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朝好丈夫(邹邹)-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黄七郎没空再去打骂他们,船丁们也就和往常一样,说着他们这一次从明州港出海,路上遭遇的情况。
包括李黑毛在内,这些船丁跟着黄七郎在唐坊海岸走了好几年的船,早已经和她熟识……
十年前的唐坊沼泽地,那座小渔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
沼泽边,偶尔有宋人船丁、水手们悄悄经过,也是在扶桑海岸不时做几笔走私生意的人。
而坊中六千户三万遗民,那时都四散分居在九州岛沿岸的几百个小渔村中,互相之间根本不通音讯。
直到她流浪到此,首倡建坊。
而在她召引三万遗民,请他们迁居到此开掘河道的前几年里,坊里当然也曾经人心浮动。
偶尔也会出几个吃里扒外的坊民,暗中和山贼、海盗勾结,袭击唐坊,抢掠杀人。
他们一旦被查出恶行,身为坊主的她,既不会把他们交给扶桑官府,也不会按海民们处置海盗的习惯来处置坊民。
她从没有下过命令,砍下他们的头,把几颗首级在海桅上悬挂风干。
她只会命人给这些坊民包扎好伤口,让他们吃饱喝足,她会允许他们带上足够的水、粮,然后拉出坊中一条最大最结实的新板船,将他们赶上船。
在他们的感激哀求中,她甚至连他们的私人财物也会酌情奉还。
直到大风乍起,板船离岸。
他们会被海上顺风推向港外的一百里,进入礁石密布的险恶海面。
她会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凭着多年渔民生涯中磨练出来的水性,还有他们对东海季风、洋流的熟悉,向东穿越礁石丛,而后再横渡千仞大海……
只要他们能平安到达海的那一面,就能获得最后的一线生机。
向东,正是大宋十万里海疆。
然而没有大宋海商庞大结实的九桅海船,没有指南水罗盘在暴雨台风中指明方向,也没有上百船丁、船夫齐心协力操纵船橹、巨帆和长桨,他们永远渡不过大海。
筑紫港外一百里,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
仅凭唐坊里最结实的板船,根本还不足以应对深海里的狂风巨浪……
他们苍白浮肿的尸体无一例外,都会在第二天清早的涨潮中被潮水冲回,静静滞留在唐坊附近的沙滩上。
无声召示着唐坊女主的冷漠与残酷。
她没有下达不许收尸的禁令,但在渔民中,溺死者的尸体总是不吉利的象征,他们只能在阳光下日渐腐烂,被海鸟啄食,直至腐化成灰……
——没有她,就没有唐坊。
“我只是不相信,她不把季辰虎的生死放在心上,那可是她的亲弟弟——她不着急,我难道还会等不及?”
王世强微微一笑。
黄七郎见他也是横了心要和她杠上,便只能在心里叹气。
004 纳妾彩礼(下)
更新时间2015…1…10 11:29:44 字数:4061
转眼看去,院子里因为李黑毛引起的喧闹,终于静了下来。
“来人。”
在他的示意之下,一直站在他身后未动的青衣小厮应声而出。
小厮左平,短衣芒鞋,十六七岁,面目斯文,一看就知道是王世强身边的亲信家人。
他久在四明王氏宅院,和李黑毛那些粗鲁的船头、船丁完全不是一回事。
他低头上前,抬手揭去了院中第一扛抬盒上的披红。
抬盒里面,不外是十几匹水滑光亮的红、绿两色彩锦,皆是泊来的上品宋货。
在唐坊里,它们也是专卖给扶桑贵族的昂贵奢侈品。
她不动声色,在廊上停步。
黄七郎随之咳了一声,爬到了一边的李黑毛也连忙蹿了出来,他揭开了第二扛抬盒上的披红,露出里面两排垫红绸的黑漆托盘。
每盘中的首饰是八钗四环。
精工巧制的八支白珠钗配四只黄金镯,样样是十足赤金,一共八盘。
再加上后面七抬里的川锦、雁币、玉器以及两支通犀柄于阗刀,这九抬聘礼一眼就能看出是在海上商品里挑选出来上等货,颇有几分海商财大气粗的架势。
但她一眼扫过,就能知道这些彩礼显然是匆忙备办,算不上十分妥贴合礼。
要知道,在大宋,平常的富商大户纳个良妾,娶个平妻的彩礼,按规制也就是如此了。
远远比不上王世强上两次来求亲时的聘礼。
他果然是临时起意,匆忙而来。
在唐坊里经商的宋商们,大都是明州港来的江浙海商。
因着季风一来一去常要在坊里呆上半年,海商们三四年不回家也是常事,为了聊解寂寞,他们偶尔会拜托扶桑海商居中牵线,在坊外租买几个新鲜扶桑小妾。
按口头契约,这些十三四岁的扶桑小妾也不过是租一年,便给小妾父母十几袋米、四五匹倭布的价格。
王世强这第三次上门,虽然是匆忙而来,出的价钱倒也还是比买扶桑小妾强。
有了前两次的教训,要不是陈家求亲,他本应该是不敢再上门的。
她微微而笑。
聘礼是走过场,王世强敢上门当然是有足够的威胁条件。
“青娘,南坊坊丁上千,个个都是年轻莽撞的街坊后生,向来只服你家老三季辰虎——”
九杠彩礼摆开,她也收敛了飞散的思绪,正听到王世强走近一步,恳切劝说,
“我也知道,除他出海带走的人之外,留在南坊的还有五六百人。这些后生平常在坊学、码头、酒馆里都要无事生非,醉酒打架。当初他们连你订立的坊规都敢违抗,更别提遇上了三郎久久不归这样的大事。若是我不在坊里便罢了,今日既然我在,你自然不用担心……”
她淡笑不语,提裙走下,静立院中。
他见她完全是一副“宁可要死的弟弟,也不要他活的王世强”的模样,强忍着气,眼中忧虑却更深,仿似是一心为她打算,
“青娘,我知道因为太宰府不许外国人建海船的禁令,唐坊一直没有自己的海船,但我这次升为海商纲首后,也和黄七哥一起收购了明州一家船厂,可以在大宋为唐坊造船——”
只要她一点头,答应眼前的亲事,他马上会让手上刚到手的四十八条海船,以及同来的余下江浙海船一起出海,用心寻找她的弟弟,
只要她收了这些走过场的彩礼,他不仅是为她造船。
他虽然在大宋已经娶妻,也愿意马上以正妻的礼仪与她在唐坊成婚。
“造船?”
她笑了起来,眼神似乎有所转变,
“原来王纲首如今也开船厂了?”
果然,她对他的这个提议有了些兴趣。
王世强按捺着欣喜,几乎以为有了一线希望:
为了造船,也许连他三年前悔约另娶的事,她都可以暂时放在一边。
三年前季风初起时,他和往常一样离开唐坊回大宋,临行前他曾经与她私下约定,下一次来唐坊时,他就向季家下聘求亲,娶她为妻。
没料到离开之后,她却听到了他在大宋已经成婚的消息。
王世强以商人庶子的身份,迎娶了明州世宦楼氏一族长房嫡女。
果然是一门绝好的亲事。
“王纲首说的倒让我为难了,我听说大宋海船的船型各有不同。明州港外水浅沙宽,所以船厂只能造出平底厚板海船。我这唐坊港口却是水深沙薄,又风高浪急。明州港的海船并不适合我唐坊。”
福建海船才更适合唐坊外的海域。
她和泉州陈家的婚事,才会真正对唐坊有利。
“大妹子!王贤弟的话可都是真的。”
黄七郎终于听到他们正儿八经地说起了生意,心中大喜,他也连忙跳了出来,操着他那一口在海商里独一无二的西北口音,叫道:
“只要有了船厂,有了造船匠,什么船不能造?明州不能造咱们不是还能把造船匠请到扶桑来造船?你想要什么样的船就造什么样的船好了——”
她笑着正要说明唐坊难以绕过太宰府建船,黄七郎哪里不知道她的心思,嚷着道:
“扶桑佛寺塑像时,多是请江浙工匠渡海过来开工的。只要不让扶桑太宰府知道就好了,就凭你们唐坊,难道在这夷岛海边上,还找不到一处密港来建船?”
虽然知道,她绝不会把造船这样的大事交到王世强手上,但总比他们为了三年前的婚约吵来吵去的好,黄七郎还是一力拍着胸膛,打着包票,
“买船厂那笔生意,是我亲自去谈下来的,那里的老船匠几十年的老经验,走南闯北,什么船型都见过,也都造过,只要你点头没有什么造不出来的船。”
按扶桑国的官制,九州岛太宰府就是管辖外交和对外贸易的政府部门,远离平安京城,能全权管理九州岛的海外事务,
而因为战乱离开故国,逃到扶桑的中土遗民们,在太宰府眼里当然是外国人。
而中土最近的那一次改朝换代的战乱,已经是一百年前北宋灭亡的时候了,在南宋海商黄七郎的眼中,此地已是东海尽头,边蛮岛国。
“……就算是如此,扶桑并不是大宋,这中间的关节要打通,也不知要花费多少时辰。”
她虽然有兴趣,也并不想多提建船的事。
她当然清楚扶桑的造船术完全无法和大宋相比。
没有密封舱,没有指南罗盘,没有海路星图,更不要提那巨大的龙脊和桅柱都需要这个时代最好的造船工艺。
这一世的十年经验让她太明白,从东海到南洋直到印度海,完全就是大宋海船的天下,非宋人船匠无法替她造船。
但唐坊造船这样的大事,她当然要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放心,哪里会托给王世强?
既然他已经毁诺成婚,唐坊的事岂能让他插手?
她看向了王世强,笑道:
“王纲首——听说你买下的那间船厂,在明州颇有名气?”
他当然听出了她一副谈生意的架式,知道就算不托他造船,她顺便听听也不吃亏。
就如刚才进坊时,黄七郎对他的一路劝说,才是真正摸准了她的性情:
用旧情是打不动她的,威逼更是火上浇油,他想要合好如初,还不如公平坦荡地和唐坊谈生意。
也许看在多年前的老交情,看在江浙宋商们曾经协助她建坊的情份上,他想阻止陈家的亲事还有一线生机。
他忍着不甘,微笑答:
“薄有微名罢了,这船厂以往造出来的商船,是供咱们江浙六家海商纲首使用,明州府衙里偶尔也会购买、征用为官船,想来为唐坊造船也是足够了。”
她也缓缓点头。
他三年前成婚之后,因为娶了楼氏之女,他不仅在明州港的根基渐深,如今在江浙三千商里也是一呼百应了。
所以,才有唐坊外一百里的庞大船队。
“王纲首,想来这一次你同来的船队里,不论是江浙海船还是福建海船,都是集中到了明州港,才在半年前一起出发往高丽去的?”
“原来青娘早知道我们出海往高丽的消息了?陈家的那五条海船,早就向你通信了?”
他正要试探着,看她到底知道多少。
他这番从明州港出发,率庞大船队赴高丽,结束高丽行程后,又在高丽港口等着季风,补充给养,然后在回程时特意路过了唐坊。
毕竟他这一回路经唐坊,绝不是为了让陈家有机会来向她求亲。
要不是陈家的海船上有一位让他不得不忍耐的人物,今日他压根就不会一肚子怒气闯到她家中,平白又和她吵了一回。
他本来也知道,她是绝不会再原谅他了。
“青娘,三年前的事,本是我的错——”
季青辰微微皱眉,并不想再听他说起这些。
她正要开口截断,黄七郎又向她使着眼色,让她暂为忍耐,她不耐烦的时候,恰好听得一声门响。
季家小院东北角的一张小角门,突然推开,跳出一个八九岁小丫头的身影。
“姓王的,你们这些坏蛋!”
她涨红着脸,鼓着腮帮子,脸上气得通红。
她一看院子里不请自来的二十来个粗壮男子,挤得没地方落脚,只有季青辰一个人站在院子里应付,她丢下手里的簸箕,抢步拦在了季青辰的面前。
她瞪着王世强,一手叉腰一手直指着他的脸,仰头愤怒叫道:
“前两次你上门来,要不是大娘子拦住,季三哥早就直接烧了你们家的货栈,现在你仗着季二哥去了高丽读书,季三哥在海上打渔没有回来,又欺到了门上来,你到底有没有良心?你当我们唐坊里的人都好欺负吗?”
王世强一挑眉,诧异打量着眼前这从没见过的小丫头。
她银盘脸,大眼睛,肌肤洁净,上衣下裤的月白斜襟唐服衣裳配着很是适合。
一看就是个美人胚子。
只是因为年纪不到十岁,脸颊的婴儿肥还没有消退,额顶头发被剃成了半圆形,露出西瓜一样的白头皮,看着就是一副不男不女的泥娃娃模样。
她拦在女主人身前,偏偏还亮出了一嘴参差不齐,还没有换干净的乳牙,顿时惹笑了满院子的粗野男人。
“蕊娘。”
季青辰显然也没料到会有这一出,她收起了哭笑不得的神情,唤住了那勇气十足的孩子,“不是让你今日把帐替我算完,刚才又去哪里疯玩了?”
“大娘子——”
小蕊娘扭过头,眨巴眨巴圆眼睛,委屈不知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
大娘子教过她,王世强出身的四明王氏,是季家在唐坊里关系最紧密的宋商,不可以直接得罪;王家在唐坊里开了十几家的货栈,一向与唐坊联手在东海上独占海运生意,不可以直接撕破脸……
但大娘子不方便骂的那些话,她不是可以替大娘子骂出来吗?
大娘子不是也这样教她的:
不可以让人欺到头上来,还不知反抗?
何况,大娘子不是早就找到了密港,已经开始建船了吗?何必还和王世强继续打交道?
“去吧,回屋里去替我算帐,否则晚饭可就没有吃了。”
午饭也没有吃的小蕊娘吃了一惊,她转头看了一眼水轱辘上准备宰鸡的老铁刀,又看到了院子角落里缩头的老母鸡,她终于明白:
因为恶客上门,喝大娘子亲手熬的鸡汤暂时是没有了指望。
她怨恨地瞪了一眼王世强和黄七郎,心里却毕竟领会了季青辰向她递过来的眼色:
把南坊里的帐目整理好,叫外面那些闹事的坊丁们哑口无言,才是当务之急。
那些小子们是因为害怕查帐,而找借口闹事呢。
想到这里,她转身弯腰,收拾起了刚才被她扔在了地上的一簸箕虾米,她饿着肚子,脱鞋爬上了季青辰身后的板廊。
她钻进屋子,负气地重重拉上了格门。
外头成年男子们一阵哄笑声后,院子里便又安静了下来。
005 所谓平妻
更新时间2015…1…10 11:30:21 字数:4320
趁着这时节,黄七郎已经在王世强耳边嘀咕了几句,说明了这小蕊娘的来历。
“是她大半年前从坊里收养来的小丫头,也是姓季。”
“原来是她?”
他早听说了她避居小院不出,只收养调-教一个坊中小丫头的传闻。
他稍一回想,刚才那小蕊娘那一口柔柔转转宋语,骂起人来也只觉得小孩儿心急可爱,她的口音显然带着些江浙味,完全没有扶桑土腔。
应该是最近,才被季青辰纠正过来的。
他微笑点了点头。
那女孩子想必是坊学里的出众孩子,才被她看中带在了身边。
“这孩子看起来就是机灵模样,留在你身边,将来也能和二郎、三郎一般地出色了。”
他虽然是为了挑起出海救老三的话头,说的却也并不是恭维话。
这也是他王世强当初动心,愿意娶她这样生长在外夷的女子的原因之一。
建坊前的几百年中,渔村遗民们因为代代远离中土,又不愿意迁进扶桑内地被同化,只能在海边捕鱼为生。
他们生活贫困得连汉语、汉字渐渐失传,有些人连祖宗的姓氏都已经忘记。
好在,她带着两个弟弟流浪到筑紫后,不仅聚集坊民,在异国他乡开河建坊,她也深知如果不想被本地扶桑人同化,不仅要让坊民们衣食温饱,也需要开学兴教的举措。
比如这小蕊娘的父母兄妹,就和坊中另外二三百户人家一样,因为忘记了原来的姓氏而仅有称呼的名字。
所以在开坊之后,这些人家就归附在了季氏名下,成为了季家三姐弟的族人。
那时,他王世强是极力赞同她开坊建学的。
他把眼光落回到了她的脸庞上。
他想要在她眸中,寻找到三年前他们曾经同时闪耀过的点点悸动。
然而,他却只看到她眼底的平静无波。
他暗暗叹了口气,知道因为三年的毁诺另娶,他和她再也回不到从前。
只看她养在身边的那小女孩子如何地讨厌他,再看她半句也不提起没有回家的季辰虎,他便知道,他如今在她眼中,完全不可能再有旧情修补的可能。
但他,却不能不与她深加结交。
“王纲首过誉了。”
她心里明白,时隔一年多,他突然又出现在她面前,当然不是为了救她的弟弟。
只不过,季蕊娘突然跳出来的意外,让她心里有了一丝欣喜,激起了浅浅的回忆。
她仿佛看到了前世里的自己,也曾经有着着蕊娘这样小小的灵俐,比她还要天不怕地不怕。
十三四岁初中毕业的她,就敢在父母的安排下,跟着老乡从山区的贫瘠家乡走出来,而她离开父母一个人到陌生的沿海城市,是听说城市的工厂里可以打工赚钱。
做了女工,她才能寄钱回家,供哥哥读大学。
直到在城市里吃足了苦头,曾经摔得满身是伤,满脸是泪,她却也有着努力后的幸运。
她在生产线上做过山寨的外贸鞋底,在夜市里摆过五毛一串烫菜的小食摊、在大学城马路边上向艺考生们推销过化妆品、在淘宝上开过三四家小网店。
最艰难时,她还去工地上搬过砖,给医院太平间里的死人擦过身……
辛苦艰辛中,她终于明白父母的偏心,也悲伤过自己太早的失学。
但她只能依靠自己,别无他路可走。
她之所以还能赶上前两波开网店的潮流,也是因为最无助的时候,她曾经在大学城附近的黑网吧里,跟着老乡学上网。
那时,她是为了寻找别人告诉过她的,网上免费的中专、大学各类专业课程。
她曾经漫无目标地游荡在网上,迷茫地以为自己能在数不清的网络公开课程里,学到一技之长。
只为了在陌生的城市森林里,生存下去……
“我明白王纲首的来意。”
她的眼光扫过那九杠彩礼,经了小蕊娘的事,她终于不想再浪费时间,
“亲事就不用再提了,倒是有一件正事,本就应该和王纲首商量。你同船而来的泉州纲首陈洪,他上年写信为他侄儿陈文昌向唐坊提起亲事前,他也提到了福建海商到唐坊来停泊的事情。”
“……青娘,我记得当初建坊时,唐坊就与我江浙海商订下了合契。”
王世强这一次匆匆而来,当然为的就是这件事,
“我们帮你建起唐坊,开坊之后,包括福建八家海商纲首在内,所有福建商人的货船在每月五月初一到十月初一季风期里,不仅要用三倍停泊费才能在唐坊进港,而且船主也必须有江浙人的入伙才行。如今唐坊倒把这合契忘在脑后了?”
他也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
“上年送信来的那条福建海船,正在季风期,船主与我们江浙海商没有半点关系,你却居然让他们顺利进了唐坊?”
“怎么会忘?”
她掩唇而笑,早有准备地谦逊回答,
“我唐坊何时会言而无信?只是那回他们来的不是货船,而是僧船,为的是送几位泉州佛光寺的游学僧到驻马寺里来游学。王纲首随意去打听一二,就能知道真假。那几位僧人受寺主所差,到扶桑是为了寻回唐末战乱时流失在外的梵语佛经原本。他们租了陈家的船,又写信给了驻马寺里的空明老禅师,转托到了我的手上,我难道还能把大师们拒之坊外?”
她不紧不慢,侧头回望着唐坊东面延绵起伏的墨绿荒岭。
午后阳光下,鸭筑山山脉延绵百里,莽林如蛇,二十里外的一处山岭的半腰上,铜玲金闪,在浓绿树荫中露几角驻马寺的佛寺飞檐。
那是她刚刚穿越重生时,为了生存而为奴三年的佛寺。
在她把两个弟弟寄养在海边渔村后,十岁的她独自进入这座唐末时建起的古寺讨生活,之所以如此大胆,是因为她在寺中寻找到了庇护者。
他们就是多年前从金国逃到扶桑来的,十二位山西五台山大宋老僧。
“说起来,就算今日王纲首不来,我也会差人去坊里的王氏货栈,请王家人过来商量。我唐坊在开坊时,和王纲首签订了五年优惠进港合契,早已经是到期了,因为这两年事多人烦,都没来得及正式说上一句。今日我与王纲首把话说清,陈家那五条海船也是可以顺利进泊了。”
她当然知道,他今日上门,是想借纳妾的机会,重新继订唐坊和三千江浙海商已经到期的进港合契。
江浙海商希望与唐坊继续联手,独占东海之利。
“青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