段时间,贞文帝与黎池闲聊起了家事,“和周,你的一对儿女多大了?”
  “托陛下的洪福,如今已快满四个月了。”
  贞文帝想起三儿子与黎池是好友,结果小两岁的好友连儿女都有了,他三儿子却还未成婚。“唉,和周你都儿女双全了,俭王却还未成婚。”
  “臣回京五日,还未及与俭王殿下一见,想来应该是在忙于大婚。不过再有七日,俭王殿下就将大婚了,等明年这个时候,皇孙或许就将落地,陛下大可不必着急。”
  “但愿。”他对这三儿子哪里都满意,但就一点有不如他意:婚育子嗣艰难。
  君臣两人闲聊着,没过多久张忠就将圣旨裱糊好,拿了过来。
  这赏赐圣旨本就是黎池亲笔写的,也不用宣旨太监再读一遍,他直接就跪领了圣旨,谢过恩。
  正事已经说完,贞文帝朝黎池挥挥手,“和周,在今日或明日时,官服就能送到你府上了,十五那日换上了来上朝。今日你就退下。”
  “是,臣告退。”黎池行礼过后退出了乾清宫,外面有小太监带路领他出宫。
  八月十五那日是中秋节,去年因瀚海国使团来使,忙着国宴加家宴的事情,当日是没有上朝的。
  今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应该是只在傍晚时举行皇室家宴,所以早朝是照旧要上的。而中秋节那天,就是黎池的第一次上朝。
  黎池进宫时带来的那一包袱围巾、毛衣等,皇帝似乎没提起要归还,告退时他也就没有提起。
  那一包袱羊毛织物,原本就是带进宫进献给皇帝的——若皇帝看得起、接受进献的话,也不算丢失了。况且他此次进宫收获颇丰,怀里的这张赏赐圣旨,价值一万两白银及一千斤羊毛线,还有官升一品成了从五品侍讲学士!
  那一条围巾、一件披风、一件毛衣和一件羊毛衫,皇帝喜欢,那就大方地献上去!


第128章 
  黎池出了宫门,家里抬轿的四个小厮听吩咐等在外面,就正好乘轿回了家。
  回到家里,徐芩外出有事去了,黎海也还未从西郊的水泥作坊回来。黎池就先与徐素母女两,分享了他升官和得了赏赐的好消息。
  徐素和徐夫人听了,纷纷高兴得喜笑颜开!徐素连忙吩咐后厨的沈厨娘,让晚上多添两个好菜,以表庆贺!
  天色再晚些时候,徐芩和黎海就都回来了,如今水泥作坊已经走上正轨,黎海也轻松下来,每天都可以回城里。
  人既都已齐,就上桌吃饭。徐芩见桌上的菜色,比往日更多了一道糖醋鱼和红烧鸡丁,于是疑惑问道:“今日这菜,怎的要丰盛许多?”
  于是黎池就将他升了官,以及得了一大笔赏赐的事情,用简练的言语说了出来,“……因此素素就让沈厨娘多做了两个菜,说是庆祝一番。”
  “这是大喜事啊!是该庆贺!该庆贺!”徐芩曾也是年纪轻轻就中了秀才的,虽后来世事难料、没能继续科举,但男人本性中对于升官发财的执念,比女子的要更加浓烈!
  “连升两级这样的大喜事,就是摆酒席,宴客庆贺都不过分。”不过徐芩想到自家女婿,一向都不太爱张扬,“不过和周你才入官场一年多,京城里也没有多少亲戚好友,摆酒席请客也就没必要了。”
  “素素,你多吃些。”黎池给徐素碗里夹了一筷子糖醋鱼,然后笑着回答徐芩,“小婿也是这样想的。如今中秋节礼已经送回浯阳了,那就只好另去一封家信报喜,让黎水村家人也高兴高兴。至于京城这边,我准备在中秋之后,叫上竹帛和冠三等几个好友,去酒楼吃一顿酒,权当庆贺了。”
  黎池刚回来时,与徐素说起这两件喜事,她还只是纯粹地高兴。可她这会儿缓过劲来,就意识到她的丈夫,是如光芒万丈那般,无法掩饰的出众……
  徐素接过黎池的话,商量说:“和周,不如这样?我这两日带上豆蔻她们,给爷奶和爹娘他们,用羊毛线一人织一件羊毛衫,然后同家信一道寄回去,虽我们不能在跟前尽孝,也能表达一番我们的孝心。你说的请好友吃酒庆贺,也不用去外面的酒楼,就在家里宴请他们罢?我亲自下厨招待他们。”
  丈夫太过优秀,她一个后宅妇人,能做的也就只有:更加用心地相夫教子,打理好家里事情,帮他周到地孝顺老人,帮他招待友人。
  黎池想了想,也觉得徐素的建议不错。“羊毛衫织起来太费功夫和精力,你就带着豆蔻和大小张妈妈她们,抽空给爷奶他们一人织一条围巾就好。”
  黎池计划请钟离书他们去酒楼吃酒,就是图个方便,但徐素提议在家请吃酒,“你身子能经得住累?”
  “只是一顿五六个人的饭食而已,我只亲自下厨做几道点心,其余饭菜就指点着沈厨娘做,不会有多累的。”
  既然徐素这样说,黎池也只好依了她。“那好,等中秋之后,俭王也大婚了,我就与竹帛他们约时间,到时再提前与你说。”
  黎池夫妻两人有商有量,将孝顺老人和宴请友人的事情,都定了下来。这之中透露出的温馨,看得桌上的另几个人心中各有想法。
  当然的,黎海是心中羡慕,若是他知晓后世的网络用语,他这种心情可用一句话来形容:‘冰冷的狗粮,胡乱地往嘴里塞。’而徐芩和徐夫人,则是高兴和欣慰。
  徐芩一脸回忆的神情,“当初七八岁的和周,与你堂兄来四宝店时,我第一眼见了,就觉得这孩子身上隐隐透出一股不凡之气。现在看来果不其然!你眼看就有直入青云之势,老夫将女儿嫁于你,真没选错人!”
  黎池想到初到这个世界时,以及之后年幼时的种种,心中也非常感慨,“小婿初见岳父时,也觉得您面目友善慈祥,与族学里的先生一样。如今想来,才惊觉竟已是十来年前的事情了,时间也真是过得快啊……”
  徐芩和黎池翁婿两人,在那里感叹时光流逝,徐夫人却是没有那许多感想。她如今觉得黎池这个女婿选的好,并不全是因为他的前途无量,更是因为他待她女儿体贴,不花心、不招惹其他女子。
  徐素和徐夫人也不去打扰他们男人说话,就静静地听他们回忆往事,听着听着也觉得很有趣。
  黎池陪着徐芩回忆往事,后来黎海也插话进去,一同回忆。在吃完这一顿晚饭之前,他们终于回忆完了。
  黎池他们吃完饭下桌,自有豆蔻和沈厨娘一起来收拾残羹碗筷,他们几人就移步一旁,坐着消消食。
  坐下之后,黎海与黎池说起石山下的水泥作坊,说一切已步入正道,正按部就班地生产水泥。
  黎池听着黎海话里的意思,他最近是闲下来了。于是就又交给他一件新活儿,“海哥,你最近可还有空闲没?不知可否再帮我做件生意?利润分成还是老规矩,分你两成。”
  利润分成这事,黎海并不看得很重,他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要那么多钱做什么?不过堂弟硬要给,他就存着,到时拿回家给黎水村爹娘,或者用作其他用途都行。
  黎海主要是想做出一番大事出来,如今因他管着水泥作坊,京城已经有不少人知道他了,但最近又清闲下来了。黎海正闲得无聊呢,“什么生意?!海哥我如今有大把空闲!”
  以前黎海还筹谋着将水泥作坊开遍大燕,可黎池出去这一趟,已经与王家初步达成了合办水泥作坊的意向,黎海到时可能只需要配合着,培训一下烧制水泥的师傅即可。所以,黎海现在正想着做其他事情呢!
  “圣上不是赏赐了我一千斤羊毛线?我打算着让海哥你去找些妇人,将那一千斤羊毛线,给织成围巾、围脖、披风、羊毛衫和手套袜子这些,等都织完,大概也就入冬了。到时正好乘着冬日天冷,将这批羊毛保暖织物卖了,也能赚上一些银钱过年。”
  “这事好办!我到时依旧去南城区,找些闲散的妇女,租赁一座院子,教会她们织毛线之后,就给她们一天二三十文的工钱,让她们每天按时来上工织毛衣。”
  对于黎海的安排,黎池给出了不同建议,“南城的闲散妇女,如今不是已有了编织水泥麻袋的活儿?且不说还有没有足够多的闲散妇人,也不能光照顾南城区百姓,这次就去北城区找人。也不一开始就谈拢一天给多少工钱,只在她们学习时给多少钱一天,等学会之后就谈定织一件就给多少钱,多织多得。”
  黎海是真有生意天赋,听了堂弟黎池的话,脑子里就有了模糊的想法,大概明白若是按堂弟所说去做,应该会织得更快一些。
  之后黎池又与黎海就织毛线这事的细节,进行了商量并确定。
  等到商量完毕,也差不多到了入睡的时辰,于是各自回房洗漱睡下不提。
  ……
  第二天,因为有内务府库的人来清点搬运羊毛线,黎池就没有去翰林院。
  一大早地,黎池就找上桓茗,去了堆放羊毛线的宅院,并与随后赶到的内务府人碰头,随之就进行了羊毛线的交接搬运。
  直到午时过后,内务府库的人才将羊毛线都搬运完。当然,属于黎池的一千斤羊毛线,是给他留着的。
  黎池决定索性多麻烦桓茗一段时间,等堂哥黎海租赁好房屋之后,再才来将羊毛线搬走。
  “我这宅院反正是空着无用,黎大人尽管堆放在这里就是。”这只是件小事,桓茗爽快地同意了。
  羊毛线的事情交接妥当,黎池与桓茗互道告别之后,就各自回去家里了。
  黎池到家后又过了约摸小半个时辰,就有吏部官员,送来了黎池的五品官服。
  说是官服,其实并不是成件成套的成衣官服。因为官员的身量差别,朝廷发放的不是已经做成的官服,而是只发了象征品级的‘补子‘、衣料装饰及朝冠。
  而黎池收到的就是两匹青色的官服衣料,和两块五品文官的绣白鹇‘补子‘,以及一应腰带、配饰和朝冠等。
  送走了吏部官员,徐素也没拿去外面裁缝铺里,就自己上手为黎池量了尺寸,叫来善针线活的大张妈妈做帮手。做到天黑之后,又打了一会儿夜工,就给黎池把官服做了出来。
  黎池试穿后,非常合身。他平日身上穿的常服,就是徐素带着银朱她们做的,是做惯了的,当然很合身。


第129章 
  徐素和大张妈妈之所以熬夜将黎池的官服做出来,就是因为黎池第二日就要穿新官服去上朝。
  第二日,亦即是八月十五这天,黎池升任五品官后,够格去列班上朝了。寅时末刻即四点四十五,黎池按时起床,下床穿衣的动静吵醒了徐素,“和周?”
  黎池听到声音转过身,见徐素正撑着胳膊想要坐起来,于是上前握着她的肩膀,又将她摁倒了回去,“你不忙起来,再睡一会儿罢。”
  徐素觉得身体还乏得很,也就依了黎池,没有执意要起来,“那好,我就再睡一会儿。昨日已经吩咐了沈厨娘,在灶上温着粟米粥,你就着桂花糕,吃了早点再出门去。”
  “好,你自睡你的,我能拾掇好自己。”
  徐素依言又闭眼养神准备入睡,黎池则穿上昨夜才做好的五品官服,洗漱过后,梳好发髻簪住了。然后才自己去后面厨房,动手盛了一碗粟米粥,在灶上的笼屉里拣了一碟桂花糕,就坐在厨房的小桌上吃起早饭来。
  后厨就沈厨娘一个人,要负责全府主人家和丫鬟小厮们的饭食,并不轻松。所以昨晚就与沈厨娘说了,不用跟着早起准备他的早点,他自己动手就好。
  黎池吃过早点,肚子填了个七八分饱,就又回屋里去。然后将官服上的一应配饰佩戴好,戴上朝冠,拿起奏板(朝笏),检查过了仪容,确定没有不妥,然后掩门出去了。
  此时才卯时二刻(五点半),天色还才蒙蒙亮。不过四个抬轿小厮已经起来了,收拾好了将小轿停在大门外,见黎池出来了忙问好:“老爷,早上安好。”
  四个抬轿小厮与沈厨娘不一样,黎池买他们回来主要就是为抬轿的,他平日里用到轿子的时候不多,四个小厮自然说不上辛苦。让他们早早地起来,抬轿送他去上朝,黎池并不觉得苛待他们了。“嗯,走。”
  一顶青帷小轿起轿了,晃晃悠悠地往皇宫方向而去。一路上也碰上几顶往同样方向去的轿子,在静寂的清晨里移动着……
  行了半小时,在卯时中(六点),就抵达了宫门外。此时已经有一些官员在等着了,黎池下轿后就安静地站在一旁,有认识的人来了,就上去打个招呼,比如:曾经的半个同事工部尚书苏千、左侍郎易砚,以及正经同事翰林院王掌院、唐翰林和钱翰林,以及其他认识的官员等。
  走上前去打过招呼,简单地说上两句,谢过他人对他升官的祝贺后,就又退开安静地等着了。
  又过去两刻钟,八位王爷也掐着时间赶到,就开始搜检入宫了。
  众多官员进入宫内,就三两结伴往乾清宫走去,黎池也没落单,他是与唐翰林一起走的。一路上也没说什么实质内容,就有一句无一句地闲聊着,保持不尴尬冷场而已。
  到达乾清宫时,还未到上朝的时间,众官员都熟门熟路地,到乾清宫旁抱厦里的朝房侯着。黎池虽是第一次上朝,可以前皇帝宣召时他是在里面候过的,又有唐翰林这个老人在,黎池也就跟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官员们进入朝房后没多久,就有乾清宫的太监为官员们送上来热茶,黎池端了一杯在手里,安静地坐在一旁喝着……
  黎池这样安静到似是拘谨的姿态,让朝房里的其他官员见了,心中暗道:这黎六元在朝野的名头一直未降,出仕入官场才不过一年多,功绩却是不少,如今升了官得以列班上朝,可看着还是同他们当初一样,也是会紧张的嘛!
  今天是黎池第一次上朝——大朝会不算在内,他一个新升官员,不好太张扬。于是黎池就收敛了他的交际能力,做出一副安静拘谨的姿态来。
  黎池与唐翰林坐在一起,品一品茶,小声地说话。等响鞭声传来时,才站起来跟着大部队走出朝房,往乾清宫里走去,进去后在鸿胪寺官员的引导下,站好了位置。
  黎池与钱翰林都是翰林院侍讲学士,因为他是后来升上的,就站在钱翰林的后面。
  列好班没多一会儿,就有太监总管张忠唱道:“皇帝驾到!”
  黎池跟着一起行礼,口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行礼完毕,叫了‘平身’之后就开始奏事和议事了。
  黎池手执的奏板上空白一片,他第一次上朝,也没什么事情要奏禀,自然也就没有可记录在奏板上的。不过以他的记忆力,这奏板在他手上,可能一直都无法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了,也就被拿在手里装个样子而已。
  这次的早朝,并没有因为黎池来上朝,而有所不同,照常奏事、议事。贞文帝也没点黎池的名,黎池也安静地站在队列尾部,听着其他官员奏事议事没有插嘴。
  ……
  散了朝,朝臣官员陆续走出乾清宫大殿,三三两两结伴往宫外走去。
  “黎翰林,一起走?”唐翰林口气揶揄地叫上黎池。
  虽然市井百姓都习惯将翰林院中的官员,都叫作‘翰林‘,但其实只有‘学士‘职位即侍读、侍讲和掌院,才算是真正的翰林。
  以前同僚称呼黎池都是‘黎修撰‘,如今唐翰林喊他黎翰林,并没有喊错。“唐翰林!一起走,一起回翰林院衙门去。”
  而王掌院对黎池的感观就有些复杂了。不说他因黎池而受了俭王和皇帝的训斥,任谁有一个像黎池这样出色的下属,都不会有多高兴。不过压制已经压制不了了,只得接受,“黎翰林。”
  黎池也客气地朝唐翰林见礼打招呼,“王掌院,多日不见。”
  黎池与王掌院和唐翰林,三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就显出一旁的钱翰林形单影只了。不过都是在朝堂上做过几年官的人了,脸皮不可能多薄,即使互相之间有过龃龉,表面功夫也都会做。“黎翰林,恭喜高升。”
  “谢过钱翰林。”黎池笑容满面地回道。
  不过一年多时间而已,曾经还当过人家的会试考官,新入翰林院时压了他一头,如今就已平起平坐了。而且看各自的势头和后劲,他怕是还不及人家。钱翰林心中也是百味杂陈,羡慕嫉妒。
  翰林院中够格上朝的四人,就这样一路往宫外走去。
  “和周!”赵俭从后面追了上来,“一路走。”
  “见过俭王殿下!”几人纷纷停步,向赵俭行礼。
  或许是大婚临近,且至今没有出现意外,看起来应该是能顺利。使赵俭整个人看上去,那是神采飞扬!“免礼了,我们一起走。”
  俭王与黎池交情甚笃,算是朝野皆知的事情。既然俭王说的是‘一起走‘,没有显示出要单独与黎池一起走的意思,王掌院他们也就只好跟着,一路往宫外走。
  虽然是一路走的,不过俭王就只找黎池说话,王掌院他们也插不上话,一路上就安静地陪着走而已。
  “和周,恭喜你高升。”赵俭真心地祝贺。这辈子黎池的仕途要顺畅得多,三年翰林官期间就已经升了一品官,之后应也是不会去四方边疆蹉跎那些年的。
  “也恭喜俭王您即将大婚,提前预祝您婚姻和美、多子多女。”
  “哈哈,但愿如和周所说。”自那次在大殿上,当着百官的面为严琳琅失态求情的事情发生过后,他对严琳琅的忌惮就更甚了。秋审过后,严琳琅被处死,他心中就猛地松了一口气。
  如今赵俭只想着赶紧完婚,然后生育几个子嗣,打消他父皇的顾虑。
  之后一路上,黎池又同赵俭聊起他此次出京的经历。一路走一路聊,一个说一个听,听到精彩之处时还夸赞两句。赵俭与黎池两人之间的相处,确如一对挚友。
  同行的王掌院几人见了,对黎池就有了另一番衡量:黎和周与俭王之间,比一般的站队关系还要更加稳固。
  ……
  赵俭的大婚之日就在三日后即八月十八,哪怕皇子王爷的婚事有内务府和礼部共同操办,但赵俭这个新郎也还有的是事情去忙。
  所以出宫后,赵俭就与黎池分道走了,赵俭回去王府忙大婚的事情,黎池他们一行四人则回去翰林院。
  黎池升了官,无论是‘老翰林‘还是‘新翰林‘,按礼都是要去见礼道贺的。于是翰林院的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们,看到黎池他们回来了,就都前去向黎池行礼。
  不管之前或者现在、甚至是以后,‘新翰林‘和‘老翰林‘两个阵营间如何对峙,该有的礼数还得有。不然一个‘不敬上官‘的帽子压下来,再有御史一弹劾,就足够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了。
  上来见礼道贺的,黎池都微笑以待,并未因为一朝得势,就当场在言语上报复回去。尤其是在官场上,今日河东明日河西,沉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